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in Forestry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urance
-
摘要: 贫困地区多处于山区, 发展林业经济是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林业扶贫模式包括聘用贫困人员担任护林员的劳务模式, 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林牧结合的饲料林业产业模式, 发展林业旅游等。发展林业经济, 推动扶贫工作在实践中面临劳务人员的工伤保险需求、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病疫、虫害风险、林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还经常面临金融支持不足的困难和农户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从保险的视角, 通过防范风险、促进就业和推动农村普惠金融, 保障林业经济产业链风险、促进资源要素投入、保证扶贫收益的稳定, 使得林业经济能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工作。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引入安格斯基础母牛项目是“保险+ ”林业扶贫模式创新的一个应用示范。Abstract: The areas in poverty are mostly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forests,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get rid of povert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in forestry industry include the employment of poor people as forest rang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fo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forestry industry by combining forest and husbandry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tour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economy and the promotion practi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e are facing not only the issues such as labor workers need injury insurance, and there are natural disasters, forest fires, disease, pest risk, and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 risk of forestry products, but also often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n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famers are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urance, the forestry economy can better ser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preventing risks, increasing employment and giving Pratt & Whitney finance support, subsequently decreasing the risks in forestry economic industry chain, promoting resource elements investment, and ensuring poverty alleviation stable. Angus-base-Cow Project in Guizhou Guanling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is an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of innovative "insurance + "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via forestry industry.
-
Keywords:
- insurance /
- forestry economic /
- poverty alleviation /
- pattern innovation
-
一. 关于精准扶贫
贫困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能力、政府政策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Chambers等[1]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是贫困形成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经济水平无法满足个人最低的生活标准就会导致贫困的发生。Moral等[2]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生态环境越是恶劣, 其贫困的程度就越是深。
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减贫的有效方式。Dhrifi Abdelhafidh[3]通过对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3组国家进行比较, 认为金融促进了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Chen等[4]发现自改革开放后, 中国贫困人口急速下降, 其获益部门主要就是农业部门。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案例说明了农村普惠金融在推动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方面发挥的作用[5]。
自1986年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以来, 我国的扶贫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可否认的是, 之前的“漫灌”式扶贫在解决了面上问题的同时, 也日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宁攸凉等[6]指出, 林业扶贫存在政策不配套、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困难。当前, 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 “精准”一词直击要害, 是谋划和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林业与山区、林区、沙区贫困人口的生计休戚相关,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 林业经济对脱贫的作用
山区是我国林业的主战场, 多位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 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 但往往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全国60%的贫困人口、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96个县, 都集中分布在山区。林地、林木资源是山区百姓的主要生产资料, 其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扶贫开发中比较优势明显, 特别是在精准发力上, 优势突出。
发展本地化产业是构建产业发展扶贫体系最为关键的举措。我国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7 000万[7]。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山区。贫困地区一般缺乏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 除了少部分可以发展旅游业外, 产业脱贫的主要路径是发展农业及上下游产业。山地环境也存在耕地面积小、散、瘠等现象, 难以开展规模化种植业, 各地原有占林耕地还存在退耕还林要求。在山地条件下, 尤其是降雨较为充沛的地区, 充分发挥山地发展林业的优势条件, 实现绿色生态保护为前提下的林、牧结合的林业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三. 林业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2015年以来, 各地林业部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 因地制宜组织贫困农户通过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精准开展扶贫工作。目前比较有效的扶贫模式有:①选聘贫困人员作为护林员劳务脱贫。林业部门选聘居住在林区的贫困人员就近作为护林员, 以劳务方式给予贫困家庭的脱贫收入来源。以贵州为例, 2016年, 贵州省林业厅聘用了46 9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作为护林员, 每年给予1万元左右护林劳务费, 有效带动4万多户家庭实现脱贫。②大力发展经济林。通过经济用材林、速生林、经果林、园林绿化等林业经济形态, 提高林业经济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 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③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套种喜阴的中药材、魔芋、食用菌, 发展林下养鸡等产业, 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同时养殖粪便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优质有机肥, 形成高品质林业循环经济。④积极发展饲料林产业。“构树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十大扶贫工程之一。构树为桑科构属木本植物, 地理分布广泛, 我国南北均有分布。构树具有适应性强, 耐旱、耐瘠、分布广、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特性, 一年内可多次采收枝叶, 利用期长达25年, 丰产期年亩产可超过10 t。构树枝叶粗蛋白含量高达20%以上, 经过处理后成为牛、猪、羊的高蛋白饲料。构树种植, 不仅解决了山区饲粮争地矛盾, 在石漠化改造、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也发挥出综合效益。虞发展林业旅游。发展景观林, 推动园林绿化业, 打造青山绿水的优良旅游环境。
四. 林业精准扶贫的风险及困难
林业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 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但是, 发展林业经济精准扶贫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风险及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护林劳务用工需要工伤保险保障
2016年贵州省林业厅在对护林员巡回走访中了解到, 护林员由于要面对巡视检查中崎岖的地形地貌、可能出现的山火和盗伐, 对于护林工作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保险需求非常迫切, 但又无法参加工伤保险。因为这些护林人员并未与当地林业部门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只能建立劳务合作关系, 加之林业部门财力有限, 无法为这些护林员办理工伤保险。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 护林员发生意外伤害将形成返贫, 林业部门也面临法律赔偿责任。
二 林业发展中面临的灾害、森林火灾风险
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洪水、滑坡、泥石流、旱灾、虫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威胁, 经济果木林在花期、果期对天气和病虫害的风险敏感度更高。森林病虫害, 如松木线材虫, 发现后需要进行防疫处置。但由于该病种处置需要较高的费用, 农户处理意愿不足。
三 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包括林业产品在内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的风险。林业产品大多属于小宗农产品, 受供给和需求波动影响大, 价格跌幅过大直将接影响林业经济的稳定经营。
四 林下养殖的病疫风险
在发展养鸡、食用菌种植等林下产业时, 遇到病疫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 2017年初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现人感染禽流感情况, 各市州紧急安排对所有家禽进行了扑杀, 以控制疫情蔓延。疫病给林下养殖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五 林业扶贫产业的资金需求
发展林业经济, 推进林业产业精准扶贫, 常常面对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薄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 一般的经果林3 ~ 5年才能形成产能, 用材林周期可能长达20年。这期间只有投入, 没有收入。度过这个周期, 则会迎来稳定的收益期, 形成持续性脱贫效果。因此, 在推进林业精准扶贫时, 非常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由于难以形成抵押和林业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 林业产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无法抵押的原因如下:一是目前银行均不接受生物资产的抵押; 二是林权确权不充分; 三是林权交易及林木资源砍伐受严格管理, 难以变现。
六 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
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 发展农户并不熟悉的经济林品种种植, 农户常常会因为对产业的收入前景没信心, 形成消极情绪。
五. 发挥保险功能, 促进林业扶贫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 保险对于促进扶贫资源精准投放、构建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防线、落实产业发展扶贫方略具有独特作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 我国已经建立起功能作用协同配合的保险扶贫体系。通过“保险+ ”构建的脱贫攻坚创新模式取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4月28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表示支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人保)将250亿元保险资金直投支农支小融资, 进一步强化了保险行业积极参与扶贫的信心[8]。
保险助力产业发展扶贫通过“保险+ ”农村普惠金融, 通过保障产业链风险、促进资金等资源要素投入、保证扶贫收益的稳定性等手段, 助力林业经济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
一 保障贫困人口劳务协作脱贫
保险对于贫困人口劳务脱贫具有良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是农村小额意外保险对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保障作用, 农村主要劳动力发生意外事故后能有效缓解经济压力。二是各类用工都可以通过商业性责任保险构建保障, 针对上文贵州省林业厅聘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护林员的保障需求, 中国人保等通过为贫困户护林员提供责任限额为10万元、医疗费用限额3万元的护林员意外伤害保险保障, 并针对山火消防和阻止盗伐风险扩展10万元的见义勇为保险, 解决了贫困人口护林员工伤保险的需求。
二 林业经济全流程的风险保障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过程中, 一是农户通过保险化解自然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给林业经济带来的风险。二是保险公司结合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扶贫工作需要, 按照“一县一品”“一县数品”的要求, 为林业经济发展量身定做了保险产品。例如在贵州针对猕猴桃挂果期受冰雹等灾害影响损失严重的情况, 开办了猕猴桃种植灾害保险; 针对倒春寒现象给茶叶造成损失, 开发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等。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费用问题, 可以开发病虫害指数保险, 病虫害密度达到理赔触发点时, 保险公司赔偿病虫害防治费用。
三 市场价格波动中的风险化解
通过市场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防范和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实现扶贫农业产业“稳赚不赔”。此类业务国内已有较多实践, 例如河北阜平的红枣市场价格保险、海南的荔枝价格指数保险和槟榔价格指数保险等。市场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是保险公司确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 当市场价格跌破目标价格后, 即触发赔偿, 农户可以在目标价格区间内评估生产成本, 决定是否参与该产业。收入保险是农业产量保险和价格保险叠加的复合保险, 承保减产及市场价格跌落双重因素叠加造成的收入下降, 通过保险机制锁定林业经济的收入水平, 从而使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达到投入的风险条件。保险公司在承保前对于目标价格和收入的评估, 实际就是利用其精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 按照市场化的标准, 对产业的市场风险进行的供给侧风险评估, 也是对农户经营管理水平的产业竞争力评估, 这个机制能有效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一些市场价格波动大的林业产品, 价格保险可以帮助农户平稳度过价格周期, 实现“稳赚不赔”。
四 农村普惠金融的落地实施
“保险+ ”农村普惠金融是通过投保市场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进行增信, 通过农业保险化解经营风险, 助力农业产业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在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困局中, 保险公司已经尝试通过贷款保证保险、险资直投的支农支小贷款解决农业产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中国人保新近从保监会获得250亿元额度的险资支农支小融资, 其试点自2016年在河北阜平开始, 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区开办, 扶贫成效显著。该类融资利率低, 放款对象涉及农业种植、养殖、林业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保险保障机制建立后, 除了保险资金, 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也积极跟进提供农业信贷。例如, 2016年河北阜平以不到1亿元的险资支农融资, 带动地方8亿多元的银行贷款支持, 这个模式的经验被地方政府总结为“金融扶贫、保险先行”。
五 促进农林畜产品的产销匹配
通过贸易信用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险种, 能有效促进农林畜产品贸易和物流。其中, 贸易信用保险促进农业订单的达成, 农户根据订单精准生产。该险种可以承保农户信用, 在买家下达订单并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后, 到期农户不能提供符合品质和数量要求的农产品时, 保险公司对买家的预定利润及损失的定金给予赔偿。买家的定金可以作为农户一部分生产资金, 减少农户对金融贷款的依赖性。贸易信用保险还可以承保买家信用, 在农户到期提供农林畜产品后, 买家因自身财务能力或市场价格跌落拒收或不能足额收购, 农户产品滞销造成损失, 保险公司赔偿农户实际销售额与目标收入的差额。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则是利用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 为缺乏品牌效应的农林畜产品实行“贴牌”, 为农业生产提供质量隐患兜底, 提高产品的品质形象, 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例如,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高端农产品提供的“农真保”业务, 就是农产品品质保险。
六 农林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防范
物流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能够保障农林业产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的风险, 特别是针对生鲜农林畜产品物流环节的保险, 可以有效解决农林畜产品物流环节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承运人管货过失等造成的货损, 延期运输、事故造成的冷藏条件丧失引起的货物变质等损失。
七 农村存量资产的激活机制
保险业正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林权流转和抵押、农房产权抵押流转过程中的收入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促进农业产业资产化、农业资产证券化, 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提高贫困地区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六. 保险助力林业精准扶贫模式示范
2017年,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统一协调下计划引入2万头安格斯青年基础母牛建立精准脱贫的牛业养殖产业链。该项目带动脱贫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个:①组织农户配套种植构树、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 由养殖场收购, 带动饲料种植的农户脱贫。饲养场对鲜料每公斤收购价为0. 2 ~ 0. 4元, 按照预计产量, 每亩地的收益可以精准带动一名贫困人口脱贫。②养殖劳务带动脱贫。每个饲养场以300头左右母牛作为最佳合作社单元, 每个合作社可吸收5 ~ 8名贫困人口就业, 劳务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吸收一名劳务工可以带动一家脱贫。③通过吸收贫困人口参与股权。政府为每户贫困家庭提供3年期脱贫特惠贷款财政贴息, 每个养殖合作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吸收贫困人口入股, 未来通过股权分红收入实现脱贫。
养牛业具有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小、病疫风险较低、产业价值回报稳定等优势, 同时也面对养殖周期长、养殖过程需要的资金总量大等困难。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 不论是农户、龙头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难以大规模开展养牛业。“保险+ ”的介入, 使得全产业链的资源要素得到充分配置, 这种创新扶贫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 支农项目融资解决贷款难题
从风险控制角度, 由于安格斯牛引进项目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不符合银行项目贷款条件, 县政府与安格斯牛引进方签约后项目进展一度停滞。根据关岭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书, 在中国人保“保险+ ”普惠金融方案推动下, 通过保险资金直投支农融资提供购牛资金, 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难题, 项目总金额3. 2亿元, 保险融资金额占购牛款的75%。
二 保险化解全流程风险
该品种的母牛单价高于国产牛, 但其屠宰率、净肉率指标、肉品品质和市场价格均优于国产品种, 负责承接的关岭县养殖合作社不乏对该品种牛的销售市场前景顾虑。按照地方政府的需求, 中国人保提供牛采购货款支农融资的同时, 可承保全流程的运输风险、检疫扑杀风险、养殖期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
三 收入保险解除农户顾虑
退耕还林农户如果对于种植构树等饲料树种缺乏信心, 可向中国人保投保“饲料作物种植收入保险”, 每亩地收入保险金额2 000元。这个标准要高于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 农户因此可以放心进行退耕还林, 种植饲料树种。
四 扶贫效果
项目落实后, 县政府计划专配资金2 160万元, 直接配套种植构树1 600 hm2, 确保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多方共赢。保险助推本项目的实施, 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难题, 百姓受益于精准扶贫。按照关岭县政府的估算, 将直接带动5万户农户致富, 精准扶持1.2万贫困户脱贫。同时有力促进了“关岭牛”产业经济发展, 预计5年左右将在关岭形成牛业产值20亿元, 构树种植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 年度税收1亿元以上(关岭县人民政府向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申报农业扶贫金融创新补贴项目答辩材料)。
七. 结论
“保险+ ”林业经济精准扶贫模式以农业保险和农村普惠金融为基础, 以意外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为补充, 能有效化解林业产业精准扶贫中劳务人员、林木、林下经济各环节的灾害事故风险以及林业相关农产品的市场波动风险, 促进林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别是通过保险固化风险成本, 稳定林业经济收入后, 可以促进金融资金等要素资源投入林业扶贫产业, 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林业经济自主脱贫开拓了一种新模式。保险助推林业精准扶贫模式仍在探索和完善中, 其扶贫的深层次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梳理优化, 保险产品和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仍需要各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1] CHAMBERS D, WU Y, YAO H. The impact of past growth on poverty in Chinese provinc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8, 19(4):348-357. doi: 10.1016/j.asieco.2008.04.004
[2] MORAL D, KHOJA S, YUSUF M. Functional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s are generated and stably maintained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1, 20 (15): 2905-2913. doi: 10.1093/hmg/ddr144
[3] DHRIFI A.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 growth-inequality- poverty" triangle[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5, 6(4): 1163-1176. doi: 10.1007/s13132-014-0200-0
[4] CHEN S H, RAVALLION M. The developing world is poorer than we thought, but no less successful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125 (4): 1577-1625. doi: 10.1162/qjec.2010.125.4.1577
[5] 李树杰.孟加拉格莱珉小额信贷银行二次创业的经验[J].金融经济, 2007(3):56-57. doi: 10.3969/j.issn.1007-0753.2007.03.035 [6] 宁攸凉, 谢和生, 赵荣.中国林业扶贫攻坚政策支持难点、成因及对策[M].林业经济, 2015(6):3-6. [7] 霍伯晓, 董玉成, 焦闯.基于金融精准扶贫的信用包容性设计: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部金融, 2016(11):47-5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JR201611011.htm [8] 中国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RB / OL]. (2017-05-04)[2017-05-05]. 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7/info4067432.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杜灵,江华. 基于生产行为多目标性的林下种植林农类型划分.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1): 165-172 . 百度学术
2. 张吉哲.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吉林农业. 2018(20): 93-9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61
- HTML全文浏览量: 191
- PDF下载量: 112
- 被引次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