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初探

孙雪, 李爽, 李莉

孙雪, 李爽, 李莉.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初探[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58-6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83
引用本文: 孙雪, 李爽, 李莉.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初探[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58-6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83
SUN Xue, LI Shuang, LI Li.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mperial Wood Factories in Beij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9, 18(3): 58-6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83
Citation: SUN Xue, LI Shuang, LI Li.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mperial Wood Factories in Beij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9, 18(3): 58-6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83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初探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中国林业史研究”(2015ZCQ-RW-02)、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森林典籍志书资料整编研究”(2014FY12050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雪,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化、林业史。Email:sunxue280@163.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作者:

    李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化、林业史。Email:linyeshi@bjfu.edu.cn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mperial Wood Factories in Beij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摘要: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规模大且影响深远。皇木厂在“皇木采办”过程中是重要的中转站。在明清时期,分布在北京地区的皇木厂有通州和张家湾两处皇木厂、朝阳门外大木厂以及崇文门外神木厂。台基厂和山西大木厂也作为存储皇木之地,存储、周转皇家木材以备皇家调用。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皇木来源、皇木厂分布、皇木厂管理、皇木去向等方面史料,分析皇木厂设置产生的影响及研究意义,认为皇木厂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挖掘运河价值,展示运河魅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Abstrac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wood procurement had a large scal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e imperial wood factory is an important transfer s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wood procureme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were several such factories in Beijing, two at Tongzhou and Zhangjiawan, a Damu (Big Wood) Factory outside of Chongwenmen and a Shenmu (Divine Wood) Factory outside of Chaoyangmen. Taijichang and Shanxi Damu Factory where timber was stored were also used for turnover of royal timber.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setting of royal wood factories by combing the sources of imperial wood in Beijin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actories, and the usage of the wood. We hold that the royal wood factories bear precious cultural memory, and they are conducive to displaying the charm of the grand canal,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belt through excavating the value of the canal.
  • 文化景观具有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物质与精神并存的复杂特性。2005年版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 将所有的文化景观分为3类:①人类设计行为和创造类, 包括从美学角度建造的园林等; ②有机演进类, 包括残存或者化石类景观和持续性景观; ③强调历史和文化物证为表现主体的关联性文化景观。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cultural landscape)产生于人类对文化、经济、行政的初始需要, 通过与其存在的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呈现出现在的状态[1]

    对于区域存在或者大范围分布的活态的文化景观(属于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类型的一种)来说, 其价值在于景观的持续性。它在当今与传统发生联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是展示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这与文化生态学所探讨的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契合性。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生态学对文化景观“生存”的环境进行观察与研究, 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包括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对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活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提出的文化生态完整性对于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的价值和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性, 是通过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立场, 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WHC (World Heritage Center)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登录标准, 以及对世界文化遗产评价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能够评价和保护文化景观的参考体系及分类参考标准。由于文化景观的复杂性, 文化生态完整性是将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及文化景观建筑物三者进行有效的统筹考虑, 能够为世界上针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及评价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动态的独特视角。

    《操作指南》中明确指出, 真实性与完整性是评估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学者李凡等[2]对相关文化景观遗产完整性评估的分析表明, 朱吉莱托对一般性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分类与分析也同样也适用于文化景观。但是, 对于区域存在或者大范围分布的活态的文化景观来说, 完整性就更为重要。现有的景观完整性研究不够全面和具有针对性, 因此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性。

    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是在《操作指南》中对完整性的定义的基础上针对有机演进或译为进化而成的连续性景观(evolved and continuing landscape), 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文化景观作用过程的动态连续性和有效性。自1992年以来, 文化景观及建筑的相关领域专家开始关注“完整性”, 强调“整体无缺憾”[3], 重视功能、结构与视觉上的完整性[4], 偏重静态的文化景观所处的现状。所以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性”应具有以下特征。

    有机演进类的文化景观一直担当着现今人们生活的重要角色, 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 而且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发展。比如传统种植区域以及至今还继续使用的宗教文化场所, 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所包含的关联性景观(associative landscape, 也称为复合型景观), 其文化意义取决于自然要素与人类宗教、艺术或历史文化的关联性。经人工护养的自然胜境, 如风景区、宗教圣地等都具有生态完整性的特征, 同样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的互动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还是美国地理国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y)都在景观自然生态学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强调了对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方面研究的必要性。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类各种文化相结合后所呈现出的景观实体表现; 景观文化是在实体表现中所体现出的景观营造文化。有学者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连续性的理论, 认为不同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5]。景观文化本身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性, 不仅与社会伦理、宗教、习俗及多种观念形态有关, 而且也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6]。因此, 在文化景观必须经历的时间及环境条件下, 文化生态完整性必定使得景观文化出现线性变化。

    文化生态完整性概念的产生, 说明文化景观经历了足够漫长的时间和足够广阔的空间。从文化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交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自然、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7]。所以景观文化一定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由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 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必定会使得文化景观之间的景观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发展, 形成地域性的差异。

    有机演进类型的文化景观, 在《操作指南》完整性的基础上, 其生态完整性主要应该表现在以下4点:①文化景观能够满足存在的完整性, 经历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化。②现今仍然具有某种使用的功能和社会价值, 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仍然能够和谐共存, 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③在单体或多个同一类型文化景观存在的历史过程中, 至今能够体察辨别出其变化发展的过程, 包括各种形式相关的历史资料记录与备案。④在文化景观所从属的文化圈范围内, 同时满足以上前3点且具有同一从属文化类型的多样的文化景观形式、风格共同存在, 它们能够体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播路线或文化扩散的地理空间范围。

    在朱吉莱托提出的完整性构想中, 文化景观遗产的功能和活态仍然和历史紧密相关, 目前所看到的视觉上的完整性仅仅是过程的一个结果和片段。准确理解遗产变化与现实的关键还是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功能及历史结构真实性的分析[8]

    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性在景观规模方面和空间特征方面都有着单体和整体布局两个层面的意义。文化生态完整性强调的是文化景观的面貌、场域环境、功能、土地利用, 以及生活、精神信仰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提出的文化生态完整度的重要性在于:充分体现出文化景观完整的社会及历史价值; 具有良好文化生态完整度的文化景观, 能够为人们提供历史过程中较为完整的社会交流信息; 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到建筑技术的进步, 从文化传播者的迁徙及文化的扩散, 再到社会的变迁及文化信仰上的坚持, 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价值。

    旧有的文化景观遗产完整性注重的是在经历长期历史过程之后, 关于现状的相对静态的结果性评定标准, 强调设计要素构成的完整性、传统材料、传统技术的完整性、文化遗产实物构成的完整性、无形文化遗产对有形文化遗产的完善与补充。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观点强调文化生态系统的共生、动态的调节平衡、文化上的适应与开放、文化上的系统层次作用。在这些基础上, 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度是依托文化生态学这一视角而提出的, 所以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的标准是融合了文化景观遗产完整性和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观点而得出全新的评价标准, 即重视景观文化与景观实体之间不断影响的互动过程, 其中强调文化景观中的景观文化的重要部分。由此, 笔者提出以下评价原则。

    国内外针对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 在朱吉莱托[8]关于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构想基础上, 笔者参考文化景观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大量评价研究, 其中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方面已形成了经验评价、单因子评价与综合因子分级定量等多种类型。笔者认为将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及研究方法融入其中, 能够将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的评价进行创新与完善。

    在整个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评价的过程中, 选定的指标体系要能充分反映研究对象——文化生态完整度的内在作用机制; 在符合文化景观系统理论要求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对象资源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指标的选取要强调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指标前要进行缜密的论证与筛查, 同时对采用的指标也应加权以突出重点, 指标体系的结构简明。

    文化生态完整度的评价目的在于对其进行保护与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选定的指标要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掌握, 有利于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及发展利用。

    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方法, 采取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多因子、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分析方法。为了提升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评价结果的精度, 使评价结果更理性、更客观, 笔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景观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评价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了文化景观敏感度、文化景观价值等多种评价方法[9-11], 采取调查分析法、民意测验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起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度的评价体系。

    本文指标体系参考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度标准以及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文化景观的结构及其各组成因子进行分析, 并使指标体系与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相关联。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建立评价指标模型(见图 1)。

    图  1  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指标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反映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度的综合指标, 其评价指标命名为LEI。它由历史、文化参与性(指标命名为LA)、周边场域可持续性(指标命名为LF)、景观构筑物价值性(指标命名为LV)和景观建筑完整性(指标命名为LI) 4个指标构成。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 选择了具有描述性的指标和评估性指标, 使其在时间维度上和空间尺度上反映景观的生态完整度。

    生态完整度评价中准则层的指标评价模型为:

    (1)

    (2)

    (3)

    (4)

    式(1) ~ (4)中, 准则层4个指标LA、LF、LV、LI的权重, 分别标记为pLAipLFipLVipLIi。参考相关研究以及文化景观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的赋值打分, 确定4个准则层的分值, 分别记为fLAifLFifLVifLIi

    以上4个方面相互协同, 支撑起文化生态完整度的综合评价, 因此将4个因子进行权重协同评价。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性的提出以及对文化生态完整度的评价, 重点是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建立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体系, 而不是指标权重的具体数值。以LEI代表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其与LA、LF、LV、LI之间的指数关系表达为:

    (5)

    景观构筑物、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是文化景观组成的3个子系统, 融入文化生态学系统、动态、调节、开放的观点, 在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评价方面, 笔者提出的准则层中的历史、文化参与性(LA)评价可归属于增加时间维度的动态的文化环境完整性评价(见表 1)。

    表  1  历史、文化参与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LF归属于空间开放调节的生态环境完整性评价, 分为可进入性、居民数量、生态脆弱性、林木覆盖、自然灾害5个方面的评价因子(见表 2)。

    表  2  周边场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LV同时归属于景观构筑物自身以及文化价值完整性评价,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性价值指的是人居方面的功能性价值, 从采暖、保温、储藏、卫生多个角度进行评级。其余两项需要依据相关专家进行定性评价赋值(见表 3)。LI归属于景观构筑物本身的完整性评价见表 4

    表  3  景观构筑物价值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景观建筑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笔者组织了13位风景园林学、文化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建筑设计学, 以及文化生态学领域的相关专家教授对评价指标进行独立的评估打分。每项指标取平均值后分别确定因子的权重参数。

    评价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度, 涉及到文化景观的自然场域、文化生态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需要兼顾时空性和感知活动的综合评价。参考文化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5级标准对指标进行赋值。由于LA、LF、LV、LI的评价分级赋值都在1 ~ 9之间, 所以可以将LEI划分为[1, 2]、(2, 4]、(4, 6]、(6, 8]、(8, 9]5个生态完整度。分别对应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度的不完整、低度完整、中度完整、优度完整和高度完整。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可以细化出不同的评价数据进行针对性分类研究, 表 5就是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指标分级与评价标准。

    表  5  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指标分级与评价标准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有机演进类型的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完整性的提出, 以及文化生态完整度的评价契合了文化景观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是为有机演进类型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活态的可持续利用发展而提出的。文章对文化景观生态完整度的评价及方法做出了理论上的说明, 通过从生态完整性的提出到生态完整度的评价方法的阐述和讨论, 为不同文化生态完整度的有机演进类型的文化景观, 在日后具有针对性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评价操作指导。

  • [1] 侯仁之.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9-11, 103.
    [2] 蓝勇.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 历史研究, 1994(6): 86-98.
    [3] 李志坚. 明代皇木采办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 金弘吉. 明末四川皇木采办的变化[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1(4): 87-92. doi: 10.3969/j.issn.1000-422X.2001.04.010
    [5] 蓝勇, 彭学斌, 马剑. 四川汉源县水井湾皇木采办遗迹考[J]. 四川文物, 2011(2): 68-75.
    [6] 周林, 张法瑞. 清前期广东皇木采办[J]. 岭南文史, 2011(2): 29-34.
    [7] 陈季君. 明清时期黔北皇木采运初探[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6): 6-8, 15. doi: 10.3969/j.issn.1009-3583.2008.06.003
    [8] 刘旭, 陈喜波. 物流视角下的明北京营建木材采办研究−以川木采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29(8): 1407-1415.
    [9] 李庆云. 权力、市场、环境视域下的明皇木采办[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0] 陈喜波, 韩光辉. 明清北京通州运河水系变化与码头迁移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28(1): 107-116.
    [11] 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3: 258.
    [12] 冯玉洁. 《清史稿·职官志一》考论[D]. 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 2018.
    [13] 清会典事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14] 明实录: 明武宗实录[M]. 台北: 台湾" 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1962.
    [15] 申时行, 赵用贤. 大明会典: 卷190[M]. 明万历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 1572-1620.
    [16]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222.
    [17] 何士晋. 工部厂库须知[M]. 明代万历刻本.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8] 官嵬. 《工部厂库须知》浅析−兼及明代建筑工官制度勾沉[J]. 新建筑, 2010(2): 122-124. doi: 10.3969/j.issn.1000-3959.2010.02.024
    [19] 刘志松. 清" 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0.
    [20] 符娟. 清朝工程营造中物料管理的法律规制探析[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3.
    [21]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 《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大典: 林业典: 森林利用分典[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3.
    [22] 朱国祯. 涌幢小品: 卷4[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3]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卷46[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2.
    [24] 梁明武. 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5] 谈迁. 国榷: 卷20[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26] 杨家毅. 明清北京通州城与漕运仓储的关系[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7(2): 59-67. doi: 10.3969/j.issn.1671-6973.2018.02.010
    [27] 明实录: 明英宗实录[M]. 台北: 台湾" 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1962.
    [28] 明实录: 明宣宗实录[M]. 台北: 台湾" 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1962.
    [29] 胡德生. 中国古代家具[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
    [30] 北京市通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 北京市通县地名志[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176.
    [31] 郭平. 略论京杭大运河与通州文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4): 47-48. doi: 10.3969/j.issn.1673-291X.2015.14.019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胡最,肖爱华,刘沛林.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传统聚落健康评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5(02): 88-96 . 百度学术
    2. 李娜,张玉钧. 生态美学视角下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觉景观特征评估. 生态学报. 2023(22): 9177-919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0
  • HTML全文浏览量:  732
  • PDF下载量:  45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5-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8-12
  • 发布日期:  2019-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