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

叶冬娜

叶冬娜. 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22
引用本文: 叶冬娜. 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22
YE Dong-na. How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Possible: Compare the Views of Marx and Whitehea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6, 15(4):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22
Citation: YE Dong-na. How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Possible: Compare the Views of Marx and Whitehea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6, 15(4):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22

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

How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Possible: Compare the Views of Marx and Whitehead

  • 摘要: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 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 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 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 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emphases 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Marx and Whitehead: Marx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human for guiding the harmony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while Whitehead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natural philosophy to develop the harmonious dialogu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y resorting to the aesthetic and value orientation. Nevertheless, either Marx or Whitehead, both established harmonious value pur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imilarly, they also pointed out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restore the universe harmony with the order of beauty, and final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individual, individual human and himself being harmonized, which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human-being coping with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building up the new thinking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 国家公园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绝佳场所,生态文明教育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1]。国家公园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类教育资源, 包括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土著知识、人文景观、宗教与信仰文化等[2]。为公民提供教育机会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与使命[3],国家公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其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提供了可能。生态文明教育使人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生态道德认同、厚植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责任担当、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关系。因此,不论是国家公园本体属性的研究需要,还是建设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国家公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发展观,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能力,塑造稳定的公民生态情感与生态意志,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4]国家公园作为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具有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等特点,是中华大地的瑰宝,具备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属性。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文化遗产等要素具有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能够培养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素养,树立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态理念,营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首先,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载体。“空间的意义源自构成空间的事物”,即“空间中的事物赋予了空间以意义”[5]。国家公园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生物多样性都赋予了该空间独特的生态文明教育意义。国家公园的生态属性是其教育属性的基础,其本身的场所、物种和文化本底赋予其宝贵的教育价值。从国家公园的生态属性来讲,国家公园作为原真、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珍稀的动植物、广袤峻美的草原和山脉体系,这些珍贵的资源都是我们自然科普天然的“教室”和“博物馆”。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优先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在维系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园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园区内有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等1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天然的活动场所中蕴藏的教育元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契机。同时,国家公园作为空间载体,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生态和自然环境,还在于承载了园区居民长期生活而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例如藏族同胞转山转湖的信仰就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这些宝贵的资源都是在国家公园内广泛展开各类主题教育项目和实践体验活动的依托,客观上从物质空间、精神文化等维度拓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方向,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空间载体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国家公园作为自然资源的承载者,是生态教育活动的空间和场所,这种体验与沉浸式的教育教学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发展。

    其次,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载体。生态文化是“人类生态系统众多复杂关系和谐的一种生存方式,以整体论思想为基础,坚持人对自然生态巨系统的平等关怀,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同共进”[6]。国家公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植入到国家公园原真性保护和创造性发展的实践中,赋予国家公园“培根铸魂”的教育新使命。国家公园既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富集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生态文化的发生地、保护地和传承地。园区内美丽的自然山水承载了厚重而珍贵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人们置身于自然山水中,把对国家公园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到对生态文化的认同。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继承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和谐平等等原始生态观,借助独有的山水文化和格萨尔文化,并且有效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生态文化,构成了独具民族生态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化生态理念的生态文化体系。园区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让游客和当地牧民群众在感知生态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文化的浸润,从而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充分凸显国家公园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因此,国家公园是传承发展园区内独特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课堂,让国民在感悟生态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创新性活力。

    最后,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正确思想观念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因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与教育活动。”[7]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必须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的实践载体。当前,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在非核心区域通过体验式参与的方式引导人们走进自然、学习自然,站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使人们在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深化生态文明认知、强化生态责任认知、增长践行生态文明的行为能力,真正实现“载体育人”。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国家公园的生态优越性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例如,青海省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等,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进保护地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认定46个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前往自然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自然生态实践活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以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祁连山特色的生态体验、自然观察以及自然教育的新路子,如举办“亲近自然、 观察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主题活动等,让青少年沉浸于大自然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和珍贵。国家公园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着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媒介作用,让公众在绿色实践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行中学、行中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筑造起一层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公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是基于其资源空间、历史文化、教育实践载体所展现的教育作用体现。我国国家公园既是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课”载体。因此,基于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属性的天然体现,从国家公园的自然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三个层面出发,由浅及深挖掘其教育功能,呈现了知识的价值认同、道德的价值遵循,升华至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

    第一,环境保护教育功能。有学者指出:“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保护一处物质空间,更需要借助这一空间,向公众进行恰当的环境教育,普及自然保育的理念,进而提高民众的环境责任。”[8]从生态环境的永续性角度出发,分析其重要性可知,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通过环境保护教育,要让公众牢固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明确“我为什么要关心国家公园的某种资源”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公众知道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的意义。通过讲解、参观、实践等教育手段增强民众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审美,以达到保护自然遗产的目的,同时引导民众守护最后一方净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自然科普教育功能。自然科普教育即普及自然知识和技能,完善、提升受教育者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的教育,是国家公园最基本的自然教育功能[10]。国家公园具有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例如各种动植物、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景观等,这些生态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是开展自然科普教育的基础。国家公园可借助解说、宣传、展览、体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关于自然资源和特色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知识,同时在自然科普的过程中培养公众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因而,我们首先将国家公园定位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之所以能够为公众提供天然、优越的学习场所,都源于其独特稀有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独有的科学价值。因而,要充分依托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通过自然科普宣传,提高国民自然科学素养,使人们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

    第三,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在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长河中,饱含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国家公园是生态文化的活化载体,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在世代传承中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融汇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现在神话传说、民族文化、文物器皿、岩画石刻、饮食起居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基于生态文化的视域,将公众的价值观从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要以人对自然的生态见识、态度及感受为基础,不断培养公众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及生态审美。要在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中,积极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促使公众提升环保意识和生态信仰,广泛地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中,让公众“个人”的生态意识汇集到“集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中,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并行,以人们的生活实践为落脚点,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地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四,环境道德教育功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11]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不仅有助于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了伦理根基。“当代生态伦理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超越,它以整体性思维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命共同体理念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12]基于生态伦理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文明范式的转换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环境道德教育作为现代德育的新课题,在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关注道德的现代化,由此拓展道德的维度。我国自古以来在儒家道家佛教中,都有非常明确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领域,它主张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余谋昌先生认为:“人类道德的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也就是说,既要对人讲道德,又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13]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充分发掘好、依赖好国家公园这一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树立鲜明的道德教育目标,重视开展的过程并设计良好的组织形式。

    第五,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规定“热爱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14]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家公园被视为教育民众形成国家文化认同的场所。”[15]国家公园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挖掘是生态文明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一种“红绿”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向生态爱国主义教育的衍生。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祖国的河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在人民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山山水水更是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人们,而国家公园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最典型、最显性的呈现方式,“其提供的多样教育是游客学习自然人文遗产知识的有效补充”[16]。因此,要以国家公园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在园区设置生态保护展览馆、民俗文化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开展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引导民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热爱感,并在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

    第一,明确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致力于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最终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共融共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国家公园要兼顾保护和利用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一般控制区,在坚持自然生态保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育人的功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17]因此,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我们着力于“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延伸、以自然教育为抓手的生态教育体系,实现各方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教育效果”[18]。一方面,要立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结合一般控制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段的生态教学目标,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生态文化传承地”等资源平台,开发针对性强、类型丰富的活动课程,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多部门联动协同,多方主体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基地,形成推进自然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工作合力。依托国家公园科学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进而带动万千家庭成为人类美丽家园的建设者、守望者,使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生态道德的新风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和尊崇,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19]

    第二,明晰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的原则。根据我国国家公园的地域特点和教育功能,在研究国家公园宣传教育基本原则时,可以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重点:一是季节性原则。国家公园在不同的季节呈现的自然景观不同,生态资源的样态不同,可开展的活动类型也不同,可利用程度也会随之不同。二是认知发展原则。国家公园可以为所有年龄段民众提供自然体验,但应注意区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受教育群体在接受力和认同力等方面的差异,有区别地进行宣传教育。三是专业性原则。讲解是国家公园和民众之间重要的联系方式,应加强国家公园在人工讲解和非人工讲解方面的专业性,注意区分“导游”与“讲解员”的区别。四是科学性原则。国家公园应选择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防护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五是综合型原则。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内容往往是跨学科的,是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集合体,因而要注重宣传教育的综合性。六是实践性原则。想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园所具有的环境教育等功能,仅靠宣讲和教化很难深入人心,要对公众进行浸入式教育。开展实践性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是切实发挥国家公园教育功能的关键。

    第三,细化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实现的主体构成。从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实施的主体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人工教育和非人工教育。人工教育由解说者与公众进行直接交流,形式包括专家宣讲、环境问题研讨、国家公园解说、舞蹈、诗朗诵、讲故事等。非人工教育主要运用各类媒介或设施对民众进行关于物种、场景、人文等的说明。核心保护区域生态脆弱,不宜对外开放,故在这部分区域,主要选择非人工教育的方式。例如,采取多媒体设施,通过展览和展品、路标、印刷物、视频、虚拟仿真等来引导和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还可选择运用远程网络课程,基于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为公众提供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知识普及课程。

    第四,科学设计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首先,要明确我国国家公园的性质、主题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从全局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为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以“生态价值—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的进路作为设计指向,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国家公园生态教育载体功能的发挥,最大化地做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其次,国家公园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展主题活动,让公众在参观、游览国家公园的过程中对各类动植物资源及地质地貌特点进行直接观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体验感和自然保护意识。最后,依托公园自身特色,寓教于乐,通过讲座、培训、实地解说等方式,实现科普性和趣味性的有机融合,达到让游客在娱乐、体验的过程中受教育的目的。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而国家公园因其独特属性天然地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因此,要站在“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驾前行、深度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书写新的画卷。化青山为笔、绿水为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点,实现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绿底更足;同时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防线,助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勇强. 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误读与诘难——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的弘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28-4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03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
  • PDF下载量:  130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6-12-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