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上古日本竹器文化考——以8世纪日本地志《风土记》为例

任敬军

任敬军. 上古日本竹器文化考——以8世纪日本地志《风土记》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40-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5
引用本文: 任敬军. 上古日本竹器文化考——以8世纪日本地志《风土记》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40-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5
REN Jing-jun. On Bamboo Ware Culture in Ancient Japan of 8th Century from Chorography Fudok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1): 40-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5
Citation: REN Jing-jun. On Bamboo Ware Culture in Ancient Japan of 8th Century from Chorography Fudok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1): 40-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5

上古日本竹器文化考——以8世纪日本地志《风土记》为例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中国竹文化语汇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5ZDDYZS02YB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任敬军,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日竹文化比较研究。Email: ninkeigun@126.com 地址:311300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中图分类号: G13/17

On Bamboo Ware Culture in Ancient Japan of 8th Century from Chorography Fudoki

  • 摘要: 日本8世纪地志《风土记》再现上古时期(300—794年)竹手工业概况, 箕、梳、笼、筌、樋、箭、竹刀等竹器主要分布在播磨国、出云国、伊势国、常陆国、肥前国、丹后国、摄津国、萨摩国、山城国、大隅国、伊豫国、伊豆国、美作国、丰后国、日向国、参河国、纪伊国、陆奥国、阿波国等19国。其中, 播磨国是箕分布中心, 大隅国、播磨国是梳分布中心, 伊豫国、伊豆国、摄津国、播磨国是樋分布中心, 山城国、出云国、播磨国、丰后国是箭分布中心, 萨摩国是竹刀分布中心。
    Abstract: The overview of the bamboo handicraft industry in ancient Japan (AC 300—794) can be seen from the Japanese Chorography Fudoki in the eighth century. The handicrafts such as dustpans, combs, cages, bamboo fish traps, bamboo water pipes, arrows, and bamboo kniv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19 provinces of Harima, Izumo, Ise, Hitachi, Hizen, Tango, Settsu, Satsuma, Yamashiro, ōsumi, Iraq Yu, Izu, Mimasaka, Bungo, Hyuga, Mikawanokuni, Kii, Mutsu, and Awa. Among them, Harima was the center for dustpan. ōsumi and Harima were the center for comb. Iraq Yu, Izu, Settsu and Harima were the centers for bamboo water pipes. Yamashiro, Izumo, Harima and Bungo were the center for arrows. Satsuma was the center for bamboo knives.
  • 日本8世纪的《风土记》是日本最早地志, 由常陆国、出云国、播磨国、丰后国、肥前国、山城国、大和国、摄津国、伊贺国等约60个国(日本古代一级行政单位)的《风土记》组成, 是各地有关地理、风俗、名胜、物产等的珍贵文献记载, 始于713年, 耗时数年至20年左右[1]。其中的竹器是上古时期(300—794年)日本重要的生产、生活、巫术道具, 还是传说故事的重要载体,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按照其中的箕、梳、笼、筌、樋、箭、竹刀等主要竹器类别依次论述。

    日本神代至中世(1192—1573年)时期, 箕是第一竹器, 是日本竹工艺文化的代表[2]。《风土记》中的箕意象仅出现在播磨国(今兵库[3])。

    ① 古今地名地理范围并不完全等同, 本文注释对应现在的地名依据参考文献[3], 下同。

    《播磨國 賀毛郡》:下鴨里 有碓居谷箕谷酒屋谷 昔 大汝命 造碓稻舂之處者 號碓居谷 箕置之處者 號箕谷 造酒屋之處者 號酒屋谷

    《播磨國 神前郡》:粳岡者 伊和大神 與天日桙命二神 各發軍相戰 爾時 大神之軍 集而舂稻之 其粳聚爲丘 又 其簸置粳 云墓 又云城牟禮山 一云 掘城處者 品太天皇御俗

    箕的制作工艺复杂, 需要专门职业者和专门竹材才能完成[2]。上述传说中的时间是“昔”之时, 可见箕文化在上古之前已经产生, 并出现了专门的竹手工业者,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绳文(前7000—前300年)、弥生时代(前300—300年)。

    上述“筛米箕传说”再现箕文化和稻文化、神灵文化的紧密关系, 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日本书纪》卷2《海宫游幸》载:“弟患之。乃以所带横刀作鈎。盛一箕與兄。”卷3 《神武天皇即位前纪》载:“天皇陟彼菟田高倉山之巔……乃使椎根津彥著弊衣服及蓑笠。爲老父貌。又使弟猾被箕。爲老嫗貌……二人得至其山。”[4]前者是竹箕载物和竹箕灵力信仰的神话化, 后者借助“蓑笠”和“被箕”的装束混过敌营, 可见制箕与贩箕是上古时期常见的社会现象[5]。过去相亲结婚时代, 结婚时需要敞开身心, 以箕代人(“身”和“箕”发音同为“み”), 把簸箕带到婚宴和夫家, 装饰在地板中央, 象征竹灵力带来子孙繁荣和幸福美满。即使现代, 箕仍然是延续灵力象征物的角色。在日本九州, 孩子1周岁生日时, 站在大竹箕中的饼上祈福[6]。可见, 箕文化是代表性土著文化之一, 地方色彩浓厚, 在日本民族文化史和精神文化深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播磨國 餝磨郡》:昔 大汝命之子 火明命 心行甚强 是以 父神患之 欲遁棄之 乃……見船發去 即大瞋怨 仍起風波 追迫其船 於是 父神之船 不能進行 遂被打破 所以 其處號船丘 號波丘 琴落處者 即號琴神丘 箱落處者 即號箱丘 梳匣落處者 即號匣丘 箕落處者 仍號箕形丘 甕落處者 仍曰甕丘 稻落處者 即號稻牟禮丘 胄落處者 即號胄丘……

    《播磨國 宍禾郡》:飯戶阜 占國之神 炊於此處 故曰飯戶阜々形亦似檜箕竉等

    大国主神船中有梳匣、箕、稻、琴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农业生产道具、粮食和娱乐等物品, 表明大国主神过着以船为家的飘泊生活, 同时也表明箕和糊口稻米同样重要。大国主神欺骗行为的结局是自食其果, 被荒蛮无礼的神之子火明命吹沉了作为居所的船。船上作为娱乐的琴、作为盛具的箱、作为妆具的匣、作为农业道具和信仰载体的箕、作为生命依靠的糊口稻米的沉没, 似乎暗示大国主神的破产。以箕命名的文化地名、以箕作喻体的文化地形, 表明上古及此前时代箕文化的兴盛状况, 以及人们与箕的密切关系。作为农业道具和精神信仰的箕, 在上古及以前遥远的时代里已经是神圣的、重要的生产道具和信仰载体。

    综上可见: ①从农业道具角度看, 箕在《风土记》中的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上古及此前时代里箕的重要性和文化信仰丰富性。②作为重要农业道具的箕以及箕文化的起源异常古老, 早在上古之前已经产生, 箕和糊口稻米同样重要, 二者关联紧密。③箕文化与神的结合紧密, 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 对日本文化史和精神文化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非同一般。④上古时期, 箕是竹工艺文化核心, 是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竹手工业史起源可以追溯到绳文、弥生时代。⑤播磨国是上古日本箕文化分布中心。

    上古时代, 梳文化是极具日本竹文化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

    《大隅國 逸文》:大隅國風土記 大隅郡 串卜鄉昔者 造國神 勒使者 遣此村 令見消息 使者報道 有髪梳神 云 可謂髪梳村 因曰久西良鄉(髪梳者隼人俗語云久西良) 今改曰串卜鄉(笔者注:原文小字注用小括号随行标出)

    (大隅郡:可能是“姶羅郡”的誤記; 串卜:くしら; 髪梳:くしら; 久西良:くしら; 隼人:九州南部土著人)(笔者注:原文引用下面的小括号表示译文或注解[7-9], 下同)

    发梳神传说是隼人竹文化信仰的一部分, 在灵力信仰时代, 稀缺的竹梳是珍贵呪具, 以竹器制作为重要生计的隼人族自然重视竹梳, 从而形成独特的发梳神信仰。因此发梳神传说及其附会的“发梳村”地名缘起说, 是隼人族竹梳文化信仰的典型表现。

    大隅国(今九州鹿儿岛)发梳神传说中, 南九州土著民隼人族以竹梳为崇拜神(发梳神)、以竹梳为村名(发梳村)、以竹梳为乡名(久西良乡/发梳乡)等竹文化现象, 呈现上古竹文化的悠久性、深刻性的内涵。大隅国是上古梳文化分布中心之一。

    《美作國 逸文》:美作國風土記曰、日本武尊、櫛を池に落し入給ぶ。因て號勝間田池。云々。玉かつまとは櫛の古語也。

    (かつま:“櫛”的古语)

    地名缘起说不可能凭空产生, 往往是在本地文化信仰及其神髓之上, 借助历史传说演绎附会而成。其中, 本地文化信仰及其神髓是根本, 包含重要文化信息, 可以解读出隐含其中的文化表现与内涵。

    日本武尊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大力士和军队统帅, 历经征战, 讨伐熊袭, 斩杀枭帅, 于景行天皇40年(约110年)发动“日本武尊东征”[4]。日本武尊的梳子, 不但是珍贵的竹制梳妆道具, 更是作为巫术呪具和灵力道具而随身携带。这与古坟时代(300—600年)遗迹中头发上插着38个竹梳所显示的巫术性质类似。肩负如此重要使命、如同护身符一样的竹梳丢落水池, 似乎暗示着某种意欲避讳不言的重要信息。《日本书纪》卷7《景行天皇纪》载:日本武尊发动“东征”, 征战伊势、陆奥、信浓, 同年亡故, 时年32岁[4]

    《播磨國 揖保郡》:美奈志川 所以號美奈志川者 伊和大神子 石龍比古命 與妹石龍比賣命二神相競川水 妋神欲流於北方越部村 妹神欲流於南方泉村 爾時 妋神踰於山岑 而流下之 妹神見之 以爲非理 即以指櫛 塞其流水 而從岑邊闢溝 流於泉村相格 而妋神復到泉底之 川流奪而將流於西方桑原村 於是 妹神遂不許之 而作密樋 流出於泉村之田頭 由此 川水絕而不流 故號无水川

    播磨国指梳传说表明上古时期土著民生产、生活中浓厚的竹文化信仰, 表明梳文化起源异常古老, 是呪具和灵力道具, 具有截断水流的超能力, 具有神圣性和神秘色彩。此点从神话传说角度印证了竹梳是呪具的先行观点, 也说明竹梳作为实用和信仰器具在人们生活与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伊和大神是土著神, 二神争斗的道具反映土著民使用竹制生活与生产道具的真实画面。

    此外, 《风土记》中相关词汇还有:常陆国(今茨城)的大櫛、大櫛之岡、大櫛岡、藻島驛家(现“梳形村”), 出云国(今岛根)的櫛嵨、熊野加武呂乃命(即“櫛御気野命”), 伊势国(今三重)的櫛玉命、忌部玉櫛命。

    可见, 竹梳是珍贵、稀缺的梳妆器具, 更是视为呪具的灵力象征物。

    在泛灵论时代, 竹笼和箕一样, 是灵力呪具, 二者同是日本竹文化的重要内容。绳文晚期已经出现精致的网格编竹笼制品[2]

    《阿波國 逸文》:阿波國風土記云 勝間井冷水出于此焉 所以名勝間井者 昔 倭建天皇命 乃依大御櫛笥之忘 而云勝間 粟人者 櫛笥者勝間云也 穿井故爲名也

    (勝間:竹籠, 念作“かつま”, 因為用作櫛笥, 故稱櫛笥為“かつま”)

    梳笥, 即梳盒; 胜间, 即竹笼、梳笥; 胜间井, 即竹笼井、梳笥井。竹笼意象在上古文献中多有显现, 《古事记》神代部分有“八目之荒笼”“无间胜间之小船(细密竹笼)”; 《日本书纪》神代部分有“竹笼”“无目笼”“大目麁笼”“无目坚间”“无目坚间小船”等词汇。可见绳文晚期已经具有高超的竹笼编制技术, 拥有成熟的竹编手工业和高水平竹编手工艺人, 上古时期竹编手工业发展及其影响范围和深度达到新高。

    上述《阿波国 逸文》中的梳笥地名及水井名源起说、“昔”之时间等, 表明竹梳和皇室贵族的密切联系。倭建天皇命的梳子, 是珍贵的梳妆道具和灵力道具, 具有象征意义。《古事记》载, 倭建天皇命(倭建命)弑兄长、杀贼首、伐东国、讨尾张、平相模、斩山神, 一生征讨, 杀戮不止, 最后在疾病折磨的极端痛苦中, 病死于思乡望国之途。其未尽愁绪化为八寻白鸟, 飞至河内国, 建御陵, 是为“白鸟陵”[9]

    此外, 还有肥前国(今佐贺)的鸟樔乡、鸟屋、鸟屋乡, 丹后国(今京都)的玉匣, 播磨国的匣、梳匣、匣丘。

    《出雲國 嵨根郡》:朝酌促戶渡 東有通道 西有平原 中央渡 則筌亙東西 春秋入出 大小雜魚 臨時來湊 筌邊駈駭 風厭水衝 或破壞筌 或製日腊 於是被捕 大小雜魚 濱譟家闐 市人四集 自然成鄽矣(自茲入東 至于大井濱之間 南北二濱 竝捕白魚 水深也)

    《出云国风土记》相关记载中, 有意宇郡的“宇竹”、大原郡的“竹原”、嵨根郡宇嵨的“小竹”、嵨根郡葛嵨的“小竹”等。可见上古时期, 出云国是竹林广泛分布区, 有大型竹类分布。从“筌亙東西” “大小雜魚”“或破壞筌”“市人四集” “南北二濱”可知, 当地竹林分布很广, 竹制品异常丰富, 竹手工业与渔业联系紧密。从“春秋入出” “市人四集” “南北二濱”等描述可知, 当地竹业、渔业兴盛发达, 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主要生计之一。因此, 一年四季当地人们忙于山中伐竹、制贩鱼筌、购鱼筌、设鱼筌、经营渔市等, 形成一个围绕竹手工业和渔业的完整产业链。出云国是上古筌文化分布中心之一。

    兴盛发达的竹林经营业、竹材加工业和竹制道具的普遍使用, 必然催生丰富的竹文化。上古时期, 出云国竹文化兴盛, 与农业、渔业、商业等生产活动联系紧密。

    《播磨國 讃容郡》:筌戶 大神 從出雲國來時 以嵨村岡爲吳床坐而 筌置於此川 故號

    筌戶也 不入魚而入鹿 此取作鱠 食不入口 而落於地 故去此處遷他

    (筌戶:現千種川; 大神:伊和大神)

    伊和大神是土著民信仰的神, 以筌捕鱼说明当地人们用筌捕鱼的实际情况。“筌户”地名表明此地是以筌等竹制道具进行渔业生产的重要地区, 当地多竹林。播磨国是上古日本筌文化分布中心之一。

    综上可知, 日本的竹制鱼筌历史悠久, 在上古及以前时代已经广为使用; 出云国嵨根郡和播磨国讃容郡广布竹林, 竹材广泛用于制作鱼筌, 渔业生产兴盛发达。已经有兴盛的竹林经营业、竹材加工手工业, 拥有熟练技术的竹林经营职业者和竹手工业者, 形成一个围绕竹手工业和渔业的完整产业链。出云国和播磨国的竹文化丰富多彩, 竹手工业成熟, 与农业、渔业、商业等联系紧密。

    《伊豫國 逸文》:伊豫國風土記曰 湯郡 大穴持命 見悔恥而 宿奈毗古那命 欲活而 大分速見湯 自下樋持度來 以宿奈毗古奈命

    樋, 即竹秆制作的简易输水装备, 1 600年前的缠向遗址(今奈良县樱井市)[1]和1 200年前的京都府长冈京遗址[2]发现竹制地下输水管道。上古时期, 竹管导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播磨國 賀毛郡》:小目野 右 號小目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宿於此野 仍 望覽四方 勅云……故曰號小目野 又 因此野詠歌 宇都久志伎 乎米乃佐々波爾 阿良禮布理 志毛布留等毛 奈加禮曾禰 袁米乃佐々波 於是 從臣開井 故云佐々御井

    (佐々:ささ, 小竹; 佐々波:小竹葉, ささば; 佐々御井:小竹御井, ささのみい)

    在《风土记》中与“井”相关的文字记载有“溪腰堀井”“流泉净澄”“翫水洗手”“垂泉而沾” “其水净流”等。此中的“流泉” “垂泉”以及“翫水” “净流”“溪腰”等信息按照现代的水井概念, 令人费解。《常陆国茨城郡》中的“令水部新堀清井出泉淨香”也是如此。

    近世(1582—1868年)之前, 水井用通节的竹秆插入地下制成。18世纪, 出现地下水自喷的“掘拔井”(掘拔き井户), 利用竹的弹性和耐伸性, 做成“へネ竹” “弓竹” “竹樋”等, 称为“上総掘り”[2]。日本古代把桂竹笋做成竹串吊在水井上, 把水井看作需要以水滋润的女性之象征, 祈愿流水不止, 生命永远[5]。品太天皇游小目野而宿是短期停留, 故随从的“開井”可能是简易水井。文中用“開井”而未用“掘井”一词, 暗示“開”的临时性和简易性, 少了“堀”的沉重感。联想到4世纪缠向遗址中以樋引三轮山泉水的净水道设施[1]、日本多山多泉的事实, 以及《风土记》中多处“井” (即“泉”)的文字记载, 此处“開井”应该是以竹樋引泉水或竹樋穿入地下的泉水自喷之类。

    因此, 此处“小竹御井”可能是架设竹樋引山泉而下, 或用通节的竹秆穿入地下而成的自喷水井, 这个“小竹”之“御井”具有“滋润”生命的象征意义, 是上古日本竹文化和水文化习俗的折射。

    此外, 相关词汇还有:播磨国的密樋, 伊豆国的樋, 摄津国(今大阪、兵库)的樋、下樋、下樋山, 出云国的樋、神名樋山、城名樋山、城名樋、樋速日子命、樋伊支知麻吕、樋社, 伊势国的片樋宫。

    综上可知, 上古日本在农业用水灌溉和饮用水井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技术, 其中竹制的引水装置樋和穿井用具是典型代表。竹文化与水文化、井文化联系紧密, 信仰习俗浓厚。

    《山城國 逸文》:山城國風土記曰 可茂社 稱可茂者……々遊爲時 丹塗矢 自川上流下 乃取插置床邊 遂孕生男子 至成人時 外祖父建角身命……所謂丹塗矢者 乙訓郡社坐 火雷神在 可茂建角身命也丹波伊可古夜日賣也 玉依日賣也 三柱神者 蓼倉里三井社坐

    水意味着生命, 泉水与世界树一样是生命的源泉[10]。日本自神代开始就把象征神灵的竹(笋)之初物, 立于水田水口处, 举行祈愿丰收的传统活动。在农耕社会, 男女结合是生命诞生之源的理念根深蒂固, 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古代人们把笋或青竹作为男性自身的象征, 将与水稻成熟期相同的桂竹笋做成竹串, 吊于稻田间和水井上, 把水田和水井看作需要用水来滋润的女性之象征[6]。可见, 象征男神的“丹涂矢”与女神结合生子的故事, 是上古日本水文化和竹串文化信仰的反映。

    10世纪初《延喜式》记载, 朝廷每年命山城国(今京都)和大和国(今奈良)纳贡箟竹。箟竹即矢竹, 用于制作箭柄, 作为军事武器纳贡。山城国和大和国适于竹类生长, 近世后期古竹林才逐渐被毛竹取代[2]。可见,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794—1192年), 山城国和大和国作为朝廷的矢竹纳贡地, 曾广为栽培矢竹, 是朝廷矢竹供应基地和箭矢制作中心之一。

    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710—1192年)流行妇女盛装披领布习俗, 这本是隼人流行的独特仪礼风俗。领布通常是白色, 隼人使用绯色领布。“日向神话”中也出现人在手掌与脸上涂抹赤土的风俗。赤色具有隼人特有的巫术意义。《延喜式》隼人司条记载, 隼人在“ハレ日”仪式上挂深红色领布参列[2]。由此可知, 《山城國逸文》中的“丹涂矢”传说是基于上古山城国矢竹遍布、竹林业兴盛、制矢水平高、隼人世界流行崇“赤”习俗之上, 结合笋文化和水口信仰演绎附会的神话故事。

    《出雲國大原郡》:大原郡 合 鄉捌(里廾四) 神原鄉 今依前用 屋代鄉 本字矢代 屋裏鄉 本字矢內佐世鄉 今依前用 阿用鄉 本字阿欲

    《出雲國大原郡》:屋代鄉 郡家正北一十里一百一十六步 所造天下大神之垜立射處 故云矢代(神龜三年改字屋代) 即有正倉 屋裏鄉 郡家東北一十里一百一十六步 古老傳云 所造天下大神 令殖矢給處 故云矢內(神龜三年改字屋裏)

    出云国与矢相关的词汇还有屋代乡、幡箭山、箭山、笹谷、矢谷、笶村山(“笶”同“矢”)、矢田町、朝酌渡(矢田渡)、矢野社、矢口神社、矢代神社、鞆前社, 以及弓、弓箭、角弓箭、金弓箭(饰有金属之弓箭)、射、金弓、磨箭锐锋、鞆(射箭时手腕上的革制防具)等。

    地名缘起说不可能凭空产生, 往往隐含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信息。《出云国风土记》中“大神之垜立射处” “令殖矢给处”和“矢代” “矢内”缘起说, 以及箭山、幡箭山、笶村山、矢田町、笹谷、矢谷、矢野社、矢口神社、矢代神社的文化基础是上古时期出云国竹文化兴盛的史实。

    由此可知, 上古时期山城国、出云国是日本列岛的矢竹生产和竹矢制作两大基地, 其中, “矢代” “矢内”两个乡可能是出云国的箭矢生产中心。

    《播磨國印南郡》:傳云 聖德王御世 弓削大連所造之石也

    《播磨國印南郡》:所以號瓶落者 難波高津御宮天皇御世 私部弓取等遠祖他田熊千 瓶酒著於馬尻求行家地 其瓶落於此村 故曰瓶落

    (私部:部民之氏族)

    《播磨國餝磨郡》:嵨宮御宇天皇世 私部弓束等祖 田又利君鼻留 請此處而居之 故號私里

    《豐後國日田郡》:靭編鄉(在郡東南) 昔者 磯城嵨宮御宇天國排開廣庭天皇之世 旱部君等祖 邑阿自 仕奉靭部 其邑阿自 就於此村 造宅居之 因斯名曰靭負村 後人改曰靭編鄉

    (靭編:箭囊製作; 靭部:箭囊制作与運輸的部民; 靭負:箭囊運輸的武人)

    箭, 是上古竹工艺文化的重要内容, 出现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箭矢职业部门。5世纪, 以大和国为中心的朝廷不断发展, 此时由各种熟练技工组成的团体(部)为大和朝廷提供粮食、武器、衣物、饰品及劳役等。贵族阶层掌握着职业技术群体, 有的“氏”控制某些特别的“部”族组织[11]。《风土记》中的“古时” “旱部郡等之祖” “韧编部” “韧负部” “箭囊制作”“箭囊运输”及其职业“部民”, 以及“弓削大连”等, 说明典故中在“古时”日本列岛已经出现竹矢制作的手工业者, 从事箭囊制作和运输的职业部门、职业部民及其上层管理部门——弓削大连, 并且规模大, 以至于出现韧负村、韧编乡、鞆驿等名称。

    701年开始实施的班田制规定, 土地分配个人, 个人上缴米、谷物、食物、纺织品、手工艺品等形式的租税[11]。可见从8世纪初开始, 手工艺品制作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部”, 已经成为如同谷物租税那样普遍的大众化租税。因此奈良时期(710—794年)前后, 手工艺品制作及其技艺已经传播, 竹手工业也应在此时期普及。

    《常陆国行方郡》的“榎槻椿椎竹箭麥門冬往々多生”以及《日本书纪》卷19的“发箭如雨”、卷21的“临射如雨”、卷28的“列弩乱发矢下如雨”、卷29的“箭竹二千连送下于筑紫”等记载可知, 作为国防物资的箭竹及其“往々多生”, 以及大规模使用、高频次出现的箭、矢、弓等专业词汇, 矢内乡、矢代乡、矢谷、笶村山、鞆驿、筱原等竹文化地名, 矢口神社、矢代神社、鞆前社等神社, 表明当时弓矢已经是常见武器, 规模大, 质量高, 并形成了深刻的信仰、习俗和命名文化。《风土记》记载的竹矢职业部门及其职业部民, 呈现了上古时期日本竹矢文化、竹矢职业部门和职业部民的发展实况。可见, 播磨国和丰后国是上古箭矢生产中心。

    此外, 《风土记》与箭相关的词汇还有:播磨国的土师弩美宿祢、矢、射、箭、金箭、金箭川、弓、弓折、欟弓、欟折山、矢田村、射目、射目人、射目前、大兄伊射报和气命、伊射报和气命、弩都比卖; 丰后国的ィヶル(射)、マト(的)、的(弓之的); 常陆国的弓弭、铁弓、铁箭、御射、駈射、箭括氏麻多智; 纪伊国的タヅヵュミ(手束弓, 地名)、弓、持弓(地名); 伊势国的麻须良远(张弓射箭)、佐都夜(猎矢)、伊流(射)、麻度加多(的形); 陆奥国的八目鸣镝、矢、射、矢着、猪鹿弓、猪鹿矢、槻弓槻矢、征箭; 肥前国的鞆、鞆驿; 丹后国的伊射奈艺命; 摄津国的矢; 参河国的作矢河; 日向国的弓射、弓。

    竹刀, 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萨摩国阏驼郡》的竹刀文化传说, 是日本天皇家族起源神话与竹文化紧密结合的知名传说。

    《薩摩國 逸文》:風土記ノ心ニヨラバ、皇祖裒能忍耆命、日向ノ國贈於ノ郡、高茅穗ノ槵生ノ峯ニアマクゲリマシテ、コレヨリ薩摩國閼駝ノ郡ノ竹屋ノ村ニウツリ給テ、土人、竹屋守ガ女ヲメシテ、其ノ腹ニ二人ノ男子ヲマウケ給ケルトキ、彼ノ所ノ竹ヲカタナニツクリテ、臍ノ緒ヲキリ給ヒタリケリ。ソノ竹ハ今モアリト云へリ。此ノアトヲタヅネテ、今モカクスルニヤ。

    (カタナ:竹刀。原文大意:裒能忍耆命降落日向国高千穗, 来到萨摩国(今九州鹿儿岛)阏驼郡竹屋村, 与村长即“竹屋守”之女结婚。生育孩子时, 用竹刀切婴儿脐带。所弃竹刀变为竹林, 至今仍存。自此后, 竹刀切脐带风俗流行)

    神话传说折射社会现实。《萨摩国风土记》中竹屋村的竹刀文化传说, 不过是借用当时竹刀文化习俗而附会的天孙诞生神话而已。可以认为, 上古时期竹刀切脐带习俗已经广为流行, 因此才会与天孙降临神话结合, 演绎成竹刀切脐带的故事。文中“自此后, 竹刀切脐带风俗流行”的言辞只是为了强调天孙身份之重和竹刀起源神圣性而敷衍成的“起源神话”。

    综上可知, 日本竹刀文化习俗起源古老, 历史悠久, 传承久远, 与日本皇室起源关联密切, 深具日本民族特色。萨摩国是上古日本竹刀文化中心。

    上古日本竹手工业的国别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箕分布中心在播磨国; 梳分布在大隅、播磨、美作(今冈山)、常陆、出云、伊势等国, 中心在大隅、播磨国; 笼分布在肥前、阿波(今德岛)、播磨、丹后等国; 筌分布在出云、播磨等国; 樋分布在伊豫(今爱媛)、伊豆(今静冈)、摄津、播磨、出云、伊势等国; 箭分布中心在山城、出云、播磨、丰后(今大分)等国, 肥前、日向(今宫崎)、常陆、摄津、参河(今爱知)、纪伊(今和歌山)、伊势、陆奥(今青森)、丹后等国也有分布; 竹刀分布中心在萨摩国。

    各国《风土记》中出现的竹器种类是:播磨国6种, 出云国4种, 伊势国3种, 常陆、肥前、丹后、摄津等国皆是2种, 萨摩、山城、大隅、伊豫、伊豆、美作、丰后、日向、参河、纪伊、陆奥、阿波等国皆是1种。

    由上可见, 播磨国的竹器种类最高; 其次是出云国, 伊势国; 再次是常陆国、肥前国、丹后国、摄津国等。这与播磨国、出云国、常陆国、肥前国4国《风土记》是完整本有很大关联。其他出现量少的属国如萨摩国, 并不表明该地竹文化不丰富, 而是因为萨摩国远离国家行政中心, 再加上文本残缺, 故出现种类少。

  • [1] 冯玮.日本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41, 121.
    [2] 沖浦和光.竹の民族誌[M].東京: 岩波新書, 1991: 3-5, 27-29, 52-59, 73-75, 170-173, 180-183, 187-190.
    [3] 坂本太郎.日本史[M].汪向荣, 武寅, 韩铁英, 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91-492.
    [4] 黑板勝美.日本書紀·前編[M].東京: 吉川弘文馆, 1966: 87, 119-121, 198-230.
    [5] 李红娥, 任敬军. 《日本书纪》与日本竹箕文化[J].世界竹藤通讯, 2017(15):52-5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jzttx201702017
    [6] 室井绰.竹の世界·part 2[M].東京:地人書館, 1994:204-206, 217-221.
    [7] 秋本吉郎.風土記[M].東京:岩波書店, 1958.
    [8] 井上通泰.播磨國風土記新考[M].東京:大岡山書店, 1931.
    [9] 次田潤.古事記新講[M].增訂版.東京: 明治書院, 1928: 375-410, 491-492.
    [10] 中西进.日本文化的构造[M].彭曦, 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34, 137.
    [11] 康拉德·希诺考尔, 大卫·劳瑞, 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M].袁德良, 译.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8: 15-16, 3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左其亭,王娇阳,杨峰,宋全香. 水源涵养相关概念辨析及水源涵养能力计算方法.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2(02): 13-19 . 百度学术
    2. 尚鑫,王亚鑫,王志攀,张鑫. 林学家戈特里布·芬次尔在陕期间所采植物标本初步整理. 陕西林业科技. 2022(06): 47-5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60
  • HTML全文浏览量:  232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19
  • 发布日期:  2018-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