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

阎景娟

阎景娟.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引用本文: 阎景娟.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YAN Jing-juan.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Citation: YAN Jing-juan.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4):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05

中国古代园林的题名原则、事典源流及意义生长

基金项目: 

项目 编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阎景娟, 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林业史。Email: yanjj85@sina.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中图分类号: TU986.1

Principles and Intertextuality:How to Title Scenic Spo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 摘要: 中国园林的特征是“景面文心”。为一座园林及园中分胜命名, 是中国古代园林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园林题名有一些基本原则, 如擅胜, 即凸显空间位置的绝胜; 意象, 即提示景观最富诗意的时刻; 因事, 即表明适宜的活动; 寓谕, 即寓情于物或直言明志。园林题名有一些著名事典, 它们既构成了文化传统, 又成为一种惯势和窠臼。点景命名不仅是类似文章标题创作的过程, 更是栖居哲学及生活智慧的昭显。园林题名的意义并不自足, 而是通过大量诗、文、记、解、述、注、铭等文字形式阐释和传颂, 将意义引向无限。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re often depicted as being picturesque on the face and literary in the heart. To title a garden or name the scenery spots of a garden is a poetic character of Chinese gardens. Certain principles exist for such titling or naming: to show how propitious the place or location is; to imply the most wonderful seasons or special moments the spots enjoy; to declare what suitable activities are at certain places; to tell the feelings directly or by using a metaphor. There are stories or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itling the gardens which have become both traditional and stereotypical. Titling gardens and spots is not only like titling an article but also shows the owner's philosophy of living.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s or names is not self-enclosed; instead they extend to infinity through poetry, essays and other types of literary works by later generations.
  • 中国园林中的点景题名, 包括对整座园林的命名, 对其中亭、台、楼、榭、桥、廊等各种建筑的命名, 及对水、山、石、植物构成的某一景致进行点题。对整座园林的命名, 好比给园林作品起个标题, 有人认为, 中国古典园林的突出贡献是创造了具有主题思想的自然景象, 其中的景象创作是有主题的, 国际学术界为此创造了一个术语叫标题园(subject garden)。它不同于主题园(theme park) [1]。为园林中的某一要素或景致命名, 被称为分景命名或分胜命名, 一般认为是由唐代王维的辋川山庄首创。这些题名常以扁额、石刻等物质形式存在, 如木结构建筑上多悬挂木制扁额、对联, 砖石建筑如桥或园门, 就在桥身或桥头、园门上方, 雕刻上色而成, 也可以在孤置石上勒石著色完成。

    园林学界一般承认, 西方园林的基础是建筑学, 以理性和数理美学为特征, 而“中国园林是以文学为基础的, 尤其强调突出诗性的思维”, “中国园林的内质是‘文’, 是‘景面文心’” [2], 这是对明代陈继儒诗中所称“主人无俗态, 筑圃见文心”的阐发。中国园林是诗性的, 从营造到栖居, 总是以适意园居为至上标准。园林不仅提供了文化生活的场所, 也激发、传达着栖游者的体验和思想, 使之获得物我契合、物我两值的审美愉悦。

    关于园林题名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学者谈到了景名的字数特点、语法结构, 以及命名时应注意的问题, 比如要了解设计意图, 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要标出特色, 要注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要利用典故, 要求异求新等, 并初步探讨了点景命名的“艺术法则” [3]。有人从题名的用途出发, 认为题名可粗分为记录性、描述性、象征性、表意性4种, 并探讨了典故之于题名的重要性[4]。有人用“意象”和“具象”作分类, 分析点景命名的基本思路[5]。这些研究, 或以建筑为主体, 或以群景为视角, 或以景观设计和艺术创作为线索, 各有侧重。本文则从对大量文献的搜集、研读出发, 归纳和分析古人在点景命名时所考虑的一些原则、惯例和其中的文化意义。

    为一座园林或园林中的景观取名, 具有重大意义。关于园林点景题名的创作过程, 在《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有生动的描述。其中, 既有“编新不如述旧, 刻古终胜雕今”这样的一般思路, 但也不一定这样拘泥, 还要考虑应制应景, 有时需要老老实实直说, 有时则晦莫如深, 意味隐曲。其实, 古人对园林点景命名的思考, 在更早的文献中也颇有精到的议论。如宋人刘敞在其《东平乐郊池亭记》一文中谈到:“其制名也, 或主于礼, 或因于事, 或寓于物, 或谕于志。” [6]明代李维桢谈到松石园中各种园林建筑的名字, “或取适于花草禽鱼, 或取胜于泉石湖山, 或取景于烟雨风月, 或取事于耕钓樵牧。或以睦宗戚, 或以训子孙, 或以集朋友, 或以叩禅宗” [7]。联系其他文献资料, 我们可以从中理出几条点景题名的原则。

    1) 擅胜第一。就是首选擅胜位置, 亦即凸显景观占据的地点和空间上的绝佳处。古人卜筑, 首先要选址。公论是“居山水间为上” [8]。最早的讨论来自汉代仲长统, 他的“乐志论”畅想了居住环境, “背山临流, 沟池环匝, 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 果园树后”, 可见, 有山有水, 植物茂盛, 是基本要素。唐代李翱说, “凡山居, 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 [9], 指出了风景优胜的8个要素。如果园址或景点占据风景绝胜处, 或能够将美景一揽无余, 那么命名时就尽可以“取胜于泉石湖山”, 其他因素都可以忽略了。清代福州许氏园林的园址在鸟石山, 从山麓到山顶都有长松美箭, 因以为林苑, 名为“涛园”。《扬州画舫录》谈到新月楼“在拂柳亭畔, 与田园治春楼相对”, 是“湖上得月最早处也”, 因而取名“新月”。明代王思任在支坡陀买下迎着山涧的8棵松, 筑亭高处, 名曰“四瑟”, 因为这里可以听到鸟音、松韵、涧响、溪声[10], 名字起得非常新巧, 仿佛天籁迎面而来。再如元时的岳麓书院, 本就山水绝佳处, 书院右边众泉汇集成池, 其间筑轩, 名为百泉轩, 点出了风景优势[11]

    2) 意象第二。自然山水之胜不是寻常容易占到的, 擅胜不是常有的事。那么就将目光转向园中景致、四时风光, 或“取适于花草禽鱼”, 或“取景于烟雨风月”, 也是一种题名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取适” “取景”, 实际上是在对风景的观察、体验中加入时间维度, 让景观在“这一刻”骤然生动起来, 让游憩者感受到特别时刻的特别感受。比如, 明代王世贞的约圃中, 有轩名“玉鳞”, 来自李群玉的诗“玉鳞寂寂飞斜月”, 因为种了老梅, 其枝干如铁虬挐攫, 而花缀之, 又若鳞若玉。花开时节“目境与鼻观竞新”, 花落的时候, 落英缤纷, 若败龙之鳞。题名中充满了奇丽的想象、独特的文思。“取适于花草禽鱼”则强调了园主在园林中“适意”栖居的重要性, 它才是园林的生命所在。

    3) 因事第三。即根据人从事的主要活动来命名。如刘敞所称的“主于礼”, 即以建筑的功能及人的活动中所包含的礼仪、习惯、道德标准为主来思考命名。李维桢所称“睦亲戚” “训子孙”就属于这一类, 其名称可以是“亲贤” (书院) “极乐” (庵)。也可以“因于事”, 即根据最适宜的具体活动来命名, 耕钓樵牧、朋友宴集、读书问道(叩禅宗)都可以, 题名如“燕息”(窝)、“永言”(斋)、“绥予”(亭)。

    4) 寓谕第四。寓于物, 谕于志, 即委婉隐晦地抒发情感, 寓情于物, 或直言明志。有些题名表明筑造的初衷或心志, 如明代祁彪佳的寓园中的“四负” (堂)、“约”(室), 都有含愧的意思。柳宗元贬到柳州, 改冉溪为“愚溪”, 表达了一腔孤愤。明代杨于庭称自己的小园为“戅园”, 寓孤立于世而无援。再如吴江同里的退思园, 来自《左传》 “退思补过”句。这些, 都自嘲自讽, 绵里藏针。司马光的“独乐园”、邵雍的“安乐窝”、张轼的“乐斋”、清代三水县官署东的园圃中的“一适亭”, 都意指在一切烦杂事之外尚有退避、适意处。在古人看来, 这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符合先贤的训导。

    以上粗略理出的几条原则, 窃以为擅胜最难, 可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其余, 可视情况次序为之。此外, 还有许多命名方式, 如园, 常因地名而命名之。如唐代御史中丞宋庠称平原公, 平原在汉代时名绎幕, 因此称自己的园林为绎幕园。明代祁彪佳的私园在寓山, 所以叫寓园。还有以主人名字命名的园林如辟疆园, 还有以方位命名的园林如南园、西园, 还可以标举园中的主要植物、树种或先祖手植, 如竹园、梅园等。

    做诗撰文, 古人很讲究用典用事。用典是指援用文献典故的词句。《文心雕龙》对用典的解释是“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用事是指引用历史事件。张炎在《词源·用事》中指出:“词用事最难, 要体认着题, 融化不涩。”也有人将用典用事混为一谈。的确, 做这种区别意义不大。在西方学术话语中, 用典和用事大约就是“互文性”, 即互为文本性。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使用前人或他人的相关议论, 说明和解释当前事, 在相互映照中将意义引向无尽。

    园林题名的用典用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是互为彼此, 相互作用的。概略来看, 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庄子之学、晋人之言。这大概是园林题名最多的因袭和借意。先是《庄子》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即那段著名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我, 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辩论。后来是《世说新语》中的记载:“简文帝入(幸)华林园, 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翛)然林水, 便有濠濮间想(趣),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两个典故, 包含着个体的独特体验, 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中滋味”, 被后人不断谛听、回应、反响。相关的议论如“不能好世俗之好, 而能好其所好,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12]; “人生出处各有时, 如鱼饮水鱼自知” [13]。再如“得之于心应于手, 如鱼饮水非人知” [13]

    后世的园林中, 一切有水有鱼的地方, 其周边的桥、亭、台、榭、堂等建筑, 常被题为知鱼、知乐、鱼乐、翛然、濠濮、濠间想、濠濮间想、濠濮间趣、林水会心等。宋代苕溪沈氏园的园池最胜处, 就叫“林水会心” [14]。现存的园林中, 有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圆明园中的“知鱼亭”、颐和园的谐趣园中的“知鱼桥”、避暑山庄中的“濠濮间想”、北海公园的“濠濮间”、香山静明园的“知鱼濠”等, 都是一脉文思。

    鱼和鸟, 是园林中通常蓄养的动物。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模式。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细致观察, 体会天道、人伦及处世哲学。鱼在水里的游动优哉游哉, 吞吐有致, 映照了人的个性修养中从容不急的态度。明代王世贞所说, 观乌雀玩其饮啄, 观金鱼“玩其涵泳” [15], 其中都有潜行、沉浸的意思, 即潜心体会, 涵泳性情。古人这种与自然对视的沉思一刻, 在明代文震亨那里有生动的描写:“语鸟拂阁以低飞, 游鱼排荇而径度, 幽人会心, 辄令竟日忘倦。顾声音颜色, 饮啄态度, 远而巢居穴处, 眠沙泳浦, 戏广浮深, 近而穿屋贺厦, 知岁司晨, 啼春噪晚者, 品类不可胜纪。” [16]这些说法, 浸透着深厚的老庄遁世哲学, 传达了老庄哲学中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旨趣。

    2) 神迹仙踪、超世之想。有关仙境的描述, 可见于《淮南子》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十洲记》 《拾遗记》《瑯嬛录》等书。仙境去处虽然杳不可知, 却也依稀有迹可寻:一个在高山之上。高峰入云, 历来被认为“上与天通”, 昆仑就是一个代表。相应的名字有:悬(玄圃)、阆风、阆苑、槐江、层城(天庭)、琼(倾)宫、璇室、太(泰)液、瑶台、凉风(山)、樊桐、板松等。一个在东海或渤海, 那里盛传由来已久的求仙故事, 相关的名字有:瀛洲(瀛壶、环洲)、蓬莱(蓬壶)、方丈(方壶、峦雉)、稚川等。其中的山岛水池、一水三山的模式, 成为后世园林营造模仿的对象。而点景题名, 也常用上述书中记载的山水名称来命名。此外, 仙境中的花鸟、装饰等名字, 也在园林题名中被引用。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 世外桃源又成为一种臆想的神仙境地。人们用“桃源” “武陵”等命名各种洞、溪、山。这些带有神仙色彩的名字, 代表了人们对神仙生活的憧憬和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

    3) 孔孟之道、善济之志。在很大程度上, 园林栖居寄托着人们的向禽之好、林泉之志, 寄寓着遗世独立的老庄哲学, 及对超然世外的神仙境地的向往。但也有不少园主, 借助园林滋养他们修身齐家的济世理想,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脉络中由来已久的儒道互补传统。王世贞在青州的宅园名“离薋”, 意为不容恶草, 远离小人之志。有人只因为园中有一株碧梧, 就为附近的轩题名为“栖碧”。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 相时之利而出, “栖碧”就昭示了一种固清守洁、秉礼赴义的态度。

    4) 文人盛事、诗文遗韵。古代著名文人的事迹及其诗文韵事, 被后人不断歌咏引用。如晋人王徽之喜欢竹子, 哪怕是借人空宅住几天, 也要让人植竹, 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哉”!此后, “此君”就成了竹的代名词, 也成了许多人的轩名或亭名。沿河水而落座, 浮羽觞于河水中, 羽觞在谁跟前停下或原地打转, 谁就饮酒并赋诗, 这一风俗由来已久, 汉代犹盛。但是在晋人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后, “曲水流觞”才成为文人雅集的盛事场景被广为传颂和仿效, “流杯亭” “流觞亭” “曲水亭”成为许多园林中的经典水景。

    更多的情况是大量用典, 化于前人诗句。这原本也是古人习文作诗时的摘句摘字传统。陶渊明家道贫寒, 他的园林理想在他的诗文中有一些描述。后人因为仰慕他的为人, 欣赏他的诗歌, 常常引用他的词句。他的《归去来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这样的句子, “三径”已经用了典, 后世用“三径”指代隐者的田园, 或极简的园居条件, 以褒扬高士遗风。“日涉” “趣”成了许多人的园名。如日涉园, 宋人李彭、明代大都督杨尚英、刘观察、太仆寺卿陈应芳、陈所蕴、张意、文肇祉等人都有同名园林。明代王世贞的宅园名“约圃”, 其中轩名“适我”, 来自陶渊明诗“适我无非亲”; 庐名“欣托”, 取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柳宗元有愚谷愚溪, 明人孔天胤仿其词, 称自己的宅园为“愚公园”。清代王岱, 称自己的宅园为愚庭。其他, 如丘名“烟鬟”, 取自韩愈“擢玉纡烟鬟”。吴从先的“灌莽山居”, 截取鲍照的“灌莽杳而无际”。这种引用、借用非常之多。园林对联题句更是如此, 其例证在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俯拾皆是。

    园林题名时的用典用事, 是命名者将自身纳入文化传统、向传统致敬的一种态度和立场。按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说法, “传统”被用来描述“传承的一般过程”, 其中有强烈而明显的“敬意”与“责任”的意义[17]。文化传统就是这样被尊重、皈依、丰富和延续的。但另一方面, 久而久之, 会养成一种思维惯式, 用得太滥, 已落俗套。

    宋人洪迈说:“立亭榭名, 最易蹈袭。” [18]有几个使用最滥的事典, 用网络语言说, 有一些字眼是被玩坏了的。除了前文中说过的庄子之学、晋人之言、兰亭雅集留下的名字, 还有其他的套路:看见山就是昆仑、终南、香炉; 有山林竹树环绕就称“叠翠” “锦幛”; 看见水就是瀛洲、蓬莱; 有竹子的地方就是淇水遗风。明代谢肇淛批评得好:“今人之扁额, 又非甚不通者, 但俗恶耳。入门曲径, 首揭‘城市园林’, 临池水槛, 必曰‘天光云影’。‘濠濮想’多见鱼塘, 水竹居必施‘筠坞’。‘日涉’ ‘市隐’屡见园名, ‘环翠’‘来雪’皆为楼额。至于俗联尤不可耐, 当借咸阳一炬了之耳。” [19]

    这里指出的问题是过度因袭蹈旧, 用得太滥。此外, 得到差评的题名有这样几种情况:首先是有负天然胜境, 把兴趣点转向了其他方向, 导致景色与命名不搭界。如谢肇淛批评《洛阳名园记》里提到的水北胡氏园, “其名皆可笑”。因为胡氏园所在的位置极佳, 登台一望, 可见伊水和洛水萦绕, 云烟掩映, 视野开阔可及百里, 极具慷慨意境, 而其台称“玩月”, 不仅名不称景, 而且格局短促, 气象全无。园中另有一庵, 处于松桧藤葛之中, 开窗所见亦即台之所见, 而庵名“学古”, 倒是“因其事”了, 只是辜负了其所在位置的风景优胜, 它本该“取胜于泉石湖山”才更好些。

    其次是一味求巧, 因巧害义。题名虽不可近俗, 却也不好奇涩。落人窠臼固然不好, 一味新奇求巧也可能让人不知所云。比如有人用杜诗“已知出郭少尘事, 更有澄江消客愁”之句, 题亭名“知有”, 用杜诗“越女天下白, 鉴湖五月凉”句, 题亭名“白凉”。这都是孤立地拎出来几个字支解原文,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用韩愈“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句, 题亭名“不更归” [20]。这就不仅不贴切, 而且不吉祥了。

    相反, 也有一些园景名被称赞“无一字不雅”。它们是唐代王维的辋川山庄和明代祁彪佳的寓园, 留下的是分景命名的例证。王维的辋川的景名: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茰沜(音“ pàn”, 通泮, 笔者注)、宫槐陌、临湖亭、南垞(chá)、欹湖、柳浪、栾家瀬、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祁彪佳的寓园:水明廊、读易居、呼虹幌、让鸥池、踏香堤、浮影台、听止桥、沁月泉、茶坞、冷云石、友石榭、太古亭、小斜川、松径、樱桃林、选胜亭、虎角菴、溪山草堂、袖海、瓶隐、孤峰玉女台、芙蓉渡、洄波屿、妙赏亭、小峦雉、志归斋、天瓢、笛亭、酣漱廊、烂柯山房、约室、铁芝峰、寓山草堂、通霞台、静者轩、远阁、柳陌、豳圃、抱甕小憩、丰庄、梅坡、海翁梁、试莺馆、归去寄、即花舍、宛转环、远山堂、四负堂、八求楼。

    祁彪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 在给寓园起名的过程中, 曾从《瑯嬛录》《酉阳杂俎》 《瀑园志》 《十洲志》等书中寻找灵感:“(正月)十七日……予携《瑯嬛录》《酉阳杂俎》诸书, 择园中未定诸名。” (正月)二十四日, “阅《瀑园志》《十洲志》诸书, 定寓山续制诸胜名。” [21]这些书, 或是有名的记载奇闻异事的“云仙散录”, 或是前人营造园林的纪事, 如《瀑园志》, 记载的是明代工部尚书南居益的宅园。

    魏晋的时代风气及名士风度, 在理念上常为后人效仿。史料记载, 有一次苏轼去见一个人, 那人说近来在看晋书。苏轼就问, “曾寻得好亭子名否?”可见, 为亭子、园景找到一个好名字不易, 而晋书具有激发好题名的潜能。魏晋时期是一个将自然山水视为审美对象的自觉时代。由于社会动荡, 朝不保夕, 人们隐遁深山, 炼丹服石、求仙拜佛成为时代风尚。此时“老庄告退, 山水方滋”, 山水成为诗文的重要题材, 名士无不以风韵高致、雅好山水著称。这是一个“以山水为富, 不以章甫为贵” [22]的时代风气, 也促成史上第一个摹拟自然山水的私园兴造时期的开启。如“(张)伦造景阳山, 有若自然”, 梁冀“广开园囿, 采土筑山, 十里九坂, 以象二崤, 深林绝涧, 有若自然, 奇禽驯兽, 飞走其间”。戴颙更是有“士人共为筑室, 聚石引水, 植林开涧。少时, 繁密有若自然”。这些早期私家园林的兴造故事及做法、理念, 都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

    景点命名固然重要,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园名或景名不过一到三四个字, 意义并不明确和自足。前文中提到的那些题名, 若不是有大量的文献记录、诗文歌咏伴随, 它们的意义也很难被后人很好地了解和体会。这很容易理解, 正如符号学的一般观点:意义存在于阐释过程中, 存在于一条无尽的能指链条中。园林一旦建成, 园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一篇“记”。“记者, 所以备不忘也。”记是一种文体, 用以记录基本事实, 也常借以抒情议论、阐发思想。如果园主饱学能文, 自己就可以写了, 但也常邀名士写记, 这就是“求记”, 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园记。几无例外的是, 这些园记中总会有相当的笔墨对园主的志趣、造园意图、园中景色、题名的意义等进行描述、引发和褒扬。许多园记的作者自己并没有亲身到过所记的园林, 往往凭园主口头或书面描述, 顶多是看看园图, 但是并不影响写园记。这之后, 园林就成为主人及朋友的文化活动场所。主客的游记、书信、诗文唱和被整理成辑、传诵四方, 园名景名的意义在大量的文学实践中被不断引发和深入。如上文提到的王维、祁彪佳, 本身就是文人士大夫, 他们的诗文艺术生涯本身就很著名, 身边又聚集着一众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能造者其必诗, 敢往者无不赋”, 他们的文学创作为园林题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如祁彪佳的寓园, 有几百个人为寓园写过诗、词、评、注、解、述、赞、铭等, 后来选择结集为《寓山志》和《寓山续志》出版刊行。祁彪佳自己的日记中也有大量对寓园营造的记录。所有这些, 都使得那些景名的意义得到充分的阐释。时光流转, 人事无常。一座园林用不了多久就会荒芜或易主, 变得面目全非, 甚至故迹难寻。但正是这些文字作品, 使一座园林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永生。

    明代张岱说:“造园亭之难难于结构, 更难于命名。” [23]将丰富的不尽之意蕴藏于有限的二三字之中, 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在于, 你不能指望几个字的题名包含着封闭的、自足的丰富意义。它不是一种定性或结论, 而是一种提示和引领。题名的意义应该在、也只能在居游者的园林体验中获得不断的生长。明代王思任在《名园咏序》中则谈到了名与园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 真正懂得经营园林的, 是给它一个好名字。而好名字只有那些得园林真趣的人才能标举出来。这就是所谓“善园者以名, 善名者以意” [24]。有了那些园林意趣, 那么无论是华丽的园林或质朴的菜园, 都是好园林了。而缺乏这份意趣, 再好的园子也不过是荒野、闹市或囹圄。这里强调的是人(主人、游览者)与园林之间紧密的关系, 是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园林充满了生命力, 使题名获得了丰富的意义。如果没有人持续地经营修整, 不断地欣赏、体验, 园林就会沉寂在虚无中。因此, 不是把“园林”当作一个名词, 而是当作一个动词, 指造园活动和园居生活, 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园林的灵魂。

    从以上论述可见, 为园林或园中胜景命名, 仅仅是园林栖游体验活动的开始。点景题名不仅是为园林、建筑或景观取名指称而已, 更重要的是, 它体现着建筑的建造目的、景观的设计理念、园主的审美趣味, 是造园者对景观进行意义阐发, 为游者提供审美暗示, 并在整体上对文化传统致敬或认同。名称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封闭和自足, 而是在园主的园林建造经营中、在主客的园林体验中生长和延伸。它们是园居生活内容和栖居哲学的高度概括, 体现着园主的园林志向、审美情趣和栖居哲学。

  • [1] 杨鸿勋.略论圆明园中标题园的变体创作[J].圆明园学刊, 1981(1): 6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000003270062
    [2]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23.
    [3] 梁敦睦.试谈园林名胜的组景题名[J].广东园林, 1987(3): 12-14.
    [4] 王其亨, 盛梅.古典园林中景题与用典[J].规划师, 1997 (2):24-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SI199702007.htm
    [5] 金荷仙.园名景名取名方法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16(3):303-3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jlxyxb199903018
    [6] 刘敞.公是集[M]//四库全书: 卷36 (东平乐郊池亭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11.
    [7]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四库存目丛书: 卷57(松石园记).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750.
    [8] 文震亨.长物志[M]//四库全书: 卷1(室庐).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3.
    [9] 李翱.李文公集[M]//四库全书: 卷18(题灵鹫寺).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91.
    [10]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M]//续修四库全书: 卷4 (四瑟亭记).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02-203.
    [11] 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 卷43(百泉轩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52.
    [12] 吴龙翰.古梅遗稿[M]//四库全书: 卷5(楼居狂吟并引).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862.
    [13] 谢应芳.龟巢稿[M]//四库全书: 卷16(溪居垂钓图).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81-382.
    [14] 黄震.黄氏日记[M]//四库全书: 卷86(林水会心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891.
    [15] 王世贞.弇州续稿[M]//四库全书: 卷58(无住馆记).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8.
    [16] 文震亨.长物志[M]//四库全书: 卷4 (禽鱼).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8.
    [17]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491-493.
    [18] 洪迈.容斋随笔[M]//四库全书: 卷1 (亭榭立名).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670.
    [19] 谢肇淛.五杂组[M]//续修四库全书: 卷3 (地部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95.
    [20]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M]//四库全书: 卷1 (亭榭立名).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670.
    [21]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自鉴录戊寅[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2016: 749-750.
    [22] 姜质.山亭赋[M]//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00.
    [23] 张岱.琅嬛文集:卷3 (片牍·与祁世培)[M].台北:淡江书局, 1956:90.
    [24]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 卷5(名园咏序)[M].刻本.清顺治年间(1638—1661).
  • 期刊类型引用(5)

    1. 吴静子,冯倩瑶,赵大鹏. 基于文字与文献研究的“亭”风景审美探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270-278 . 百度学术
    2. 许意如,韦艳绿,郑文俊,王荣. 景观地理实体命名“三词”模式探索——以桂林传统山水景名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08): 178-186 . 百度学术
    3. 李溪. 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风景园林. 2020(06): 42-47 . 百度学术
    4. 曹磊,李小芳. 《查山雅集诗文》中的六浮阁景观解读. 景观设计. 2020(03): 50-57 . 百度学术
    5. 盛卿,周晨露,卢心悦,王梦诺,侯文军. 基于设计因子提取的圆明园景题视觉化研究. 包装工程. 2020(22): 27-3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1
  • HTML全文浏览量:  368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19
  • 发布日期:  2018-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