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农户收入水平与宗教信仰:U型曲线假说及其验证

兰春玉, 肖泽中

兰春玉, 肖泽中. 农户收入水平与宗教信仰:U型曲线假说及其验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73
引用本文: 兰春玉, 肖泽中. 农户收入水平与宗教信仰:U型曲线假说及其验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73
LAN Chun-yu, XIAO Ze-zhong. Peasants' Income Level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 Hypothesis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U-curv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73
Citation: LAN Chun-yu, XIAO Ze-zhong. Peasants' Income Level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 Hypothesis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U-curv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73

农户收入水平与宗教信仰:U型曲线假说及其验证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兰春玉, 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社、农产品营销。Email:lanchunyu89@qq.com 地址: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品四

  • 中图分类号: F323

Peasants' Income Level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 Hypothesis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U-curve

  • 摘要: 关于农户收入水平与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收入水平与农户信仰宗教概率间究竟是呈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提出收入水平与宗教信仰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的理论假说, 进一步利用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使用零膨胀泊松模型和Logit模型对假说进行证实。基于模型回归的结果可知, 家庭人均月收入处于1 826~2 921元区间的家庭的宗教信仰概率最低; 人均月收入低于1 826元时, 人均月收入水平越低, 该家庭信仰宗教的概率越高; 当人均月收入高于2 921元时, 人均月收入水平越高, 该家庭信仰宗教的概率越高。
    Abstrac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dispute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s' income level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 The focus of dispute is wheth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come level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ir religious belief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We propos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conforms to U-curve, further, we verify our hypothesis with zero-inflated Poisson model and Logit model using data from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in 2010. The results from model regression reveal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 with religious belief is the lowest while the monthly income of a household is 1 826~2 921 RMB Yuan. While the monthly income of a household is < 1 826 RMB Yuan, the lower a monthly income of a household is,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 household with religious belief is. While the monthly income of a household is > 2 921 RMB Yuan, the higher a monthly income of a household is,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 household with religious belief is.
  • 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 截至2013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约50%患有高血压, 37%患有重度抑郁症[1]。在全国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 大城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例如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7.1%;武汉市洪山区占比为29.18% (2012年底数据), 青山区占比为21.4%;青岛市今年也突破20%[2]。城市老人因家庭子女较少, 精神健康越来越难得到子女照顾。正如南开大学原新教授说:“这些人未来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可能需要整个社会来进行关注, 因为一个独生子女如果去应对四个老人的精神需求, 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又如中国老龄研究科学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精神生活问题实际上不光是老年人的问题, 人从根本上他是个精神性的动物, 只不过, 在老年期, 特别是老年这一段精神生活的需求可能更加迫切。”

    ① 上海纪实频道大型民生纪录片《银发汹涌》中记者采访人物言论实录, 2014年10月13日晚8点首播。

    近年“广场舞矛盾”在全国各城市层出不穷, 正如党俊武所言“广场舞矛盾是个信号”, 这种矛盾反映了“我们的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广场设计等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汹涌到来的老年人口,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 那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句话值得园林界和城市规划界(以下简称城规界)的学者们共同深思。“未来几十年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3]因为城市的老年人衣食无忧, 物质有保障, 惟深受疾病与孤独的折磨, 而且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占据城市大部分的社会公共空间, 如广场和公园等。

    作为大型公共空间的武汉园博园, 虽地处居住区密集的城区(见图 1), 但会后至今人迹罕至, 连有足够时间的老人们也鲜有踏足。所以本研究仅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角度对武汉园博园的后续问题展开研究。

    图  1  园博园与周边居民生活区的位置关系(张顺绘制)

    目前园林界研究园博园后续发展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张谊佳[4]重点研究了基于会后利用目的的“前期规划”, 如选址和面积分析; 张丽[5]进行了关于园艺博览园的“展后利用”研究; 陈圣泓[6]提出“从园博园到城市公园的功能转化”; 胡杰冰[7]首次以“回归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 提出避免园博园会后沦为“城市会展垃圾”。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下文所述城规界对老龄化的研究成果), 探讨如何使园博园后续发挥惠民福祉的功能, 将更具有实践意义。

    城规界有许多应对老龄化的研究文献, 从早期研究家庭养老结合机构养老的规划模式, 到当前以居家养老结合社区照顾的模式。大多数城规学者都认同“居家养老应作为中国养老的主要模式, 大力倡导”[8], 如社区照顾模式, 但也有学者认为因为缺乏经济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机制, 社区照顾模式存在推行障碍。又如, 有学者提出利用城际自然风景带建设老年社区, 但也有学者认为单独开发老年社区,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都不可取[8]。有学者从老年人心理健康角度提出利用开放的户外空间, 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相互交往, 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刘志强[9]提出老龄化社会下的园林设计应从服务于老年人、营造弥补性园林、创建治疗性园林3方面着手, 因为城市园林已成为老年人最期望的活动场所, 但没有提出详细的园林规划或改造方法以及如何改造。同时, 他提出可以在综合性公园(园博园会后大都转型为综合性公园)中设置园艺操作场所, 形式分为“园艺操作区、绿地认领区”[9]

    总之, 园林界研究的不足在于没能结合典型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而城规界的不足在于研究范围偏宏观, 难以找到一种具体的空间载体做设计形态的量化分析, 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做到跨界交叉学习、取长补短、相互结合, 可以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

    2015年第十届武汉园博会首次提出“生态园博, 绿色生活”, 反映了以“生态”为出发点、以“生活”为落脚点的办展特色。生态, 主要体现在棕地改造, 重点是回归“生活”。

    Jacobs[10]认为城市园林承担社会生活的任务, 其意义远大于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她批判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说法, 并给出数据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胡说, 同时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在有公园的地方常常见不到人, 而在没有公园的地方人却很多”。通过大量的实地观察, 她认为成功的(即人气旺的)公园应该拥有多样性的边缘地带, 如各种住宅楼联接着办公楼、学校、医院、俱乐部、商店等, 为了方便人们最大程度地使用并交往、生活于其中。换句话说, 公园的选址很重要。第十届园博园地处银湖社区(银湖鑫城、银湖御园等小区)、常安社区(常安佳苑、卧龙丽景湾、金银湖新村等小区)、园博社区(紫润明园、城市广场等小区)、翠堤春晓社区之中心, 选址上刻意紧贴居住区, 为的是会后向公园功能的转化提供一个四面交互的多样化的良性边缘带。因此从会前选址上看, 第十届园博园是名副其实的为“生活”的园林, 与往届相比是转折性的进步。

    所以, 绿色生活从会前到会后如何可持续地演绎下去, 就自然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而研究得以科学展开的前提是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问题。2014年, 武汉市推进社区养老院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在武昌区、硚口区推进迅速, 而江夏区、东西湖区推进缓慢。其原因是小区业主认为养老院会占用小区公共资源, 还有的业主认为殡葬车进出小区显晦气, 因此阻止甚至故意“破坏养老院的施工”[11]。另外, 武昌区的紫阳公园有部分亭廊被出租给私人经商赢利, 违反了国家规定[1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明文规定:严禁任何与公园公益性及服务游人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 作为公共资源要确保公园不可被私用。

    综上所述, 部分社区无法推行养老院等公益机构, 同时, 部分公园的公益设施却被私用。这就是武汉市目前的相关民生福祉的社会问题之一, 值得关注。2012年武昌区水果湖街东亭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活动, 把闲置的社区办公楼屋顶开发成“开心农场”[13], 不仅让老人们生活更充实, 还促进邻里交往, 并带动周边其他社区纷纷效仿。此案例说明闲置的公共设施被改造为老年人的专用设施是可行的。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社会调研, 主要是以调查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取得。由笔者发放500份问卷, 收回311份有效卷(不配合调查或内容不详的视为无效), 有效回收率为62.2%, 发放对象是园博园周边小区的老年人。其中常安社区101份、园博社区99份、翠堤小区63份、银湖社区48份。经过访谈, 大多数老人关注的焦点是园博园门票价格和娱乐项目(见表 1)。

    表  1  年均游园博园频次调查结果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1数据表明, 大部分老人来园博园的目的是为了散步健走、锻炼身体。在允许种菜的假设前提下, 有一部分老人选择园艺劳作(但没有意识到这也是锻炼身体的方式之一, 只因平时就有园艺爱好), 与选择跳广场舞的老人比例相当(跳广场舞主要集中在靠近北门的常安社区, 只有北门具备大广场条件)。这说明只要公园提供条件, 老人们除了跳广场舞还能有种菜的选择。种菜没有扰民的噪音, 只要做好肥水的无臭化管理, 亮绿的蔬菜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园区的环境, 还可以节省绿化养护管理费。

    因为大部分老人来园博园是为了散步, 所以十分在意门票的价格。赞同门票定价100元(会期价格)的老人没有; 赞同门票价60元(目前价格)的老人为3.5%, 但表示一年只会来一两次; 赞同门票免费的老人为96.5%, 其中倾向娱乐消费60元的老人占17%, 而倾向娱乐消费20元老人的占83%。这说明, 几乎所有老人都希望免门票; 同时也希望有老年人娱乐项目方面的服务, 愿意在娱乐方面消费(因大部分城市老人有退休金), 但又希望消费不要太高(因退休金不高)。园博园会后的人气, 与门票定价和娱乐服务都是相关的。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有人为了逃票并方便进入园博园, 故意毁坏园区与居住区之间的分界栏杆, 如图 2所示的缝隙, 经笔者试验可供一体型偏胖的成年人轻松穿梭。

    图  2  丽景湾小区与园博园北门停车场之间的分界栏杆

    因此, 笔者倡议武汉市的城市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与公园共同照顾。社区公共资源不够用时可向邻近的公园征用。这样既可杜绝公园公共资源被私用或被闲置浪费, 又可为公园创收以避免公园对门票的依赖。还能让老人们锻炼身体, 得到老有所为的成就感(如新加坡乐龄农庄提倡退休老人在农场再就业的设计观点)。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这样园博园会前的生活主题就自然升华为会后的乐活。乐活的涵义包含着绿色健康, 契合园博园的口号“绿色生活”。只有园博园会后得到正确的后续利用, 绿色生活才能真正地传承、落实到周边的居民区。

    为了避免园博园公共设施在会后沦为空无一人的会展垃圾, 笔者建议会后对主题展馆进行室内改造。只保留必要的空间比如卫生间、超市、急救室、值班室等。随着展会的结束, 展览功能日渐消退, 一部分展厅可以改造为只对老年人免费的公共食堂(比如政府可组织老年人做义工), 另一部分展厅可以改造为老年人兴趣活动室(见图 34)。比如武昌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把空置的会所建筑成功地改造为集老年大学、老年食堂、社区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惠民项目”[14]

    图  3  园博艺术馆一层展会期间室内布局
    图  4  园博艺术馆一层展后室内及其室外景观布局
    (笔者指导李倩绘制)

    而随着会后游客的减少, 一些高维护费用的草地景观, 笔者建议可以改造为集美观与经济于一体的菜地景观。例如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小区的基础绿地, 全部是由老年人自发改造的菜圃。笔者也参与了改造, 从2009至2014年连续做了5年的试验与观察, 结论是:4 m2的菜圃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全年的蔬菜供应(见图 56)。总之, 城市园林的生产功能自古有之, 如明代吴宽的东庄园林, 其实还是一个城内农庄, 根据“产出多余农产品, 相互赠送、周济邻人, 也是常有的”[15]的记载, 推测其产出量较大。

    图  5  老人们互相交流种菜经验
    图  6  正在采摘生菜和芫荽的周婆婆

    在园博园后续管理方面, 笔者认为可借鉴德国19世纪的家庭园艺花园或者北京市郊的市民农园[16]。由政府设立相应的协会管理, 以租赁的形式分给市民, 不仅可生产蔬菜, 还“通过园艺劳作来帮助身心健康”[17]。在武汉, 这种花园形式可利用园博园会后的绿地, 结合市政公园和社区公园的闲置土地得以实现, 并主要针对肢体健康且有闲的老人, 作为福利弥补国家养老制度的不足。园博园会后的部分展厅也可相应改造为福利性的公共食堂, 对老年人免费或者根据当地社会需求改造成老年大学。只要社区的开发商有意愿就能实施。政府可节省用于新建养老建筑的经费, 但在政策上需给予开发商扶持。比如伦敦的Covent Garden项目的Jubilee大厅[18]原来在规划上是商业用途, 被改造成运动健身中心后仍成功地维持着运转。总之, 笔者认同好的设计决不是在一切都已规划确定之后附加上表面好看的东西, 而应该是立足整个公共空间的组成以及“对其后续的照料和管理”[18]

    市场方面, 可学习知名品牌的经营理念, 例如苹果品牌, 在人人拥有手机的年代, Iphone因其独特的用户体验区别了其他手机, 个性独特——正是它的卖点, 因此它最初的营销理念是减法策略即面向“小众”市场。据2013年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19], 健康已成为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之首。那么, 园博园或公园的园艺产品是否可以品牌化、包装化、市场化, 并把产业价值的独特性定位为健康, 以区别常规农贸市场的同类产品? “人们更关心能耗、环境保护、碳排放、有机和绿色, 人们已不再是功能的追随者, 而是有智能化的追随者。”[20]同样, 在人人都离不开蔬菜的事实前, 园博园蔬菜能否以其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附加值区别于其他来源的蔬菜呢?园博园能不能开创自己的绿色产品品牌呢?退休赋闲的城市老人能不能被吸收作为园博园产业的人力资源呢?园博会营利只靠售卖门票的方式是不是太单一了呢?总之, 检验展览业一切形式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是经济, 这个指标同样适用包括园博会在内的所有博览会, 只依赖出售门票远远收不回成本。

    “老”的含义, 不外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社会地位的淡出。实际是老年人拥有比年轻人更娴熟的技能、更丰富的经验、更牢固的人脉圈。许多身体健康的老人, 退休赋闲, 实是社会资源的一大笔浪费。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失落感、与社会隔绝后的孤独感, 提高了老人罹患心理疾病的几率。比如国外学者已证实“城市生活使大脑更易受压力影响”[21], 从而更不利精神健康。所以, 本文仅从城市的范围、精神生活的角度研究园博园后续发展问题。农村社会面临同样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没有涉入农村领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 与其在城郊新建老年人生活区或敬老院等福利机构, 还不如盘活已有的闲置的园博园或公园的公共设施, 这样更节约建设成本, 而且更有利于老人的心身健康。

    除了门票痼疾, 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供今后的园博会设计参考:①增设园门设施, 提高可达性, 因为武汉园博园的场地面积比一般公园大得多, 所以4个出入口显然是不够的。②园博园绿地总面积比一般公园也大得多, 闭展后绿地的养护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所以建议分租给周边小区居民(经调研证实很多居民不止老人都有此意愿)。③主要展馆可进行室内装修改造和室外景观改造, 既可在政府管理下继续运转以维持收支平衡, 又可为老年人创造精神性的休闲福利。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报批稿)》中“C9.其它公共设施用地”一目已经增加一条“中类用地”即“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所以, 期待着武汉园博园能成为中国园博园服务民生的新起点, 让改善老年生活的福利之花开遍今后的每一届园博园, 结出福利与经济双赢的圆满果实。

  • 图  1   农户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宗教信仰

    图  2   研究样本村庄内宗教户数情况

    表  1   变量选取与取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ZIP模型与Logit模型估计结果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考虑交互项作用的ZIP模型估计结果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不同大小样本量的Logit模型估计

    下载: 导出CSV
  • [1] 郑风田, 阮荣平, 刘力.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J].经济学(季刊), 2010(3):829-85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x201003002
    [2] 林祥国.江苏省农村宗教状况及对策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3):7-10. doi: 10.3969/j.issn.1672-3163.2003.03.003
    [3] 杜景珍.当代农村基督教信仰调查[J].中国宗教, 2004(1): 54-5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ongguozj200401022
    [4] 王宏刚.上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宗教问题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 2005(4):130-141. doi: 10.3969/j.issn.1000-4289.2005.04.015
    [5] 甘满堂.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兼与全国汉族地区调查数据比较[J].世界宗教研究, 2007(4):78-85. doi: 10.3969/j.issn.1000-4289.2007.04.010
    [6] 金泽, 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7] 阮荣平, 刘力.中国农村非正式社会保障供给研究——基于宗教社会保障功能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1(4):46-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37335175
    [8] 邱新有, 熊芳芳, 单文桂.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微观分析:以铁村黄庄教徒信仰为分析对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79-8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xsfdxxb-zxshkxb200702015
    [9] 江金启, 郑风田, 刘杰.健康风险与农村居民信仰选择[J].南方经济, 2011(3):43-55. doi: 10.3969/j.issn.1000-6249.2011.03.004
    [10] 阮荣平, 刘璐琳.农村"宗教热"原因探究:宗教社会风险假说[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08-1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NA201201016.htm
    [11]

    CHEN Y, SHERRY X L. Group identity and social preferenc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1): 431-457. doi: 10.1257/aer.99.1.431

    [12]

    CHEN Y, DANIEL L. Club goods and group identify: evidence from Islamic resurgence during the Indonesian financial crisi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118 (2): 300- 354. doi: 10.1086/652462

    [13]

    INANACCONE L R.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 36(3):1465-149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9765e8f707847ed819c9cffed79c6843

    [14]

    BERMAN E. An economist's view of ultra-orthodox jew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3):905-953. doi: 10.1162/003355300554944

    [15]

    COATE S, MARTIN R. Reciprocity without commit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formal insurance arrangemen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 40 (1):1-2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30438789390102S

    [16]

    KOCHERLAKOTA N. Implications of efficient risk sharing without commitment[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6, 63(4):595-60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ighWire000002923879

    [17]

    ALVAREZ F, URBAN J J. Efficiency, equilibrium, and asset pricing with risk of default[J]. Econometrica, 2000, 68 (4): 775-79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111/1468-0262.00137

    [18]

    GENICOT G, DEBRAJ R. Group formation in risk-sharing arrangement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 (1):87-1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ighWire000002924150

    [19]

    IDLER E L.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some hypotheses and an initial test[J]. Social Forces, 1987, 66 (1):226-238. doi: 10.2307/2578909

    [20]

    ELLISON C G, ROBERT J T. Turning to prayer: social and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of religious coping among African Americans[J].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1996, 38 (2): 111-131. doi: 10.2307/3512336

    [21]

    FERRARO K F, JESSICA A. KELLEY M. Religious consolation among men and women: do health problems spur seeking?[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00, 39(2): 220- 234. http://psycnet.apa.org/record/2000-00108-002

    [22]

    PARGAMENT K I. Is religion nothing but...? explaining religion versus explaining religion away psychological inquiry[J]. Religion and Psychology, 2002, 13(3):239-244.

    [23] 乐君杰, 叶晗.农民信仰宗教是价值需求还是工具需求?——基于CHIPs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 2012 (11):67-76. http://www.cqvip.com/QK/95499X/201211/1002005585.html
    [24]

    CORRY A, RONALD E. Household allocation of time and church attendanc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 83(1): 27-56. doi: 10.1086/260305

    [25]

    EHRENBERG R G. Household allocation of time and religiosity: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85(2):415-423. doi: 10.1086/260573

    [26]

    FORBES K F, ERNEST M Z. Religious giving by individuals: a cross denominational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7, 56(1): 17-30. doi: 10.1111/j.1536-7150.1997.tb03447.x

    [27]

    CRAIN W M, LEE K J, Economic growth regressions for the American states: a sensitivity analysis[J]. Economic Inquiry, 1999, 37(2): 242-257. doi: 10.1111/j.1465-7295.1999.tb01428.x

    [28]

    JODY W L, ROBERT D T.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3, 51 (2): 249-2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7268102000963

    [29] 黄旭涛.当代中国宗教热现象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1):83-8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BZ199701028.htm
    [30] 程俊飞, 刘宪俊.基督教在晋南农村盛行的实证研究——以晋南A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11-16. doi: 10.3969/j.issn.1671-816X.2007.01.004
    [31]

    WITTER R A, STOCK W A, OKUN M A, et al. Relig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ulthood: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J].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1985, 26(4): 332. doi: 10.2307/3511048

    [32]

    MYERS D G. The funds, friends 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6-67. doi: 10.1037/0003-066X.55.1.56

    [33]

    SWINYARD W R, KAU A K, PHUA H Y. Happiness materialism,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the U. S. and Singapore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1, 2(1):13-32. doi: 10.1023/A:1011596515474

    [34]

    ORSOLYA L. Tasting freedom: happiness, relig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6, 59(2): 173-194. doi: 10.1016/j.jebo.2004.03.016

    [35]

    LIPFORD J W, ROBERT D T.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3, 51(2):249-2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7268102000963

    [36]

    JOHNSON N L, KOTZ S. Distributions in statistics: discrete distributions[M].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9.

    [37]

    MULLAHY J. 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of some modified count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3(3):341-36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304407686900023?via=ihub&cc=y

    [38]

    LAMBERT D. Zero-inflated Poisson regres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defects in manufacturing[J]. Technometric, 1992, 34(1):1-14. doi: 10.2307/1269547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庄苇,卢林. 可持续的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以湖北省(黄石)首届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华中建筑. 2019(11): 101-104 . 百度学术
    2. 任慧妍,翟付顺,赵红霞. 基于市民参与的城市公园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中国城市林业. 2018(01): 39-4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图(2)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54
  • HTML全文浏览量:  121
  • PDF下载量:  162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9
  • 发布日期:  2017-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