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ublation of Marx's Alienated Labor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 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揭露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 工人却越来越贫困的根源。当前, 我国存在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贪污腐败等社会现实矛盾, 如何抓住重点、扭转发展困境, 必然需要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异化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 就会有异化现象生长的沃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异化问题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异化现象既体现在生产过程, 也体现于人际关系。Abstrac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Marx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alienation i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capitalist socie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work, he revealed the critical reason why the workers are getting poor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wealth. At present, there do exist some re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income, and corruption. How to grasp the key points and the core essentials will inevitably use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for analysis. Alienation exists not only in capitalist society; in fact, as long as there is private ownership, there will be fertile ground for the growth of alien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is a key constraint, not onl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but also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段性成果, 以“人的解放”为主线,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两大成果。
一.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黑格尔最先将它运用于哲学领域, 并用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 马克思对异化这一概念的使用, 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分析社会现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 异化劳动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对工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即工人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者,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 工人的价值却呈现贬值化发展。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异化现象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具有4个方面的内涵:首先, 体现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异化了的社会生产关系中, 产品的分配衍生出劳动者与劳动异化的对象性关系, 使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物的世界的增值伴随着人的世界的贬值这一异化现象。其次, 体现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生产活动中, 劳动已不作为劳动者的自主活动, 而是为了谋生或生存不得不进行的手段, 这种劳动活动早已脱离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和本性选择, 使得劳动者沦为生产的机器, 劳动开始隶属于他人, 鲜明地表现为“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 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1]。再次,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生产劳动, 应当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是人之为人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但在异化劳动中, 劳动成为人维持生存的手段, 丧失了自由、自主与自愿的属性, 造成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趋于统一。最后, 体现为人同人相异化。人对自身的关系, 集中反映于与他人的关系中。在资本主义社会, 正如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2]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生产中, 整个劳动过程以及劳动产品都不属于劳动者, 而是为资本家所占有和支配, 这样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就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相对立的关系, 即异化关系。
二 异化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关系
不同于一般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 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过程中, 没有对劳动的价值进行否定, 认为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要正确认识社会的生产方式, 厘清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的关系是必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 对象化劳动作为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特征, 存在的初始动机就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实现劳动者本质力量向外部对象的转移, 完成自我价值的发挥。对象化劳动是一种人对自然的克服和统治, 它的存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构成劳动活动的重要因素, 并为劳动产品的一般性本质而存在, 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产生作用。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 在劳动过程中, 对象化劳动产生了另一种表现形式, 即异化。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 劳动者在从事精细工作的同时, 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低, 劳动的对象化开始发展成为统治、束缚劳动者的力量。因此, 对象化劳动中应当包括肯定与否定两种现象, 但对象化的变种, 即异化只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虽然异化在其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并非绝对不存在, 但作用效果则相对较弱, 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反映最为突出, 是反作用于对象化劳动的结果。
三 异化劳动的扬弃: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对比区分对象化与异化, 马克思提出异化是存在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是一种不断变化, 同时还具有历史本质性的社会现象。虽然异化劳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但由于异化现象本身并非亘古不变, 是一种不断运动, 并且总体呈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站在历史的高度, 纵观异化现象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生的作用, 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雇佣劳动制所带来的进步成果: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各地区间的联系空前密切; 社会成员实现了人格的独立, 摆脱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 成为独立个体等, 都说明异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虽然异化也体现了制约社会发展的否定方面, 如, 使人被奴役于异己的生产关系、成为机器的附庸, 使人在畸形的社会关系中丧失人的类本质, 失去自由与类本质, 但仍不得不承认异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为在历史发展中, 异化虽只是一段时间的产物, 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异化的扬弃, 实现经历异化、扬弃异化的发展过程。而在扬弃异化的问题上, 马克思提出: “对私有财产的扬弃, 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 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 [3]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必然会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异化现象将没有立足之地, 社会成员通过彼此的相互联合, 使实现对自己自由的占有成为可能。
二. 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研究著作当中, 始终以人的发展为重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异化了的劳动产品开始处于劳动者的对立面, 不再为劳动者自己所支配。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 在实现异化的扬弃中, 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也需要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的极大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在自然而然中产生, 人类社会只有经历异化并超越异化, 才能实现异化的扬弃, 进而达到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 异化理论所包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关于人的发展始终是一切理论的最终指向。人是社会中的人,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 是使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部分与整体, 变为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异化背景下, 对立着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 反映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总览异化劳动的发生背景与影响, 作为促进人类社会生产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力——分工,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里, 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势必将促进社会分工的广泛开展, 虽然劳动时间的增加与劳动强度的扩大都会导致工人自身的片面发展, 但不可否认, 人类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创造的财富, 远远超过之前几个世纪的总和, 并对人类社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 异化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准备条件。在异化的扬弃过程中,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飞速发展的阶段, 使人在不断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实现解放。
二 异化的扬弃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
异化使得人的发展受制于物的统治, 但在异化劳动所支配的社会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仍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人被奴役、被压迫程度的加深, 必然会继续探索实现扬弃异化的方法。人类社会只有站在更高的发展阶段, 才能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异化的主体不仅指向劳动者, 也包括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的资本家。劳动者的异化体现在:劳动成为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的唯一手段; 资本家的类本质异化, 体现在追逐利益、占有财富的过程中, 忽略了主体自身的能动性, 成为资本的雇佣。因此, 异化是指向全部的人。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加大了阶级之间的对立, 革新生产关系、用公有制经济取缔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扬弃异化劳动的关键。同时, 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导致了异化的出现, 因此, 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研究中, 有两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异化背景下的劳动产品究竟为谁占有?劳动者在被迫从事生产活动中, 是谁发挥了“强迫”的作用?针对这两个问题, 马克思认为都应当指向资本家, 并且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又衍生出来一个新的名词——私有财产。作为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述,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都可以看作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也是导致阶级对立的直接原因。所以, 虽然异化现象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当中, 但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表现的最为激烈。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所限, 为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分配过程中仍采取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私有成分的保留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都为异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 虽然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的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都取得了巨大发展, 但由于工具价值与人本精神的冲突未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使得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于人本质的占有都发生了异化。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多种社会矛盾亟需调和, 异化现象成为阻碍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势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现象
由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都处于继续完善的阶段,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尚未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异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当前,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产力与物质财富不足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劳动依旧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受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影响, 社会生产过程中, 特别是私营企业, 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由于雇佣劳动关系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的存在, 都使得企业员工在生产活动中不能直接占有自己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 反而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与劳动产品发生了对立。
其次, 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自由自愿的劳动不仅能够让劳动者实现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也能促进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挥。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 劳动产品尚未为劳动者完全占有, 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以及家庭生活所需, 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超负荷的劳动时间、资金分配差距过大, 在一些私营企业中都广泛存在。特别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导致劳动者产生抵触情绪, 使得劳动活动逐渐脱离了劳动者的自觉自愿, 发生了异化。再次, 劳动者与其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人的类本质表现为自由和自主地进行劳动。但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劳动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人们自由自觉的活动, 对劳动者而言仍是作为一种用以维持生存的手段。同时, 一些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理念指导下, 过度地消耗与掠夺自然资源, 忽视人的主体性, 使得自然界、人的精神本质和人的身体都同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
最后, 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由于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 在社会生产中, 劳动者与管理人员事实上处于不同的阶层, 在利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亟需调和的矛盾。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都说明在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中存在着异化。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的解决途径
第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人的自由劳动创造条件。能够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量和科技的进步, 也包括人自身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既能体现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与把握, 也能体现人类对自身创造性本能的占有与利用。因此, 社会生产能力能够切实反映出人类在全面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结合马克思对生产力问题的论述, 从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立场出发, 将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起来, 得出生产力是促进人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基本方式, 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让各种经济体制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促进, 并通过教育实现人们各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进步与提升, 在有效缩短劳动时间、保持劳动者收益稳定增长的同时, 为社会成员提供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与条件, 改变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发展的单一性与片面化, 实现生产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自由空间。
第二,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心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 扬弃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 逐步占有人的本质, 必然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与依赖。马克思认为, 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其根源都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分工, 由于分工并非基于人的自愿, 对人而言就演变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人的社会活动仍被限定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 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空间与时间。社会生活中, 要建立和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就应当切实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政策上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 使其利益增进更为理想[4]; 在文化引导中, 倡导将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将“互敬互爱”作为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 为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并以此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理念、新的交往方式, 让社会财富服务于全社会,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生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 能动性、创造性与效率性是人进行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5]。在劳动管理中, 应摒弃现代生产生活中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错误倾向, 改变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生产、管理方式, 转向以人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潜力为重点考察要素。同时, 在生产生活中更多地融入对生产者的关怀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让劳动者对劳动活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维持生存所必须, 而赋予生活的希望与自身劳动的意义。通过给予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更多的参与权、决策权, 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与积极性, 在追求价值、尊严、贡献的语境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不断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靠拢。扬弃异化, 让劳动回归于自由、自觉的属性。
四. 结论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研究, 异化理论的提出也旨在揭露社会中存在的有悖于人全面发展的现象。异化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所导致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劳动必将回归其本质属性, 劳动者也将挣脱异化的束缚, 不断在劳动中获得满足与幸福的体验。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7-98.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5-86. [4] 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 2005(1):61-67. doi: 10.3969/j.issn.1003-8353.2005.01.010 [5] 李文艳.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现代生产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10(12):4, 5, 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clyj201012002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潘文亚,杨明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私营经济存在异化劳动论断的再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02): 39-42 . 百度学术
2. 吴永刚,张亚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摒弃“单面人”走向“全面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02): 41-47 . 百度学术
3. 殷子涵,卢德友. 从“异化劳动”到“体面劳动”:理论思考与现实探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2): 99-104 . 百度学术
4. 黄青燕,路杰.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探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12-16 . 百度学术
5. 茹丽燕. “实然正义”与“应然正义”——“劳动”视域下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探析及运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06): 20-2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37
- HTML全文浏览量: 503
- PDF下载量: 42
- 被引次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