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陈曦, 张锐, 曹芳萍

陈曦, 张锐, 曹芳萍.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69-7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8
引用本文: 陈曦, 张锐, 曹芳萍.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69-7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8
CHEN Xi, ZHANG Rui, CAO Fang-pi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4): 69-7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8
Citation: CHEN Xi, ZHANG Rui, CAO Fang-pi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6(4): 69-7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8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委员会委托项目“中国环保产业研究” 2013HXFWJGXY003

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现代管理专题”课程建设项目 HXKC1502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曦,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管理、产业经济。Email:chenxi_199308@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作者:

    曹芳萍, 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管理、产业经济。Email:cfp_888@126.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2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China

  • 摘要: 我国西北地区资源富集、区位显赫、开发潜力巨大, 其发展对全国整体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北五省为例, 利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和偏离-份额分析法, 探究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 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速逐渐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 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 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研究建议西北地区需要调整第一产业的资源供给结构, 落实更主动的就业政策; 鼓励各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 进行资源深耕, 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国家对西北地区财税、融资方面进行精准扶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Abstract: The Northwest China is rich in resources, and its location is prominent and it has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us its development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aking the five provinces of the Nor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 China was explored by us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ribution equation, and the deviation-shar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s the lowest, and there is pressure of transferring the surplus labor. The growth rat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gradually declines and falls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key industry and owns the potential of rapid growth, thus it causes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orthwest China needs to 1) adjust the resource supply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implement the more active employment policy, 2) to encourage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use clean energy, carry out the deepening of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green cycle development, and 3) to increase the targeted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Northwest China,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the local advantage industry.
  • 西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划分的土地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的区域, 其中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青海省和甘肃省, 占地面积311.62万km2, 约为全国总面积的1/3, 人口数量7 743.01万人(截至2015年底), 占全国总人口的5.63%。该地区以民族众多、腹地辽阔、区位显赫、地缘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等特点, 成为中国七大区域中一个特色鲜明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1]

    进入21世纪以来,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 该地区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581元, 为2000年的4.9倍, 年均增长11.38%, 高于全国11.09%的平均水平。2016年, 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 615.8亿元, 为2000年的8.3倍, 年均增长15.32%, 增速远大于同期全国13.81%的平均水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2000年该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为826.65亿元, 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 972.07亿元, 第三产业的产值为1 980.42亿元,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0.42: 1: 1。2016年, 区域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 777.43亿元, 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8 193.12亿元, 第三产业的产值为18 686.66亿元,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0.26: 0.97: 1。由库兹涅茨法则可知, 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朝着更为成熟的方向演变。产业结构演变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提高[2]。它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也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劣[3-4]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已有较为完善的论证和研究, 先后提出了“配第-克拉克理论”“工业化阶段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 得出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5]。并且,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6-7]。近年来, 对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张璐等[8]以区位商为主要计量手段对陕西的三大产业进行分析, 指出陕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优势产业以及待发展的潜力产业。庄良等[9]通过甘肃省县域经济数据对其产业结构差异进行分析, 其研究成果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做了梳理。牛晓宇等[10]运用熵值法对新疆三大产业结构进行计算, 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笔者通过梳理、总结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11-12]及其演进过程[13-15]的研究成果发现, 西北地区当前存在的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16]、第二产业演变进程缓慢[17]、夕阳产业占比过高[18]、产业链条短、自我发展能力弱[19]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正如刘琳[20]和徐辉等[21]研究所得, 对于西北地区来说, 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落后问题的关键,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根据《“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的安排, 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做出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部署, 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争取在2020年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 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 地处核心区域的西北地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2]。由此, 如何利用西北地区特殊的资源禀赋, 借助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长, 使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已成为一项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有关研究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定量方法有很多, 其中包括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线性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及产业中点轨迹变化与测度等分析法[23-26]。在本文中, 将采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法展开研究。

    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 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 就业结构随之变化。就业产业结构分析法可以对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进行测算, 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产业的就业潜力。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 表示该产业产值比率大于就业比率, 其绝对值越小,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17], 即:

    (1)

    式中, φ1为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GDPi/GDP为第i产业产值占所在大区(或全国)生产总值比率, Yi/Y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率[27]

    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 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 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产出。产业结构分析法主要应用于核算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情况。具体模型如下:

    (2)

    在式(2)中, Y为国内生产总值, X1X2X3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等式左边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阶对数差分, βi为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t为时间, μ为随机干扰项。

    经典偏离-份额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于1942年首次提出, 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28]。偏离-份额分析法因其较强的综合性以及动态性, 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和城市经济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9]。该方法将一个特定区域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变动总量G细分为3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以此来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30-31]。本文运用上述分析方法找出西北地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 从而确定西北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32]

    首先, 构建数学模型:Gi = Nj + Pj + Dj。然后引入符号Si(T)、Yij (T), Si (T)是指全国i产业的产值, Yij(T)是指第j个研究地区i产业的产值, S(T) = , 其中T = t0t, t0代表基期, t代表报告期。

    1) 全国份额分量(Nj)

    (3)

    式中, Nj是指各产业均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时, j地区应该实现的增长份额。将实际增长水平与假定的增长水平进行比较, 如果实际增长水平低于假定的增长水平, 则该区域总偏离值为负值; 如果实际增长水平高于假定的增长水平, 则该区域的总偏离值为正值。

    2) 结构偏离分量(Pj)

    (4)

    式中, Pij代表j省分别按照不同的增长率计算出来的i产业增长额之间的差异, 一般首先用全国i产业增长率和全国GDP增长率分别计算其所实现的增长额, 然后再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Pij主要反映j地区的i产业是如何随着全国i产业的变动而变动的。Pij为正, 则说明j地区产业为快速增长型,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 Pij为负, 则说明j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

    3) 竞争力分量(Dj)

    (5)

    式中, Dij表示j地区i产业按不同增长率所计算出来的增长额之间的差异。首先用实际增长率计算所实现的增长额, 然后与全国统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进行比较, 求得两者之间的差异。该指标通过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能反映出j地区发展i产业所具有的区位优势或劣势。Dij大于0, 说明该地区的区位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ij小于0, 说明该地区的区位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 偏离分量(Sij)

    (6)

    式中, 结构偏离分量Pij与竞争力分量Dij加总为偏离分量Sij, 也就是说, 偏离分量Sij是区域经济增长量和全国份额分量的差额, 表示j地区实际的经济增长量与按照全国总体增长率所能达到的增长量之间的差额。Sij大于0, 则说明j地区的相对表现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 Sij小于0, 则说明j地区的相对表现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只要处于增长阶段, 全国份额分量Nj和经济增长量Gj就应该大于0, 偏离分量Sj则既可能大于0, 也可能小于0或等于0。产业结构分量Pj和竞争力分量Dj也可能出现正值、负值或0。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及各因素影响程度, 引入以下3个概念:

    1) j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Aj, 反映j区域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相比, 因产业结构差异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即产业结构效应。其表达式如下:

    (7)

    式中, R表示区域j所在上一级大区或全国的产业从基期到报告期的经济规模变化率。

    2) 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数Uj, 区域j各产业增长速度与所在区各产业的增长速度的综合对比指数, 反映区域j各产业总体上在所在大区中的相对竞争力。若Dj较大, Uj > 1, 说明区域各产业总的增长势头大,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表达式如下:

    (8)

    式中, Yij(t0)为区域ji产业部门在t0时间的产值, rij为区域ji产业部门从基期到报告期的经济规模变化率, Ri为全国水平上的第i产业部门从基期到报告期的经济规模变化率。

    3) 区域j对所在大区(或全国)的相对增长量L, 反映j区域各产业增长量以其所在大区为参照下的相对增长率, 又称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33]。其表达式如下:

    (9)

    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产值作为分析对象, 以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参照。所用数据来源于2000—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在分析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中, 以2000年为基期, 2015年为报告期, 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对产值的影响, 数据统一折算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在分析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中,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以这一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五年规划时间为标准, 将2000—2015年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2000年为基期, 2005为报告期; 第二时段:以2006年为基期, 2010年为报告期; 第三时段:以2011年为基期, 2015年为报告期, 数据统一折算为所研究时段基期的不变价格。

    ① 通过对2000年到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及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部分的数据整理得出。

    图 1可看出, 西北地区在2000—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 2004—2015年呈较快增长趋势。其中,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较快, 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速最高, 并于2012年产值开始反超第二产业, 成为重点产业。此外, 西北地区200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0.32 : 1 : 0.88, 2015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0.16: 0.82: 1, 产值比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在2000—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产值比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动态变化上来看, 西北地区的一、二产业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则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 其产业结构从原先的“二三一”逐渐过渡为“三二一”类型。这一结构走势符合国际上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经验及相关理论证实的规律。

    图  1  2000—2015年西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图 2可知, 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 第二、三产业为正值。其中, 第一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化, 第二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波动, 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缓慢趋近于0。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一直小于就业比率,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率大于就业比率。可见, 第一产业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且面临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全部大于1, 个别年份出现偏离度大于2的现象, 表明当前西北地区的第二产业可接受更多的劳动力, 使得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吸纳相一致[34]

    图  2  2000—2014年西北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根据西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部门产值,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得到如下方程:

    (10)

    该方程的判决系数为0.989, F统计量291.154, 说明该地区三次产业部门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整体解释意义。D-W统计量为2.425, 说明方程中已经不存在残差序列相关, 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可信。总体来看, 西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 15.5%由第一产业构成, 45.3%由第二产业构成, 39%由第三产业构成。第二产业对该地区生产总值贡献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 第一产业产值在西北地区生产总值中贡献最小。可见, 西北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较为成熟时期, 第二产业仍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如何调整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对西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来说尤为重要。

    根据2000—2015年西北五省及整体的三次产业部门产值,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对西北各省及西北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结合各产业的产值数据, 计算2000—2005年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为0.97, 表明农林牧渔业的构成中存在部分夕阳产业, 增长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占据主要地位。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竞争力指数为1.20, 表示该地区农林牧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地位在区域范围得到不断提升。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对全国的相对增长量为1.17, 表明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增长率要大于全国增长率。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产业结构分量值小于0, 第二、三产业结构分量大于0。各省中, 陕西第二、三产业, 甘肃第二、三产业, 青海第二、三产业, 宁夏第二、三产业及新疆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大于0。由此可知, 在该时段以上产业属于快速增长型产业, 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第一产业、甘肃第一产业、青海第一产业、宁夏第一产业和新疆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小于0, 以上产业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值小于0, 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分量大于0。各省中, 甘肃第三产业, 青海第三产业, 宁夏第一、三产业和新疆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小于0, 即上述产业的区位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的三次产业, 甘肃的第一、二产业, 青海的第一、二产业, 宁夏的第二产业和新疆的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大于0, 这些产业的区位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产业偏离分量值小于0, 第二、三产业偏离分量大于0。各省中, 陕西第一产业, 甘肃第一、三产业, 青海第一、三产业, 宁夏第一产业, 新疆第一、三产业的偏离分量小于0, 即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第二、三产业, 甘肃第二产业, 青海第二产业, 宁夏第二、三产业和新疆第二产业的偏离分量大于0, 即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 1可知, 2000—2005年以来西北地区第二、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其中第三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陕西三次产业均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第二、三产业的综合增长较高且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甘肃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并且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青海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第二、三产业为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其中第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宁夏第二、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其中第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新疆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

    表  1  2000—2005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合各产业的产值数据, 计算2006—2010年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为0.97, 表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 且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农林牧渔业增长的贡献较低。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竞争力指数为1.16, 表示该地区农林牧渔业产业部门总体增长势头较大。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对全国的相对增长量为1.13, 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增长率要快于全国增长率。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二产业结构分量值小于0, 第三产业结构分量大于0。各省中, 陕西第三产业、甘肃第三产业、青海第三产业、宁夏第三产业和新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大于0。由此可知, 在该时段这些产业属于快速增长型产业,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第一、二产业, 甘肃第一、二产业, 青海第一、二产业, 宁夏第一、二产业和新疆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小于0, 这些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值小于0, 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分量大于0。各省中, 甘肃第三产业、青海第三产业、新疆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小于0, 即以上产业的区位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三次产业, 甘肃第一、二产业, 青海第一、二产业, 宁夏三次产业和新疆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大于0, 即以上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其区位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三产业偏离分量值小于0, 第二产业偏离分量大于0。各省中, 甘肃第一、三产业, 青海第一产业, 新疆第一、三产业的偏离分量小于0, 即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三次产业, 甘肃第二产业, 青海第二、三产业, 宁夏三次产业, 新疆第二产业的偏离分量大于0, 即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 2知, 2006—2010年以来西北地区第一、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第三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陕西三次产业具有较高的综合增长水平, 其中第三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且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甘肃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 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青海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第二、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 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宁夏三次产业均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且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 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新疆第一、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二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 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大。

    表  2  2006—2010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合各产业中产值数据, 计算2011—2015年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为0.88, 表明农林牧渔业的构成中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 增长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占据主要地位。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竞争力指数为1.20, 表示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总体竞争力较强, 地位在该区域范围内不断提高。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对全国的相对增长量为1.06, 表明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增长率。

    西北五省整体的三次产业结构分量值均小于0。说明西北地区的各产业都较为落后,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值小于0, 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大于0。各省中, 甘肃第二产业, 宁夏第一、三产业, 新疆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小于0, 即以上产业的区位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三次产业, 甘肃第一、三产业, 青海三次产业, 宁夏第二产业和新疆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大于0, 即以上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其区位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五省整体的第一、二产业偏离分量值小于0, 第三产业偏离分量大于0。各省中, 陕西第一、二产业, 甘肃第一、二产业, 青海第一、二产业, 宁夏第一、二产业和新疆第一、二产业的偏离分量小于0, 即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第三产业、甘肃第三产业、青海第三产业、宁夏第三产业和新疆第三产业的偏离分量大于0, 以上产业的综合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 3可知, 2011—2015年以来西北地区第二、三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其中第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三次产业均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其中第三产业的综合增长较高。甘肃第一、三产业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青海三次产业均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力, 其中第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较高。宁夏第二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 并且第三产业的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新疆第三产业具有一定区位竞争力且综合增长水平高于全国。

    表  3  2011—2015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综合来看, 2000—2015年以来西北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小于1。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一直为负,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值由正到负, 且绝对值不断增大,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一直为正值且不断增大。可见, 传统农牧业制约着西北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西北地区多属较干旱区域, 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及内陆。西北地区早期的第二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矿产资源优势, 靠输出原材料来发展工业, 但这种消耗式发展极大程度地限制了高附加值产成品的生产及相关技术的进步, 最终导致第二产业经济、技术的落后。第三产业自兴起以来积极与第一、二产业相融合, 取得良好发展, 使得西北地区即使在第二产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 仍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总体来看,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势态正在不断地朝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但该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较仍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具有促进西北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 需要进行优化和改善。

    经分析发现, 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第一产业劳动人员隐性失业、农牧业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2015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833元, 同比减少8%, 且呈连续下降趋势, 充分反映了第一产业发展迟滞, 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对第一产业劳动人员隐性失业问题, 应推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相关部门应针对该贫困地区具体情况, 制定、细化创业优惠政策, 尤其是鼓励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员通过多渠道进行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此外, 西北五省之间还应建立跨区域跨省就业合作互助机制, 加大对各类失业再就业人员、城镇下岗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尤其是加强对第一产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援助。对于农牧业制约经济发展问题, 应将当前农牧交错状况转变为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的产业结构, 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田园综合体, 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于这种创意农业, 培育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西北地区农业还应与国际市场接轨,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周边国家为重点, 开展跨国业务。另外, 资源的粗放使用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资源低效使用的现状, 可在农村推行使用太阳能、燃气和洁净煤等清洁能源, 并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而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 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速逐渐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导致了其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去产能”的实施在给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就业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 也推动了产业集中, 加快了新动能转换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现阶段, 在进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工作中, 应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 倡导各工业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进行资源深耕, 延伸产业链, 对资源型产品进行深加工, 增加该类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将其比较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 从而培育西北地区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关部门还应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 鼓励各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从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外, 在第二产业中, 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 加快水市场建设, 明确水资源使用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 西北地区以新兴产业为依托的“绿色经济”将受益于此, 并为该地区经济的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西北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多方支持。首先, 国家要积极倡导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对西北地区在人才、技术等软实力上的支援。同时, 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十三五”西部大开发规划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有效衔接, 尤其是在对口帮扶、财政税收、项目布局、融资服务等方面对西北地区进行精准扶持。其次, 根据哈佛学派理论的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范式, 在市场“无序”下, 要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需通过公共政策来优化市场结构, 以确保社会效率和公平。对西北地区这类欠发达地区来说, 各产业间构建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规范性竞争格局, 有助于加快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此外, 对于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 将流动性差的优质基础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的证券化产品, 使基础资产可以产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 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尤其是加强交通运输、能源、农业等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 结合区域特色, 向水利、旅游方向的PPP项目倾斜,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文中采用2000—2015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面板数据, 利用就业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进行研究, 通过对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探究发现, 西北地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 且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当地农牧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的粗放型使用。第二产业积极调整部门结构, 响应“去产能”号召, 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13]。第三产业为西北地区的重点产业, 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 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起到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为实现西北地区跨域式发展, 需要调整各产业结构, 创新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调整第一产业的资源供给结构, 尤其是改善当前资源低效使用现状, 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为第一产业提供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同时, 第二产业的用能状况亟待改善, 应鼓励各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 进行资源深耕, 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另外, 政府要倡导基建部门采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并行的手段, 吸引社会闲散资本投入到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来, 更要落实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宏观支持政策, 对其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扶持。

  • 图  1   2000—2015年西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图  2   2000—2014年西北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表  1   2000—2005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06—2010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1—2015年西北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下载: 导出CSV
  • [1] 南宇, 杨阿莉.西北丝绸之路区重点旅游城市梯度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9):161-16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009031
    [2]

    KUZNETS 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2.

    [3]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等.基于空间分异视角的大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J].经济地理, 2016, 36(8):55-6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jdl201608008
    [4]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46-147.
    [5]

    YUN H, WU J. The intensive growth effect analysis from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1978—2006[J]. 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08(5):30.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ZJSG200805030.htm

    [6] 刘杰.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12, 32(6):103-1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DL201206018.htm
    [7]

    SCHERER F M. Assessing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review articl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3):237-242.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699485551f1f1daccb93292c5f533091&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8] 张璐, 马晓强.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2014(2):38-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RJJ201402015.htm
    [9] 庄良, 王新敏, 马卫, 等.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16(3):638-64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dl201603022
    [10] 牛晓宇, 杜宏茹, 韩丹杰.基于熵值法的新疆三大产业现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3):201-202.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7.03.062
    [11] 高新才, 周一欣.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2(2):55-60. doi: 10.3969/j.issn.1002-0292.2012.02.009
    [12] 马子量.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1):37-44.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05
    [13]

    GAN C, ZHENG R.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 test for the Structure-bonus Hypotheses from 1978 to 2007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9(2):9.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dc427c9d8576822a6c2b5d0069883df7&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4] 陈兴鹏, 吴士锋, 周宾, 等.兰州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6):31-3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106006
    [15] 刘卫东, 刘毅, 秦玉才, 等. 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05-118.
    [16] 赵玉田.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 2016: 40-5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30-1016725844.htm
    [17] 赵小芳, 耿建忠, 宋金平.近60年来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3):1-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103001
    [18]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1978—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10, 33(2):285-29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DL201002023.htm
    [19] 杨文凤, 杜莉, 朱桂丽.基于产业演进的西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5):741-74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yxdhyj201505004
    [20] 刘琳.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147-1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ZS201702022.htm
    [21] 徐辉, 李宏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市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基于西北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OL].经济地理.[2017-01-0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170103.0953.002.html.
    [22] 谭林, 魏玮.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4(5):58-64. doi: 10.3969/j.issn.1008-245X.2014.05.011
    [23]

    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96f7c53b73091f0ddc9461f423b4895b&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3-245.
    [25] 赵嘉, 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1):141-1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XG201201021.htm
    [26]

    METCALFE S, RANLOGAN R. Competi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45):215-235.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51f451e80bcc878b9dc5c6e274726bce&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7] 潘伟, 杨德刚, 杨莉, 等. 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12, 35(1):177-18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DL201201029.htm
    [28] 张锐, 丁贺, 曹芳萍.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林业优势产业的选择[J].林业经济评论, 2014(4):29-3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nlxyxb201407022
    [29] 周蕾, 温淑萍.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宁夏农垦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3(7):1702-1707.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13.07.064
    [30] 向云, 祁春节, 陆倩.长江流域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区域结构差异及转型升级[J].经济地理, 2017, 37(2):148-15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jdl201702020
    [31] 张颖, 丁贺, 张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林业优势产业的选择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7): 115-120. doi: 10.3969/j.issn.1673-923X.2014.07.022
    [32] 吴贤彬, 陈进.北京市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2(4):96-10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MW201204009.htm
    [33] 夏青, 周敏.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华东经济管理, 2013(10):25-29. doi: 10.3969/j.issn.1007-5097.2013.10.006
    [34] 周潇君, 施国庆, 黄健元.人口转变、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视角下劳动力供求关系预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1):50-57.
    [3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15.
  • 期刊类型引用(4)

    1. 张卫晴,胡江玲.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竞争力分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22): 4-9 . 百度学术
    2. 杨开忠,苏悦,顾芸. 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初探——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经济地理. 2021(01): 10-20 . 百度学术
    3. 王钰.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西北五省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变化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1): 8-10+14 . 百度学术
    4. 阮萍,李雅旭.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6): 6-1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2)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63
  • HTML全文浏览量:  166
  • PDF下载量:  151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19
  • 发布日期:  2017-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