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ongquetai in Cao Wei Dynasty
-
摘要: 曹魏铜雀台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在曹操逐步篡夺政权的过程中,铜雀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喻示功能。其次,以铜雀台为核心的铜雀园又称西园,是当时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文人的建安诸子们宴会雅集的场所,西园雅集称得上是后世文人园林雅集的滥觞。第三,铜雀台(园)经过历代文人不断题咏,文学意象也经历了从“高台”到“铜雀伎”,再到“深锁二乔”的流变与转型。Abstract: The Tongquetai in Cao Wei Dynasty ha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rstly,Tongquetai played an important political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of Cao Cao’s gradual usurp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Secondly, the Tongque Garden, centered on Tongquetai, was also known as the West Garden (Xiyuan). It was the place where Jian’an literati banquets were held. Jian’an literati were the first real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so the Xiyuan banquet was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literati garden banquet. Thirdly, Tongquetai (Garden) has been constantly inscribed in the writings of literati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s cultural image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high platform” to the “Tongque singer” and to the “deep locking two Joe” image.
-
Keywords:
- Tongquetai /
- three high platforms of the emperor /
- Xiyuan Yaji /
- Tongque singer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林地和林木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林权是指林木、林地权属的简称,是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权流转是指农户流转林地的使用权。从2003年开始,我国相继在福建、江西、浙江、辽宁等地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项改革措施促使家庭经营成为集体林区的主要经营形式,激发了农户进行林业生产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实现了土地的保护性使用。但改革后的林地细碎化和经营能力差异问题引致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制约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随着2008年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流转集体林权,鼓励集体林权有序流转,支持公开市场交易,林权流转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农户通过合作经营、市场交易促进林权流转,成为“分林到户、分山到户”制度改革之后的必然选择,甚至是解决以家庭经营为主的集体林区林地细碎化和林业产业经营规模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关键,对实现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众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①从宏观层面上主要是站在国家、市场和政府等角度进行林权交易市场、林权流转及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分析。李怡等[1]从林权流转对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林区社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等多个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林权流转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并指出目前我国林权流转的正向效益和负向效益。谢煜等[2]分析了我国林权交易市场的运行现状,并针对主要存在的两种林权交易市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林权交易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徐本鑫[3]针对我国现行集体林权流转立法的优劣,提出要顺应林业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规律,我国集体林权流转立法需要选择促进型立法模式,要合理划分政府的管理权限,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②微观层面上主要从农户的角度对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林业合作组织等进行分析。林丽梅等[4]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林地自然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方面,分析了家庭禀赋对农户林权流转意愿及行为的影响。谢屹等[5]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控制认知3方面构建了农户林权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林地转入、租入、转出和租出4方面的意愿,以及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张连刚等[6]应用AMOS构建了农户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讨农户认知度、参与度、合作社服务满意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机理。还有学者从因果角度出发,结合潜在结果模型与倾向分析方法探讨加入林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林权流转意愿之间的关系[7]。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二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针对林权流转理论方面的分析,从农户个人及其家庭特征、林业产业经营特征、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经营环境等方面对林农林权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8-9]。在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普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10],利用多元统计手段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其中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12],模型中以林农参与林权交易的行为和意愿为因变量,以与林农主体有关的各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根据调研中获取的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关于林权流转方面的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微观的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对农户的流转意愿和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兼备,理论方法有计划行为理论,而实证大多采用二分类的传统Logistic模型来进行研究。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农户林权流转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都是对农户整体的流转行为进行分析,在具体转入转出行为分析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农户来说,林权转出的行为更多,因此研究农户对林权转出的意愿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林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农户林权的转出意愿进行具体分析,在掌握林农林地转出规模、转出期限、转出方式、交易成本、转出规范性等现状后,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采用混合logit模型进行分析,更贴合农户的真实意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参考。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2017年7月份笔者在辽宁省的调研数据。辽宁省作为我国较早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研究其农户林权转出偏好,对后续改革的省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农户林权流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10个县作为样本县,对每个县区的5个村共50个村的集体林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各村集体负责人及部分农户进行了访谈,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剔除22份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78份。问卷的设计参考前人的研究,包括基础问卷和选择实验问卷两个部分。基础问卷主要包括4大类问题:①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农户个人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地块特征(林地面积、林地块数等)、林地劳动力投入等;②林权流转现状,包括农户流转林地现状等;③政策因素,包括林权证下发情况、林业补贴等;④家庭投入与产出,包括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总支出、农户家庭林业总收入及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收入。选择实验问卷属性变量包括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承包经营权期限、城乡社保统筹程度、进城落户难易程度、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转出林地价格。
二 研究方法
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是实验经济学的一种具体研究方法。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以可以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真实的人取代了传统经济学中的超理性的“经济人”,起源于1948年Ewards Chamberlin对不充分竞争市场的研究[13],随后Lancaster将其扩展到基于特性需求理论的消费行为研究[14],之后逐渐扩展应用到多个领域的决策行为分析[15],包括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16]。该方法认为,理性人的经济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随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过程,产品的属性、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安排、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属性都会影响选择不同决策的效用水平;并且行为主体的效用不仅包含各种选择可能导致的成本收益关系比较,还包括对风险、安全、预期等不同情况的心理感受。选择实验法通过构造选择的随机效用函数,将选择问题转化为效用比较问题,用效用的最大化来表示行为主体对选择集合中最优方案的选择,以达到估计模型整体参数的目的。
农户的林权流转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行为,其行为目标是追求相应决策效用的最大化。就转出林权而言,农户是否转出及其偏好程度的大小,会直接受到转出价格所决定的财产性收入水平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与转出决策有关的潜在收益改善机会、收益和风险的心理预期的间接影响。在我国目前农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框架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安排[17]、产权强度[18]、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和与林权有关的财政转移性收入都是影响农户转出林权的重要间接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一项财产权利附着的权利内容越多、产权强度越高[18],其价值也就越高;一项资产处置行为带来的其他潜在收益改善可能性越大、禀赋效应越低,经济主体作出相应处置选择的偏好也就越强。就林权转出而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户外出务工机会越多、务工收入水平越高,转出林权的潜在收益改善水平就越高,转出偏好就会更强;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保障水平越高,农民城镇居民身份转换越容易,林权对农户的禀赋效应就越弱,转出偏好就越强;经营权期限越长、资源利用方面政策限制越少,农户对林权收益的风险预期就越低,流转偏好就越小;各种补贴等财政转移收入水平越高,转出林权的机会损失就越大,农户流转偏好就越低。因此,本文运用选择实验法模拟林权转出的环境条件,让农户根据其效用最大化的相对理性判断进行选择,相对于传统的调查方法更能反映出农户林权转出的真实意愿。
决策者(农户)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某一方案所获取的效用函数可表示如下:
$${U_{in}} = {V_{in}} + {\varepsilon _{in}}$$ (1) 式中:Uin为农户n从第i项选择中获得的总效用;Vin为第i项选择的系统、可观察效用部分,Vin取决于选项属性和代表价格属性的指标,也可以包括个体社会经济特征;εin为不可观测效用部分,即随机误差项。对于某一个选择集M,决策者n选择选项i而不选择选项j的概率为:
$$P\left( i \right) = {P_r}\left( {{U_{in}} > {U_{jn}}} \right) = {P_r}\left[ {\left( {{V_{in}} + {\varepsilon _{in}}} \right) > \left( {{V_{jn}} + {\varepsilon _{jn}}} \right)} \right]$$ (2) 假设其中可观测效用函数Vin可简化为线性函数,表达式如下:
$${V_{in}} = C + \beta '{x_i}$$ (3) 式中:C为常数项,xi代表选择集中的属性及价格指标矩阵,
$ \beta '$ 为效用参数矩阵。三 水平及其属性设定
本文是针对农户转出林权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建立选择实验模型,分析参与实验的农户对不同因素组合的具体选择,找到影响农户转出林权的因素。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农户转出林权的意愿,社会环境是流转林权的大背景,问卷设计的首要重点是确定社会环境的属性和等级。通过预调研,对辽宁省的部分农户进行访谈,了解到当地农户对转出林权的基本价值判断,初步确定了农户重视的若干个属性变量。随后,通过参考前人在农户流转意愿领域的研究,对调查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确定了流转林权的社会环境在本次研究中的属性和水平。
本文依据农户效用理论选取了影响农户林权转出意愿的7个属性变量,包括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承包经营权期限、城乡社保统筹程度、进城落户难易程度、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转出林地价格(按每年每亩地需支付农户多少元来计算),其状态水平的设置应清晰、明确,选项层次性强。问卷设定属性的各个水平参见表1。
表 1 农户林权流出意愿属性及其状态水平和解释属性 状态水平 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 1 = 20%左右,2 = 50%左右,3 = 80%以上 承包经营权期限 1 = 10年,2 = 35年,3 = 70年 城乡社保统筹程度 1 = 20%左右,2 = 50%左右,3 = 80%以上 进城落户难易程度 1 = 20%左右,2 = 50%左右,3 = 80%以上 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 1 = 20%左右,2 = 50%左右,3 = 80%以上 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 1 = 1项,2 = 2项,3 = 3项及以上 转出林地价格 1 = 30元,2 = 60元,3 = 90元及以上 根据林权转出属性及其状态水平,对表1中7个属性及其水平进行组合,产生了2 187个方案。为了避免问卷缺乏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仅考察7个属性对受访者选择的影响效果,不考察各属性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故选用L9(37)正交表。据此设定每个选择集中包含1个基准选项和2个随机组合的改善选项,即每个选择集为3个选项。把正交表中各因素的列(不包含欲考察的交互作用列)中的每个水平数字换成该因素的实际水平值,便形成了在实际调研中使用的选择实验方案。在每个选择集中,答卷人可以选择方案1,或选择方案2,也可以两者都不选而选择方案3。允许两者都不选避免了强制,给了被调查者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得选择的结果更具真实性。选择集样例见表2。
表 2 林权转出意愿选择集示例属性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 80%以上 80%以上 不转出,选项1和2都不符合自己的意愿 承包经营权期限 70年 10年 城乡社保统筹程度 80%以上 80%以上 进城落户难易程度 80%以上 80%以上 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 80%以上 50%左右 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 2项 3项及以上 转出林地价格 60元 60元 选择结果 四 构建模型
MNL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多项分对数模型)是选择实验法最常用的计量模型,但是其假设条件是效用函数的误差项服从Gumbel分布和独立同分布(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ion,简称llD)。而Mixed Logit模型(也称作随机参数Logit模型,random parameter logit, 简称RPL)在此基础上放宽了IID模型假设,允许模型参数在个体间变动,即具有同样经济社会特征的人对属性特征的偏好是不同的,可用来解释异质性,更准确地表达个体的偏好情况,所以Mixed Logit模型在操作上更具灵活性和可信度。
如果实验中共有m户农户对备择方案进行选择,在一个备择方案中有n个备择选项,备择选项由特定选项的解释变量(ai)构成。这些解释变量可能随着选项的不同而变化(如林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其他的解释变量(如年龄)不会在不同选项间变化,称为特定个体变量(bi)。随机扰动项表示为εik。第k个农户选择第i个选项的效用可以表示为:Vik(ai, bi, εik)。根据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random utility maximization,简称RUM),第k个农户选择第i个选项的概率为:
$${P_{ik}} = P[{V_{ik}}\left( {{a_i},{b_i},{\varepsilon _{ik}}} \right) > {V_{ik}}\left( {{a_j},{b_j},{\varepsilon _{jk}}} \right);\forall j \ne i]$$ (4) 式中,假定效用Vik为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为:
$${V_{ik}} = \beta {a_i} + \gamma {b_i} + {\varepsilon _{ik}}$$ (5) 式中,β、γ是待估参数。由于选择集中设置了不转出,为了检验不同类型家庭对流转方案选择的影响差异,分别构造了不带交叉项和带交叉项的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模型中加入新的变量ASC与原始模型对比。ASC为跟某个特定选择相对应的常数项,解释了模型中没有包含的因素对效用的平均影响,当农户选择选项1或选项2时,ASC为1;农户选择不转出,即选择选项3时,ASC为0。此时效用函数表示为:
$${V_{ik}} = ASC + \beta {a_i} + \gamma {\rm{ASC}} \cdot {b_i} + {\varepsilon _{ik}}$$ (6) 由于本文中同一个体将对多组备择方案进行选择,会形成同一个体偏好的异质性和各个备选方案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把β设置为随机变量,并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则第k个农户选择第i个选项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_{ik}} = \int {\left( {\frac{{{{\rm{e}}^{{\rm{ASC}} + \beta {a_i} + \gamma {\rm{ASC}} \cdot {b_i}}}}}{{\displaystyle\mathop \sum \nolimits_{i = 1}^n {{\rm{e}}^{{\rm{ASC}} + \beta {a_i} + \gamma {\rm{ASC}} \cdot {b_i}}}}}} \right)} f(\beta |\theta ){\rm{d}}\beta $$ (7) 式中,f(β|θ)是β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设定为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三角分布等;θ为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
最后,使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对β的值进行估计。似然函数表示为:
$${{L}}\left( {\theta |\beta } \right) = \mathop \prod \nolimits_{i = 1}^n \mathop \prod \nolimits_{k = 1}^m \hat P_{ik}^{{Y_{ik}}}$$ (8) 式中,Yik为虚拟变量,若第k个农户选择了第i个选项,则Yik为1,否则Yik为0;
${{\hat P}_{ik}}$ 为进行H次随机抽样计算出的随机概率Pik的模拟值,${{\hat P}_{ik}} = \dfrac{1}{H} \displaystyle\mathop \sum \nolimits_{h = 1}^H {P_{ikh}}$ (每次抽取不同的β值),Pikh根据式(7)计算。对式(8)取对数,得到对数似然函数,表示为:$${{{L}}^{\rm{*}}}\left( {{\rm{\theta }}|{\rm{\beta }}} \right) = \mathop \sum \nolimits_{i = 1}^n \mathop \sum \nolimits_{k = 1}^m {Y_{ik}}{\rm{ln}}{{\hat P}_{ik}}$$ (9) 根据对数似然函数,对β的值进行估计。
二. 结果分析
一 受访农户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区域男性农户约占91%,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56.54岁,农户平均年龄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87,大部分受访农户的教育年限不超过初中水平;2017年平均家庭林业补贴金额为578.56元,且标准差比较大,说明农户家庭林业补贴金额差距较大;受访农户中,有大约40%的人从事过林业经营相关活动,有37%的人接受过林业相关培训,说明受访农户中相对了解林业经营的农户占比不高;平均每户家庭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为87.80亩和9.63亩,说明受访农户家庭主要以林地为主(见表3)。
表 3 农户及家庭的基本特征变量名称 单位或定义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性别 0 = 女,1 = 男 0.91 0.29 0 1 年龄 56.54 8.95 39 76 受教育程度 1 = 小学及以下,2 = 初中,3 = 高中(含中专),4 = 大专或本科及以上 1.87 0.88 1 4 林业补贴金额 元 578.56 1 056.48 0 6 268.00 是否从事过林业经营活动 0 = 否,是 = 1 0.40 0.49 0 1 是否接受过林业培训 0 = 否,是 = 1 0.37 0.48 0 1 家庭林地面积 亩 87.80 116.04 0 1 020.00 家庭耕地面积 亩 9.63 10.71 0 100.00 二 农户林权流出偏好结果分析
该模型用于分析农户转出林权意愿的各属性及其相对应的常数项(ASC)的估计,常数项ASC大于0且显著,说明选择方案对大部分农户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林改相关支持政策及社会环境的完善对提高农户效用有积极影响,因为带交叉项的随机参数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农户个体林权流转偏好的异质性,所以将带交叉项的模型和不带交叉项的模型进行对比。
模型1和模型2估计结果表明(见表4),除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和承包经营权期限外,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城乡社保统筹程度、进城落户难易程度、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和转出林地价格这5个属性均显著。在两个模型中,进城落户难易程度、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变量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方案中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过高和进城落户难度过大会降低选择该方案的几率,在同一个选择集中农户会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案。减少资源的利用程度,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农户对林业经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和转出林地价格系数为正,说明方案中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高、林业经营支持政策的项数越多、林地转出价格越高,该选择集为农户带来的效用越高。且随着社会环境方面的不断改善,城乡福利统筹程度的增加,农户会更愿意将自己的林权流转出去。
表 4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变量 模型1 模型2 系数 标准差 系数 标准差 选择属性变量 ASC 3.42*** 0.39 0.64** 1.51 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 1.34*** 0.22 1.24*** 0.34 承包经营权期限 − 0.00 0.00 − 0.02*** 0.00 城乡社保统筹程度 3.40*** 0.74 1.59*** 0.29 进城落户难易程度 − 0.43** 0.19 − 1.06*** 0.26 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 − 1.34* 0.74 − 1.34*** 0.33 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 0.46*** 0.18 0.80*** 0.25 转出林地价格 0.01*** 0.00 0.01*** 0.00 非选择属性变量 ASC × 年龄 − 0.02 0.02 ASC × 受教育程度 0.12 0.32 ASC × 家庭林地面积 − 0.02*** 0.00 ASC × 是否从事过林业经营活动 0.77 0.54 ASC × 是否接受过林业培训 − 0.01 0.51 ASC × 林业补贴金额 0.00*** 0.00 ASC × 家庭总收入 0.00*** 0.00 Log likelihood − 1 261.656 5 LR chi2(7) 514.68 Prob > chi2 0.000 0 注:*代表在10%的水平下显著,**代表在5%水平下显著,***代表在1%水平下显著。 模型1引入的被调查者个体特征中,农户家庭林地面积、林业补贴金额和家庭总收入对选择效用表现出一定的显著影响。具体来看,家庭林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出林权的意愿越低;林业补贴金额和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均对农户林权转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拥有林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自己经营林地,农户收入的提升会降低其参与林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可见,模型中引入社会大环境特征变量有助于识别不同特征群体农户的林权转出意愿,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林权流转政策更具科学性。
三.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 论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运用选择实验法选取农户林权转出方案涉及的关键属性(外出务工机会可能性、承包经营权期限、城乡社保统筹程度、进城落户难易程度、资源利用政策封闭程度、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转出林地价格)进行组合,研究农户林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尤其是转出林地价格的确定可以定量测算农户林权转出的偏好程度,得出如下结论。
1)非林收入增加和林业及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会促进农户转出林权。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林业政策支持项数、城乡社保统筹程度和转出林地价格对农户转出林权均为正向显著影响,说明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大、林业经营支持政策项数越多、城乡社保统筹程度越高和转出林地价格越高,农户越倾向于转出自己的林权。
2)林业资源利用政策不灵活、不稳定的产权和落户政策困难会抑制农户转出林权。林业资源利用政策的封闭程度、承包经营权期限和进城落户困难程度对农户转出林权均为负向显著影响,说明林业资源利用政策不合理、农户对产权未来的预期不确定、进城落户越困难,农户更倾向于不转出自己的林权。
3)林地规模大的农户更倾向于从事集体林业经营活动。相比于模型2,引入了被调查者个体特征的模型1拟合程度更好,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农户的选择行为。模型1的实证结果表明,居民个体特征中家庭林地面积、林业补贴金额及家庭总收入对农户的选择结果影响显著,其中林业补贴金额和家庭总收入与农户林权转出意愿呈正相关,而家庭林地面积与农户林权转出意愿呈负相关,说明林业政策的支持会促使农户愿意转出林权,而自身拥有林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自己经营集体林。
二 政策建议
1 完善产权制度建设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及辽宁省部分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户林权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林权证下发不到位、集体林地未均分到户和木材采伐许可证非法交易等。林权证是农户明晰产权、申请林木采伐、调解林权纠纷的依据,更是其进行林权流转的基础条件。因此,相关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快林权证的核实和下发进程,根据林权证确保农户对林地的承包经营权,让农户对林地有稳定的产权预期,进行规范的林权流转,推动林权流转进程。
2 合理制定林业资源利用政策
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使农户实现增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质量,使森林不断更新,焕发新的活力。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林业资源利用政策呈现“一刀切”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森林资源,但也限制了林业高质量的发展,使农户对林业经营活动提不起兴趣。因此,相关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林业资源利用政策,对于林业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要注重保护恢复;对于林业资源好的地区要加以管理利用,从而提高农户林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我国集体林业长效良性发展。
3 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和落户制度是我国一直在重点推进的事业。虽然目前我国的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完善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的落户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制度和子女上学等问题需要解决,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只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才会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地将林权流转出去,才会进一步推动林业规模化经营。
4 完善相关林业扶持政策
从模型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林业扶持政策对农户愿意转出林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林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流转价格越高,农户越倾向于转出林权。因此,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相关林业扶持政策,如加大林业补贴力度,特别是林权流转方面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林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户积极有序地流转林权,确保农户转出林权后的合法权益。
-
图 1 邺北城遗址实测图[3]
-
[1] 滕磊.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与思考[J]. 博物院,2018(5):93-98. doi: 10.3969/j.issn.2096-1715.2018.05.011 [2] 朱渊. 文化景观的叙事呈现−以隋炀帝陵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为例[J]. 中国园林,2016(4):106-110. [3] 徐光冀,顾智界. 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J]. 考古,1990(7):595-600,676,677. [4] 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5] 欧阳询. 艺文类聚[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6] 陆翙. 邺中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 郦道元. 水经注[M]. 陈桥驿, 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1. [8] 萧统. 文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 王隆. 汉官解诂[M]. 胡广,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1. [10] 徐坚. 初学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574. [11]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12] 曹操. 曹操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57. [13]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胡三省,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4220. [14] 谢朓. 谢宣城诗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1. [15] 彭定求.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6254.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陈凯达,罗华伟,丘水林.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机理阐释、转化难点与突破路径. 环境经济研究. 2025(01): 177-196 . 百度学术
2. 田果,向东,佘济云. 基于AHP-熵权法的国家森林公园康养资源评价. 绿色科技. 2023(21): 148-15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