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Location of Puyuan Garden in Qing Dynasty in Yizhe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
摘要: 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 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 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 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 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 朴园被烧毁, 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 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 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 找到朴园遗址, 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 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 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Abstract: The Puyuan garden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famous in Yizheng county and constructed during Emperor Jiaqing period (1796-1821). The owner was BA Guang-gao of a salt merchant family. Roughly, it was located in the hill area of northern Yizheng city, and its layout was referenced from YUAN Mei' Suiyuan garden. The large rockery in the garden was designed by the famous architecture GE Yu-liang, thus it was recognized as " The top 1 garde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 Unfortunately, it was burned during Emperor Xianfeng period (1851-1861) and declined quickly. The Puyuan garden bor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Yizheng's ancient gardens and had great relic value. Therefore, initiated by Mr. CHEN Cong-zhou, some scholars have been attempting to hav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ok for the ruin for determining its exact loc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o there as well as big 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land forms,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exact location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Here based on the huge amount of collected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vi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logical inference, we determine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Puyuan garden to be in Xiwa group, Aiguo village, Maji town in current Yizheng city.
-
Keywords:
- BA Guang-gao /
- Puyuan garden /
- ruin /
- temple of BA family
-
明清时期, 仪征得天时地利, 盐业兴盛, 形成了厚重的盐商文化。众多盐商家族在仪征这块土地上建造了著名的园林, 衍生出了浓墨重彩的盐商园林文化。仪征朴园, 是清代嘉庆年间仪征的盐商巴光诰(字北野, 号朴园)在仪征北部的黄土丘陵地带建造的一座大型园林, 在分类上属于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 》中所划分的第一类“园地类型”——山林地, 其特点是:“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1]
朴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清代著名的造园家戈裕良(1764—1830), 因为是名家的作品, 而且园主投资巨大, 所以声名远播。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了朴园的建造情况:“凡费白金二十余万两, 五年始成, ……有黄石山一座, 可以望远, 隔江诸山, 历历可数, 掩映于松楸野戍之间, 而湖石数峰, 洞壑宛转, 较吴阊之狮子林尤有过之, 实淮南第一名园也。”[2]
但是, 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始, 100多年以来, 没有发现有关游览朴园或者对其遗址进行调查的记载, 朴园几乎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陈从周先生最早注意到了钱泳的记载, 并对朴园的大假山进行了评价[3]。2004年, 曹汛先生认为:“这处朴园虽早已不存, 地上的遗迹, 还是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和考证的必要。……朴园有那么多、那么好的诗文描述传留于世, 不仅撩逗人们的遐思, 更是进一步考证的真实线索……”[4]
伴随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许多文化遗址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对仪征朴园遗址进行调查研究, 乃至重建朴园, 对于弘扬仪征古代的园林文化, 提升仪征的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整个扬州地区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朴园位置的文献分析
一 朴园位置记载
巴光诰《朴园自记》:“ ……北乡距城市几三十里, 无河梁可通舟楫, 砖瓦竹木诸料物皆由陆运。山石花木多购自远方, 故不能刻岁月以告竣云……”[5]钱泳(1759—1844), 初名鹤, 字立群, 号台仙, 一号梅溪或梅花溪居士, 江苏无锡人。他的《履园丛话·园林·朴园》中记载:“朴园在仪征东南三十里, 巴君朴园、宿崖昆仲以其墓旁余地添筑亭台, 为一家子弟读书之所, 凡费白金二十余万两, 五年始成。”[1]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6 《舆地·名迹·园》:“朴园在东北乡三十里, 即用道巴光诰筑于宗祠之旁。”[6]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3:“《津梁·卢家桥》:“在北门外二十五里, 巴园介其侧。”[6]张安保(1792—1864), 字怀之, 号石樵, 仪征人。张安保《朴园记》:“岁在乙卯, 月在季秋, 涼信已深, 微霜清晓, 朋侪忽聚, 游兴斯发, 爰命筍舆, 策羸马, 出北郭, 遵古逵, 旭日新霁, 沙路明净, 三十里, 乃望朴园而憩焉……”[5]厉秀芳(1794—1867), 字实夫, 一字惕斋, 仪征人。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引》:“吴园废、巴园兴。巴园牡丹、桂花极一时之盛。春秋佳日, 人多往游之。套房十八间, 仿随园(南京袁枚的住宅)二十三间屋, 令人莫辨东西。湖石数峰, 洞壑绝胜, 而黄石山皴法尤佳, 可以望隔江诸山。钱梅溪《履园丛话》以为‘淮南第一名园’。然园在北乡清水桥, 往必乘舆乘骑, 不及吴园乘舟之便。近年避寇陈公塘, 相违五里, 常来往其间。山石剥落, 树木扶疏, 昔时凡艳, 渐就苍古, 而寇来毁矣……”[7]同治十三年(1874)《续纂扬州府志》卷5:“朴园在县东北乡三十里, 道光十年邑人巴光诰筑于宗祠之旁, 山石花木购自远方, 料物皆由陆运, 缔造费至六十万缗, 极后来之壮丽。嗣被‘贼’毁, 悉就圯废, 惟余颓垣荒径而已。”[8]
二 朴园位置分析
分析前面的几条文献, 我们可以知道:朴园位于仪征东北乡25~30里; 巴氏祠堂是朴园明显的标志物。“转(四声)向”问题一般是由于人在不熟悉的地方对方向的错误判断, 这种错误判断会给人造成很多麻烦。由于道路弯曲, 古人到外地去也会经常出现现代人的“转向”问题。但是, 当地人和地方志对方向的记载很少出错。朴园主人巴光诰的方向感应该是最准确的。他记载朴园在仪征县城北部的乡村, 但是钱泳到那里游览, 他的记载是仪征“东南”, 很显然, 这不是传抄、刻版、印刷出现的错误, 应该是钱泳出现了“转向”现象。
曹汛先生根据上述文献记载, 分析得出:“朴园的位置……应在仪征城北偏东, 大约三十里以内, 二十五里开外……有人根据钱泳的误记, 到仪征东南去寻找而大失所望, 我弄清这个误会, 就很想到仪征东北卢家桥一带, 再作寻找……”[4]沈恩培《朴园记》:“巴朴园、宿厓昆季先生之望重江淮久矣, 培馆其家十年, 心相契。近筑亭林于欧阡之旁, ……则又以地与宗祠相接, 而欲读书者之溯厥渊源也。”可以知道, 其中的“欧阡”就是指宗祠[5]。因此, 寻找朴园的重要线索应该是巴氏宗祠。
三 巴氏宗祠所属行政区域分析
巴氏宗祠简称巴祠。1994年《仪征市志》第13篇《城乡建设、建筑业》第1章“城市建设·园林”记载:“(古代仪征)不少园林为著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匠师的精心杰作, 位于北郊(今马集乡巴祠村)的朴园, 建造时耗银20余万两, 并聘请名家戈裕良设计叠石, 被称为淮南第一名园……”[9]2007年, 仪征县县志办的帅国华先生在《仪征史海拾珠》中认为: “……朴园在今马集镇境内原巴祠地。”[10]
由于时代变迁, 巴祠所在地行政区域的划分不断变化。1994年《仪征市志》第1篇《建制区划》第2章“行政区划和基层村社”记载[9] :民国17年(1929年)撤销市、乡和坊, 改为区、乡(镇)。全县划分为5区、106乡、35镇, 区和乡(镇)有区长、乡(镇)长。第五区(区公所暂设十二里岔)有大同镇、新民镇、巴祠乡。民国25年(1937年)仪征县境域图中有大同镇、巴祠乡、新民镇, 巴祠乡在县境的正北方向, 南侧是大同镇(镇公所设十二里岔), 东侧是新民镇。
民国38年(1949年)9月《仪征县行政区划表》记载:“……月塘区辖巴祠乡……”, 1950年底《仪征县行政区划表》:“……新民区辖新民乡、恒华乡、巴祠乡……”, 1954年巴祠乡划归月塘区, 1957年3月, 撤区并乡, 撤销所有区的建制, 并将原来的47乡(镇)合并为26个乡、2个镇, 同年10月, 调整合并为19个乡、2个镇, 至此, 巴祠乡的名称消失。其所辖区域被岔镇乡、恒华乡等分割。1958年9月—1959年1月, 全县乡镇相继撤销, 成立13个人民公社, 包括岔镇人民公社、恒华人民公社。1960年4月, 撤销岔镇、恒华公社, 合并建立马集公社。至此, 原巴祠乡区域的归属屡经变换, 扑朔迷离。
结合《仪征市志》的记载, 初步判断, 巴祠所属区域可能就在马集镇, 位于清代仪征县城正北方向。
二. 朴园位置的实地考察
一 第一次调查
2015年5月22日上午, 笔者与仪征市文广新局文保科朱翔龙一起到仪征市马集镇找到了马集镇政府及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经他们的引导进行了调查。由于巴祠的名称已经消失接近60年, 目前的各种地图上都没有巴祠的地名标注, 马集镇当地60岁以下的人很少听说这个名字, 因此, 寻找巴祠的过程是一波三折的。枣营村村民朱祥兰(79岁)、蔡湖村村民焦玉良(88岁)帮助确定了巴祠在新民(新民目前是新民村, 以前曾经是新民区、新民乡)。在新民村妇代会主任董海燕、村民杨金文(66岁)的帮助下找到了巴祠的确切位置, 实际上, 这个位置在行政上属于爱国村西洼组。
在巴祠遗址, 本文作者调查了居住在这里的巴氏人家。孙来红老人(75岁)介绍:巴祠遗址前后有两座小山, 前面一座比较矮, 有树, 后面一座是大假山, 有很多黄色的大石头; 巴祠后面有一个池塘, 历史悠久, 叫做钓鱼台; 大假山西北面不远处是巴氏族人的墓地,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挖出来不少珠宝和丝绸; 南面小河上原来有一座桥叫“卢桥”, 已经拆掉了。《重修仪征县志》卷3 《津梁·卢家桥》条:“在北门外二十五里, 巴园介其侧。”这座“卢桥”应该就是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所说的“卢家桥”, 也就是上文厉秀芳所说的“清水桥”。“卢桥”距离北面的巴祠直线距离大约100 m。巴祠南面, 小河南面的西洼组目前有4户巴氏人家, 是孙来红老人的族人。
2015年5月22日下午, 笔者一行跟随孙来红老人和当地人靳大河(64岁)查看了“卢桥”遗址的准确位置。“卢桥”位于一条东西向的小河上, 小河两侧无水的河道名叫大鲍冲, 20世纪50年代, 上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叫大鲍水库。在古代, 这条小河从西部高地流过来, 弯弯曲曲, 向东流淌, 两侧水草遍地, 禽鸟啾唧, 风景宜人。巴祠在一座黄土小高原的南侧, 巴祠的南侧边缘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路, 从小路往南地势陡降, 孙来红老人介绍说这个位置曾经有一个面积很大的荷花池。然后地势变得平坦, 是麦田和油菜田, 再往南到了最低处, 就是上面所说的小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假山、钓鱼台、大荷花池都在平整土地的时候被毁坏了, 很多大块假山石被埋到了遗址的下面。
二 第二次调查
2015年9月22日, 笔者第二次来到爱国村西洼组, 调查了巴祠附近的巴氏人家。通过马集镇新民村妇代会主任董海燕和村民杨金文, 找到了爱国村西洼组巴少仁、巴少山兄弟二人, 巴少仁(83岁)、巴少山(79岁), 上次见到的巴祠旧址上居住的孙来红, 是他们的堂弟媳, 丈夫叫巴少田(已故)。巴少仁、巴少山和家人都住在小河的南面, 距离小河北面的巴祠直线距离大约是500 m。根据巴少山、巴少仁的介绍, 巴祠附近的巴氏人家有三代, 他们家的祖先是做官的, 原来有一块写在白布上的家谱, 挂在墙上, 后来丢失了。巴少山老人带笔者到巴祠遗址西北侧100 m找到了巴氏祖坟, 坟茔的地上部分已经不存在, 只存在遗址, 中间部分被称为龙身, 南面是龙头, 北面是龙尾。巴少山老人介绍, 传说中巴祠有房屋99间半, 分布在巴祠周围, 民国时期, 巴祠曾经是戏台, 附近的房屋曾经是巴祠小学。根据当地人介绍, 20世纪80年代, 有一位上海来的人士(据说是一位教授)曾经带着探测仪器在朴园遗址探测了很多天, 可能发现了一些文物。
三. 朴园位置的推断
一 巴祠位置证据的归纳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结果, 可以肯定这里是巴祠遗址。从《仪征市志》中《民国仪征县域图》以及巴祠乡区域沿革历史分析, 这个位置与民国时期仪征县巴祠乡的位置是符合的。当地的老年人都认定这里是巴祠所在地。这里曾经有巴祠戏台和巴祠小学, 且有长期存在的巴氏人家和巴氏人家确认的巴氏家族墓地。
二 朴园位置证据的归纳
根据文献记载, 巴祠是朴园的标志, 目前可以肯定, 巴祠就在这里, 因此, 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的朴园。
从百度地图分析, 这个位置在清代仪征县城正北, 直线距离12 km。这与巴光诰《朴园自记》中“北乡距城市几三十里……”的记载是符合的。同时也与《重修仪征县志》卷3《津梁·卢家桥》条“在北门外二十五里, 巴园介其侧”的记载是符合的。另外, 与仪征人张安保写的《朴园记》“出北郭, 遵古逵, 旭日新霁, 沙路明净, 三十里, 乃望朴园而憩焉……”的记载也符合。南面小河上面的“卢桥”, 与北侧的巴祠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及巴祠北侧的黄石大假山等皆与文献记载相一致。钱泳记载:“朴园……有黄石山一座, 可以望远, 隔江诸山, 历历可数, 掩映于松楸野戍之间……”[2]大假山建在了小高原南侧的一座土山上, 根据大假山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推测, 当年大假山与所在地面的相对高度应该是10 m, 本地的地势基本上是北高南低, 天气晴朗的时候, 站在大假山上面, 完全可以看到24里外长江南岸的几座山峰。遗址上曾经散布着大量从外地运来的假山石。遗址上有流传至今的“钓鱼台” “荷花池”。巴祠西北面不远处有巴氏家族墓, 这与文献记载是符合的。钱泳记载:“朴园在仪征东南三十里, 巴君朴园、宿崖昆仲以其墓旁余地添筑亭台……”[2]
三 朴园范围的推测
巴祠是朴园旁边的重要建筑, 所以朴园的景点应该是在巴祠周围、河岸北侧分布的。
根据巴少山介绍, 祖辈传说巴祠有房屋99间半, 分布在巴祠周围。钱泳《履园丛话》 《园林·朴园》:“朴园在仪征东南三十里, ……凡费白金二十余万两, 五年始成。园甚宽广, 梅萼千株, 幽花满砌……”[2]张安保《园记》:“……朴园者, 巴副使之号, 而钱梅溪取以名其园者也。在水一方, 拓地数里, 傍先人之垄, 开读书之堂。凿石藏主, 爰仿挚虞, 种竹成林, 以居尊彦……”[5]从“在水一方, 拓地数里”来看, 朴园面积很大, 范围大概是以巴祠为中心, 东西长约500~1 000 m, 南北宽约100~200 m。
四. 结论
根据实地调查, 结合文献分析考证, 最终可以确定: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小河、卢家桥以北以巴祠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就是清代的朴园遗址。
-
[1] 计成.园"注释[M].陈植, 注释.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 1981: 51. [2] 钱泳.履园丛话[M].刻本.清道光十八年(1838). [3] 陈从周.梓室余墨[M].北京:三联书店, 1999:398. [4] 曹汛.戈裕良传考论——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下)[J].建筑师, 2004(10):99-100.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1144370 [5] 巴光诰.朴园题赠集[M].刻本.清道光(1821—1850). [6] 刘文淇, 张安保.道光重修仪征县志[M].王检心, 修.刻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 [7] 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引[M].刻本.清咸丰(1851—1861). [8] 晏端书.同治续纂扬州府志[M].方浚颐, 修.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 [9] 仪征市市志编纂委员会.仪征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88, 53-65. [10] 帅国华.仪征史海拾珠[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7:129.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薛青,胡运宏. 仪征巴氏朴园考. 广东园林. 2022(03): 48-52 . 百度学术
2. 杨水莲. 新时期下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假山施工技术研究. 江西建材. 2019(07): 135-13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1
- HTML全文浏览量: 246
- PDF下载量: 97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