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Zhenzhou Dongyuan in Song Dynasty in Yizhe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
摘要: 东园是仪征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座园林, 也是中国宋代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等人都曾经在园中游览, 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欧阳修为它写了著名的散文《真州东园记》。虽然这座园林在清代已经消失, 但是今天许多人士希望能够确定东园遗址的位置, 重建这座园林, 为仪征保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 仪征当地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园遗迹几乎完全消失; 同时, 文献中东园位置的记载也是十分简略的, 因此, 确定它的位置非常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 确定了东园遗址的准确位置和边界。东园遗址的位置在以今天文墩遗址为中心, 真州城东翼城遗址的南侧, 真州城东门遗址的东侧, 清代儒学遗址的北侧, 小教场遗址的西侧。Abstract: Zhenzhou Dongyuan was the most famous garden in Yizheng's history; Zhenzhou was the name of current Yizheng City in Song Dynasty, and Dongyuan means east garden. It was also one of the famous gardens in Song Dynasty in China and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garden history. The celebrities MEI Yao-chen, SU Dong-po, and WANG An-shi toured in it and left beautiful poems. OUYANG Xiu wrote a famous prose The Record of Zhenzhou Dongyuan for it. Although it disappeared in Qing Dynasty, nowadays, people wish to find the location of Zhenzhou Dongyuan and rebuild it to conserve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Yizheng City. Duo to the long time gone and the land form has changed greatly in Yizheng City, the Zhenzhou Dongyuan's ruins have been almost destroyed, the records of its location are very few, thus,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Zhenzhou Dongyua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s searched the literatures and ha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n determined the exact location and the boundary of Zhenzhou Dongyuan ruins. It was located where Wendun ruin is as the center, in the south of the east wing ruins of Zhenzhou city, the east of the Zhenzhou city's east gate ruins, the northern side of Confucianism ruins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west of the small drill ground of soldiers.
-
Keywords:
- Zhenzhou Dongyuan /
- ruins /
- textual research of location
-
今天的江苏省仪征市在唐代称为白沙镇, 五代时改称迎銮镇,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鉴镇为建安军,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 明代初期降真州为仪真县, 清雍正年间改为仪征县。宋代真州位于大运河畔, 是当时粮食、布帛、茶叶、食盐的转运基地, 其他行业如造船、酿酒、商贸、文化也都十分兴盛, 当时被称为“风物淮南第一州”[1]。
一. 真州东园简史
北宋皇祐(1049—1054)年间, 真州出现了一座大型园林——东园, 它也是中国宋代的一座著名园林, 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等人曾经在园中游览, 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欧阳修为它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真州东园记》, 由书法家蔡襄书写, 刻成碑文, 这些使东园成为了一座足以流传千古的园林。
东园建成以后, 路过仪征的文人雅士, 都会游览这座园林。清代时, 东园已经消失, 许多人还是“至真州, 不得一过东园为恨”[2]。岁月流逝, 东园屡遭兵燹, 九百多年以来, 其遗迹已经损毁殆尽, 但是, 在仪征人民心中, 东园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2007年, 仪征的帅国华先生认为:“……纵观由宋至清东园兴废史, 尽管时易势移, 沧桑巨变, 仪征人对东园的感情却没有变, 一直为存亡继绝而不懈努力。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之所以如此, 缘于宋东园潜藏的文化价值……[3]从明代开始, 当地人士已经不清楚东园的准确位置, 而且由于缺乏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当地县志中对于东园位置的记载也是模糊的。1994年的《仪征市志·文化》记载:“东园旧址, 在市区五一村文墩居民组一带……”[4]帅国华先生对东园的位置进行了研究。2007年, 帅国华先生认为“宋代的东园在今天仪征市政府大院东侧”, 并认为“目前解放东路两侧正在建设的商住区部分为东园故址”[3]。帅国华先生给出的是一个大概的位置, 而且, 至今没有人对上述观点进行过论证。
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宋代东园的位置给出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范围, 并对帅国华先生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二. 仪征古城范围研究
为了准确定位宋代东园的位置, 首先需要了解仪征古城的范围, 尤其是北宋、南宋、明、清时期仪征城墙的位置。隆庆《仪真县志》卷之3《建置考·城池》:“宋(北宋)乾德二年, 升迎銮镇为建安军, 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 (形类凸字), 门东曰行春, 西曰延丰, 南曰宁江, 北曰来远。寻增辟济川、通阓共为六门, 周回五里三十步……”[5]建安军城后来被称为真州城, 面积很小, 城墙轮廓是近似方形的, 南部城墙有一个突出的部分。“(南宋嘉定)六年秋, 郡守李道传以州当水陆要冲, 转运司商民繁会, 居城南者十倍城中, 乃建议请筑东西翼城。……会迁官未果。(嘉定)八年, 州守丰有俊复请, 诏许之。是年, 有俊筑羊马墙八百三十丈, ……翼城之役候更议之…… (嘉定)十一年, 郡守袁申儒……先筑西(翼)城一百四十八丈属于汤家渡, 继筑东(翼)城一百九十四丈属于运河, 建朝宗门于河之南, 而东城之未毕者尚十之四也……”[5]南宋时期, 在北宋真州城的东面、西面逐渐增加翼城。“皇明洪武初, 知州营世宝即建安军城, 合两翼城增筑之, 凡九里十三步有奇。”[5]明代初期, 真州城与外围增加的翼城合并, 成为了明代的仪真县城墙, 真州城的南城墙、东城墙逐渐消失了。清代直到民国时期, 仪征的城墙与明代是基本相同的, 民国年间《仪征县城厢图》准确标注了明清城墙的位置(见图 1)[5]。
把宋代真州城墙和明清仪征县城墙标注在今天的百度地图上, 得到图 2。
从图 2可以看出, 北宋的真州城近似倒写的凸字。北宋真州城外面东侧有一段比较短的东西向的翼城(北翼城)和一段比较长的南北向的翼城(东翼城)。宋代的真州城处在明清仪征县城的西北角。
三. 真州东园位置的研究
一 东园应该在宋代真州城的外面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 ……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 而日往游焉……园之广百亩……”[6]由此可知, 东园面积很大, 接近100亩。作为近似方形的真州城, 边长约1. 25里(625 m), 面积约为600亩, 这样的一座小城, 里面容纳了各种职能部门, 是不可能再建设一座面积接近100亩(长300 m, 宽200 m)的大型园林的。因此, 宋东园应该是在真州城的外面。
二 真州东园应该在北宋真州城的东面
1) 从园名分析。“东园”名字中的“东”字, 表示了园林的位置。因此可以肯定, 真州东园应该是在真州城的东面。
2) 梅尧臣的记载。梅尧臣在真州写下了4首诗, 其一是《依韵和许发运真州东园新成》[7] :“疏凿近东城, 萧森万物荣。美花移旧本, 黄鸟发新声。曲阁池傍起, 长桥柳外横。河浑远波涨, 雨急断虹明……”这首诗是东园刚刚建成时所作。从其中“疏凿近东城”来分析, 这座东园是靠近当时的“东城”, 也就是北宋真州城东面。其二是《真州东园》[7] : “国赋有常计, 计者岂不贤。日夜疲精神, 自鉴膏火煎。新春力有余, 锄菜东郛偏。垒土以起榭, 掘沼以种莲……”从其中“新春力有余, 锄菜东郛偏。垒土以起榭, 掘沼以种莲”一句来分析, “垒土”“掘沼”都是建造园林的意思, “东郛”就是“东城”。因此, 这座东园靠近当时的“东城”, 也就是北宋真州城东部。因此, 真州东园应该是在宋代真州城的东面。
三 陆游的记载
陆游(1125—1210年), 字务观, 号放翁, 越州山阴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 官至宝章阁侍制。乾道五年(1169), 陆游游览了真州东园。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予至真二日, 见知州右朝奉郎王察。市邑官寺, 比数年前颇盛。携统游东园。园在东门外里余……”[8]陆游的记载十分准确, 他说“园在东门外里余”, 说明了东园是在真州城东门(行春门, 见图 2)外的一里多。
四 吴潜的记载
吴潜(1196—1262年), 字毅夫, 号履斋,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嘉定进士, 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元兵, 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 后谪贬死于循州。吴潜《暗香·序》:“仪真去城三数里东园, 梅花之盛甲天下。嘉定庚辰(1220年)、辛巳(1221年)之交, 余犹及歌酒其下, 今荒矣。园乃欧公记、君谟书, 古今称二绝。”[9]东园建成之后接近170年, 约1220—1221年, 吴潜游览了真州东园。从吴潜的记载来看, 东园在仪真城的外面, 路程接近3里。由于真州临江, 古代城内外有很多水塘和河道, 道路弯曲, 由于所走路径不同, 吴潜关于东园与真州城之间的距离记载与陆游有差异是合理的。
五 东园位置的推断
根据上述记载, 笔者给出了宋代东园的推测位置(见图 2)。这个推测的东园范围包含了五一村文墩居民组, 符合《仪征市志》的记载, 它在“今天仪征市政府大院东侧”, 包含了“解放东路两侧商住区部分”, 符合帅国华先生的记载。
六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学宫与资福寺进行了互换
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仪真县志》卷7《祠祀志》:“资福寺:按:宋大中祥符元年中书门下牒, 送建安军本寺砧基图簿, 寺在军城东, 岳庙右……万历乙酉年(万历十三年), 知县樊养凤惑于形家, 改为儒学, 以儒学改寺, 寺仍名曰资福, 盖今之资福寺即前儒学旧址也……”[10]由此可知, 1585年以前的资福寺在北宋真州城(军城, 建安军城)东面, 1585年, 北宋真州城东门(行春门)内的儒学(学宫)与军城东面的资福寺进行了互换, 随后的清代、民国时期, 资福寺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民国年间《仪征县城厢图》标注了资福寺的位置(见图 1)[4], 今天资福寺虽然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原来的位置是明确的, 它的位置就在仪征市政府大院的东北方向, 直线距离大约200 m, 东侧有一条小巷叫资福东巷。清代儒学的位置一直未变, 今天这里成为了仪征市人民医院和仪征实验中学的区域(见图 2)。
七 张榘的记载
张榘是明代嘉靖(1522—1567年)年间仪真县人, 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 1534年)举人, 参与了《嘉靖仪真县志》的修撰。张榘曾认真研究了宋代东园的位置。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仪真志》卷第16《名迹志·上·园》记载:东园:……张榘曰:“东园废久不知所在, 人多以为今城东门外, 非也。按乾道初陆游《入蜀记》, 盖在旧城东门外里余。为今城东门内, 实宋子城外, 翼城内也。……然则园固在今都台资福寺及小教场前蔬圃地无疑。所谓‘流水横其前’者, 今城内濠也, ‘清池浸其右’者, 都台资福寺环池也。又闻长老言‘姜郡博(郡博士, 府学学管)少尝业寺中, 于地下掘得断碑, 乃《园记》也’。视此, 尤足信者。”[11]姜郡博是仪真县的姜普(字志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人, 曾任处州府学训导。张榘与姜普相差约50岁, 因此, 张榘对姜普少年时代在都台资福寺读书, 并在都台资福寺发现(欧阳修)东园《园记》断碑的记载是可信的。张榘所说的“都台资福寺”是1585年以前的资福寺。在此, 张榘认为, 东园应该在北宋的真州城(宋子城)外, 明代东城门(宋代东翼城)内, 应该在1585年以前的资福寺和小教场前面的菜地(见图 2)。可以看到, 东园的推测位置确实是在明代的资福寺北面和小校场西面(见图 2)。
八 申嘉瑞的记载
申嘉瑞是隆庆年间(1566—1572年)的仪真县令, 申嘉瑞《东园书院记》:“余为仪真之二年, 每行视学宫, 东为隙地, 前有废沼焉, ……议建一楼以翼之。……会漕抚中丞马公发官木四十株, 巡盐侍御苏公给官谷七十石, 余乃撙节他费, 佐以兴役, 于其地建堂三楹, 左右为书房各三楹。后为层楼, 前为门房, 周围以墙, 因废沼为池, 植以芙蓉, 作木桥以通往来, 考其基即宋东园也, 名之曰:东园书院。……按隆庆初嘉瑞所建书院在今资福寺, 其废已久。”[11]
根据申嘉瑞的记载, 东园书院的位置就是宋代东园的位置, 东园书院在明代隆庆年间学宫(清代资福寺)的东面, 因此, 宋代东园的位置在明代隆庆年间学宫东面。可以看到, 宋代东园的位置确实是在明代隆庆年间学宫东面, 说明东园的推测位置是正确的。
九 清康熙七年(1668年) 《仪真县志·宋坊巷图第七》的记载[10]
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宋坊巷图第七》给出了1585年以前资福寺和东园的位置关系(见图 3)。在这张图中, 东园北侧的翼城长度与真州城北侧城墙的比例大致是1:1, 这是比较准确的。从图 3可以看到, 东园在资福寺北面, 这与东园的推测位置是符合的。
十 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国朝城隍新图第二十一》的记载[10]
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国朝城隍新图第二十一》中给出了东园和小教场的位置(见图 4)。小教场位于仪真县城的东北角, 儒学(1585年以前的资福寺)在小校场的西南面。但是, 在这张图中, 东园北侧的翼城长度显得很短, 这是不准确的。
明代万历年间, 欧阳修的后代欧阳照任仪真县令, 在东园旧址重建了一些建筑。《隆庆仪真县志》卷之13《武备考》记载:“……其操练行伍有校场, 在城外西南一里, ……又别有小校场, 在城内儒学东隅。南北长五百三十步, 东西阔三百五十步, 演武厅三间, 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师儒重建, 训练乡团民兵。”[5]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 《仪真县志》卷第16《名迹志·上》园:“ ……按隆庆初嘉瑞所建书院在今资福寺东, 其废已久。万历中欧阳照欲复东园, 得小教场圃地, 建屋三楹, 石刻“东园”二字于壁, 今亦废。”[11]上面记载说明, 东园就在1585以前的资福寺和小校场之间。明代万历十三年(乙酉, 1585年)以后, 儒学与南面的资福寺互换, 东园就位于儒学和小校场之间。从图 4可以看到, 东园在资福寺北面, 小教场西面, 这与图 2中东园的推测位置是符合的。
十一 宋代“漕台”与东园的位置关系
《隆庆仪真县志》卷之2《名迹考》:“宋东园:旧志云:在漕台东。”[5]分析上述记载, “漕台”是确定宋代东园位置的重要参照物。在宋代, “漕台”是负责漕运的衙门, 也称“发运司”或“转运司” “转运衙”, 俗称“漕台”。清代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宋坊巷图第七》 (见图 3)标注了“转运衙”和“东园”, “转运衙”位于北宋真州城的东南角, 宋东园的位置确实是在“转运衙”的东面[10]。这说明图 2中东园的推测位置是正确的。
十二 明代《隆庆仪真县志》图中宋代东园的位置
明代《隆庆仪真县志·国朝城隍图第五》记录了当时认定的宋代东园的位置(见图 5)[5]。但是, 在这张图中, 东园北侧的翼城长度显得更短, 这是很不准确的。
在明代, “漕抚行台”是负责漕运的衙门, 俗称“漕台”。“漕抚行台”这个名称是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才出现的。隆庆《仪真县志》卷之3: “漕抚行台”:在县东南, 嘉靖十一年漕运兼巡抚右副都御史刘节、知县王皡即东岳庙废祠建。可以看到, 东园的位置在当时儒学的东面、北侧城墙的南侧、东侧城墙的西面、漕抚行台的北面, 尤其是这个位置是与北城墙(北翼城)相邻的。这说明图 2中东园的推测位置是正确的。
十三 清代县志记载的明代漕台、清代儒学与东园的位置关系
明代漕台是在东岳庙基础上建立的, 在清代儒学(明代资福寺)东侧。《仪真县志》卷6《建置志·下》:漕抚行台:旧在县治东南, 嘉靖十一年漕御史刘节即“东岳废祠”创建。其后环以巨池, 即东园故迹也[5]。《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19 《名迹·祠祀》:东岳庙:陆《志》作“东岳行祠”。胡《志》云: “旧在儒学东, 后废为都府地, 今在东门外河北。”陆《志》云:“宋嘉定、端平中创建, 后圮。明永乐初重建, 宣德间久旱, 指挥金胜祷雨有应, 遂增修之, 掘地得金一釜, 上之朝, 诏赐宝钞。嘉靖中毁为‘漕台’。”[12]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2《建置志·废廨附》:漕抚行台:在县东南。嘉靖十一年漕运兼巡抚右副都御史刘节、知县王皡即东岳庙废祠建。陆《志》云:“其后环以巨池, 即东园故迹也, 今废。”[12]因此, 东园位置应该在清代儒学和明代漕抚行台的北面(见图 5)。这与东园的推测位置(见图 2)是符合的。
十四 清代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图中宋代东园的位置
清代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宋坊巷图第七》 (见图 3)给出了当时认定的宋代东园遗址的位置[10], 并标出了“北窗”“共乐堂”“贤乐堂”“澄虚阁”的景点。从图 3中可以看到, 东园的位置应该在宋代真州城的东门外、翼城北城墙南侧、翼城东城墙西侧、转运衙东侧、资福寺北侧。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国朝城隍新图第二十一》 (见图 4)给出了当时认定的宋代东园遗址的位置[10]。从图 4可以看到, 东园的位置应该在宋代真州城的东门外、翼城北城墙南侧, 翼城东城墙西侧清代儒学、漕抚行台北侧。上述两张图中东园的位置与东园的推测位置是符合的。
十五 宋东园位于明清仪征城墙内部一个十分特殊的拐角位置
宋东园的位置在真州城东门(行春门)东侧, 紧贴北翼城南侧, 在东翼城西侧, 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边角位置, 这个位置在明、清两代的县志图中都是一致的(见图 3~5), 与本文推测的位置也是一致的。实地调查表明, 北翼城北侧以及真州东城墙北段东侧的护城河目前保存完好, 成为了确定东园北界和西界的关键证据。因此, 三段城墙的拐角位置是确定宋代东园遗址的重要依据。
十六 梓橦墩(文墩)、拂云台(拂云亭)、文昌祠
梓橦墩(文墩)是明清仪征县城内部的一个大土堆, 从清代初期开始, 梓橦墩是仪征当地人公认的宋代东园中“拂云亭”的遗址, 县志有详细记载, 这个大土堆一直保存到20世纪80年代。
1) 诗文记载。张云章(1648—1762年), 字汉瞻, 江南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清代学者, 著《朴村诗集》。《朴村诗集》卷9《律诗》有《同汪广文迎年寻东园遗址四首》[13], 记录了康熙丙戌(四十六年, 1706年)前后, 他与汪琬(1644—1691年, 字苕文, 号钝庵)之子汪迎年寻找并游览真州宋代东园遗址的情况。其一:庐陵文笔属君家, (迎年为钝庵先生子)学舍东园地不遐……其三:荒烟百亩杂农耕, 重舆监军吊废营。赖有梓潼遗像在, 嘉时来听管弦声(“拂云亭”旧基今为“文昌阁”, 文昌乃斗魁六星, 俗以梓潼神当之, 故塑其像)。储大文(1665—1743年), 字六雅, 江苏宜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 曾主讲扬州之安定书院, 著《存砚楼文集》。《存砚楼文集》卷12《游梓潼墩记》写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游梓潼墩记》中记载:“梓潼墩, 《志》书拂云亭故址。欧阳文忠公《东园记》所谓: ‘高台起其北, ……台, 吾望以拂云之亭……’者也。丙申九月九日, 予偕二三子游焉……。”[14]屠倬(1781—1828年), 字孟昭, 号琴坞, 钱塘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 嘉庆十五(1810年)年任仪征县令, 在任5年, 有政声, 著有《是程堂集》 《是程堂二集》等。《是程堂二集》卷1有《东园拂云亭旧址今为文昌祠, 俗名梓潼墩, 登览成咏》[15], 这首诗写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 说明当时仪征县令屠倬游览了梓潼墩。
2) 县志、地名书籍的记载。清代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卷之2《名迹》记载:“拂云台:在东园, 上覆以亭, 即今梓橦墩。”[10]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国朝城隍新图第二十一》标注了东园, 在东园西侧标注了“梓潼墩”(见图 4)[10]。清代康熙五十七年《仪真县志》卷14《祠祀志》:“文昌祠:……万历癸酉, 始建于小校场西土阜上, 俗名“梓潼墩”, 相传即东园“拂云亭”旧址, 国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11]清代康熙五十七年《仪真县志》中《县城隍图》已经没有标注东园遗址的位置, 在对应位置的西侧标注了“梓潼墩”, 并认为梓童墩的位置就是宋代东园中拂云亭的位置(见图 6)[11]。但是, 在这张图中, 东园北侧的翼城长度显得更短, 这是很不准确的。“梓潼墩”的位置已经严重偏西, 离开了北翼城。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7《亭》:“拂云亭:《府志》云:‘在东园内, 见欧阳修《记》中。’今梓橦墩其故址也。”[12]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中《城隍坊巷图》也已经没有标注东园的位置, 也在对应位置的西侧标注了“资福寺” “梓潼墩” “小教场” (见图 7)[12]。但是, 在这张图中, 沿袭了图 6中的错误。
1983年《仪征县地名录》记载:“梓潼墩在县城东北, 原名文墩, 有戏台, 每于正月演戏观者众多, 台上匾额为‘文光射斗’四字。”[16] 2013年《仪征地名文化》记载:“梓潼巷, 因古梓潼墩而得名。梓潼墩在今解放东路与东园路交界处。墩上建有文昌宫, 称为文墩, ‘文墩积雪’是真州八景之一。‘梓潼’与‘文昌帝君’名属一体, 所以也称‘梓潼墩’。‘梓潼巷’以此为名, 今天以‘梓潼’为名的还有‘梓潼社区’。”[17]根据上文, 文墩遗址的位置与梓潼墩、拂云台(拂云亭)、文昌祠是一致的。
十七 文墩遗址与清代资福寺和学宫的关系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记载:“……园之广百亩, 而流水横其前, 清池浸其右, 高台起其北。台, 吾望以拂云之亭; 池, 吾俯以澄虚之阁; 水, 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 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6]欧阳修《真州东园记》说明拂云亭在东园北部, 建在高台上。清康熙七年《仪真县志》卷之7《祠祀》中有:“文昌祠:……万历元年, 始卜小校场土阜, 因势为高, 建文昌祠其上, 故于学宫为龙首。岁乙酉, 迁学资福寺, 祠遂位儒学元武矣……” “龙首”是说在东面, “元武”是说在北面, 这说明文昌祠在明代学宫东面, 清代学宫北面。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19 《神祠》:“文昌祠:……僧实学记曰:‘文墩, 古拂云亭地, 祀文帝历有年所, 其下缭以土垣, 风雨剥蚀, 迩来坍卸更甚。……遒于道光十五年三月初二日开工, 匝月而工竣成, 墙六十五丈有奇, ……岁在道光十六年(1836)夏识’。”[12] “墙六十五丈有奇”, 这说明文墩的直径大约为60 m。在实地调查中, 五一村文墩组的老住户介绍说, 20世纪50年代, 文墩为一圆形土墩, 直径不少于30 m, 高约10 m, 遗址位于今天的解放东路与东园路交叉口的东北角。经过100多年, 这个土墩的直径比道光年间减少很多, 这也是符合自然侵蚀规律的。这个土墩位于东园推测位置的中心, 说明前面东园的推测位置(见图 2)是正确的。
四. 结论
笔者分析了仪征古代县志中有关东园的图片和文字记载, 结合实地调查, 可以知道宋代东园中心位置的文墩, 西侧的真州城东门(行春门)、清代资福寺, 南侧的清代儒学, 东侧的小教场在今天的位置都是可以确定的, 因此, 宋代东园的位置在今天也是可以确定的, 这个位置为今天紧贴真州城北翼城遗址的南侧, 真州城东门(行春门)遗址的东侧, 清代儒学遗址的北侧, 小教场遗址的西侧, 以文墩遗址为中心的一片区域。
-
[1] 刘宰.漫堂文集[M].刻本.出版地不详: 吴兴刘氏嘉业堂, 民国十五年(1926). [2] 傅仲晨.心孺诗选[M].刻本.清(1644—1911). [3] 帅国华.仪征史海拾珠[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7:136-137. [4] 仪征市志编辑委员会.仪征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98. [5] 申嘉瑞.仪真县志[M].刻本.明隆庆元年(1566). [6]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M].刻本.清嘉庆年间(1796—1820). [7] 梅尧臣.宛陵先生集[M].刻本.夜吟楼, 清道光十年(1830). [8] 陆游.入蜀记[M].刻本.岭南芸林仙馆, 清光绪十年(1884). [9] 吴潜.履斋先生遗集[M].抄本.民国(1912—1949). [10] 胡崇伦.仪真县志[M].刻本.清康熙七年(1668). [11] 陆师.康熙仪真县志[M].采碧山房刻本.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 [12] 刘文淇, 张安保.道光重修仪征县志[M].王检心, 修.刻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 [13] 张云章.朴村诗集[M].刻本.嘉定张氏,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14] 储大文.存砚楼文集[M].刻本.宜兴储氏, 清光绪元年(1875). [15] 屠倬.是程堂二集[M].刻本.真州官舍, 清嘉庆十九年(1814). [16] 仪征县地名委员会.仪征县地名录[M].扬州:扬州印刷厂, 1983:8. [17] 仪征市民政局.仪征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3:179.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