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the Planning System of China's National Parks
-
摘要: 规划体系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之一, 应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根据我国国情和管理需求, 结合国内外经验, 将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设计为2个序列和4个层级, 一个序列是宏观层面, 包括国家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这是国家公园战略的顶层设计; 另一个序列是实体国家公园层面, 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管理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成。各层级规划的作用同等重要。通过论述各层级规划的作用、目标、任务和有机联系, 提出了应考虑的核心因素和编写要点, 应将规划作为国家公园适应性管理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结论, 为提高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管理意见, 以使我国的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有章可循。Abstract: A plann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polic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build a unified, standardized and efficient national park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needs,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e national park planning system is designed as two sequences and four levels. One sequence is of macro level, includ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pecial planning, which is the top design of national park strategy; the other sequence is at the level of the entity national park, which is composed of master planning, special planning,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annual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The role of planning at all levels is equally important. By discussing the functions, objectives, tasks and organic relation of planning at each lev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e factors and key points to be considered, and suggests that planning should be the core of adaptiv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proposals on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national parks, so as to promote the planning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
Keywords:
- national park /
- planning system /
- adaptive management
-
我国正处在由经济高速增长到提升发展质量的转型关键期,高质量发展已然跃升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引领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标靶 [1]。林业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绿色经济转型的基础和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主题。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质的区别属性宽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扩张,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在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等困难,促进产业更加合理化、多元化、生态化,实现生态友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三重目标[2]。我国在世界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中占据显著地位,截至2018年底,我国林业产业实现产值高达7.63万亿元,林业产业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到8.34%[3],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质量整体不断上升且发展速度迅猛,但与此同时,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综合竞争能力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疆土辽阔,但林业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问题突出,且受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林业产业地区差异显著,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改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改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4]。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林业产业发展在提升城市生态容量、服务民生、扩大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实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国家在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推动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与必然选择。余亚亮等[5]研究表明,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现阶段呈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传统态势,第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持续缓慢上升,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劣于第一、三产业。辛姝玉等[6]研究表明,北京市林业产业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优化产业结构使之与城市发展目标适配,实现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北京市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基于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总产值偏低、产业结构有待改善等诸多困境,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提取出影响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度探究,抓住影响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对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并据此提出北京市林业产业的优化路径,为区域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案参考。
一. 文献综述
林业产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础上,对于繁荣林区经济、提高林户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7],是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性问题[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并引发国内外更为广泛的关注[9]。
当前国外林业产业研究热点主要汇聚在林产品的国际贸易关系与贸易条件上,其中对于产业结构研究,较为主流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而库兹涅茨则更进一步将产业结构研究深入到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上。在保护林业资源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范畴,更多关注保障区域林业资源可持续供应的贸易方法[10]。针对林产品的市场价格问题,主要研究林产品的价格影响要素、市场价格趋势及价格对贸易作用的预测[11]。国内外学者从林业产业与经济增长[12]、林业产业管理制度[13]、多视角下林业产业发展[14]等角度切入,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动态偏离份额法等方法对林业产业进行详尽分析[15]。
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演化转型,而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在维持林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兼顾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社会绿色经济转型,提升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中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区域林业发展质量的比较分析也是学者探讨关注的热点问题。李金昌等[16]在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维度概念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顾晓燕等[17]在区域与国际相结合的视角下,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7个评价指标对中国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奉钦亮等[18]和英磊等[19]以主成分分析法为工具,分别选取森林蓄积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等7个指标和涵盖林业产业化水平、林业产品市场需求、林业资源要素3个层系的12个指标,对林业产业区域发展质量进行分析。
当前众多学者从各种不同视角出发,对国际和区域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以往文献更侧重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对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目前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全国和一些典型省份角度出发,相对缺乏针对北京这类大型城市及其周边典型区域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其次,国内学者多考察各独立指标对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直接影响,而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作用机制分析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从探究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出发,在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实证分析,对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以期为当地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富有决策性和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改进和完善:①现有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对某一影响因素的分析,忽视了发展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没有从系统角度针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且缺乏全面科学的实证材料验证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机理。针对此问题,本文聚焦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并提取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更为充分系统地从整体把握其内在影响机制。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尤为关键,而目前指标体系构建尚存在一定局限,缺少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结合林业产业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③现有研究多基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直接提出区域林业产业优化建议,但由于我国林业产业链的复杂性、发展轨迹的政策导向性、各区域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目标的异质性,区域各影响因素可能相同但重要程度不同。北京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城市,在首都功能和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多重影响下,其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更具有研究意义。对此,本文在初步提取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后,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区分比较及对其内在联系的考察,进而提出北京市林业产业的优化路径,对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融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工作,通过有效的实证分析深度剖析了关键转型期间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北京市林业产业优化路径探索提供有力借鉴。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立足北京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综合参考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及芮明杰的“新钻石模型”理论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要素研究,并借鉴奉钦亮等[18]、李微等[9]、吕洁华等[20]的研究,识别并提取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5个影响因素:政府支撑、产业集聚态势、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经济动能。
一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1 政府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林业产业依托于以财政扶持、林业政策改革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政府支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政府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宏观调控国家经济的主体、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林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与时序差异的平衡都离不开政府角色。赵茂等[21]研究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产权的明晰正向促进林户收入。曹玉昆等[22]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on model,简称SAR)分析验证了国家财政支持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提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驱动作用,在全面考虑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帮助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政府支撑积极作用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 科技创新
中国林业发展经历了由家庭承包经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林业产业经营正逐渐形成“以林为根基,林、工、贸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林业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依赖物质资本投入到依赖林业科技进步的模式转化[23],林业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影响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将创新理解为基于生产的推动作用,演化经济学则将创新视为需求的拉动效应。知识经济时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提升产品市场吸引力,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4]。万千[25]也提出要基于对林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潜力的整体把握,引导林业产业朝着科技集约型方向迈进,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科技创新积极作用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3 产业集聚态势
林业产业集聚,即在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经济发达的某一区域范围内,企业、产业的不同层次相互融合形成强有力的持续竞争优势。李雨馨等[26]将产业集聚态势分为劣势发展、退化态势、形成态势与强化态势4种趋向,产业集聚态势越正面,产业市场竞争能力越强,规模经济效益越容易实现。林业产业集聚作为林业发展时间积累和空间差异的主要表现,必然会对林业产业生产率产生关键影响[27]。各企业在生产技术、市场范围等方面极具相似性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其关系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的综合交错,具体呈现形式为协调性集群学习形成的知识共享效应和良性竞争机制作用形成的“挤压效应”[28]。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认为产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程鹏飞等[29]也指出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产业发展空间溢出的两条耦合性微观路径:一是林业发展基础上林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二是作为林业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帮助实现知识溢出,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及风险,从而提升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林业产业集聚态势积极作用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4 经济动能
林业产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经济动能是经济产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潜能,资本经济市场是社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构成和前提[30],市场经济动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供求。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经济动能是决定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林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及不可替代性使经济发展水平与林业产品需求之间往往呈正相关,市场可以通过要素配置、价格机制等路径帮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在迅速把握市场机遇、开发市场经济动能、及时捕捉与满足消费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4:经济动能积极作用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5 资源禀赋
林业产业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影响各地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陈海盛等[31]认为,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要素具有极强依赖性,驱动林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森林资源和劳动力,此外还有资本等投入要素。也有学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WEN等[32]研究结果证实,土壤营养、温度、降水量等因素会对林业经济增长效率产生影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及由其衍生而来的要素禀赋原理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禀赋充裕的区域可能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更胜一筹。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5:林业资源禀赋积极作用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 经济动能的中介作用
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竞争获得利润的场所。产业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动能支撑,社会经济动能的主要反映者是市场。市场需要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持续动能,经济动能高,产业潜能才能得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33]。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双重背景之下,林业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更加多样。受林业产业发展的弱质性和外部性等特征的约束,林业产业资源吸聚力偏低,基于投入视角的林业基建投入、林业科研扶持,基于产出视角的木质林产品供给、林区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维护建设等,均难以脱离政府支撑[34]。面对林业产业传统发展模式亟需转变、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的事实,唯有坚持创新思维引领创新,利用科技创新有效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扩大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才能促进林业朝现代化方向迈进,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产业内合理分工,提升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动力,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实现林业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①H6a:经济动能在政府支撑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②H6b:经济动能在科技创新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③H6c:经济动能在产业集聚态势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三 资源禀赋的中介作用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冲突成为我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破解这一困境的重要方式就是提高林业资源禀赋的配置效率。由于林业资源禀赋的稀缺性、差异性以及林业产业的弱质性,政府对其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仍是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并以此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资源禀赋的分配效率。王倩等[35]提出我国林业资源空间异质现象突出,应积极调动财政的引擎推升作用,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从基础设施更新、前沿技术开发、重大工程推进出发,全方位扩张产业规模。我国林业经济已步入技术进步拉动林业产出增长阶段,李研等[36]认为,林业科技创新是突破林业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依托,帮助延伸林产品产业链,综合改善林业生态条件,促进林业产业空间集聚,迫使生产要素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促使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发生变动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加快林业产业高质量演化步伐。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①H7a:资源禀赋在政府支撑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②H7b:资源禀赋在科技创新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③H7c:资源禀赋在产业集聚态势积极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构建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形成机理理论模型(见图1),并以此提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形成机理研究假设。
三. 研究设计
本研究目的是要探讨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从而提出北京市林业产业优化路径。首先,对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变量设计与指标测量;其次,构建问卷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机制,归纳出林业产业优化路径。
一 设计问卷
本文使用李克特七分量表进行问卷设计。第一,查找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参考,初步制定问卷;第二,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对初始测量问卷进行细致修改;第三,借助小范围内的预调研进一步收集意见反馈,完善并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共计23个题项。
二 设计变量与测量指标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借鉴了吕洁华等[20]、李雪玲[37]的研究,选择宏观层面的林业产业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程度、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共5个题项进行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测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①政府支撑。本文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研究成果,并借鉴MEI等[38]、奉钦亮等[18]的研究,从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行政规划、政府投资、政府监督监测和政府服务效率几个方面进行测量,共包括4个题项。②科技创新。参考SEELAND等[39]、吕洁华等[20]的研究,从林业产业先进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产业高水平科研团队以及领军人才、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测量,共4个题项。③产业集聚态势。借鉴李雪玲[37]等的研究成果,从林业产业规模化程度、林业产业空间联动发展、林业三次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3个角度进行测量,共包括3个题项。
资源禀赋和经济动能在政府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和发展质量之间起着中介变量的作用。资源禀赋包括基础自然要素、经济物质资源、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条件4个方面,共4个题项。经济动能方面,本文借鉴李微等[9]的研究,从林业产品消费需求占社会总需求份额、林业产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例、林业产业吸引投资和高效利用资本的能力几个层面进行衡量,共3个题项。
三 研究样本
根据研究主题,调查对象选定为林业相关工作人员,在林业领域内面向企业、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收集渠道有:①以亲自走访、邮寄、参加学术论坛等方式,向合作机构的专业学者直接发放问卷8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76份;②向高校专家及开设相关课程人员、政府相关机构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被调查者对林业产业相关知识具有一定了解,信息真实度高,回收率较高。③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林业企业等林业相关工作人员较为集中的群体线上投放200份问卷,排除缺失值较多、有明显规律、组内差异大的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问卷共计178份,问卷有效率89.0%。样本结果如表1所示。391份有效样本中,从数据结构来看,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分别占比51.4%和48.6%;年龄方面,35~45周岁人数最多,占比42.7%,35周岁以下年龄段次之,为31.2%,55周岁以上最少,仅有6.1%;单位和工作时间层面,在林业产业相关工作单位从事林业产业相关工作、管理或者研究时间达1年以上人数占绝对比例55.8%;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占比为69.3%;职称方面,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3个层次分别占比17.6%,18.2%和8.2%,而基层员工作为一线实操人员,对林业产业也会有独特认知。由此可见,大多数受访者较为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提升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保障了数据的可信度。
表 1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项目 类别 人数 占比/% 性别 男 201 51.4 女 190 48.6 年龄 35周岁及以下 122 31.2 35~45周岁 167 42.7 46~55周岁 78 20.0 56周岁以上 24 6.1 所在单位 林业产业相关企业 45 11.5 林业政府部门 94 24.0 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52 13.3 其他 200 51.2 从事林业产业相关工作、
管理或者研究的时间1年及以下 173 44.2 1~3年(含3年) 69 17.7 3~5年(含5年) 55 14.1 5年以上 94 24.0 职称 讲师(助理研究员、
基层管理者)69 17.6 副教授(副研究员、
中层管理者)71 18.2 教授(研究员、
高层管理者)32 8.2 企业基层员工和其他 219 56.0 学历 高中及以下 36 9.2 专科 84 21.5 本科 226 57.8 硕士 38 9.7 博士 7 1.8 四 信度及效度
1 信度分析
对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可知,各个衡量指标的α系数皆大于0.8,各个分析项的CITC(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值大多数在0.60~0.85之间,说明各个问项的潜变量设置情况较好,问卷信度良好。而若Cronbach's α系数值高于0.80,则认为信度达标。由此可见,量表稳定,信度水平高。且若任意题项被删除,各个量表的α值并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可见本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综上言之,样本数据信度良好。
2 效度分析
通过整理大量文献、征询专家意见以及问卷前测使问卷的内容效度得到保证;使用SPSS 21.0对结构效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量表KMO值均大于0.70,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均小于0.01,证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再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提取,各题项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0,证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前文有效样本数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和变量选择结果,研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 相关分析
表2所示为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 Pearson 相关系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政府支撑、产业集聚态势、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经济动能显著相关(p < 0.01)。
表 2 各研究变量相关性分析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政府支撑 产业集聚态势 科技创新 资源禀赋 经济动能 高质量发展 政府支撑 4.048 0 1.620 71 1 产业集聚态势 3.993 2 1.670 07 0.010 1 科技创新 4.051 8 1.662 67 −0.029 −0.030 1 资源禀赋 4.087 6 1.594 91 0.363** 0.314** 0.143** 1 经济动能 4.060 5 1.721 00 0.068 0.168** 0.215** 0.026 1 高质量发展 3.919 2 1.596 99 0.183** 0.171** 0.361** 0.325** 0.260** 1 注:**表示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 回归分析
通过Amos 21.0软件的数据分析来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形成机理结构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回归分析结果假设 关系路径 $\; \beta $系数 标准误 临界比 p值 假设检验 直接效应 H1 政府支撑→高质量发展 0.050 0.065 0.696 0.486 不支持 H2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0.389 0.059 5.627 0.000*** 支持 H3 产业集聚态势→高质量发展 0.133 0.058 1.821 0.069↑ 支持 H4 经济动能→高质量发展 0.167 0.052 2.670 0.008** 支持 H5 资源禀赋→高质量发展 0.212 0.081 2.339 0.019* 支持 中介效应 H6a 政府支撑→经济动能 0.135 0.069 2.146 0.032* 支持 H6b 科技创新→经济动能 0.286 0.067 4.410 0.000*** 支持 H6c 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 0.208 0.061 3.250 0.001** 支持 H7a 政府支撑→资源禀赋 0.475 0.065 7.380 0.000*** 支持 H7b 科技创新→资源禀赋 0.239 0.054 4.302 0.000*** 支持 H7c 产业集聚态势→资源禀赋 0.458 0.055 7.315 0.000*** 支持 注:***、**、*、↑分别表示在0.001、0.01、0.05、0.1水平上显著相关。 1 影响因素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检验
由表3可知,科技创新(β = 0.389,p < 0.001)、产业集聚态势(β = 0.133,p < 0.05)、经济动能(β = 0.167,p < 0.01)和资源禀赋(β = 0.212,p < 0.05)对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支撑(β = 0.050,p > 0.1)对高质量发展无显著正向作用,因此,H2~H5通过了统计性检验,假设成立。科技创新是实现林业产业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集聚对于集群的产业竞争力有所裨益,经济动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动力支撑,资源禀赋更是产业的基石和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无法脱离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的正向促进。政府支撑主要表现为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政府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监管3个维度。基于现实情境,政府对于林业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且不可或缺的。而根据表3,政府支撑对于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没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对这样一种现实和实证结果的差异,一种可能的解释为,政府虽然能够通过法律、政策和投资实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干预和支持,但是却不能够直接最终决定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 经济动能、资源禀赋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还采用了多元回归的方法对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假设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经济动能可以通过正向影响政府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态势间接驱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假设H6a、H6b、H6c成立;而资源禀赋也能够很好地发挥中介作用,正向调节政府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态势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假设H7a、H7b、H7c得到验证。实证结果验证了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的中介作用,说明了政府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态势对于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能够通过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进行传导的。政府、科技和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供需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产业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利用效率。进一步地,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作为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能够在政府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态势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帮助正向促进高质量发展。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 论
探究影响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协调、可持续、高质量的北京市林业产业优化路径和方案参考,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理念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结合面向林业产业相关人员这一特定群体获得的调查数据,构建了以资源禀赋和经济动能为中介变量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作用机理假设模型,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考察了政府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资源禀赋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经济动能与资源禀赋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如下。
1 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支撑并无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表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集聚态势、充足的经济动能和丰富的资源禀赋,能够保证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提升产业发展潜力,并最终形成产业发展实力,实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客体因素对主体因素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作用
主体因素不仅有可能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还能通过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两个客体因素影响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这表明政府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还有赖于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支持。经济动能越足,市场迸发的活力越强,越容易感知林业产业潜在的收益和市场机会;资源禀赋越强,生产者捕捉机会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进而实现产业外部机遇与内部资源的有效匹配,提高林业产业的发展质量。
二 建 议
基于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研究结果与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3条路径进行优化,以促进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集聚
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依托,辐射带动产业聚集,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态势。从实证角度来看,表3中科技创新对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正向促进效果相对而言最为显著。北京市乃至全国林业产业如今都面临着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现实问题,技术进步已取代传统劳动要素的重要地位,对林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坚持用科技创新驱动新技术、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实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中“质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要强调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搭建区域创新协作平台,深化省域和国际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摆脱对传统投入要素的依赖,努力实现经济效应,提高林业产业硬实力;另一方面,注重软实力培养,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优化创新资源,提升林业产业人力资本水平,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提升。技术与人才“双培养”,帮助提高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使创新成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2 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经济动能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提升产业经济动能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效率,而林业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对资源禀赋极强的依赖性、资源禀赋的稀缺性和区域差异性更加揭示了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北京市林业产业资源禀赋总量相对充足,首都职能更是赋予北京市更强的资源配置权力。此外,庞大的人口数量、便捷的交通物流、国内领先的经济水平,显示了北京市作为我国的超大型城市,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实现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该明晰北京市的建设世界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首先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加大经济林建设,美化城市并扩大经济价值,适当发展花卉培育、林下经济等产业,平衡生态建设的同时协调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探索森林生态旅游、康养、林业产业跨界融合等产业发展道路,满足新时代居民的新需要。政府应基于科学的目标发展步调与北京市资源禀赋实况,对北京市林业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动市场生命力,全面激发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与消费者的消费潜能。
3 保证政府支撑力度
尽管政府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但是能够通过资源禀赋和经济动能的中介作用助力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不容忽视,政府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守夜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林业产业进行投资、监管和宏观调整,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缺陷,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此外,政府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维护者”角色,能够为科技创新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推动产业集聚,支持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刺激生产消费,提升经济动能。提升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质量,政府还应致力于结合产业前沿技术,提高管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进一步保证政府的支撑力度,有效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
表 1 国家公园规划层级及功能定位
规划类型 规划定位 规划概要 规划周期 全国:发展规划 国家层面国家公园发展与布局的整体安排,是战略性、指导性、政策性规划 按照国家公园理念与定位,明确全国国家公园发展的战略目标、布局、体系、任务和策略,评估不确定性及其风险 长期,10年以上 全国:专项规划 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某一方面的整体安排,是组织工程、项目的指导性规划文件 按照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明确某专项的建设目标、布局、任务、重点项目和相关政策措施,测算投入,评估绩效和风险 中长期,5~10年 实体:总体规划 某个国家公园整体性、概括性安排,起到空间规划、建设规划和管理规划的综合作用,是指导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评估国家公园生态价值与保护管理条件,制定管理与建设目标,明确管理边界范围、管控区划及要求,确定自然保护、资源管理、自然教育、科研监测、社区协调、特许经营、公众参与等任务和重点,确立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治理和执法体系,测算投入,评估绩效 长期,10年以上 专项规划 国家公园某一领域的整体安排,作为组织多期项目的依据,深度应满足建设项目立项要求 依据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明确某一领域的建设管理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等,具有明确的规模、建设地点、范围、工期、投资等内容 一般3~10年 管理计划 国家公园阶段性管理安排,或一次性项目的实施安排 对照总体规划提出特定时期系列管理目标、行动,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规定各项管理项目的任务、时间表、路线图,确定各项管理任务的组织、资金和绩效要求 一般3~5年 年度实施计划 分解和落实管理计划、实施规划,确定年度任务,制定实施计划 规定各项管理项目本年度的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明确考核清单 1年 表 2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任务要点
规划属性 规划内涵 规划要点 空间规划 规定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界定区域边界,协调土地、自然资源利用与功能需求的关系 合理划定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协调平衡各管理目标所需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利用区等功能区;对重叠、相邻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明确不同功能区的管控要求与策略 建设规划 明确基本建设任务,协调管理目标与基本建设的关系 确定保护、教育、科研、游憩、利用、社区等功能的基本建设任务;确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建设资金需求与平衡 管理或治理规划 明确和细化管理目标、管理范畴及项目管理实施组织策略 明确各功能区具体管理目标;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落实土地权属,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体制,确定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构建运行机制(协调、监督、特许经营等);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表 3 国家公园常见专项规划类型表
规划类型 规划要点 生态修复规划 针对损毁土地、生态退化土地、清退土地,以及结构性、功能性退化区域等规划修复措施、规模,包括退耕退湿退牧、废弃工矿地植被恢复、岸线生态修复、物种回归等 栖息地恢复规划 针对关键物种的退化栖息地、潜在栖息地,以及迁徙线路风险等因素,规划恢复类型、措施、规模、地点等,构建生态廊道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建设保护、巡护、管理等基础设施,如管理局站点设施设备、巡护设施设备、执法设施设备等 综合监测系统规划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的长期、综合监测系统,如天地空一体化系统、固定样地(线)、远程监测监控、大数据平台等 路网系统规划 建设用于交通、防火、管护、游憩体验等的路网系统,包括主干道、支线、分流道、体验步道、栈道、桥涵等,以及沿线驿站、服务和观景设施 宣教与标识系统规划 确界立标,以及指示性、提示性、知识性、展示性标识、标牌,包括电子、视频、音频等设施设备 科研合作体系规划 针对科研方向、科研重点项目、科研平台,相应的科研设施设备以及科研合作机制等 自然游憩体验系统规划 自然教育、科普展示与游憩体验的活动选择、活动区域、线路、解说系统,以及配套的访客中心、服务系统、安保系统等 自然资源经营利用规划 可持续利用的区域、资源类型、利用模式(方式、程度)等,商业性生产经营组织、有偿使用机制,形成特许经营项目计划 社区发展转型规划 划定集中居住社区,规范传统生产模式,退出耗水耗能产业,扶持“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发展,推广保护惠及社区政策 智慧公园规划 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统一技术标准、数据库、感应与传输系统、集成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移民安置规划 关键区分析、移民摸底调查、搬迁方案、废弃宅基地处置方案、安置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方案、补助政策、扶持发展政策 工矿企业退出规划 工矿企业分类、产业准入清单、生产影响评估、合法性评估、资产评估、投入评估、退出模式与机制、补偿政策与方案 -
[1] 杨子江, 林雷, 王雅金.美国国家公园总体管理规划的解读与启示[J].规划师, 2015, 31(11):135-138.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15.11.024 [2] 王欣歆, 吴承照.美国国家公园总体管理规划译介[J].中国园林, 2014(6):120-1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406030.htm [3] 许学功.加拿大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启迪[J].生物多样性, 2001, 9(3):306-309. doi: 10.3321/j.issn:1005-0094.2001.03.016 [4] 宋增明, 李欣海, 葛兴芳, 等.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 2017(8):12-1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yl201708003 [5] 杨锐.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评述[J].中国园林, 2003(1):44-47.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03.01.012 [6] 王祝根, 李晓蕾, 史蒂芬·J·巴里.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规划历程及其借鉴[J].风景园林, 2017(7):57-6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707012 [7] 贾建中, 邓武功.中国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特征[J].城市规划, 2014, 38(S2):55-5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gh2014z2010 [8] 唐小平.我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 2015(6):1-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zygl201506001 [9] 彭福伟.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8(2):46-50. doi: 10.3969/j.issn.2095-1507.2018.02.017 [10] 侯鹏, 杨旻, 翟俊, 等.论自然保护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地理研究, 2017(3):420-42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lyj201703003 [11] 陈君帜.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16(5):13-1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zygl201605003 [12] 吴承照, 刘广宁.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J].中国园林, 2017(7):16-2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707006 [13]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4] 唐小平.生物类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2-1012261237.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马青,韩雁明,张鹏,傅峰. 从“七老年谱”看中国近代木材科学研究. 木材科学与技术. 2024(04): 1-7 . 百度学术
2. 池翔. “林业”的跨语际实践:晚清日本林学新词的输入和转译. 抗日战争研究. 2024(02): 84-10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