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晚清科技期刊与西方林学的引进基于《格致汇编》《农学报》的考察

戴磊

戴磊. 晚清科技期刊与西方林学的引进——基于《格致汇编》《农学报》的考察[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62-6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4
引用本文: 戴磊. 晚清科技期刊与西方林学的引进——基于《格致汇编》《农学报》的考察[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62-6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4
DAI Lei.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zhi Compilation and Agricultural Journal[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0, 19(2): 62-6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4
Citation: DAI Lei.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zhi Compilation and Agricultural Journal[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0, 19(2): 62-6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4

晚清科技期刊与西方林学的引进——基于《格致汇编》《农学报》的考察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戴磊,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林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Email:ncdail@126.com 地址:330031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zhi Compilation and Agricultural Journal

  • 摘要: 西方林学在晚清时期的引进,经历了一个先疏后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科技期刊则是这一时期引进西方林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格致汇编》最早刊载了林学科普文章,而《农学报》则较为集中地引进了西方林学。它们所引进的更多是一些林学知识和原理,对林学内涵和研究等方面则涉及甚少。这一时期对林学的引进以机械的介绍和翻译为主,停留在纸面上,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这种状况直到留学生的大量归国才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process shifting from less to more, from shallow to deep, and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inside. The sci-tech periodicals we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Gezhi Compilation was the first periodical publishing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on forestry, while the Agricultural Journal introduced more intensively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The two journals focused more on introducing forestry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but les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on forestry.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forestry science in this period was mainly in a literal manner of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which was just staying on paper and lost touch with China’s reality. This situation did not get changed fundamentally until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returned home.
  • 现代科技的跃进深刻重塑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交模式以及思维框架,其与资本逻辑的交织催生了一种“用时间去消灭空间”[1]的资本增殖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时间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下,技术的双重属性矛盾愈发显著。近十年来,西方理论界兴起了一股激进思潮——加速主义。N.斯尔尼塞克认为加速主义意指“一切试图加快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扩张和进步的趋势,以便把资本主义推向危机和崩溃的理论和实践”[2]。加速主义思潮内部呈现出左翼与右翼的分野,左翼加速主义代表人物有A.威廉姆斯、N.斯尔尼塞克等,右翼加速主义代表人物有N.兰德等。左翼加速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技术的束缚,旨在通过改造经济基础来引导技术发展路径,使之服务于广大民众而非少数精英的利益。在《加速主义政治宣言》《发明未来》等著作中,左翼加速主义提出了详尽的行动纲领与具体措施,对资本主义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相比之下,右翼加速主义“是一种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加速主义”[3],其对技术的颂扬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旨在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自然演进,克服内在矛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正如兰德所言:“加速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意识,而资本主义的自我意识才刚刚开始。”[4]从本体论视角审视,加速主义理论框架的核心预设存在根本性缺陷。加速主义理论将技术加速、资本增殖与社会变革机械地捆绑为线性因果链,忽视了现代性问题的多维性本质。具体而言,该理论未能穿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象,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合法性的深层逻辑与现实危机的结构性根源。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构建的唯物史观分析范式,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论穿透力。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资本增殖逻辑与异化劳动的批判性解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正如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既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又科学预言其灭亡的必然性。

    哈特穆特·罗萨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的杰出领袖,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精髓、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以及加速主义的技术批判主题,进而“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一套从时间视角审查现代社会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理论,回答了当代社会是否仍在加速、当代社会因何加速、人的美好生活的建立是否需要持续不断地加速等一系列问题”[5]。该理论框架为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加速现象提供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在探究罗萨关于“现代社会生活结构与生活方式”的理论时,不难发现他细致分析了科技、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步调三个核心要素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加速机制。同时,罗萨还揭示了社会加速所引发的新异化现象,具体包括人与空间、物品、行为、自我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疏离与异化,这些新异化形式构成了对当代社会加速现象的全面指认与深刻批判。最为关键的是,罗萨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种鲜明的生态批判倾向。他通过对现代社会加速现象的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加速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动力,而且敏锐地指出了这种加速趋势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潜在威胁。这种生态批判的视角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罗萨的理论内涵,也为我们全面理解现代社会加速现象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加速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将加速视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进步标志的观念体系。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时间被提升为资本存在和扩张的关键要素。技术被用来实现空间关系的重组和时间差异的敉平,使时间成为衡量劳动效率和资本增殖的重要尺度。资本对时间的全面支配和控制,使时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流逝,而是被赋予了经济和社会价值。加速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认为这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人们被鼓励追求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短的时间周期,以满足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罗萨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生态批判”主要聚焦于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加速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特别是这种加速如何影响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互关联。罗萨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共同构成了一个自我加速的循环过程,这种加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异化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他注意到,这种意识形态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为它往往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繁荣的过程中,加速主义意识形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因为它试图通过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掩盖和缓解这些社会问题。换言之,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特质体现在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6]三个维度上。这些不同领域的加速进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步伐的跃进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还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加速进程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从而形成了资源需求激增与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之间的尖锐矛盾,构成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淡化,这无疑加剧了新生态危机的形成,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科技加速意味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生产效率的提升。在罗萨的视角下,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的速度显著加快。“在全球化与时空扭曲的互联网时代,时间越来越被认为压缩了,或甚至消弭了空间。”[6]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新技术层出不穷,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另外,科技加速还体现在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上。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在此过程中,空间在晚期现代世界失去了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加速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破坏。“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由于不断提高的生产速度,因而必须同时提高销售速度和消费速度,这些方面的速度提高是由技术革新推动的,同时它们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被再造并且发生变化。”[7]可以推算,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在加快,如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科技加速带来的生产活动还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意味着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

    首先,社会变迁加速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各国纷纷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社会变迁加速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等现象使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换句话说,这些变化可以定义为“经验与期待的可信赖度的衰退速率不断增加,同时被界定为‘当下’的时间区间不断在萎缩”[6]。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社会变迁加速促使资源需求增加,导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罗萨认为,“社会变化的加速也与速度有关,在社会变化中,一方面是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行为导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组合结构和关系类型的改变”[7]。换句话说,社会变迁加速意味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消费模式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例如,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耕地的占用和森林的砍伐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活步调加速使人们面临着时间压力增大、行为时间缩短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量或体验事件量的增加……这是因为想要或觉得必须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事”[6]。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行为时间被不断缩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休闲等活动都趋向于快节奏和高效化。事实上,主观上被不断增强的时间加速的感觉,“对于此刻的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来说是很容易出现的;生活在富裕的工业国家的居民甚至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指数级的加速或者至少是新的加速浪潮的广泛的影响所导致的)时间压力,他们纷纷抱怨时间的不够”[7]。罗萨认为,竞争原则俨然成为界定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社会竞争的逻辑是,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以维持竞争力”[6]。这样加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因而很难有时间去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生态意识逐渐淡化。

    罗萨哲学与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筑深深植根于对“人类生活境遇”中涌现问题的深刻洞察。他主张有价值的学术探索应当致力于提供能够解决社会大众实际难题的理论框架,强调学术工作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罗萨明确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在于关注并解析“人类生活境遇”中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议题,这类具有实践导向的研究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还能有效促进经验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必须遵从无处不在的时间规章制度,人们不能超过社会时间所确定的截止期限,否则就会被他者超越、代替,甚至是受到惩罚,人们被迫在社会加速的现实面前不断前进。于是本该被人们所自主掌握的时间就具有了异化的特质,即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选择成为了现代社会时间系统内部的被动方。”[9]在此基础上,罗萨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旨在深入剖析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个体日常生活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并积极探索回归理想生活状态的可行路径。在“人类生活境遇”的诸多关键议题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尤为凸显。罗萨从现代社会时间加速的逻辑出发所构建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并非其最终追求。他的更为宏大的目标在于重新构建由马克思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所发展,但随后被阿克塞尔·霍耐特、尤尔根·哈贝马斯所忽视的批判理论核心概念——异化。“异化”理论不仅构成了社会加速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点,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加速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因此,罗萨进一步从时间情境的维度出发,运用功能批判、规范批判和伦理批判等多种分析视角,深刻揭示了加速现象背后的时间逻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功能批判帮助我们诊断出社会世界与外在于社会的世界之间,以及社会领域内部不同速度模式之间的去同步化现象,这是加速主义意识形态导致生态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规范批判进一步揭露了社会时间规范与生态伦理之间的冲突,以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生态危机埋下的隐患。最终,伦理批判将我们引向了对新异化危机的深刻反思——从空间异化、物界异化、行动异化、时间异化到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这些异化现象不仅共同构成现代性危机的深层病理结构,也为我们提供了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加速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后果的新视角。

    从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态批判到时间情境批判在生态观中的运用,这一理论过渡不仅是对现代性加速现象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构建可持续生态未来的积极探索。这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加速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更为深入的洞见和更为有效的策略。

    功能批判关注社会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如何运作以实现特定目标,并揭示其中的潜在问题和矛盾。正如罗萨指出:“晚期现代社会令人窒息的互动速度,会压倒一切规范,危害、削弱现代社会当中的自我再生产的能力。”[6]在罗萨的生态观中,功能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经济系统是如何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来剥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罗萨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诊断社会去同步化的病状对生态的影响。

    第一,社会世界与外在于社会的世界之间的去同步化影响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罗萨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通过不断加速的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社会加速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一种新的集权主义形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束缚……对社会而言,社会加速所造成的不同步性加剧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断裂风险,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加速进程而逐渐加深。”[10]“基本上,全球变暖本身就是由社会造成的物理加速过程的后果。我们不断消耗由石油与天然气所生产出来的能量,而且消耗量不断提升,由此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了温室效应,加热了大气分子,进而加速了大气分子的运动,而全球变暖就是大气分子急速运动的原因与结果。”[6]罗萨指出,这种去同步化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因为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显而易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社会领域内部不同速度模式之间的去同步化造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失衡。在社会领域内部,“有害的去同步化不只出现在经济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之间,而是在经济领域自身当中也会出现。1989年左右的数字革命之后,金融市场的极快加速,使得投资流动与资本流动,与‘真正的’经济的迟缓步调(亦即实际的生产与消费的步调)之间,产生了断裂”[6]。进一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速度差异,同样是去同步化的一种重要表现。经济发展往往以高速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环境保护则是一项长期且资源密集型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这种速度上的不匹配,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失衡状态。

    规范批判关注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运行,并揭示其中的不合理性和矛盾之处。罗萨认为,“有一种社会意识隐藏在主流的自由主义的自我自由感背后,它以压倒性的力量将一切推往反方向。个体一方面觉得几乎完全自由,但同时却也感觉到被不断增加的、可以洋洋洒洒列出一长串清单的社会要求所支配着”[6]。在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中,社会规范体系与个体化进程呈现出显著张力:一方面,社会生活被嵌入制度化的规范伦理框架之中,通过法律、习俗、道德等多重机制维持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现代性进程催生了个体化、自由主义化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图景,这种解制趋势在消解传统规范约束的同时,也潜藏着生态伦理的深层危机。在此背景下,罗萨的生态哲学从“社会时间规范与生态伦理的异质逻辑”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态悖论”两个维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生态伦理的规范性缺失与意识形态遮蔽。

    第一,社会时间规范与生态伦理的冲突。罗萨通过重新审视现代的社会时间规范和消费模式,来深入分析线性时间观和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如何导致“生态赤字”的积累,以及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加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以此揭示社会总体生态伦理缺失的根源。其一,经济效益优先的社会时间规范。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单向流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线性排列的。这种观念使人们更加关注短期内的成就和变化,而忽视了长期的环境影响和后果。现代社会普遍遵循的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使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在生态问题上,线性时间观和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导致了“生态赤字”的积累,即这种时间规范加速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快速破坏,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其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动。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不断刺激个体的消费需求,鼓励过度消费和浪费。这种消费模式不仅加剧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还使得个体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效益优先的社会时间规范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导致社会总体上的生态伦理缺失,使得个体和社会在面对环境保护问题时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感,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

    第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埋下生态隐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加速发展,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盛行,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发展,却也在无形中为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自由主义背景下个体责任意识的淡薄以及多元价值观引发的生态观念分歧,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的潜在障碍。一方面,在自由主义和个体化的背景下,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和自由,而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生态责任。这种责任感的弱化使个体在面对环境保护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或忽视。另一方面,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使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种分歧不仅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例如,因分歧导致的政策混乱可能使环保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造成资源重复投入或低效利用;不同地区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歧可能导致跨区域污染问题从而增加环境恶化的风险。

    罗萨认为,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是个体应该享有自主性。“自主性可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承诺要赋予人们的东西,要将美好生活的目标、价值、典范,以及实践,都尽可能免于外在的压迫和限制。”[6]但如今,“对主体来说,这变成了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引领与形成了主体的生活,使主体必须‘留在竞赛跑道上’,保持竞争性,不能掉出仓鼠滚轮外”[6]。在晚期现代性所构筑的“加速社会”语境下,传统认知体系中的诸多信念已丧失可信度。人们切身体会到,加速的力量已从解放性力量异化为压迫性力量,这种转变与现代性所承诺的自由与进步愿景背道而驰。新异化形式交织形成结构性危机,其深层逻辑与生态破坏存在显著关联:当人类与自然、物质世界及社会关系产生根本性疏离时,环境责任意识必然弱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沦为空洞的口号。这种异化危机本质上是现代性困境的当代延伸,揭示出技术加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

    第一,空间异化与生态批判。空间异化是指由于科技和社会的加速,“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扭曲,亦即一种主体处于、‘坐落’于世界当中的方式遭到了扭曲”[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类活动空间不断向自然生态系统纵深扩张,空间异化现象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双重效应: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地理空间的物理性破坏。“家乡”作为人类与特定地理区域形成情感联结的符号载体,其本质是主体通过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在场,在物理空间中构建出具有归属感的“地方性知识”。然而,现代性语境下的高流动性生存状态,导致个体与空间的关系从“栖居”转向“经过”,空间沦为功能性的“容器”而非具有情感价值的“场所”。这种空间认知模式的转变,使得个体即使对周边环境具备地理学意义上的认知,也难以形成本体论层面的认同感,最终导致空间成为缺乏主体性投射的“沉默他者”。另一方面则深刻影响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在资本-技术复合体的驱动下,空间生产呈现出标准化、可复制化的特征,自然空间被改造为满足资本增殖需求的“空间商品”。这种异化过程不仅消解了空间的独特性,更破坏了人类通过空间实践建立的身份认同。当“家乡”成为流动空间中的临时居所,当自然环境被简化为经济活动的背景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便在空间异化中被系统性解构。

    第二,物界异化与生态批判。“社会加速造就了大量的流动性和从物理空间的脱节,但这也推动了我们物理环境或物质环境的异化。”[6]所谓物界异化,本质上是人类主体性在物质世界中的对象化危机,具体表现为物质客体与其存在意义的双重解构:一方面,物品沦为纯粹的功能性载体,丧失了承载社会记忆与文化符号的象征维度;另一方面,物质世界沦为可量化的资源集合体,其内在价值被简化为可交换的商品属性。这种异化进程实质上是资本逻辑对物质实在的全面殖民,是现代性时间意识对空间本真性的系统性侵蚀。罗萨批判这种物界异化现象,认为“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增加,物品的‘道德消费’已经远远胜过物品的物理消费”[6]。消费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霸权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加速社会的时空压缩机制下,物质消费被重构为即时满足的符号实践,商品的价值维度从使用价值转向交换价值再转向符号价值,形成“意义-功能-符号”的三重异化链条。罗萨提出的“道德消费”悖论深刻揭示了这种异化的本质:当社会变迁速度超越物质循环的自然节律,商品的道德价值(如可持续性、社会责任)反而成为主导消费决策的核心参数,这种表面上的伦理转向实质上掩盖了更深层的存在论危机——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已异化为纯粹的效用计算关系。典型案例印证了这种异化的现实表征:过度包装现象将商品转化为包装技术的展示平台,包装材料的物质性被符号价值所遮蔽;一次性用品的普及则将使用过程简化为单次交互,彻底消解了物品的耐用性特质。这些实践不仅加剧了物质资源的无意义损耗,更构建了“使用即丢弃”的线性消费模式,导致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从“共生”异化为“掠夺”。当垃圾处理成为社会治理的棘手难题,当环境治理成本持续攀升,这些物质异化的现实后果正在以生态危机的形式反噬人类文明。

    第三,行动异化与生态批判。行动异化是指人类行为与其真实意愿和目的之间的背离,换言之,“人们自愿去做他们不‘真的’想做的事”[6]。在生态领域,行动异化表现为人们往往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的环境影响。例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可能会采取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为了便捷性,人们可能会选择使用高能耗的交通工具。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保护环境的伦理原则。罗萨指出,后现代中的主体倾向于“遗忘”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可能使得人类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责任感。

    第四,时间异化与生态批判。时间异化是指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变得碎片化和表面化,无法真正体验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价值。“在我们晚期现代的数字媒介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时间体验形式,跟‘经典的’那种‘体验短/记忆久’或是‘体验久/记忆短’的时间体验和时间记忆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变成了‘体验短/记忆也短’的时间模式。”[6]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缺乏时间去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同时,时间异化也导致人类对未来的忽视和短视行为。时间异化对生态保护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体验感,使人们的生命经验越来越贫乏。正如斯尔尼塞克和威廉姆斯所说:“在一个日益不稳定和要求越来越高的世界重压下,美好生活的曙光被践踏和遗忘,每一天我们都像往常一样回到工作岗位:疲惫、焦虑、紧张、沮丧。”[11]

    第五,自我异化、社会异化与生态批判。“如果我们与时空、行动、体验、互动伙伴的关系都异化了,我们很难避免深度的自我异化”[6],这是因为“自我的感觉与认同正是从行动、经验与关系,亦即自我们所处(以及让自己所处)的时空、社会世界和物界当中所形成的”[6]。自我异化是指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失去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社会异化则表现为社会整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和冷漠。自我异化使个体难以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社会异化则导致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缺乏共识和集体行动。这种双重异化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峻性。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对生态保护的阻碍作用,将会削弱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异化是社会加速的直接后果,因此罗萨将加速现象作为生态批判的核心。从表象层面分析,社会加速逐步加剧了人与空间的分离、人对物质世界的陌生感以及个体对行动的无力抗拒,进而剥夺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积累“经验”的可能性,导致人自身与生存空间、生活物质以及身体行动的疏离,最终不仅破坏了人与外在世界的有机联系,也使得人自身趋向于“主体性虚无”。罗萨对“主体性”与“异化”等概念的深切关注,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新锐成员的理论自觉,也揭示了他试图构建“关系本体论”的初衷。他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有关系的关系”,即强调个体与世界之间内在联系与“共鸣”的关系模式,来恢复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对抗由社会加速所导致的生态异化现象,实现真正的回归与救赎。

    在深入剖析社会世界去同步化现象诱发的生态病理征象、潜藏于时间规范架构深层次中的生态伦理冲突,以及新型异化表现形式(涉及空间维度、物质环境、行为模式、时间感知、个体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构)与生态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之下,罗萨在其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体系中,沿承并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自哈贝马斯至霍耐特的学术脉络,即致力于推动交往理性向承认理论的深化与拓展。罗萨构建了“加速-异化-共鸣”三元一体的核心逻辑架构,这是其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精髓所在。他创造性地引入“共鸣”这一理论范畴,旨在有效对抗社会加速趋势所带来的异化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罗萨进一步倡议构建“减速绿洲”的概念模型,作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平衡的策略举措,其根本目标在于塑造一种生态友好型的“美好生活”模式,以此作为对上述生态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与根本性解决路径。罗萨认为,在晚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加速导致了社会异化现象的加剧,个体被时间所束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他提出了“共鸣”概念,强调个体与世界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实现人与世界的深度连接和相互理解。这种“共鸣”合奏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加速带来的“异化”感,还能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地,他认为,在加速社会的大潮中,应寻找并保护那些能够减缓速度、促进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或领域,即“减速绿洲”。这些“绿洲”不仅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反思和重新定位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机会。通过在这些“绿洲”中放慢生活节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真谛,从而摆脱加速社会的束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罗萨将“美好生活”作为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目标。他强调,美好生活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充实和生态层面的和谐。通过实现“共鸣”合奏和“减速绿洲”的理念,人们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建立一种更加健康、幸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罗萨在其著作《不受掌控》中,对“共鸣”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本体论阐释。他明确指出,“共鸣”并非传统认知中单纯的隐喻修辞或主体性的情绪投射,而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动态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可以通过四个具有递进逻辑关系的特征维度予以精准界定:触动(刺激)的环节、自我效能感(回应)的环节、吸纳转化(转变)的环节、不受掌控的环节。罗萨的“共鸣”理论强调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回应性关系。在生态领域,这意味着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从单向的征服与利用转向双向的和谐共生。通过“共鸣”关系,人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

    第一,触动(刺激)的环节。“与一个人、一处风景、一段旋律、一个观念产生共鸣,意味着我们的‘内部’一定程度上被这样的事物攫获、触动或者搅动。人们可以将刺激直接称为一种‘呼唤’。”[12] 这是“共鸣”的第一个环节——触动环节。在生态思想中,触动环节是指一些外部因素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罗萨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加速主义趋势,特别是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构成了对人们生态意识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不仅来自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还来自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压力。这些外部因素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第二,自我效能感(回应)的环节。“共鸣”的第二个环节是“我们回应呼唤着我们的冲动,并且迎向触动了我们的事物” [12]。罗萨将“共鸣”理论中的第二个环节的核心界定为自我效能感,其本质是个体在遭遇外部刺激时所激活的认知-行动耦合机制。这一概念在生态思想领域呈现为双轨并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层面,个体通过环境问题的符号化呈现(如气候危机报道、生态纪录片)触发存在论反思,构建起主体-自然关系的本体论认知;在行动层面,这种认知重构催生出具有道德承诺性的实践响应,形成从意识觉醒到行动转化的完整逻辑链条。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回应来唤醒个体的主体性,在责任伦理内化中培育生态公民,最终通过具身实践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吸纳转化(转变)的环节。“共鸣”第三个环节的特征是“主体之间与主体内部,以及他们所遭遇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 [12]。当个体进入与世界的共鸣关系时,其存在状态便突破了自我同一性的封闭结构,转而进入主体间性的开放场域。在罗萨的“共鸣”理论框架中,吸纳转化环节构成该理论范式的核心机制,其本质是个体在回应外部刺激后,通过认知重构与价值内化实现存在体验的范式转换。在生态思想的实践场域中,吸纳转化环节展现了深刻的辩证特性:一方面,个体通过认知重构突破传统发展观的认知遮蔽,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价值内化实现存在论承诺的范式转换,形成生态公民的身份认同,最终通过实践将生态理念转化为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这种转化机制不仅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在存在论层面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认知跃迁。

    第四,不受掌控的环节。在“共鸣”理论中,罗萨认为“共鸣”从根本上是开放的、不受掌控的。因为世界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与世界事物“是否会产生共鸣,以及它产生后会持续多久,从来都是无法预测的” [12]。进一步说,共鸣既不能被强迫,也无法被保证,所以不受掌控环节指的是那些超出个体或社会控制范围的因素会对“共鸣”关系的构建和维持构成挑战。在生态思想中,不受掌控的环节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尽管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许多环境问题仍然受到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制约。此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等也超出了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控制范围,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应对。因此,在生态思想中,认识到不受掌控环节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和负责任地面对环境问题,并寻求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隐含了一种对减速的呼唤,即通过减缓社会加速的步伐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首先,分析社会加速与自然速度极限的关系。罗萨指出,现代社会在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加速的趋势。然而,这种加速并非无限制的,它受到自然速度极限的制约。无论是人的生理发展还是自然生态的演变,都存在固有的规律和极限。当社会加速超出自然速度极限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分析社会加速过程的失调与减速现象。罗萨还分析了社会加速过程中出现的失调现象,这些失调往往导致非预期的减速。例如,过度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可能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受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又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社会加速的负面产物,它们迫使人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这些减速现象虽然看似是对社会加速的反抗,但实际上却暴露了加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后,提出通过“减速绿洲”实现刻意减速。在认识到社会加速的弊端后,罗萨提出了“减速绿洲”的概念。这些“绿洲”可以理解为在加速的现代社会中“有些地区性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角落’、孤岛或绿洲,还没有被现代化动力和加速动力所染指” [6]。它们可以是自然环境中的保护区,也可以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或慢生活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放慢节奏,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从而恢复身心健康,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减速绿洲”在现实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例如,自然保护区是专门为保护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典型生态系统以及地质遗迹等自然对象而划定的特殊区域。这些区域通常限制人类活动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从而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可以看作是自然环境中的“减速绿洲”,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栖息地。生态农业区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的工业化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些区域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轮作、间作等生态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区可以看作是农业生产领域的“减速绿洲”,为人类提供了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来源。可持续社区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区发展模式。这些社区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措施,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可持续社区还注重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可持续社区可以看作是城市中的“减速绿洲”,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宜居、健康的生活环境。

    “减速绿洲”的提出,体现了罗萨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通过创造和保留这样的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加速带来的压力,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避风港。同时,“减速绿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长远来看,“减速绿洲”的推广和普及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罗萨认为,理论分析和批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首要前提,就是要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建造美丽舒适的生存家园。首先,生态友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萨的理论框架中,“美好生活”是核心指向。他通过对社会加速现象的批判性分析,旨在探索如何在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个人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足和享受,更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途径,自然成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生态友好的生活环境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宁静和谐的生态景观,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其次,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美好生活”,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以及参与环保活动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提升,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稳定。最后,充分认识“共鸣”关系在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中的作用。罗萨的“共鸣”理论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变革,还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生活方式转变。他倡导的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包含着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通过减少浪费、倡导循环经济、选择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等方式,个体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鸣”“减速”理念。“共鸣”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人与植物、动物之间的自然性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身体性关系。通过与自然界的“共鸣”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共鸣”关系也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建立“共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的目的或现代性方案构成了社会批判理论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观在其演进的不同阶段,展现了多元化的研究焦点与理论构建。在初期阶段,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等批判理论家,面对技术统治主导的时代变迁,深刻洞察到人类被工具和技术理性所主宰的境遇,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不自由生存状态。基于此,他们展开了对理性的批判性分析,并深入探讨了文化价值的失落与批判。其中,马尔库塞尤为关注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他们不仅力图构建一套新的批判理论体系,确立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框架,还明确指出“批判理论则在批判、反叛、否定社会现实中造就未来”[13]。针对现代性方案,法兰克福学派前期的批判理论家主要对工具理性以及“同一性”思维模式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性分析。步入法兰克福学派第二发展阶段,哈贝马斯成为该学派最具影响力的批判理论家之一,在“科学成为首要生产力”的理论前提下,随着环境问题严峻性的日益凸显,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隐含的生态伦理维度逐渐显性化。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演进脉络中,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环境治理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至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期,霍耐特成为重要代表人物,他“阐发了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可能性,尝试作以新的理论突破,开始建构承认理论的思维框架” [14]。霍耐特沿袭了哈贝马斯从道德伦理视角剖析社会现象的路径,强调人与人之间遵循的公平正义原则对于维持与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性。

    随后,第四代拉埃尔·耶吉、罗萨等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核心批判议题,他们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直击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背后“资本逻辑”运作的实质,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来重塑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人与周遭事物的“共鸣”联系。在罗萨的理论中,社会加速最终所导致的状态被定义为异化状态,即世界无法有效地“吸纳转化”外部元素,呈现出一种冷漠、僵硬、排斥和非回应的状态。他将这种异化状态与“共鸣”形成鲜明对比,并援引了另一位批判理论家耶吉所提出的异化概念——“无关系的关系”[15]。罗萨认为,尽管“无关系的关系”在形式上仍然是一种关系,但其本质却是冷漠、疏离、无回应,甚至是排斥和拒绝[16]。这种关系状态揭示了社会加速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即人作用外部世界的能力在加强,但人与内部世界之间的联系被削弱。因此,他将时间情境批判分析作为批判理论的基石,揭示了社会加速背景下生产方式的变迁、交往形态与身份认同的转型,并批判性地分析了社会加速如何通过时间规训与异化控制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罗萨提出的“共鸣”理论等概念蕴含丰富的生态意涵,为构建生态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批判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批判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然而,在肯定罗萨理论价值的同时,亦需审慎把握其理论边界,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深化研究与探索。一方面,罗萨的理论分析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尽管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许多马克思的文献,并注意到了资本与加速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他的分析显然没有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如“在强调文化观念是社会加速的主要推力时,他基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更注重文化的独立性及其社会功用”[17]。另一方面,罗萨的“共鸣”理论虽然着重阐述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却未能充分阐述这一关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面对日益紧迫的生态危机,如何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共鸣”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在现实情境中如何实施并维护这种“共鸣”关系,以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成为亟待完善的关键领域。因此,罗萨的“共鸣”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唯灵论的倾向,依然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某些乌托邦式的特质。在生态治理的实践场域中,单纯依赖主体-世界关系的“共鸣”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实则陷入了理论乌托邦的误区。这种路径依赖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本质与人类世的风险社会特征,未能有效回应生态治理的客观实践要求。因此,未来亟需构建一种基于系统论思维的生态治理范式,在生态本体论与人类实践论的辩证统一中,寻求生态危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表  1   《格致汇编》刊发的关于林学的文章[5]

    序号 作者 题目 栏目
    1 玛高温 《有益之树异地迁栽》 论说 1876年第1卷
    2 《城中多种树木之益》 格致杂说 1876年第2卷
    3 《潮水与花草树木有
    相因之理》
    格致杂说 1876年第5卷
    4 《西国种茶树》 格致杂说 1876年第5卷
    5 《桃树去虫法》 格致杂说 1876年第10卷
    6 《用木屑作馒头法》 格致杂说 1877年第2卷
    7 《电气锯木》 格致杂说 1877年第7卷
    8 《种树利己益人》 格致杂说 1878年第1卷
    9 王镇贤 《论栽树以防水灾》 论说 1890年第3卷
    10 《植树多益》 格致新闻 1891年第1卷
    11 《腾云致雨说》 格致杂说 1891年第1卷
    12 《树高易尺量》 格致杂说 1891年第3卷
    13 《验木料法》 格致杂说 1892年第2卷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农学报》对国外科技期刊林学文章的选译[11]

    序号译者  题目栏目  卷期  
    1 藤田丰八 《美国之竹林》(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东报选译 1898年第20册
    2 陈寿彭 《台湾樟脑业说》(译自《墨洲杂报》) 西报选译 1898年第22册
    3 藤田丰八 《松叶织毯》(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东报选译 1899年第54册
    4 藤田丰八 《杞柳栽培法》(译自《日本农会报》) 东报选译 1899年第61册
    5 藤田丰八 《木材防腐法》(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东报选译 1899年第73册
    6 藤田丰八 《制造樟脑新发明》(译自《农桑杂志》) 东报选译 1899年第83册
    7 陈寿彭 《美国种日本栗说》(译自《墨洲杂报》) 西报选译 1899年第85册
    8 藤田丰八 《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译自《美国林学报》) 西报选译 1899年第86册
    9 藤田丰八 《植树秘法》(译自《农业杂志》) 东报选译 1899年第87册
    10 藤田丰八 《桐树栽培法》(译自《新农报》) 东报选译 1900年第91册
    11 藤田丰八 《农务小学校学林设置章程》(译自《九和讲农杂志》) 东报选译 1900年第93册
    12 藤田丰八 《柏树栽培法》(译自《农业杂志》) 东报选译 1900年第95册
    13 藤田丰八 《杉扁柏树虫害》(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译篇 1900年第96册
    14 藤田丰八 《植树一得》(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0年第99册
    15 藤田丰八 《造林试验场》(译自《农业杂志》) 译篇 1900年第99册
    16 藤田丰八 《桐树防腐法》(译自《农业杂志》) 译篇 1900年第99册
    17 藤田丰八 《造栗林法》(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译篇 1900年第102册
    18 藤田丰八 《杉柏不利移植说》(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译篇 1900年第102册
    19 藤田丰八 《除松树虫害法》(译自《日本山林会报》) 译篇 1900年第104册
    20 林壬 《日本山林会章程摘要》 1900年第105册
    21 藤田丰八 《栽棕榈法》(译自《新农报》) 译篇 1900年第108册
    22 藤田丰八 《林产述用》(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0年第108册
    23 藤田丰八 《木屑利用说》(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0年第109册
    24 藤田丰八 《道旁植树说》(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0年第109册
    25 藤田丰八 《察树势法》(译自《新农报》) 译篇 1900年第113册
    26 藤田丰八 《樟树下种法》(译自《新农报》) 译篇 1900年第114册
    27 藤田丰八 《造林新案》(译自《新农报》) 译篇 1900年第115册
    28 藤田丰八 《制造木纤维改良法》(译自《工艺化学杂志》) 译篇 1900年第120册
    29 藤田丰八 《樟叶采脑试验成迹》(译自《工艺化学杂志》) 译篇 1900年第121册
    30 藤田丰八 《棕榈种安全发芽法》(译自《农业杂志》) 译篇 1901年第132册
    31 藤田丰八 《樟叶采脑说》(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1年第137册
    32 藤田丰八 《枇榔说》(译自《日本农会报》) 译篇 1901年第145册
    33 藤田丰八 《营林主事补森林监守月俸一览表》 译篇 1901年第156册
    34 《驱除林檎害虫之试验》(译自《昆虫世界》) 译篇 1902年第190册
    35 《种树疏密表》 译篇 1902年第195册
    36 《志印度种樟之利》(译自《太阳报》) 译篇 1902年第197册
    37 《木屑利用》(译自《化学杂志》) 译篇 1903年第204册
    38 《记落叶松之虫害》(译自《兴农杂志》) 译篇 1903年第214册
    39 《记秘鲁所产哥家树》(译自《新农报》) 译篇 1904年第245册
    40 《造林法》(译自《日本农会报》) 译篇 1905年第296册
    41 《桃之虫》(译自《日本农会报》) 译篇 1905年第298册
    42 《北美加州果树害虫病菌之驱除及预防法》(译自《日本农会报》) 译篇 1905年第313册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农学报》对部分林学专著的翻译

    序号 作者 译者 题目 卷期
    1 白河太郎 藤田丰八 《樟树论》 1898年第22、
    30 ~ 37册
    2 铃木沈三 沈紘 《森林保护学》 1899年第80 ~ 82册
    3 铃木沈三 沈紘 《林业篇》 1899年第80 ~ 82册、84 ~ 86册
    4 福羽逸人 沈紘 《果树栽培总论》 1899年第80册、
    82 ~ 92册
    5 奥田贞卫 樊炳清 《森林学》 1900年第125 ~ 129册
    6 福羽逸人 沈紘 《果树栽培全书》 1901年第144 ~ 148册
    7 本多静六 林壬 《造林学各论》 1901年第148 ~ 152册
    8 本多静六 樊炳清 《学校造林法》 1903年第204册
    9 片山直人 《日本竹谱》 1904年第245 ~ 246册
    10 高桥久四郎 《果树》 1905年第304 ~ 315册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奥田贞卫《森林学》的具体章节[18]

    第1章 森林之沿革及将来之方针 第1节 森林之广袤
    第2节 森林之利用
    第3节 森林之所有
    第4节 森林上学术技艺之进步
    第2章 森林之性质 第1节 森林之定义
    第2节 保安林之性质
    第3节 林业之性质
    第3章 造林 第1节 树种与气候之关系
    第2节 树种特殊之性质
    第3节 树种与林地之关系
    第4节 树种彼此之关系
    第5节 树种之转换
    第6节 森林之创立
    第7节 作业种类与林分更新之关系
    第8节 人工更新上所需材料
    第9节 人工更新之实行
    第10节 森林之抚育
    第11节 森林之保护
    第4章 算定价格 第1节 算定价格之宗旨
    第2节 一木之材积测定
    第3节 林分之材积算定
    第4节 收获表
    第5节 平均成长量与连年成长量之关系
    第6节 林龄之查定
    第7节 林木之价格算定
    第8节 林地之价格算定
    第9节 林地价格与林木价格之关系
    第10节 轮伐期之查定
    第11节 利益之查定
    第5章 设制 第1节 设制学之范围
    第2节 作业之方针
    第3节 年伐面积
    第4节 龄级之率
    第5节 法正蓄积
    第6节 年伐额与定期伐额
    第7节 不法正林之改良
    第8节 管理区域与施业区域
    第9节 施业上之图簿
    第10节 设制法
    第6章 木材之供给 第1节 伐木
    第2节 造材
    第3节 搬运
    第4节 售卖木材
    第7章 森林学各科之范围 第1节 森林学之组织
    第2节 利用学之范围
    第3节 管理学之范围
    第4节 林政学之范围
    第5节 森林动物学并植物学
    第6节 森林物理学并化学
    第7节 土性学
    第8节 森林法律学及其余各科
    下载: 导出CSV
  • [1] 梁希.《中华农学会报森林专号》弁言[J]. 中华农学会报, 1934(129-130).
    [2] 姚远, 王睿, 姚树峰.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972—1949)[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3] 熊月之. 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28.
    [4] 徐寿. 《格致汇编》创刊号序言[J]. 格致汇编,1876(1).
    [5]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 411-420.
    [6] 树高易尺量[J]. 格致汇编, 1891(6): 49.
    [7] 城中多种树木之益[J]. 格致汇编, 1876(1): 11.
    [8] 验木料法[J]. 格致汇编, 1892(7): 49.
    [9] 刘小燕. 《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1: 29-31.
    [10] 梁启超. 《农会报》序[J]. 时务报,1897(23).
    [11]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 727-793.
    [12]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203.
    [1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 24-25.
    [14] 藤田丰八. 木材防腐法[J]. 农学报,1899(73):7-11.
    [15] 藤田丰八. 制造木纤维改良法[J]. 农学报,1900(120):9.
    [16] 藤田丰八. 林产述用[J]. 农学报,1900(108):5.
    [17] 王希群. 中国森林培育学的110年−纪念中国林科创基110周年[J]. 中国林业教育,2012(1):1. doi: 10.3969/j.issn.1001-7232.2012.01.002
    [18] 奥田贞卫. 森林学[J].樊炳清, 译. 农学报, 1900(125-129).
    [19] 本多静六. 《造林学各论》例言[J]. 农学报,1901(148).
    [20] 范铁权. 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50.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49
  • HTML全文浏览量:  399
  • PDF下载量:  4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0-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5-10
  • 发布日期:  2020-05-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