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中古建筑特殊用材培育功能的发掘与实现途径
Approaches of Exploring and Realizing Nurturing Functions of Special Timber for Ancient Buildings in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br#
-
摘要: 在古建筑修缮中依据国际公认的真实性原则,确保古木建筑文物维修用材做到与建造时使用的木材具备 相同树种、相同品质、相同工艺冶的做法,愈来愈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个理想目标。在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古木建 筑维修用材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了发掘,提出了通过调查古木建筑物, 获取古木建筑物所使用的材种规格要求,再通过调整完善城市绿地规划,赋予城市森林一种培育特殊古木建筑维 修用材的新功能,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可望实现我国重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存与传承。 关键词: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in the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t has become a globally accepted ideal that the timber materials us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ancient wooden constructions should be of the same species and quality as the original ones and be processed in the same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maintenance material used in the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of the world heritage, then explores the functions of the urban forest whic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we should get knowledge of the material requirements of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after surveying them, then make urban forest play a new function of nurturing the special maintenance material for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by adjusting the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finally achieve 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in the long-term strategically.
-
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恩格斯是一个有着深邃丰厚的生态智慧的哲学家。今天,这个论断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当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环境灾难的伤害使人类深感恐慌和颤栗时,人们又一次回归经典,想从中寻觅生态箴言,借思想巨擘的生态智慧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就是人类生态思想宝库中的“精品”,内蕴其中的一系列凝聚着生态智慧的思想和警语,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地思考并学会估计、认识、控制和调节人类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批判人类对自然界的宰制、盘剥和压榨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一. 人类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关于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论述是丰富的,它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架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描述过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77马克思恩格斯还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诸多方面: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蒸汽机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世界市场形成,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工业革命使农村从属于城市,落后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态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275。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交往,生产行为就是人与自然交往的诸多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以往人们对生产行为的社会影响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对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影响却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被边缘化了,甚至被遗忘了。正是由于人们生产行为关注的只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其自然影响的估计、认识和控制,随即引发了一系列人们始料未及的生态灾难和环境恶果。
为了更清晰地阐发论文的内容,对文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和规定是必要的,也是为了统一人们的认知。这里提到的“生产行为”就是特指“人类生产行为”,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人类生产行为的后果势必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社会影响,它主要发生在自然生态系统方面,所以,我们称之为“自然影响”或“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中,人们对人类生产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洞察,但对其导致的自然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关注不够。所以,恩格斯提醒人们,要“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
文章涉及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生态辩证法”,它与“自然辩证法”概念的关系是要明晰界定的。“自然辩证法”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该学科的创立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方法论,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科学分类,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等。“生态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是运用辩证法和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更宏阔些,而“生态辩证法”的研究视阈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人类生产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影响等方面。但二者也有相同点,概括地讲,都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特定领域的辩证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生态辩证法”与学会估计人类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之间有着合理的联系。一旦人们具有了生态辩证法的视野,受到生态辩证法的启迪,就会使人们具有生态慧眼,洞察自然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辩证发展的“生态景象”。恩格斯就是具有“生态辩证法”视野的生态哲学家,他在普遍关注生产行为的经济效益的年代,提醒告诫人们,要警觉、反思眼前的生产行为可能导致的潜在的、较远的生态后果和环境影响,要掌握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表露出的生态辩证法的“理性的机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在场”的方式,为我们观察、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理论牵引。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都是从最紧迫、最直接的社会需要出发,挖掘其中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场”“出场”的惯常方式。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已经“出场”的、关注度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有价值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准版”。其实,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所以,人们正是在社会“需要的程度”的促使下,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寻觅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利器。
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当下,我们也需要调整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创新我们的问题域。例如,我们在潜心研读恩格斯的经典《自然辩证法》时,要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要为背景,从生态学的视角再现一个恩格斯,努力挖掘恩格斯的生态智慧和生态辩证法思想,发现恩格斯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就会看到,恩格斯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关于“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这一思想,分析了人们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原因,阐发了纠正此类行为的思路和方法。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恩格斯反思人们生产行为所透射出的生态智慧之光,照亮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行之路。
二. “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抑或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恩格斯都是一个充满生态智慧的思想家,是一个有着敏锐生态洞察力的智者。“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昧于成事”,“智者防患于未萌,明者防患于未然”,这些古训都说明,智者对事物存在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感悟与洞察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见识。在透察、警示人们生产活动的自然影响方面,恩格斯的许多论述都闪烁着深邃的生态智慧之光,为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起理论觇标。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急速扩大生产规模,动用各种手段,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高效的生产占领并垄断市场,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那个时代资本家的企业精神和价值共识。正如恩格斯所言:“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2]385马克思也表达过同样的看法,资本家“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3]162所以,在资本家眼中,自然界算不了什么,只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只有经过资本的赋值,自然界才成为有用的物品。在“资本狂欢”的年代,资本家根本不会去考虑与资本增殖无关的问题,至于让资本家检视自己生产活动可能导致的自然影响,那简直就是奢望。这不是由资本家的学识和心性决定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活动本质决定的。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这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利润是经营的唯一目的。”[3]384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注意到了“工业异化”问题,看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马克思指出:“一旦这条河归工业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废料污染,河里有轮船行驶,一旦河水被引入只要简单地把水排出去就能使鱼失去生存环境的水渠,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对鱼来说它就不再是适合生存的环境了。”[1]97-98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到了“河流归工业支配”的问题。当年资本家的纺织印染厂,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是未经污染处理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了河流,给河流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造成了灭顶之灾。恩格斯也指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就是比较清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4]646技术的这种异化,在于“它的资本主义的应用”,资本家陶醉于蒸汽机的轰鸣声,欣赏着蒸汽机对工厂城市的深刻影响,却忽视了它产生的煤炭过度消耗和“工业黑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脉络和理论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人类生产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恩格斯非常重视用辩证自然观来教育、启迪人们。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恩格斯号召人们要确立“自觉的辩证法”,并用它来帮助人们确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恩格斯看来,人们应当意识到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要把“反思带进自然界”。人们应当明白,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的,似乎是偶然的、无数错综复杂变化的生态现象,其实是生态辩证法存在的生态证明,这些变化无疑都是生态辩证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达。
与资本家只顾生产活动最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相比,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阐发了“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的思想,发出了考虑我们生产行为导致的往后、再往后的自然后果的生态呐喊,并对资本家生产行为导致的环境恶果表达了深沉的生态忧思和深刻的生态批判。在整个社会弥漫着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时代,恩格斯却警示人们要关注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灾难和自然影响,这体现出恩格斯生态智慧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实属空谷足音,振聋发聩。
恩格斯承认人类生产活动的价值、意义和合理性,但他高于常人并慧眼独具的地方在于, 他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告诫人们学会预见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拉响了人类生态思想史上最清晰的“生态警报”,发出了堪称生态学经典语录的“生态恒言”。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383
这段重要论述,的确值得我们经常研读、时刻铭记。在恩格斯的那个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影响问题远没有进入人们的认知范围,人们还沉浸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集体狂欢”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界立法”和“控制自然”这类的理念,是当时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遵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重占有的生产方式”及其理念,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关注和渴望的只是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于这些生产行为“往后”“再往后”导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遑论引起人们的警觉与反思了。
幸运的是,即使在生态环境问题尚不严重的年代,恩格斯还是凭借着生态辩证法的智慧和敏锐的生态感悟力,清晰地指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影响:在希腊,人们过度放牧,山羊数量激增,破坏了植被,阻碍了当地森林的恢复。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不惜以毁灭森林的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这种生产行为起初的确达到了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粮食产量在头几年也的确有所提高,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灾难接踵而至。由于毁灭了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所具有的保持水土、积聚水分的功能逐渐丧失。令当地居民做梦也想不到的自然影响出现了,绿水青山变成了不毛之地。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把山北坡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这样的生产行为使人们暂时获得了木材,但是人们估计不到此举导致的自然影响。由于砍树毁林的行为毁掉了高山畜牧业的生态根基,破坏了森林的蓄水功能,致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森林及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也丧失殆尽,使得泥石流在雨季频繁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破坏山区生态环境的自然后果。在古巴的种植场里,来自西班牙的种植场主为了给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肥,放火焚烧山坡上的森林,把木灰当作肥料。他们得到的木灰肥料够施用一个世纪之久,但是,种植场主们被眼前的经济效益遮住了双眼,根本不会去为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负责。结果是,“自然界的报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焚烧森林,破坏了山区的植被系统和蓄水功能,热带的倾盆大雨冲毁了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
针对人类短视、急功近利的生产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把辩证法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坚持用辩证法的视角去观察、认识和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阐发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生态辩证法。在批判资本主义掠夺型的生产方式时,恩格斯就是坚持了生态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他指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2]386可见,辩证法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相互联系、运动、转化的辩证关系,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界本身的演化进程和存在状态就是展现生态辩证法的舞台和场域,生机无限的大千世界就是体现生态辩证法的活教材。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辩证法认识不到位,浅陋、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还在制约着、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恩格斯看到了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弊端,明确地提醒人们:“学会辩证地思维的自然研究家到现在还屈指可数。”[4]361
为了克服人们生产行为急功近利的弊端,培育人们从生态辩证法的角度审视生产行为的生态意识,恩格斯阐发了“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生态思想。仅就人们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这个问题,恩格斯阐述了“四个学会”的思想。他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以为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2]385通过学习恩格斯的生态教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恩格斯对人类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生态约束和警示极具生态价值,促使人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反思、匡正自己的生产行为。
恩格斯运用自己的生态智慧去观察和认识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生产行为引发的自然后果,的确比同时代人有着更睿智、更深邃的生态意识。恩格斯要求人们要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因为违背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生态辩证法同样是要受到惩罚的。他提到了“对自然界的干预”问题,提到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生产行为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等问题。这些论述都清晰地表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急功近利、罔顾生产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生产方式是深恶痛绝的,是批判否定的。他看到,无论是直接干预自然界的活动,抑或是相对间接的影响自然界的生产行为,无论是近期的环境影响,还是较远的生态灾难,人类在利用、控制自然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然影响,导致人们始料不及的自然后果。所以,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要从生态学的科学视角反省、审视人们的生产行为,不要只看到生产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界的伤害和令人后悔莫及的环境灾难。为此,恩格斯要求人们“学会正确理解”“学会认识”“学会控制”和“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和后果。他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学会”的重要性,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几乎不会去关注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更谈不上“学会认识”和“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后果,而这也是导致后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在忽视、忘记生态辩证法方面,我们的确教训太多,恩格斯“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的确极具生态意义,值得我们深刻领会。
三. 人们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原因分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不仅阐发了“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而且还从多视角、多维度深入剖析了人们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原因。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根本原因。在探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时,最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阐发的理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5]55马克思在这里还特别强调指出,对生产行为的破坏性结果,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是不知道的。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就是因为资本家只关注生产行为增加财富的结果,而忽视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故此,马克思把这种生产行为视为“有害的、造孽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特征有着深刻的揭示。资本家“以资为本”,使资本增殖是其“天职”,而资本增殖就是要更多、更快、更强。作为股东的资本家也指望着尽快回收投资,短期内获得最大利润,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加速资本周转与流通,推进资本积累的速度,以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眼前利益最大化是资本家渴求的。至于生产行为将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不入资本家法眼,指望资本家能主动投资于周期漫长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程那也是几无可能的。所以,恩格斯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2]384恩格斯这里提到的“生产方式”,主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远的结果”当然包括人类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以“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而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联系起来分析,是很有理论说服力的,可以说是找到了批判的“靶子”,对准了批判的“靶心”。在揭示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时,一些西方生态学者往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回避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些“硬核”问题,而是诉诸于科学技术的异化、生态意识的缺失、人性的贪婪和法制的松弛等原因。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态理论就显得有些浅薄,缺乏生态批判的力度,弥漫着“生态乌托邦”的气息。相反,恩格斯却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观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有着直接联系。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寻找导致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真正原因,是恩格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也为我们今天观察、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
其次,资本家奉行的利润至上的资本理性是导致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重要原因。“资本家”,顾名思义就是操控、运转资本的行家里手,资本理性在资本家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对于资本与资本家的关系,马克思有着生动的刻画:“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3]269在这里,马克思把资本家视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增殖、膨胀、贪婪的特性通过资本家的生产行为暴露出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在自己的实际运动中不理会人类在未来将退化并将不免终于灭绝的前途,就像它不理会地球可能和太阳相撞一样。在每次证券投机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每个资本家和每个资本家国家的口号。”[4]733马克思对资本家只顾自己发财的贪婪本性的批判,真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资本家为什么不理会生产行为对人类社会的伤害?为什么不担心人类的退化和岌岌可危的前途?资本家为什么希望暴风雨落到邻居的头上?资本家为什么厚颜无耻地喊出了“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口号?这一切皆是资本理性肆虐的结果。在资本家看来,“自己发了大财”才是硬道理,至于资本增殖之后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就不是资本家担忧的问题了。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也对资本家、工厂主和商人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经济短视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批。在恩格斯看来,资本家及其利益集团都奉行唯利是图、利润至上的价值观,他们从事的一切生产行为和商贸活动,都是把盈利、赚钱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们在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和最直接的结果,那就是利润最大化。恩格斯用了“直接的利润”“普通的利润”和“最直接的效益”等概念,来描述资本家追求的目标,而“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所以,“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2]386。恩格斯的分析直接、透彻,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支配、控制、引导资本家生产行为的只能是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他们最关心的也只能是盈利,是资本增殖。他们的生产行为将导致的自然影响和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不是资本家考虑和担忧的。人们奢望资本家关注其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环境后果,可能也是一厢情愿。正是资本家忽视其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资本理性的作祟,使得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甚至大多数生产行为较远的自然影响与人们的初衷悖逆,而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我们要认识到,恩格斯对资本家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生态批判,也具有一般的生态意义。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人们的生产行为仅仅唯利润的马首是瞻,奉赚钱为圭臬,以资本理性去宰制生态理性,那么,人们的生产行为就将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灾难,生态规律的客观性就将以铁一般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恩格斯提醒过人们的“感到惊讶的”“完全相反的”“出乎预料的”自然影响和生态恶果就将不可避免,“大自然的报复”就将再一次来临。
再次,蔑视生态辩证法是导致人们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哲学根源。在观察、分析人们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时,恩格斯批判了萦绕在人们思想深处短视、僵化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用生态辩证法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人们生产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和后果,恩格斯为我们贡献了“生态辩证法”这样的思想利器。
最后,导致人们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还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在西方工业化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制定和实施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政府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社会舆论和社会组织在督促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迫切程度方面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约束和控制生态环境公害的社会氛围和大众共识。马克思看到:“为了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最起码的清洁卫生设施,必须由国家颁布强制性的法律。”[3]554但遗憾的是,这种强制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在当时还是法律上的空白。还要看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生态学刚刚萌生,人们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基本上处于麻木状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枢密院的医官西蒙医生的报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工人受的教育太少,不懂得自己享有卫生权利;不论极端恶劣的住宅,还是污浊不堪的饮用水,从来都没有引起过罢工。”[3]769工人缺乏生态环境知识,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的容忍与沉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们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
众所周知,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者,这里的“自然”当然是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自然。所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包含有“生态辩证法”的内容和原则,这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合理的。所谓“生态辩证法”,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认识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特别是生态规律的思维方法。生态辩证法以生态学为基础理论,其理论主旨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生态规律并从生态系统出发加以阐发,而不是把生态规律硬塞进自然界。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非常重视生态学,多次借鉴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第一个提出“生态学”概念的人)的思想观点。恩格斯在分析生物学规律、分析人与自然关系、观察人们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等问题时,都运用了生态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态辩证法的智慧之光。
今天,当人们从生态学维度重读《自然辩证法》时,恩格斯阐发的生态辩证法的真知灼见呈现在人们面前。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3]311。在这里,恩格斯几乎是在用生态学的话语论述着辩证法的精髓。的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要素之间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生态画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大自然的本真状态,生态系统无时不在生成、湮灭、互惠、竞争、转化、同化、异化之中,生机无限的生态系统是生态辩证法的活教材。恩格斯所言极是:“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4]361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而在大多数场合下,正是由于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就妨碍了我们的自然研究家看清最简单的事物。”[2]381是什么妨碍了自然科学家深刻地观察、了解自然界,认识自然规律呢?在恩格斯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生态辩证法的客观性。在人们的思维深处,形而上学机械、僵化的自然观还在作祟,人们还普遍缺乏生态辩证法的思维视角,“学会辩证地思维的自然研究者到现在还屈指可数”。人们违背自然辩证法要受到惩罚,违背生态辩证法更要受到惩罚。所以,恩格斯用了大量生态辩证法的实例来警示人类,切不可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更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沾沾自喜于对自然界的统治和盘剥,因为那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必将遭到大自然报复的。
最后,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后发性和累积性也是导致人们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客观原因。人们的生产行为一定会给自然界带来影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这种影响和伤害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在经年累月中逐步发生的。自然影响的后发性和累积性的特征,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缺失和松懈。对自然影响后发性和累积性的特征,恩格斯有着深切的把握。在论述自然影响的这一特征时,恩格斯使用了许多渐进性的概念:“晚些时候才显露出来”“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用”“较远的自然影响”“间接的影响”“出乎预料的影响”“往后和再往后”的自然影响等。恩格斯的理论祈向是清晰明确的,他要提醒人们,生产行为是“前因”,引起的自然影响是“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遗憾的是,资本本性就是对眼前利润疯魔般的贪求,对活劳动无止境的吞噬和对自然资源无餍足的掠夺,“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对资本短视行为的生动刻画。在资本理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只关注了生产行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较远的未来才会出现的自然影响和生态环境问题。
恩格斯无愧于一个具有前瞻性和辩证思维的社会生态学家,他对人们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提示和关注,为我们敲醒了生态警钟,我们当谨记恩格斯的教诲,从生态辩证法的理论视角审视人们的生产行为,纠正忽视生产行为自然影响的思维恶习。
四. 必须坚持恩格斯“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
对资本家生产行为引发的自然影响和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有着敏锐的体悟和洞察。在对人们生产短视行为生态忧思的基础上,恩格斯系统阐发了“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态思想精粹和时代价值,当是我们的学术本分和理性自觉。那么,怎样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呢?
首先,要学会深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特别是要了解和把握内蕴在自然规律中的生态规律和生态辩证法。恩格斯一贯坚信的理念就是:“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384要注意,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在一切生物中,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其长处和强项不在于对自然界的统治、主宰,而是能够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俯下身去,倾听自然的声音,把握生态的律动,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与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384。用党的十九大的理念来讲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6]
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一场自然观上的“哥白尼革命”,从人主宰自然向人敬畏自然的立场转变,树立自然界不从属于人,而人完全从属于自然界的生态理念。马克思早就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95。恩格斯说的更加明白、具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384。所以,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保护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如果人们忽视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经年累月之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其恶果不仅限制了生产活动的持续,也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最后,要尊重、敬畏自然,自然规律不可违逆,不可虐待。恩格斯提醒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时,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大自然的报复会接踵而至。恩格斯还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统治自然界是徒劳的,控制自然界的结果只能是被自然界所控制、所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是错误的理念,是人类狂妄自大的表现。“不要过分陶醉”“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从这些语气和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对人们生产行为的告诫和提醒,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值得我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时谨记和遵循。
恩格斯“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生态实践价值,给人们极大的警示和规诫。在检视人们的生产行为,反思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方面,恩格斯不愧为一个生态先行者、引领者,他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先见和领悟,反过来指导人们去理解生态之道,匡正人们的生产行为。
但令人汗颜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今天,一些人把恩格斯的谆谆教诲置若罔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毁灭沙漠防护林,引发令人心痛的生态悲剧。位于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为了获取眼前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毁林腾出土地种植葡萄,致使大面积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 km的库木塔格沙漠直扑敦煌的通道。中国西北部的土地主要是由干旱土地或沙漠构成,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在那里,种植葡萄需要频繁深耕土地,砂土顶层会变得松散,从而加剧土地沙漠化,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另外,在葡萄收割后的半年内,葡萄园的土地一直呈裸露状态,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同时,防护林被毁也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对这样的生态悲剧,专家学者们发出了质问:“没有生态,人类所有的一切都会消失。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清晰的道理,为什么就是装作不明白?为什么生态还是被一次次的漠视、冲击和破坏?”[7]
反思人们今天的生产行为,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恩格斯生态辩证法的客观必然性和严峻深刻性,领悟到“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思想的当代意义。恰如恩格斯的告诫,阳关林场毁林种植葡萄的行为,起初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生态辩证法的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往后、再往后,过度开发的生产行为必将引发生态灾难,土壤沙漠化加剧,反过来又制约了葡萄种植。到那时,人们生产行为导致了出乎预料的自然影响,这种自然影响又把人们最初的结果消除了。面对沙漠化的卷土重来,人们惊讶地看到,初衷与现实竟然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而且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事实证明,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急功近利、短视无知的生产活动有关,也是忽视生态辩证法遭到的惩罚。人们渴求着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产行为往后、再往后所引发的自然影响,于是乎,一幕幕生态悲剧就上演了:塑料产品曾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但废塑料成了土壤“癌症”,污染了海洋,微塑料颗粒已经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农药早期的杀虫效果是明显的,但后来却导致了“寂静的春天”;草原牧民驱狼的初心是为了保护羊群,但没有天敌的羊群过度繁殖,又破坏了草原生态,人们又不得不“引狼入室”。
所以,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一定要谨慎、谦顺,要学会认识、控制、估计、认清我们眼前的生产行为往后、再往后可能导致的自然影响和环境问题, 努力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过上“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这正是恩格斯“学会估计生产行为的自然影响”的思想给我们的价值引领和实践遵循。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胡最,肖爱华,刘沛林.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传统聚落健康评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5(02): 88-96 . 百度学术
2. 李娜,张玉钧. 生态美学视角下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觉景观特征评估. 生态学报. 2023(22): 9177-919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21
- HTML全文浏览量: 67
- PDF下载量: 159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