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柿树栽培起源考略

罗桂环

罗桂环. 柿树栽培起源考略[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65
引用本文: 罗桂环. 柿树栽培起源考略[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65
LUO Gui-huan. On the Origin of Persimmon Cultiv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1): 1-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65
Citation: LUO Gui-huan. On the Origin of Persimmon Cultiv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1): 1-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65

柿树栽培起源考略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大项目“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桂环,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史。Email: guihuanl@ihns.ac.cn 地址:100190北京市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中图分类号: S79

On the Origin of Persimmon Cultivation in China

  • 摘要: 柿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果树。根据现在长江中上游四川、湖北等地油柿的分布, 以及考古资料和相关的古文献记载, 可以认为它是由油柿驯化而来, 至今油柿还是中国南方常用作嫁接柿的砧木。柿树首先由四川、湖北等地栽培, 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的果实不但被鲜食, 而且还被制成柿饼当干粮, 柿树还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一种观赏植物。
    Abstract: Persimmon is an ancient fruit tree that is originated in 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kaki persimmon (Diospyros oleifera) in Sichuan and Hubei province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relational records of ancient literatures, we think that it was domesticated from wild kaki persimmon. So far wild kaki persimmon is still usually selected as stock for grafting persimmon in South China. Persimmon was first cultivated in Sichuan and Hubei provinces, and there is over 2000 years cultivation history. Not only is its fruit freshly edible, but also used as a solid food after dried. Meanwhile persimmon tree also is an ornamental tree that Chinese deeply love.
  • 柿(Diospyros kaki)属柿树科, 是落叶乔木, 高可达15 m。它性喜温暖气候, 适应性强, 是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的一种果树, 也是我国原产最著名的浆果, 华北是其主要产区。我国既有原产各地的涩柿子, 也有原产大别山区的甜柿子。除东北、西北高寒地区之外, 全国其他地方都有栽培, 以华南的广西和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栽培最多, 福建、安徽和广东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柿子色泽美观, 果甜多汁, 是国人喜爱的果树和木本粮食; 其未成熟的果实则含有大量单宁, 是制作柿漆的重要原料。柿树也是深受喜爱的观赏树种之一。有人认为其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1]。结合现有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记载来看, 栽培柿的起源和发展与我国野生的柿属植物油柿(D. oleifera)和君迁子(Diospyros lotus)有密切的关系, 其确切的起源地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① 也叫柿油。从油柿中制取的单宁和可溶性果胶与果酸的混合液体, 南方地区常用它做油纸伞和鱼篓、鱼箩的涂料, 可以防雨、盛水放置活鱼。

    作为柿的原产地,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油柿等野生柿子的分布, 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 这类野生柿子已经被古人采集食用[2]。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 无论南方或者北方, 这种果树的利用都很早。在岭南, 广东高要的茅岗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和柿壳[3]。在长江流域, 湖北荆门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4]。另外, 河南信阳长台关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5]。除上面提到的战国时期的考古遗物外, 一些汉代遗址也有柿的遗存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柿核[6]。很显然, 先秦时期, 柿子就可能已经是我国一种受欢迎的水果。

    柿的记载较早见于《礼记·内则》, 书中提到菱、椇、枣、栗、榛、柿。西汉时成都学者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的记载[7]。与此同时, 史游编的童稚识字书《急就篇》, 述及的蔬果有梨、柿、柰、桃。东汉时, 可能已经出现果实较大的品种, 同为四川学者的李尤, 在其《七款》中提到“鸿柿若瓜”[8]。《说文解字·木部》中对柿的释义为:“赤实果, 从木市声”。稍后的《食经》已经记述了用草木灰汁使柿子脱涩的方法[8]。很显然, 汉代柿子已经是为人熟知的一种水果。明确记载柿子栽培的文献是西汉四川人王褒的《僮约》, 文中提到:“植种桃李, 梨柿柘桑。”[9]稍后, 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也记载当时成都附近, “其园则林檎、枇杷, 橙、柿……”, 进一步表明柿子是四川盆地普遍栽培的果树。

    ① 《齐民要术》没有注出处文献, 《七款》这个书名根据《太平御览》卷971所引。

    有人指出, 云南和华南的两广等地是我国柿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原生产区[1]。栽培柿子可能起源于油柿。我国已故果树分类专家俞德浚指出“本种近似普通柿”[10], 而且很早就被栽培。油柿在我国华南的两广, 长江流域上游的云南、贵州, 至下游的江苏、浙江等地, 尤其是在中游的湖北和四川海拔1 300 m的山区很多, 常长成高大的乔木[11]。福建西部山区也有很多的分布, 当地的百姓仍采摘油柿果, 通过放在稻谷中脱涩后食用。柿子栽培可能始于长江中游的四川和两湖这些油柿常见的分布地区。另外, 我国闽广还分布有罗浮柿(山柿, Diospyros momrrisiana), 江西庐山还分布有粉叶柿(即浙江柿, D. glaucifolia)等几种野生的柿子。它们在南方柿子品种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是否发挥过作用尚不清楚。

    结合上述考古、野生植物分布和相关文献资料, 不难看出柿在我国至少有2 000多年的栽培史, 而且可能由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四川和两湖一带首先栽培。柿在古代文献中出现比较晚, 可能与柑橘类果树类似, 与其起源于南方有关。柿子除作为果品外, 很早就被当作药物, 《名医别录》有这方面的记载。类似梅, 古人把经烟熏制的柿叫“乌柿”, 晒干的柿叫“白柿”。它们的药效各有不同。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称作“椑”的果树与柿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人常将椑与柿并称, 他们将椑看作柿的一种, 有时也称“椑柿”, 甚至直接当作柿的别称。因此, 说柿由椑培育驯化而来, 应该不算牵强。

    椑在《周礼·考工记》等先秦文献中就出现过, 不过, 在那些文献中, 椑并没有果树的意思。《说文解字》有:“椑, 圜榼也。从木卑声。”说明汉代时椑作为一种果树尚不太为北方学者所熟悉。《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修上林苑时, 各地送来的珍奇果树包括“青椑、赤叶椑、乌椑”[12]。乌椑在汉代大约已经是一个优良的栽培品种, 因此, 晋代潘岳的《闲居赋》里称道各地著名水果时有“梁侯乌椑之柿”[13]。其后《地理记》记载:“梁侯园有乌椑, 八稜, 大如酱盏。”[14]值得注意的是, 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在卷10“非中国物产者”中收录了“椑”, 表明其作者贾思勰知道椑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产物。

    另一方面, 我国南方,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历来以产椑柿著称。在华南, 东晋王彪之的《闽中赋》有: “果则乌椑、朱柿。”[14]在浙江一带, 《宋书·谢灵运传》中收录的《山居赋》写道:“椹梅流芬于回峦, 椑柿被实于长浦。”唐代贯休的《闲居桐江作十二首》有“秋成爽气交, 霜椑如蜜裹冶的诗句。可以想见, 椑柿是浙江常见的果树, 而且经霜后的椑, 味道甜美。在湖北、江西等长江中游地区, 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的《云阳赋》有:“甘蔗椑柿, 榛栗木瓜。”云阳在今重庆东北部, 与湖北接壤。其后, 《荆州土地记》记载:“宜都出大椑。”[14]这里的宜都在湖北的西南部, 显然这里的“大椑”是适于栽培的大果品种。《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江陵郡的土贡就包括“柑、橙、橘、椑”。宋代苏轼《答秦太虚七首》记载:“所居对岸武昌, ……柑橘椑柿极多。”[15]上述提到的这些椑, 基本上都是与栽培果树并列, 应当是栽培的品种。南宋江西诗人杨万里的《谢赵行之惠霜柿》有:“红叶曾题字, 乌椑昔擅场。冻干千颗蜜, 尚带一林霜。”这里的乌椑直接用来指代的就是柿子。那么, 椑究竟是哪种果树呢?

    ② 《太平御览》卷971作《灵阳赋》, 这里根据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71改。

    宋代文献对椑柿有这样的描述:“椑柿……生江淮南, 似柿而青黑, 《闲居赋》云:‘梁侯乌椑之柿’是也。”[16]从其分布地域和形态描述来看, 椑柿应当就是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油柿。顺便提一下, 三国时期的《临海异物志》中所谓的“猴总子”, 有人认为可能是油柿[17]。值得注意的是, 至今南方一些地区仍管油柿叫“猴柿”。宋代的字书《六书故》记载: “椑柿同类, 柿实赤而椑乌绿, 故谓乌椑, 又名绿柿。”[18]从浙江地方志等有关文献来看, 我国古人可能因为椑可用于制作柿油, 先将椑柿叫“油椑”, 椑又与柿通, 后来才改称油柿。宋代《会稽志·木部》记载: “有绿柿, 会稽谓之椑, 故有油椑、马蹄椑。《文选》有‘梁侯乌椑之柿’殆此类欤。上虞有蜡柿, 亦椑之别也。”《赤城志·土产》记载:“椑, 形似柿, 青黑色, 一名綠柿。”南宋字书《尔雅翼·释木》记载:“又有椑, 似柿而青黑, 生江淮南……利以作漆。”“油柿”这个名称出现较晚, 可能明代才有。清代《浙江通志·物产》记载:“《万历义乌府志》:有红珠、野猫、菉柿、小柿、油柿数种。”同书还记载:“《仁和县志》:柿有一种名油柿, 浸得油名曰柿漆。”解释了“油柿”得名的缘故。上述文献表明, 椑柿就是“漆柿”, 亦即油柿。

    李时珍认为:“椑柿”就是《日华子本草》中的“漆柿”, 《日用本草》中的“绿柿”, 《广志》中的“青椑”, 以及《开宝本草》中的“乌椑”。他还认为:“椑乃柿之小而卑者, 故谓之椑。……捣碎浸汁谓之柿漆。”[19]明代《八闽通志》记载:泉州产“钟柿、红柿、猴柿”[20]。《闽产录异》记载:“椑, 形如柿, ……熟则青黑, 捣碎榨汁, 谓之柿油。以糊雨伞、竹扇。出上杭、福安。按: ‘椑即猴柿, 猴食之’。”[21]显然, 《闽产录异》中记载的“椑”和“猴柿”, 就是上述《浙江通志》记载的“油柿”。

    值得注意的是, 福建栽培柿的著名品种中就有一个叫“安溪油柿”[22]。江苏、浙江的一些地方至今仍把“油柿”叫作“漆柿” “椑柿” “乌椑”等[23]。油柿的果实中含有大量的单宁, 是提取柿漆的重要原料。现在闽西地区仍然用同样的方式利用这种野柿制作柿漆, 当地人将油柿叫“猴柿”。综上所述, 椑很早就被栽培, 并出现“梁侯乌椑”“宜都大椑”等良种, 它甚至被当作柿子的代称。这表明, 柿子应该由分布在江淮以南的椑亦即油柿驯化而来,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 有些品种可能很早就被改称柿, 有些则沿用乌椑、椑柿等名称。油柿广布于我国南方, 古代常用来嫁接柿子, 清初《花镜》有这方面的记述, 至今仍是南方广西等地果农常用砧木[23]

    在我国北方, 与湖北毗邻的河南南阳, 是栽培柿子较早的地方。东汉王逸的《荔枝赋》提到:“宛中朱柿。”[14]这里的宛指今河南南阳。另外, 张衡在《南都赋》里提到:“若其园圃, ……乃有樱、梅、山柿, 侯桃、梨、栗, 梬枣若留……”[13]文中的“山柿”也应该是山上(园圃)栽培的柿子, 上述记载说明至迟在东汉的时候, 河南西南部已经栽培柿子, 很可能是从毗邻的湖北或重庆引入河南那一地区栽培。

    另一方面, 与柿子亲缘关系较近的君迁子很早就作为嫁接砧木参与了北方栽培柿的发展进程。君迁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南, 以及中部地区。君迁子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提到“梬枣杨梅”; 《子虚赋》提到“楂梨梬栗”。《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上林苑时, 各地敬献的名果异树就包括“梬枣”。根据《说文解字》解释:“梬(音英), 枣也, 似柹。”这里的“似柿”的“梬”, 或称“梬枣”, 就是君迁子。因其果形态椭圆, 与枣类似, 故被称为“枣”。

    ① 古代同柿。

    君迁子这个名称出现在晋代, 左思的《吴都赋》提到“平仲桾櫏(君迁)”[13]。另外, 《魏王花木志》也记有“君迁树……, 子如马奶”[8]的记载。徐光启在《农政全书·树艺》指出:“君迁子, 一名㮕枣, 又作软枣, 一名梬枣, 一名牛奶柿, 一名丁香柿。…… 《吴都赋》‘平仲君迁’是也。”与《吴都赋》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广志》记载“㮕枣, 味似柿”, 还说, 晋阳(山西太原)产的㮕枣“肌细而厚, 以供御”[8]。《齐民要术》记述“种枣”时提到种㮕枣[8]。同书在记述柿的嫁接时, 提到:“取枝于㮕枣根上插之, 如插梨法。”[8]因为㮕与软同音, 㮕枣又被称为软枣。故此, 宋代《洛阳花木记》记载: “软枣上接诸般柿。”[25]可能因为君迁子的果实成熟时紫黑色, 因此又名黑枣。《农政全书·树艺》有:“三月间秧黑枣, 备接柿树。”

    南宋《尔雅翼·释木》综合前人的资料对梬作了较详细的注解:“梬, 今之㮕枣也。结实似柿而极小, 其蔕四出, 枝叶皮核皆似柿, 秋晚而红, 干之则紫黒如葡萄, 其大小亦然。今人谓之丁香柿, 又谓之牛乳柿。《子虚赋》所谓樝、梨、梬、栗者也; 《上林赋》梬枣、杨梅; 《南都赋》梬枣、若留; 《蜀都赋》橙、柿、梬、楟; 《说文》曰梬, 枣也, 似柿而小。崔豹《古今注》亦曰㮕枣, 叶如柿, 实似柿而小, 味亦甘美。”明初《救荒本草》对软枣有如下记述:“软枣, 一名丁香柿, 又名牛奶柿, ……《尔雅》谓之梬。……今北土多有之。其树枝叶条干皆类柿, 而结实甚小, 干熟则紫黑色。”[25]指出君迁子为北方常见树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果部》写道:“君迁子, ‘释名’:㮕枣(《千金》作软枣)、梬枣(《广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柿(《日用本草》)。”[19]也对君迁子的别称出处做了说明。

    柿子作为一种美味水果和木本粮食深受古人重视。《南史·沈瑀传》记载, 刘宋时期, 沈瑀为建德令时, “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 女丁半之, 人咸欢悦, 顷之成林。”经过长时间的栽培驯化, 在南北朝时期, 我国柿子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种。当时的本草学家陶弘景说柿“有数种”[16], 可能说的是数个品种。它树形可观, 叶片随季相变化而多姿多彩, 很早就受到国人的喜爱。唐代《酉阳杂俎》中称道柿有“七绝”, 即“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26]。可见其深受古人关注, 才会认为它有这么多优点。

    在宋代的时候, 这种果树分布已经非常广泛。《图经本草》记载:“今南北皆有之, 柿之种亦多。黄柿生近京州郡, 红柿南北通有, 朱柿出华山, 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棵柿出宣、歙、荆、襄、闽广诸州, 但可生啖不堪干。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 椑柿更压丹石毒。……又有一种小柿, 谓之软枣, 俚俗暴干货之, 谓之牛奶柿。……凡食柿, 不可与蟹同(食), 令人腹痛、大泻。”[16]从中可知, 当时的育种已经颇有成就, 各地产生的品种有不少。书中还指出, 古人收集柿的落叶练书法。

    ①《本草纲目》卷30引文作“椑柿”。

    比《图经本草》略晚成书的《本草衍义》记载了其他一些新品种。书中说:“柿有着盖柿, 于蒂下别生一重。又牛心柿, 如牛之心。蒸饼柿, 如今之市买蒸(柿)饼。华州有一等朱柿, 比诸品中最小, 深红色。又一种塔柿, 亦大于诸柿。华州有一等朱柿, 比诸品中最小, 深红色。又一种塔柿, 亦大于诸柿。”[27]这里的盖柿可能就是现今北方常栽培的磨盘柿子。《梦梁录·果之品》记载当时的杭州有“方顶、牛心、红、裨柿、牛奶、水柿、火珠、步檐、面柿”等多个品种。《会稽志·木部》记载:“柿之别亦多, 今会稽所产有红柿、牛心柿、烟脂柿、绵红柿、八月白柿、重晕柿、花柿、木柿、丁香柿, 及长红、团红、白红之名, 又有绿柿, ……上虞有蜡柿亦椑之别也。”南宋福州方志《三山志·物产》也记载:“柿有花柿, 有卯柿, 有乌柿, 有朱柿。古田县最多。”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 柿除生食外还可晒干或加工成柿饼等储藏起来。

    随着后来栽培育种技术的发展, 柿的品种不断增多, 而且还出现无核柿。不少类书和地方志都收录有较多的资料。《八闽通志》记载:“柿, 其品非一, 花柿、卵柿、乌柿、朱柿。”[20] 《格致镜原·果部》录有:“《格物论》:柿, 朱果也, 大者如楪圆, 八棱稍扁。次者如拳。又有如牛心者, 有如鸡鸭卵者, 又有名鹿心者, 至小者名猴柿, 皆以少核者为佳, 八九月后方熟。南剑尤溪柿、处州松阳柿最为竒品。《述异记》:番禺有酸柿。《戒庵漫笔》:柿, 大小形状极多。有火盆柿大而扁, 方柿四棱六棱, 干瓤无核甚佳, 火珠柿多核不美; 緑柿品下, ……朱柿皮薄更甘珍。……《果谱》:塔柿大于诸柿; ……《学圃余疏》:海门杮、罐杮无核皆甘冷可食。《绀珠》:水杮脆而多浆; 庵吉杮出瓜哇国。”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土产》记载, 瑞州府产“闵柿、牛心柿、山柿、羊矢诸种”。《闽小记》记载, 福建闽县(今属福州)齐坑产佛手柿[28]; 古田屏南产小而无核的甜柿[20]。《花镜》记载:“柿, 春后用椑柿接, 或取好枝于软枣根上接最妙, 大凡柿接三次过, 则核全无矣。”[29]现在湖南隆回县产的“无核腰带柿”据说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22]

    根据1988年整理的《中国果树志·柿卷》初稿, 当时调查所得的品种有952个, 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同物异名的重复。20世纪末一般文献据此说我国的柿子品种达900多个[30]。21世纪初, 又有人认为我国原产的柿品种资源有1 058个, 其中9个为完全甜柿品种。品种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和山东, 其次是福建和河南[31]。目前, 我国种植资源柿圃保存有500多份中国柿种植资源[32]。著名的柿子品种包括广西临桂的牛心柿, 陕西临潼、三原等地出产的尖柿、鸡心黄柿, 陕西富平的尖柿, 河南洛阳等地产的七月糙、牛心柿, 河北、山东等地产的莲花柿, 山东荷泽、宜都等地产的镜面柿、金瓶柿, 河北省太行山北部及燕山南部、石家庄、北京等地产的大磨盘柿, 浙江杭州、余杭等地产的高脚方柿。上述柿子的特点是皮薄肉厚, 果大汁多, 味道甜美。一些著名产区, 如河北满城还被称为“磨盘柿之乡”, 湖北罗田被称为“甜柿之乡”。

    柿子的果实颜色美观、含有丰富的糖份和多种维生素, 味甜多汁, 除鲜食外, 还可制成干柿、柿饼当干粮或休闲食品。柿饼可供常年食用, 不但风味好, 而且营养丰富。在我国南方, 柿饼还是客家人给亲友送的礼品, 寓“事事如意”。一些地方甚至把它当作干粮。柿饼出现比较早, 《齐民要术·种柿》记载:“柿……有火焙令干者。”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许州贡“干柿”[33]。宋代《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七》同样记载许州土产有“干柿”[34]。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记载:柿饼最好通过焙烤或日晒制作。《农政全书·树艺》写到:“今三晋泽沁之间多柿, 细民干之以当粮也; 中州齐鲁亦然。” 《清一统志·青州府·土产》记载青州出柿饼。至今, 柿饼仍是山东青州著名土特产之一, 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地。《浙江通志·物产》记载, 东阳县产的柿饼更胜于青州产的柿饼。21世纪以来, 我国的柿子生产发展很快,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的统计数字, 我国柿子产量达305万t,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6郾05%。其中以华南的广西产量最大, 而广西、河北、河南和陕西的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2010年, 上述四省的产量分别为61郾24万、44郾21万、43郾72万和29郾95万t[35]

    不仅如此, 柿霜及柿蒂还可入药; 柿子未成熟的果实富含单宁, 可作工业原料和制柿漆, 柿漆供制作油伞、鱼箩用。柿树木材材质坚硬, 结构细致, 耐水湿, 不易开裂, 适宜做家具、舟车和筷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柿树还是颇受国人喜爱的观赏树, 适合于在公园和街道两旁栽培。无论是华北的北京抑或西南的云南玉溪, 不少公园和街道都有较多的栽培。

    有日本学者认为柿原产中国, 日本的柿是从中国引进的, 并改良成为今天的柿, 在20世纪前期即达到1 000多个品种[36]。国内有人认为柿于1 300年前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30], 成为当地一种非常重要的果树。19世纪后, 它又传到美国和欧洲, 以及新西兰等地,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乔治亚及俄罗斯的亚热带湿润地区都有一定规模的栽培。20世纪末以来, 全世界每年柿子总产量呈逐渐增多的态势。除我国外, 柿子产量比较丰富的还有韩国、日本、巴西、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以色列和意大利[30]。欧洲虽然不是柿子的主要产区, 但人们对这种果树也非常重视, 欧盟于1996年在农业种质资源的保存项目中, 专门立项收集、保存、开发和利用柿属植物尤其是甜柿品种资源[37]

    柿树的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 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发展水果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形优美, 树冠大, 叶浓密, 树阴多。晚秋叶变红, 果实似红灯笼, 是观叶、观果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良好园林树种。在人们追求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的今天, 这种古老果树的进一步推广, 无疑将为祖国的广大原野迎来更好的明天。

  • [1] 左大勋, 柳鎏, 王希蕖.我国柿属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利用[J].中国果树, 1984(3):27-3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S198403007.htm
    [2] 赵志军.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J].南方文物, 2009(3):59-63. doi: 10.3969/j.issn.1004-6275.2009.03.010
    [3] 杨豪, 杨耀林.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J].文物, 1983(12):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ENW198312008.htm
    [4]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88(5):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ENW198805000.htm
    [5] 贺官保, 黄士斌.信阳长台关第2号楚墓的发掘[J].考古, 1958(11):79-8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AGU195811014.htm
    [6] 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74(7):39-48.
    [7] 司马迁.史记·卷117[M].北京:中华书局, 1975:3028.
    [8] 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 校释.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8: 301, 302, 720, 264.
    [9] 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2:467.
    [10] 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245.
    [11]

    WIlSON E H. 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M].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13:72.

    [12] 刘歆.西京杂记·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1937:5.
    [13] 萧统.文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08, 25, 32.
    [14] 李昉.太平御览·卷971[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4303, 4304.
    [15] 苏轼.苏轼文集·卷52[M].孔凡礼, 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536.
    [16]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471, 468.
    [17] 张崇根.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 65.
    [18] 戴侗.六书故·卷21[M]//四库全书本·2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 394.
    [19]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1781.
    [20] 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736, 710.
    [21] 郭柏苍.闽产录异[M].武汉:岳麓书社, 1986: 72.
    [22] 赵维臣主编.中国土特名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37.
    [2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60(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145.
    [24] 周氏.洛阳花木记[M]//说郛三种·卷104.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799.
    [25] 朱橚.救荒本草校注[M].倪根金, 校注.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25.
    [26]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8 (广动植之三)[M].湖北崇文书局, 光绪三年(1876年), 叶2下.
    [27] 寇宗奭, 顾正华, 常章富.本草衍义[M].黄幼群, 点校.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34.
    [28] 周亮工.闽小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35.
    [29] 陈淏子.花镜·卷3(花果类考)[M].上海:中华书局, 1956: 74.
    [30] 罗正荣, 蔡礼鸿.中国柿及其研究近况[M] //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12-16.
    [31] 李高潮, 杨勇, 黄仁梓.中国原产柿品种资源[J].中国种业, 2006(4):52-53. doi: 10.3969/j.issn.1671-895X.2006.04.039
    [32] 张艳芳, 温寿星, 包榕, 等.中国柿种质资源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J].福建果树, 2010(4):45-49. doi: 10.3969/j.issn.1004-6089.2010.04.011
    [3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8[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08.
    [34] 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7[M].王文楚, 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25.
    [35] 艾呈祥, 秦志华, 辛力. 2013年中国柿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果菜, 2014(2):10-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P201402005.htm
    [36] 杉浦明.柿的起源及品种分化[J].余炳浩, 译.国外农学(果树), 1986(1): 32-34.
    [37] 冷平.国外柿子生产[J].世界农业, 2000(4):16-1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419083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14
  • HTML全文浏览量:  308
  • PDF下载量:  28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9
  • 发布日期:  2017-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