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Rock-Chiseling in Chinese Ancient Mountain-garden
-
摘要: 凿山理景在我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中应用广泛, 早在魏晋时就有相关记载, 并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成熟。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对其的系统整理, 将凿山理景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征进行梳理, 并在整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凿山案例的基础上, 将传统园林凿山理景的理法分为凿山作峰石、凿山作洞壑、凿山作溪谷、凿山作蹬道、凿山作壁刻, 浅析其造园理法和匠意。凿山理景能充分利用真山原本的山势地脉, 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对山体加以梳理与雕琢, 人工与自然融合成景, 体现了景观营造中的传统智慧。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背景下, 凿山理景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借鉴价值, 尤其在山地园林的景观设计, 以及由采石活动产生的棕地的景观修复等方面, 具有应用前景。Abstract: Rock-Chiseling was widely used in Chinese ancient mountain-gardens,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matured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As the existing study lacks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authors, collecting cases recorded in ancient literatures, try to discuss ab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ock-Chiseling in Chinese ancient mountain-gardens, as well as the main features and art value of them.An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s grouped the Rock-Chiseling types into Rock-Chiseling for peaks, Rock-Chiseling for caves, Rock-Chiseling for valleys, Rock-Chiseling for paths, and Rock-Chiseling for carvings.Rock-Chiseling ca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topography and site feature, and integrate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with natural landscape by less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which represent the Chinese conventional wisdom.The ideas and ways of Rock-Chiseling have practical val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city in nowadays, and will play a prominent part in the design of mountain-gardens, especially in 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quarry wastelands.
-
Keywords: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 Chinese ancient garden /
- rock-chiseling /
- garden history
-
乡村建设具有区域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而中部地区的乡村建设则相对落后[1-2]。新乡贤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社会力量,如何构建新乡贤参与乡建的路径体系,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河南实现乡村振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自2015年中央文件提出“新乡贤”概念之后,以新乡贤推动乡村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新乡贤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新乡贤内涵与角色、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新乡贤培育问题、新乡贤文化四个方面。在新乡贤内涵与角色方面,学者们对古代乡贤和新时期乡贤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新乡贤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尚未形成定论[3-6]。另外,有学者总结出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有带头人、参与者、监督者、乡土文明继承者和公共精神的引领者等[7-9]。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机制、体系、形式、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总结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陈晔等提出由新乡贤、政府和基层组织构建的“三治一体”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10]。随着网络的发展,陈怡伶提出“互联网+乡贤治理”模式,搭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拓宽其参与渠道,不断优化参与环境[11]。潘怡丞提出新乡贤能更好地监督村干部,从而弥补警务资源的不足,参与乡村扫黑除恶[12]。新乡贤培育和新乡贤文化则多从新乡贤培育困境和新乡贤文化培育路径两方面展开[13-15]。可见,目前学界缺乏对新乡贤参与乡建实践路径的整体性认识和系统探讨。
扎根理论倡导从已有的资料出发,对材料内容进行转化和抽象,从而构建核心概念并厘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16]、经济学[17]、管理学[18]等领域。目前,新乡贤服务乡建属于比较新颖的领域,加之河南新闻媒体对好乡贤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案例资料丰富,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河南新乡贤的案例事迹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构建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理论模型并总结其参与路径,为河南及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区域
河南省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地域面积、农村人口占比大于其他省份。由于历史、现实、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河南的乡村建设还相对落后,将其作为研究区域对积极发挥河南以及其他中部地区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这一研究方法,对河南新乡贤的事迹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构建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理论模型并探讨其实践路径。“扎根理论”是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19],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对资料进行编码,有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三种方式[20]。
三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20年河南评选的新乡贤的事迹材料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查阅河南省文明网及地方文明网,结合新乡贤事迹材料的翔实情况,共选出30位河南省新乡贤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类型(见表1),覆盖面较广,然后对这30位新乡贤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收集,整理出10万余字的事迹资料,为后续分析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表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序号 姓名 地区 职业背景 新乡贤类型 1 张春旺 郑州 企业家 经济 2 申涛 郑州 企业家 经济 3 武玉江 开封 军人 社会 4 张军旗 开封 企业家 经济 5 李江福 安阳 项目经理 经济 6 张运防 安阳 企业家 文化 7 张庆连 新乡 退休干部 经济 8 王俊仁 新乡 退休教师 文化 9 乔友民 焦作 企业家 经济 10 王梦省 焦作 退休干部 文化 11 安奎生 濮阳 村干部 文化 12 郭遵卫 濮阳 干部 经济 13 盛保安 许昌 村民 文化 14 贾保见 许昌 退休教师 社会 15 郑玉海 漯河 乡村医生 经济 16 黄如连 南阳 村民 文化 17 鲁春芝 南阳 企业家 经济 18 段志军 周口 企业家 经济 19 张新文 周口 退休教师 经济 20 李林坡 洛阳 村民 社会 21 贺二奎 平顶山 军人 政治 22 范钦宪 平顶山 工人 社会 23 何慧丽 三门峡 学者 经济 24 赵根尚 三门峡 医生 经济 25 朱景杰 商丘 企业家 经济 26 安万营 商丘 企业家 经济 27 董益春 信阳 企业家 经济 28 夏厚锋 信阳 村干部 经济 29 郭文清 驻马店 企业家 经济 30 胡小未 驻马店 企业家 经济 二. 数据分析
一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首先是将原始资料打散,然后对其进行逐字逐句贴标签,提炼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整理并将其范畴化[21]。斯特劳斯将开放性编码的程序概括为:原始资料—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22]。遵循上述流程,本文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首先将资料中与新乡贤参与乡建相关的原始语句进行标记(前缀为P),将与本研究无关、意义模糊和指向不明的语句进行剔除,最终提炼出342个初始概念(前缀为a)。然后通过连续比较的方法,对上一步所得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合并与剔除,最终获得30个初始范畴(前缀为A)。为节约篇幅,本文仅列举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开放性编码的部分内容(见表2)。
表 2 开放性编码示例原始语句 初始概念 初始范畴 P18:她贴近群众,扶残助困,经常组织村民开展公益剪纸活动。 a18:主动开展公益剪纸活动 A3:主观意愿 P42:同时,他还长年资助村里安某某姐弟两人,承担了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并常去学校看望他们 a42:资助困难学生 A7:捐资助学 P46:他个人捐资50余万元为后乔村修建水泥路3条 a46:出资修路 A8:出资完善设施 P93:将瓦窑打造为特色鲜明的“状元小镇、孝贤小镇” a93:打造特色小镇 A14:文化品牌建设 P137:在李林坡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30余人的慈善组织 a137:成立慈善组织 A19:成立公益活动组织 P159:他首先要求王文生稳定住大家的情绪,答应帮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a159:反映群众情况 A22:反馈村民诉求 二 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的目的是发现并且建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得出主范畴。笔者基于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范畴的属性,通过不断比较分析,按照不同范畴间的逻辑次序与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归纳[23],将科学文化知识、特殊能力、主观意愿归纳为“个人条件”,搭建平台、服务保障、评价机制归纳为“政府支持”,捐资助学、出资完善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推进和创新宣传载体归纳为“资本优势”,创新产权制度、革新产业发展方式、文化品牌建设、帮扶乡村人才、师徒制培养和激发村民社会知觉归纳为“智力优势”,调动积极性、成立公益活动组织、宣传宣讲文化典故和收集整理文化资料归纳为“示范优势”,反馈村民诉求、推进政策执行、协调纠纷和微权力监督归纳为“乡土优势”,村民收入增加和村容村貌提升归纳为“经济效益”,新乡贤心理收益(即荣誉感、成就感、归宿感等)、治理水平提高和乡风文明提升归纳为“非经济效益”。通过这一过程,共得到8个主要范畴(见表3)。
表 3 轴心式编码结果初始范畴 主范畴 核心范畴 A1科学文化知识 个体条件 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条件 A2特殊能力 A3主观意愿 A4搭建平台 政府支持 A5服务保障 A6评价机制 A7捐资助学 资本优势 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路径 A8出资完善设施 A9拓宽融资渠道 A10保障项目推进 A11创新宣传载体 A12创新产权制度 智力优势 A13革新产业发展方式 A14文化品牌建设 A15帮扶乡村人才 A16师徒制培养 A17激发村民社会知觉 A18调动积极性 示范优势 A19成立公益活动组织 A20宣传宣讲文化典故 A21收集整理文化资料 A22反馈村民诉求 乡土优势 A23推进政策执行 A24协调纠纷 A25微权力监督 A26村民收入增加 经济效益 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结果 A27村容村貌提升 A28新乡贤心理收益 非经济效益 A29治理水平提高 A30乡风文明提升 三 选择性编码及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主要是从主范畴中进一步分析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生成核心范畴。基于此,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接关系,并以“故事线”的方式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最终发展出新的实质性理论框架[24]。
通过比较和整合分析,“个人条件”和“政府支持”分别是新乡贤参与乡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构成了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条件要素,且主范畴之间具有理论一致性,因此,这两个主范畴可构成核心范畴−“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条件”。在具备相关条件之后,新乡贤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乡村建设。因此,“资本优势”“智力优势”“示范优势”和“乡土优势”这四个主范畴可以构成核心范畴−“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路径”。而“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则是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之后给本人、村民、村庄带来的收益,可构成核心范畴−“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总结出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利用河南省各个地方的新乡贤案例事迹来验证当前理论模型的饱和度。结果显示,验证案例并没有得出新的理论范畴和逻辑关系,而且每个主范畴也未曾出现新的属性,由此可以证明,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通过了饱和度检验,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
三. 模型阐释
一 新乡贤参与乡建的条件
新乡贤在乡建中发挥作用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支持,包括个人条件和政府支持。个人条件是主观条件,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新乡贤要服务乡村建设,就需要了解当地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状况,然后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科学见解。二是要具备能力,若新乡贤在处理乡村事务中出现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等情况,就会降低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导致乡建工作无法有序推进。三是要具备主观意愿,指新乡贤有参与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愿望和决心,并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主观能动性不高,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其服务乡建也就无从谈起。政府支持是客观条件,包括搭建平台、服务支撑和评价机制。新乡贤要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先必须有好的平台,比如乡贤理事会、乡贤馆等组织,给予他们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其次要健全保障和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处理新乡贤面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同时建立新乡贤培育、认定、评优等评价标准,为新乡贤参与乡建提供制度保障。
二 新乡贤参与乡建的路径
客观认识新乡贤个体资源并发挥其优势是新乡贤参与乡建的前提和基础。从图1可看出,新乡贤的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智力、示范、乡土4个方面,这4个方面共包括19个子路径。资本优势主要体现在新乡贤可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并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新乡贤还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新乡贤到乡村进行投资。智力优势主要体现在新乡贤帮助创新产权制度、革新产业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品牌、帮扶乡村人才等方面。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科学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乡贤可通过知识培训、捐助资金等方式对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知识分子进行帮扶。同时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将自己所学技艺传授给村民,助力人才振兴。示范优势则主要体现在调动村民及身边乡贤积极性、成立公益活动组织、宣传宣讲文化典故等方面。当前,河南农村居民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仍存在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新乡贤文化素质高,在村民心中具有威信,他们的行为往往能起到示范作用,引导村民远离低俗文化。乡土优势是指乡贤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深厚的乡土知识、广泛的乡土基础,能够发挥组织协调能力,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并对乡村“微权力”进行监督,提升乡风文明。
三 新乡贤参与乡建的结果
在参与结果方面,主要体现在村庄物质空间(建筑、道路等)和社会空间(经济、乡风文明等)的改善。通过分析主范畴的内在关系可知,个人条件是新乡贤参与乡建的内在动力,政府支持为外在动力。政府搭建的平台以及出台的政策措施为新乡贤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提供了保障。另外,个人条件和政府支持是新乡贤参与乡建是否成功的基础和根本,新乡贤参与乡建的结果(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则反过来促进了新乡贤个人能力的提高,并作为政府决策调整的依据,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四. 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路径探析
通过对30位河南新乡贤的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可以看出,新乡贤具备相关条件后,可从资本优势、智力优势、示范优势和乡土优势4个方面发挥自身优势,通过19个子路径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 发挥资本优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河南部分地区乡村建设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过窄等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发挥新乡贤的资本优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流向乡村,对河南推进乡村振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乡贤可根据个人能力回报家乡,为家乡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出资出力。困难家庭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民办教师待遇较差和村民不重视教育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村民的教育水平,新乡贤可通过设立奖学金等各种方式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奋发读书。另外,新乡贤比起普通村民具有明显的资本优势,可以发挥新乡贤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在场”乡贤联络“不在场”乡贤,争取在外乡贤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为乡村建设提供资本保障。另外,新乡贤可带领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为项目提供劳动力保障、服务保障等。当地政府应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筹资捐款和参与活动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对捐款达到一定数额的人士颁发荣誉证书,还可用出资人的名字命名道路、桥梁、景观等公共设施,在村内建立功德碑展示乡村振兴中捐资捐物情况。例如,在乔友民的倡导和建议下,焦作市后乔村先后成立了运输车队、石料厂等,吸引企业家、商人投资,增加了村民收入[25]。事实证明,新乡贤和村民是相互支持发展、相互依存的。
二 发挥智力优势促进农业农村内生式发展
新乡贤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可助力农村的产业和人才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必定要迎来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农民自身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新乡贤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带领村民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和村民的创业热情。在生产方式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示范基地、产业化集群、生产基地等措施,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吸引外来人群进村投资建设。在生产技术方面,新乡贤可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可通过建立信息群、建立研究档案和网络视频指导等手段,带领村民科学种植、科学发展。另外,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助推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村落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打造乡村旅游线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例如,新乡市获嘉县北小庄村张庆连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后,发现获嘉县具有大力发展花卉事业的潜力,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花卉事业,城市和乡村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建设总量增加,一举多得[26]。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要靠村民,第二要靠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乡村教师作为本土的知识分子,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中坚力量。新乡贤可发挥自身智力优势,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并完善相关平台建设,使乡村教师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失学儿童,新乡贤可通过师徒制培养的方式向他们传授一门技艺。对乡村的主体−村民,则更多的是要激发他们的社会知觉,让村民自己去发现和体悟农村问题,新乡贤在其中应起到参与和协助的作用。比如,张庆连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种植技术编写成书,供村民免费阅读,为培养年轻一代专业人才发挥作用[27]。
三 发挥示范优势参与乡土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上述理论模型可知,新乡贤在乡建方面发挥示范优势的途径有调动村民积极性、成立公益活动组织、宣传宣讲文化典故、收集整理文化资料等。新乡贤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调动村民及其他人员参与乡建的积极性,为家乡建设献智、献力。在公益活动方面,新乡贤可建立慈善组织、互助协会等来践行敬老爱幼、扶贫救困的良好风尚,改善文化氛围,改变乡村风气。例如,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村的范钦宪带领大家在团城乡成立了老年互助协会,坚持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并深入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8]。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都是起推动作用的。新乡贤可根据自身兴趣收集和整理故事、民谣、戏曲等历史资料,积极参与到农村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并带动其他爱好者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新乡贤要带领村民积极挖掘本村优秀乡土文化,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开展培训等措施,带动村民学习了解优秀文化,讲文明、树新风,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例如,新乡市封丘县瓦窑村的王俊仁在本村发起重阳节活动,改变村里的风气[29]。南阳市卧龙区刘老庄村的黄如连免费举办文化培训班50多次,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0]。
四 发挥乡土优势构建新型关系网络
疏通政府和村民、村民和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推进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政府和村民关系上,新乡贤一方面可以向当地政府反映村民的利益诉求,为决策者建言献策,使其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凭借自身威信和知识水平,为村民解读政策,通过告知、教育、影响等方式,增进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度和认同感,推动政策在基层的有效执行和落实。在村民和村民关系上,新乡贤可以充分发挥人地优势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另外,新乡贤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可对村干部进行权力监督,揭露乡村社会的“微腐败”现象,维护农民利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例如,开封市祥符区姜寨村的武玉江自费创办了“老兵之家”,帮助退伍军人解决了补助未按额发放的问题,化解了不必要的上访事件[31]。
五. 结论与讨论
一 结 论
本研究以探讨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实践路径为目的,基于扎根理论的相关方法,构建了河南新乡贤参与乡建的“条件-路径-结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实践路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条件方面,包括乡贤个人条件和政府支持。新乡贤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主观意愿属于内在条件,平台、保障和评价机制属于外在条件,两者相互影响,为新乡贤参与乡建提供了基本保障。②在路径方面,主要包括资本优势、智力优势、示范优势和乡土优势4个层面,新乡贤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升级、引领新风尚、构建新型关系网络这4大路径参与乡村建设,4大路径下又分为19个子路径,包括资本优势方面的捐资助学、出资完善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推进和创新宣传载体,智力优势方面的创新产权制度、革新产业发展方式、文化品牌建设、帮扶乡村人才、师徒制培养和激发村民社会知觉,示范优势方面的调动积极性、成立公益活动组织、宣传宣讲文化典故和收集整理文化资料,乡土优势方面的反馈村民诉求、推进政策执行、协调纠纷和微权力监督等。路径是通过对实践案例的理论分析所得,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③在结果方面,新乡贤参与乡建后,可为个人、村民、村庄带来收益,经济性收益包括村民收入增加和村容村貌提升,非经济性收益包括心理收益、治理水平提高和乡风文明提升。
二 讨 论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新乡贤研究的思路,但仍存在不足。第一,通过原始资料提炼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主观性,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第二,本研究根据新乡贤的资本、智力、示范、乡土优势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四大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齐康.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56. [2] 王枭勇.浙江传统园林掇山置石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41-1015654716.htm [3] 毛雄飞.灵渠清代状元桥石刻图像的民俗特质[J].美术, 2013(9):124-125. doi: 10.3969/j.issn.1002-2953.2013.09.076 [4] 李银德.论汉代的因山为陵[J].古代文明(辑刊), 2005(4): 149-16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MGJ200500007.htm [5] 李辰.浙江地区石宕遗迹景观开发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766326 [6] 李萍.乐山古城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D375053 [7] 杨尔增.两晋演义:三国演义续编: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666. [8] 李仲伟.广州古井名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107-108. [9] 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9册[M].合肥:黄山书社, 1999:3345-3346. [10]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注评[M].王英志, 注评.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5: 425-426. [11]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戊集: 阅古南园[M].沈锡麟, 冯惠民, 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184-188. [12] 蒋凡, 白振奎.陆游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210-211. [13] 顾宏义, 李文.宋代日记丛编3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818-835. [14]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31-247. [15] 张宗苍.寒山千尺雪[EB/OL].(2012-11-03) [2017-10-30]. https://gd2.alicdn.com/imgextra/i2/0/TB1qCG5JVXXXXc9XpXXXXXXXXXX_!!0-item_pic.jpg. [16] 杨循吉.吴中小志丛刊[M].陈其弟, 点校.扬州: 广陵书社, 2004: 233-243. [17] 玉后山人的博客.文津高阁: 热河朝圣之避暑山庄(15) [EB/OL].(2012-11-03) [2017-10-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e5ad80102e2yu.html. [18] 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长卷·璎珞岩[EB/OL].(2012-11-03) [2017-10-30].http://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0369/img0016.xml. [19] 北京香山文化的博客.带水屏山[EB/OL].(2008-09-02) [2017-10-30].http://photo.blog.sina.com.cn/photo/1501039182/59780a4et57a3f6c4228a?qq-pf-to=pcqq.c2c. [20] 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北京: 清华大学,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03-2010215295.htm [21] 沈超然.绍兴东湖理景艺术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2-1013213899.htm [22] 黄卡伦.从石窟到"壁上造园"的形式初探[D].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5-1016252959.htm [23] 孟兆祯.孟兆祯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8. [24] 朱蕾, 王其亨.乾隆帝的"连锁"园林:以"千尺雪"为例[J].新建筑, 2012(6):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0-3959.2012.06.026 [25] 刘管平.岭南园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17-18. [26] 张冬冬, 张茜茜, 陈香君.基于传统文化的清漪园云会寺台地园艺术探析[J].中国园林, 2016, 32(3): 112-11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1603024 [27] 赵迪, 张龙, 刘佩怡.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J].风景园林, 2017(5):107-1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fjyl201705015 [28] 文基安.台式园林的起源探索及在中国山地别墅中的应用[D].杭州: 浙江大学, 2016.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2954739 [29] 白君.国学公开课[M].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6:231. [30] 黄福康.中国画特质与技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42 [31] 孟凡玉, 朱育帆."废地"、设计、技术的共语: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与营建[J].中国园林, 2017, 33 (6):39-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706008.htm [32] 李天雄, 李秀华, 徐发德, 等.昔日采石场, 今日变公园:焦作市缝山公园规划与建设探析[J].园林科技, 2007(2):27-33.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IDD200609002165.htm -
期刊类型引用(1)
1. 葛顺志,沈实现.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洞窟景观多样性研究. 中国园林. 2024(03): 138-14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