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Yuan-li (Hedgerow)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
摘要: “园篱”是中国古代农宅、园圃、农田外围所建造的以绿篱为主要形式的分隔、围合景观要素,集合了建筑功能、景观功能及实用功能。“园篱”的取材、栽培管理、造景技法、实用功能在农学传世文献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农家学者与耕读士人在“园篱”中寄寓了亲近自然的逸趣、勤勉务实的美德及柔而不犯的气度。以农学传世文献和古典诗赋为基础,浅析“园篱”的制作技术和实用功能,阐述“园篱”中寄寓的古人的道德情操、审美情怀,分析园篱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园篱文化映射着中国古代景观艺术与农耕文化的渊源关系,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向善”之美,将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生态原理与人居环境美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lture of " Yuan-li (Hedgerow)”, which is the main form of separation and enclosure landscape 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periphery of farm houses, gardens and farmland in ancient China, integrating the architectural function, landscape function and practical function. The materials,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functions of " Yuan-li (Hedgerow)”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detail in agricultural literatures of ancient China. Ancient agronomy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who cultivate themselves within the process of farming embody in the " Yuan-li (Hedgerow)” the pleasure of being close to nature, the virtue of diligence and pragmatism, and the spirit of being soft and not offensive. Handed-down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nd poem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historical and technologic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functions of rural farm hedgerows, as well as moral sentiment and aesthetic feelings of the ancien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 Yuan-li (Hedgerow)”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gardens reflects the origin relations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art and farming culture, and embodies the beauty of respecting nature and a spirit of " benevolence”.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support among species are combined with the beauty of human settlements, which has unique cultural value.
-
Keywords:
- Yuan-li /
- hedgerow /
- culture value /
- Qiminyaoshu
-
“园篱”是中国古代农宅、园圃、农田外围所建造的以绿篱为主要形式的分隔、围合景观要素。它不仅是一种植物造景手段,也是农家庭院经济的一部分,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以农学传世文献和古典诗赋为基础,浅析“园篱”的制作技术和实用功能,阐述“园篱”中寄寓的古人的道德情操、审美情怀,分析园篱的文化意义。
一. “园篱”的制作技术和实用功能
“篱”是一种以分隔和围合为基本功能的建筑物。《释名》曰:“篱,离也,以柴竹作之,疏离离也。”[1]从音训释义角度来看,“篱”的功能当中,首要的是分隔。另外,在分隔的基础上,也有防御、护卫功能。古人常将“藩(樊)” “篱”并称,而据《说文》可知,“藩,屏也”。《诗经》中有“折柳樊圃”一句,毛传曰:“樊,藩也”“折柳以为藩园,无益于禁矣”[2]。
“园”与“篱”首次合称为“园篱”,始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4“果树卷”。《齐民要术·园篱》篇列于该书卷4之首,一方面体现出魏晋农家学者对园圃经济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强调此“篱”实以树为之,即“园篱”一词更偏重绿篱(植篱)这种活的植物建筑。《齐民要术·园篱》不仅承袭了前代“篱”的分隔、防护功能,更不惜笔墨地表现了园篱的景观效果。以《齐民要术·园篱》为标志,“园篱”这种凝集建筑功能、景观功能及实用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建筑物已进入农家学者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此后,以历代农书为主要载体,其制作技术及实用功能较为鲜活地反映在传世文献中。
一 制作技术
从《齐民要术》开始,综合性农书如《四时篆要》《农桑辑要》《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都记载“作园篱”法。该法包括“园篱”的取材、栽培、造景、管理诸方面,且历代农书所述“园篱”的制作技术,大体是在继承《齐民要术·园篱》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1 取材(成篱植物)
农书中“园篱”的取材标准,与当代成篱植物的选择相类,大多具有枝叶繁茂、耐修剪、适于在密植条件下生长、容易繁殖、耐移植等特点。《齐民要术·园篱》篇中提到的成篱植物有“棘、榆、柳、枳”4种,这都是较为常见的成篱植物。然而,唐人韩鄂所著《四时纂要》却说枳“不宜为篱”(缪启愉认为可能是迷信避忌的缘故)[3]。至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时,则将冬青、爵梅等30余种植物都囊括其中。笔者从《齐民要术》开始,将历代重要农书中所载园篱成篱植物的情况整理如表1。
表 1 历代农书中所载园篱成篱植物对比表农书出处 首次记载的
成篱植物再次记载前代农书所载成篱植物 备注 《齐民要术》 棘、榆、柳、枳 《四时纂要》 刺榆、五茄、忍冬、罗摩 提出不宜用枳 秦观《蚕书》 萑 陈旉《农书》 桑、苎 王祯《农书》 竹 《农政全书》 冬青、白杨、皂荚、椿树、小叶树、爵梅、金樱子、梅、枸杞、飞来子、椒、茱萸、栀子、猫奶子、迎春花、木笔、槿、野蔷薇、谷树、楝、刺杉、山矾、枇杷、木龙 酸枣、五加皮、桑、榆、柳、枳、竹 《长物志》 茉莉 木槿 《补农书》 槿、枳、五茄、枸杞 《广群芳谱》 木芙蓉 木槿 “木芙蓉”在“木槿”条目下 《豳风广义》 柘 注:表1中所列农书,以《齐民要术》以来历代重要的综合性农书为主,兼顾提到新成篱树种的专书,如《蚕书》。而对于那些仅引用前代农书原文、未增加新内容的书,不论其是否为重要综合性农书,皆不再列入其中,如《农桑辑要》。所列成篱植物,仅指绿篱(生篱),限于有生命的建筑物,不含秸、柴等。 除了表1所列直接成篱的植物外,古籍中还记载了植于篱下的一些傍生植物,以藤本和缠绕性草本植物为主。例如,《树艺篇》中提到长荚江豆“沿篱生”,白扁豆“一名沿篱豆”;还提到了落葵、蛇麻、千里及、忍冬等,都是篱下傍生植物。《救荒本草》中在园篱边所种的经济植物有丝瓜苗(卷52)、锦荔枝(卷52)、刀豆苗(卷57)、丁香茄(卷59)等。除此之外,一些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植物也常在园篱边种植,如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篱边种菊,堂后生萱”[5];萱花,“篱下偏种萱花”[6]。
2 栽培管理
《齐民要术》中以酸枣制篱的栽培管理方法,记载较为详尽、典型。后世农书中所述园篱栽培管理,大体上继承了《齐民要术》的这一技术体系。如《四时纂要》虽不用酸枣而用刺榆,但制篱法与《齐民要术》酸枣制篱法相似。这套栽培管理方法的技术要点可概括为方整深耕、垄中穊种、稀穊均调3个要素。作为活的建筑要素,园篱的制作过程更主要是使用农学手段,将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结合。
所谓“方整深耕”,是指规范整地以备栽培。种植时,需“作三垄,中间相去各二尺”[7],每行间距半米有余,以保证“垄中穊种”,适度密植。同一垄内,每株树苗之间,在首次修剪管理后“相去一尺留一根”,以保证“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即等距条植。榆的种法与酸枣相类。如果成篱树种是柳树,则“一尺一树,初即斜插”[7]。
《齐民要术》还具体提出了园篱树木的整形要点。以酸枣为例,秋后种植,至第二年秋“间断去恶者”,重在淘汰;至第3年春天“剶去横枝”,由于此时树木正处于生长期,所以提到“剶必留距”,留下被剪树枝的一小段枝杈,以保护主干树皮;再一年春,以同样方法修剪一次,以稳定树形。清代杨屾《豳风广义·园制》在《齐民要术·园篱》的基础上,叙述更为详尽,指出垄作植篱需“直行贵直如矢,横须相错,以斜视成行为佳”[8],并根据清代度量重新定义了酸枣株距。陈宪舜《课民植牧讲义稿》中单列了《园林藩篱法》,具体补充了种枣为篱的时间,并在枣、柳、榆等主要成篱植物之外,补充了南方常用的木槿。总的来说,历代农书所载园篱栽培管理方法均是对《齐民要术·园篱》的继承和补充。
3 造景
《齐民要术》中以酸枣制篱,不仅详述了栽培管理技术,也详述了“剶、编、缚”3步造景手法:“剶去横枝”既是栽培管理的一部分,也为园篱外形的齐整美观打下了基础;其后即“编”;酸枣“编为巴篱”后,《齐民要术》指出要“随意夹缚”,以维持造景形态。因而后世谈及制作园篱多用“夹篱”二字。这3步中,最关键的是“编”,《齐民要术》所述以柳为篱的方法,是需要“插时即编”,榆树篱则是“与柳斜植”,“然后编之”。明人“编柏为弄”[9]、“以木香编篱”[10]。计成《园冶》也有“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11]的说法。“编”是古人通过人工引导树木枝条生长方向来进行园篱造景的重要手法。
后世农书多引《齐民要术》园篱造景法,说明该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园篱造景的重要特点,即树篱制作以自然式绿篱为主,因势利导,重编缚胜于修剪,重天成胜于人工,以达到“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栊。既图龙蛇之形,复写鸟兽之状,缘势嵚崎,其貌非一”的效果。景观特点是“盘纾茀郁,奇文互起,萦布锦绣,万变不穷”[7]。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有关绿篱植物造景过程的详细描述。
二 实用功能
园篱的主要作用包括:①作为建筑要素,实现分隔、防御、护卫;②作为景观要素,供人观赏。然而,对普通农户而言,很多植物之所以被选为园篱成篱植物,往往因其除景观效果外,还具备实用功能。有关对成篱植物实用功能的介绍,以《农政全书》最详尽,含纳了食用、药用、饲用、器用,以及用其分泌/提取物几个方面(见表2)。
表 2 《农政全书》中对成篱植物实用功能的介绍成篱植物 实用功能 文献描述 冬青 器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子作药 爵梅 器用 取其条叶作刷绿布,取其干可作骨,取其远年者根株盘结,可作几杌等器 五加皮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芽可食、取其根皮作药作酒 金樱子 药用 取其子可作药 梅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枸杞 食用、药用、器用 取其芽可食、取其子作药、取其根作药、取其干作骨 飞来子 食用 取其花可食 椒 器用、食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实可食、可作药,取其叶可作味,核可作油 茱萸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实可食、可作药 栀子 器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单台者取其子作药、作染色 猫奶子 器用、食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嫩叶可食,名神仙茶 酸枣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子可食、取其仁,药材 木笔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桑 器用、饲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叶可饲蚕,取其椹可食、可作药 枳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枝可盖墻、可卖 槿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野蔷薇 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花可蒸露 谷树 器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汁可作胶书金字、取其子中药材、取其皮可造纸、取其木可种蕈 楝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且速成 榆 器用、食用 取其干可作骨,且速成,荚可食 白杨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速成,修取为薪,且不如杨柳之多蛀也 刺杉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皂荚 器用、食用 干作骨且速成,芽可食 金银花 药用 花香,中药 椿树 食用 芽可食 枇杷 药用 花药材 小叶树 食用 芽可食 木龙 药用 叶贴毒疮 注:本表只列出“凡作园篱诸品”[12]中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及具体功用。原籍所载观赏功能、却奸功能属于园篱固有功能,不列在内。故本表植物种类少于表1所列成篱植物。 《农政全书》重视对园篱实用功能的记述,这一方面是由徐光启治学特点所决定−徐氏秉持晚明实学精神,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务求详尽;另一方面,是继承了《齐民要术》等农书直接服务于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齐民要术》以来,农书所收录的“园篱”并非泛指一般性质的篱、垣隔断物,“园篱”的“园”也并非以赏玩为主要目的的园林。历代农书中“园篱”,特指以植篱(生篱)为主、普通“编户齐民”果园或庭院的防护建筑。园篱的实用功能使其成为古代农家庭院经济(courtyard economy)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园圃树艺集约、精细的特点。
二. 园篱所寄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
中国传统园篱技术的发展是由普通农人在历史上缓慢地渐进式积累而成,但园篱的意象却是由士人赋予的。古农书即源于古代农家士人通过“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概括、提炼和发展。农书之外,乡村“园篱”还大量存在于士人诗文中,是士人使“园篱”由古代乡村建筑物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园篱亦承载着中国传统士人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
一 亲近自然的逸趣
“园篱”作为农宅、园圃、农田外围的围合物,既是家园不可或缺的建筑要素,也将家园与自然连接起来。在诗赋中,篱之所以被赞美,是因为它不仅是居室庭院的组成部分,也是芳草嘉木的生存空间:“揵六枳而为篱兮,筑蕙若而为室;播兰芷於中庭兮,列杜衡於外术”[13];“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篱,游鳞瀺灂”[13]。“篱”一方面萦系着乡土情怀,是“家”“园”“乡”语境的同义形式,如“故乡篱下菊”[14]、“篱沟忆旧邻”[15]。另一方面,又是“活的建筑物”,给大朴不雕、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平添鲜活的生命气息:“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15];“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15]中国古代士人认为自然之物具备“天趣”“生趣”,因而具备审美价值。“园篱”作为居住空间中触手可及的“生趣”景观,寄寓了士人亲近自然的价值追求,其法天贵真的意象也为田园隐士所推崇。自陶渊明以后,“东篱”“篱菊”成为隐逸文化的符号,体现了追求清幽的出世态度。
篱被文人青睐的歌咏方式,往往与种植、采撷的动作分不开。陶渊明“梅柳夹门植”[4],白居易“护堤方插篱”[15],陆龟蒙“绕屋亲栽竹”[16],陆廷灿“新竹编篱手自栽”[17],都强调士人亲自从事“园篱”建设的“采”“插”“栽”等动作,因其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不同于繁重的大田劳作;既能映射士人的乡土情怀,又将士人与农人区分开来,带上了高洁的色彩。“园篱”陶冶性情、复归自然的功能与主人长期维护它的行动相结合,往往使这一生态建筑物成为最能体现主人逸趣品格的部分。《三国演义》渲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即为了突出诸葛草庐“中有高人卧不起”;司马光“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18],表示园篱与园圃、民居主体具有相融相恰的关系,能彰显主人的独特雅趣。
二 勤勉务实的美德
制备园篱是重要的农事活动。《齐民要术》认为花草之流“盖不足存”于农书,却将“园篱”一篇列在树木栽培卷之首,可见农书中的园篱,并非“徒有春花,而无秋实”的“浮伪”,而是编户齐民必不可少的农务。一些农书中,直接把制备园篱这一农事活动以月令形式规范出来(见表3)。
表 3 农书中以月令形式规定的制篱农事活动农书 时令/月份 制篱农事活动 《种树书》 十一月 夹篱 《田家历》 正月 竖篱落 《农政全书》 仲冬之月 夹笆篱 《汝南圃史》 正月 转篱障 《授时通考》 冬十一月 夹笆篱 《补农书》 十二月 编篱笆 《三农纪》 孟春 理篱堑 季冬 振园篱 正因制作园篱是普通农户的需求,所以,园篱应选择取材更便利、更易成活、更实用的植物,“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19]。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选择。中国古代农家士人往往对民生艰辛有切身体验和深刻认同,但凡“寡用而不固”[6]的成篱植物,亦不被农书所推崇了。
农户制备、管理园篱所需的务实态度和勤勉精神,经知识分子总结、提炼而进一步升华。从《齐民要术》开始,编篱就讲求细密,要达到“共相蹙迫”的程度,以图实现篱的御盗功能。《补农书》也强调要取用“刺密”的材料做篱,“间以枳桔,杂以五茄皮、枸杞,三物有刺,可御暴客”[6]。编篱这一农事行动通过耕读士人记述、总结之后,已不仅是对田间地头农艺、农法的概括,而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精神需求。《晋书·庚衮传》有载:“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20]“树篱”与“授条”都成为彰显“君子之志”的一种标志性行动。勤勉务实、克俭于家是耕读士人的价值选择和情感倾向,而篱作为“家”的一部分,是彰显主人持家能力与勤劳美德的重要标杆。诗文中的“篱落萧条”往往成为家道不兴、乡村败落的意象,如“朝日满园霜,牛冲篱落坏”[15];“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15]。
三 柔而不犯的气度
篱之所以为篱,除了建筑景观和园圃庭院实用需求之外,最首要的功能还是御盗。《月令解》云:“藩篱衰败,则盗得以生”。对普通农户而言,藩篱、篱墙、篱障建设的主要动机就是防御。之所以细密编缚,其最终目标也是注重“却奸”。“编篱为圃,一以养生,一以御盗,乱世之心,自不能已。”[6]
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园篱所寄寓的防御,其要义并非紧张、对抗的,而是从容、大度的。陆游有“防盗枳作藩,蔽雨筱代瓦”[21]一句诗文,其中意境,并不以藩篱、屋舍材料的简陋而感到紧迫、焦虑,反而有一种逍遥自得的隐士情怀。《齐民要术》描写园篱的制作目的,是要使“非直奸人惭笑而返,狐狼亦自息望而回”[7];而以“返”“回”作为御盗的描述,意在强调使进犯者知难而退,园圃经营者则将进犯者主动“返”“回”引以为豪−与其说是园篱之高厚、多刺阻碍了其进犯的过程,不如说是主人筑起藩篱的行动使其望而生惭,从而萌生退意。《艺文类聚》[22]有载:
家园有瓜熟,有人踰盗之。(桑)虞见,以园篱多棘刺,使人為开道。及盗负出,见道通,知虞使除之,乃送瓜,叩头请罪,虞与之。
此处“踰盗”之人所“踰”之物,当是园篱无疑。可见,尽管“森森枳棘藩”[15],但园篱并非坚不可摧、不可逾越之物,只能防君子而不能防小人。主人桑虞为盗开道,并赠盗以瓜,仍以德行感化了盗者,传为佳话。这种柔而不犯的气度,彰显了耕读士人的高尚情怀,正是中国传统士人所追求的“宽而栗”“柔而立”“直而温”的君子境界。
三. 中国古代园篱文化的意义
园篱不仅是一种景观小品,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它虽只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营建的一小部分,但根植于华夏先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映射着中国古代景观艺术与农耕文化的渊源关系,并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原则。
园林景观起源于对动植物的驯养种植、对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古代,不仅早期“囿”“圃”“苑”兼顾观赏游憩与实用功能,而且在造园技术逐步成熟、观赏园林独立发展之后,一些园林景观仍然或多或少保留着园圃经济,甚至将其作为观赏、游憩活动的重要部分。而“园篱”恰恰是将观赏游憩与实用功能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其技术要义始于《齐民要术》,却在《长物志》等园林文献中得到拓展;其审美逸趣和文化意蕴由士人所赋予,又在《补农书》等农学文献中得以继续深化。这固然是因为“资政重本”的农学家本身也是士人身份,其著述必然蕴含着士人的精神追求。“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本身就是与分隔、围合的营造行为密不可分。当这种行为藉由植物来完成时,农耕与营造便融为一体,生态与建筑也合为一体。这种最早由普通农户发明,简单易为、大巧若拙的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艺术的一部分,是农耕文化滋养中国古代景观艺术的典型例证。
园篱景观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尊重自然的范例。典型的园篱建筑物往往就地取材、简朴实用,采用竹木、花卉、药材等植物分隔空间,使果园、菜圃、庭院“内”“外”之间的界限趋向于模糊,景观由人工向天然的过度趋于连续、柔和,不仅在美学上避免了生硬和突兀,也在优美的围合中营造着“天地万物与我共生”的意象。正如沈复《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颇饶野趣。”[17]园篱连结了居室与庭院、农舍与土地、园圃与山水;通过它,人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相贯通、融合,得以在恬淡的心境中以物观道,实现人与自然轻松、本真的沟通,避免人与自然的割裂和分离;而成篱植物与其他生物(蜂、蝶、蚕及菌类等)相共生,又使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生态原理与人居环境美结合起来。
中国古代园篱文化是提倡“诗意栖居”的生态文化,它连结了园林景观与农耕文化,也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向善”之美。古人通过栽编园篱的劳作保持了人居环境中生物的良性生存状态,滋养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恭护庭院、田园,达成了呵护精神家园的目的。中国古代园篱文化之所以备受青睐、经久不衰,正因为它提高了人的“生态生存质量”[23],将自然界“支撑生命的价值”具象为生动活泼的景观元素,将刚健、踏实的劳作品格与归属自然的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
-
表 1 历代农书中所载园篱成篱植物对比表
农书出处 首次记载的
成篱植物再次记载前代农书所载成篱植物 备注 《齐民要术》 棘、榆、柳、枳 《四时纂要》 刺榆、五茄、忍冬、罗摩 提出不宜用枳 秦观《蚕书》 萑 陈旉《农书》 桑、苎 王祯《农书》 竹 《农政全书》 冬青、白杨、皂荚、椿树、小叶树、爵梅、金樱子、梅、枸杞、飞来子、椒、茱萸、栀子、猫奶子、迎春花、木笔、槿、野蔷薇、谷树、楝、刺杉、山矾、枇杷、木龙 酸枣、五加皮、桑、榆、柳、枳、竹 《长物志》 茉莉 木槿 《补农书》 槿、枳、五茄、枸杞 《广群芳谱》 木芙蓉 木槿 “木芙蓉”在“木槿”条目下 《豳风广义》 柘 注:表1中所列农书,以《齐民要术》以来历代重要的综合性农书为主,兼顾提到新成篱树种的专书,如《蚕书》。而对于那些仅引用前代农书原文、未增加新内容的书,不论其是否为重要综合性农书,皆不再列入其中,如《农桑辑要》。所列成篱植物,仅指绿篱(生篱),限于有生命的建筑物,不含秸、柴等。 表 2 《农政全书》中对成篱植物实用功能的介绍
成篱植物 实用功能 文献描述 冬青 器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子作药 爵梅 器用 取其条叶作刷绿布,取其干可作骨,取其远年者根株盘结,可作几杌等器 五加皮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芽可食、取其根皮作药作酒 金樱子 药用 取其子可作药 梅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枸杞 食用、药用、器用 取其芽可食、取其子作药、取其根作药、取其干作骨 飞来子 食用 取其花可食 椒 器用、食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实可食、可作药,取其叶可作味,核可作油 茱萸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实可食、可作药 栀子 器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单台者取其子作药、作染色 猫奶子 器用、食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嫩叶可食,名神仙茶 酸枣 器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子可食、取其仁,药材 木笔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桑 器用、饲用、食用、药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叶可饲蚕,取其椹可食、可作药 枳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枝可盖墻、可卖 槿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野蔷薇 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花可蒸露 谷树 器用、药用,用其分泌/提取物 取其干可作骨、取其汁可作胶书金字、取其子中药材、取其皮可造纸、取其木可种蕈 楝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且速成 榆 器用、食用 取其干可作骨,且速成,荚可食 白杨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速成,修取为薪,且不如杨柳之多蛀也 刺杉 器用 取其干可作骨 皂荚 器用、食用 干作骨且速成,芽可食 金银花 药用 花香,中药 椿树 食用 芽可食 枇杷 药用 花药材 小叶树 食用 芽可食 木龙 药用 叶贴毒疮 注:本表只列出“凡作园篱诸品”[12]中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及具体功用。原籍所载观赏功能、却奸功能属于园篱固有功能,不列在内。故本表植物种类少于表1所列成篱植物。 表 3 农书中以月令形式规定的制篱农事活动
农书 时令/月份 制篱农事活动 《种树书》 十一月 夹篱 《田家历》 正月 竖篱落 《农政全书》 仲冬之月 夹笆篱 《汝南圃史》 正月 转篱障 《授时通考》 冬十一月 夹笆篱 《补农书》 十二月 编篱笆 《三农纪》 孟春 理篱堑 季冬 振园篱 -
[1] 刘熙. 释名·释宫室[M]//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7. [2] 毛亨. 毛诗注疏[M]//文渊阁四库全书. 郑玄, 笺. 孔颖达, 疏.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320. [3] 韩鄂. 四时纂要校释[M]. 缪启愉, 校释.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73. [4] 陶渊明. 陶渊明集[M]. 逯钦立, 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89, 108. [5] 陆龟蒙. 甫里先生文集[M]. 宋景昌, 王立群, 点校.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213. [6] 张履祥. 补农书校释[M]. 陈恒力, 校释.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126. [7] 贾思勰. 齐民要术校释[M]. 缪愉启, 校释.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78. [8] 杨屾. 豳风广义[M]. 刻本. 宁一堂, 1740(清乾隆五年). [9] 李维桢. 大泌山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1.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736. [10] 袁中道. 珂雪斋集[M]. 钱伯城, 点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546. [11] 计成. 园冶注释[M]. 陈植, 注释.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71. [12] 石声汉. 农政全书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22-1023. [13] 萧统. 昭明文选[M]. 李善,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26, 697. [14] 任继愈. 中华传世文选[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683. [15] 彭定求.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9242, 5336, 7146, 4746, 3422, 2155, 5960. [16] 皮日休, 陆龟蒙. 松陵集[M]. 北京: 中国书店, 1993: 221. [17] 阎景娟. 中华大典·林业典·园林与风景名胜分典[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4: 793, 795. [18] 司马光. 独乐园记[M]// 吕祖谦, 宋文鉴, 齐治平,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137-1138. [19]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511. [20] 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2281. [21] 钱仲联. 剑南诗稿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551. [22] 欧阳询. 艺文类聚[M]. 王绍楹, 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053-1054. [23] 盖光.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 融合与构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489. -
期刊类型引用(5)
1. 王琳,王雪,崔山. 疏篱一带农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园篱的造景意象. 古建园林技术. 2025(01): 111-116 . 百度学术
2. 张峰. 利用《安大一·诗经》文字考释楚文字举例——兼释《安大一》■与■字. 古汉语研究. 2023(03): 8-18+126 . 百度学术
3. 陈艳梅,郭文芳,高吉喜. 坡地植物篱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06): 2279-2288 . 百度学术
4. 赵延旭. 北朝时期民居绿化探析. 荆楚学刊. 2023(06): 79-84 . 百度学术
5. 熊锦轩. 竹木篱墙的形式特征与布局特点探析——以历代《辋川图》为线索展开讨论. 竹子学报. 2022(02): 85-9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4
- HTML全文浏览量: 512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