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运晓钰, 陈丽鸿

运晓钰, 陈丽鸿.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0
引用本文: 运晓钰, 陈丽鸿.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0
YUN Xiao-yu, CHEN Li-hong. The Ecological Ideas Contained in Das Capital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3): 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0
Citation: YUN Xiao-yu, CHEN Li-hong. The Ecological Ideas Contained in Das Capital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3): 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0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运晓钰,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明教育。Email:958670973@qq.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作者:

    陈丽鸿, 硕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电话:010-62338852 Email:chenlh_1023@126.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A81

The Ecological Ideas Contained in Das Capital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

  • 摘要: 《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两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展开了批判, 构筑起其生态思想的基本框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存在辩证统一关系, 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异化, 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指导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Abstract: Das Capital is a magnificent and epoch-making work, which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ideas. From the man-nature and man-man relationships, Marx criticized the anti-ecological nature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his ecological thoughts. Marx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Lab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media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aused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and has also led to the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Only if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has been eliminated, could a tru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be achieved.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Das Capital have important value for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s new era.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 in the new era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ecological concept, and reflect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早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论》这本涉及到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的堪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著作中, 充分闪耀着生态思想的光辉。现有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物质变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展现出从多角度、多层次更加深入研究的趋势。追本溯源, 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主题, 是其他研究主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以及实现两大关系和谐路径的思考, 对精准把握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精髓、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论指导,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思想智慧往往萌发于解决现实问题, 正像马克思曾经论及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1]分析和揭示《资本论》蕴含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形成轨迹及内在逻辑, 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资本论》所处的时代, 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创造价值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破坏。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 以其敏锐的目光洞察到了工业革命产生的负影响, 开始剖析生态问题, 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危害。

    其一,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至今, 主要分为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4个阶段。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促使手工劳作发展至大机器生产, 人类社会自此步入工业社会。此时, “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 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代替了。”[2]在巨大生产力的支持与保障下, 人向自然索取资源愈发顺利, 也就愈发助长人将自然作为理所当然的物质资料产出场所的错误心态。工业社会极大提升了人类生活水平, 也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复杂化, 带来人与自然的愈加对立。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最先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 工业产生的废气未经处理排入大气, 使整个城市乌烟瘴气, 浓烟滚滚, 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不加处置排入下水道, 也给水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原本清澈的河流开始变得浑浊、发臭, 大量水生物死亡, 生态破坏初现。

    其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清晰指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目的即追求商品利润、剩余价值最大化。为达此目的, 资本家便不断扩大再生产。这种粗暴的生产方式不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重大损害, 也严重地威胁到了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谈到的:“人为的高湿, 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 震耳欲聋的喧嚣, 等等, 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 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2]同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和乡村分离状况不断显现, 城乡之间物质资料无法合理地循环和流动, 导致物质变换无法实现, 违背了自然规律, “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2], 成为阻碍人与人之间关系健康发展、威胁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生态思想生成起点是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马克思赞同伊壁鸠鲁的自然观点, 阐释世界的本源包含着两种主要形态:其一, “宇宙是物体和不可捉摸的自然”; 其二, “原子是元素”[3]。而个体的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自然之内, 只有这样, 自然才会成为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关的实践对象。基于此, 马克思将“自然”概念从思辨哲学中解放出来, 研究对象逐步走向客观自然世界。其后, 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感性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4], 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提出的上帝创造万物, 明确了人和自然的本体地位, 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 而人的劳动的异化, 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个人”[4]理论前提出发, 明确表明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进一步提出人类的发展动力是依托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实践活动形成的。可见,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追求生态文明的卓越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 生态的内涵其实就是:一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物质, 马克思称其为“生活条件系统”[2]。《资本论》所述“生活条件系统”可分两类:其一, “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2]; 其二, “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之外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系统”。这两类“生活条件系统”的划分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是从分析这两大关系中产生的。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将生态系统问题与社会系统问题相结合, 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揭露出生态问题的根源, 并提出制度变革方案。

    《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大工业、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批判。以“商品”为逻辑的起点, 将“劳动”与“资本”两者作为逻辑的载体, 揭露了资本家们为追求商品利润最大化, 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资源, 采用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 丝毫不顾对生态环境和劳动工人的保护, 将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5]。因而, 马克思通过阐释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 提出了与其相对立的、没有异化的社会制度, 即共产主义制度。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 其核心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贯穿著作始终。

    其一, 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取决于人的双重性, 一方面, 人统一于自然,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活动起到制约作用。另一方面, 自然统一于人,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与人类的发展进程无法分割。所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人离不开自然的手, 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2]自然界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始物质资料, 资本家则通过牟取商品的剩余价值来获得利益。因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其二, 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人类社会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而劳动则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最基本形式。《资本论》中写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 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 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2]人类以劳动为媒介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 从而改变自然, 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其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人类是自然物的存在,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大自然, 并且受制于自然。但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展,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2]。两个原本完整的城乡生态圈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得物质资料分配不平衡, 生态系统无法快速得到有序循环净化, 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造成了空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超出自然承载能力, 最终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可以真切看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在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就存在着破坏自然和改变生态的可能性。伴随科技进步, 人类活动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 改造自然愈发得心应手。近几十年来,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愈发的严重, 已经给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但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地扩展。不论是出于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考量, 还是对未来全人类的考虑, 我们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 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规律, 解决当代发展问题。

    其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 而生产关系也对生产力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基于作为媒介的劳动。可见, 在马克思看来, 人与自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 首先便是占有自然界中的原始资料, 而自然界又会为劳动者提供一个活动场所。正是因为这种交互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又萌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继而产生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这也是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在原始社会时期, 大自然并不属于任何人所独有,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 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地位, 人与人之间关系出现异化。

    其二,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造成劳动异化。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 为谋求商品利益最大化。资本家毫无节制地掠夺商品生产的原材料, 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 使劳动发生了异化。一方面,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同其主体脱离并成为与其对立的关系。另一方面, 劳动者与劳动行为发生了异化,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和剩余价值, 导致工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劳作, 使得工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 劳动行为发生了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工人的劳动实际开始的时候, 它就不再属于工人了。”[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 导致工人的劳动产生了异化, 在长期的剥削和压迫下, 工人追求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也被资本家无情地剥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逐渐消退了对大自然的恐惧和敬畏之心, 为了牟取暴利, 资本家把大自然变为个人赚取利益的工具。只有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了消除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经之路, 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在此制度下的生产者们,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 扬弃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变动, 人类的一切活动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合理地加以调节, 从而合理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建成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根本出路, 但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阶段可对生态环境问题置之不管, 反之依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解放, 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层面上, 社会主义阶段亦需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指导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 是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认为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6], 其重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途径在绿色发展, 最终通过绿色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对自然的伤害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 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6]在十九大报告中, 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可见,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资本论》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内涵, 并将其作为自身的理论内核。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期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破解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的提出, 突显了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经验教训, 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树立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

    首先, 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基础上, 牢固树立生态化思维,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坚守生态红线, 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加强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 坚持节能减排, 绝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 以史为鉴, 汲取《资本论》中批判的工业革命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所带来巨大危害的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持续推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 宣告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结束。5年来, 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600万hm2, 真正实现了还地球更多绿色的发展目标。再次,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就存在着破坏自然和改变生态的可能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合理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科技创新, 依靠创新驱动, 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最后, 还要继续优化生态民主建设, 提升人民生态主体意识。自环保部开通“12369”环保微信举报平台以来, 目前累计受理群众举报近7郾3万余件环境违法行为[7], 使人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生态环境监督机制, 真正实现了人民与政府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依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实际, 已取成就斐然, 但同马克思所强调的最终应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仍存有差距, 未来之路除需进一步贯彻落实既定方针, 更要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为建设美丽中国继续前行。

    白天深呼吸, 晚上数星星, 已成为全球人民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曾谈及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关系问题, 即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认为生态问题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 扭转了多年来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 我国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沿线国家共同协作应对生态危机,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合理分配自然资源, 为全球应对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方案。“宇宙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8]命运共同体强调命运相连, 休戚与共, 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 全世界各国都应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和挑战, 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这是时代之需, 亦是应有之义。

    《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渊源。认真挖掘和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核, 对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33.
    [2]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08, 432, 490-491, 579, 587, 615.
    [3] 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31.
    [4]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2, 56, 151.
    [5] 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928, 940.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11, 20.
    [7] 新华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EB/OL]. (2017-08-12)[2018-03-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2/c_1121473465.htm.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538.
  • 期刊类型引用(3)

    1. 赵学清,毛一龙. 《资本论》学2018—2019年研究进展与评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57-76 . 百度学术
    2. 梁婧,牛佳. 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综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39-41 . 百度学术
    3. 吉木色.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7): 47+4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73
  • HTML全文浏览量:  273
  • PDF下载量:  48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6-10
  • 发布日期:  2018-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