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

孙昱, 彭祚登

孙昱, 彭祚登. 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23-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6
引用本文: 孙昱, 彭祚登. 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23-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6
SUN Yu, PENG Zuo-deng. Insights into History Culture and Value of Sophora japonic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2): 23-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6
Citation: SUN Yu, PENG Zuo-deng. Insights into History Culture and Value of Sophora japonic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2): 23-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6

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 

省部级基金项目“北京园林绿化落叶乔木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CEG-2015-01-01

2016年北京园林绿化增彩延绿植物资源收集 

快繁与应用技术研究 CEG-2016-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昱,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Email:18811371419@163.com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责任作者:

    彭祚登, 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苗培育理论与技术。Email:zuodeng@sina.com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47信箱

  • 中图分类号: S688

Insights into History Culture and Value of Sophora japonica

  • 摘要: 国槐作为我国的乡土树种, 具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且用途广泛,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国槐自古以来充分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这也使其上升到更高的文化意义领域, 奠定了国槐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槐文化是树木文化乃至中国林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论述了国槐的栽培历史, 国槐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国槐的经济价值。开展此项研究, 对填补树木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 对国槐的文化属性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As a native tree species in China, Sophora japonica has a cultivation history of more than 3 000 years.It has a wide range of uses as well as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ince the ancient times, S.japonica has been fully involved in the human's production and life, which has also brought it to a higher level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lai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is species.The culture of S.japonic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ee culture and even Chinese forestry culture, and has rich connotations.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 expound the cultivation history of S.japonica,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S.japonica in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s well as its economic value.Carrying out such a research is of high significance in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Chinese tree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attributes of S.japonica in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 国槐(Sophora japonica L.), 也称槐, 又名守宫槐、槐花树、槐花木、豆槐等, 豆科植物, 落叶乔木。原产中国, 现南北各省区广泛栽培。日本、越南也有分布[1]。国槐的拉丁学名为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67年根据一位德国医生在日本采集的槐树标本而命名的, 所以种加词为‘ japonica’, 但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树种[2]。国槐适应性强, 喜干冷气候, 但在炎热湿润的华南地区也能生长, 是我国北方的传统行道树及庭院观赏树[3-5]。国槐分布较广, 北到辽宁, 南到广东、台湾, 东到山东, 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横跨北纬25°到40°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带尤为常见, 是北京、石家庄、唐山、太原、大同、西安、兰州等多个城市的市树[6]。我国人民很早就对国槐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 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因此这也使国槐逐渐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形成并奠定了国槐的历史文化基础。千百年来国槐的文化内涵也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得以不断地传承。

    国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山经》中有“首山木多槐”“条古之山, 其木多槐桐”和“历山其木多槐”等记述, 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 这些地区已有大量自然生长的槐树[7]。《管子·地员》中记载“五沃之土宜槐”, 即土质肥沃的上等土壤适宜种植槐树, 可见早在3 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国槐适宜的栽植环境有所关注[8]。在辞书之祖《尔雅·释木》中对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櫰, 槐大叶而黑” “守宫槐, 叶昼聂宵炕。”[9]后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对国槐种子的采收与处理、播种与育苗以及苗木的管理与保护措施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槐子熟时多收。擘取数曝, 勿令生虫”, 即槐树种子成熟时应及时采收, 去掉果荚, 剥出种子, 进行多次晾晒, 防止生虫; “五月夏至前十余日, 以水浸之, 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当芽生, 好雨种麻时, 和麻子撒之, 当年之中, 即与麻齐, 麻熟刈去, 独留槐, ……明年斸地令熟, 还令槐下种麻胁槐令长”, 即五月夏至前好雨种麻时, 将槐子与麻子一同播种, 当年槐树苗与麻平齐, 麻熟时将麻刈去, 独留槐, 第二年仍在槐树苗下种麻, 可以使槐树生长的端直而整齐, 这是贾思勰将古语“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复以推广至“槐生麻中, 不扶自直”; “槐既细长, 不能直立, 根别竖木, 以绳拦之。冬天多风雨, 绳栏宜以茅里, 不则伤皮, 成痕瘢也”, 这是对国槐苗木管理与保护措施的描述, 即槐树苗木细长不能自立, 每棵需要用绳子捆束使树干竖立, 冬天要在绳子缚定苗木的地方先用茅草裹住, 以免损伤树皮, 影响生长[10]。在此后的《群芳谱》《花镜》等农学著作中也有“刈麻留槐, 别竖木以绳拦定, 来年复种麻其上” “刈麻留槐, 别树竹竿, 以绳拦定”等相近的记述[11]。从晋代开始, 槐树开始被作为行道树栽植, 《晋书·苻坚载记》中有“自长安至于诸洲, 皆夹路树槐柳……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 夹树杨、槐’”[12]。到了唐代, 槐作为行道树的使用频率更高, 《唐国史补》中记载:“贞元中, 度支欲砍取南京道中槐树造车, 更载小树。先符牒渭南县尉张造, 造批其牒曰:‘……恭惟此树, 其来久远, 东西列植, 南北成行, 辉映秦中, 光临关外’”[11]。李贺有诗“落日长安道, 秋槐遍地花”, 足可见当时栽槐之盛[13]。清代高士奇所著的《北野抱瓮录》中曾记载“槐木数株, 荫蔽一院, 夏日就绿荫之下解带披襟, 箕踞盘薄, 不知时为炎暑。花细而黄, 香以清发, 凉雨乍过, 金黄满地, 倍觉幽趣可耽”, 可见当时国槐已经被推广作为庭荫树栽于家前院后了[6]。当今, 国槐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的主要行道树和庭荫树种, 在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西安、南京、银川等大中小城市均被列为主要绿化树种, 进行广泛栽植[14]

    1) 国槐的神化。国槐古朴苍劲, 多遗存在古村落或寺庙院内, 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神树而极力崇拜, 因此产生和出现了许多有关国槐的神话传说。《因话录》中记载, “都堂南门东道, 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音, 省中即有人人相者, 俗谓之‘音声树’”[15]; 《天仙配》中老槐树开口做媒, 促成董永与七仙女的一段美好姻缘; 《南柯太守传》中说书生淳于芬梦入槐安国, 金榜题名, 又被招为驸马, 被派任南柯郡太守, 享尽荣华, 后因交战失利而被贬遣。槐安国其实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蚂蚁世界, 这便是成语“南柯一梦”的典故出处[16]

    由于人们将国槐看作神树, 所以常有人为供奉它而建神祠, 立庙宇。山西《汾阳县志》中有“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 相传其地有槐, 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 遇异人投药其中, 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愧亦盛”的记载; 河北《唐县志》中也有记载, “古槐在县署二堂东, 大数围, 高耸旁阴, 无一枯枝, 下有槐神祠”[9]。在民间, 也常有人在古槐旁搭建高台或小庙, 供四周居民祈福, 还有人向其烧香磕头, 请赐丹药。

    2) 槐作为古代官位的代名词。国槐在古代则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在周朝时国槐与朝野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礼·秋官·朝士》记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 孤、卿、大夫位焉, 群士在其后; 右九棘, 公、侯、伯、子、男位焉, 群吏在其后; 面三槐, 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大致是说周代朝廷宫殿外种植有三槐九棘, 公卿大夫按位分分坐于树下, 朝觐天子[17]。因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常立于槐下, 因此后人就用“三槐”来比喻三公, 以“槐位”来指代三公之位, 国槐因而成为了宫廷符号、官位别称。因此, 在古代汉语中也形成了一系列以槐表示官位的名词, 如槐鼎(三公之位, 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三公之位)、槐卿(三公九卿)、槐宸(皇帝的宫殿)、槐掖(宫廷)、槐望(有声誉的公卿)、槐绶(三公的印绶)、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府(三公的官署或宅第)以及槐第(三公的宅第)。

    另传北宋时期, 兵部侍郎王祐文采出众, 且为官清廉, 刚正不阿。王祐在家中院内植下三棵国槐, 希望后世子孙福禄绵延, 位及三公, 后来其子王旦做了宰相, 后代历世为官, 时人称“三槐王氏”, 并在开封建了一座“三槐堂”, 以膜拜国槐的福禄功能。当时的著名文人苏轼赞颂王祐的品德和功绩, 特为“三槐堂”题写了铭词。此后, 在自家庭院植槐成为了人们盼望子孙发达、位及人臣的一种祈愿方式。

    3) 槐被视为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征。在古代, 槐树与书生举子相关联, 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汉代武帝设立太学后, 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处, 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 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读书人聚会、买卖书籍在内的“学市”, 因其地多槐而又被称为“槐市”, 后还以槐借指学宫、学舍。自唐代开始, 科举考试几乎成为读书士子获得富贵荣华和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 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借此扶摇直上, 位及三公, 是莘莘学子们的最高理想和毕生追求。槐象征“三公”, 因此槐也逐渐衍伸为科举考试的代名词, 考试的年份称“槐秋”, 举子赴考称“踏槐”, 考试的月份称“槐黄”[18]。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记载“槐花黄, 举子忙”, 是说在唐代京城长安, 自六月以后, 落第者不出京回家, 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 习作文章, 待槐花泛黄时再献上新作的文章, 以求官员举荐[19]。槐作为古代官位的代名词而受到读书人的青睐, 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有槐可以使士子们心中有“槐位”, 并以此作为刻苦求学的目的和动力, 自此国槐就成为了士子们心中的偶像, 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

    4) 槐作为迁民怀祖的寄托。明朝初年, 鉴于长年战乱, 中原荒芜, 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到冀鲁豫皖等地, 由此形成了一次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当时山西洪洞县人口稠密, 地处交通要道, 故移民数量大。据说当时官府将人们集合于大槐树下, 使许多不愿迁移的百姓被迫移民。人们在槐树下被迫踏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 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 只能看见大槐树和槐树上的老鸹窝。据考证, 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移民本身形成的传统风俗、行为习惯、语言歌谣、故事传说, 以及大量的姓氏、村名、家谱、碑记等, 构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现象。“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 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歌谣几百年来一直传唱, “大槐树”成为祖先居住之地的一种象征和移民们怀祖的一种寄托。所以移民们落户建庄时, 为了表达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之情, 通常会在村口或十字路口等最显要的地方种上一棵槐树, 随着时间的流逝, 幼槐成了古槐, 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 祭拜古槐也就成了祭拜祖先的一种变换形式。

    5) 国槐是吉祥的象征。国槐最早在周代就被赋予了象征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 恐有试者, 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 有益者入, 无益者拒之。” 《汉书·五行志》记载:“元帝建昭五年, 兖州刺史浩赏, 禁民私所自立社。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 吏伐断之, 其夜树复立故处。”可见槐树具有神异色彩[9]。所以古人种槐除了取荫之外,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讨要吉兆, 寄托希望。民间俗语“门前一棵槐, 不是招宝就是进财”, 正是说明了国槐象征吉祥的寓意[20]

    古人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以槐树的荣枯预示祸福吉凶。《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灵帝熹平五年十月壬午, 御所居殿后槐树, 皆六七围, 自拔, 倒树根在上。”汉灵帝在位时昏庸无德, 忠奸不分, 朝中六七围粗的大槐树无故自倒, 槐象征三公, 因此有人认为槐倒与朝廷贤愚不分, 黜忠进奸相一致, 预示着东汉即将灭亡[9]

    1) 国槐与岁时风俗。河北地区农历四月初八有戴槐芽的习俗, 槐芽即为嫩槐叶, 人们佩戴槐芽以祛除眼疾; 陕西华阴地区也有在四月初八戴槐芽的习俗, 给小娃娃头上戴槐芽, 用以除灾辟邪, 当地还流传着“四月八, 戴槐芽, 不戴槐芽变王八”的民谣[21]。北方地区冬天有通过烧槐枝、烤槐火来辟邪的习俗。相传在古时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木柴燃烧用以预防时疫, 《周礼注疏·司爟》记载:“春取榆柳之火, 夏取枣杏之火, 季夏取桑拓之火, 秋取柞楢之火, 冬取槐檀之火。”因此, 北方冬天烧槐枝、烤槐火是远古时期用槐木取火习俗的延续[22]

    2) 国槐与饮食风俗。古时晋人有食槐叶的习俗, 将枯槐叶拾取与米混合煮熟, 可去除槐叶苦味; 巴蜀地区有吃槐叶冷淘的习俗。槐叶冷淘是一种凉食, 将面与槐叶和水等调和, 切成饼、条、丝等形状, 煮熟, 再用凉水汀过后食用, 在夏季有清凉解暑的功效。杜甫和苏轼、苏辙两兄弟都曾作《槐叶冷淘》来记述此习俗, 说明在唐宋时期, 槐叶冷淘是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普通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23]

    3) 国槐与居住风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农村流行有“前榆后槐”的居住习俗, 即在房屋前植榆树, 后植槐树。因为榆树所结的荚果称为榆钱, 与“余钱”谐音, 所以农家多在门前栽植榆树讨吉利富贵之意; 而槐树所结的荚果中多子, 与“怀子”谐音, 因此多被栽于院后以求多生子女[24]

    4) 国槐与祈子风俗。国槐取“三公”之意, 与子孙兴旺发达有关, 因此在民间习俗中也用于祈子。河西走廊地区农村有屋后种槐树祈子的风俗, 旧时在山东和山西民间也流传有让不怀孕的妇女吃槐子的民间习俗, 这些都取槐子谐音“怀子”之意, 正如古书中所说“槐, 怀也”。虽无科学依据, 但槐子确实有强身明目、延年益寿的功效[25]。生子之后, 又有“洗三朝”的风俗, 即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 家人采集槐枝、艾叶、菖蒲等中草药煮水, 请有经验的接生婆为婴儿洗身, 并唱祝词, 保佑孩子身体健康, 驱灾祛病。这一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24, 26]

    5) 国槐与丧葬风俗。寿材是我国丧葬用品, 又称棺材, 用以承载遗体。棺材的选材也有一定的讲究, 以木质坚硬的柏、樟树为上等棺材, 其次是国槐、油松、楸树之材, 柳木棺材最为一般[26]

    1) 国槐与图腾名称。图腾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姓氏即为一种图腾, 以树木作为姓氏则与远古时期氏族对树木的崇拜紧密相关。槐作为姓氏最早可追溯到远古黄帝时期, 源于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 出自远古时黄帝属下臣子嵬槐氏, 世代相传, 简称为槐氏, 此支槐氏姓氏读音为“huí”。现槐氏族人普遍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天津、云南、台湾等地。

    2) 国槐与图腾圣物。我国各民族从古至今都对树木怀有一种敬畏和崇拜之情, 许多民族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树木作为圣树和保护神。旧时朝鲜族将国槐作为圣树, 以国槐的枯荣来预测吉凶祸福, 若槐树枯死, 则必定有大臣死去; 若国槐古树连根拔起, 则会有倭寇入侵。

    3) 国槐与图腾圣地。我国各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筑坛敬神祭祖的宗教风俗。以土石为材料筑成社坛, 作为祭祀圣地, 通常在祭坛的四周栽植一种或几种树敬奉为“神树”。大致自西周开始, 树木就成为了社的标志, 社与树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而社树的选择与社坛的大小和所在方位有关, 《尚书·逸篇》有:“太社惟松, 东社惟柏, 南社惟梓, 西社惟栗, 北社惟槐。”[27]而《淮南子·时则训》记载:“正月, 官司空, 其树杨……九月官候, 其树槐。”一年12个月社坛祭祀时所用的季节树也有所不同, 国槐是九月的季节树[28]

    国槐以其高大优美的树势、古朴优雅的气质和其所具有的深刻的政治意蕴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意象, 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被广泛应用在古诗文之中, 从而形成了国槐文学。国槐文学的发展历史, 自魏晋开始, 经历了形成、发展、繁盛和传承几个阶段, 国槐作为古诗文中的意象在每个阶段中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蕴。

    1) 国槐文学的形成阶段。魏晋时期第一次掀起了古代文人诗歌的高潮, 国槐文学也随之形成。赋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 其所包含的内容、题材和意象丰富,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 成为了当时时代思潮和文人内心活动的重要载体[29]。而国槐早在周代起作为社树而具有的吉祥寓意, 和作为官位代名词而具有的政治寓意都使得其成为魏晋时期的赋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文人雅士皆作过赋吟咏国槐。魏文帝曹丕曾作《槐赋》, 以“上幽蔼而云覆, 下茎立而擢心”来赞美国槐的高大挺拔。国槐在当时多植于帝王庭院, 曹丕作此赋实则是借国槐的高大指代自己作为君王的威严。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和王粲均作《槐树赋》, 着力表现了国槐根系深厚、枝繁叶茂之态, 如此赞颂国槐, 实则与国槐所具有的政治意蕴相关联。国槐是“三公”的代名词, 且栽植于王庭庙堂之上, 其严肃的气势与朝堂庄重的气势相结合。曹植和王粲作赋赞美国槐, 是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三公”之位的渴望, 期盼得到君王宠信和建功立业的理想, 从“畅沉阴以溥覆, 似明后之垂恩”和“鸟愿栖而投翼, 人望庇而披衿”两句中即可看出。此外, 魏晋时期的傅巽、王济、挚虞也都作过《槐树赋》, 繁钦作《槐树诗》, 庾鯈作《大槐赋》, 所表达的思想与曹植、王粲并无二致, 都是借赞美国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自此, 国槐文学产生, 并成为了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

    2) 国槐文学的发展阶段。国槐在魏晋时期开始成为表道树, 既栽植于官道之上, 用以标志、划界, 也栽植于京城大道之上[8]。晋代杰出诗人左思就在《吴都赋》中以“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来记述国槐表道, 其所著的《魏都赋》中亦有“罗青槐以荫途”, 可知三国时期的吴国和魏国皆以槐表道。到了南北朝时期, 文人诗作中对国槐表道景象的描述更是层出不穷, 如南朝梁元帝萧绎所作的《洛阳道》中有“青槐随幔拂, 绿柳逐风低”, 《长安道》中有“雕鞍承赭汗, 槐路起红尘”; 南朝陈后主也作《洛阳道》, 其中有“柳花尘里暗, 槐色露中光”; 南朝陈诗人张正见所作《洛阳道》中有“柳影缘沟合, 槐花夹路飞”; 南朝宋诗人沈约在《长安有狭斜行》中写道:“青槐金陵陌, 丹毂贵游士”; 北朝周诗人王褒诗作《长安道》中有“槐衢回北第, 驰道度西宫”。

    可以看出, 在南北朝时期的国槐文学中, “青槐”“槐路”“槐衢”成为了主要意象, 用以描述国槐表道, 看似与前面所述国槐的寓意有所不同, 但实际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官道、京城大道之上往来穿梭的多是达官显贵, 青槐大道则指代名利场、富贵场。在这一时期, 国槐文学逐渐发展, 国槐的政治寓意得以延伸, 开始从象征权力的政治转向繁华享乐, 从庙堂政治转向民间视野[30]

    3) 国槐文学的繁盛阶段。到了唐代, 国槐作为文学素材的应用更为广泛, 作为古诗文中的意象, 被赋予的意蕴也更加丰富。国槐的政治意蕴渐渐退化, 从政治符号逐渐衍变成为一个情感符号,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初唐至中唐时期, 国槐在古诗词中仍作为政治符号。如李洞的《废寺闲居寄怀一二罢举知己》: “槐省老郎蒙主弃, 月陂孤客望谁怜。”黄韬的《浙幕李端公泛建溪》: “自顾幽沈槐省迹, 得陪清显谏垣臣。”以“槐省”来指代三公的官署。唐代宫廷之中广植槐树, 则“宫槐”一词常出现在唐诗之中, 如白居易的《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 “城柳宫槐谩摇落, 悲愁不到贵人心。”王维的《辋川集·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 幽阴多绿苔。”以及裴迪的《辋川集·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 是向欹湖道。”“宫槐”在诗中也是三公之位和权力的象征。唐代国槐除了广植宫廷之外, 也广泛栽植于寻常百姓家, 因此唐诗中也常出现“庭槐”一词, 如王维的《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庭槐北风响, 日夕方高秋。”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庭槐寒影疏, 邻杵夜声急。”刘长卿的《九日题蔡国公主楼》:“篱菊仍新吐, 庭槐尚旧阴。”以及张说的《戏题草树》: “微霜拂宫桂, 凄吹扫庭槐。”庭院中植槐, 一则为了遮阴纳凉, 二则取期许后代子孙位及三公之意。在唐代, 科举考试几乎成为了决定书生士子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 国槐也因此逐渐成为学业和科举及第的代名词。初唐时期, “槐叶”“槐花”等出现在唐诗中, 作为代表科举考试的时间符号, 如岑参的《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槐叶苍苍柳叶黄, 秋高八月天欲霜……洛阳才子能几人, 明年桂枝是君得。”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青春登甲科, 动地闻香名。解榻皆五侯, 结交尽群英。六月槐花飞, 忽思莼菜羹……”到了中唐以后, “槐花”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不仅仅作为科举考试的时间符号, 更用来表达举子的科场情怀, 如孟郊的《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长安车马道, 高槐结浮阴。下有名利人, 一人千万心。”贾岛的《京北原作》:“日午路中客, 槐花风处蝉……何事居人世, 皆从名利牵。”此时国槐已成为科举的代名词, 既表达诗人对于功名的渴望, 又表达了面对科考其内心的焦虑。

    中唐以后, 随着当时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变化, 国槐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蕴开始逐渐退化, 从一个政治符号逐渐衍变为一个情感符号。唐玄宗在位后期发生安史之乱, 使得唐王朝从繁盛逐渐走向衰落。在中晚唐时期, 皇帝昏庸无能, 宠信奸臣, 疏远贤良, 使得唐帝国统治更加恶化。在这期间, 无数贤良之臣遭到贬谪, 被贬谪后的失意之情皆表现在诗作之中。如白居易的《早蝉》:“忆昔在东掖, 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 云树绕湓城。”此诗是白居易被贬谪于江州任上所作, 槐下蝉鸣本是宫廷中的情景, 如今蝉鸣依旧, 宫槐不再, 表达出白居易当时已经远离权力中心, 郁郁不得志的惆怅心情。还有韩偓的《江行》:“舟人偶语忧风色, 行客无聊罢昼眠。争似槐花九衢里, 马蹄安稳慢垂鞭。”韩偓当时处于被贬谪途中的行船之上, 想起长安的槐荫大道, 不免心中惆怅万分。此时, 槐意象表现了政治失意者远离权力中心的失落和惆怅, 虽仍与政治意蕴相关联, 但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在中晚唐诗中, 槐意象也与流落在外的孤独感和思乡情怀相关联。白居易在多首诗中提及了他流落南方时偶见国槐时的心境, 如《庭槐》中的“南方饶竹树, 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 纵活亦支离。何此郡庭下, 一株独华滋……”; 《寿安歇马重吟》中的“垂鞭晚就槐荫歇, 低倡闲冲柳絮行。忽忆家园须速去, 樱桃欲熟笋应生”; 《早蝉》中的“衡门有谁听, 日暮槐花里”; 和《西原晚望》中的“新屋五六间, 古槐八九树。便是衰病身, 此生终老处”。国槐遍植于北方, 南方多植柳树, 见惯了国槐的北方人来到南方, 偶见槐树, 自然感到十分亲切, 漂泊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也溢于言表。

    国槐文学在唐代达到繁盛, 呈现出两大特点:首先, 作品数量多。有人统计过, 在《全唐诗》中, 言及国槐的有299首诗作, 还有童谣、联句等, 涉及到138个诗人。就现存的6万多首唐诗而言, 数量不可谓少[31]。并且, 在一些诗人的作品中, 国槐还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符号, 如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就出现了42次。第二, 意象众多, 内涵丰富。沿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公之位”的政治意蕴, 到了唐朝, 国槐又衍生出举子科场情怀、怀才不遇之怨和漂泊思乡之情, 逐渐演变成诗人表情达意的情感符号。

    4) 国槐文学的传承阶段。宋、元、明、清历时近九百载, 国槐文学的创作始终无法超越唐代。从宋代开始, 国槐文学的发展进入传承阶段。在这一阶段, 以国槐为创作元素的文学作品数量减少, 且意象也变得单调, 并且创新较少, 基本是在重复前人创造的意象。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 此铭记叙了王祐为官清明, 积善成德, 手植三槐以期福禄绵延, 致其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 从而论证了“善恶之报, 至于子孙”的观点。在这篇铭文中, 国槐依然是“三公”的代名词, 作者以郁郁葱葱生长的三棵槐树来象征王家的仁德。还有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组诗中有“槐叶初匀日气凉, 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 闲客清阴满北窗”, 这里的槐有“庭槐”和官位代名词两层意思。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将树木人格化的传统, 在绘画艺术中也应用到这一点。因此, 中国传统的国槐文化在绘画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在早期的绘画作品中, 国槐常与松、柏、柳和银杏等树种一起作为背景的一部分出现。其中比较典型的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这幅砖画以人物为主体, 画面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席地而坐, 宽衣博带、孤傲高雅, 但人物各具神韵, 或抚琴啸歌, 或颔首倾听, 性格特征鲜明; 以银杏、国槐、松树、柳树等为代表树种的山林作为背景, 但树木在画面上并不只是单纯的衬托, 而是进一步地使人物的神韵与山林的意境相结合, 突出八位贤士放浪形骸之姿[32]

    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 到了元代, 山水画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 山水画以文人画为主流, 达到了水墨山水画史上的高峰。元代的画家在当时的少数民族的统治下, 属于低等人群, 不受重视, 只能将自己的志趣寄情于自然山水之中, 将树木人格化也逐渐体现在山水画作之中, 而国槐也成为了画家借以抒情言志的树种之一[33]。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六君子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借物喻志的作品。倪瓒出生富裕, 战乱毁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从此隐居不出, 一生只与笔墨纸砚为伴。作品中画了松、柏、樟、楠、槐、榆6种树木, 以树来比喻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一个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是园林艺术的精粹。中国古典园林按照类型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3种。而国槐作为原产于中国的乡土树种, 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植物造景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皇家园林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类型, 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 在古籍中又被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用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族的威严[34]。因此,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 也受到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 国槐就是皇家园林经常选择的造景植物之一。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代表, 苑中栽植了大量的树木, 根据文献记载其中就有国槐。如《西京杂记》卷1中记载:“槐六百四十株” “守宫槐十株”[35]; 《三辅黄图》卷2中记载:“甘泉谷北岸有槐树, 今谓玉树。”可见当时上林苑中大量应用国槐进行园林造景[36]。北京地区皇家园林较多, 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由于国槐是华北地区的乡土树种, 且寿命长, 因此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十分常见, 应用于山体、水体、宫殿、堂、亭、园路等各类园林景观造景之中。

    山体:对于真山体造景, 如颐和园的万寿山等, 国槐主要与元宝枫、白蜡、栾树等其他乡土树种搭配组成色彩、季相丰富的混交林, 营造山野自然之美; 对于假山石造景, 如颐和园夕佳楼前的假山, 国槐则孤植于假山之后作为背景, 叠石假山与参天的国槐古树相搭配, 营造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

    水体:国槐常与榆树、柳树、杏树和桃树等植于河岸两边。

    宫殿:宫殿一般采取中轴对称的严整布局形式, 为显示庄严肃穆的皇家氛围, 殿前植物多采用对植和列植方式。如颐和园仁寿门内对植油松和国槐的变种龙爪槐, 象征天子威严; 仁寿殿门两侧对植国槐, 象征皇家威严。

    堂:堂是帝后生活起居、游赏休憩的主要场所, 国槐植于堂中多因其吉祥寓意, 如颐和园乐寿堂青芝岫两侧对植有国槐。

    亭、轩:国槐多植于亭、轩后作为背景, 如避暑山庄水流云在亭和颐和园嘉荫轩。

    园路:皇家园林中园路分为主路和观赏步道, 国槐一般与榆树、杨树、柳树等高大乔木相搭配作为主路两侧行道树, 既体现一定的礼教制度, 又发挥庇荫功能。

    此外, 北京的皇家园林中还有很多以国槐为主题的景点, 如景山“罪槐”, 明思宗崇祯皇帝在此槐树上自缢而死, 故宫博物院在此槐下设立“明思宗殉国处碑”, 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颐和园嘉荫轩, 因其旁种植的国槐古树而得名, 乾隆曾题诗《题嘉荫轩》:“高槐阅岁有嘉荫, 傍树开轩具四临”[37]; 北海画舫斋古柯庭, 因其前种植的千年古槐而得名, 此槐系“唐槐”, 有北京“古槐之最”之称, 乾隆皇帝曾为古柯庭题诗:“庭宇老槐下, 因之名古柯, 若寻嘉树传, 当赋角弓歌。”[38]

    私家园林指的是私人所有的园林, 古籍中通常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与皇家园林不同, 私家园林的主人一般包括王公、贵族、地主、富商等[34]。私家园林之中, 南方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以北京私家园林为代表, 南方私家园林常以榆树、梧桐、玉兰、芭蕉等为主要树种, 而北方私家园林中国槐则较为常见。北京私家园林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可分为疏朗型、紧凑型、小巧型3种, 国槐多应用于疏朗型和紧凑型园林造景。疏朗型园林一般占地面积较大, 有大面积水体, 水体四周有假山环绕, 国槐一般应用于假山之上, 与油松、桧柏、绦柳、构树、榆树等混植, 在外围形成全园的空间屏障, 从而营造出近自然的山林氛围; 紧凑型园林的面积与建筑面积相当, 著名的恭王府和醇亲王府都属于此类型, 国槐在紧凑型园林植物造景中常与榆树一起作为骨干树, 应用于各处, 如列植于狭长水系两侧, 丰富水岸线的空间层次, 与构树、丁香等配置于山路两侧, 植于假山周围, 营造咫尺山林的意境等。此外, 国槐还常对植于门前或院后, 如清华园古月堂垂花门内、阅微草堂院后都对植有两株国槐[39]

    寺观园林是指佛寺、道观以及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的庭院和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40]。可以说, 寺观园林是寺观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41]。寺观园林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 其植物配置除了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和方法以外, 在树种选择和气氛营造方面更增添了一层宗教色彩。寺因木而古, 木因寺而神。寺观中的香道、甬道以及正殿等处通常列植或对植树型高大、树冠浓荫、姿态虬劲且寿命较长的植物, 用以烘托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国槐就是其中的一种[42]。国槐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宗教园林中都比较常见, 尤其是在北京地区, 国槐更是佛教寺庙园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乔木树种[43-44]。无论是在卧佛寺、戒台寺、潭柘寺和大觉寺这样的山林寺庙, 还是法源寺、广化寺、广济寺、万寿寺和灵光寺这样的庭院寺庙, 或是碧云寺、永安寺这样的佛寺附属园林, 亦或是雍和宫这样的皇家寺庙, 均应用了树形整齐且长寿的国槐, 用以突出宗教庄严肃穆的气氛; 另外, 在道教文化中, 国槐被称为“禄树”, 用来寓意青春常在。树形高大、气势雄伟的参天槐树象征着道士们的健康与长寿, 因此, 国槐也被广泛应用于道教宫观的园林造景之中, 如白云观中从牌楼进入的第一进院落中、灵官殿到玉皇殿的院落中心、文昌殿前、吕祖殿后和四御殿所在院落中均对植或列植有国槐[45]

    国槐有着丰富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其枝、叶、花、花蕾、果实、木皮、根白皮以及槐胶均可入药, 效用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所记载。

    国槐的枝条可入药, 《名医别录》中记载槐枝“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八月断槐大枝, 使生嫰孽, 煮汁酿酒, 疗大风痿痹甚效”; 《本草纲目》中有“青枝烧沥, 涂癣。黑, 揩牙去虫。煎汤, 洗痔核” “烧灰, 沐头长发” “治赤目、崩漏”[46-47]。可见, 槐枝入药主治崩漏、痔疮、阴囊湿痒、心痛、目赤、疥癣等症, 有散瘀止血、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

    槐叶可食用, 亦可入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槐叶“煎汤, 治小儿惊痫壮热, 疥癣及疔肿”“邪气产难绝伤, 及瘾疹牙齿诸风, 采嫩叶食”, 可知槐叶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去燥除湿之效[47]

    国槐的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 及时干燥可入药, 前者习称“槐花”, 后者习称“槐米”[48]。槐花和槐米的效用相同, 可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49]。《日华子本草》中有其“治五痔, 心痛, 眼赤, 杀腹脏虫及热, 治皮肤风热, 并肠风泻血, 赤白痢”的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炒香频嚼, 治失音及喉痹, 又疗吐血衄血, 崩中漏下”; 《医林纂要探源》中记载槐花有“泄肺逆, 泻心火, 清肝火, 坚肾水”之效[47, 50-51]

    国槐的干燥成熟果实呈念珠状, 被称为槐实、槐子、槐角、槐荚、槐豆等[48, 50]。槐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被列为上品, 其“主五内邪气热, 止涎唾, 补绝伤, 五痔, 火创, 妇人乳瘕, 子藏急痛”; 《名医别录》中有“久服, 明目益气, 头不白, 延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按《太清草木方》云颐‘槐者虚星之精。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 去百病, 长生通神’”; 《医林纂要探源》中记载槐实有“泻心火, 坚肾水, 功专固肾, 兼清肺金, 靖肝火”之效[46-47, 51-52]

    槐的树皮及根白皮亦可入药, 《名医别录》中记载其“主烂疮, 喉痹寒热”; 《本草纲目》中有“煮汁, 淋阴囊坠肿气痛。煮浆水, 漱口齿风疳血” “治中风皮肤不仁, 及汤火疮。煎膏, 止痛长肉, 消痈肿”的记载; 《医林纂要探源》中记载服根皮可“洗痔杀虫”[46-47, 51]。由此可见, 槐树皮及根白皮有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 去痔杀虫之功效。

    槐胶指国槐的树脂, 《本草纲目》中记载槐胶“主一切风, 化涎, 肝脏风, 筋脉抽掣, 及急风口噤, 或四肢不收顽痹, 或毒风周身如虫行, 或破伤风, 口眼偏斜, 腰脊强硬。任作汤、散、丸、煎, 杂诸药用之。”[47]

    据古籍中记载, 槐叶、槐芽以及槐实均可用作食材。著名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记载了食“槐角叶”的方法:“采嫩叶洗净者, 捣为汁, 和面作淘, 以醯酱为熟齑”, 也就是著名的“槐叶冷淘”; 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也细致描述了槐叶淘的做法:“于夏, 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 研细滤清, 和面作淘, 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菌, 以盘行之, 取其碧鲜可爱也”; 《遵生八笺》中还记载了“服槐实法”:“于牛胆中渍浸百日, 阴干。每日吞一枚, 百日身轻, 千日白发自黑, 久服明目”。此外, 《农政全书校注》中有“初生嫩芽, 煠熟, 水泡去苦味, 可姜醋拌食, 晒干亦可代茶饮也”的记载。可见, 槐芽可以拌食, 晒干也可以作为茶饮[53-55]

    林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树木文化在林业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树木文化是人类与树木之间关系的总和, 是研究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树木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与其自然属性一样, 树木的文化属性对树种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国槐作为原产于中国的乡土树种, 在我国拥有着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其树形高大挺拔, 冠大荫浓, 在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行道树和庭荫树种, 用于城市绿化。且国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其枝叶、花、果实、皮等各个部分均可入药, 有清肺固肾、清热祛湿、止血杀虫等多种疗效。槐叶、槐芽等亦可用作食材, 烹制“槐叶淘”清凉解暑, 槐芽煎茶清心明目。此外, 国槐的木材可用作建筑、造船材料, 花、叶、果实用作染料等。国槐自古以来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敬槐爱槐, 将槐视为神树、福禄树、莘莘学子科第吉兆的象征以及移民怀祖的寄托而极力崇拜, 形成了与槐相关联的一系列民间风俗以及槐图腾文化。国槐树形优美, 气质古朴, 政治意蕴深厚, 自古受到文人墨客以及山水画家的青睐, 形成了独特的槐文学与绘画艺术。槐自古以来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逐渐形成了国槐文化。国槐文化是树木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目前对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人较少, 且论述内容较为零散, 不够全面。因此, 开展此项研究, 能够填补树木文化研究的空白并为其他树种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 了解国槐在古典园林造景、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文化属性, 对国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美化的文化品位。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4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92-93.
    [2] 刘夙.中国槐还是日本槐[J].新知客, 2009(5):1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ZKE200905034.htm
    [3] 桑景拴.国槐的文化底蕴与绿化应用[N].中国绿色时报, 2011-03-01(B03).
    [4] 车代弟.园林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62-263.
    [5] 刘晓丽.槐与槐文化[J].大自然, 2008(3):74-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RA200803024.htm
    [6] 陈一山.国槐的文化内涵及其园艺品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S2):86, 88, 14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LY2001S2030.htm
    [7] 山海经[M].李荣庆, 马敏, 注译.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 125-126.
    [8] 管仲.管子[M].房玄龄, 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81.
    [9]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255卷[M].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1985:67247-67263.
    [10] 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 校释.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50-351.
    [11] 于铎.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64:60-61.
    [12] 房玄龄.晋书:载记第13[M].北京:中华书局, 2011:2895.
    [13] 李继华.槐树在山东的栽培历史和现状[J].山东林业科技, 1988(2):71-72.
    [14] 宋伟栓.基于SRAP标记的国槐古树遗传多样性分析[D].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15] 赵璘.因话录:5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5:31.
    [16] 侯忠义.中国历代小说辞典:1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190-192.
    [17] 周公旦.周礼[M].吕友仁, 李正辉, 校释.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322.
    [18] 关传友.论中国的槐树崇拜文化[J].农业考古, 2004 (1): 79-84. doi: 10.3969/j.issn.1006-2335.2004.01.014
    [19] 赵伯涛.门前有槐[J].生命世界, 2008(9):40-4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iwzz200809008
    [20] 樊建莹, 陈道山.白云禅寺"锅中槐"文化意蕴管窥[J].许昌学院学报, 2013(6):103-107. doi: 10.3969/j.issn.1671-9824.2013.06.031
    [21] 中国城市旅游网.华阴市民俗风情[EB/OL].[2017-10-31].http://www.china-citytour.com/shaanxi/shanxiwenhua/minsufengqing/2010-10-31/1284.html.
    [22] 郑玄.周礼注疏: 30卷[M].贾公彦, 疏.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157.
    [23] 纪永贵.杜诗《槐叶冷淘》与食槐风俗[J].杜甫研究学刊, 2003(3):52-5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fyjxk200303009
    [24] 陈勤建.中国风俗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171, 272, 273, 355, 356.
    [25] 李湧.中国花木民俗文化[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1:239-240.
    [26]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51, 277.
    [27] 魏收.魏书:55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17:1340-1341.
    [28] 刘安.淮南子[M].陈广忠, 校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04-129.
    [29] 王忠华.魏晋赋中的意象研究[D].延边: 延边大学, 2011.
    [30] 纪永贵.槐树意象的文学象征[C]//麦永雄.东方丛刊.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
    [31] 邹福清.唐诗槐意象的文化与文学观照[J].唐都学刊, 2012 (5):16-21. doi: 10.3969/j.issn.1001-0300.2012.05.005
    [32] 薄松年.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98-100.
    [33] 刘佩萍.树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4]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80, 87.
    [35] 刘歆.西京杂记译注[M].吕壮, 译注.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3: 52.
    [36] 孙星衍.三辅黄图[M].何清谷, 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43.
    [37] 仇莉.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初探[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8] 陈裕, 罗小飞.中国名树鉴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266-267.
    [39] 王悦.北京私家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0]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20.
    [41] 赵兴华.北京园林史话[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6.
    [42] 金荷仙.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 2004(12): 53-5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0412012
    [43] 王小玲.中国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4] 高川.北京地区佛教寺院植物景观特征研究[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45] 张丽丽.城市寺观园林植物造景研究[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46]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 校释.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36-37.
    [47] 史世勋, 贺昌木.李时珍全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587-2594.
    [4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354-356.
    [49]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650-652.
    [50] 吴贻谷, 宋立人.中华本草(精选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918-926.
    [51] 汪绂.医林纂要探源[M].江凌圳, 孔尧其, 应晓燕, 校释.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170.
    [52] 吴普.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 孙冯冀, 校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39.
    [53] 高濂.遵生八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79.
    [54] 林洪.山家清供[M].北京:中华书局, 2013:30-32.
    [55] 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M].石声汉, 校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055-1056.
  • 期刊类型引用(6)

    1. 张延林. 中唐士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2): 10-14 . 百度学术
    2. 陈晨,李帅. 士流园林兴起及对唐代私家园林发展的影响. 现代园艺. 2023(16): 132-134 . 百度学术
    3. 张延林. 典范的型塑:白居易的洛阳履道里宅院. 民族艺林. 2023(03): 150-159 . 百度学术
    4. 胡运宏. 传统士人心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35-42 . 百度学术
    5. 莫纪灿,贾星星,李岚. 网师园及周边街巷环境预防性保护研究. 园林. 2020(12): 17-23 . 百度学术
    6. 王依桐,崔禹彤. 从柳宗元与白居易园林中观中唐文人园林的“因借”与“再造”. 园林. 2019(11): 38-4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21
  • HTML全文浏览量:  330
  • PDF下载量:  71
  • 被引次数: 1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19
  • 发布日期:  2018-05-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