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Afforestation History of Tashan Forest Farm in Feixian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
摘要: 1896年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在塔山开始造林, 到1944年造林面积达6 500亩。塔山林场于1946年建场, 几经变迁, 坚持造林, 科学营林育林, 最后转变职能, 借助森林资源走旅游经营发展的路子。总结了林场发展的4个阶段, 客观评价了德国传教士华德胜通过造林改善塔山生态环境的贡献。最后提出了林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Abstract: In 1896, a Germany preacher started to plant trees in Tashan, and its area reached 6 500 Mu (1 Mu = 666.67 m2) in 1944.Tashan Forest Farm was established in 1946 and changed with the time, insisting on tree planting and scientific afforestation. Relying on the forestry resources, finally the function in Tashan Forest Farm was transferred as for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rm' s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also makes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Germany preacher' s contribution of improving Tash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a afforestation, and proposes some advices on the farm' s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stage.
-
Keywords:
- Tashan Forest Farm /
- afforestation history /
- preacher
-
塔山位于山东省费县北部, 距离费县县城20 km, 海拔高度931 m, 因山峰陡峭如塔, 故名塔山。塔山林场坐落于以塔山为中心的蒙山东部山脉, 面积6万余亩, 境内最高的山峰望海楼子海拔1 001 m, 挂心橛子海拔1 073 m, 塔山顶海拔929 m。塔山属砂石山区, 岩石为火成岩, 以砂岩、花岗岩为主, 属东亚暖温带季风区气候。
一. 德国传教士造林始末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兖州天主教代牧区先后派德国神甫柏德禄、华德胜来费县传教[1]。柏德禄看中了塔山前海拔340 m的一处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 在原来叫“大庵”的地方的一座寺院庙址处, 兴建别墅(现在塔山林场总场驻地)。当时塔山是一片荒山, 仅在大庵庙前有一株大银杏及少数麻栎和栓皮栎。柏德禄便在别墅周围的荒场上植树造林, 但历时两年的植树造林均未成活(据1956年山东林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塔山林场当技术员的马升忠日记记载)。1896年, 华德胜(Kaschel Alfred, 1876—1955年。波兰人, 信奉天主教, 青年时期曾接受林业教育, 为德国圣言会传教士。20岁时, 奉鲁南教区宗座代牧宗治泰之命, 于1896年来到山东费县塔山从事传教、造林等活动, 68岁离开中国。累计在华生活过48年之久, 对中国树木引种和造林事业做出一定贡献。)[2]接管了柏德禄的别墅与周围的部分庙地[3]。见塔山地势甚佳, 群山环抱, 泉水汇流, 向阳透光, 坡缓易行, 便在此购置山地, 兴办林场。
华德胜对别墅加以扩建和改造, 用作教堂及居处。建成一座3层楼房, 其中地上2层, 地下1层, 墙体上下为当地石材, 楼板为木质结构, 为德国乡村教堂; 地下1层是储藏室, 用于存放葡萄酒。从此, 塔山被当地百姓称作“洋山”(见图 1)。
华德胜利用传教士的特权, 通过教徒低价收买周围山场7 000余亩, 一面传教, 一面继续造林。华德胜在造林前先进行整地。冬季他雇佣当地村民整地, 以穴状为主, 兼有窄幅梯田。最早整地在山场的大黑峪子、走马梁、韭菜园子等地。1896年春, 他从青岛购进42车(临沂手推车)日本黑松、赤杨等树苗。栽植时, 他严格质量要求, 亲自把关, 要求栽植后踩实树苗周边的悬土。据马升忠日记记载, 由于春天干旱, 为促进苗木成活, 华德胜雇人挑水上山浇苗, 每挑一担水, 给两枚铜钱, 花了很多钱, 也下了很大功夫。因当时所购进的苗木, 栽植后成活率很低, 不到40%。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 他直接购买种子, 采取了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的方法。他在已经整好的地里, 整畦育苗, 用二年生苗造林。华德胜平时精心养护管理林木, 此时塔山造林面积达1 400亩。这是临沂第一个人工林场。
1906年, 华德胜从法国引种日本落叶松, 当时成活100多株, 几经破坏, 已成残林[4]。1924—1932年, 土匪刘桂堂等盘踞塔山, 附近老百姓逃之一空, 华德胜也逃离了塔山。这8年, 塔山树木未遭破坏, 并茂盛地生长起来。山的险峻之处无法造林, 华德胜便让人将松树种子用泥巴和起来, 制作成能人工投掷的泥块, 晒干之后贮存。冬季下雪后, 雇人上山, 往险峻处投掷, 名之曰“撒播”。1932年正月雪快融化时, 华德胜委托教徒在柳沟、青石胡同东南山坡、韭菜园子西坡一带, 用“撒播法”造松林约600亩。匪乱平定后, 华德胜返回塔山, 在咬舌子沟、竹子园、滑石山坡等处又直播造林约600亩。
在造林的同时, 华德胜还进行多种经营。在大葫芦沟前的阳山坡辟建果园6亩, 整成窄幅梯田, 栽植西洋梨、西洋苹果、樱桃等, 并在果园四周栽植枸橘做栅栏围挡; 在咬舌子沟东南向阳山坡上辟建葡萄园5亩, 栽玫瑰香、甜水、黑虎香等品种, 四周栽双行黑松; 在驻地西沟建花园一处, 栽植紫崴、流苏、刺楸、小叶女贞、紫藤、千头柏等; 同时利用种植的葡萄酿造葡萄酒, 除自用外, 还出售盈利(据马升忠日记记载); 养殖奶牛、奶羊以制作奶制品; 养殖鸽子生产鸽蛋等。
马升忠讲, 华德胜对整个山场造林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根据海拔高度、岩石及土壤性质等立地类型, 结合不同的山脊线、山沟及山坡坡位划分不同区域, 不同区域确定不同树种。如山沟栽植平柳、赤杨、辽东恺木等阔叶树; 山坡栽植黑树、赤松、麻栎、栓皮栎等。土壤条件好的栽植刺槐; 离水源近的、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的建果园。还在小葫芦崖、韭菜园子附近栽植了数百株日本落叶松和几十株日本柳杉。山沟、山脊均有道路, 林间小路巧妙结合地形贯穿各个区域。
华德胜还巧妙安排自留灌溉。他事先经过勘察测量, 计算山体高差, 在大葫芦沟里筑砌谷坊或小的拦水坝, 在沟西侧裸岩上开凿水渠1 000 m (见图 2)。悬空的地方, 用毛竹杆架过。利用山体高差, 山水流过灌溉山下的果园、葡萄园、花园。山水引流到驻地, 可以解决人畜生活用水问题。据196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林场当技术员的李群讲, 华德胜当时在岩石上放好线, 将铜钱一字摆开, 摆放到开凿放线的地方, 谁凿完这段裸岩上水渠, 钱就归谁。
1938年日军侵占费县后, 汉奸邵子厚曾纵火焚山, 烧死烧伤树木10万余株。后来的战争时期, 华德胜两次被土匪捉去, 人身安全问题无法保障。1944年华德胜离开塔山[3], 途经兖州、青岛回国, 时年68岁。林场由抗日人民政府接管, 此时林场已辖三沟七坡, 总面积6 500亩, 其中宜林地3 900亩, 实造片林2 600亩(见图 3)。
二. 林场变迁
1946年10月, 山东省实业厅在此设山东省林业试验场, 省属第二林场; 1948年更名为鲁中南蒙山林场洋山分场。土改时林场面积达11 000亩; 1952年又更名为临沂专区洋山林场, 直属临沂行署领导; 1955年更名为临沂专属蒙山林场洋山分场; 1956年更名为费县洋山林场, 属费县人民政府领导。1957年根据上级指示, 林场扩大面积, 按照把群众不到或不及的高山远山划归国有林场的原则, 扩大面积55 000亩。1958年又扩大到110 000亩, 下设马头崖、紫荆关、掌书院3个林区; 1959年10月更名为费县塔山林场。1962年, 落实林业政策, 保留面积62 800亩; 1966年曾更名“反帝林场”; 1977年秋恢复费县塔山林场之名至今。1983年落实林业“三定”政策, 保留面积50 058亩, 下设塔山、牛岚、平山、谭家庄4个分区。2009年12月17日, 经临沂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 将费县塔山林场机构规格由正科级调整为副县级单位, 加挂费县国有林场总场的牌子; 2012年12月10日, 费县人民政府决定, 保留原塔山林场正科级事业单位, 划归属副县级单位的费县国有林场总场管理[5]。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 国家非常重视荒山绿化工作, 连年拨付造林资金, 林场组织群众大规模造林。这期间, 除继续沿用华德胜造林技术方法外, 林场技术人员及人民群众也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改进造林方法, 提高了成活率, 加快了造林速度。据马升忠介绍, 如创造了用一年生松树苗造林法, 过去用二年生的松树苗造林, 改为用一年生松树苗造林, 即上一年春天育苗, 第二年春天造林。育苗时间缩短, 造林成活率提高。造百日松苗林法, 即当年春天育苗, 当年雨季造林, 育苗时间更短, 造林成活率更高。在山势陡峭、整地困难的地方, 为减少水土流失, 采用“一镢松”造林, 即用撅头刨下去, 撅头不拔出来, 来回晃动几下, 在撅头和土壤之间晃出缝隙, 把小苗塞进缝隙, 拔出撅头, 压实土缝两边挤住小苗。在整地技术上, 林场职工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如整鱼鳞坑, 提出“鏊子腿、鏊子面、倒喝水”等通俗易懂的技术要求(鏊子是沂蒙山区烙煎饼的器具, 用铸铁做成, 平面圆形, 中心稍凸, 三根腿, 在底下烧柴)。在修剪上, 总结出“宁叫树受伤, 不让树扛枪”等通俗易懂的育林方法。通过这些措施, 加快了林场造林速度, 到1966年, 山场全部实现绿化。在树种选择上, 主要树种还是黑松、油松、赤松、落叶松、刺槐、麻栎等。
三. 营林发展
林场成立以来, 一直坚持造林。到1962年, 林场总面积达6.2万亩, 松林面积就达4万亩, 这时森林经营成为林场的主要工作。
林场技术人员通过调查发现, 同样的立地条件, 密度大的林分, 立木拥挤, 竞争激烈, 大小分化加剧, 冠小枝疏, 主干均细弱, 木材工艺价值不高; 密度过小的林分, 林木侧枝发达, 主干尖削度大, 木材工艺价值低; 只有密度适中的林分, 林木不但生长旺盛, 主干通直圆满, 木材工艺价值高。如何进行抚育间伐, 已成为营林工作的重要问题。间伐措施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林分今后的发展前途和产量。林场技术员从1963年到1972年, 经过10年的探索和科学试验, 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营林方法。首先, 确定间伐方式。对人工单层纯林, 多采用下层抚育伐; 对于复层混交林则采取了综合抚育伐的方式, 以保留目的树种为主, 尽量多伐非目的树种。其次, 确定间伐强度。要本着留优去劣、合理调整、保留适当郁闭度的原则, 对原有的林分密度、林龄、立地条件等加以权衡, 一般采用中度伐(以郁闭度为主, 株数为辅), 通过间伐使郁闭度一般保留在0.6 ~ 0.7, 最低不能低于0.6。最后, 确定去留木原则。确定了“六砍六留”的原则, 即砍密留稀、砍病腐留健壮、砍弯留直、砍弱留强(指生长)、砍小留大(指个体)、砍老留少(指发育)[6]。从此, 按作业级为单位面积, 采用中强度的间伐, 取得明显效果。通过科学营林, 林木生长茂盛, 林场各种立木总蓄积达7万m3。塔山林场是在山东省最早实施抚育间伐的林场, 河南省、山东省各地林场都来参观学习。以后, 又推广应用“林分密度表”, 使森林密度合理, 林相整齐, 树木生长旺盛。
随着林场的发展, 继续大量引进日本落叶松、杉木、火炬松、柳杉、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树种, 加强林木引种育种繁殖栽培等科学研究。开展了洋槐插条育苗试验, 因洋槐在山东是生长快、材质好、群众非常喜爱的速生树种, 当时进行大规模造林运动, 尤其培育速生丰产林以来, 种子不足。山东省林业厅认为塔山林场的“洋槐插条育苗试验成功”是山东省1961年以来种苗生产上的一大创举, 要求全省推广(山东省林业厅(62)林造字第3号)。并成功引种美国火炬松, 1992年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强林区病虫害防治。1976年, 实施了飞机防止松毛虫。到1987年, 病虫害防治实现预测预报, 基本达到生物防治的要求。锈色粒肩天牛的研究, 获山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该害虫已成为检疫对象。同时, 继续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板栗园, 年产板栗1.5万kg左右; 利用雪松母树进行人工授粉, 繁育雪松苗木; 在梯田栽苹果, 利用小材小料搞木业加工; 各护林点养牛、羊、猪、兔等。
四. 今日塔山林场
今日塔山林场, 不再进行木材砍伐, 已经转变职能, 林场变公园, 进行旅游开发经营。1998年林场被命名为市级森林公园, 2001年被批准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 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国家级森林公园”。几年来, 林场编制了森林公园规划, 先后建设了塔山林场历史博物馆、明代500年银杏、功劳松(雪松)、天主教堂、科普馆、蒙山寺、白年渠、葫芦崖、玉皇顶、玉皇庙等众多景点。园内山势雄险奇峻, 沟谷深邃, 处处大树参天, 林深树密, 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95%。其中木本植物62科138属294种; 草本植物500余种; 苔藓植物110种; 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7种; 野生动物142种; 至今还保留着华德胜营造的落叶松和黑松林(见图 4), 堪称“天然动植物园”。今日的塔山林场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 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 “山东省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园内环境优美, 春季林海花朝, 夏季飞瀑流水, 秋季五彩缤纷, 冬季银装素裹。这里人文景观众多, 相传曾有仙人在此修身炼丹, 也有僧侣在此念经拜佛, 还有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游览, 留下不朽的诗句。每逢春节、清明、中秋节日, 香客纷纷上山进香祈福, 此处被称为天主教、道教、佛教三教一山, 实为宗教文化之圣地。
五. 结语
塔山林场造林史有4大重要阶段:一是华德胜毕生造林打下基础(1896—1944年); 二是成立国有林场进行保护和发展(1944—1966年); 三是进行科学的营林培育(1962—1998年); 四是发展旅游产业(1998年至今)。华德胜矢志不渝, 将毕生的精力全部用于塔山造林。他在塔山48年, 68岁时回国, 离开时造林面积达6 500亩, 已是满山树木, 生长茂盛, 森林面貌颇为可观。据天主教临沂教区房兴耀主教介绍, 华德胜在德国就是林学专家。他在塔山应用先整地后造林、植苗造林法、就地育苗就地造林法、用二年生松树苗造林法、撒播造林法以及林木的管理做法等, 技术成熟可靠。在季节安排上也非常科学, 利用农民冬闲季节整地, 春季造林, 雪后撒播等。这套造林技术方法, 在解放后的造林中一直沿用。如到了1987年, 我们在砍伐地造林时, 基本还是两种整地方法, 即鱼鳞坑和水平阶。华德胜成功引种了许多国外树种, 如日本落叶松、日本黑松等, 开创了林场多种经营的模式。华德胜在塔山48年造林营林的经验和做法, 成功指导了林场以后的发展[7], 为后来大规模营造松林提供了种源和经验[8]。故陈嵘称:“中国之实行大规模科学化人工造林者, 以此为嚆矢”[9]。
今后塔山林场的特色定位, 应以加强宣传, 扩大影响为主, 建设中德友谊林, 进行中德森林文化融合展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实森林文化内涵, 打造国家级森林科研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基地。对于华德盛建设的教堂、栽的树木、建的果园等项目, 应该立碑、挂牌保护, 加以说明, 以志纪念。最后, 应进一步搜集华德盛的照片、生平等历史资料, 完善林场档案, 进行文化研究与展示。
-
[1] 临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沂地区民族宗教志[M].临沂: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1994:219. [2] 康志杰.乡村教会经济研究: 兼论中国乡村天主教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M] //基督宗教研究.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402. [3] 临沂人民政府, 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 2001:23. [4] 潘志刚, 游应天.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3, 178. [5] 费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费县年鉴[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13:240. [6] 费县反帝林场.我们是怎样进行人工黑松林抚育间伐的[J].山东林业科技, 1973(3):14-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REE197303006.htm [7] 尹纪生, 李群.德国传教士塔山造林经过及评价[J].沂蒙林业科技, 1990(2):29-30. [8] 李继华.山东松树栽培历史和现状[J].山东林业科技, 1986 (1):67-68. http://search.cnki.net/down/default.aspx?filename=TREE198503016&dbcode=CJFD&year=1985&dflag=pdfdown [9]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