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文军, 何晓琦, 孔艳, 周雪姣, 李慧

李文军, 何晓琦, 孔艳, 周雪姣, 李慧.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32-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66
引用本文: 李文军, 何晓琦, 孔艳, 周雪姣, 李慧.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32-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66
LI Wen-jun, HE Xiao-qi, KONG Yan, ZHOU Xue-jiao, LI Hui. The Forest Culture System in China Gradually Formed Like Flying Wings of Young Birds Increasingly Stronger: Review on the 7th Session of Forest Culture Seminar[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1): 32-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66
Citation: LI Wen-jun, HE Xiao-qi, KONG Yan, ZHOU Xue-jiao, LI Hui. The Forest Culture System in China Gradually Formed Like Flying Wings of Young Birds Increasingly Stronger: Review on the 7th Session of Forest Culture Seminar[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1): 32-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66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 2016-R3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军, 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文化、编辑学。Email:liwenjun@bjfu.edu.cn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

    责任作者:

    李慧, 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文化。Email:lihui@bjfu.edu.cn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

  • 中图分类号: G122

The Forest Culture System in China Gradually Formed Like Flying Wings of Young Birds Increasingly Stronger: Review on the 7th Session of Forest Culture Seminar

  • 摘要: 2017年6月, 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召开。会议上共有29位学者围绕森林文化、林业史、森林与心理健康、国家公园体制建设4个会议主题做了精彩发言。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森林文化不仅需要继承传统历史文化, 以充实当下的森林文化, 古为今用; 更需要与当代森林产业有机结合, 提升森林产业的竞争力, 创新森林文化产品并普惠社会; 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森林的服务功能,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度结合, 搞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森林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
    Abstract: The 7th session of Forest Culture Seminar was held in Guiyang on June 2017, sponsored b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jointly by the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of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he Forestry History Branch of China Fore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 the seminar, 29 scholars gave their splendid speeches from 4 aspects of forest culture, forestry history, forest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s. The attendees of the seminar reached a consensus as below. The forest culture not only need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rich the current forest culture, i. e., using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for modern life. It also needs to combine organically with the modern forest industry for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orest industry and innovating forest culture product and therefore benefitting society. It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forest and promot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also should be highly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smoothly conduct the pilot work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and to explore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development, the forest culture system in China gradually has formed, like the flying wings of young birds become increasingly stronger.
  • 2017年6月15—16日, 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广州真朴苑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及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40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在此次会议上, 29位学者围绕森林文化、林业史、森林与心理健康、国家公园体制建设4个会议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森林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各研究领域交叉融合, 沿着纵深、广度不断发展, 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广杰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胡涌总工程师分别主持“森林文化”这个会议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林业与资源政策研究中心刘金龙教授从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的林业传统知识与文化。刘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直从事参与式林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究, 在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参与式林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中国林业传统知识与文化的重要性。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林联、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资助下, 逐步组建了一个科研合作团队, 形成了一个“中国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及其政策涵义”的研究框架, 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的挖掘和整理。②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价值。③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的长期跟踪观察。④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保护政策研究。20多年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过程, 已经展示了中国林业传统知识和文化在中国、东亚乃至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计方式多样性和减缓贫困中的重要价值。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应当是在充分理解基层林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林学成果和现代科学发展成就,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技交融共生的最理想的研究场所。森林始终会是人类的伙伴, 东方“天人合一”的理想会成为人类的发展行动。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颖教授以甘肃迭部县为例研究了森林文化价值支付意愿及价值。随着人们对森林文化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 其价值的估算与体现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张教授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对森林文化价值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估算了迭部县森林文化的价值。研究表明:①迭部县森林文化价值支付意愿较低, 愿意支付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仅为35.29%。②影响迭部县居民对森林文化价值支付意愿的因素有: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个人年收入水平、对森林文化价值的了解程度。其中, 对森林文化价值的了解程度对愿意支付的影响最低, 个人年收入的影响最大。③迭部县森林文化价值的人均支付意愿的区间为[18.96元/a, 53.71元/a]。根据2015年迭部县人口数和游客人数, 得出迭部县森林文化服务价值为[827.41万元, 2 343.90万元]。为实现森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森林文化价值的保护。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胡海平工程师做了题为“熊猫文化与森林文化”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 着重讲述了中心推动大熊猫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和宣传的工作。森林中栖息和生活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动物, 熊猫是其中的旗舰种和伞护种, 森林和熊猫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人类与熊猫的接触、认识、利用和共存共荣的历史, 形成了大熊猫文化。数据表明, 保护大熊猫的一系列举措既保护了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又保护了它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同时大熊猫是动物迁地保护的典范, 中心以圈养大熊猫为主体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 传播熊猫文化和向公众宣传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正确方式。中心3个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 满足了公众的心理需求, 激发公众的动物保护和生态保护意识。目前,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已出台, 建设森林文化小镇和熊猫文化、挖掘熊猫文化内涵和故事、开创大熊猫文化产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必将丰富森林文化, 共促生态保护, 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余达忠教授以三锹人的迁徙落寨和生计方式为中心, 讲述了近代清水江流域的森林开发与多族群社会的建构。清水江是贵州第二大河流, 清水江流域自古以来都是自然生态保存最好的区域, 森林类型多样, 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灌木林与灌丛林等。三锹人的迁徙落寨和生计方式表明, 一个封闭偏远、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山地区域, 一旦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商品市场中, 其人口承载量和张力都会得到无限的扩张和放大。只要建立起允许竞争的商品市场, 对私有权(即林产权、地产权)给予充分的保证, 且容许市场呈现相对的开放性, 这一区域就会在商品市场的规范中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不但会建成一个有充分包容度的多族群社会, 而且这个多族群社会能够通过契约的方式建构起基本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在于, 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商品市场的发展中, 得到某种程度的保障。从15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 清水江流域经历了400年的森林开发, 树木被伐了一茬又一茬, 森林更换了一批又一批, 但清水江流域森林广袤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很大程度上, 与绵延几百年的开放的木材商品市场是直接关联的。或者说, 相对开放的木材商品市场和这个市场创造的经济效益, 是清水江流域森林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原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樊宝敏研究员做了题为“森林文化价值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的报告。森林的文化价值是森林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精神产生的积极效用, 建设高文化价值的森林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森林的文化价值有两种表达形式:①从森林角度, 可用一年之中来某片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的人们所停留时间的总和来体现。②从人的角度, 可用一年当中人们平均在森林中休闲、康养、生活的时间来反映。森林文化价值的高低主要受森林地理、社会状况、季节变化、森林面貌、公众需求、经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每种因素都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只要发挥禀赋优势、综合调控、精巧经营, 森林文化价值就有望得到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森林文化价值必将赢得社会认可和广泛开发, 成为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阎景娟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园林中的人居环境理想”的报告。家园是人类的根本关怀。家园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栖身之处, 更是代表着人的情感、记忆、精神、灵魂之归属。古代人居环境理想在风景园林文献中有不少具体有趣的记载和论述。人们通过谈论园林的方位、地址、水石植物建筑的布局比例、园中的活动等, 描绘了一种可触摸的、具象化的人居环境理想。阎老师考察了古代园林文献中对人居环境的理想的描述, 从中梳理出代表性的言论, 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分析可见, 物质层面的居住环境不会单方成为理想, 人居环境理想从来都是主客间凝视互动的结果或成果。将人的居处与自然山川森林融为一体, 即“山林朝暮不离家”。理想人居环境即是人类的家园理想, 是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足。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胡涌总工程师做了题为“押花——花卉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发展前景”的报告。胡老师首先介绍了花卉产业的大致情况和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花卉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新兴产业。目前, 我国花卉产业存在新品种研发能力和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等创新驱动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等瓶颈问题。为探索花卉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的建立繁荣的花文化体系, 并在全国建设100个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的设想,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起并联合全国有关的产学研机构, 积极探索以起源于植物分类学中植物标本压制的押花艺术作为切入点, 利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 建立我国花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在整合押花、插花和盆景等各类花卉文化产品的基础上, 寻求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 逐步推动中国传统花卉产业向花卉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真朴苑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傅庆军高级工艺美术师做了题为“押(压)花艺术史与发展”的报告。押(压)花艺术是在林业花卉这个宏大的产业里, 萌出的一支纤细却具强大生命力的分支, 它既根植于花卉植物, 又归属于文化艺术。押(压)花, 是一种溯源于中国古代植物粘贴工艺, 更体现当代创意的艺术, 是中国古代植物标本和植物粘贴工艺的传承和升级版。已列入我国非遗名录的押花艺术, 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押花艺术有着美好的前景, 应借2019年北京世届园艺博览会之势, 大力推广, 让中国和世界了解它、爱上它、体验它、消费它。从“小众”走向大众。籍国家林业花卉平台, 推动产业链内植物文化、植物装饰艺术的发展。开展押花DIY体验课, 掀起青少年热爱探索大自然的热潮。期待押花艺术有一天呈现爆发性成长, 为我国精神与物质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周娴讲师以英国风景艺术(主要是风景画和风景园林)为例, 探讨了民族文化里的生态意识。以现代城市公园的蓝本——英国风景园林及其相关的风景画为例, 从历史学角度论证日耳曼民族文化的态度决定他们艺术的高度, 再通过详细比较19世纪初英法两国风景艺术的差别, 从而肯定了英国风景艺术的最高地位。从英派风景画(以画家Friedrich为例)里蕴含的对自然的情感引申到移情学说, 而移情不仅仅是艺术学的隐象, 更是生态学的心理学显象, 从中找到了艺术学与生态学的契合点。最后围绕“艺术可否唤醒生态意识”的问题, 探讨了把精英艺术转化为大众艺术的社会教育方法和引导生态文明行为的设计学专业的高校教育方法, 并总结了杜绝公园、景区不文明现象的根本途径是设计在先、管理补后。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广杰教授做了题为“木材的表情及其文化寓意”的报告。木材的所谓表情是在木材表面部的、人性化的“感情”, 即由纹理、肌理与颜色等因子构成的木材花纹。一般地, 木材花纹由纹理构成, 除直纹理外, 波浪纹理和交错纹理、及由根端、树瘤等出现的异常纹理, 常常形成颇具工艺价值、独特摸样的花纹。特殊的木材伤害组织亦能形成具有一定工艺价值的特殊花纹。为了从学术上充分认知木材花纹的多样性, 恰如其分地描述木材花纹千姿百态的表情, 以及深入挖掘木材花纹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寓意, 赵老师在归纳了木材花纹形成的基础上, 就木材花纹典型图谱, 如鸟眼纹、水波纹、虎斑纹、牡丹纹等的表情及其蕴藏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木材花纹的形成与调控研究, 及木材花纹在木制品工艺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意义与实际参考价值。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严耕教授主持“林业史”这个会议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做了题为“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的报告。中国古代先民与树木、森林朝夕相伴, 积累了丰富的树木利用经验, 逐渐形成与树木有关的思想、传统、制度、情感、崇拜等树木文化。随着植物考古的广泛开展, 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出土梓树属木材, 从而为我们认识梓树属树木的利用及其传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梓树、楸树是我国厚产的乡土树种, 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梓树、楸树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料, 还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古文献中梓树、楸树的记载, 王老师详细地阐述了二者的利用和文化内涵, 对现今二者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冯尕才副教授做了题为“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滑坡多发地带森林的历史变迁”的报告。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白龙江流域森林茂密, 生态环境优越。近1 000多年来,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 毁林开荒、木材利用、樵采烧炭、畜牧以及森林火灾等活动加剧, 该流域的森林经历了元代以前缓慢变迁时期、明代到民国时期加速变迁时期、建国后急剧变迁等几个历史时期, 呈现出森林面积由大到小, 质量由好到坏, 生态系统由完善到破碎的逆向演变过程。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则随之加剧, 该流域成为我国泥石流滑坡多发地带之一。在预防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各种措施中, 保护和营造森林,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 虽非万全之策, 但是是重要策略。因此, 总结历史上森林资源流失的教训, 继续宣传生态文明, 弘扬生态文化, 推进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保护和发展森林植被, 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必要措施。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莉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杉木文化初论”的报告。杉木, 常绿乔木,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杉木是古代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 根、皮、球果和叶均可入药, 木材具有多种用途, 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古代人民在长期的栽植培育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 在利用、栽培、贸易的过程中超越了杉木作为自然物的范畴, 形成了一种与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杉木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杉木文化是中国树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内涵。李老师从杉木的物质利用、栽培技术、经济制度、民俗、文学等几个方面, 对我国传统的杉木文化进行初步的论述。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郎洁讲师做了题为“日据时期文学意象中的台湾樟料贸易”的报告。通过收集和整理日据时期(1895—1945年)的台湾文学作品, 发现其中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在内大量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樟木种植和樟料贸易有关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关系, 从侧面反映出了由于樟树种植和副产品推广造成的台湾本土居民与殖民者的矛盾冲突和交往细节, 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和社会学意义。因此, 通过研究和梳理此类文学作品出品地和作者, 从日本、台湾、大陆3个层面来对文学作品的描述重点进行归类, 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来完整地反映日据时期作者和他人眼中台湾的樟料贸易和樟木文化。初步得知, 樟料贸易与台湾山林民俗密切相关, 包括风俗水土、山林买卖、木料运输等; 樟料贸易中原木生产份额较少, 工业加工比率较大, 樟料生产属于工业领域, 包括工人管理与公司经营等, 日人经营占主流地位及市场份额; 樟料生产及贸易充满了殖民掠夺与民族抗争的文学记忆。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孙昱做了题为“国槐的历史文化价值探析”的报告。国槐作为我国的乡土树种, 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且用途广泛,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国槐文化是我国树木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探析国槐的历史文化价值, 能够填补树木文化研究的空白并为其他树种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孙昱在查阅大量史籍和文献的基础上, 认为国槐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古典园林造景、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学艺术中。这对国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美化的文化品位。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建平副教授主持“森林与心理健康”这个会议主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李树华教授做了题为“园艺疗法之科学研究进展”的报告。园艺疗法起源于欧洲, 发展于北美, 流传于亚洲, 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辅助作业疗法。在欧美园艺疗法发展的同时,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方园艺疗法的基础与雏形已经形成。李教授在介绍园艺疗法与园艺福祉概念的基础上, 首先概括了美国、欧洲、日本及韩国的园艺疗法发展现状; 其次, 从五感刺激、园艺操作体验、康复景观设计以及基于东方传统文化的园艺疗法等4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园艺疗法研究进展; 同时, 介绍了我国园艺疗法研究的几个主要平台; 最后, 期望让中国大陆更多学者参与到园艺疗法的研究实践中, 推动学科发展, 逐渐让大陆“园艺疗法”研究进入成熟发展的时期。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陈筝助教做了题为“可穿戴交互反馈和健康循证设计”的报告。随着人们对生活期望的提高, 城市设计开始越来越注重空间环境如何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神经科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和测量物理环境对人情绪、认知等心智健康的影响, 也能够更好地控制模拟环境刺激。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 随着各种智能穿戴技术的进步和普及, 我们将很可能实现感官增强和智能增强, 我们控制世界的手段也被物联网大大拓展。这些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将会深远地改变我们和环境互动的方式。陈老师从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器、情感计算等软硬件技术进步开始, 介绍它们在量化森林和绿色开放空间的健康效益方面提供的新机遇, 以及给环境设计带来的技术革新。报告重点总结近3年多来高密度人居环境实验室及建成环境技术中心课题组在环境感知测量及设计决策支持方面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基于脑电测量恢复性环境对认知水平的影响、基于自主神经反馈的环境情感地图分析和情绪测量等方面的初步结论。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高山副教授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研究了生态心理与荒野体验。高老师首先介绍了生态心理的哲学基础, 以及生态心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①20世纪90年代, Theodore Roszak、Mary Gomes、Allen Kanner和Robert Greeway推进的生态心理学, 批评现代文化, 寻找环境行动的新的方式, 应对环境中的焦虑, 培养人们在自然中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②2009年Thomas Doherty创办生态心理学杂志(Ecopsychology)、2010年创办European Journal of Ecopsychology。关注生态治疗, 将生态行动和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疗与成长联系起来。高老师采用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即根据中西哲学对待荒野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不同的生态心理, 分析了在荒野体验中人的生态心理, 深度考察在不同的哲学文化中人们的生态心理是否存在某种共性。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博士生Ahmad Hassan做了题为“森林步行对人大脑活动的影响”的报告。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 使空气清洁、新鲜; 树木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 还能吸收各种粉尘; 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 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为探究在森林中持续步行对人的大脑会产生何种影响, 60名测试者被要求在竹林和市区(对照)的既定路线上步行15 min。在轨道、速度相同情况下, 使用血压和脑波检查测试者的生理反应, 语义差分法SDM用于检查测试者的主观感觉, 比较两种环境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 测试者在森林中行走后血压下降, 表现出舒适、轻松自然的情绪。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明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中的森林意象及其心理疗愈作用”的报告。从叙事心理与意象心理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中的森林原型及其心理疗愈作用。意象具有情绪唤起和意义生成的心理功能。森林意象具有高度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听到“森林”这个激发词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关联和叙事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自发的, 也可以诱导修饰。两种生成方式都具备一定的疗愈作用。而后者具有更高的主动操作性。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建平副教授做了题为“森林疗法与心理健康”的报告。森林作为最佳的复愈性环境, 让久居城市的现代人的身心和能力得到恢复与更新。森林疗法是把森林作为一种载体, 探讨森林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森林疗法通过与大自然接近的工作如森林运动疗法、森林作业疗法、五感体验等, 借助于心理放松与咨询技术, 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提供森林环境的疗愈系统支持。在北京开展森林疗养课程模块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城区和延庆松山森林公园进行调研, 评估森林环境对体验者血压、心率变异性、情绪、环境复愈性、环境感知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 森林环境的复愈性显著高于城市环境。森林环境可以显著降低体验者的消极情绪, 提升积极情绪, 这种效应不受活动类型的限制; 森林环境可以提高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整体调控能力, 增加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 改善血压, 使体验者血压更加趋向理想血压值。在森林环境中进行不同的活动, 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效应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增加森林环境影响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调节变量, 探索森林中不同林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脑神经成像技术, 进一步探讨自然产生积极疗效的脑神经作用机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玉钧教授主持“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这个会议主题。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唐芳林院长做了题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思考”的报告。唐院长从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20年, 主持过西藏羌塘、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西双版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带领团队主持和参与云南普达措、湖北神农架、羌塘藏羚羊、野牦牛、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等12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展分4个阶段:①探索阶段:1996年云南开始研究, 2007年建立普达措国家公园, 2008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在云南省开展国家公园试点, 2013年已经建立13个国家公园实体。②认识阶段:2013年国家提出, 各部门各自解读, “盲人摸象”。③试点阶段:2015年, 国家发改委牵头, 联合国家林业局等十三部委共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④推进阶段:2017年, 出台总体方案。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 分析整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做法及特点, 对国家公园及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标、区域选择、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思考, 为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谭炳香研究员做了题为“遥感服务国家公园”的报告。遥感技术可以给人们提供直观、客观的图像信息, 使人印象深刻;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重复观测的数据, 让人们看到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 以改善经营策略和方向。目前,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 在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上, 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谭老师介绍了国外遥感服务国家公园的技术现状和应用经验, 如遥感进行国家公园资源调查, 遥感监测国家公园的变化(砍伐、采矿), 利用遥感技术评价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的效率、评估国家公园对周边的影响, 等等。我国于2016年开始设立国家公园试点, 国家公园建设刚刚起步, 国外的国家公园经营和管理经验, 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 避免走弯路, 让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快速健康发展。遥感服务国家公园的各项技术与经验, 有利于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提升我国国家公园的生态科技含量。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赵俊臣研究员做了题为“云南省内国家公园存在的难题与解决对策”的报告。截至目前, 云南省已先后建立了迪庆普达措(2006年)、梅里雪山(2009年)、丽江老君山(2011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009年)、普洱太阳河(2011年)、保山高黎贡山(2011年)、红河大围山(2012年)、临沧南滚河(2015年)等8个国家公园。已经建成的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科研、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建设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题, 主要是国家层面的体制不顺。国务院下属机构中, 没有一个部门能综合管理所有的中国国家公园。此外, 一是云南省已经建成的8个国家公园和今年刚批准建设的5个国家公园, 其实都是云南省自己设立的。怎样把它们上升到国家层面, 迫切需要研究。二是云南省内国家公园, 归口林业部门统管, 具体管理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三是一些试点工作的地方政府, 更多的是看中了国家公园品牌的经济效益, 试点情况不规范。四是国家公园缺乏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五是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有待规范。六是国家公园建设资金的筹措急需国家出资。七是国家公园内涉及到大量的集体林地的产权急需明晰。八是云南省内国家公园建设的立法研究。九是国家公园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张天新副教授做了题为“纽约州立森林保护地及其功能体系”的报告。城市腹地的山地、森林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区, 拥有足够面积和规模的森林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类似的案例很多, 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环状绿地规划就是出于这样的初衷。然而, 这类森林绿地往往过于理想化地靠近城市, 结果因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压力而受到蚕食。纽约体现了另外一种城市-森林的组合模式, 即森林并不布置在城市周边, 而是在较远的山地, 但是归纽约州统一管理。这样, 既不构成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同时保证了森林的原生态保护。张老师详细介绍了纽约州立森林保护地的设立与发展过程、宗旨及管理措施、利用与保护方式, 与纽约州及纽约市相关的行政管理体系, 特别集中探讨其“永久荒野”保护理念的来源和不同形势背景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李鹏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生态代表性的加拿大国家公园动态反馈遴选机制”的报告。遴选机制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 传递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理念, 也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需要优先解决的领域。基于自然区域特征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基于生态代表性选择国家公园是加拿大国家公园遴选机制的核心, 也是全球保护地确定的典范。李老师从系统理论入手, 分析了加拿大国家公园遴选机制。结果表明:遴选标准嵌入系统规划, 遴选流程表现为联邦政府主导、上下参与, 遴选进展通过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动态表征, 遴选标准、遴选流程和遴选进展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反馈的遴选机制。该遴选机制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快建设和扩展保护对象。针对中国保护地遴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借鉴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遴选标准——“点面”结合、遴选流程“上下”互动、遴选进展“动静”结合等方式进行解决。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娅副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理念探析”的报告。首先给出了国家公园的内涵, 提出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政府设立和管理的保护区, 旨在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和历史遗产, 提供与环境兼容的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社区发展等功能的特定区域。然后介绍了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情况和一些世界典型国家公园建设经验。最后指出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及实践路径:①创新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②协调理念——合理开发资源; ③绿色理念——减少游客碳足迹; ④开放理念——加强国家公园内外界联系; ⑤共享理念——消除门票经济。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徐威威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分析了云南省国家公园划占农民集体土地问题与对策。云南省国家公园划占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被划占土地农户脱贫致富和社区经济发展, 促进国家公园的健康顺利发展, 从而推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形成。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通过文献查阅法、实地访谈法及归纳法对云南省国家公园划占农民土地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发现云南省国家公园在划占农民土地方面存在着部分农户的土地被无偿划占, 由于土地权属不清晰, 导致管理困难、政府在园区征地的资金不足、征地困难等问题, 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 提出国家要加强立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 云南省要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土地产权股份合作新形式, 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等一系列建议, 以促进国家公园的健康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玉钧教授做了题为“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机制”的报告。国家公园理念产生以来, 游憩活动就一直发生在国家公园内, 而国家公园与游憩的关系也不断地引发争论。保护生态系统和发展游憩始终是国家公园在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是有效的游憩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户外游憩管理, 尤其是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其实践应用也给予了我们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张老师从游憩资源管理、游客管理、游憩服务管理3大方面, 总结并吸收国外国家公园游憩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成功之处, 提出关于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策略:①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②建立生态旅游管理资料库; ③进行生态旅游活动适宜性评价; ④建立生态旅游适应性管理系统; ⑤重视环境解说与自然教育; ⑥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如何科学制定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相关的管理标准及技术规范, 保障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健康环境和正确方向; ②如何让游客参与到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规划及发展的过程, 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高质量体验; ③如何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化的时空布局; ④如何动态监测及科学评价生态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生态旅游进行适时调整的、多方参与的适应性共同管理。

    2005年, 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此后每2年举办1次, 已连续召开7届[1-5]。十多年来, 历届森林文化会议不断引领和推动我国森林文化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至今已发表有关森林文化的学术论文200余篇, 成为中国森林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生态文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三大体系之一。森林是生态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因此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森林文化不仅需要继承传统历史文化, 以充实当下的森林文化, 古为今用; 更需要与当代森林产业有机结合, 提升森林产业的竞争力, 创新森林文化产品并普惠社会; 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森林的服务功能,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度结合, 搞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 [1] 孔艳, 李文军.树立新的森林价值观、森林文化和森林经营观——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3-6.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05.04.002
    [2] 何晓琦, 颜帅, 孔艳.森林文化研究的新阶段——全国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18-22.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10.01.004
    [3] 孔艳, 李文军, 何晓琦.从历史中找寻未来从森林中解读文化——第四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37-43.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8826
    [4] 孔艳, 李文军, 何晓琦.森林视角中的历史与文化的新解读——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9-14.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9101
    [5] 何晓琦, 李文军, 周雪姣, 孔艳.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第六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34-3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60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6
  • HTML全文浏览量:  233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19
  • 发布日期:  2018-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