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模式探讨
张凯莉, 李倩钰, 魏巍, 张晓颖, 周慧荻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56
[摘要](82) [HTML全文](32) [PDF 1094KB](3)
摘要:
作为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乡村景观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国土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以“千村一面”问题最为突出,使得乡村面貌日益同质化,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提出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领域,必须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绣花式”研究,进而探讨了进行村落景观体系性研究的途径:一是要设立以国土景观为背景的、中国传统山-水-田-村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视野;二是要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优势,明确研究方向;三是要搭建多学科、多部门沟通交流的沟通平台;最后,要完善多学科多部门统筹交叉的研究方法,确立“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实践模式探讨”的研究模式,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剖析乡村景观的内在关联和未来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马克思劳动论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及现实启示
张婷, 杨志华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97
[摘要](84) [HTML全文](14) [PDF 485KB](2)
摘要:
人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是勾连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为研究起点,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慑服、征服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历史性演变。这一关系的演变,与劳动的中介性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劳动形态从最初的自然力劳动,到工具性劳动,再到绿色劳动的转换,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现实地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很难实践绿色劳动。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马爽, 田明华, 侯方淼, 吴红梅, 缪东玲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摘要](8) [HTML全文](1) [PDF 864KB](0)
摘要:
森林认证是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工具,经过30年的发展,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对后续研究与实践探索意义重大。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可查年份至2022年的文献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森林认证研究热度在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热度却有所下降。影响评价、动力机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不仅对森林认证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均有考量,还分析了消费者、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的参与机制;而国内则侧重分析森林认证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贸易的影响。国外有关森林认证的研究经历了“影响评价—动力分析—动力拓展”3个阶段,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森林认证以及如何进行森林认证的问题。国内研究则经历了“国外经验借鉴—贸易影响评价—政府政策融合—综合效益探索”4个阶段,目前尚处于零散的、非系统化研究阶段。最后从关注消费者行为研究、生态系统服务认证、量化评估综合效益3个方面提出未来森林认证研究的建议。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
缪东玲, 杨娜, 李巧, 程宝栋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18
[摘要](17) [HTML全文](8) [PDF 821KB](1)
摘要:
中国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产业与空间集中性,对外直接投资会改变要素配置、影响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布局。中国持续扩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本国碳减排?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碳排量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3个主要途径进行理论推导和分析,提出待检验的假说。其次,选取我国200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3种效应和综合效应,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中介机制,不同程度地加剧我国碳排放,通过产业结构中介机制会抑制我国碳排放;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效应大于产业结构效应,故对外直接投资最终会加剧我国碳排放。最后,基于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析
纪元, 柯水发, 乔丹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58
[摘要](33) [HTML全文](4) [PDF 824KB](1)
摘要:
以伊春市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梳理了我国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合—分”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划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以探究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其变迁机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互动等特征,本质是在新发展形势下对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萌生于宏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伊春两次管理体制变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在第一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效应弱而由基层行动者产生的行动压力较强,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二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较强但国家行动者强势介入,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最后,在建立改革历史观、结构观和动态观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合分”的本质、树立改革的动态意识及形成改革的行动者思维,从而推动改革再深入,助力东北再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驱动力还是正当化: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王瑞雄, 严耕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38
[摘要](37) [HTML全文](10) [PDF 492KB](5)
摘要:
生态中心主义将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将人类中心主义解读为立足于人类的贪欲对大自然进行掠夺。但是考察西方近现代思想史可以发现,思想家们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立足于人类的福祉,而非人类的贪欲。在生态危机的产生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作为内在的驱动力,而是作为现代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自然的正当性证明来发挥作用的。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形成生态危机的驱动力,遮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驱动作用。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为生态人文主义,有利于避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欲望式理解和反生态式运用。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摘要](62) [HTML全文](18) [PDF 1616KB](7)
摘要:
在“双碳”背景下,森林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之路。为探究森林碳汇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搜索,并分别选取与森林碳汇主题相关的文献12216篇、456篇进行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森林碳汇研究产出成果最多的国家、机构、作者及期刊进行数量化统计分析,采用可视化方法确定了森林碳汇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表明,美国目前是对森林碳汇研究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近年来的研究势头较好,且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高;森林碳汇的研究领域多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角度,经济学科方面研究较少;中国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趋势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衰退、爆发4个阶段。未来,中国学界可进一步聚焦森林碳汇融合交叉学科,深入挖掘森林碳汇的潜力与空间效应,建立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污染的影响
李玥铭, 李心斐, 李媛媛, 程宝栋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47
[摘要](70) [HTML全文](8) [PDF 589KB](6)
摘要:
21世纪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逐年增加,在202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最大外资流入国。FDI流入伴随着污染转移、技术转移与结构转移,对中国碳排放产生了复杂影响。那么,FDI流入是否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环境负荷?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会使得这一效应改变吗?为回答以上问题,将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基于199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FDI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定规模内的FDI流入在中国整体上呈现出“污染光环”效应,即减少了碳排放,到达拐点后会呈现为相反的增排效应;FDI流入对相邻地区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大于对本地区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作用方向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U型”;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反作用力,缓冲碳排放量的猛增与猛减。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萧建秀, 刘璨, 肖慧, 侯方淼, 刘浩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84
[摘要](45) [HTML全文](9) [PDF 735KB](0)
摘要:
采用9个省15个县市485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样本实地调研的2015—2018年面板数据,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1.728个单位和1.704个单位;生产费用和家庭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0.213个单位和0.052个单位;基础设施投入和财务费用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导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下降0.303个单位和0.05个单位。此外,进一步检验了经营规模对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调节作用。针对研究结果,从进一步推动林业生产规模化、促进保险产品多样化、加大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游客凝视视角下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意象研究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68
[摘要](254) [HTML全文](16) [PDF 747KB](3)
摘要: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赖晓华, 聂华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51
[摘要](46) [HTML全文](23) [PDF 995KB](3)
摘要:
森林康养资源作为森林康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依托,自2016年开始,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成为成为了林业、旅游、健康等领域研究热点和关注焦点。论述了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的含义,基于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构建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解决资源利用性判断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 + 德尔菲法计算权重,选取资源禀赋、市场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作为准则层,康养性、资源特性、环境质量、市场竞争、现有建设条件、开发者行为、政府行为、社会经济条件共8个要素层,界定22个指标层,构建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各指标的具体解释。通过对广西贺州姑婆山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进行实例分析,发现评价结果符合该公园森林康养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具体指标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公园森林康养发展现状,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79
[摘要](52) [HTML全文](14) [PDF 670KB](0)
摘要: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②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③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④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⑤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摘要](56) [HTML全文](19) [PDF 1507KB](4)
摘要:
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现有研究缺乏以市民视角的功能价值量化评价,难以客观分析当前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现状与需求。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居环境、文化遗产、教育、美学等4个方面,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功能的价值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重要性和绩效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就功能价值的差异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就提升特大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提出具体建议。
“放管服”改革对木材加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建铃, 林伟明, 戴永务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93
[摘要](43) [HTML全文](6) [PDF 726KB](0)
摘要:
鲜有文献检验“放管服”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无助于认清“放管服”改革对中国出口贸易方式升级的贡献。利用《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CPES2014)》提供的“放管服”改革评价数据,以及23个省份、103个地级市、2 141家木材加工企业2014年的截面数据,引入Tobit模型评估“放管服”改革对木材加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区“放管服”改革对木材加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从细分指标看,地区“放管服”改革的促进效应主要来自“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的贡献;③从影响机制看,地区“放管服”改革会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寻租行为促进木材加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④从调节效应看,地区“放管服”改革能正向调节技术创新、节约成本、降低融资难度等因素,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分析
柳映潇, 林震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61
[摘要](68) [HTML全文](79) [PDF 880KB](9)
摘要:
农业绿色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对2015—2021年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级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概括出农业绿色发展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手段、发展目标,以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平均水平不高,2018—2020年发展较快达到良好水平。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技术研发、耕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政策工具视角下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
汪雯, 张飞飞, 李红勋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60
[摘要](91) [HTML全文](26) [PDF 1286KB](9)
摘要:
如何在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多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2000—2022年89份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文本作为样本,采用“政策演进阶段—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群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文本编码与频数统计,以多维度的量化分析深入剖析了政策的变迁特征及现存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就业促进政策多散布于扶贫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中,尚缺乏针对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就业特殊困境系统的精准施策。同时,已有的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聚焦于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环境改善的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相对不足。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强化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挑战的精准施策,并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放在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以促进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慧琳, 赖启福, 李春硕, 李虎峰, 黄杰龙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48
[摘要](158) [HTML全文](26) [PDF 3514KB](4)
摘要: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模式。以第1 ~ 11批3 78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算法、标准差椭圆、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京津冀—鲁西南、四川盆地、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反映了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示范村镇产业结构不尽相同,主要以初级产品和第一产业为主,休闲农业、农村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过小。自然与人文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示范村镇的形成与分布,地方财政支出、路网密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类指标与示范村镇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高端农业品牌打造等建议。
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邱珊珊, 陈琛, 石颜露, 王立群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54
[摘要](194) [HTML全文](33) [PDF 666KB](1)
摘要:
探讨首轮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助于为完善退耕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提供经验证据。基于宁夏、甘肃和湖南3省(区)897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非农就业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退耕补贴到期的冲击会促使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并实现增收,使其总收入水平未降反升,这种影响效应在退耕补贴到期当年已初步显现,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趋势;异质性分析发现,退耕补贴到期对小规模退耕户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而对老年组农户的收入水平则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从增强农户转移就业能力、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和及时出台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涉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樊卓妮, 刘昶言, 尤薇佳
当前状态: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08
[摘要](247) [HTML全文](28) [PDF 1181KB](11)
摘要:
基于2018—2021年我国涉林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和LDA主题聚类模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涉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断点回归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导致我国涉林上市公司在2020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明显下降。主题聚类的研究结果揭示,经营绩效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木浆、木材等原材料短缺且价格上涨;国内外物流运输受阻;复产复工延迟造成部分企业运转困难且成本负担较重;林产品市场需求短期内受到抑制,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导致客户订单不足等。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逐步巩固,涉林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回暖,对“经营业绩变动主要影响因素”语料进行主题聚类发现经营业绩回暖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复工复产后供应链逐渐恢复正常运转,优化产能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展营销模式,加快数字化进程等。最后,基于我国涉林上市公司面临的具体困境并结合部分企业已采取的有效措施提出管理建议。
林业史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林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
刘欢, 孙信丽, 巩前文
2023, 22(1): 1-1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84
[摘要](218) [HTML全文](50) [PDF 624KB](52)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林业发展的百年抉择,贯穿于我国林业发展的百年实践,内在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林业本质在认识上的转变。依据党和国家对林业价值功能、建设态度、发展思路等的不同认识,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林业发展的百年历程划分为:革命根据地时期林业的艰难探索阶段(1927—1949年)、经济驱动下林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950—1977年)、兼顾生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阶段(1978—1997年)、生态驱动下林业工作的全面推进阶段(1998—2011年)、民生导向下林业的绿色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支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重点解决林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林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百年考察
赵华, 巩前文
2023, 22(1): 12-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52
[摘要](131) [HTML全文](36) [PDF 519KB](19)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广泛、深度参与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演变历程,总结基本经验,为有效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演变历程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关键节点,划分为动员农民自愿参与、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参与、缴纳“一税两费”全面参与、贯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参与、探索农民主体参与等5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农民主体地位,统筹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村建设投入、重视农民意愿,把“三农”发展放在乡村建设首位、重视结果导向。在未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中,应加强党的领导、稳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把向地位,合理引导农民参与、逐步夯实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强化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目标管理。
《长物志》中“如画”园林审美理想的现代性解读
辛贝妮
2023, 22(1): 18-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63
[摘要](198) [HTML全文](29) [PDF 621KB](18)
摘要:
明代文化空前繁荣,文人赏月吟诗,踏云寻梦,园林美学也随之发展的欣欣向荣。其中,明代作家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所提及的“雅俗之分、正统厘定”,涉及范围极广,堪称园林美学的设计指南,在我国园林美学史上有着卓著地位且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以《长物志》为蓝本,从美学的角度将生境、画境、意境融入审美化的园林情境,分析总结了《长物志》中“如画”的园林审美理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提出了中国传统设计观念的现代性转换仍需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以此主张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继承传统不落流俗的品位和情怀,也要取法诗画,强调意境的营造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简驭繁、秀雅绝俗、吐故纳新的精神面貌。
国家公园建设研究
我国国家公园门票收费原则与模式选择研究
窦亚权, 李娅, 何友均
2023, 22(1): 25-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56
[摘要](140) [HTML全文](21) [PDF 733KB](13)
摘要:
国家公园建设应坚持全民公益性,提供给公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适当开展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等活动,充分体现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介绍了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国家公园门票收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梳理了我国国家公园部分景区的门票收费标准,然后选取美国、加拿大、南非、德国、英国、韩国的代表性国家公园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国家公园的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国家公园门票收费应坚持公益性、公平性、合理性、多元化、差异化等原则,并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门票收费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有效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产品的需求。
影响国家公园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个人因素研究
尹长禧, 邱守明
2023, 22(1): 32-4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66
[摘要](379) [HTML全文](87) [PDF 785KB](36)
摘要:
国家公园游客的亲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期望理论的整合模型,以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基于382份游客有效调研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国家公园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规范和期望值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意向;亲社会心理因素(生态价值观、生态世界观、后果意识、责任归属、个人规范)和自利心理因素(目标效价、工具值、期望值)共同驱动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归纳并验证了提升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亲社会因素和自利因素,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游客亲环境行为引导策略以及自然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助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中国年轻公众的赛加羚羊保护参与意向
杨汀昱, 张忠义, 胡宇轩, 谢屹
2023, 22(1): 43-5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58
[摘要](98) [HTML全文](41) [PDF 830KB](8)
摘要:
促进公众参与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务实之举,探析公众参与意向则是在无法观察到公众参与行为时的通行做法。针对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这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濒危物种,以来自16 ~ 40岁的536个中国公众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从态度、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保护知识和社会人口特征5个方面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年轻公众的保护参与意向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受访者对赛加羚羊保护持积极态度,感知到参与保护的责任和社会压力,保护参与意向高,但对赛加羚羊了解有限,认为参与保护有一定困难;②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保护知识和学历依次对保护参与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③量表信效度和模型拟合度良好,拓展的TPB通过了实证检验,可以有效解释保护参与意向。为促进公众参与赛加羚羊保护,建议加强科普宣教、拓宽公众参与保护渠道。
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户社区能力建设探讨
李瑞洁, 蔡君, 刘雨涵
2023, 22(1): 54-6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35
[摘要](201) [HTML全文](38) [PDF 787KB](22)
摘要:
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进程中,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一直积极寻求社区与国家公园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因此门户社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公园研究中被学者所关注的。社区能力建设与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是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青海片区,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寻找影响国家公园门户社区能力提升的因素,归纳其逻辑关系,总结了38个初始概念、14个范畴和7个主范畴,提炼了加强社区参与、组织能力培育、合作网络、制度保障、生计拓展与转型5个核心范畴,并从科学政策、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社区能力的建议,以实现门户社区与国家公园共同发展。
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于技术进步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效应研究
赵潇涵, 米锋
2023, 22(1): 64-7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28
[摘要](186) [HTML全文](34) [PDF 653KB](10)
摘要: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碳排放效应的作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选取木质林产品作为林产品的典型代表,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通过系统GMM方法探究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析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林产品贸易直接效应会导致林产品碳排放的增加,对环境呈负面影响,而技术效应呈正面影响,但技术利用效率等仍有待提高;技术引进路径的中间作用效果检验成立,而自主创新结果不显著,且证实技术进步在其中并非起到“中介作用”,而是遮掩了对外贸易对环境的直接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做进一步展望。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园林绿化建设投资的影响
马艺菲, 张彩虹
2023, 22(1): 72-7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68
[摘要](135) [HTML全文](23) [PDF 961KB](9)
摘要:
园林绿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141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园林绿化建设投资的作用,并进一步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碳汇需求及园林绿化建设低碳化为导向,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规模,同时该政策对园林绿化建设投资增加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及城市规模差异。从地区差异看,在政策影响下,东部和南方试点城市较非试点城市园林绿化投资显著增加;从城市规模看,大、小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显著增加,而中型城市所受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提出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完善道路配套绿化机制、因地制宜构建园林绿化低碳建设投资体系、参考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出台系列政策等建议。
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之确立与完善
姚贝
2023, 22(1): 80-8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05
[摘要](239) [HTML全文](93) [PDF 591KB](11)
摘要: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是自202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罪名。该罪的确立,不仅能提升罪名的公众认识度和司法适用便捷度,也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对于原罪名是否需要数罪并罚以及在罪名选择上的困惑和难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对于经过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的性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尸体和器官的定性,行为人主观上对行为对象“明知”的认定等争议难点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应通过类型化规定进一步明确经过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性质,明确野生动物尸体和器官是野生动物制品,并优化行为人主观上对行为对象“明知”的推定过程,以进一步推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环境与生态心理学
大学生旅游偏好与其儿童时期自然接触经历关系研究
方小雨, 马宝建, 马由川
2023, 22(1): 86-9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85
[摘要](182) [HTML全文](43) [PDF 693KB](31)
摘要:
环境学、心理学等领域已有丰富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时期自然接触经历不同的成人在认知和行为上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目前旅游领域对儿童自然接触相关研究关注较少。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城乡成长背景、接触频率、接触方式、接触环境、接触强度和接触感受六个维度出发,探究儿童时期自然接触经历对其旅游认知、情感和意向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儿童时期的自然接触方式、环境、强度和感受均与旅游偏好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②城乡成长背景和自然接触频率未呈现出与旅游偏好的显著影响关系,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果,就儿童自然教育开展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提出针对性建议:①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应尽量在真实的野外自然环境中进行,保持适中的强度,并注意引导儿童对自然产生积极感受;②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应关注不同自然接触经历的大学生对自然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困境与重构
张涛, 徐海红
[摘要](703) [HTML全文](162) [PDF 531KB](1108)
摘要: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威廉钱伯斯和他的中国园林观
陈苗苗, 朱霞清, 郭雨楠
[摘要](2511) [PDF 6485KB](771)
摘要:
苏格兰著名的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爵士曾两度造访中国,对中国的园林、建筑有深刻的认识,并 写下了轰动一时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和《东方园林论》。著作中描述了他对中国传统 园林艺术独到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钱伯斯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使他在18 世纪西方中国风冶流行时期的园 林艺术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中式园林的产生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钱伯斯与中国园林有关的 个人经历,分析、总结他著作中的中国园林观和借鉴中国风格所进行的园林设计实践,挖掘其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各 国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讨论钱伯斯的相关成果对当今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西方露营旅游研究动向、方法及对中国森林旅游启示
倪欣欣, 马仁锋, 吴杨, 庄佩君
[摘要](4596) [PDF 1406KB](691)
摘要:
欧美露营活动已有百余年的民众实践史,针对露营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已开展了近50 年。首先回顾了欧美露 营旅游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国外露营旅游的概念,总结了国外露营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方法与动向。研究发 现:西方研究集中在露营组织或机构、露营地选址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露营旅游人口统计、露营旅游行为动 机研究;研究方法已形成定量主导的定性研究,多元统计分析与问卷调查的计量研究成为主流。其次,在西方多数 国家或地区,政府推动是露营旅游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相关研究高度重视露营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多种方法 了解露营者的心理诉求,提高露营地利用率与全民露营参与度。最后,露营旅游是中国森林旅游的重要内容与新 动向,未来应深入研究露营旅游活动与森林生态环境的矛盾及如何降低生态负影响的旅游规划实践;此外,伴随国 家林权和林业管理体制的系统变革,如何高效发展森林中的露营旅游活动成为时代议题。
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及其启示
陈洁, 陈绍志, 徐斌
[摘要](1509) [PDF 4792KB](670)
摘要: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国家公园建设仍在探索中。以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概述 了西班牙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及其入选标准的变迁,介绍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型。从法律体系、管 理机构、管理机制3 个方面分析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指出西班牙为国家公园建立了三级法律体系,总结 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确认制度、管理规划制度、财政投入制度、保护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最后,针对中国自然保 护区建设的现状,从法律体系的建设、管理体制、规划体系、严格保护和公众参与5 个方面讨论了西班牙国家公园 管理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游憩需求与健康效益感知研究 以杭州城市公园为例
张华
[摘要](1353) [PDF 1306KB](642)
摘要:
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 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 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 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 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 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 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 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消费者有机果蔬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居民的调查
贺静, 孙泽萍, 谢煜, 张华妮
[摘要](1097) [PDF 1062KB](620)
摘要: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有机果蔬的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学者和公 众的广泛关注。以有机果蔬为例,通过对南京市居民的调查,了解城市居民对有机果蔬的认知程度与居民对有机 市场的信任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验证影响南京市居民有机果蔬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显示,南京市居民的年龄、家庭月收入、对有机果蔬的认知程度和对市场的信任程度对居民的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 响,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南京市居民的购买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
芍药作为中国爱情花之史考
于晓南, 苑庆磊, 郝丽红
[摘要](1406) [PDF 1277KB](605)
摘要: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传递者,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花。从《诗经》入 手,考证了芍药作为古代结情之花的渊源;又从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考证了芍药作为爱情象征的背景、内涵;并对 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中芍药的女性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介绍了芍药作为女科药材的重要价值。最后,采用对 比的方法,将芍药与其他具有相似寓意的花木(牡丹、玫瑰、红豆)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芍药情花文化的独特性、唯一 性,并结合当代消费特点,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阐述了芍药成为我国当今爱情之花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
中国松香市场现状、挑战与对策
董静曦, 刘自远, 张子翼, 叶可庄, 吴健
[摘要](1427) [PDF 1162KB](587)
摘要:
以松香市场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中国的松香需求市场及行业需求构成。近期我国松香市场需求总量约为 57.1 万t/a。产品供给、生产成本、生产竞争、产品替代是影响中国松香市场供需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的 松香生产快速发展对我国松香产业形成了严峻的竞争挑战,多种替代品的出现对我国松香生产影响甚大。提出我 国松香产业应从数量向质量、低价应用向高端开发转变的思路,采取加大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降低 生产成本,实施产业转移升级换代战略,走绿色环保健康产品之路的应对措施。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探讨
葛书红, 王向荣
[摘要](1355) [PDF 3069KB](558)
摘要:
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 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跨学科、系统性的整合研究方法。以风景园林学的理论为基 本依据,以跨学科的干扰理论、区位理论等构成理论框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初探
何梦竹, 李莉
[摘要](1791) [PDF 995KB](550)
摘要:
湖南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境内河道密布,木材运销以水运为主,因此木材市场分布于各林木产区和江 河交通枢纽处。民国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建对木材的需求量激增,促使湖南木材贸易兴盛,带动 了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但过度采伐林木,导致湖南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失调。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回 望和总结,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