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culture and Values of the Paper Mulber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摘要: 构树属于桑科构属多年生乔木, 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为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自从3 000多年前有记载以来, 人类祖先在多个方面对构树进行了开发利用,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对文献史料、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的收集整理, 发现构树在人类文明之初被用来制作树皮衣, 为人御寒保暖; 在汉朝以来被用于造纸, 记载传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在北宋时期被用来制作世界历史上第一张纸币,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汁、叶、皮、果实等均可入药的构树, 更是在治病救人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如今, 构树传统应用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 必将迎来构树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纪元。Abstract: The paper mulberry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Moraceae, is distributed naturally in most parts of China.Since over 3 000 years ago, our ancestors have carri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ree species in many aspects, demonstrating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significance.Through retrieval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ing books and poems, we find that the bark of paper mulberry has been used as raw material for clothing and paper-making.The paper made by this tree species can be used for printing money and writing scripture, and these utilizations have continued up to date.The juice, fruit, leaf, peel of paper mulberry all can be used as medicine and even food.Besides, the paper mulberry trees can also be planted for greening and cultivation purposes. Nowaday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usher in a new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paper mulberr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s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nefit people from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paper mulberry.
-
Keywords:
- paper mulberry /
- bark cloth /
- paper /
- mulberry bill /
- landscaping
-
构树又名榖、楮树、鹿仔树、当当树、钞票树、谷浆树、纱纸树、奶树、野杨梅子等, 拉丁学名为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 通用名为Paper mulberry, Tapa cloth tree(Tapa是南岛语族制作衣物的材料, 由树皮捶打而成)。构树属于蔷薇目、桑科、构属, 多年生阔叶乔木, 北方温带落叶树种, 南方热带常绿树种; 叶卵形, 异形叶, 全叶或裂叶, 表面粗糙有毛; 分枝能力强, 侧枝多, 树冠宽阔; 根系发达, 主根不明显, 侧根多; 树皮厚, 富含汁液, 受伤时多流出白色乳汁。构树雌雄异株, 雄花葇荑花序, 雌花头状花序, 聚花果球形, 内含上百粒瘦果; 主要靠种子繁殖, 根茎也有较强萌蘖能力。构树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省区、华北全境、西北东部, 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等也有分布。构树生长在房前屋后、沟边路旁、荒地滩涂、崖壁石缝等, 耐干旱、贫瘠, 抗病性强, 是典型的先锋植物。
在我国, 构树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伴随着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文献记载中, 构树常被称作“谷桑” “谷” “楮” “构”等, 三国时期的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写道“幽州人谓之谷桑, 荆扬人谓之谷, 中州人谓之楮”[1];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有“谷者楮也”[2];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谷田久废必生构。”[3]我国有关构树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大约3 000年前,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有“鸟危之山其阳多磐石, 其阴多檀楮”[4]; “众兽之山, 其上多琈之玉, 其下多檀楮”[4]; “莱山, 其木多檀楮, 其鸟多罗罗, 是食人”[4]。鸟危山、众兽山、莱山均位于今青藏高原, 山上长满了构树。当然, 构树不仅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出现, 《诗经·小雅·黄鸟》中写到“黄鸟黄鸟, 无集于榖, 无啄我粟”[5]; 《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5]。其后人们对构树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利用, 包括宗教文化、制衣造纸、食品医药、饲用养殖、园林绿化等方面, 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写进了他们的著作当中。
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历史典籍的阅读整理, 从应用价值出发, 多方面阐述构树的文化内涵, 探讨构树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传播和发展, 以便人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认识构树这一经济价值丰富的古老树种。
一. 构皮布
树皮布是人类最早用来御寒蔽体的衣服原料之一, 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 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无纺织布料, 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根据记载,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便会使用构树皮制作树皮布。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载:“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 又捣以为纸, 谓之穀皮纸, 长数丈, 洁白光辉, 其裏甚好。”[1]上述记载说明构树皮不仅可以制布, 布用过之后还可以用于造纸, 重复利用更是说明了构树对古人生活的重要性。晋人裴渊的《广州记》记载, “蛮夷取榖皮熟捶为揭, 裹髻布, 铺以拟毡, 甚暖也”[6], 这说明构树皮捣捶后可制成衣和布, 厚实得像毛毡一样, 保暖效果极佳。
随着朝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树皮布并没有因为纺织布的繁荣而退居幕后, 而是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宋代陆游的《杂题》中有云“二寸楮冠双草履”; 宋代王禹偁《道服》中写到“楮冠布褐皂纱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武陵人做楮皮衣, 甚坚好”[7]。这些“楮皮衣” “楮冠”都是用构树皮制作而成。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 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8-9]。以上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中国的树皮布文化在明清时期仍然盛行, 它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06年5月20日,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树皮布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证明中国可能是世界树皮布文化的发源地[10]。树皮布这一重大发明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古人穿树皮布做的衣服, 象征着文明进步而不是野蛮落后。树皮布技术自中国南部传播至中南半岛, 后又席卷了东南亚诸岛, 并跨过太平洋进入了美洲人民的生活[11]。
二. 楮皮纸
从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商朝的甲骨文, 从春秋战国的竹片木片到两汉盛行的缣帛, 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 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 楮皮纸的发展历史
楮皮纸是构树皮经“采料、晒干、泡料、舀纸、揭纸”等过程制作而成的纸张, 楮皮纸色泽洁白、质地绵软, 在古代应用广泛, 备受人们喜爱。2 000多年前, 《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伦乃造意,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 故天下咸称‘蔡侯纸’。”[12]自汉朝以来, 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构树皮造纸, 汉末陶弘景(456—536年)所著的《名医别录》中记载: “楮, 即今构树也, 南人呼榖纸为楮纸。”[13]可见, 在1 500年前就有了构皮纸的专属称谓———楮纸。人们对楮纸的需求促进了楮树的种植和交易,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道:“秋季楮子熟时采收, 第二年播种, 造就三年后可供剥皮制纸。”[14]此书不仅介绍了构树的种植及造纸技术, 更是详述了楮树的交易行情, 记载中写道:“指地卖者, 省功而利少; 煮剥卖皮者, 虽劳而利大; 自能造纸, 其利又多。”[14]上述记载说明, 早在1 5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种植楮树的农户, 甚至出现了专门收购楮皮的“楮行”, 形成了构树种植、买卖和造纸的完整产业链, 构皮造纸在中国历史悠久, 对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记载与传承意义重大。关于楮皮纸的制作, 《天工开物》中写道:“凡楮树取皮, 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 就根伐去, 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 其皮更美。凡皮纸, 楮皮六十斤, 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 同塘漂浸, 同用石灰浆涂, 入釜煮糜。”[15]这些方法流传千年, 造就的纸张精美绝伦, 记载着中国璀璨的文化, 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
历史变迁, 朝代更替, 楮皮纸的制造技艺流传至今已经有2 000多年。现在西双版纳仍有部分傣族村寨保持着这一古老的造纸传统和技艺, 傣族文化诸如天文历法、文学医药、武术民俗等大量文化内容都以构皮纸为载体传承下来。2006年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及傣族构皮手工造纸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 2014年以楮皮为原料改良制造的日本和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 纯手工造的构皮纸仍然备受人们喜爱, 随着人们的重视及产业的完善, 构皮手工造纸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二 楮皮纸应用价值考证
根据记载, 楮皮纸在中国的应用非常广泛, 纯手工造就的楮皮纸较为珍贵, 主要用于书写文书、契约甚至奏本等重要资料。《天工开物》中写道:“凡纸质用楮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 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 供书文、印文、柬、启用; 粗者为火纸、包裹纸。”[15]元朝费著所写的《笺纸谱》中记载有:“广都纸有四色, 一曰假山南, 二曰假荣, 三曰冉村, 四曰竹丝, 皆以楮皮为之。其视浣花笺纸最清洁。凡公私簿书、契劵、图籍、文牒, 皆取给于是。”[17]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 在古代构皮纸是用于书写文书、契约等的重要用纸。明代李元阳所著的《嘉靖大理府志·物产》中记载:“纸, 榖皮为之……宫中簿籍, 尤非所宜, 乃奏本纸亦用之, 取其鲜白, 而知字画脱落反以取罪。”[18]这说明楮纸在古代应用广泛, 从奏本簿籍到文书契约, 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较于麻纸而言, 楮纸表面更加平滑, 色泽更加洁白, 质地较为绵软, 更加适用于高级书法及绘画, 所以唐代人非常青睐楮纸, 将其尊称为“楮先生” “楮国公”, 甚至用“楮”字来代替“纸”, “楮墨”即指“纸墨”。到了五代, 南唐人以楮树皮为原料造就了一种高级书画用纸———澄心堂纸, 该纸非常洁白、光润, 颇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北宋时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名纸[19]。到了明清时期, 产量最大的是竹纸, 其次就是皮纸。皮纸在明清时期被认为是上等纸, 书画用纸几乎均为皮纸, 明清时期的档案也多用皮纸。
除了可以制作不同等级的纸张用于书写之外, 在古代的中国, 还有人穿着纸做的衣服, 称作“纸衣”。纸衣一般由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 或染色, 或本色, 将其揉绉, 相当耐折, 穿纸衣还可防风寒, 而且透气性好。宋以后更为普及, 甚至在今天日本还有人以纸为衣, 显然传自中国。纸甚至还可做成护甲供士兵作战时护体所用, 纸甲制作容易、轻便, 因此宋、明时仍在使用, 日本及朝鲜也同样如此[20]。利用构皮纸和竹木等材料还可制作一种原始热气球, 西双版纳傣族人称之为“贡飞”, 点燃后即可升空, 原理与现代热气球相同。据传在古代贡飞可用于战争, 当地居民也将这样的原始热气球称作孔明灯, 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曾经带兵打仗进入过西双版纳地域的诸葛亮。
三 古代楮皮纸传播过程
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楮皮纸对中国友邦的影响同样重大。中国纸张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就已传到了朝鲜半岛, 朝鲜的造纸业主要以楮皮、桑皮为原料生产皮纸。三国吴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写到:“荆、扬、交、广谓之榖, ……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 又捣以为纸, 谓之榖皮纸。”[1]交州在古代是中国的一部分, 今在越南境内, 所以最迟在3世纪越南已能生产楮皮纸。日本东大寺、法隆寺收藏的文书中, 纸张原料多为楮皮、雁皮及麻布。镰仓时代(1190—1335年)以后麻纸渐少, 皮纸成为主要纸种, 尤以楮皮纸产量最大, 而且楮皮纸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远, 直至今天在日本仍然用途广泛, 最重要的就是制作日本的纸币[20]。中国造纸术传入南亚, 很可能与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有关。公元650年唐高宗向吐蕃派去许多技师和工匠, 在这些技师、工匠中, 就包括造纸匠, 因此吐蕃在1 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纸的制造。西藏皮纸的制作工艺与楮纸大同小异, 但所用的原料却不是构树, 而是藏区盛产的瑞香科植物。造纸术以西藏为中介, 南传至今天的印度、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21]。所以南亚一些国家也以瑞香科树皮为原料来制作皮纸, 这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楮纸来说, 无疑是一种传承与发展, 楮皮纸以各种方式在影响着中国及其友邦人民的生活。
三. 构树的医药价值
在古代的药用典籍中, 构树的汁、叶、皮、果实均可入药, 全身都是宝, 相较于人参等名贵药材, 构树分布广泛, 易于获得, 对古代百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良药。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均有关于构树药用的记载, 如《名医别录》 《千金方》 《本草纲目》 《普济方》等。
构树果实, 古时称楮实, 是构树药用价值中最宝贵的部分, 《本草纲目》中写道:“医方但贵楮实。”[7]关于楮实的功效, 《名医别录》中记载:“阴痿水肿, 益气充肌明目。久服, 不饥不老, 轻身。”[13]另有记载楮实可“壮筋骨, 助阳气, 补虚劳, 健腰膝, 益颜色”[13]。《本草纲目》总结了其他医书中关于楮实的用途及药方, 其用途有治疗“水气蛊胀、肝热生翳、喉痹喉风、金疮出血、目昏难视”[7]等。当代出版的《山东树木志》中有云:“根皮及果实入药, 利尿、补肾、明目、健胃等效, 叶及乳汁可治疮癣。”[22]这些记载说明楮实不仅可以治病, 还有壮筋骨、助阳气等保健功效, 自古以来都是宝贵的药材。
构树叶片在古代用途也十分广泛, 《名医别录》记载构叶可治“小儿身热, 食不生肌, 可作浴汤, 又主恶疮生肉”[13]; 《图经本草》写到构树叶片可“治刺风身痒, 治鼻衄数升不断者, 捣汁三升, 再三服之, 良久即止。嫩芽茹之, 去四肢风痹, 赤白下痢”[23]; 《本草纲目》记载构树的叶片有“利小便, 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7]的功效; 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称用楮叶可治“癣湿痒不可忍, 捣烂敷于癣上; 并且用出皮间的汁治疗水肿, 癣疾”[24]等。
构树皮, 可以“逐水, 利小便; 治水肿气满; 喉痹”[7]。《本草纲目》记载构树皮煮汁酿酒饮用, 可治“水肿入腹, 短气咳嗽”[7], 散服可“治下血、血崩”[7]。唐代的孙思邈曾言:“楮树白皮能够行水, 止血等。”[25]
构树乳汁, 即构树皮分泌的白色汁液, 《本草纲目》称其为构胶、五金胶漆。李时珍认为“构汁最粘, 今人用粘金薄。古法粘经书, 以楮树汁和白芨、飞面调糊, 接纸永不脱解, 过于胶漆”[7]。构树白汁可治癣疾及蛇、虫、蜂、蝎、犬等咬伤。甚至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楮纸烧成灰后可治“吐血、衄血、血崩、金疮出血”[7]。
构树宝贵的药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医药方面, 它在保健以及美容方面的功效也十分重要。明朝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筌》记载有:“充肌肤, 助腰膝, 益气力, 补虚劳。悦颜色轻身, 壮筋骨明目……赤者频服, 不老不饥, 筋力倍增, 行及奔马。并载经注, 决无欺人。”[26]
构树的广泛分布以及药材的易得性, 使得其不仅在古代发挥着治病救人的重要用途, 当代构树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及应用也越来越多, 它的宝贵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四. 楮币
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北宋时期用楮皮纸印刷而成的纸币, 名曰“交子”。“交子”就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纸币, 楮纸绵软、耐磨损, 被选用于印刷纸币, 所以在古代也习惯用“楮币”一词来指代纸币。元代费著在《楮币谱》中写到:“蜀民以钱重难于转输, 始制楮为券, 表里印记, 隐密题号, 朱墨间错, 私自参验, 书缗钱之数, 以便贸易, 谓之交子。”[27]自北宋初期, 由成都16户富商集资36万缗做为保证金, 在世界上首次发行纸币交子, 到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朝廷特设“益州交子务”, 改由官府发行[28]。
在中国历史上, 关于楮币的历史记载、诗词歌赋非常之多, 为我们今天了解楮币的制作、流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说道:“世俗徒见铜可贵而楮可贱, 不知其寒不可衣, 饥不可食, 铜楮其实一也。”[29]元代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中记载:“楮币于宋谓之会子, 于今谓之宝钞。”[30]这说明楮币自北宋开始, 对百姓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人们在祭祀亡者的时候也用楮币, 《朱子语类》记载有“汉中之民当春月, 首戴白楮币, 上诸葛墓”[31],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祖》中写到“土人为之建庙, 每三月间, 香楮相属于道”[32], 以上记载中的“香楮”就是指香和纸钱。
楮币的出现缓解了当时北宋金银不足、铁钱沉重的尴尬局面,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它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世界所认知, 对世界各国纸币的发行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记载, 1294年阿拉伯地区按照中国的模式发行纸币; 13世纪以后越南从中国引进印刷术, 开始用纸印书, 后发行纸币, 《大越史记·陈纪》中记载有“1396年夏四月陈朝初行通宝钞票”[20]。马克·波罗在其游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更是把纸币带到了西方人的思维之中, 这种启蒙为西方国家发行纸币、经济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也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直至今天, 日本的纸币仍是用楮纸制作, 其对楮纸的需求大大促进了亚洲构树的种植及进出口贸易, 楮纸仍然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 构树的宗教应用
宗教信徒和僧人书写经文、诵读经书、朝圣膜拜都跟构树的文化相关。根据相关文献记载, 楮皮纸广泛地被用来抄写经书, 这主要是因为楮纸经久耐磨, 写上的文字清晰隽永, 适合长期保存, 楮纸对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法华经传记》记载, 僧人德元“修一净园, 植诸榖楮, 并种香花、杂草, 沈灈入园, 灌溉香水。楮生三载, 馥气氤氲。……剥楮取衣, 浸以沉水, 护净造纸, 岁毕方成”, 然后再用此楮皮纸书写《法华经》[20]。宋代周密所著《澄怀录》中记载:“唐永徽中, 宣州僧欲写《华严经》, 先以沉香和楮树, 取以造纸。”[33]上述文献说明古代僧人常用楮纸抄写经书, 且须亲自种植, 日日浇灌香水, 三载树成, 剥皮造纸, 用此纸抄写经书才功德深远。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 楮纸在古代确实广泛用于抄写经书。敦煌千佛洞土地庙出土了北魏兴安三年(454年)用楮皮纸写成的《大悲如来告疏》; 北京图书馆收藏的隋开皇年间的写本《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经检验就是用楮皮纸写就; 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的道教经书《无上秘要》卷第52, 经检验也是楮皮纸书写而成[20]。在西双版纳发现的相当数量的佛教抄本中, 主要是构皮纸抄本和贝叶经抄本两种。构皮纸抄本经久耐磨, 写入的文字清晰隽永, 适合长期保存, 西双版纳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构皮纸的经书抄本[34]。
构树宗教方面的应用也沿用至今, 很多信仰佛教的信徒仍会专程购买楮纸, 虔诚地抄写经书。现在, 构树宗教文化依然流传于日本的神社和佛堂, 广西省内还常见种植有构树的庙宇, 僧人们常食用构树叶片来摄入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这是对历史的传承, 也是对现代构树宗教文化的发展。
六. 构树的食用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食用构树雄花序、叶子及果实的传统, 可以直接鲜食或加工成饼等。三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写到“其叶初生可以为茹”[1], 这说明最迟从三国时期百姓就知道构树的嫩叶可以食用了。明朝《本草纲目》中写有“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丫叉, 亦开碎花, 结实如杨梅, 半熟时水澡去子, 蜜煎作果食”[7]。这些记载说明人们除了食用构树的嫩叶以外, 还采其花、果实来食用, 这里的花主要指构树的雄花序, 简单加工过后就是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构树平时就是古人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在饥荒年代更是救命的食材。明代《救荒本草》中就专门讲述了构树相关食物的制作方法:“采叶并楮桃带花, 煠烂, 水浸之, 握干作饼, 焙熟食之。或取树熟楮桃红蕊食之, 甘美。”[35]
构树上还常自然生长有木耳等真菌, 称为楮耳, 又名“楮鸡”。根据相关历史记载, 中国人食用楮耳由来已久。苏轼在他的诗作《和陶下潠田舍获》中就写到“黄菘养土膏, 老楮生树鸡”[36]。宋代的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写有“老生日日困盐齑, 异味棕鱼与楮鸡”[37]。而《本草纲目》的木耳篇也提到了楮耳的药用价值, 所以, 古代人对楮耳的喜爱就不言而喻了[38]。
七. 构树在园林绿化与养殖中的应用
一 构树的园林绿化价值及其应用
构树古时在园林方面的记载相对较少, 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经典记载。北宋时期, 苏东坡被贬儋耳, 准备在居所后面建个小花园, 见院角有一棵老楮树, 长得甚是茂密, 形容为“树先樗栎大, 叶等桑柘沃”, 想砍掉腾出空地种松菊, 后听说其用甚广, “肤为蔡侯纸, 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 黝面颒作玉。灌洒蒸生菌, 腐余光吐烛”。于是“投斧为赋诗, 德怨聊相赎”, 写下一首颇有同病相怜之意的《宥老楮》[36], 至此, 这棵老楮树就在东坡先生的花园里生存了下来。明代袁中道的居地“有莲池二十余亩, 临水有园, 楮树丛生”。于是他想在园中建一亭子用于纳凉, 虽有人规劝他砍掉楮树, 种植松柏桃李, 但都被他拒绝, 最终他选择在楮树下造一简易之亭。“今年夏, 酷暑, 前堂如炙, 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 而楮叶皆如掌大, 其阴甚浓”, 真不失为避暑纳凉的最佳之地。数日之后, 诗人觉得“此树遂如饮食衣服, 不可暂废, 深有当于予心”, 就把此亭命名为楮亭, 写就一篇《楮亭记》[39]流传至今。构树具有抗污染、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冠大阴多等优良性状, 如今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价值, 在未来的应用必然会更加广泛。
二 构树的养殖价值及其应用
南宋陈旉在《农书》中记载有构叶养牛的方法: “宜预收豆、楮之叶, 与黄落之桑, 春碎而贮积之。天寒即以米泔和剉草、糠麸以饲之。”[40]由此可见, 宋朝时百姓已经用构叶制备饲料在天寒时用于养牛。清代农学类的著作《三农经》 《齐民四术》等也都有将楮叶与其他饲料搅拌混合后用来喂牛的相关记载[38]。楮叶除了喂牛以外, 还有用楮叶喂猪的相关记载, 有些地方甚至称构树为“肥猪树”, 可见构树对加速猪的生长肥育功效很大。构树在台湾还被称为“鹿仔树”, 其嫩叶是早期养鹿人家的饲料, 故得此名称。
八. 结语
通过对构树历史文献的梳理, 发现在古代构树可以造纸制衣和治病充饥, 可以抄写经书和印刷纸币, 也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和饲料养殖, 分布范围广泛, 经济价值丰富, 并且随着历史的进步, 构树文化在不断深化扩展。随着当代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为构树新品种的研发以及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带动构树产业的蓬勃发展。构树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好,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石漠化修复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这有利于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有利于推进美丽新中国、美丽乡村蓝图的实现。在医疗保健方面, 构树提取物用于抗肿瘤、增强记忆以及抗氧化、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前景越来越好。生长快速、纤维丰富的构树除了应用于造纸, 新型的纺织技术更是将构树纤维制成纱线, 用于面料与服装的生产, 大大提高了构树纤维的应用价值。绿色安全、营养丰富的构树除了可以直接食用, 人们更是研发出了楮桃酒、构果汁等, 集营养、美味和健康于一体的构树食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笔者所带领的团队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培育出富含粗蛋白的杂交构树, 被列为2014年国务院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提出“以树代粮” “以养带种、种养循环”的粗蛋白饲料产业的创新思路, 利用杂交构树构建“林-料-畜”一体化工程, 推进饲料行业转型升级, 致力于解决我国粗蛋白饲料严重短缺的现状, 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和谐共赢。
构树应用范围广泛、经济价值丰富、生态环境友好, 随着对构树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的深入了解, 传承构树历史文化, 依托现代高新技术, 将构树历史文化与时代需求完美结合、传统应用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 形成多方面的产业应用综合发展, 必将会给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1]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 注.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10. [3] 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2. [4] 周明初.山海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21. [5] 诗经[M].孔子, 编订.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 233, 236. [6] 木基元.中国云南孟定傣族原始造纸的民族学考察[J].机械技术史, 2002(00):129-136. [7]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300. [8]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9] 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5. [10] 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J].广西民族研究, 2007, 23 (2):144-151. doi: 10.3969/j.issn.1004-454X.2007.02.022 [11] 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 2000, 26(11):6-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000557421 [12] 班固, 范晔.汉书·后汉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 [13] 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41. [14] 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 校释.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249. [15] 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331. [16] 黄晓赢.云南腾冲观音塘手工造纸调查[J].保山师专学报, 2009, 28(4):101-104. doi: 10.3969/j.issn.1674-9340.2009.04.027 [17] 费著.笺纸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85:3. [18] 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 1983. [19] 张大伟, 曹江红.造纸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26-43. [20]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85-187, 350-354, 449-475. [21] 黄盛璋.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J].历史研究, 1980, 27(1):113-133. [22] 《山东树木志》编写组.山东树木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200. [23] 苏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21. [24] 宋王怀.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25] 孙思邈.千金方[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 [26]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212. [27] 巴蜀书社编辑.巴蜀丛书[M].成都:巴蜀书社, 1988:211. [28] 高国平.中国票据之交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9 (1):112. [29] 辛弃疾.辛弃疾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 2013:296. [30] 刘壎.隐居通议[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1]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 1986:5355. [32] 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195. [33] 周密.澄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4] 周娅.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抄本概况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 2011, 12(2):33-39, 194. doi: 10.3969/j.issn.1000-4289.2011.02.005 [35] 朱橚.救荒本草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65-268. [36] 林冠群.新编东坡海外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 149, 172. [37] 陆游.陆游饮食诗选注[M].孔祥贤, 注释.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145. [38] 王潮生.说楮[J].中国农史, 1994, 13(2):69-74. [39] 张岱.明清小品文选[M].太原:三晋出版社, 2008:106. [40] 陈敷.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64
- HTML全文浏览量: 266
- PDF下载量: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