Citation: | Sun Xuyang, Yan Geng. Earth Alienation, World Alienat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 Arendt's Reflections on Moder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21(2): 22-2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57 |
[1] |
陈飞. 技术与人的存在−阿伦特技术哲学探微[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2):108-114.
|
[2] |
滕久森.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0(2):84-89.
|
[3] |
汉娜·阿伦特. 过去与未来之间[M]. 王寅丽, 张立立,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255, 257.
|
[4] |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导言4-5, 9, 3, 185, 202, 218, 223, 246.
|
[5] |
侯才.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哲学研究,2001(10):74-75.
|
[6]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M]. 荣震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44.
|
[7] |
姜海波. 马克思和赫斯的思想关系−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分歧为核心[J]. 哲学动态,2014(5):41-46.
|
[8] |
卡尔·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5-60.
|
[9] |
WASEEM Y. The Archimedean poi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thought of Hannah Arendt,1951–1963[J].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2014,44(3):199-224. doi: 10.1177/0047244114532220
|
[10] |
吴兴华. 阿伦特现代性反思视域中的自然破坏[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3):50-55.
|
[11] |
李洋. 超越现代性异化的两重路向:马克思与阿伦特[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6):156-161.
|
[12] |
费多益. “进化”的文化选择[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2):1-6,110.
|
1. |
孙语辰. 阿伦特科学技术哲学思想辨析——基于阿伦特《人的境况》的考察. 西部学刊. 2024(02): 165-16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