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the Affordance Mechanism
-
摘要: 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在建构可供性理论时, 提出动物往往借助空气介质传递信息; 通过表面形态以及空间的特定布局对行为的引导; 度量环境尺度和动作尺度的契合, 知觉到可供性。上述内容可概括为可供性机制。提出基于可供性机制的环境设计方法, 即凭借介质的具身性感知营造人工环境氛围, 利用表面及其形态机制引导直接性使用行为, 运用特定的布局形态的设计实现不同空间功能, 以尺度的可比性机制作为空间尺度设计的基准。并探讨了遵循可供性机制的设计手法在环境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包括室内外环境氛围的营造, 鼓励探索行为的儿童游戏场所的表面设计, 满足营造不同布局需要的环境空间、场所设计, 以及契合多种生境的城市尺度设计。Abstract: While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 Gibson, an ecological psychologist put forward the affordance mechanism that refers to animals often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air as the intermediary, guide their behaviors by surface morphology and specific spacial layouts, and perceive the affordance through the fit between environment measurement dimension and action measurement. Here based on the mechanisms, we proposed environment design, i. e., building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tmosphere with the embodiment perception of the medium, leading direct use behavior through surface and its morphology, realizing different spacial-function via specific layout configuration, and taking the scale comparability mechanism as the benchmark in spatial scale design. We also prob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 design by following the design approach of the affordance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atmosphere, the surface design for the children playgrounds encouraging their exploration behaviors, the environment space and place design for the different layouts, and the city scale design fitting for multiple habitats.
-
Keywords:
- affordance mechanism /
- environment design /
- perception-behavior /
- artificial
-
最早将可供性理论引入设计界的学者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 然而他只发展了可供性的可感知部分的理论应用, 因此现在的设计方法研究多数只停留在诺曼的可感知的可供性阶段, 并不清楚可感知的可供性是如何获得的, 从而对基于可供性设计方法的探索无法深入下去。笔者通过对吉布森专著的解读, 发现其提到的可供性理论中的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可供性机制, 为如何在设计中运用可供性理论打开了思路。
可供性机制是源于吉布森的生态知觉理论, 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进化关系; 知觉与行为的直接性关联, 强调空气介质的信息传递; 表面(surfaces)及其形态对行为的引导; 特定布局形态的空间行为可能性; 以及强调人的动作尺度和环境尺度的契合。可供性机制为人与人工环境关系框架构建了生态基础, 为人工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
一. 可供性机制简介
设计是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理解的, 而当前对设计的理解多是出于逻辑性思考, 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结论。所以, “必须将身体感官的经验注入理论, 才能确实明了所谓设计这种行为”[1]。可供性机制的设计方法是以可供性概念为核心的生态知觉理论, 揭示了人的身体经验与小生境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理解人与环境互动进化的历史经验, 也为人工环境的设计理论奠定了生态学基础。
一 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
“可供性” (affordance)定义来自吉布森(J. J. Gibson)的最后一本专著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 “环境的可供性也就是环境为动物承担了什么, 供应了什么, 备置了什么, 这些或许是有益的, 或许是有害的。‘afford'这个词可以在字典中找到, 但它的名词形式‘ affordance '却找不到———我造了这个词。通过这个词来形容环境与动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还没有哪个现有的术语能够表达这种含意。它意味着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complementarity)”[2]。可供性理论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①可供性存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是行为范畴, 无论是否有心理需求、动机, 可供性都独立于人而存在; ②可供性通过表面显示出来, 能够被人直接知觉到。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可供性与行为的对应关系。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应用到设计中的精髓可以概括为:①知觉与行为的关联; ②表面是“可供性”信息的载体; ③知觉的整体性和行为的主动性。
吉布森论述了可供性在哪儿存在, 也论述了如何知觉到可供性。吉布森的总结性陈述中指出, “关于环境可供性的前述的例子充分体现了这一概念是多么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物质具有生物化学方面的贡献并供应了加工改造。表面保证了姿势、运动、冲突和操作, 以及普遍意义上的行为。特定的布局形态提供了庇护所和掩避处。例如火提供了取暖。独立物体———工具、器具和武器———提供了灵长类和人类行为的特定类型。其他的动物和人提供了具有极高层面行为复杂性的相互和对应的可供性。在最高层面上, 当发声变为讲话, 并且人造的表述方式变为图像、图画和文字书写, 人类行为的可供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这一阶段, 除了需要指出讲话、图画和文字书写必须被感知得到, 没有其他将被考虑的了”[2]。
在这段论述中, 吉布森只是重点阐述了陆生环境的可供性, 包括介质、实体、表面及其陈列(或形态)、物体、动物和人、场所和藏身之处的可供性。他在说明可供性的普通存在之时, 其实已经将可供性分类。从上述的分类中就可看出其逻辑的不严密性, 所以, 他并未明确地讲, 这是他的分类。
本文认为在这段描述中, 他既列举了不同类的可供性, 又阐述了可供性产生的介质机制、表面机制、布局机制、层面复杂性机制。只有分清哪些是可供性的分类, 哪些是可供性基本原理, 哪些是可供性产生机制, 才会在某种程度上更深入地理解可供性概念的内涵, 以及由此明了在设计人工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机制。
二 可供性机制的内容
1) 介质的可供性机制———空气。当得到照明且没有雾的情况下, 空气供应了视知觉。它还通过声音域供应了对振动事件的知觉, 通过气味域供应了对挥发源的知觉。位于目标物之间和阻挡物之间的空气空间, 正是行为发生的路径和空间[2]。
2) 表面及其形态的可供性机制———表面是承载行为的基础。水平的、平坦的、足够宽广的、具有硬度的表面可以提供动作的支持。“地面确确实实是陆地动物行为的基础。并且它也是动物视知觉———所谓空间知觉的基础。”[2]大地与天空都被地平线分开, 体验任何接触到的表面都要以水平面为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 空气总是可以被感觉到。“一个垂直的、平直的、延伸的且有刚硬度的表面, 比如一面墙或一面绝壁对于足行类运动来说是一个障碍。”[2]要注意, 表面是物质的表面, 没有脱离物质的表面。同时表面还具有颜色和形态的差异, 所以表面及其形态的可供性机制并未离开对物质的知觉, 只是更强调行为可以展开的特征。
3) 特定的布局形态的可供性机制———产生可供有机体知觉和利用的特定行为空间场所, 如有遮挡的空间为庇护所和掩避处, 开阔的空间为觅食和狩猎场所。排列成半圆形的桌椅产生向心聚焦力用于课堂讲课, 分散式小桌椅排列用于讨论[2]。封闭的环境提供了隐藏功能, 但是, “一面玻璃墙可以支15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持视线贯穿, 却不能被步行穿越, 然而一片布帘却能支持穿越, 却不能被视线贯穿”[2]。可供性源自于环境, 环境中的某些“恒定性” (invariants)明确了环境中的可供性, 这恰恰符合吉布森的推测:“也许表面的组成以及布局构成了一种可供性机制。”[2] Stoffregen[3]在Affordances and Events中认为, 事件是动物-环境系统中可供性布局的变化, 环境布局就包括表面的属性。
4) 尺度的可比性机制———人操纵物体的能力在动物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独立物体与相关动物必须在尺度方面具有可比性。尤其对于那些有手的动物来说, 有可比性的物体提供的行为具有惊人的多样性。物体可以被加工和操纵。有些是轻便的, 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抬升和搬运行为, 但其他的则不是。有些是可以抓握的, 但其他的则不是。如果能被抓握, 那么这个物体两个反向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一定要小于手的限长。”[2]斯托夫壬根认为可供性浮现属性指相对特定个体的楼梯攀爬能力, 度量这种攀爬能力需要考虑楼梯属性(台阶高度)与人的属性(如腿长)之间的特殊关系[4]。
机制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 可供性机制是指可供性发生的条件和运用方式。物质(吉布森将自然的东西称为物质, 人工的东西称为物体)可供性更容易从能实现互动的环境介质中获得; 实体和物体的可供性更容易从互动的物体界面和形态上、布局中、对比尺度中获得; 人和动物的可供性更容易从动作形态、结构布局、对比尺度、表情中获得, 而文化的可供性更容易从集体认知中获得。根据Reed[5]的理论, 人类认知是一个集体过程, 可供性又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行为可能性的直接知觉, 遵循这个逻辑, 认知是可供性的集体占有。其实还需要专门对文化生态和文化基因①、文化活动进行研究。有关文化的可供性, 是否遵循文化生态的原则得以运行, 本文尚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① 文化生态是指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 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 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 主动或被动, 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 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
二. 环境设计中运用可供性机制的路径和方法
可供性所特示(specificity)的生态信息, 相对于特定环境中的生物行为而言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知觉可供性就是提取了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生态信息。由于环境信息知觉伴随着主体动作信息知觉, 知觉产生一定与动作联系, 因此, 对可供性的知觉预示了环境中的可能行为[6]。可供性机制揭示了如何获得这种对有机体而言是有价值的生态信息, 因此遵循可供性机制的设计预示了人在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发生何种行为, 能更好地利用积极可供性去设计更符合使用者感受和行为的环境, 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一 利用空气介质的具身性感知营造人工环境氛围的方法
空气是人与环境信息传递的介质, 该介质可以填满每一个空间, 包围人的身体, 蕴含了人接受环境信息的具身性。同时, “介质中任一点都可以成为任何一个能够看、听或者嗅的观察者的观察点, 这些观察点可以连续不断地以可能的动线与其他点连接起来”[2]。该方法是指利用空气的“具身”特性和“传递”特性, 运用有机体与空气的互动, 产生声音、气味、光的感知信息传递进行设计, 以实现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设计, 能够感染空间中的每一个人, 且每一个观察点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 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感受, 增强空间的“生机” (或张力② [1]、生气③ [7]), 调动人在空间中的“张力”。只有身体、精神与环境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并在我国古典园林讲求“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得以体现, 如利用色彩、造型、材料等打造成为“实”的物质景观, 再者是营造体现园林意象和文化承载的意境, 即“虚境”给人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8]。
② “张力”是物理学用语, 指的是物体被拉扯的状态或过程, 或是表达此状态的力量。此外, 由这层意义引申而出, 作为表现人的生存姿势与其状态呈现的美时的用语。例如“那个人好有张力(干劲)”, 表示此人的行动充满活力和积极性, 当从他的身体动作、发言, 或者行动整体, 读取到他朝向目标的姿势, 便可这样形容。
③ “生气”, 指“有生气与无生气事物之间的区别要比活动与不活动、生与死之间的区别更普遍, 更意味深长。活的东西可以是无生气的, 不活动的东西可以是有生气的。行走和谈话的人可以是有生气的, 也可以是无生气的”。“一只虎可能会比一个人更有生气, 因为它更多地和它自己的内在力量协调。”
运用空气介质具身性设计方法主要分为3个步骤:首先, 设计定位, 即需要对设计的环境对象氛围进行定位, 主要划分为宁静、庄严、浪漫、活跃、热烈、温馨、自然、凉爽、温暖、梦幻等环境氛围。其次, 设计具体方案, 针对设定的空间氛围设计以下几种信息:①声音信息, 包括信息内容、分贝等因素; ②气味信息, 包括信息内容(花香、草香等), 气味强弱; ③光信息, 包括色温、照度。最后, 综合比对方案。融合3种信息元素, 与最初的氛围设定进行综合比对, 得出最终设计方案。
二 利用表面及其形态机制引导直接性行为的设计方法
直接性行为是指人对环境的知觉直接产生行为的过程, 强调知觉与行为的关联性, 不需要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处理, 便可被人察觉和探寻, 并做出反应的行为。根据表面及其形态的可供性机制, 环境通过表面及其形态传递信息, 人知觉到与行为相匹配的信息, 就会获得直接的行为反应, 通过形态—知觉—行为的直接作用关系, 可以使环境中的主体直接“发现”和“获得”环境的功能性, 激发人的自然性行为, 能够提高人与人工物的契合, 实现人与人工环境的融合。同时, 该方法可以强化期盼的可供性(即积极的, 可以促进更自然地利用环境的可供性)以及弱化不期盼的可供性, 从而避免使用者的误用, 减轻使用者的认知负担。
运用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表面及其形态设计符合人的知觉-行为规律。吉布森对“可供性”感知有这样一段论述, “如果一块陆地表面是接近水平的(而不是倾斜的), 是接近平坦的(而不是凸凹不平的), 并且是足够宽阔的(以动物体型大小来衡量), 如果托载的物质是刚硬的(以动物的重量来衡量), 那么这一表面就可以提供支撑”[2]。这段论述阐明了有机体与物的知觉-行为关系, 同时显现了承载可供性的“物”与有机体“知觉-行为”的对应关系。吉布森列出了物所具备的4种属性(properties):“水平的、平坦的、宽阔的、刚硬的”, 这4种属性提供给有机体知觉信息, 即可供性的信息载体。在这里笔者将以上提及的可供性-属性、知觉-行为(perception-behavior)之间的关系简化为(AF-PR) -(P-B)关系。在(AF-PR)-(P-B)关系中, 假设将AF分类为AF1、AF2、AF3、…; 属性分类为PR1、PR2、PR3、…; 知觉-行为分类为(P-B1)、(P-B2)、(P-B3)、…。其设计匹配行为的模式应为(AF1-PR1) -(P-B1)、(AF2-PR2)-(P-B2)、(AF3-PR3)-(P-B3)、…。
三 运用特定的布局形态的设计实现不同空间功能
Maier等[9]发现讨论人工环境的可供性是十分复杂的, 可供性不仅存在于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中, 即人工物与使用者的可供性(affordance of user-artifact, 简称AUA), 可供性还存在于在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之间, 可以在两个子系统之间表现出一种关系, 在这两个子系统之间,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单独表现出来。实际存在于人工物和用户之间(如一扇门-把手的转向操纵性、一个信号的可读性), 在多个用户之间(如对话、交配、战斗等), 最后在多个人工物之间(如墙壁为屋顶提供支撑, 洒水装置可以抑制火灾)。我们把多个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称为“人工物-人工物可供性” (affordance of artifact-artifact, 简称AAA),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境下的高完成度的两类可供性(AUA和AAA)。不同的人工物的空间布局形态, 是多种人工物形成的系统, 可以形成不同类的可供性场所, 满足人们不同的场所需求。
该方法中, 我们将不同空间功能划分为封闭空间、开敞空间、封闭通透空间、开敞性独立空间、聚合空间、离散空间等。根据空间的功能确定特定的布局形态的围合程度与材质选择。在围合程度方面, 围合程度越高, 空间的封闭性就越强, 向心力也就越大[10]。反之, 围合程度越低, 空间的封闭性越弱, 离心力也就越大。客家围屋就是典型围合式空间布局形态, 形成的封闭空间满足了居住者的安全性需求; 会议室围合式的座椅摆放形成的聚合空间能促进交流活动; 银行、火车站的等候区相背的座椅摆放形成独立、安静的空间。在材质选择方面, 主要考察材质的透明度、隔音度。透明度弱的材质可以形成封闭空间; 透明度强、隔音性能高的材质可以形成封闭通透空间, 如玻璃等。该方法使空间功能的设计回归人的需求本原, 设计手法更加的灵活。
四 以尺度的可比性机制作为空间尺度设计的方法
遵循生态尺度比设计原则, 即在设计中遵循以身体为基准的动态尺度测量标准。可供性通过将有机体自身的组织、功能、能量等内在属性作为尺度来测度或描述环境, 并以动态的尺度衡量为方法。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互动过程。同时, 可供性属性对于人是独一无二的, 不能用物理学中的测量手段来测量可供性, 难以用人机工程学实现人与人工物的契合。生态尺度比设计方法不仅指向微观环境的尺度设计, 同时指向宏观环境的尺度设计, 如人与建筑、城市的尺度比。
基于尺度的可比性机制的空间尺度设计方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①人工物与身体的尺度比, 身体尺度或动作尺度是对吉布森交互作用原理的定量性的表达。尺度可比性机制说明了动物直接生存的环境是在尺度交互意义上的物理环境。身体比是环境和身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本征或内在(intrinsic)尺度。动作尺度与身体尺度之间的差异是, 动作尺度是潜在的行为可能, 它与环境参数比所形成的无量纲量。因而动作尺度决定了某特定动力系统行为模式, 它可以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 是生态学方法的实质内涵。②人工物与人工物之间的尺度比, 人工物与人工物之间也存在着可供性关系, 如桌子和椅子、锅和勺子、楼房与街道等, 适当的尺度比关系才能形成互动的环境系统。这里根据尺度大小划分为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尺度比指大、中、小尺度之间互为关系, 互为存在, 互为影响的尺度比例关系, 包括面积、高差、角度等方面, 形成适度的大、中、小环境生态尺度比关系的生态嵌套格局。
三. 基于可供性机制的环境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环境设计主要解决人的活动空间的问题, 涉及到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可以说环境设计创造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部分人工环境。以下这些设计实例有些是设计师有意识地利用可供性机制, 而有些设计则是无意识地符合了可供性机制的理论。按可供性机制进行设计, 让设计回归到人与人工环境关系的本原, 可使环境特征与行为更加协调, 更加自然, 设计者和使用者也会获得更多的自由。
一 室内外环境氛围的营造
人在一个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人凭借环境介质获得对他而言的有价值的信息, 决定了基本感受和行为的基本倾向。实体空间的材料、形态、围合状态之所以会影响他的感受, 是因为有光这一媒介。如果没有光, 一切无从谈起。基于可供性机制的设计手法强调利用环境介质所产生的声、味、光来唤醒人的情感、思想和记忆, 增强环境空间中的共感性(sympathetic)。
光环境设计向来是环境设计的主题。首先, 光除了满足环境的基本功能要求之外, 在室内设计氛围营造的具体应用中, 可充分运用光的可穿越性与遮蔽的特性, 即光可穿越遮蔽物的边缘, 并可以通过遮蔽物的边缘塑造光的形态, 营造具有符号意义和价值感的空间氛围。例如,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日本大阪, 1989年竣工)的设计, 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 塑造了基督教十字架的符号, 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 表达了教堂的主题, 唤醒了教徒的情感, 引起了心灵与建筑的共鸣(见图 1[11])。其次, 声音是声波通过空气的运动使人觉察, 振动波的变化引起了声音在均质的空气“介质”中具有不均质特性, 也构成了人们区分声音的3个特征, 即音调、响度和音色。对这3个特征的设计可以营造千里传音、余音绕梁等的曼妙意境。日本的“水琴窟”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声音使人产生美好的听觉体验, 塑造声景, 营造园林空间意境的设计(见图 2[12])。最后, 气味是通过微小分子在空气中挥发使人知觉。气味最大的特性是能唤起人的记忆及情感。气味主要分为自然气味和人工合成气味。自然气味包括花卉、青草、水果等, 人工合成味道包括香水、熏香等, 根据环境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气味进行环境配置, 以营造出美好的身心体验。如英国建筑师理查德就将合适的香气运用于医院环境中, 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从而促进疾病痊愈[13]。日本艺术家上田真希创造了Olfactoscape展厅和Smell Bar餐厅, 这种融合视觉、味觉和嗅觉的手法获得了成功[13]。
二 鼓励探索行为的儿童游戏场所的表面设计
运用环境表面属性对应行为关系, 设计儿童游戏场所表面配置。表面是儿童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 也是儿童活动与之接触最亲密的实体介质。环境表面是可供性的载体, 表面的形态、质感、尺度、温度、硬度等属性传递可供性信息, 形成人的知觉-行为过程。根据(AF-PR)-(P-B)关系, 建立“可供性”属性与行为对应关系模板。在设计研究及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对环境的“可供性”进行定位, 并对定位的“可供性”与表面属性进行匹配, 建立一对一及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模板, 以达到使用者根据人工物的表面属性(如形态、纹理等)形成行动暗示, 引导下意识的行为。
有研究者对比了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操场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操场上儿童活动的内容, 发现自然环境为主的操场提供了更多样的可供性[14]。因为自然景观的表面属性能够提供更自然的“表面经验”和“表面修正经验”①。在进行儿童游戏场所设计时, 首先, 要充分利用表面可供性的多样性, 引发儿童的多种游戏行为, 以满足多种需要。如东京Lalaport Toyosu码头休息区波浪式景观设计(见图 3[15]), 给儿童一个很好的探索活动的场所。它的下滑可供性没有具体限定儿童的行为, 可提供坐、向下冲跑、向上爬, 也可借助轮滑鞋等工具玩耍, 反之滑梯限定了坐和下滑的固定行为, 造成了单一的游戏行为。其次, 游戏场所设计中运用软质的、可加工的表面, 增加儿童的表面修正经验。笔者在对幼儿园场地调研中发现, 可以加工塑形的沙子提供了最多的可供性, 如锦州古塔第一幼儿园的游戏沙坑设计, 引发了儿童的多种行为的游玩兴趣(见图 4)。
① 引自参考文献[1]。表面经验是身体知觉和行为与环境表面互动产生的经验。表面修正经验是指在原有的表面上造出原本没有的性质, 如手、眼与粘土的互动, 加工出新的表面。所有表面的修正经验, 都和表面的知觉互为一体。
三 满足营造不同布局需要的环境空间、场所设计
运用特定布局形态, 实现不同需要的环境空间、场所。不同的形态布局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的遮蔽性、离散性、围合性、延展性等方面, 可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实现私密场所、开放场所、交流场所、融合场所的营造。
首先, 运用特定布局形态的设计手法主张利用物的表面所具有的多样可供性进行空间分割、围合。如室内环境设计中墙的可供性是分割空间, 然而除承重墙之外的墙体仅仅为了实现分割的功能占用了空间, 设计中可运用柜体等进行分割, 使“墙”既具有可用性又具有分割功能, 节省房屋的使用空间。再如“四合院”建筑中的四面建筑围合而成具有封闭性较强的生活空间[16], 也是充分运用了该设计手法。与之相对的现代的某些住宅小区为了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区, 在建筑的周围砌墙加栏杆, 不仅造成了材料与空间的浪费, 而且栏杆的围合反而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城市的不安全感。其次, 设计围合空间的布局形态, 则充分考虑人工物与人工物之间的向心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诱导。如沈阳某滨河公园设计的凉亭可坐设施离地高450 mm, 周围有3处植物藤架敞廊, 与凉亭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区域, 适宜声音的围拢。凉亭内相对而设的坐椅之间的尺度, 正好适合唱戏与拉琴伴奏的相互配合; 加上凉亭与园内其他设施的遥相呼应, 构成了一个包含戏台和观众席的最佳空间。假如其中有一个要素不太适合, 这一地点恐怕也难以成为戏迷们的天地, 而可能被用作打牌、练功、聊天的地方[17]。再次, 延展性的空间设计手法要巧妙地运用空间的转换与连接, 达到具有流动性、节奏感的空间体验。如“像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等建筑, 基本上都可以环游; 而像洗手间这种无论如何都会停留的场所, 一定会有顶光。也就是说, 在平面上有所停留就会引人往上逃, 循环、流动的系统就是这样做出来”[1]。
四 契合多种生境的城市尺度设计
运用生态尺度比嵌套式设计手法设计城市尺度。人生活的小生境(niche)并非单一尺度。睡觉的尺度是小的, 一床即可; 有的体育活动的尺度是大的, 小广场尚难以满足, 所以人工环境尺度是复杂的。许多学者也对此作了研究, 有的学者将户外景观划分为国土尺度、城市尺度、社区区域尺度、庭园空间尺度及景观细部尺度[18]; 有的学者将城市尺度标准划分为心理标尺和行为标尺两个基准[19]; 有的学者将城市的道路空间划分为汽车尺度和人体尺度[20]等。这些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并没有从人工环境整体关系进行探讨。嵌套式是指人工环境中包含不同规模的尺度关系, 大空间尺度包括城市空间、建筑、园林、广场等; 中观尺度包括景观、中庭、小区、博物馆、商场、火车站等; 微观尺度包括居室空间、公共设施、家具等。而生态尺度比嵌套式设计手法强调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该手法在设计中注重的是非实际物理性的质量, 而是处理不同的知觉-行为层次的人工物的尺度关系。例如, 苏州古城区的尺度设计, 不仅遵循了人的尺度, 而且遵循了街道与建筑的尺度比关系、建筑的高度与人的尺度比关系, 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城市的压抑感, 密集的路网、短小的街段呈现出开放性与可达性。违背尺度比关系的设计, 给人的生活以及人的心理都造成困境, 如很多城市广场建设得尺度很大, 完全脱离实际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这些城市广场巨大而空旷, 围合性很差, 无法支撑市民基本的社会交往活动, 广场利用率极低。广场最小尺寸应等于它周围的主要建筑的高度, 而最大尺寸不应超过主要建筑高度的两倍, 即1≤D/H≤2[21], D是广场直径, H是广场周围建筑的高度。从人的生态尺度推及至大、中、小环境的尺度设计, 形成协调的生态格局尺度比, 从而实现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
基于可供性机制的环境设计方法, 是在全面理解吉布森可供性理论的基础上的探讨, 弥补了以往研究仅将可供性概念引入设计理论的局限。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建构了一个生态心理学的框架, 重新解读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也为环境设计方法论提供了一个生态心理学的基础。从基于可供性机制的设计方法论的解读到环境设计方法的实践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 本文在理论上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 还需要从下到上的实证研究加以补充, 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和加入, 不断完善可供性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
[1] 后藤武, 佐佐木正人, 深泽直人.设计的生态学[M].黄友玫, 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5. [2] 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Boston:Houghton-Mifflin, 1986.
[3] STOFFREGEN T A. Affordances and events[J]. Ecological Psychology, 2000, 12:1-28. doi: 10.1207/S15326969ECO1201_1
[4] STOFFREGEN T A, RICCIO G E. An ecological theory of orientation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1): 3-14.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d1a9a19aad2bdb400e2bc330675179e0&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5] REEDE S. Encountering the world: 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53.
[6] 罗玲玲, 王晓航, 王义.基于关系协调性的生态设计理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6(2):65-7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xjsybzf201602013 [7] 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赵冰, 译.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8] 殷敏, 杨仲元, 李光州, 等.试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嗅觉设计[J].城市规划, 2016, 40(3):58-6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gh201603009 [9] MAIER J R, FADEL G M, BATTISTO D G. An affordance-based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theory, design, and practice [J]. Design Studies, 2009, 30(4): 393-414. doi: 10.1016/j.destud.2009.01.002
[10] 吕志雄.社区广场的空间围合初探: 以成都华侨城纯水岸为例[EB/OL]. (2014-12-10)[2017-03-1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jsllyj2014213509. [11] 第七城市[EB/OL]. (2016-01-21)[2017-09-13]. http://www.th7.cn/Design/room/201601/667917.shtml. [12] Japan monthly web magazine[EB/OL]. (2017-06-01)[2017-09-14]. http://www.welcome2japan.cn/magazine/zh/1707_suikinkutsu.html.
[13] 殷敏, 杨仲元, 李光州, 等.试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嗅觉设计[J].城市规划, 2016, 40(3):58-6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gh201603009 [14] FJØRTOFT I, KRISTOFFERSEN B, SAGEIE J. Children in schoolyards: tracking movement pattern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yards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nd heart rate monitor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3(3): 210-217.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d4e14b04ff4b943866140850a66c2c16&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5] 九地国际[EB/OL]. (2013-07-08)[2017-09-14]. http://www.jiudi.net/content/?1416.html. [16] 季文媚.浅议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围合与构成的基本方式[J].安徽建筑, 2008(3):13, 2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ahjz200803006 [17] 罗玲玲, 王湘.空间异用行为的观察、实验研究[J].建筑学报, 1998(12):50-5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800848479 [18] 宋立民, 谢明洋, 王锋.视觉尺度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9] 彭智谋, 王小凡.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研究[J].南方建筑, 2006(5):9-1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06.05.003 [20] 韦宝伴, 张肖宁.注重人体尺度的城市道路空间[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7):1040-1045. doi: 10.3969/j.issn.0253-374x.2013.07.013 [21] 徐磊青, 刘宁, 孙澄宇.广场尺度与空间品质:广场面积、高宽比与空间偏好和意象关系的虚拟研究[J].建筑学报, 2012(2):74-78. doi: 10.3969/j.issn.0529-1399.2012.02.012 -
期刊类型引用(9)
1. 黄钲钰,张霞,肖奕均.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异用行为研究——以武汉大学校园为例. 华中建筑. 2024(05): 52-58 . 百度学术
2. 霍雨璐,李岩.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以安徽造纸厂为例.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4(05): 80-86+100 . 百度学术
3. 杜雅婷. 基于可供性机制的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 2023(07): 56-58 . 百度学术
4. 秦健,杜博宇,崔楚峤.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城市既有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 2023(10): 64-67 . 百度学术
5. 王振宇,张震.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可供性”的理论反思与设计理念探索. 体育学研究. 2022(05): 45-51 . 百度学术
6. 熊浩杰,马云林. 老年公寓室内设计的可供性研究. 艺术研究. 2022(05): 162-165 . 百度学术
7. 邹永新,陈晓莹.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设计可视化建模研究. 现代电子技术. 2021(01): 83-87 . 百度学术
8. 谷晓丹,罗玲玲,陈红兵. 环境设计生态学方法论特征——基于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 科技导报. 2021(07): 112-119 . 百度学术
9. 沈小娜. 基于BIM模型的室内环境布局系统设计. 现代电子技术. 2021(16): 129-13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