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

阎景娟

阎景娟.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引用本文: 阎景娟.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YAN Jing-juan.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Citation: YAN Jing-juan.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

基金项目: 

项目 编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阎景娟, 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林业史。Email: yanjj85@sina.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中图分类号: TU986.1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 摘要: 中国园林的特征是“景面文心”。为一座园林及园中分胜命名, 是中国古代园林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园林题名有一些基本原则, 如擅胜, 即凸显空间位置的绝胜; 意象, 即提示景观最富诗意的时刻; 因事, 即表明适宜的活动; 寓谕, 即寓情于物或直言明志。园林题名有一些著名事典, 它们既构成了文化传统, 又成为一种惯势和窠臼。点景命名不仅是类似文章标题创作的过程, 更是栖居哲学及生活智慧的昭显。园林题名的意义并不自足, 而是通过大量诗、文、记、解、述、注、铭等文字形式阐释和传颂, 将意义引向无限。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re often depicted as being picturesque on the face and literary in the heart. To title a garden or name the scenery spots of a garden is a poetic character of Chinese gardens. Certain principles exist for such titling or naming: to show how propitious the place or location is; to imply the most wonderful seasons or special moments the spots enjoy; to declare what suitable activities are at certain places; to tell the feelings directly or by using a metaphor. There are stories or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itling the gardens which have become both traditional and stereotypical. Titling gardens and spots is not only like titling an article but also shows the owner's philosophy of living.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s or names is not self-enclosed; instead they extend to infinity through poetry, essays and other types of literary works by later generations.
  • 2002年9月, 笔者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的博士生, 由于从事水杉和红花玉兰新类群等研究, 与汪振儒先生(见图 1)成了至交, 但我们之间年龄相差将近一个甲子(57岁)。此间汪先生一直想把他整理的4部分资料转给我, 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学史》的修编资料, 汪先生个人的生平资料和历年的记录本, 汪先生的硕士、博士论文, 汪先生整理的大量通信资料。由于笔者当时的研究工作十分艰巨, 加上居无定所, 恐怕这些珍贵资料放在我处丢失就没有接手。2007年笔者博士后出站离校, 不想把这些能够反映母校重要历程和成果的资料带离母校, 再次放弃。2008年汪先生去世后, 因种种原因, 这些资料就散失了。今年是汪振儒先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10周年, 根据汪振儒先生的生平并参考这些资料的扫描件, 笔者完成本文, 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图  1  汪振儒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5月8日, 汪振儒出生于北京宣武区东部鹞儿胡同。汪振儒(Yen—chieh Wang, WANG CHEN-JU, Wang Y C, Wang Zhenru), 曾用名汪燕杰, 字轩仲, 笔名霍爽、丁乙, 祖籍广西桂林。祖父汪庆徴, 字云臣。父亲汪鸾翔(1871—1962年, 字公岩, 号巩庵, 广西桂林人, 曾任末代皇帝溥仪补习数理化的老师, 历任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学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 其中1918年9月—1928年8月执教于国立清华大学, 是清华校歌词作者。195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母亲纪清薒(1882—1938年), 兄振武(字健君, 1903—1999年, 曲家, 自1923年起任职清华直至退休), 弟荣强(1912年生), 弟复强(又名汪振慧, 字士佩, 1914—2013年, 清华大学1934级化学系毕业)。

    1909年(清宣统元年)

    8月, 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在北京第一次招考, 630人应考, 最后放榜录取47人。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赴美, 赴美时, 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 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

    1914年(民国三年)

    是年, 汪振儒入北京宣武区中部北半截胡同旅京江苏小学学习。

    1919年(民国八年)

    5月4日, 在北京发生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 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称“五四运动”。

    1921年(民国十年)

    8月, 汪振儒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5年(民国十四年)

    9月, 汪振儒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1926年(民国十五年)

    3月18日, 汪振儒参加学生运动受伤, 休学半年, 出院后继续求学。

    1927年(民国十六年)

    8月, 汪振儒转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学习。

    1928年(民国十七年)

    8月, 汪振儒回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1929年(民国十八年)

    8月, 汪振儒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获理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清华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 全校毕业生共81人, 其中生物系只有薛芬、汪振儒、容启东3名毕业生, 毕业当日举行了植树式。

    9月, 经钱崇澍推荐, 汪振儒任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至1930年8月。

    1930年(民国十九年)

    9月, 汪振儒回北京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至1933年8月。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月, 汪燕杰(汪先生曾用名) 《南京玄武湖植物群落之观察》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 1931年第Ⅵ卷6期39 ~ 58页刊登。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是年, 广西大学农学院在梧州成立, 农学院是广西大学下属3个学院之一, 院长由副校长盘珠祁博士兼任。8月28日, 汪振儒的《读了“中国今日之生物学界”以后》在《独立评论》1932年第15号10 ~ 15页刊登。12月, 汪燕杰的《北京及其附近淡水藻类初报》在《清华周刊——自然科学专号》 1932年38卷10/11期111 ~ 142页刊登。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8月20日, 在重庆北陪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 汪振儒为会员[1-2]。9月, 汪振儒任梧州广西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讲师, 讲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 还兼授农学院植物生理学课程, 至1935年8月[3]。是年, 汪振儒开始对广西大学历年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与鉴定。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3月, 《中国植物学杂志》创刊号出版。8月, 中国植物学会在江西庐山莲花谷举行第二次年会, 宣读论文33篇, 选举胡先骕为会长。10月9日, 汪振儒在《广西大学周刊》发表《广西种子植物名录》, 记述了裸子植物9科23种, 被子植物64科385种[4], 这是现知最早的广西植物名录。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月, 广西大学设立植物研究所, 聘请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陈焕镛教授兼任所长和广西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8月, 中国植物学会在南宁举行第三次年会, 汪振儒参加了年会。9月, 汪振儒考取广西省的林学公费留学生,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师从J. N. Spaeth(斯佩思)教授。12月, 汪振儒为Phi Sigma Society会员。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5月, 在康奈尔大学由白九思介绍汪振儒参加书友社。6月, 汪振儒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为《1935年采收树木种子发芽检定的一些成果》 (英文)。7月, 汪振儒入美国杜克大学林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攻读博士学位。7月, 汪振儒《藻类研究之历史》在《中国植物学杂志》 1936年第3卷第2期1013 ~ 1025页上刊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6月, 汪振儒在美国杜克大学林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题目为《某些立地因子与幼龄火炬松人工林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英文)。7月, 沈同、汪振儒、杨遵仪等留学生乘坐柯立芝号轮船归国[5], 经香港时与陈彩琼相识, 8月, 汪振儒被马君武先生聘为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月, 汪振儒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Ⅰ)》在《广西农业》1940年第1卷第1期68 ~ 77页刊登。5月, 在桂林与陈彩琼结婚。8月, 汪振儒兼任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主任。同月, 在柳州汪振儒由李运华介绍参加三青团。12月, 汪振儒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Ⅱ)》在《广西农业》1941年第1卷第6期403 ~ 415页刊登。

    1941年(民国三十年)

    4月, 汪振儒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Ⅲ)》在《广西农业》 1941年第2卷第2期134 ~ 172页刊登。6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Ⅳ)》在《广西农业》1941年第2卷第3期223 ~ 230页刊登。7月, 刘业经从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 师从汪振儒教授。8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Ⅴ)》在《广西农业》1941年第2卷第4期285 ~ 295页刊登。8月, 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主任马大浦辞职赴重庆, 汪振儒兼任森林系主任。10月, 《中华林学会会员录》刊载:汪振儒为中华林学会会员。10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Ⅵ)》在《广西农业》 1941年第2卷第5期371 ~ 428页刊登。12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Ⅶ)》在《广西农业》1941年第2卷第6期403 ~ 415页刊登。是年, 在柳州汪振儒由李运华介绍, 被委任为三青团干事。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2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Ⅷ)》在《广西农业》1942年第3卷第1期57 ~60页刊登。4月, 汪振儒、钟济新、陈立卿的《广西种子植物名录(Ⅸ)》在《广西农业》 1942年第3卷第2期121 ~ 124页刊登。《广西种子植物名录》共刊出裸子植物9科23种, 被子植物64科385种, 共73科408种, 惜因日寇入侵战祸影响, 未能继续发表。8月, 由于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童诵之辞职赴重庆, 汪振儒兼任院长, 发表《研究广西植物刍议》一文。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6月, 关毓秀从北京艺文学校中学毕业后, 考取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林学专业, 后师从汪振儒教授。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8月, 广西农学院迁至贵州榕江, 汪振儒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 与陈彩琼分别。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5月, 汪振儒被解除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职务, 汪振儒与同事任柱明到安化做农业科普讲座, 8月离开安化。8月, 广西农学院从贵州榕江搬回柳州, 汪振儒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同月, 由马保之介绍任广西农事实验场副场长。8月, 汪振儒由李运华介绍参加国民党。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3月, 广西农学院搬回桂林良丰, 汪振儒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 并兼任良丰校分部主任, 与陈彩琼重聚, 任职至1946年7月。8月, 汪振儒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 至1949年7月[6]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7月, 关毓秀和董世仁从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同年9月他们留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汪振儒助教一职, 后均毕生从事森林经理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年暑期, 中国植物学会于北平成立中国植物学会京津区分会, 选举张景钺、李继侗、殷宏章、罗士苇、刘慎谔等为干事, 10月中国植物学会京津区分会和在京的各自然科学团体联合举行年会, 京津区分会宣读论文7篇, 汪振儒参加了筹备[7]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是年春, 汪振儒得到胡先骕的水杉种子, 开始对水杉种苗进行了系统研究。5月15日, 胡先骕和郑万钧联名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第1卷第2期153 ~ 161页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 之后胡先骕将抽印本转送汪振儒。10月, 中国植物学会和科学社在南京举行10个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植物学会宣读论文14篇, 汪振儒参加了年会。9月至12月, 汪振儒兼任东北大学理学院植物学教授。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1月, 汪振儒与董世仁撰写Observation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水杉种子及幼苗发育观察》)一文, 在北京大学创刊的The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e(《中国农业学报》)第1卷第1期81 ~ 92页上正式发表。1月27日, 北平《新民报》刊登《北平文化界民主人士拥护毛泽东八项主张(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 汪振儒为30名文化民主人士发起者之一。7月14日, 中国植物学会恢复活动, 《中国植物学杂志》决定复刊, 汪振儒被推选为主编。8月, 汪振儒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教授, 至1951年1月。

    1950年

    2月, 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区分会参加了华北12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并在会员大会上推选出1950年度理事, 当选的会员中, 张景钺、王恩多二人负责会计, 林镕、韩碧文二人负责文书, 简焯坡、殷汝棠二人负责组织, 汪振儒为主席。3月3日, 《河北植物志》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万牲园前北平研究院历史所会议室举行, 吴征镒主持。推选吴征镒、林镕、张肇骞、唐进、汪振儒为常务委员。以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为主, 有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参加。会议确定了编写内容与式样, 并作了分工。计划两年完成。

    1951年

    2月, 汪振儒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至1952年10月。8月20日, 《植物生理学通讯》由汤佩松教授创办, 第1期于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手刻油印出版。

    1952年

    5月, 《生物学通报》与《中国动物学杂志》合并改称《生物学通报》, 汪振儒继续担任主编, 一直到1988年改任名誉主编。8月, 汪振儒《苏联“达尔文主义基础”课程内容介绍》在《生物学通报》1952年第1卷第1期72 ~ 74页刊登。8月, 教育部、林业部成立北京林学院筹建小组, 开始筹建工作, 北京农业大学方面的代表有周家帜、殷良弼、汪振儒、兆赖之[8-9]。9月, 汪振儒调任北京林学院教授。11月, 北京林学院派王林、齐宗唐、殷良弼、汪振儒、兆赖之等人到肖庄察看校址。

    1953年

    3月, 汪振儒《为迎接祖国美好的春天而欢呼》在《生物学通报》1953年第1期3 ~ 4页刊登。5月, 汪振儒《为开好人民代表大会而努力》在《生物学通报》1953年第3期6页刊登。

    1954年

    9月, 施浒将自己编译的《俄华生物学辞典》赠予汪振儒先生, 并题记:“汪老师指正我衷心的感谢由于您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才能使这本辞典顺利的完成, 愿今后继续在您直接指导下获得更大的成就!当这新学年的开始我谨以此向您献礼!您的学生施浒一九五四年九月敬上。” 《俄华生物学辞典》于1954年8月由群众书店出版。11月, 汪振儒《季米里亚席夫对光合作用研究的贡献》在《生物学通报》 1954年第11期1 ~ 3页刊登。12月, 丁乙(汪先生笔名)《创造性达尔文主义是森林抚育的科学基础》 (译自英文)在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译丛(第一辑)》1 ~ 14页刊登。

    1955年

    4月26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委员。

    1956年

    4月17日, 北京林学院召开院行政会议。宣布北京林学院十二年规划工作的制定要求及工作程序。成立规划小组, 组长为杨锦堂; 副组长为范济洲、陈陆圻; 成员有汪振儒、冯致安、宋辛夷、殷良弼; 秘书为郑晖、李天庆、孟庆英、郑均宝。9月, 高教部下发经过修改后的一二级教授名单, 汪振儒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 是北京林学院唯一的国家二级教授。10月26日, 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通知(56)系组字0455号写道, 兹于本年10月24日批准汪振儒同志为本党党员。同月, 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林学院小组成立, 汪振儒任小组长, 1986年、1990年任第一届、第二届支部主任委员。

    1957年

    1月, 《植物生态及地植物学资料丛刊》创刊, 汪振儒任编委, 1960年停刊。2月, 竺可桢、汪振儒、胡先骕等著的《世界文化名人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纪念会》一书由中国科学院出版。5月, 汪振儒《瑞典博物学家林内诞生二百五十周年纪念》在《生物学通报》1957年第5期1 ~ 3页刊登。5月, 汪振儒完成《2. 4—D对毛白杨花穗萌动的控制》(手稿)一文。5月, 汪振儒、张正松、招弟合作完成《紫胶虫寄主植物生理研究小结》。8月, 北京林学院成立科学研究部, 汪振儒任研究部主任。8月, 汪振儒《培养造林工程师》在《科学大众》 1957年第8期376 ~ 377页刊登。10月, 汪振儒完成《对于毛白杨插枝生根初步实验分析》(手稿)一文。12月, 汪振儒《杂草种子检索表》在对外贸易部商品检验总局编、上海财经出版社出版的《检疫杂草简易图说附录1》130 ~ 140页刊登。是年, 汪振儒任北京林学院图书馆第二任馆长, 至1964年。是年, 汪振儒、乐琪等的《类生长素物质对华北地区主要用材阔叶树种诱导生根以及对抗盐、抗旱的关系》, 汪振儒、万藕湘的《树木幼苗在生长期间的几种生理活动与生长的关系》, 汪振儒、夏祁延等的《树木幼苗生长期间及矿质营养成份的改变情况的研究》在《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营林部分)》刊登。

    1958年

    12月, 汪振儒等合译并校审了《德汉林业名词》,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2月, 高尔捷耶娃等著, 北京林学院植物教研组汪振儒、马骥、秦尔昌、万莼湘、董建华译的《植物学夏季野外实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0月, 汪振儒等《缺乏不同矿质元素对油松、侧柏、樗及白蜡四种树苗生长的影响》在《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营林部分)》1 ~ 23页刊登。

    1959年

    9月10日, 政协北京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政协委员。11月, 丁乙(汪振儒笔名)译《德国北部冲积区土壤改良的方法》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外林业施肥经验》20 ~ 24页刊登。

    1960年

    2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至1962年12月。

    1961年

    是年, 汪振儒作为指导导师招收我国第一批树木生理学研究生[10]

    1962年

    2月, 汪振儒任北京市农工民主党第四届委员。12月17日, 政协北京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委员。

    1963年

    6月, 克累默尔、考兹洛夫斯基著, 汪振儒等译的《树木生理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0月, 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七届理事会, 汪振儒被选为第七届常务理事。10月,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汪振儒当选为理事。参加会议的清华同仁有:汤佩松、王伏雄、苏云龙、殷宏章、曹宗巽、梅镇安、胡笃敬、赵修谦、庞士铨、周以良、吴征镒、王希庆、徐仁、娄成后、陈耕陶、罗士韦、祝宗岭、仲崇信、汪振儒等19位。是年, 《植物生态及地植物学资料丛刊》改名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并复刊, 汪振儒被任为编委。

    1965年

    9月6日, 政协北京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委员。

    1969年

    11月, 北京林学院迁往云南办学。

    1973年

    3月, 汪振儒随云南林学院(1983年改名为西南林学院)迁至云南昆明楸木园。4月30日, 杨锦堂致函林业总局科教局, 同意汪振儒先生担任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文件的整理校对工作。1972年10月4日至18日, 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当今世界林业的中心问题”, 农林部副部长梁昌武率中国林业代表团出席会议。5月至8月, 汪振儒完成《对科学研究计划的评价》一文的翻译工作。5月16日, 汪振儒相继完成《关于资源评价、规划、保护及经营中的遥测技术》 《加拿大土地清查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发挥集约经营森林的游憩作用》 《在林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扩大个例的深入研究作为主要的手段》《研究植物生长用的太阳辐射记录仪》等文章的翻译工作。

    1974年

    1月, 云南林学院开展“基本路线教育”。11月, 汪振儒等译《用气体交换技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核物》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生态学译丛(第一辑)》40 ~ 49页刊登。

    1975年

    1月1日, 汪振儒给彩琼的信中谈到:上星期六(12月27日)院组织曾找我去谈关于个人结论的事, 定为“政治历史问题”, 我自己一人不好决定, 所以将结论的全文抄下寄上, 请你们研究, 看是否可以同意, 以下是结论的全文:“汪振儒于1940年在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 经该校三青团干事长李运华委任为三青团干事至1945年, 在此期间有发展三青团组织等一般罪恶活动, 1944年又于该校参加国民党, 系一般党员, 现以政治历史问题, 予以结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 对其反对思想进行批判、教育是应该的, 望本人能从中吸取教训, 认真改造世界观。”8月4日, 汪振儒将退休表交到林业系, 5日范济洲请假去杭州探亲, 7日王友琴乘飞机去北京。8月27日, 汪振儒给陈彩琼的信中谈到:关于退休问题, 王友琴曾于21日及时来我处面谈, 主要意思仍然是叫我暂先不要退休, 当时我即向他说, 此次退休主要是为了户口问题, 怕以后回北京困难, 同时还说他人家属粮食关系都已转回北京, 只有你的未转, 所以更为担心。他对此情况似有了解, 不过他说最近最高领导曾说过“老九不能走”的。

    1976年

    5月11日, 汪振儒由昆明到南宁, 13日到广西大学及农学院, 14日到区林科所等, 17日到桂林, 在广西植物研究所执行科研协作任务。是年, 汪振儒着手采集和研究木兰科植物。9月, 云南林学院通知汪振儒办理退休手续, 10月退休回到北京。

    1977年

    11月14日, 汪振儒致函云南林学院领导小组核心同志, 信中说华国锋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最近多次对科学及教育工作做了重要批示, 充分肯定了教育战线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给了我很大鼓舞和鞭策。我院在受中央农林部委托主持召开全国林业专业教材编写会议之际, 院领导不因我离校而仍给我参加盛会的机会, 是对我的关怀和信任, 也受到巨大的鼓励, 因而产生迫切需要重返林业教育战线的要求, 以期能以有限的余年继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拟请学校批准恢复原来工作, 并与有关部门洽商办理应办手续以便早日回到原来工作岗位, 以求能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也望对工作及生活条件给以恰当的安排以利工作, 谨将此情况上述, 即希核察并给指示为荷。11月22日, 政协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委员、常委。是年, 汪振儒的《现代高等植物分类学进展情况》, 由广西植物所出版油印本。

    1978年

    4月22日至6月16日,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林业教育会议, 云南林学院核心组组长王友琴在会上申明北京林学院返京复校的迫切性。5月4日, 汪振儒、范济洲等17位正、副教授联名向农林部和教育部反映学校要求返京复校的意见。6月, 汪振儒担任北京植物学会理事兼学术组副组长。7月20日, 汪振儒、范济洲等23位正、副教授就北京林学院回京办学问题联名向有关领导呈递意见书。9月, 汪振儒在青海西宁高原生物所做报告《漫谈我国植物科学的现代化问题》。10月, 中国植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在昆明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0月, 汪振儒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 至1986年11月, 并担任北京市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11月, 汪振儒翻译的《研究植物生长用的太阳辐射记录仪》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生态学译丛(第二辑)》 197 ~ 201页刊登。同期, 汪振儒译《在天然条件下研究光合作用而进行的辐射测定》在202 ~ 216页刊登。12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至1982年12月。12月31日, 国家林业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的通知》。

    1979年

    1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月23日, 经中国林学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改聘《林业科学》第三届编委会, 汪振儒任副主编, 任职到1982年编委会换届为止。5月, 《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 汪振儒担任主编, 1986年以后任编委会顾问。9月30日, 四川大学方文培邀请汪振儒到四川大学讲学, 主讲植物发展史。10月12日至17日, 中国林学会在北京召开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 选举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科普委员会, 汪振儒当选为常委。10月11日至22日, 农工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汪振儒当选为农工民主党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1月27日至12月3日, 中国林学会在昆明与中国生态学会联合召开森林生态学术讨论会, 同时成立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 汪振儒当选为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2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委员。12月16日, 汪振儒收到章熊治丧委员会寄的讣告。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编辑章熊同志12月3日因病逝世, 定于12月19日下午三点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小礼堂举行追悼会。章熊是清华大学经济系1929级毕业生。

    1980年

    1月5日, 北京林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 主任汪振儒, 副主任杨锦堂、陈陆圻、范济洲。2月, 汪振儒任北京市农工民主党第五届常委。2月1日, 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 由主任委员方毅, 副主任委员周扬、蒋南翔、武衡、钱三强, 汪振儒为委员。4月, 汪振儒随中国林业考察团赴美国考察, 归国后发表了《美国林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美国林业教育管窥》两文。4月27日, 秦仁昌致函汪振儒谈《中国植物学史》的编写问题, 其中谈到:汤(佩松)老认为我们这一代应对中国植物学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特别对解放前的植物学要总结一下, 使后来者不致数典忘祖, 特别对青年一代也有教育意义, 我支持他的意见。5月18日, 汪振儒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生物学通报》编委会, 确定第3期稿件和初步议论明年选题。7月, 汪振儒的《复刊词》在《生物学通报》1981年1期刊登。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汪振儒随林业部雍文涛部长率领的中国林业代表团, 对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林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 10月11日, 杜梦纲、王汉生、汪振儒、吴中伦、雍文涛、黄枢、黄毓彦、李昌鉴等参观圣赫伦斯大山在Portland机场合影, 回国后林业部于12月6日向国务院呈报了《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三国林业见闻》。10月4日, 汪振儒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生物学通报》编委会, 确定1981年第1期计划稿。

    1981年

    2月, 汪振儒《生物教学和我国林业的发展》在《生物学通报》1981年2期1 ~ 2页刊登。2月, 朱惠方、汪振儒、刘东来等译《英汉林业科技辞典》由科学出版社出版。3月, 政协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组举办“在经济调整中科技问题讲座”, 汪振儒教授作《也谈关于森林的作用问题》的报告。4月19日, 在清华大学70周年校庆期间, 清华大学第一级(1929年)毕业生在京校友于北京北海仿膳留影纪念, 有沈有鼎、杨业治、李泰华、葛春林(霖)、徐世(士)瑚、袁翰青、汪振儒、王淦昌、楼福卿、曾炳钧、张大煜、冯伴琴、王国新、唐德源、付任敢。6月13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即1981年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评议组成员包括10个学科评议组共407名学者、科学家, 其中农学评议组有马大浦、马育华、王广森、王恺、方中达、史瑞和、邝荣禄、朱国玺、朱宣人、朱祖祥、任继周、许振英、刘松生、李竞雄、李连捷、李曙轩、杨守仁、杨衔晋、吴仲伦、吴仲贤、余友泰、邱式邦、汪振儒、沈隽、陈华癸、陈陆圻、陈恩凤、范怀中、范济洲、郑万钧、郑丕留、赵洪璋、赵善欢、俞大绂、娄成后、徐永椿、徐冠仁、黄希坝、盛彤笙、葛明裕、蒋书楠、鲍文奎、裘维蕃、熊文愈、蔡旭、戴松恩。8月, 汪振儒、黄伯璇《确切地认识森林的作用——与黄秉维先生商榷》在《地理知识》1981年第8期1 ~ 4页刊登。8月, 北京林学院成立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陈陆圻任主席, 汪振儒、范济洲任副主席。9月, 何平考入北京林学院攻读森林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年10月批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为汪振儒教授。11月26日, 国务院批准北京林学院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为森林经理学和森林生态学, 博士生导师汪振儒和范济洲; 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10个。之后, 在1982— 1984年有近200名学生致信要求报考汪振儒先生的研究生。12月, 中国林学会创办的林业科普刊物《森林与人类》 (试刊号)发行, 汪振儒任主编。12月, 汪振儒《美国林业教育的一些特点》在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林业考察纪要》50 ~ 54页刊登。12月, 汪振儒《美国林业教育管窥》在《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年3卷第4期47 ~ 60页刊登。

    1982年

    1月, 由P. J.克累默尔著、汪振儒等译的《树木生理专题讲演集》, 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月31日, 汪振儒完成《浅谈首都的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一文。2月,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78级葛筠、方精云致信汪振儒先生欲报考研究生, 并将《生存竞争及其表现形式》一文寄给汪振儒先生。3月, 汪振儒《也谈关于森林的作用问题》在《山东林业科技》 1982年第1期刊登。2月, 汪振儒《回顾与前瞻——纪念掖生物学通报业创刊三十周年》在《生物学通报》1982年第4期1 ~ 3页刊登。同期, 汪振儒《森林作用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在4 ~ 5页刊登。2月16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彭少麟致函汪振儒先生, 希望报考森林生态学生理生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理由是:“森林生态类型之多超过陆地其他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种的多样性, 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库。地球上一千万个物种大部分与森林相联系。同时, 森林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 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对森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对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效应, 对人类创造一个优势的生态平衡环境, 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为此, 我热爱这项科学研究工作, 并希望能在学术上得到深造和提高, 以便能为人类多做些工作和做好工作, 于是, 我报考您们所招收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9月, 北京林学院森林生态学专业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韩兴吉、满荣州、崔目义。9月18日, 汪振儒为北京林学院30周年校庆致辞: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树木树人皆同此理我院职责在于树人人强而后林密任重道远以此自勉共勉之。10月5日, 中国林学会聘请汪振儒同志为《森林与人类》编辑委员会主编。

    1983年

    2月, 汪振儒《纪念李继侗先生》在《植物杂志》 1983年第1期41 ~ 43页刊登。3月, 朱惠方、汪振儒、刘东来等译的《英汉林业科技辞典》(第2版, 修订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3月12日, 政协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汪振儒当选为委员、常委。3月, 汪振儒加入欧美同学会。5月, 汪振儒《纪念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在《生物学通报》1983年第4期1 ~ 3页刊登。10月1日至6日, 中国植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十周年年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为庆祝中国植物学会成立50周年, 由副理事长汪振儒教授向大会简要介绍了中国植物学会50年来的历史。汪振儒任中国植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顾问。10月26日至31日, 中国林学会第二次全国树木生理生化学术讨论会暨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张英伯教授报告了大会的筹备经过, 汪振儒教授介绍了中国植物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情况。10月, 汪振儒参加中国林学会学术讨论会。11月25日至12月4日, 农工党在北京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汪振儒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

    1984年

    1月25日, 经北京林学院审查, 决定录取马钦彦为1983年森林生态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为汪振儒教授, 这是我国林口录取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3月, 汪振儒任北京市农工民主党第六届常委、北京市科教文委主任委员。5月, 汪振儒的《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启业人——钱崇澍先生》在《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4年第1期64 ~ 66页刊登。5月, 汪振儒担任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0月, P.史尼斯、R.索卡尔著, 汪振儒校订的《数值分类学:数值分类的原理和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2月14日, 湖南省株洲市中南林学院林学系8102班江泽平写信给汪振儒先生, 希望报考汪振儒先生85年硕士研究生, 并在信中提出3个问题:1)请谈谈森林生态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特别是我国森林生态学的现状及动态, 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在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因为至今尚未见有关这方面的报道。2)现在很多研究工作者都在应用系统生态学的方法, 得出了不少数学模型, 但应当怎样对这些模型进行评价? 3)生态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是从商品的分析入手写出《资本论》。因此, 有人认为生态位是生态理论的出发点, 不知对不对?

    1985年

    1月, 张健、裘维蕃、汪振儒、吴宝铃的《“三个面向”与生物教学》在《生物学通报》 1985年第1期3 ~ 5页刊登。8月5日至9日, 全国森林生态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市东北林学院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东北林学院研究生会、北京林学院研究生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东北林学院副院长朱国玺同志, 森林生态学家汪振儒教授、王业蘧教授、周以良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或专题学术报告。8月6日, 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2月, 由P. J.克累默尔、T. T.考兹洛夫斯基著, 汪振儒、曹慧娟、李天庆、高荣孚、孟庆英、项蔚华、王沙生、朱之悌译, 汪振儒校阅的《木本植物生理学》一书, 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2月, 汪振儒教授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顾问, 至1988年12月。

    1986年

    1月, 汪振儒任北京市科教文委主任委员。3月17日上午, 汪振儒在北师大参加“三一八”60周年纪念会, 并在刘和珍烈士纪念碑前合影。4月25日至30日, 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九届理事扩大会议上决定, 聘请汪振儒教授负责组织收集和整理中国植物学史资料, 同年7月4日中国植物学会致函北京林业大学:聘请汪振儒教授主持编篆《中国植物学史》, 请您院大力协助, 如果同意请通知本人。8月, 由陈陆圻主编、汪振儒参加译校工作的《日汉林业科技词典》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

    1月, 汪振儒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委员和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会委员。2月24日, 由汪振儒指导的森林生态学博士生何平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这是北京林业大学和我国林口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论文的题目为《光状况对油松叶绿体及针叶特性的影响》。何平毕业后分配到中南林学院工作。4月, 北京林业大学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关毓秀任主任委员, 顾正平任副主任委员, 汪振儒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日, 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学位委员会, 沈国舫任主任, 贺庆棠任副主任。10月9日, 汪振儒完成《对中国植物学发展的展望》手稿。11月, 《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刊登汪振儒《纪念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一文[11]。12月16日, 汪振儒收到淮南市泉山工农学校殷文波收集的李相符的资料。李相符、李相若、李相珪等, 均是桐城人, 乃民初与蔡元培要好的李光炯后代, 李氏先祖与张英关系好, 均名门望族。12月25日, 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方毅、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培源、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中国科协副主席裘维蕃等出席大会, 大会共同回顾了中国林学会的历史, 肯定了中国林学会对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中国林学会顾问汪振儒参加了大会。

    1988年

    3月, 汪振儒《关于“植物学”一词的来源问题》在《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88页刊登。4月, 汪振儒《林业振兴靠人才》在《林业月报》1988年第4期1页刊登。4月29日, 汪振儒收到波兰文有仁的信, 信中谈到汪振儒先生对卜弥格所著《中国植物志》一书甚感兴趣一事。该《中国植物志》目前世界上存有3部, 一部在波兰克拉克夫雅盖隆大学, 一在华沙国家图书馆, 一在苏联利沃夫。另有一本德文译本在民主德国保存。5月8日, 北京林业大学庆祝汪振儒教授八十大寿。参加人员有:高荣孚、李天庆、何允恒、项蔚华、贝时璋、周克大、张富华、陈树椿、孟庆英、曹慧娟、邢善湘、祁丽君、陈华、康木生、周学权、沈瑞祥、关裕宓、朱之悌、孙跃远、任宪威、火树华、王瑞勤、宋秀莫、卢仁、王昌温、王沙生、李裕久、曲启明、陈彩琼、刘淑敏、戴于龙。7月5日至8日,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学报编辑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顾问、81岁高龄的汪振儒教授代表学校到会致词。10月1日, 汪振儒离休, 离休证号为“林人字离字第0450号”, 工资级别319. 50元。11月, 农工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汪振儒当选为中央咨监委员。12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顾问, 至1993年12月。12月20日, 汪振儒完成《给清华大学第一级(1929, 己已)同学们的信》。注明已联系到的同学有:王淦昌、王国新、王赣愚、李泰华、沈有鼎、吴景祥、吴庆宣、汪振儒、周国庆、孟广哲, 李家光、孟绪锟、施士元、施嘉钟、高缵武、高警寒、唐德源、袁翰青、秦宣夫、张大煜、许孟雄、庄秉钧、曾炳钧、杨业治、葛春林、邬振甫、翟鹤程、楼福卿、陈长济、徐士瑚、齐博缘、冯伴琴、付任敢、傅任敢、冯鹤龄、李健吾、李泰华、孟传昆、章熊(以上在大陆), 黎东方、马师伊、宋益清、张昌华、赵煦雍(以上在台湾)。

    1989年

    2月, 汪振儒任北京市科教文委顾问。4月4日, 汪振儒收到沈有鼎治丧委员会寄的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离休干部沈有鼎同志因久病医治无效, 于1989年3月30日晚11时在北京逝世, 享年80岁。沈有鼎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4月, 汪振儒的《树木生理学》 (Physiology of Trees)刊登于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下册)》620 ~ 621页。4月30日, 清华大学78周年校庆, 汪振儒组织清华大学1929级毕业60周年纪念活动。5月, 汪振儒《怎样鉴定古树的年龄?》在《生物学通报》1987年第5期16页刊登。6月6日, 吴中伦函请汪振儒写纪念钱崇澍先生的文章, 其中提到:钱老指导下完成的《南京玄武湖植物群落之观察》一文, 是我国早期的植物生态学研究, 具有时代意义。6月27日, 汪振儒收到孟广喆治丧委员会寄的讣告。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焊接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焊接学会副主席、天津市工程师学会副主席、天津市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孟广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于1989年6月20日11时40分不幸逝世, 享年82岁。7月, 汪振儒《关于“植物学”一词的来源问题》在《生物学通报》1987年第7期1 ~ 2页刊登。12月, 汪振儒任中国林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顾问。31日, 汪振儒收到楼福卿治丧委员会寄的讣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董事会常务董事、原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经理、中国银行顾问楼福卿同志, 因病于1989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楼福卿是清华大学经济系1929届毕业生。是年, 汪振儒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林学名词》 (科学出版社)终审定稿会, 是受钱三强主任委员委托的三位专家之一。

    1990年

    10月, 汪振儒《生物学通报与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复刊十周年》在《生物学通报》 1990年10期2、41页刊登。10月27日, 汪振儒整理完成《家庭背景》一书。12月, 汪振儒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从事高等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老教授表彰。

    1991年

    5月,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收录《汪振儒——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一文。《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是1986年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在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率先倡导的,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编纂, 该书以记载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专家为主线, 昭彰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弘扬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 记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12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生物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Ⅰ》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汪振儒任《生物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2年

    7月, 汪振儒、张启元《“不惑之年”的思考——纪念掖生物学通报业创刊40周年》在《生物学通报》 1992年第7期3、26页刊登。7月15日, 汪振儒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写的《前言》刊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S5期3页。7月15日, 汪振儒为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致辞:多识草木之名, 林业人基本功。所需基础设施, 树木标本室兴。我校建有斯室, 创业肇始于零, 筚路蓝缕, 多人多年艰辛, 而今初具规模, 教研效果有成。继续向前扩建, 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信心满怀未来一片光明。8月2日, 纪念《生物学通报》创刊40周年暨首届《生物学通报》奖励基金颁奖大会, 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演讲厅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裘维蕃、娄成后、汪垒仁、王伏雄、钦俊德和老一辈科学家叶恭绍、沈同、汪振儒、钱燕文等参加大会。9月, 汪振儒任北京林业大学建校40周年校庆组织委员会委员。

    1993年

    4月, 何平、高荣孚、汪振儒的《光状况对油松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在《生态学报》1993年第1期92 ~ 95页刊登。12月, 汪振儒收到何平12月16日从英国的来信, 信中谈到: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脱开光合作用, 一直在生理生态领域做工作, 这次主要在气体交换、RuPB羧化酶活性、光系统Ⅱ中心蛋白方面做工作, 在国内想做这方面的工作, 非常不容易……。

    1994年

    1月, 由中国植物学会编、汪振儒任主编的《中国植物学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2]。汤佩松在贺词中说:这部《中国植物学史》, 是自古以来我国植物学各方面工作者对这个宝库的开拓调查、采集、开发利用、探研的史篇, 也是对其全部旅程的历史见证。8月, 汪振儒《敬贺小平同志九十荣寿》刊登于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进论坛》1994年第7/8期1页。

    1995年

    7月, 汪振儒《岂能“腰斩”植物园》在《森林与人类》1994年第4期1页刊登。

    1998年

    5月, 陈俊愉《祝贺汪振儒教授九秩华诞前后》和洪菊生《贺汪振儒教授九十华诞》分别刊于《森林与人类》第3期17页和19页。12月, 汪振儒获第三届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是在原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建立的。刘业经, 广西武宣县人, 1941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森林系, 是汪振儒先生的学生, 台湾中兴大学森林系教授, 曾为培养林业人才和推进林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生祁豫生先生为纪念老师的功绩, 特于1995年出资设立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 以奖励在林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学和科技人员, 自1996年起颁奖, 2005年更名为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

    1999年

    1月, 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进论坛》1999年第1期刊登马家麟人物专访——《树木·树人(访汪振儒)》。

    2000年

    2000年12月8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秉维医治无效于11时48分辞世, 享年87岁。

    2002年

    2002年7月, 汪振儒《人类认识植物的历史(1)》在《生物学通报》2002年第7期54 ~ 56页刊登。8月, 汪振儒《人类认识植物的历史(2)》在《生物学通报》2002年第8期54 ~ 56页刊登。9月, 汪振儒《人类认识植物的历史(3)》在《生物学通报》 2002年第9期55 ~ 57页刊登。

    2008年

    2008年4月28日, 清华大学新闻网刊登:百岁老学长汪振儒、吴宗济返校贺母校97岁生日。4月27日, 清华大学迎来了她的97岁华诞, 在上万名返校庆贺的校友中, 有两位特殊的校友, 他们是1929年毕业于生物系的汪振儒老学长和1934年毕业于中文系的吴宗济老学长。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俩都是地地道道的“百岁老人”。吴宗济学长刚刚过了百岁寿辰, 汪振儒学长也将在5月8日迎来他人生的第101个年头。汪振儒老学长(曾用名汪燕杰)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林学家。作为清华健在的最早的毕业生, 他对清华母校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因为他们父子两代四位都是清华人。汪老的父亲汪鸾翔是清华老校歌的词作者, 时任清华高等科国文教员。兄长汪健君1923年起就开始任职清华直至退休。汪老1925年跳级考入清华学校, 随着清华改为大学后, 他成为清华大学的第一级毕业生, 于1929年毕业。弟弟汪复强是清华1938届校友, 汪复强今年毕业70周年, 也于校庆日返校和级友聚会。

    4月23日, 北京林业大学举办汪振儒先生百岁诞辰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吴斌主持会议, 校长尹伟伦发表了讲话, 汪先生的同事、学生高荣孚、董世仁、高志义、何平及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许增华等参加座谈会[13]。《恭贺我刊名誉主编汪振儒教授百岁华诞》在《生物学通报》2008年第5期4页刊登。

    6月24日, 汪振儒先生逝世。7月2日, 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新闻网刊登:汪振儒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今天上午, 汪振儒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学校领导、老干部、老教师和师生员工代表胸带白花, 怀着沉痛的心情, 在哀乐声中向汪先生深深地鞠躬, 表达对这位著名专家的无限怀念。《汪振儒先生生平》: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植物学家、树木生理学家、树木生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委员和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 北京市政协第五、六届常委, 北京林业大学著名教授汪振儒先生, 于2008年6月24日11时50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1岁。汪振儒先生1908年5月8日出生于北京市, 祖籍广西桂林, 曾用名汪燕杰, 笔名丁乙。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自1929年9月至1935年8月, 先后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系、广西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任职或任教。1935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生, 1936年6月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林学系, 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9年6月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林学院, 获哲学博士学位, 从此与林业结下不解之缘。同年9月回国后被聘为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历任森林系主任、植物研究所主任、农学院院长; 1946年9月—1952年8月先后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9月—1989年9月任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历任林业系主任、森林生态学研究室主任、科研部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1—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10月离休。汪振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 一生淡泊名利, 献身科学, 在我国林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威望。先生于1983年创建了我国林学第一个博士点, 建立了山西太岳森林生态定位站, 成为当时国内森林生态科学研究方面极具影响的研究组织。先生开创先河, 为全国林业院校编写了第一部《植物生理学讲义》。先生通晓英、德、日、法、俄等多国文字, 先后编译了多种辞书, 包括《德汉林业名词》 《FAO英汉林业科技词典》《日汉林业科技词典》, 翻译了包括《树木生理学》在内的多部颇有影响的植物生理学论著。先生重视知识传播, 长期担任《生物学通报》《林业科学》等多种科技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作为主要负责人, 创立了《北京林学院学报》并担任主编。汪振儒先生是人民教师的典范, 堪称一代宗师。先生潜心育人, 把林业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 以提携后学为己任, 甘为人梯, 诲人不倦, 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林学博士, 造就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先生热心学会工作, 担任各类相关学会的领导工作。自1933年中国植物学会成立, 先后担任会员、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会顾问等职务。先生长期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 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理事会顾问、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科普委员会常委, 为林业科技发展广揽群英、促进学术交流、普及林业知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汪振儒先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充满爱国之情, 满怀报国之志, 为人刚直不阿, 追求真理, 富于正义感。1926年3月18日他参加了李大钊领导下的北京学生集会, 强烈谴责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罪行, 集会遭到反动军阀镇压, 先生腿部中弹受伤。1945年因率领广西大学教授揭发校长压制民主的卑劣行为, 被解除了农学院院长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 汪先生与许德珩等教授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爱国运动, 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尽赤子之心, 获得广泛赞誉。先生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五及第六届常委, 他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 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 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振儒先生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直到晚年仍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出谋划策。先生离而不休, 仍潜心钻研学术, 先后发表了《美国林业教育的一些特点》《美国林业教育管窥》《林业振兴靠人才》等多篇论文。为纪念中国植物学会成立60周年, 他主编《中国植物学史》 (1994年出版), 引起了强烈反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先生还牵挂着我国林业科研教育事业, 体现了一代名师的风范。汪振儒先生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先生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变, 见证了中国植物学、树木生理学、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也见证了中国高等林业教育从弱到强的发展。他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生活朴素, 平易近人。他学识渊博, 著书立说, 传道解惑, 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 桃李满天下。他用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深深影响着莘莘学子。汪振儒先生的逝世, 是我国教育界、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更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巨大损失。汪振儒先生虽然仙逝了, 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汪先生的崇高品格, 学习他爱国爱校、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 学习他热爱自然、坚持真理的人生信念; 学习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学习他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以先生为楷模, 献身教育科技事业,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汪振儒先生永垂不朽!

    7月4日, 清华大学新闻网刊登:清华一级老学长、著名林业教育家汪振儒仙逝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植物学家、树木生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委员和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协第五、六届常委,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汪振儒先生, 于2008年6月24日11时50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1岁。清华大学、清华校友总会发唁电表示沉痛哀悼, 并派代表出席汪振儒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7月, 《深切缅怀掖生物学通报业创始人汪振儒先生》在《生物学通报》2008年第7期3页刊登:本刊创始人、名誉主编、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植物学家、树木生理学家、树木生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9届中央委员和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北京市政协第5届、第6届常委、北京林业大学著名教授汪振儒先生, 于2008年6月24日11颐50在北京逝世, 享年101岁。7月, 《老主编汪振儒先生走好!》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4期155页刊登。7月22日, 科学网刊登《追忆著名林业教育家汪振儒先生:他培养了几代年轻人》。是年, 汪振儒家属捐赠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书籍831本[13]

    2012年

    3月, 《中国植物学会会讯》2012年第1期14 ~ 18页刊登印嘉佑撰写的《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汪振儒》一文。

    2018年

    2018年12月7日, 汪振儒先生雕像在广西大学落成。

  • [1] 杨鸿勋.略论圆明园中标题园的变体创作[J].圆明园学刊, 1981(1): 6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000003270062
    [2]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23.
    [3] 梁敦睦.试谈园林名胜的组景题名[J].广东园林, 1987(3): 12-14.
    [4] 王其亨, 盛梅.古典园林中景题与用典[J].规划师, 1997 (2):24-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SI199702007.htm
    [5] 金荷仙.园名景名取名方法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16(3):303-3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jlxyxb199903018
    [6] 刘敞.公是集[M]//四库全书: 卷36 (东平乐郊池亭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11.
    [7]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四库存目丛书: 卷57(松石园记).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750.
    [8] 文震亨.长物志[M]//四库全书: 卷1(室庐).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3.
    [9] 李翱.李文公集[M]//四库全书: 卷18(题灵鹫寺).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91.
    [10]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M]//续修四库全书: 卷4 (四瑟亭记).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02-203.
    [11] 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 卷43(百泉轩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52.
    [12] 吴龙翰.古梅遗稿[M]//四库全书: 卷5(楼居狂吟并引).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862.
    [13] 谢应芳.龟巢稿[M]//四库全书: 卷16(溪居垂钓图).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81-382.
    [14] 黄震.黄氏日记[M]//四库全书: 卷86(林水会心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891.
    [15] 王世贞.弇州续稿[M]//四库全书: 卷58(无住馆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8.
    [16] 文震亨.长物志[M]//四库全书: 卷4 (禽鱼).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8.
    [17]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491-493.
    [18] 洪迈.容斋随笔[M]//四库全书: 卷1 (亭榭立名).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670.
    [19] 谢肇淛.五杂组[M]//续修四库全书: 卷3 (地部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95.
    [20]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M]//四库全书: 卷1 (亭榭立名).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670.
    [21]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自鉴录戊寅[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2016: 749-750.
    [22] 姜质.山亭赋[M]//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00.
    [23] 张岱.琅嬛文集:卷3 (片牍·与祁世培)[M].台北:淡江书局, 1956:90.
    [24]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 卷5(名园咏序)[M].刻本.清顺治年间(1638—166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29
  • HTML全文浏览量:  365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19
  • 发布日期:  2018-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