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中国城乡消费差异分析

李娜娜, 李强, 王小丽, 李凡

李娜娜, 李强, 王小丽, 李凡. 中国城乡消费差异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84-9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73
引用本文: 李娜娜, 李强, 王小丽, 李凡. 中国城乡消费差异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84-9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73
LI Na-na, LI Qiang, WANG Xiao-li, LI F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84-9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73
Citation: LI Na-na, LI Qiang, WANG Xiao-li, LI F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84-9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73

中国城乡消费差异分析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生态文明背景下林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机制及主要模式研究” 2015ZCQ-JG-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生产模式转型与非农就业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反贫困对策研究” RW2011-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娜娜,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13120240936@163.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作者:

    李强, 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qiangli@bjfu.edu.cn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in China

  • 摘要: 概述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 重点分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运用AIDS模型对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并计算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的支出弹性和自价格弹性。得出结论认为, 我国城乡消费结构差异逐步缩小, 但城镇居民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已经基本趋于稳定, 而农村的享受型消费有所不足。此外, 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将成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重点。最后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提出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rend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n, by using the AIDS model, it analyze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nd calculates their expenditure elasticity and self-price elasticity of the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eriv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being gradually reduced.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has been basically stable, while the development-and enjoyment-oriented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s insufficient. Furthermore, family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will be the key elements to increase the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城乡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消费结构的变动反过来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此, 研究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动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适应消费加快升级, 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 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 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大众消费预期,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1]。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分析, 了解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消费结构问题,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需求角度研究居民的消费结构问题。Stone[2]根据Klein等[3]的直接效用函数, 从需求的一般线性表示开始, 对函数施加可加总、齐次性和对称性约束后推导出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简称LES)。Lluch[4]在LES的基础上, 提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简称ELES)。由于经济理论的一致性和函数的灵活性, 由Deaton等[5]提出的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以下简称AIDS)是分析消费结构常用的模型之一。随着国内学者将国外研究消费结构的经济理论引入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中, 国内对消费结构也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

    围绕居民消费以及消费结构问题, 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 积累了较丰富的文献, 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基本生活消费为主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由温饱型逐步到小康型的过渡阶段[6-7]。陈林兴[8]、徐秋艳等[9]认为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是促进农村消费的重点。此外, 有学者指出, 价格、收入及市场发育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10-11]。郭亚等[12]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发现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弹性较大。陈治国等[13]研究发现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正处于由发展型到享受型的过渡阶段。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对城乡消费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穆月英等[14]、臧旭恒等[15]通过对不同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研究发现,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存在巨大差异。郭晗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食品类消费对于城乡居民均表现出“必需品”的特征, 但城乡居民在其他消费品类方面存在巨大差别, 城市居民侧重于“享受型”消费, 而农村居民则更加侧重于“安全型”消费。

    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者对居民食品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 学者重点针对食品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胡发刚[17]认为当前粮食和植物油对农村居民来说属于生活必需品,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蔬菜和猪肉的需求将会增加。刘华等[18]基于城镇居民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大米和面粉仍然是生活必需品, 大米、面粉、牛羊肉是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沈辰等[19]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研究结果表明, 未来粮食、油脂消费份额趋于减少, 在外用餐、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消费是今后食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其次, 学者对影响食品消费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周津春[20]认为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之一, 而市场发育促进了水产品、肉类和瓜果等食物的消费。刘秀梅等[21]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家庭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产生影响。

    温涛等[22]利用ELES模型研究发现, 农民各项收入对各项消费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其分项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而转移性收入则主要影响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需求。陈波[23]、马琳等[24]认为收入和价格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并且提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调整。孙巍等[25]、胡日东等[26]将收入引入到AIDS模型, 结果表明收入对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运用AIDS模型对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已有文献更多是针对某一地区或具体消费类型进行研究。从城乡角度入手分析时, 较少有城乡居民不同时期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另外, 对于中国城乡消费结构问题, 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关注仍然不足。尤其是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哪些差异, 表现出哪些新特点, 是值得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建立AIDS模型, 对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结构及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为缩小城乡消费差异提供建议。

    由Deaton等[5]根据需求理论提出的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 需求函数以预算比例的形式表现如下:

    (1)

    式中:

    (2)

    式(1)中, αi为常数项, wi为消费品i的支出份额, X为消费总支出, pj表示第j种消费品的价格指数, P表示总的价格水平, γij表示消费品j的价格变动对第i种消费品的预算支出份额wi的影响, βi表示X/P的变化对wi的影响。

    由于式(1)为非线性模型, 直接估计比较困难, 因此Deaton等[5]提出可以用Stone价格指数进行线性化近似估计, Stone价格指数P*可表示为:lnP* = , 则预算份额方程为:

    (3)

    由于AIDS模型的系数满足需求系统的加总条件、价格和支出的零阶齐次性条件和斯卢茨基方程, 故有下列性质: ,

    收入弹性公式如下:

    (4)

    自价格弹性公式如下:

    (5)

    通过估计式(3)可以获得需要的参数, 如果消费需求系统中包括n种消费品, 则式(3)包含有n个方程。由于这些方程相互之间存在影响和制约关系, 各种商品消费支出的份额之和等于1, 一种商品的支出份额增加, 其他商品的支出份额必将减少, 对式(3)消费需求系统方程可以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方法(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简称SUR)进行估计。如果所有方程同时估计, 则方程为奇异矩阵, 无法估计, 因此需要去掉其中一个方程。无论去掉哪个方程都不会影响估计结果。根据AIDS模型的性质, 去掉方程的所有待估计系数都可以通过其他n - 1个方程的系数推出, 而其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则可以通过德尔塔(delta)方法估计获得。

    本文选取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对城市和农村的消费结构差异进行分析。其中, 农村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城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以及《中国价格统计年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 消费品主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后文简称“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8大类。由于缺少其他商品和服务这一项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因此用“个人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代替“其他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 [25]。本文将八大类商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调整, 同时将名义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按照调整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计算出实际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城乡消费差异逐步缩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6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同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2元, 是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元的97.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63.4元, 是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的92.5倍。在收入提高的同时,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快速增长。2016年,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 712.4元, 同比增长8.8%。同年,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23 078.9元, 同比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0 129.8元, 同比增长9.8%。

    图 1可知, 从2006年到2015年, 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城乡居民消费在数额上仍有较大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远高于农村。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超过两万元, 而农村不到城镇的一半。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率来看, 2010年以前, 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 而在2010年以后, 农村居民的消费实现快速增长, 其增长率超过城镇, 尤其是在2013年, 农村的人均消费增长率超过25%。此外, 城乡居民消费比由2006年的3.07颐1下降为2015年的2.31颐1,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在逐步缩小。

    图  1  2006—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图 2图 3分别表示2006—2015年城镇和农村各类消费的支出份额。从衣、食、住这3类消费来看, 农村居民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占比高于城镇居民, 食品消费份额出现明显下降, 而居住占比有所增加, 衣着消费变化不明显。食品消费方面,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占比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且农村的下降幅度高于城镇。从2006年到2015年, 城镇的食品支出份额从37%下降为30%, 农村的食品支出份额从43%下降为33%。居住消费方面, 城乡居民消费占比有所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占比在前期变化不明显, 且低于农村, 但在2014年居住消费所占比例迅速上升, 并超过了农村地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城镇居民的支出比重高于农村, 但到2015年两者的消费占比基本持平。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缓慢增长; 而文教娱乐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所占比重有所降低。从医疗保健来看, 农村居民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城镇居民。总体而言, 近年来,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结构发生转变, 城镇和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趋于持平, 城乡消费结构差异进一步缩小。但就具体的各类消费而言, 城乡消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村地区的衣、食、住等生活必需消费占比仍高于城镇, 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有所不足, 医疗保健负担较重, 而城镇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基本趋于稳定。但近几年城镇地区的居住支出份额增长过快, 住房压力较大。

    图  2  2006—2015年城镇各类消费支出份额
    图  3  2006—2015年农村各类消费支出份额

    消费需求系统中主要包括8大类消费, 则共有8个方程, 在估计时去掉“其他商品及服务”所对应的方程, 其系数通过其他7个方程的系数推出。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别对“十一五” (2006—2010年)与“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结构进行估计, 结果见表 1~4。由回归结果可知, 大部分参数在10%的统计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X/P*表示真实消费支出, ln(X/P*)的系数βi表示某一消费品真实消费支出的变化对该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影响; 必需品的βi值为负, 奢侈品的βi值为正。从估计结果可知,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 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比随着消费支出增加而下降, 体现出“必需品”的特征, 而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与“十一五”时期相比, 在居住方面, 城镇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 而农村地区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下降, 而农村居民恰好相反。医疗保健在“十二五”时期对于城乡居民来说, 消费占比均下降, 而农村的消费参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  1  2011—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2006—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2011—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2006—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中国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的计算结果如表 5表 6所示。本文对各类弹性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大部分弹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表  5  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支出弹性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6  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支出弹性分析

    对于城乡居民来说,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 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支出弹性均大于1, 这两类消费品将成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重点(见表 5)。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十二五”时期, 居住和文教娱乐的支出弹性大于1, 农村居民对于这两类消费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具体分析如下:

    表 5可以看出,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 在“十一五”时期, 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以及医疗保健的支出弹性都大于1, 说明随着消费支出的增加, 城镇居民将更多的支出用于这几类消费, 即有较强的消费意愿; 而在“十二五”时期, 则对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 城镇居民有更强的消费意愿。值得注意的是, 居住、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支出弹性明显下降, 消费意愿趋于稳定。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在“十一五”时期, 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支出弹性大于1, 这意味着随着消费支出的增加, 农村居民更愿意增加这几类消费的支出; 在“十二五”时期,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以及文教娱乐这几类消费。与“十一五”时期相比, 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用于衣着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 说明衣着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意愿逐渐趋于稳定。而居住的支出弹性有所增加, 农村居民对居住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强。

    “十二五”时期, 城镇居民的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支出弹性大于1, 意味着城镇居民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且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兴盛, 使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支出大幅增加。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居民的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的支出弹性均大于城镇居民。可能是因为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 重新建房或在城镇买房, 从而更愿意加大对居住的支出; 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 推动了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升级, 从而使家电设备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农村通讯事业大力发展, 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快速提高; 文教娱乐对消费支出的变动敏感, 说明农民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

    2.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分析

    自价格弹性表示一类消费品的需求量对于自身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表 6可知, 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小于0, 说明这些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上涨都会减少居民对该消费品的需求量。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 在“十一五”时期对食品、文教娱乐的价格波动更敏感, 而在“十二五”时期, 则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的价格波动敏感性更高。文教娱乐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下降明显, 在“十二五”时期小于1, 说明文教娱乐已经成为基本消费支出, 受自身价格影响较小。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在“十二五”时期大于1, 说明这几类消费品受价格影响较大。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在“十一五”时期对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的价格波动更敏感, 而在“十二五”时期, 则对食品、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的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更高。其中, 家庭设备及服务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下降明显, 在“十二五”时期小于1, 说明在农村地区, 价格对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的影响在逐渐减小, 已经逐渐成为基本消费支出。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在这两个时期, 居住和医疗保健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均小于1, 受价格影响较小。近年来, 房价增长过快, 城乡居民难以负担或持观望态度; 而医疗保健支出受价格影响较小, 则可能是由于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所致。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支出在城镇地区受自身价格的影响在逐渐下降, 而在农村地区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呈下降趋势, 但在“十二五”时期仍大于1, 对价格变动敏感。此外, 城乡居民的食品自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1, 这可能是因为食品类消费不仅包括粮食、蛋类、肉类等, 还包括了烟酒饮料、在外用餐等, 而这部分支出在食品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从而影响了食品类的自价格弹性。

    本文利用AIDS模型对我国“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及差异进行分析, 并计算了8大类消费品的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 从城乡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份额来看, 城镇和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差异逐渐缩小, 城乡消费结构差异进一步缩小。但农村居民的生活必需消费占比仍高于城镇居民, 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有所不足, 而城镇地区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基本趋于稳定。

    第二, 食品和衣着对于城乡居民均表现出“必需品”的特征, 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将成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重点。同时, 农村居民对于居住和文教娱乐有较强的消费意愿。

    第三, “十二五”时期, 城镇居民对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的价格波动敏感性更高, 而农村居民对于食品、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的价格波动敏感性更高。

    一直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但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农村和城镇消费结构的分析发现, 城乡消费差异呈缩小趋势。根据研究结论, 为了促进消费结构的调整,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针对城乡居民未来对于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的特点,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加大对此类消费品的开发, 并引导居民合理消费。②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受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 应政府应采取合理措施, 稳定物价。尤其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交通和通讯以及文教娱乐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应合理调控其价格,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 促使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缩小。

  • 图  1   2006—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图  2   2006—2015年城镇各类消费支出份额

    图  3   2006—2015年农村各类消费支出份额

    表  1   2011—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06—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1—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06—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支出弹性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城乡居民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

    下载: 导出CSV
  •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 [2018-03-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2]

    STONE R.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J]. Economic Journal, 1954, 64(255):511-527. doi: 10.2307/2227743

    [3]

    KLEIN L R, RUBIN H.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the cost of liv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47, 15(2):84-87. doi: 10.2307/2295996

    [4]

    LLUCH C.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4(1):21-32.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3ed6e6d91d0dc7ba6516758ada3f9eb0&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5]

    DEATON A,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3):312-326.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65ec16c91a504a73aae4179c6ac4e7bb&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6] 张凡永.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动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3):56-63. doi: 10.3969/j.issn.1000-6370.2007.03.010
    [7] 郭爱君, 武国荣.基于AIDS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08(2):34-3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rkyjj200802007
    [8] 陈林兴.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侧重点选择——基于AIDS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0(20):114-11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jyjc201020035
    [9] 徐秋艳, 李秉龙.基于AIDS模型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1):71-75. doi: 10.3969/j.issn.1007-3116.2015.01.013
    [10] 黄祖辉, 陈林兴.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系统函数的稳定性检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126- 137. doi: 10.3785/j.issn.1008-942X.2009.09.101
    [11] 张广胜.农村市场发育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2(4):43-4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ncgc200204006
    [12] 郭亚, 葛扬.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4 (2):1- 10.
    [13] 陈治国, 李晨, 辛冲冲, 等.基于LA-AIDS模型的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1):82- 8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701014
    [14] 穆月英, 笠原浩三, 松田敏信.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系统的AIDS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 2001(8):25-28. doi: 10.3969/j.issn.1004-972X.2001.08.009
    [15] 臧旭恒, 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122-126. doi: 10.3969/j.issn.1001-9839.2003.06.025
    [16] 郭晗, 任保平.基于AIDS模型的中国城乡消费偏好差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 2012(5):45-51.
    [17] 胡发刚.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分析——基于二阶段需求系统模型与二次几乎完美需求系统模型[J].财经科学, 2016(2):93-102. doi: 10.3969/j.issn.1000-8306.2016.02.010
    [18] 刘华, 钟甫宁.食物消费与需求弹性——基于城镇居民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3):36-43. doi: 10.3969/j.issn.1671-7465.2009.03.006
    [19] 沈辰, 穆月英.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研究——基于AIDS模型[J].经济问题, 2015(9):81-85, 10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6078003
    [20] 周津春.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AIDS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6(6):17-2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ncgc200606003
    [21] 刘秀梅, 秦富.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5(3):25-30. doi: 10.3969/j.issn.1000-6370.2005.03.006
    [22] 温涛, 田纪华, 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3):42-52.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3.03.005
    [23] 陈波.不同收入层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需求变化趋势——基于AIDS模型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13(4):14-20. doi: 10.3969/j.issn.1000-4769.2013.04.003
    [24] 马琳, 杨建垒.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2016, 34(4):66-7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xjjsh201604012
    [25] 孙巍, 苏鹏.引入收入变迁因素的AIDS模型的扩展及实证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3(4):658-66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ltjygl201304009
    [26] 胡日东, 钱明辉, 郑永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14(5):75-8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1005644398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陈燕凤,唐琦,夏庆杰.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相对贫困比较研究:1995—2018. 社会治理. 2023(04): 84-10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图(3)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46
  • HTML全文浏览量:  467
  • PDF下载量:  68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6-03
  • 发布日期:  2018-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