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中农户利益保障问题研究
王旭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20
[摘要](12) [HTML全文](3) [PDF 608KB](1)
摘要:
政府引导下的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其关键在于政府的嵌入能够真正帮助贫困户公平合理地享受到产业带来的红利。从多元主体利益分配视角出发,对芷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的主体利益分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有效地实现了脱贫增收目标,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村集体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合作社和农户承担了产业发展的全部风险;从主体利益分配来看,专业合作社最高,依次是地方政府、贫困户和村集体,但是各主体的实际收益低于理论收益,需要进一步完善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以更好地保障农户收益。为保障农户收益,针对参与的各主体提出优化建议:①提升政府嵌入的精准性保障,构建奖励机制与第三方监督机制以激励基层政府工作者积极帮扶产业发展;②强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农户以股东身份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生产中,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③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规范订单合同,提升参与各主体的职业技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④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动态调整利益分配方式,优先保障贫困户的合理权益,实现可持续脱贫。
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
张鸿, 李莉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0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737KB](1)
摘要:
从人文社科视角出发,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杉木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思考。结果表明:杉木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研究机构涉及农林类、综合类、师范类、民族类高等院校;研究时期分布于明代至当代,主要集中于清代时期;研究区域主要聚焦我国南方出产杉木的省份;研究经历了1992年以前的发端阶段、1992—2007年的兴起阶段以及2008年至今的拓展阶段,并且呈现紧跟国家政策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阶段特性;杉木研究热点内容集中于杉木经营、林业契约、木材贸易、森林碳汇四个主题。进一步提出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可以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不同层面继续推进。
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
王卫东, 王奕韬, 李强, 罗仁福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37
[摘要](7) [HTML全文](0) [PDF 695KB](2)
摘要: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得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基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述评
王富炜, 田明华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3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654KB](0)
摘要: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编报实务。以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为基本视角,以样本文献为基础,揭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变化情况,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报告主体、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及报表格式等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研究表明,现有研究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定位、报告主体、报表要素确认条件与计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同学者的研究基础与研究路径差异较大且离形成共识尚存在差距。基于现有研究情况和自然资源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提出在明确界定报告主体和目标的前提下,应从统计学和会计学两个路径展开独立研究,对不同路径下的报表要素确认、计量与披露开展深入探讨。
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居民割竹打笋的驱动力研究
刘桐, 胡宁, 李红勋, 贺超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57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584KB](1)
摘要:
主食竹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生境因子,因而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居民割竹打笋的行为使大熊猫保护成效受到了重大挑战。根据在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社区收集的调研数据,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受调查者的性别、参与创业活动和培训的经历、借贷难度、收入渠道、粮食来源等因素对其割竹打笋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受调查者的个体特征、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政策认知4个方面,分析了当地居民割竹打笋的驱动因素,并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管理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电厂和政府行为策略演化博弈与仿真研究
于丹, 王斯一, 张彩虹, 张兰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72
[摘要](7) [HTML全文](1) [PDF 2234KB](0)
摘要:
“双碳”背景下,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成为煤电转型的新路径。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补贴和监管政策,以及电厂如何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是促进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政府和电厂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博弈关系和行为策略动态演变过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建模仿真,进一步探析关键因素对政府和电厂行为策略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政府和电厂的行为策略在较长时期里无法趋于稳定,而是在相互影响中波动变化。政府制定补贴和监管策略、提高耦合发电收益、降低耦合发电成本,都将促进更多电厂选择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全球木质林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网络结构分析
吴英丽, 印中华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41
[摘要](35) [HTML全文](10) [PDF 921KB](2)
摘要: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2009—2019年74个木质林产品贸易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网络与互补性网络,从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以及贸易板块的角度,研究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①竞争性网络和互补性网络联系的密切程度下降,但互补性网络密切程度大于竞争性网络,主要经济体之间仍存在较大合作空间。②中国在贸易网络中连通性增强。竞争性网络中,中国节点度排名提升速度较快,与其他经济体竞争激烈;互补性网络中,中国节点入度增加较快,贸易潜力较大。③木质林产品贸易已形成三大竞争群体,其中,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不断增强,中国所在板块近十年内部互补关系逐渐减弱,白俄罗斯等经济体组成的板块是中国重要的潜在贸易伙伴。
社会资本对农户保护亚洲象重要性认知的影响机理分析:基于云南省普洱市的调查
刘沪杰, 陈俊峰, 张忠义, 谢屹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03
[摘要](61) [HTML全文](22) [PDF 780KB](4)
摘要:
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宁洱县和思茅区的365个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保护亚洲象重要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对保护亚洲象重要性的认知仍有待提高;②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对农户保护亚洲象重要性认知具有促进作用;③社会信任对农户保护亚洲象重要性认知具有抑制作用。社会资本是农村地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据此提出了鼓励农户建立与拓展社会网络、加强保护亚洲象宣传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网络组织作用等建议。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萧建秀, 刘璨, 肖慧, 侯方淼, 刘浩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84
[摘要](129) [HTML全文](30) [PDF 735KB](2)
摘要:
采用9个省15个县市485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样本实地调研的2015—2018年面板数据,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1.728个单位和1.704个单位;生产费用和家庭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0.213个单位和0.052个单位;基础设施投入和财务费用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导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下降0.303个单位和0.05个单位。此外,进一步检验了经营规模对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调节作用。针对研究结果,从进一步推动林业生产规模化、促进保险产品多样化、加大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79
[摘要](112) [HTML全文](46) [PDF 670KB](6)
摘要: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②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③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④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⑤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生态文明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实践举措与未来展望
蔡紫薇
2023, 22(3): 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76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485KB](0)
摘要: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显著时代特征
刘海霞, 张梅
2023, 22(3): 8-1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45
[摘要](20) [HTML全文](1) [PDF 488KB](2)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显著时代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历史智慧,具有鲜明的传承性;超越传统观念,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坚守人民至上,具有坚定的人民性;强调全局思维,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立足中国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眷注人类命运,具有高远的战略性。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显著时代特征,对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陈晨, 林震
2023, 22(3): 15-2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63
[摘要](88) [HTML全文](38) [PDF 511KB](10)
摘要:
北京林业大学有着鲜明专业设置和特色办学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林业大类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思想宝库和方向指引,对培育有使命、有担当的林业新人意义重大。在新时代,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抓手,根据林业大类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培养框架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为林业大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设计与模块;在思政育人中贯彻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以中国精神滋养时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互动与人才培养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林业新人;在实践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信念。
驱动力还是正当化: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王瑞雄, 严耕
2023, 22(3): 22-2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38
[摘要](154) [HTML全文](50) [PDF 472KB](10)
摘要:
生态中心主义将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将人类中心主义解读为立足于人类的贪欲对大自然进行掠夺。但是考察西方近现代思想史可以发现,思想家们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立足于人类的福祉,而非人类的贪欲。在生态危机的产生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作为内在的驱动力,而是作为现代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自然的正当性证明来发挥作用的。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形成生态危机的驱动力,遮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驱动作用。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为生态人文主义,有利于避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欲望式理解和反生态式运用。
环境人文学:西方人文学科的转向
南宫梅芳
2023, 22(3): 28-3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7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428KB](0)
摘要:
自2012年“环境人文学”这一术语正式亮相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环境人文学被看作是西方传统人文学科在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出路。环境人文学融合了“后人类主义”和“新物质主义”的新思潮,首先反对人类的特殊性,拆解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认为人类与其他所有存在物一样,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主体性非人类独有,非人类也具有施动性质的主体功能;最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人类与大自然平等的环境伦理。
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析
纪元, 柯水发, 乔丹
2023, 22(3): 33-4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58
[摘要](147) [HTML全文](27) [PDF 766KB](4)
摘要:
以伊春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梳理了我国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合—分”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划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以探究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其变迁机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互动等特征,本质是在新发展形势下对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萌生于宏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伊春两次管理体制变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在第一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效应弱而由基层行动者产生的行动压力较强,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二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较强但国家行动者强势介入,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最后,在建立改革历史观、结构观和动态观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合—分”的本质、树立改革的动态意识及形成改革的行动者思维,从而推动改革再深入,助力东北再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邱珊珊, 陈琛, 石颜露, 王立群
2023, 22(3): 43-4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54
[摘要](294) [HTML全文](67) [PDF 620KB](4)
摘要:
探讨首轮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助于为完善退耕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提供经验证据。基于宁夏、甘肃和湖南3省(区)897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非农就业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退耕补贴到期的冲击会促使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并实现增收,使其总收入水平未降反升,这种影响效应在退耕补贴到期当年已初步显现,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趋势;异质性分析发现,退耕补贴到期对小规模退耕户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而对老年组农户的收入水平则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从增强农户转移就业能力、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和及时出台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政策工具视角下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
汪雯, 张飞飞, 李红勋
2023, 22(3): 50-6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60
[摘要](148) [HTML全文](45) [PDF 1199KB](16)
摘要:
如何在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多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2000—2022年89份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文本作为样本,采用“政策演进阶段—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群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文本编码与频数统计,以多维度的量化分析深入剖析了政策的变迁特征及现存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就业促进政策多散布于扶贫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中,尚缺乏针对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就业特殊困境系统的精准施策。同时,已有的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聚焦于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环境改善的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相对不足。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强化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挑战的精准施策,并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放在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以促进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环境价值观影响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机理分析
张园圆, 杨晨钰婧, 耿丽丽, 薛永基
2023, 22(3): 64-7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2
[摘要](24) [HTML全文](17) [PDF 793KB](6)
摘要:
家庭农场作为推进农业低碳转型的关键主体,探索其低碳生产行为的内在逻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江苏省472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了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不存在直接的显著影响,前者对后者具有完全中介效应;②环境价值观与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之间受到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主观规范等多个中介变量的共同影响;③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TPB-VBN整合模型有效揭示;④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因农场目标导向不同而存在差异,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和环境价值观分别在以声誉建设、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家庭农场中发挥主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涉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樊卓妮, 刘昶言, 尤薇佳
2023, 22(3): 76-8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08
[摘要](306) [HTML全文](55) [PDF 1143KB](11)
摘要:
基于2018—2021年我国涉林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和LDA主题聚类模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涉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断点回归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导致我国涉林上市公司在2020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明显下降。主题聚类的研究结果揭示,经营绩效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木浆、木材等原材料短缺且价格上涨;国内外物流运输受阻;复产复工延迟造成部分企业运转困难且成本负担较重;林产品市场需求短期内受到抑制,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导致客户订单不足等。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逐步巩固,涉林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回暖。对“经营业绩变动主要影响因素”语料进行主题聚类发现经营业绩回暖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复工复产后供应链逐渐恢复正常运转,优化产能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展营销模式,加快数字化进程等。最后,基于我国涉林上市公司面临的具体困境并结合部分企业已采取的有效措施提出管理建议。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慧琳, 赖启福, 李春硕, 李虎峰, 黄杰龙
2023, 22(3): 84-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48
[摘要](215) [HTML全文](50) [PDF 2740KB](13)
摘要: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模式。以第1 ~ 11批3 78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算法、标准差椭圆、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京津冀—鲁西南、四川盆地、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反映了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示范村镇产业结构不尽相同,主要以初级产品和第一产业为主,休闲农业、农村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过小。自然与人文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示范村镇的形成与分布,地方财政支出、路网密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类指标与示范村镇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高端农业品牌打造等建议。
基于云南大象北移热点事件的生态舆情研究
王武魁, 牛紫琳, 李艳, 闫雨萌, 孔硕
2023, 22(3): 96-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70
[摘要](17) [HTML全文](3) [PDF 817KB](2)
摘要:
挖掘媒体报道和网民对于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的态度倾向和主要观点,探索网民或社会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和科普教育的程度,通过研究发现适合引导野生动物保护舆情的网络平台。以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网络舆情为对象,利用数据获取工具,采用情感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分析舆论发展状况。研究发现网络舆情数据主要聚集于哔哩哔哩、新闻媒体和微信3个平台,可作为未来舆情引导的主要平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召开使舆情情感出现反转,对舆情的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薄弱,政府相关部门科普教育力度不足;野生动物保护舆情网络传播能力有待加强。基于研究结果,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舆情引导提出建议。
生态与环境
健身步道植物群落色彩对运动人群情绪的影响
孟子卓, 张灿, 于晓南
2023, 22(3): 103-10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00
[摘要](14) [HTML全文](3) [PDF 878KB](1)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群落色彩会影响静坐者的情绪,但对运动人群的影响尚未见研究。采用心理问卷调查被试者在跑步、走步、静坐3种运动状态下观赏群落色彩图片前后的情绪变化,探究群落色彩对不同运动状态人群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粉、黄、紫、混色5种花色中,产生平静情绪最佳的为白色花,产生快乐和兴奋情绪最佳的为混色花,最能缓解紧张和悲伤情绪的为粉色花,走步状态下能缓解紧张情绪的还包括白色花,静坐状态下能缓解紧张和悲伤情绪还包括混色花。红、橙、黄、绿、混色5种叶色中,产生平静情绪最佳的为绿色叶,跑步状态下产生快乐情绪最佳的为黄色叶,走步和静坐状态下最能激发快乐情绪的是混色叶;跑步状态下最能产生兴奋情绪的为黄色叶、走步状态下为橙色叶、静坐状态下为红色叶。跑步状态下最能缓解紧张和悲伤情绪的均为绿色叶,走步和静坐状态下分别为绿色叶和混色叶。研究结果可以为健身步道植物群落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林业史
略论三《礼》丧礼制度中的农林器物
杨帆
2023, 22(3): 109-11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109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549KB](0)
摘要:
礼仪制度以物质为基础,儒家三《礼》中的丧礼部分记述了我国古代植物原材料大量应用于丧服服饰和丧礼用具。通过记载丧礼仪轨的《仪礼》《礼记》等篇章,可以看到古代的礼器制作会因地制宜地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常见草木,通过“制物之性”与“托物言志”两种原则,使植物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得以发扬,满足伦理生活的需要。其中,“制物之性”直接运用草木的物性,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追求;“托物言志”则将植物的自然属性引入到人文世界中,通过草木的文化意涵抒情表志、送别亲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推类”思维方式在礼制中具体而微的呈现。
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困境与重构
张涛, 徐海红
[摘要](800) [HTML全文](191) [PDF 531KB](1128)
摘要: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威廉钱伯斯和他的中国园林观
陈苗苗, 朱霞清, 郭雨楠
[摘要](2809) [PDF 6485KB](781)
摘要:
苏格兰著名的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爵士曾两度造访中国,对中国的园林、建筑有深刻的认识,并 写下了轰动一时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和《东方园林论》。著作中描述了他对中国传统 园林艺术独到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钱伯斯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使他在18 世纪西方中国风冶流行时期的园 林艺术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中式园林的产生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钱伯斯与中国园林有关的 个人经历,分析、总结他著作中的中国园林观和借鉴中国风格所进行的园林设计实践,挖掘其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各 国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讨论钱伯斯的相关成果对当今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西方露营旅游研究动向、方法及对中国森林旅游启示
倪欣欣, 马仁锋, 吴杨, 庄佩君
[摘要](4738) [PDF 1406KB](698)
摘要:
欧美露营活动已有百余年的民众实践史,针对露营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已开展了近50 年。首先回顾了欧美露 营旅游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国外露营旅游的概念,总结了国外露营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方法与动向。研究发 现:西方研究集中在露营组织或机构、露营地选址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露营旅游人口统计、露营旅游行为动 机研究;研究方法已形成定量主导的定性研究,多元统计分析与问卷调查的计量研究成为主流。其次,在西方多数 国家或地区,政府推动是露营旅游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相关研究高度重视露营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多种方法 了解露营者的心理诉求,提高露营地利用率与全民露营参与度。最后,露营旅游是中国森林旅游的重要内容与新 动向,未来应深入研究露营旅游活动与森林生态环境的矛盾及如何降低生态负影响的旅游规划实践;此外,伴随国 家林权和林业管理体制的系统变革,如何高效发展森林中的露营旅游活动成为时代议题。
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及其启示
陈洁, 陈绍志, 徐斌
[摘要](1610) [PDF 4792KB](673)
摘要: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国家公园建设仍在探索中。以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概述 了西班牙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及其入选标准的变迁,介绍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型。从法律体系、管 理机构、管理机制3 个方面分析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指出西班牙为国家公园建立了三级法律体系,总结 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确认制度、管理规划制度、财政投入制度、保护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最后,针对中国自然保 护区建设的现状,从法律体系的建设、管理体制、规划体系、严格保护和公众参与5 个方面讨论了西班牙国家公园 管理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游憩需求与健康效益感知研究 以杭州城市公园为例
张华
[摘要](1421) [PDF 1306KB](648)
摘要:
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 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 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 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 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 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 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 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消费者有机果蔬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居民的调查
贺静, 孙泽萍, 谢煜, 张华妮
[摘要](1142) [PDF 1062KB](622)
摘要: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有机果蔬的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学者和公 众的广泛关注。以有机果蔬为例,通过对南京市居民的调查,了解城市居民对有机果蔬的认知程度与居民对有机 市场的信任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验证影响南京市居民有机果蔬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显示,南京市居民的年龄、家庭月收入、对有机果蔬的认知程度和对市场的信任程度对居民的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 响,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南京市居民的购买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
芍药作为中国爱情花之史考
于晓南, 苑庆磊, 郝丽红
[摘要](1469) [PDF 1277KB](614)
摘要: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传递者,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花。从《诗经》入 手,考证了芍药作为古代结情之花的渊源;又从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考证了芍药作为爱情象征的背景、内涵;并对 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中芍药的女性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介绍了芍药作为女科药材的重要价值。最后,采用对 比的方法,将芍药与其他具有相似寓意的花木(牡丹、玫瑰、红豆)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芍药情花文化的独特性、唯一 性,并结合当代消费特点,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阐述了芍药成为我国当今爱情之花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
中国松香市场现状、挑战与对策
董静曦, 刘自远, 张子翼, 叶可庄, 吴健
[摘要](1492) [PDF 1162KB](592)
摘要:
以松香市场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中国的松香需求市场及行业需求构成。近期我国松香市场需求总量约为 57.1 万t/a。产品供给、生产成本、生产竞争、产品替代是影响中国松香市场供需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的 松香生产快速发展对我国松香产业形成了严峻的竞争挑战,多种替代品的出现对我国松香生产影响甚大。提出我 国松香产业应从数量向质量、低价应用向高端开发转变的思路,采取加大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降低 生产成本,实施产业转移升级换代战略,走绿色环保健康产品之路的应对措施。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探讨
葛书红, 王向荣
[摘要](1412) [PDF 3069KB](558)
摘要:
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 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跨学科、系统性的整合研究方法。以风景园林学的理论为基 本依据,以跨学科的干扰理论、区位理论等构成理论框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初探
何梦竹, 李莉
[摘要](1842) [PDF 995KB](551)
摘要:
湖南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境内河道密布,木材运销以水运为主,因此木材市场分布于各林木产区和江 河交通枢纽处。民国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建对木材的需求量激增,促使湖南木材贸易兴盛,带动 了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但过度采伐林木,导致湖南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失调。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回 望和总结,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