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 Benefits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 Value Added
-
摘要: 基于贸易增加值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结果显示:中国造纸业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实际获利逐年递减;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断加深,出口附加值比重却没有相应地提升,贸易利益呈现量大利小的局面,与世界造纸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基于中国造纸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造纸业贸易利益的建议。Abstract: Based on the value-added trade method and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trade interests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from 2000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added rate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is reduc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actual profit is decreasing as well. China’s paper indust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value chain, but the proportion of added value of exports has not been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gap with the world’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paper industr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rade interests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
Keywords:
- global value chain /
- trade benefits /
- value-added trade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现代造纸业具有连续高效运行、规模效益显著等典型的大工业生产特征,与林业、机械设备、化工及运输等多个行业关联,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材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造纸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造纸工业2018年度报告显示[2],2018年中国造纸行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平稳,然而受经济下行、市场需求减少、原材料供给收紧等因素影响,中国造纸业也出现产量下降、生产困难增加的局面。就纸与纸板而言,2018年产量为10 435 t,同相比下降6.24%;消费量为10 439 t,同比下降4.2%;2018年纸及纸板生产企业利润总额466亿元,同比下降15.05%,造纸企业目前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18年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出口951.05万t,同比下降6.39%。纸制品进口量18万t,同比减少1万t,下降5%。受废纸进口政策的影响,2018年废纸进口比上年减少了33.79%。可见2018年造纸业在进出口方面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不过全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增加新动能维持了造纸业的整体平稳运行。
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造纸业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如缺乏规模效益的小造纸厂导致的高污染、环境破坏严重,行业效益面临整体下滑,在全球造纸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获取的贸易利益十分有限。另外,中国纸产品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低、质量状况不佳、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与传统的造纸生产大国诸如美国、德国、芬兰、瑞典等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纸与纸板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中国纸与纸板人均消费整体高于世界人均消费量,然而与造纸生产大国还有至少一倍的差距[3]。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与国际分工,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存在弱化趋势。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下、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较低环节的瓶颈问题,重新审视中国造纸业真实的贸易利益。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某产业的进出口总额并不能代表一国真实的贸易利益,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量大利少”的情况。目前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关统计,而这种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使得中间产品在跨国贸易中的贸易价值被多次重复计算,最终产品出口国的贸易总值总是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所以这种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在出口中的真实贸易利益和竞争力[4-6]。因此,中国造纸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如何,需要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进行更加可靠精准的计量。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全球造纸业处于转型时期。在需求方面,无纸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新闻纸、印刷书写纸市场,导致大量造纸企业关闭,全球需求量仍处于低迷状态。在供给上,生活用纸产品正在逐渐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带动生活用纸产品不断创新,质量上升。同时,各国环保政策推动了生活用纸产品采用再生纤维等原材料,绿色环保。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也要求造纸业必须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全行业效益和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放在首要位置。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造纸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获利能力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 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与数据
一 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多个样本国家造纸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所获贸易利益进行研究。因此,首先需要测算出各国造纸业的出口贸易增加值。本文选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多区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框架考虑了多个经济体的进出口活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利用单个国家投入产出表产生的缺陷与不足[7]。
假设全球共有R个经济体
$\left( {m,n = 1,2, \cdots ,R} \right)$ ,且每个经济体有S个产业部门$\left( {i,j = 1,2, \cdots ,S} \right)$ ,则构成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见表1)中,中间使用部分中的$X_{ij}^{mn}$ 表示不同经济体对应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情况,最终使用部分中的$F_i^{mn}$ 代表不同经济体对应的某一具体产业部门。表 1 世界投入产出表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 国家1 $\scriptstyle \cdots $ ROW 国家1 $\scriptstyle \cdots $ ROW 中间投入 1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cdots $ 1 $\scriptstyle \cdots $ S 国家1 1 $\scriptstyle X_{1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1}^{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R}$ $\scriptstyle F_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1^{1R}$ $\scriptstyle Y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X_{S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1R}$ $\scriptstyle F_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S^{1R}$ $\scriptstyle Y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ROW 1 $\scriptstyle X_{11}^{R1}$ $\scriptstyle X_{1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1}^{R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RR}$ $\scriptstyle F_1^{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1^{RR}$ $\scriptstyle Y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X_{S1}^{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1}^{R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RR}$ $\scriptstyle F_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S^{RR}$ $\scriptstyle Y_S^R$ 增加值 $\scriptstyle {\rm{VA}}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S^R$ 总投入 $\scriptstyle Y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S^R$ 注:ROW表示其他经济体R。 各国家各产业的产出按用途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另一部分是当作最终产品直接使用。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各国的产出还可以分为本国和国外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列”是总产出按使用用途为标准进行划分,而“行”则表示具体中间投入情况。因此表1中:
$X_{ij}^{mn}( m,n = 1,$ $2, \cdots , R; i,j= 1,2, \cdots,S)$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给经济体n第j产业,$F_i^{mn}$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提供给经济体n,${\rm{VA}}_i^m$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的增加值,$Y_i^m$ 为经济体m第i产业的总产出。由于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对于任何经济体m和产业i都有以下平衡关系:
$$\begin{aligned} Y_i^{\rm{m}} & = X_{i1}^{{\rm{m}}1} \!+\! \cdots \!+\! X_{iS}^{{\rm{m}}1} \!+\! \cdots \!+\! X_{ii}^{{\rm{mR}}}\! +\! \cdots \! + \!X_{iS}^{{\rm{mR}}} \!+\! F_i^{{\rm{m}}1}\! +\! \cdots \!+\! F_i^{{\rm{mR}}}\\ & = X_{1i}^{1{\rm{m}}} + \cdots + X_{Si}^{1{\rm{m}}} + \cdots + X_{1i}^{{\rm{Rm}}} + \cdots + X_{Si}^{{\rm{Rm}}} + VA_i^{\rm{m}} \end{aligned}$$ (1) 定义
$A_{ij}^{mm} = X_{ij}^{{\rm{mm}}}/Y_i^m$ 表示经济体n第j产业生产对经济体m第i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则式(1)可用矩阵表示为:$${{Y}}_i^m = {{A}}_{ij}^{mn}Y_i^m + {{{F}}_i}$$ (2)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 \begin{aligned} & {{A}} = \left[ {\begin{array}{*{20}{c}} {{{A}}_{11}^{11}}& \cdots &{A_{1S}^{1R}}\\ \vdots &{} & \vdots \\ {A_{S1}^{R1}}& \cdots &{A_{SS}^{RR}} \end{array}} \right], \; {{Y}} = {\left[ {Y_1^1 \;\; \cdots \;\;Y_S^R} \right]^{\rm{T}}},\\ &{{F}} = {\left[ {\mathop \sum \limits_{n = 1}^R F_1^{1n} \;\; \cdots \;\;\mathop \sum \limits_{n = 1}^R F_S^{Rn}} \right]^{\rm{T}}} \end{aligned} $$ 对式(2)进一步整理可得:
$${{Y}} = {\left( {{{I}} - {{A}}} \right)^{ - 1}}{{F}}$$ (3) 其中,I为单位矩阵,
${\left( {{{I}} - {{A}}} \right)^{ - 1}}$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然后,定义
$V_i^m = {\rm{VA}}_i^m/Y_i^m$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的增加值系数,构建增加值系数矩阵${{V}} = \left[ {\begin{array}{*{20}{c}}{{{V}}_1^1}& \ldots &0\\ \vdots &{}& \vdots \\0& \cdots &{V_S^R}\end{array}} \right]$ ,并带入式(3)得:$${{VY}} = {{V}}{\left( {{{I}} - {{A}}} \right)^{ - 1}}{{F}}$$ (4) 式(4)即为最终需求形成的增加值表达式。
定义
$E_i^m = \displaystyle \mathop \sum \limits_{n \ne m}^R \mathop \sum \limits_{j = 1}^S X_{ij}^{mn} + \displaystyle \mathop \sum \limits_{n \ne m}^R F_i^{mn}$ 表示m经济体第i产业的出口总额,构建各经济体各行业出口额矩阵${{E}} = \left[ {\begin{array}{*{20}{c}}{E_1^1}& \ldots &0\\ \vdots &{}& \vdots \\0& \cdots &{E_S^R}\end{array}} \right]$ 。用矩阵E替换式(4)中的最终需求F,即可得各经济体各产业的增加值矩阵:
$$ {\bf{TV}}_{ij}^{mn} = \left[ {\begin{array}{*{20}{c}} {{\rm{TV}}_{11}^{11}}& \cdots &{{\rm{TV}}_{1S}^{1R}}\\ \vdots &{}& \vdots \\ {{\rm{TV}}_{S1}^{R1}}& \cdots &{{\rm{TV}}_{SS}^{RR}} \end{array}} \right] = {{V}}{\left( {{{I}} - {{A}}} \right)^{ - 1}}{{E}} = \left[ {\begin{array}{*{20}{c}} {V_1^1}& \cdots &0\\ \vdots &{}& \vdots \\ 0& \cdots &{V_S^R}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1 - A_{11}^{11}}& \cdots &{ - A_{1S}^{1R}}\\ \vdots &{}& \vdots \\ { - A_{S1}^{R1}}& \cdots &{1 - A_{SS}^{RR}} \end{array}} \right]^{ - 1}}\left[ {\begin{array}{*{20}{c}} {E_1^1}& \cdots &0\\ \vdots &{}& \vdots \\ 0& \cdots &{E_S^R} \end{array}} \right] $$ (5) 矩阵
${\bf{TV}}_{ij}^{mn}$ 中的元素描述了各经济体各产业出口中所隐含的贸易增加值是如何在经济体内外产生与分布的。具体地说,隐含于经济体m第i产业出口中的贸易增加值包括3个部分:①${\bf{TV}}_{ij}^{mn}\left( {m \ne n,i \ne j} \right)$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隐含经济体外其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国际生产分工所致;②${\bf{TV}}_{ij}^{mn}$ 矩阵的对角线元素${\rm{TV}}_{ii}^{mm}$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即国内增加值,是本文衡量静态贸易利益的绝对量指标;③${\bf{TV}}_{ij}^{mn}\left( {i \ne j} \right)$ ,表示经济体m第i产业隐含经济体内其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国内生产分工所致[8]。二 选取样本国家与数据来源
基于本文研究目标,测算中国造纸业贸易利益数据主要来自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http://www.wiod.org/home)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s,简称WIOTs),该数据库是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并在全球范围内统计编制而成。本文运用到的是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简称WIOD)于2016年最新发布的WIOTs,其中包含2000—2014年43个经济体5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在对WIOTs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按前文选定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各经济体各部门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等多种指标,并提取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在样本国家的选取上,本文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对2000—2014年世界各国造纸业出口贸易额进行测算,按照出口总额排序,选取前11名国家作为样本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瑞典、芬兰、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其中,美国是世界纸和纸板生产的头号传统强国,而加拿大和芬兰是纸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国。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中国纸产品生产与出口呈现稳健增长势头,2008年中国纸和纸板产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8]。具体来看,以2017年数据为例,在纸浆出口贸易中,加拿大纸浆出口量占全球纸浆出口量的16.13%,其次是美国(12.13%)、芬兰(5.94%)、瑞典(5.15%)、德国(2.01%)。在纸和纸板出口贸易中,全球纸和纸板贸易量为11 505.1万t,其中欧洲是纸和纸板最大净出口地区,亚洲为最大净进口地区。从国家来看,德国是全球最大的纸和纸板出口国,出口量在全球占比高达13.11%,其次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还有样本国中的美国(10.58%)、瑞典(9.08%)、芬兰(8.94%)、中国(6.99%)、加拿大(6.57%)、法国(3.67%)、比利时(3.66%)[9]。可见在全球造纸业出口贸易中,贸易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包含多个本文选取的样本国家,说明本文选取的11个样本国家测算出口贸易利益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三. 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
一 构建贸易利益指标
1 贸易利益绝对量指标
根据上述测算国内增加值的模型,所得结果TV矩阵的对角线元素
${\rm{TV}}_{ii}^{mm}$ ,代表经济体m第i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即国内增加值,是本文衡量静态贸易利益的绝对量指标,其具体数值代表经济体m第i产业部门出口所获贸易利益[10]。2 贸易利益国别比较指标
为了对比各国所获贸易利益,本文构造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指标
${\rm{TVrate}}_i^m$ ,代表经济体m第i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与以增加值计算的出口总额的比值,作为衡量贸易利益的相对量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rm{TVrate}}_i^m = \frac{{{\rm{TV}}_{ii}^{mm}}}{{E_i^m}}$$ (6) 二 贸易利益指标测算结果
基于前文介绍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和数据,本文对中国及世界主要造纸生产大国在2000—2014年造纸业的增加值出口总额(
$E_i^m$ )、国内增加值(${\rm{TV}}_{ii}^{mm}$ )、国外增加值${\rm{TV}}_{ij}^{mn}\left( {m \ne n,i \ne j} \right)$ 及国内增加值率(${\rm{TVrate}}_i^m$ )进行测算。表2是2000—2014年各样本国造纸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从总量上看,各国出口总额总体趋势保持稳定,其中,美国造纸业在2014年出口总额高达442.1亿美元,且基本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出口总额从2000年至2014年共增长了47%;其次德国、意大利造纸业出口总额整体上处于靠前位置。而中国造纸业出口总额与美、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从2000年以来,中国造纸业出口总额一直稳定在20亿美元左右,但2007—2008年出口额出现急速下降。由于其他样本国家造纸业出口总额在2007—2008年并未出现较大波动,说明在经济危机对中国造纸业出口影响较大,但自2009年起又出现回升且增幅达到30%,直至2012年才略有回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表 2 样本国增加值出口总额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3.1 0.2 17.4 59.6 1.5 24.7 35.0 42.5 7.6 2.7 300.2 2001 2.5 0.1 23.8 56.4 1.5 22.0 33.1 38.4 7.3 1.8 309.2 2002 2.4 0.4 26.0 55.8 1.4 22.1 35.1 40.5 6.3 2.0 328.1 2003 2.7 2.1 21.2 66.4 1.6 24.8 34.0 48.9 6.8 2.5 334.2 2004 3.2 1.6 24.9 73.4 1.7 27.4 39.6 55.8 9.1 2.3 345.4 2005 3.4 3.0 20.9 69.9 2.1 27.3 39.5 53.6 10.4 1.9 352.9 2006 3.6 4.3 23.5 74.8 3.0 27.3 45.8 57.2 9.6 2.3 375.0 2007 4.4 6.9 13.8 88.8 2.7 32.4 49.4 66.1 12.4 3.0 360.9 2008 4.9 9.0 18.8 103.5 3.5 32.4 42.7 69.6 11.7 2.2 373.7 2009 1.2 10.7 29.3 69.7 1.3 25.9 28.5 44.1 4.9 1.1 355.2 2010 1.5 10.1 38.8 75.1 2.6 29.3 22.6 44.2 4.7 2.6 372.4 2011 2.2 8.0 56.7 74.7 1.4 31.7 21.1 49.3 4.6 3.6 398.4 2012 1.4 8.4 48.2 52.4 0.9 29.5 21.0 39.0 4.2 2.6 420.7 2013 0.9 7.2 44.4 55.7 0.7 29.5 20.5 40.0 6.7 2.8 416.6 2014 1.6 6.3 41.6 54.2 0.6 29.9 22.7 39.9 6.3 2.8 442.1 表3是2000—2014年各样本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为了剔除由于出口贸易数量扩张导致的贸易利益上涨,更为客观地分析中国造纸业的贸易利益,本文采用相对指标即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来说明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真实的贸易利益情况。从整体趋势来看,加拿大、比利时造纸业平均国内增加值率保持领先,两国各自平均值均高于85%。瑞典、芬兰也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加拿大、美国造纸业国内增加值率上升程度较大,从2000年到2014年分别提高了19%、12%。美国虽出口总额及出口国内增加值较高,但在国内增加值率上并不具有优势,虽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但与加拿大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平均国内增加值率仅为加拿大的2/3左右。在其余样本国家中,除中国外,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波动幅度均不大。样本国中,仅有德国、芬兰、中国有下降趋势,中国整体波动幅度最大,下降趋势明显,国内增加值率从2000年的92%下降至2014年43%。
表 3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87 77 92 54 84 74 82 79 82 88 54 2001 87 78 92 53 85 76 80 79 83 88 56 2002 88 83 89 52 84 76 80 79 82 87 55 2003 88 87 81 52 84 76 83 79 82 86 54 2004 88 87 75 52 84 77 84 79 83 84 55 2005 88 89 69 51 85 76 84 79 83 81 52 2006 88 90 66 49 83 77 82 78 83 80 53 2007 88 92 45 48 83 77 83 78 84 82 55 2008 87 93 46 47 74 78 85 78 84 79 55 2009 86 94 40 47 69 77 80 79 81 76 61 2010 86 92 38 42 84 75 77 73 79 77 60 2011 85 93 39 42 61 76 80 74 78 81 62 2012 84 93 38 42 65 78 79 73 78 79 60 2013 85 92 41 45 64 80 83 75 78 83 62 2014 86 92 43 44 63 79 81 74 77 84 61 中国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于2000年时高达92%,因而获取的贸易利益最高。但后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国内增加值率逐年递减,所获贸易利益迅速减少。2003年比利时、加拿大、芬兰、英国、荷兰、瑞典获利均超过中国。中国在2010和2012年国内增加值率仅为38%,达到研究期间最低点,即中国造纸业贸易获利能力及获利空间不断在缩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低于传统的造纸生产大国。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造纸业不再属于保护性产业,与传统的造纸生产大国相比而言,中国造纸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相对不高,导致造纸业受到比较大的国际竞争冲击。另一方面造纸及纸制品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像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国的森林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对国外中间产品进口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因此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中国林业资源相对短缺,生产纸的主要原料木浆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造纸业的获利空间和能力。
表4是2000—2014年各样本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从整体上来看,美国的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且总额最大,如2014年出口国内增加值高达270.4亿美元,是中国同年国内增加值的15倍左右。其余国家整体基本处于平稳状态,部分国家出现不同程度增加值下降的趋势,如比利时、德国、英国等。意大利、德国总体数额依旧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与美国相比,造纸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差额在波动中逐年递增。从具体数值来看,中国整体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除2007、2008年外均无明显增长,2014年国内增加值仅比2000年增加了10%,对于本国贸易利益的提高无显著推动作用。从变动趋势来看,各样本国的出口总额与出口国内增加值变动趋势相似。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和影响日益密切,因而出口总额变动趋势接近,而出口国内增加值又与出口总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表 4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2.7 0.2 16.1 32.0 1.3 18.4 28.5 33.5 6.2 2.3 162.9 2001 2.2 0.1 21.9 30.1 1.3 16.6 26.6 30.4 6.1 1.6 174.1 2002 2.1 0.3 23.3 29.1 1.2 16.8 28.2 32.1 5.2 1.7 181.1 2003 2.4 1.9 17.2 34.6 1.3 18.8 28.1 38.7 5.6 2.2 179.4 2004 2.8 1.4 18.7 38.0 1.4 21.0 33.2 44.0 7.6 1.9 190.7 2005 3.0 2.6 14.4 35.9 1.8 20.7 33.1 42.3 8.6 1.5 184.8 2006 3.2 3.9 15.5 36.7 2.5 21.0 37.5 44.9 8.0 1.9 199.8 2007 3.8 6.4 6.2 42.4 2.3 25.1 40.9 51.3 10.3 2.4 196.8 2008 4.3 8.4 8.7 48.9 2.6 25.2 36.5 54.5 9.9 1.7 206.1 2009 1.1 10.1 11.9 32.7 0.9 20.0 22.8 34.7 4.0 0.8 217.7 2010 1.3 9.3 14.7 31.7 2.2 21.9 17.5 32.3 3.7 2.0 223.2 2011 1.9 7.4 22.2 31.7 0.8 24.1 16.8 36.3 3.6 2.9 245.5 2012 1.2 7.8 18.4 22.0 0.6 23.1 16.7 28.5 3.2 2.0 254.2 2013 0.8 6.6 18.4 24.8 0.4 23.5 16.9 29.9 5.2 2.3 257.3 2014 1.4 5.8 17.7 23.7 0.4 23.6 18.3 29.3 4.9 2.3 270.4 表5是2000—2014年各样本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从整体趋势上看,各样本国出口国外增加值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美国、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出现大幅上升趋势,美国总量最大。从单个国家看,多数国家出现先增后下降的趋势,如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但由于比利时、加拿大的国外增加值整体数额较小,因此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甚微。中国的国外增加值增长最快,于2011年达到峰值,比2000年的1.3亿美元提高了约26倍。
表 5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国外增加值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0.4 0.0 1.3 27.5 0.3 6.3 6.5 9.0 1.4 0.3 137.3 2001 0.3 0.0 1.8 26.3 0.2 5.4 6.5 8.0 1.2 0.2 135.1 2002 0.3 0.1 2.8 26.6 0.2 5.4 6.9 8.5 1.1 0.3 147.0 2003 0.3 0.3 4.0 31.8 0.3 6.0 5.8 10.2 1.2 0.4 154.7 2004 0.4 0.2 6.2 35.4 0.3 6.4 6.5 11.8 1.6 0.4 154.8 2005 0.4 0.3 6.6 34.0 0.3 6.6 6.4 11.3 1.8 0.4 168.2 2006 0.4 0.4 8.0 38.0 0.5 6.3 8.3 12.3 1.6 0.5 175.2 2007 0.5 0.5 7.7 46.4 0.5 7.3 8.5 14.7 2.0 0.5 164.1 2008 0.6 0.6 10.2 54.6 0.9 7.3 6.3 15.1 1.8 0.4 167.7 2009 0.2 0.6 17.5 37.0 0.4 5.9 5.7 9.4 0.9 0.3 137.5 2010 0.2 0.8 24.1 43.4 0.4 7.4 5.1 12.0 1.0 0.6 149.1 2011 0.3 0.6 34.5 43.0 0.5 7.6 4.3 13.0 1.0 0.7 152.9 2012 0.2 0.6 29.8 30.4 0.3 6.4 4.4 10.5 0.9 0.5 166.5 2013 0.1 0.6 26.1 30.8 0.3 6.0 3.5 10.1 1.5 0.5 159.3 2014 0.2 0.5 23.8 30.6 0.2 6.3 4.4 10.5 1.4 0.4 171.7 图1对中国造纸业国内外出口增加值进行了对比,可以更明确地看出中国造纸业增加值现状,国内增加值先下降后上升,而国外增加值在2007年前缓慢增长,2007—2011年实现飞速增长。同时,从2007年开始,中国造纸业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就超过了国内增加值,且增长速度大于国内增加值。中国造纸业国外增加值迅速的提升说明在造纸业全球价值链中,中国表面获取的贸易利益主要得益于国外增加值的贡献,本国国内增加值并未对贸易利益的获取提供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真实的贸易利益远低于表面计算的贸易利益。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造纸业在生产过程中较多地使用国外中间品投入到生产中去,即出口中包含着较大比重的国外价值增值部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产品生产过程被不断分割细化,中间品进出口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重复统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造纸业出口贸易利益并未有明显变化,但是从大规模的出口贸易中获取的真实贸易利益相对值却在不断下降,即贸易获利空间并未同步,获利空间逐渐缩小。可见中国亟需推动本国造纸业提升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真实的贸易利益。
图2显示了中国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国内增加值率和以增加值计算的出口总额。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造纸业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出口总额也在急速上涨,由2000年的17.4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1.6亿美元,说明在传统统计方式下的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必然会带来增加值出口额的大幅增长。同时,中国造纸业国内增加值和增加值出口总额变化趋势同步,进而贸易利益也会有所变动。但国内增加值的变动比率较小,可见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足。另外,中国造纸业国内增加值率也在逐年下降,意味着中国造纸业贸易利益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及出口数量引起的,而不是通过提高贸易效益。这也反映了目前中国造纸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位置,使得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多,呈现出量大利小的局面。
三 讨 论
综上所述,从国际造纸业贸易利益来看,各样本国家发展不均衡,以美国、德国、法国、瑞典、芬兰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造纸业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比较高,获取的贸易利益相对较多。例如美国的造纸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产业链上已经实现制浆、造纸、包装一体化布局,在生产布局上也实现了全球布局。另外,美国凭借着丰富的林木资源进行区域扩张,开设工厂,布局上游业务。因此整体造纸行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在上游具有充足原材料、下游具有稳定需求的影响下,未来整体行业发展态势趋于稳步增长[11]。另外对于欧洲第二大纸张生产国芬兰来说,该国凭借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成为全球造纸大国。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及欧债危机影响,芬兰造纸业发展整体速度放缓,伴随全球经济回暖,该国造纸业的行业需求也逐步回升,未来将持续保持强有力的行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 论
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分析后,本文认为:从造纸业贸易利益来看,各样本国家发展不均衡,发达国家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比较高,获取的贸易利益相对较多。中国作为后起之秀,以增加值计算,其造纸业出口总额数量有限,获取的贸易利益总量逐年下降,因此通过出口数量的增长达到贸易利益的提高显得不容乐观;在主要的造纸生产大国中,中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处于较低的位置,在国际分工中获取贸易利益的空间及能力非常有限。
二 建 议
结合国内造纸业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促进中国造纸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提升在国际分工中获取贸易利益的空间及能力。
第一,缓解原材料供需矛盾。与造纸发达国家对比,中国贸易利益优势微弱。参照中国目前资源情况,国内造纸业对木浆、废纸的进口依赖严重,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12]。同时,国内纸张的大量出口导致国内废纸的可回收量进一步减少。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强化了对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受废纸进口政策影响,2018年后大幅减少或禁止进口废纸。国内纸浆原料的短缺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对于造纸生产大国的北欧国家来说,不仅有资源优势,而且他们的废纸和纸板的回收率也都达到75%以上[13]。因此我国造纸业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应充分引起政府的重视,企业应尽量调整纤维原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应加大废纸回收力度,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原材料使用效率,积极寻找替代材料。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布局海外产能以保证原材料的充分供给,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缓解原材料短缺问题。
第二,全面提高造纸业生产技术。面对国内增加值率大幅下降的情况,造纸企业应提高科技投入的强度及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加大新一代制浆技术装备的开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制浆造纸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14]。学习国际前沿技术,培养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设备,实现造纸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换代,提升竞争优势。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纸制品的质量与档次,推动国内造纸业向高质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延长国内价值链[15]。
第三,创新造纸业生产模式,实现中国造纸业智能制造。目前,我国造纸业处在转型战略关键期,造纸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转型升级,更应打造个性化服务与差异化经营模式,使造纸业从制造转化为“智造”。企业可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整合数据信息,通过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库存、质量、成本管理,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纸业智能生产,同时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稳定性[16]。目前,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通过智能制造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够提高造纸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价值链高端环节附加值,推动造纸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发展模式转变[17]。
第四,合理推动造纸业出口。测算结果显示,大量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贸易利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造纸业的出口贸易优势。然而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产品包装纸和纸板随之流出,使得我国废纸和纸板的回收量也逐年下降。此时政府应加大对造纸企业合规划出口,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8],正确引导造纸企业走出去,合理扩大市场规模,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综合来说,中国造纸业目前处于战略转型期,这要求我们应由出口数量主导型向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变,全面提高造纸业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争取在出口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
表 1 世界投入产出表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 国家1 $\scriptstyle \cdots $ ROW 国家1 $\scriptstyle \cdots $ ROW 中间投入 1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cdots $ 1 $\scriptstyle \cdots $ S 国家1 1 $\scriptstyle X_{1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1}^{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R}$ $\scriptstyle F_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1^{1R}$ $\scriptstyle Y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X_{S1}^{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1R}$ $\scriptstyle F_S^{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S^{1R}$ $\scriptstyle Y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ROW 1 $\scriptstyle X_{11}^{R1}$ $\scriptstyle X_{1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1}^{R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1S}^{RR}$ $\scriptstyle F_1^{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1^{RR}$ $\scriptstyle Y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cdots $ S $\scriptstyle X_{S1}^{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1}^{R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X_{SS}^{RR}$ $\scriptstyle F_S^{R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F_S^{RR}$ $\scriptstyle Y_S^R$ 增加值 $\scriptstyle {\rm{VA}}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rm{VA}}_S^R$ 总投入 $\scriptstyle Y_1^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S^1$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1^R$ $\scriptstyle \cdots $ $\scriptstyle Y_S^R$ 注:ROW表示其他经济体R。 表 2 样本国增加值出口总额
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3.1 0.2 17.4 59.6 1.5 24.7 35.0 42.5 7.6 2.7 300.2 2001 2.5 0.1 23.8 56.4 1.5 22.0 33.1 38.4 7.3 1.8 309.2 2002 2.4 0.4 26.0 55.8 1.4 22.1 35.1 40.5 6.3 2.0 328.1 2003 2.7 2.1 21.2 66.4 1.6 24.8 34.0 48.9 6.8 2.5 334.2 2004 3.2 1.6 24.9 73.4 1.7 27.4 39.6 55.8 9.1 2.3 345.4 2005 3.4 3.0 20.9 69.9 2.1 27.3 39.5 53.6 10.4 1.9 352.9 2006 3.6 4.3 23.5 74.8 3.0 27.3 45.8 57.2 9.6 2.3 375.0 2007 4.4 6.9 13.8 88.8 2.7 32.4 49.4 66.1 12.4 3.0 360.9 2008 4.9 9.0 18.8 103.5 3.5 32.4 42.7 69.6 11.7 2.2 373.7 2009 1.2 10.7 29.3 69.7 1.3 25.9 28.5 44.1 4.9 1.1 355.2 2010 1.5 10.1 38.8 75.1 2.6 29.3 22.6 44.2 4.7 2.6 372.4 2011 2.2 8.0 56.7 74.7 1.4 31.7 21.1 49.3 4.6 3.6 398.4 2012 1.4 8.4 48.2 52.4 0.9 29.5 21.0 39.0 4.2 2.6 420.7 2013 0.9 7.2 44.4 55.7 0.7 29.5 20.5 40.0 6.7 2.8 416.6 2014 1.6 6.3 41.6 54.2 0.6 29.9 22.7 39.9 6.3 2.8 442.1 表 3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
%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87 77 92 54 84 74 82 79 82 88 54 2001 87 78 92 53 85 76 80 79 83 88 56 2002 88 83 89 52 84 76 80 79 82 87 55 2003 88 87 81 52 84 76 83 79 82 86 54 2004 88 87 75 52 84 77 84 79 83 84 55 2005 88 89 69 51 85 76 84 79 83 81 52 2006 88 90 66 49 83 77 82 78 83 80 53 2007 88 92 45 48 83 77 83 78 84 82 55 2008 87 93 46 47 74 78 85 78 84 79 55 2009 86 94 40 47 69 77 80 79 81 76 61 2010 86 92 38 42 84 75 77 73 79 77 60 2011 85 93 39 42 61 76 80 74 78 81 62 2012 84 93 38 42 65 78 79 73 78 79 60 2013 85 92 41 45 64 80 83 75 78 83 62 2014 86 92 43 44 63 79 81 74 77 84 61 表 4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国内增加值
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2.7 0.2 16.1 32.0 1.3 18.4 28.5 33.5 6.2 2.3 162.9 2001 2.2 0.1 21.9 30.1 1.3 16.6 26.6 30.4 6.1 1.6 174.1 2002 2.1 0.3 23.3 29.1 1.2 16.8 28.2 32.1 5.2 1.7 181.1 2003 2.4 1.9 17.2 34.6 1.3 18.8 28.1 38.7 5.6 2.2 179.4 2004 2.8 1.4 18.7 38.0 1.4 21.0 33.2 44.0 7.6 1.9 190.7 2005 3.0 2.6 14.4 35.9 1.8 20.7 33.1 42.3 8.6 1.5 184.8 2006 3.2 3.9 15.5 36.7 2.5 21.0 37.5 44.9 8.0 1.9 199.8 2007 3.8 6.4 6.2 42.4 2.3 25.1 40.9 51.3 10.3 2.4 196.8 2008 4.3 8.4 8.7 48.9 2.6 25.2 36.5 54.5 9.9 1.7 206.1 2009 1.1 10.1 11.9 32.7 0.9 20.0 22.8 34.7 4.0 0.8 217.7 2010 1.3 9.3 14.7 31.7 2.2 21.9 17.5 32.3 3.7 2.0 223.2 2011 1.9 7.4 22.2 31.7 0.8 24.1 16.8 36.3 3.6 2.9 245.5 2012 1.2 7.8 18.4 22.0 0.6 23.1 16.7 28.5 3.2 2.0 254.2 2013 0.8 6.6 18.4 24.8 0.4 23.5 16.9 29.9 5.2 2.3 257.3 2014 1.4 5.8 17.7 23.7 0.4 23.6 18.3 29.3 4.9 2.3 270.4 表 5 样本国造纸业出口国外增加值
亿美元 年份 比利时 加拿大 中国 德国 芬兰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 美国 2000 0.4 0.0 1.3 27.5 0.3 6.3 6.5 9.0 1.4 0.3 137.3 2001 0.3 0.0 1.8 26.3 0.2 5.4 6.5 8.0 1.2 0.2 135.1 2002 0.3 0.1 2.8 26.6 0.2 5.4 6.9 8.5 1.1 0.3 147.0 2003 0.3 0.3 4.0 31.8 0.3 6.0 5.8 10.2 1.2 0.4 154.7 2004 0.4 0.2 6.2 35.4 0.3 6.4 6.5 11.8 1.6 0.4 154.8 2005 0.4 0.3 6.6 34.0 0.3 6.6 6.4 11.3 1.8 0.4 168.2 2006 0.4 0.4 8.0 38.0 0.5 6.3 8.3 12.3 1.6 0.5 175.2 2007 0.5 0.5 7.7 46.4 0.5 7.3 8.5 14.7 2.0 0.5 164.1 2008 0.6 0.6 10.2 54.6 0.9 7.3 6.3 15.1 1.8 0.4 167.7 2009 0.2 0.6 17.5 37.0 0.4 5.9 5.7 9.4 0.9 0.3 137.5 2010 0.2 0.8 24.1 43.4 0.4 7.4 5.1 12.0 1.0 0.6 149.1 2011 0.3 0.6 34.5 43.0 0.5 7.6 4.3 13.0 1.0 0.7 152.9 2012 0.2 0.6 29.8 30.4 0.3 6.4 4.4 10.5 0.9 0.5 166.5 2013 0.1 0.6 26.1 30.8 0.3 6.0 3.5 10.1 1.5 0.5 159.3 2014 0.2 0.5 23.8 30.6 0.2 6.3 4.4 10.5 1.4 0.4 171.7 -
[1] 邱晓兰. 环境约束下中国造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109-113. doi: 10.3969/j.issn.1004-292X.2015.07.023 [2] 中国造纸协会. 中国造纸工业2018年度报告[J]. 造纸信息,2019(5):6-16,1. doi: 10.3969/j.issn.1006-8791.2019.05.001 [3] 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J]. 造纸信息,2019(3):10-19. [4] 马涛,刘仕国. 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核算及其影响[J]. 国际经济评论,2013(4):97-109,6. [5] 李宏艳,王岚.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利益:研究进展述评[J]. 国际贸易问题,2015(5):103-114. [6] 尹伟华. 中、美两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5(12):41-51. [7]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 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 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206. [8] 曹越丹. GVC视角下中日韩贸易利益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7. [9] 王钦池. 2017年全球纸业发展报告[J]. 中华纸业,2018,39(23):31-37,5. doi: 10.3969/j.issn.1007-9211.2018.23.017 [10] KOOPMAN R,WANG Z,WEI S J. 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178-189. doi: 10.1016/j.jdeveco.2011.12.004
[11] 中华纸业网. 美国造纸业发展步入成熟期后期包装纸成最大增长动力[EB/OL].(2019-07-22)[2019-10-18]. http://www.chinapaper.net/news/show-38663.html. [12] 解读中国纸业首部白皮书[J]. 中国包装,2019,39(4):51-52. [13] 陈克复. 科学利用废纸助推造纸业绿色发展[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9-04-08(D05). [14] 中国造纸协会. 中国造纸协会关于造纸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意见[J]. 造纸信息,2017(7):6-13. doi: 10.3969/j.issn.1006-8791.2017.07.001 [15] 姚茂元,侯方淼. 亚太地区主要国家林产品出口贸易利益及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J]. 世界林业研究,2016,29(5):71-76. [16] 朱根荣. 模式创新:造纸工业的智能制造[J]. 造纸信息,2017(12):23-24. [17] 王斌. 造纸工业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模式融合的概况和展望[C]//中国造纸学会.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6. [18] 刘焕彬. 新时代下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 造纸信息,2018(1):58-63. -
期刊类型引用(2)
1. 王瑛珊,梁锦旻,李哲桦,李慧娟. CPTPP扩容对中国造纸产业的影响. 中国造纸. 2023(10): 125-136 . 百度学术
2. 张雁筑,侯方淼. 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资源投入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造纸业的实证分析. 林业经济. 2021(05): 47-65+9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