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深刻,要求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还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并且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美丽中国的实现。立足于经济学角度,从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相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生态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相一致等方面深刻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意蕴,从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两方面,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启示,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Abstract: Afte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increase, an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s. Firstly, it requires that people actively implement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hen people must also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especting, conforming to and protecting nature,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lifestyle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unification of natural wealth and artificial wealth,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nsistent ecological balance with social reproduction. Therefore,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gree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ifestyles, inspired by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health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乡村景观在构成国土景观主要风貌的同时,还具有提供水源、防止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1]。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独特的村落景观正在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型和发展,与此同时其特征的丰富性也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乡村景观面临空间支离破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宏伟构想,因此,如何通过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紧迫而严峻的问题。
一. 乡村景观与乡村振兴
一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劳动人民活动、意识、文化在空间环境中的记录,由自然条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复合而成,是复杂的地域生态系统[2]。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解读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发生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聚居活动有关的空间,包含了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层面[3];从景观构成来看,乡村景观可以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乡村自然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的自然景观,反映乡村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状况,乡村人文景观则反映了乡村区域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主要体现为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4];乡村景观是构成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相互联系的元素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和谐的统一体,是地域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是乡村资源体系中具有宜人价值的特殊类型,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5]。
二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阶段性谋划,明确了当前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和“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研究所指的“乡村”是以县域为范畴的综合性的全域概念, “乡村振兴”就是特指都市之外的地域经济社会的振兴,包括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及之外的整个乡村社会的全方位振兴,它以县域为最基本单元。乡村振兴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历史悠久,乡村景观丰富多样。近年来随着不断出台的国家政策,乡村建设不断深入,许多地区的乡村逐步向城市靠近,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产业齐全,但乡村景观建设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1 城乡发展不平衡
村落是人类自古至今聚居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活富足、气候宜人的乡村不断扩大,周边村落之间连片发展而形成城市,逐渐出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划分。更大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口,占据更多的资源,流转更多的资金,这种循环式的发展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乡村被边缘化,生产资源与劳动力逐渐流失。在城镇化的影响下,乡村也在探索如何发展,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许多乡村合并,出现了小城镇,这样的发展方式严重破坏了乡村风貌与格局。城市不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乡村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引导,对乡村建设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能够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二元关系。
2 乡村空心化
在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发展差距加大的背景下,乡村出现了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建筑向外扩张、内部建筑空置、产业滞后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是乡村空心化的明显标志。城乡发展差距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的进程,导致了乡村风貌破坏、文化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要想从根源上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就要重视乡村建设,实现乡村人口回流、文化复兴、产业发展。
3 乡村景观同质化
乡村遍布中国的广袤大地,各地乡村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景观风貌,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各地乡村也营造出了适宜的居住环境。但随着南方地区乡村旅游的火热开展,各地开始了盲目的效仿,摒弃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景观元素,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景观雷同的乡村。这些乡村的建设并没有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优势,只是照搬照抄红极一时的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与乡村环境格格不入,乡村景观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千姿百态的乡村景观是幅员辽阔的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恢复各地区乡村风貌是当下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4 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没有建立
目前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并没有建立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研究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研究的落实和反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然而当下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普遍缺乏规划先行,这就导致设计偏离现状,不利于村落的生活与生产,村落景观城市化,流失原有色彩等现象。规划作为指导,应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规划的前提就是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强,人们日益发现既往研究与建设成果有一定脱节现象,乡村景观系统性研究亟待加强,建立一种研究与实践交互促进的研究模式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乡村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协调并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乡村景观设计进一步推进。
二. 乡村景观是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 研究现状
1 总体情况
以SCI期刊为统计源,可知全球范围内最早研究乡村景观的文献出版于1946年。通过对1997—2021年乡村景观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来看:2003年以前研究成果均在50篇以下;2003年论文数量飙升到87篇;从2004年开始,乡村景观研究文献逐年增加,达到124篇;2005—2010年,均保持在200篇以上,但增长速度缓慢;2011年文献数量突破300篇,呈稳定增长态势;随着全球对乡村建设的愈加重视,2019与2020年是研究的高峰,数量均超过650篇。总的来说,全球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结果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在2003、2015、2019年出现小的高峰,论文数量总计6 455篇。在检索出来的6 455篇文章中,以美国学者的研究居多,约占22%。中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各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成功超越其他国家,论文数量位居第二,共发表论文715篇,其次为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
同时在中国知网以“乡村景观”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主题词的分布。根据统计可知,目前国内乡村景观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以“乡村景观”作为主题词最多,其中包含概念、分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相关研究已达到1 000余篇,远远高出其他主题词。以“乡村景观规划”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位居第二,其中包含规划模式、规划策略、规划案例的研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与乡村建设的推进,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新农村等都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根据上述数据,至今为止,全球对乡村景观研究最多的学科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发表论文数量高达4 664篇,其次为农学与林学,然后为动物学、商业经济学等学科。由于学科重叠交叉的原因,在统计过程中会出现文献重复统计的现象,但总体并不影响研究学科总体的排序。风景园林学在乡村景观的研究中学科排名较后,发表论文数量在700篇左右。
2 国内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乡村面临的紧急困难,国家的建设发展投资基本集中在调整土地关系、进行土地整理、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小城镇发展布局、改善居住条件上,对乡村的政策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城乡统筹规划中生态保护规划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控制线。自1990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政策,给乡村生态、生活、生产景观格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017—2019年,国务院更是针对“三农”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国内学者围绕乡村景观和乡村建设与发展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在乡村建设与实践层面,主要包含对村庄发展和建设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村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梳理及建设规划的理念与策略论述,对村庄土地综合整治、空间布局调整方案的探索等。在乡村景观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景观划分、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从不同层面去剖析乡村问题,分析乡村景观的布局、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其中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和评价指标体系是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扩展领域[6],如刘滨谊等[7]建立了包括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的定性评价环节,谢花林等[8-9]在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定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完善评价体系。杨宇亮、熊星等[10-11]对乡村的文化景观研究则是借助人类学以及地理学的方法,分析乡村景观的时空演变和自然人文动因,将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读。乡村旅游研究者提出应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挖掘,为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提供文化价值,同时乡村旅游开发也应该注重对乡村的文化保护和生态建设[12-14]。
3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荷兰、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农业和乡村景观的研究。尽管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许多国家的自然资源、历史特色、对城乡关系以及乡村所扮演的角色及文化诉求认知不同,导致乡村景观发展的方向根本不同,但各国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和法案,涉及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理、历史和景观特征等方面,使得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对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和传统乡村风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确保了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15-21]。笔者通过关注国内外乡村景观主要研究学者的研究视角,依据研究领域进行分类,主要研究成果如表1、2所示。
表 1 乡村景观国内研究现状时间 主要研究者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990 董新[6] 乡村景观划分 定性评价 从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3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划分,初步构建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功能指标体系和时效性指标体系 1999 熊凯[12]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旅游一项极为重要的无形资源,应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挖掘,突出乡村古朴的景观意象和浓郁的文化意象,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2002 刘滨谊等[7]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评价 提出初步建立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是乡村景观研究的第一步,要在此基础上确立景观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包括可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并通过典型乡村的实证研究来完善技术评价 2003 谢花林等[8] 乡村景观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法
(定量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首先对各种指标进行低层次、小系统的一级综合评判,然后对评判结构进行高层次、大系统的二级综合评判,从而得到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的合理结果 2003 谢花林等[9]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评价 初步构建4个层次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目标层,即评价目标,是乡村景观评价综合指数;项目层,包含乡村景观3个层次功能(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评价因素层,即每一个评价准则具体由哪些因素决定;指标层,即每一个评价因素由哪些具体指标来表达 2006 王云才[13]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乡村意境的感知和体验成为现代最时尚和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2014 杨宇亮[10] 乡村文化景观 GIS、田野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 村落文化景观是以农业或其他产业为基础、以聚落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其本质是维系自然环境与人为力量之间的持续平衡关系,包含自然本底、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三个相互作用的支点。以GIS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分析流域的宏观环境,以田野调查、文献调查完成精神世界的研究 2015 黄震方等[14]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该更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实现城乡旅游空间的有效对接和一体化发展
2017 熊星等[11] 乡村文化景观 GIS 利用GIS建设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对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遗产进行记录、梳理和储存,辅助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等的日常管理 表 2 乡村景观国外研究现状时间 主要研究者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992 MASCO T[15] 乡村景观规划 定性研究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优化“公共资源”和“私有资源”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1994 EDWARD A等[16] 乡村景观规划 定性研究 提出了“空间概念”和“生态网络系统”等描述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 1995 FORMAN R T[17] 景观生态学 定性研究 基于生态空间理论,建立乡村景观的空间设计模式和景观规划准则,重点强调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应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 1998 RUDA G Y[18] 乡村景观质量 定性研究 英国应从景观美学质量、保护价值、社会认同、空间统一性、未被破坏性等考虑对乡村景观的质量评价。这种定向性的乡村景观评价成为乡村景观评价领域新的发展趋势 1998 STEINHARDT U[19] 乡村景观评价 模糊评判理论 对景观评价与规划设计的分级进行研究,通过模糊评判理论对中小区域层级的乡村景观进行研究 2000 OÑATE J J等[20] 乡村景观评价 定量研究 从生物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欧洲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001 GULINCK H等[21]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研究 通过讨论景观评价的流程,在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景观评价的体系,并将其分为三个研究角度:完整程度、多样化程度、视觉质量。同时根据不同角度设立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城市化水平、文化持续力、农业生产潜力、土地利用适宜性、土地破碎度、物种丰富度、自然恢复潜力、旅游潜力等,最终在已建立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马德里地区进行景观评价 二 研究总结
从上述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来看,这一领域已经突破了建筑学、民居研究等微观视角,以更系统客观的研究方法探讨这一课题,为乡村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是,中国的农村问题极具复杂性,需要从上至下的政策引导和从下至上的配合支持,从而不断挖掘地域潜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讲,相对于乡村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各种评价、指标不仅主观因素强,对复杂问题也很难得出具有参考意义的标准。地域问题的多样性,很难仅以数值来评价和定义,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对各种国土空间尺度的乡村做精细研究,从区域视角审视山-水-林-田-村一体化的整体环境格局,通过不同层级研究平台的搭建进行反馈。村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农田景观一起构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需要加紧记录、研究、传承和发展,寻求一种适合在地特色的乡村景观研究模式。
三. 黄陵县沮河流域乡村景观研究前期平台搭建
“乡村景观,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也是社会、农业、经济和环境的问题。任何乡村发展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参与乡村建设的各方−包括政府、乡民、投资者和规划设计师的共同努力。”[3]风景园林学科助力乡村振兴,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各方需求,将研究落到实处,这需要多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协作,只有为项目搭建好研究的平台,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才能得出具备一定水准和价值的研究成果。笔者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探讨了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助力“乡村景观”研究平台搭建的措施。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 研究范围的选取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我校也积极响应,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挥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科特色优势,体现了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为呼应这一背景,笔者在研究范围的选取上,考虑到乡村的普遍特征和特殊价值,从普遍性、代表性、独特性、价值性、内驱力5个方面来划定研究范围。
普遍性是指乡村具有明显区分于城市的景观特征,具有不同于城市的天际线和生态基底,以绿色作为主要的背景色,其景观要素需要具有乡村普遍特性,如农田肌理、小规模聚落组团等,人文景观具有乡土气息。代表性是指研究区域乡村能够代表某一地域或某一文化区的所有乡村,具有区域内乡村的绝大部分景观特征,拥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居住形式、农业资源和生产方式。能够通过乡村的外在特征辨认出其属于哪个地貌区或文化区,并且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区域内乡村的共同点,由此及彼,推断其他乡村的普遍特征。独特性是指研究区域乡村具有区别于同一地域或文化区内其他乡村的特征,如特殊的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独特的宗族姓氏等。由于与周边其他村落处于统一的文化区、地貌区,其独特性往往存在于细微之处,细微的差别正是选择研究区域的关键。价值性是指研究区域乡村具有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价值的来源是乡村中珍贵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悠久的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与科研价值,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内驱力是指乡村自内而外形成的,对乡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的力量。内驱力是划定研究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领导班子的建设意愿、村民的配合程度等,积极向好的村民意愿可以加速研究的进程,促进乡村建设,领导、村民、专业人员形成合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一个村落建设得好,可以促使另一村落产生内驱力,形成联动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2 研究范围的划定
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渭北旱塬,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森林地带。其位于陕北南部,东隔北洛河与洛川县相邻,南临铜川市宜君县、印台区及咸阳市旬邑县,西临甘肃省正宁县,北临富县,总面积2 286.70 km2。黄陵县古时是交通要塞,至今交通发达,作为延安市的南大门,县内共建设63条公路,以“三横三纵”的道路网络作为交通骨架(见图1)。具有悠久历史的黄陵是黄帝陵墓所在,传承了始祖文明,黄帝时期迁移的居民在周边形成了许多聚落,并且世代繁衍,居住至今。沮河源自子午岭东部沮源关,古称“姬水”,沮河自西向东穿越黄陵县中部,呈“龙形”水系,东望龙首,西望虎尾,蜿蜒曲折,环抱桥山,其孕育了黄土高原上的绿洲−桥山森林,为流域内众多村落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生态环境,为黄帝后人提供着庇护。村落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始祖文化,也保留着众多古遗址。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与黄陵县其他区域村落相比,具有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而沮河流域村落众多,需要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独特性、价值性和内驱力的乡村。因此,我们选取沮河与桥山相伴流域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区域的山川和河流共同构架出中华民族独有的“龙形”山水形胜,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研究区域内包括192个行政村、305个自然村,沿沮河与支流分散布局,村落普遍具有上述5点特征,具有研究价值。
二 搭建研究平台
为确保产出优质的研究成果,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陕西省黄陵县自然资源局签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黄陵县自然资源局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一方面能够发挥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借助优质师资力量深入当地,对当地政府目前迫切想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另一方面便于资料获取的便捷性和连续性,以便后续展开长效的专题研究,搭建良好沟通桥梁。研究团队与当地相关单位建立起沟通平台,通过点对点的专人对接为后续研究提供保证。
三 前期调研模式
1 现场调研
经过初步的前期研究,笔者筛选出坊州古城、田庄镇、刘家川村、索罗湾村、龙首村、百子桥村6个村镇(见图2),2021年由导师带领研究团队赴当地走访调研,采集一手数据,充分了解复杂的现状条件,并与当地政府沟通,了解相关政策,梳理当地有关历史文献等资料,综合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文因素等对选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归纳。
2 资料收集
研究团队收集调研问卷、汇总相机及无人机照片,每天工作结束后整理当天调研资料,小组集中反馈问题并讨论,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制定后续调研计划,合理分配调度人员。调研结束后,按照真实、精确、完整的原则有条理地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作图表便于后期使用。
3 平台对接
建立沟通平台是前期调研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平台对接,当地各对接单位提供调研成果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局主要提供地形测绘图、建筑产权归属、建筑用地腾退情况、历史建筑测绘数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资料;林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岩石类型、林地与农田转变过程等自然资源基础资料;县镇总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清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相关资料。统计局主要提供年度统计资料、人口产业经济数据(人口流动情况)、产业占比、一二三产业年收入、人均收入等经济基础资料,民族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农业农村局主要提供农田灌溉来源(河流或者水库)、灌溉方式、农业用地面积(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特色产业资源、村落迁移影像资料。档案局主要提供历史与地图、地方志、历史影像资料。文化旅游局主要提供文物与民间工艺资料、旅游发展资料。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主要提供全县生态保护规划,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规划和水功能区划。水务局主要提供农村饮水、灌溉等工程概况,河湖生态保护、岸线治理、河流流域综合规划,北洛河水文资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提供社会保障相关政策。
四. 黄陵县沮河流域乡村景观研究模式构建
一 研究框架
中国传统村落的营建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是山川地理和地域文化交织叠加的产物。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地域村落研究渐渐从建筑、形态学的研究范式向人居环境的研究领域过渡,而风景园林学科在人居环境的研究中占有一定优势。在研究线路上,发挥风景园林学科的优势,基于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地域性景观研究,从地质地貌、水文水利、农业景观、山林景观、人文景观等多项内容,展示风景园林学视角下乡村景观的研究途径和研究结果,以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等论断,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思考(见图3)。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首先,通过相关学术网站,收集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成果,关注空心村整治、有机更新改造、乡村景观保护等问题,并对乡村景观价值评估、乡村景观分类、规划设计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总体理论研究的基础。其次,对案例地进行个案分析,查阅地方县志及历史记载等资料,发掘当地村落自然、人文、历史、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总结核心问题,以此掌握更全面的资料作为本案例的支撑。除此之外,需要认真研究关于乡村土地利用的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此指导实际的规划设计。
2 田野调查法
深入调研案例地村落,以拍照记录、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搜集当地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聚落形式和乡土风俗等情况,对村落不同年龄层次、职业背景、生活属性的居民进行问卷访谈与交流,了解他们对乡村景观设计的想法与需求。通过对场地的观察与思考,加深对场地的认识并总结其现状问题。
3 数字技术修正法
运用ArcGIS软件进行海拔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分布、土地利用及村落分布等乡村景观要素分析,通过空间分析对乡村景观格局进行特征评价,对乡村景观的敏感性进行量化评估。搜集不同年代的空间数据,科学量化研究乡村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结构形态,对田野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与校正,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4 案例解读法
根据掌握的问题,搜集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的案例,寻找相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及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比国内外政策和改造方式,选择适合中国乡村景观设计的策略,为案例地更新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总结案例中的设计特点和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在获取经验的同时将理论体系做进一步补充,为之后的实践项目提供规划设计上的指导。
三 构建良性规划框架
风景园林研究团队实地调研黄陵县沮河流域的大大小小村落20余个,探寻村落建成背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整理出其中的营造智慧、物质和非物质的保护要素;其次将这些要素依照乡村振兴的目标,分为生态景观体系、生活景观体系、生产景观体系三大系统乡村景观分别进行研究;最后进行总结并列出表格目录予以记录,图文并茂、简洁清晰地表述出来,为今后进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见图4)。
四 多维度的成果展现
以小论文、专题讲座、设计竞赛、研究论文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小论文可以汇总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按照计划把控研究进程,汇总已完成阶段的资料、记录、成果等,综合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整理,最终梳理成文。研究论文是对各阶段性小论文的总结与拓展,按照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撰写,涉猎课题相关研究领域并总结为综述,提炼研究逻辑,全面详细概括研究成果。竞赛的设计要基于对目标地块扎实的基础研究,发散思维、统筹安排,制定设计目标并合理化设计策略。专题讲座是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学生可以依照个人兴趣来聆听讲座,以专题讲座作为传递知识的桥梁,通过讲座和提问两个环节的互动达到交换思想、补充知识、提高水平的目的。在目标成果上,不只是局限于科研论文的产出,而是通过调研、和当地群众及政府相关人员的交流、互动宣讲等手段,唤起当地民众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保护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五 形成示范效应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风景园林团队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依据乡村三大景观体系的特征、优势、现状,对乡村景观要素的现状和利用价值做出评价,选取适当的典型村落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见图5)。
六 兼容并蓄的研究氛围和反馈机制
1 定期组织专家交流、融入交叉学科知识
研究期间加强组织校内外专家专题交流活动,分享当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前沿研究、案例与心得,讨论发现问题与不足,深入剖析乡村建设中反映的社会现象,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做出总结。实践与交流在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专题交流更是推进计划实施、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规划、人文地理、水利、林学、风景园林等相关学科对乡村景观研究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行业规范,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探讨,自上而下完善研究并加强实践工作的可操作性。
2 自下而上的反馈补充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强,同时也是现实性、细节性很强的工作,特别需要自下而上的反馈来完善研究,纠正研究中的偏差。定期组织由研究团队和地区管理者、基层治理人员一起参加的研讨活动,组织研究成果的设计现场反馈活动,听取村民的诉求和希望,以促进、总结和完善近期研究成果,整理研究笔记并分享研究心得。思想的碰撞可以激发探究潜能,完善知识结构,强化问题意识并拓展研究视野,从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助力乡村振兴。
-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 韩洁, 魏梦佳, 侯雪静. 习近平出席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N]. 光明日报, 2019-04-29(1). [3] 吴勇, 张枨.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内蒙古各界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 2019-03-09(1). [4] 郝栋.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解读与时代发展[J]. 科学社会主义,2019(1):85. [5] 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 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N].人民日报, 2019-06-04(1). [6] 陈俊,张忠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义、价值、实践路径[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6):2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王袁. 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园艺. 2024(10): 135-136 . 百度学术
2. 张伟,赵坤坤,张远兵,马可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风景园林硕士点布局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24(12): 258-260 . 百度学术
3. 杨帆,李玉舒,陈博,周道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04): 68-7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57
- HTML全文浏览量: 355
- PDF下载量: 68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