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Problems of Eco-Terrorism
-
摘要: 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各种有关生态保护问题的流派。其中生态恐怖主义也是需要关注的对象之一,但目前国内对之研究仍很不充分。这样的关注涉及对生态恐怖主义的一般理解,对其在界定上的分歧,对其理论基础的和对其性质的分析及思考,以及误用这个标签。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various schools related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mong which eco-terrorism is one of the objects worthy of concer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s still insufficient. Such concern involve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eco-terrorism, the debate over its definition, the analysis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ts nature, as well as the misuse of such label.
-
Keywords: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 eco-terrorism /
- debate
-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1]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观点与态度的渠道。2021年4月16日,16头野生亚洲大象离开其传统栖息地,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进入玉溪市,一路向北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余km。截至同年8月12日,象群进入普洱地界,正式返回其传统栖息地。我国亚洲大象种群数量稳步扩大,其数量由1985年约180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2]。亚洲大象种群数量增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向好的体现,此次云南象群北向迁移是一次罕见的突发事件[3]。云南大象迁徙路线如图1所示。
在象群迁徙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采取跟踪监测、设置堵卡点引导等有效措施,保护出走象群返回原栖息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该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热切关注。2021年10月,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15,简称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再次导致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的舆情量大增,引起网民讨论。本文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视角,对云南大象北移事件进行深度的生态舆情分析。
一. 舆情态势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Python网络爬虫抓取云南大象北移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数据,数据时间跨度自2021年4月17日—11月11日,获取舆情数据共34135条,其中包括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9996篇,新浪微博正文564条,微博评论1151条,知乎相关话题评论1000条,视频播放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视频评论14698条,以及6个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新闻)新闻6726条。
二 舆情走势
云南大象北移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最早发布于微信平台。2021年4月17日,“玉溪元江警方”“热情元江”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亚洲大象北移防范预警公告,提醒当地居民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随后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B站4个主流媒体平台相继对此事进行持续关注。在新闻媒体平台中,新华网作为首发新闻媒体,于2021年4月18日发布《野象首次“造访”云南元江》新闻,由此云南大象北移事件逐渐引起网民关注和热议。从舆情走势来看,该舆情事件主要有3个舆情高峰期(见图2)。
2021年5月28日—6月26日是第1个舆情高峰期,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B站4个媒体平台舆情数量均明显增多。北移大象离开原栖息地后,2021年5月29日到达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逐渐接近昆明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象群“肇事”相关新闻,引发众多网民的关注和讨论。B站舆情峰值出现在2021年5月31日,引起峰值的主要原因为一条多达969条评论的视频,其标题为《云南大象走到哪了?当地村民很无奈:对它态度好,要吃啥就让它吃》。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新闻媒体当日新闻数量也高达172条,新闻内容大多为北移大象进入昆明市辖区等。2021年5月28日—6月17日,网民在知乎平台上对北移大象进入昆明市辖区事件的提问及回复达166条。
2021年8月4日—8月16日是第2个舆情高峰期。北移大象在政府有关部门保护和引导下,安全返回原栖息地。在此期间,人民网、光明网多次报道大象回家相关新闻,再次引发网民热议。从2021年8月4日开始,B站视频评论数量增多,截至8月16日评论达到104条,大多评论是围绕“北移大象排队喝水”视频的讨论。新闻媒体和微信平台发布的信息大多围绕“云南大象回家”议题展开,2021年8月9日微信公众号发布176篇文章,2021年8月12日新闻媒体发文量多达354条。
2021年10月2日—10月30日是第3个舆情高峰期。由于COP15大会在昆明召开,网民的热议内容主要围绕我国政府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和行动、彰显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等方面。B站数据量峰值出现在2021年10月12日,评论数量高达548条,网民评论数量最多的视频是COP15大会开幕式播映的短片《“象”往云南》,并且有近20个有关COP15大会的视频播放量过万。其中源于央视新闻发布的视频《中国特有种举世瞩目!我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做了哪些努力?》播放量达17.7万次,点赞量2.1万次。COP15大会引发了网民对北移象群的新一轮关注和热议,充分体现野生动物保护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 评论情感分析和聚类分析
为探究网民对大象北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本文对评论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和聚类分析。评论文本是主观文本,包含用户个人的想法或态度,评价信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多样性。利用计算机对舆情主观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 进行分析、挖掘、总结和归纳,可进一步探究网民态度和观点[4]。
聚类分析通过计算空间向量之间的余弦值来衡量文本的相似度,将繁杂的评论数据归类,通过算法自动化提取评论类别信息,实现对焦热点问题[5]。K-means算法拥有简单的算法思想、较快的聚类速度和良好的聚类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因此本研究选用K-means算法对评论进行聚类。采用手肘法确定k值,即类别数。首先计算不同k值的聚类结果,再对每个k值,计算总的簇间距离平方和,画出总簇间距离平方和随k值增加的变化趋势,图中弯曲的“拐点”处对应的k就是最合适的类簇数量。通过聚类分析探求大众对于此次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基于舆情数据分布,本文将COP15大会召开作为舆情走势变化的重要节点,将2021年4月17日—9月30日作为第一时段、2021年10月1日—11月11日作为第二时段,分别进行评论的情感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 第一时段分析结果
本文针对新浪微博评论(830条)、知乎评论(919条)和B站评论(12632条)计算其情感均值和总值,并统计所有正向、负向及中性的评论数量。对评论情感赋值量化,量化过程采用Python软件系统的情感词表计算。首先对评论进行分词,再根据词表对每个中文分词进行情感赋值,计算出每条评论的情感值和所有评论的情感均值,并进行情感总值的计算。每条评论情感值计算公式如下。
$$ C=\sum w $$ (1) 式中:C代表每条评论的情感值,w代表评论中每个分词的情感值。该评论的情感值为其包含的所有中文分词情感值的总和。
评论情感总值计算公式如下。
$$ S=an $$ (2) 式中:S代表正向或负向评论情感总值,a代表正向或负向评论情感均值,n代表正向或负向评论数量。评论情感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基于情感分析结果,评论的正、负、中性比例分别为1.84%、97.93%、0.23%,评论总体呈现消极态势。在典型的正负向评论中,有69条评论呼吁保护野生动物,有210条评论持有猎杀大象的观点。
表 1 社交媒体评论情感值关键词大类 数值 正向情感均值 6.27 正向情感总值 1661.55 正向评论总量 265.00 中性评论总量 33.00 负向情感均值 −3.37 负向情感总值 −47459.71 负向评论总量 14 083.00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对正负向评论进行深入分析,网民对大象北移原因和大象回归方式关注热度较高。关注内容主要分为5个主题,分别为“北移大象处理方式”“人象冲突”“对大象北移原因发表见解”“讨论大象行为”“政府保护措施到位”。例如,在负向评论观点中,网民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大象北移过程中引发的人象冲突及政府治理措施方面,部分网民对此提出任由大象北移的质疑。针对大象回归方式,甚至有部分网民提出麻醉、击毙等暴力措施。在正向评论观点中,网民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野生动物保护、政府治理措施及大象北移的生态学意义等方面,部分网友提出应该保护好大象、为受损村民提供赔偿等观点,并针对象群北移原因寻求政府和领域专家的解答。
二 第二时段分析结果
COP15大会主题与大象北移事件密切关联,再次导致大象北移舆情数量大增。本文补充爬取微博、知乎和B站第二时段的舆情数据,共采集到2468条评论,其中新浪微博321条,知乎81条,B站2066条。对评论数据进行统计和情感分析,结果表明评论的正、负、中性比例分别为83.17%、15.89%、0.94%,评论情感值以正向为主(见表2),舆论走势从消极转为积极,与第一时段负向评论居多的态势形成强烈对比。
表 2 社交媒体评论情感值关键词大类 数值 正向情感均值 14.66 正向情感总值 30082.32 正向评论总量 2052.00 中性评论总量 24.00 负向情感均值 −3.20 负向情感总值 −1254.40 负向评论总量 392.00 结合第二时段聚类分析结果对正负向评论进行深入分析,COP15大会的舆论宣传再一次引发网民对大象北移事件的关注,同时提高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拓展了网民对有关生物多样性相关话题的讨论,网民的关注点从大象北移南返转移到更高的动物保护层次。网民关注内容主要分为5个主题,分别为“云南大象北移和回归”“提出保护类疑惑”“为云南点赞”“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动物园中的动物”。例如,在正向评价观点中,部分网民高度赞扬政府对北移大象回归的引导和保护举措,COP15大会对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宣传引发网民为云南点赞,网民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还有部分网民提出需要关注动物园中受“虐待”动物,希望政府和媒体提升对动物保护的宣传;在负向评价观点中,大多内容反映出部分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缺失。
三. 主要新闻媒体发布信息解读
围绕大象北移事件新闻报道以及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联内容,本文对6个主要网站发布的新闻内容,采用BIRCH算法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对整个数据集进行扫描,建立初始聚类特征树;再通过提升阈值T重建聚类特征树(clustering feature tree,简称CF树)并获得压缩的CF树;最后对已有的CF树进行聚类,最终获得更优的结果[7]。BIRCH算法适合数据量大、类别多的情况,数据压缩能力强,能够有效处理高维数据[8]。选用BIRCH算法对新闻内容进行聚类,归纳总结出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的7个主要方面: ①报道大象在北移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如持续跟踪大象北移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事件,对保护大象返回原栖息地产生的经济损失案件、赔偿金额、赔偿进度等加以报道,使公众了解野生动物损害的赔偿政策和赔偿流程;为避免发生人象冲突,持续报道象群迁徙方向以及当前所处地区,使公众了解大象的迁徙路线,及时做好防护工作等。②报道大象北移临近昆明市或已进入昆明市内。大象正逐步靠近人员密集地区,多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预警,对象群动态进行实时监督,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引导象群返回原栖息地。③报道北移大象回归原栖息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和引导下,象群于2021年8月12日跨过元江,安全返回原栖息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回归正常生活,北移南返之旅落下帷幕。④报道在大象北移过程中有关人象相处的主要事件。如在大象途经地区,部分道路设置围挡,加强保护措施和提供预警系统,确保人象安全;一些自媒体、博主赶去当地直播,把云南大象北移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专家提示应严肃对待,不可进行炒作;报道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投喂象食、监控象群等措施护送大象迁徙,使公众了解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采取的各项行动等。⑤报道COP15大会召开情况。如COP15大会在昆明开幕和闭幕,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等。⑥报道COP15大会展现未来生物保护的方向。会议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⑦报道COP15大会上展现的我国动物保护成果。在COP15大会召开前后通过宣传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不同形式的活动,积极宣传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成果,彰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中国方案。
四.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9]。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征、探索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特殊形式[11],符合舆情传播的一般规律,舆情传播阶段传播主体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因此本研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大象北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新浪微博平台是国内用户体量较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活跃度和原创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B站平台是目前年轻人高度聚集的视频平台区和文化社区,鼓励原创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新浪微博和B站拥有较多的舆情数据。因此选取新浪微博和B站作为分析数据源,识别和判断舆情传播中的重要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 数据预处理
本文分别以数据集中的正文和评论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为了保证抽样网络的整体性和代表性,以发布正文的粉丝数(Nf)、转发数(Nr)、点赞数(Nl)以及评论数(Nc)计算归一化后的权重$ {W}_{n} $,统计整理出TOP20的节点,其计算公式如下。
$$ {W}_{n}=\frac{{N}_{f} + {N}_{r} + {N}_{l} + {N}_{c}}{{W}_{m}} $$ (3) 式中:$ {W}_{m} $表示发布正文的用户的权重最大值。其次,从前20名用户中确定10个初始节点后,进行滚雪球抽样,最后整理出所有的节点。
二 测度指标的选取
1 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衡量网络中节点信息传播程度的指标[10],如果网络中有n个行动者,其中关系总数的最大可能值是n(n-1),设实际的关系数m,则衡量该网络整体密度D[12]的公式如下。
$$ D=\frac{m}{n(n-1)} $$ (4) 网络密度能够通过测度社会网络的疏密性来反映用户节点间互相影响的程度,是分析信息传播程度的重要指标。
2 中心度分析
“中心性”代表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11],在舆情网络图中则代表节点在传播过程中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
1)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表示网络结构中与节点A直接相连的其他节点的数目,即A与其他节点直接产生关系的能力[13]。点度中心度可以用于衡量节点信息的传播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 {C}_{D}\left({n}_{{\rm{A}}}\right)=\sum _{{\rm{B}}}{X}_{{\rm{AB}}} $$ (5) 式中:CD代表点中心度, $ {X}_{{\rm{AB}}} $的取值为0或1,代表节点B是否与节点A有直接关系,n表示网络中所有的节点数[14]。点度中心度可以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其中点入度高说明直接指向该节点的关系较多,点出度高说明从该节点指向其他节点的关系较多。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越高,说明可能具有更大的信息传播能力。
2)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是测量一个节点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间”[13-14],即该节点承担其他两个节点信息沟通的能力。节点A的中间中心度越高,说明节点A在舆情传播的过程中越能向外扩散信息,其计算公式如下。
$$ {C}_{{\rm{B}}}=\frac{\displaystyle \sum _{j < k}{g}_{jk}\left({n}_{i}\right)}{{g}_{jk}} $$ (6) 式中:${C}_{\rm{B}}$代表了中间中心度,$ {g}_{jk}\left({n}_{i}\right) $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线的数目,gik是能够连接j、k两节点路线的数目[11]。中间中心度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中间中心度越小,说明该节点可能位于网络结构的边缘;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该节点可能处于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
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对该节点不受他人控制程度的测度[10],即某个节点的接近中心度越低,说明其距离其他节点越“近”,该节点越可能处于网络结构中的核心位置,越不受控制。接近中心度是根据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 {C}_{{\rm{AP}}i}^{-1}=\sum _{{j}-1}^{{n}}{{d}}_{{i}{j}} $$ (7) 式中:$ {C}_{{\rm{AP}}i}^{-1} $代表中间中心度,$ {d}_{ij} $是点i和点j之间的捷径距离,即捷径中包含的边数[12]。
3 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指联系紧密的节点组成的核心区域,联系松散的节点在网络边缘构成边缘区域,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核心区域处于主导地位,边缘区域依赖于核心区域。在核心区域内的网络节点关系密切,形成了凝聚子群[10]。核心-边缘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梳理社会网络结构,在多个用户中找到“意见领袖”。
三 新浪微博、B站的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分别对新浪微博、B站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3个角度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从网络密度来看,新浪微博网络密度为0.0051,B站网络密度为0.0048,远低于密度最大可能值0.5[12]。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结构密度低,网络中有较多边缘用户,且边缘用户间基本不具备联系,仅同“意见领袖”有弱连接关系,在接受传播信息后,存在信息中断可能。这种稀疏网络结构的成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台技术问题,属于影响舆情网络结构稀疏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是舆情回复问题,媒体和政务用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出现发布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引发公众兴趣,媒体和政务用户未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公众感知、疑问和诉求,在同公众沟通的关键节点脱节,且报道内容多为事件追踪和现状描述,缺乏意见领袖(领域专家)的野生动物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内容,缺少对事件的深度探索和分析。
从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分析来看,两个平台中心网络节点的用户类型都是以媒体用户为主,政务用户占比较少,相关政府机构在大象北移事件中发布的官方信息较少。尽管媒体用户和政务用户位于网络结构中心位置,但与其他用户关联程度不足,整体网络传播能力较弱,官方权威声音不足,导致公众对事件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微博红人或知名B站UP主用户位于网络结构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走向,但发布内容质量欠缺会导致舆论走偏,容易形成不满情绪。
五.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 突发事件舆情数据聚集的主要平台识别结果
研究可知,B站、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是此次舆情事件数据聚集最多的3个平台,B站舆情数据占比最多,达43%,反映了B站基于视频的社交网络优势。新闻媒体和微信平台的数据占比分别为20%和29%,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较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平台,优点在于具备及时获取并发布一手信息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此也有作为舆情引导平台的优势。
2 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薄弱,政府相关部门科普教育力度不足
在云南大象北移事件舆情初期,舆情情感消极且有猎杀大象的观点出现。自媒体博主赶去云南直播,把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可以看出,许多网民不了解法律常识性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薄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只有少量官方媒体,未见相关野生动物官方社交媒体发声,且发布的内容具有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专家在新浪微博上未见有账号存在,无法抓住为公众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和法律法规宣贯的机会。
3 COP15大会前后舆情由负向到正向的反转说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COP15大会召开前,舆情情感的总体走势较为消极;在COP15大会召开后,舆情情感出现反转,走势从消极转为积极,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该次会议也强调了国家对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提高了民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这次反转证明了舆情引导对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和科教普及的重要作用。
4 野生动物保护舆情网络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云南大象北移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结构密度较低,媒体用户和政务用户宣传效果均不理想,媒体用户和政务用户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同公众沟通的关键节点脱节,未能及时响应公众感知,发布内容同质化严重,且缺乏对事件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深度探索和分析。但B站核心的凝聚子群内主流媒体和政务用户与其追随者关系相对紧密,可利用这条舆情传播路径,加强主流媒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对意见领袖舆论导向的控制,引导普通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野生动物保护事件,带来较好的科普和法律法规宣贯效果。
二 建 议
1 抓住事件的有利时机−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宣贯和科普力度
B站、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号适合作为引导未来舆情走向的主要平台,相关政府机构、领域专家和主流媒体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中至关重要,应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善用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把握公众舆论导向。引导普通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野生动物保护事件,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宣贯和科普力度。
2 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建立野生动物保护舆情团队和有效的运营机制
COP15大会作为大象北移事件的重要节点,将舆情情感走势从消极转为积极,证明舆论引导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要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建立相关科普、政策法规宣贯等工作机制及针对野生动物突发事件和议题处置的工作机制,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助力正面导向的舆论传播和发酵,激发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热情,理性看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以及二者互利共存的关系。
3 发挥领域专家意见领袖作用−形成常态和强连接性的野生动物保护舆论网络
“意见领袖”特别是具有建立组织性的“意见领袖”为核心的舆情网络,是把握舆情事态发展的关键。因此,在野生动物保护的互联网舆情管控建设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领域专家意见领袖评论常规发布和回复机制,及时追踪公众对于舆情事件的态度,解答公众疑问,形成常态和强连接性的野生动物保护舆论网络,提升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效果。
4 选择适合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和政策法规宣贯的平台
新浪微博和B站都采用了短视频新闻模式,具有受众群体更大、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最终用户阅读浏览更轻松等特点。因此,在应对野生动物保护突发事件中,应选择适合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和政策法规宣贯的平台。“意见领袖”或其他网络用户使用视频形式更能直接和清晰地表达所要表述的内容。另外拥有视频的社交网络平台,有更多受众,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更快捷。
-
[1] 关雪菁. 卡辛斯基:以炸弹对抗科技[J]. 新时代周刊,2007(1):29. [2] HIRSCH H S, MUDDE C. “Ecoterrorism”:terrorist threat or political ploy?[J].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2014,37(7):586-603.
[3] PHILIPPON D J. Eco-terrorism[M]// Gale/St. James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Culture. Michigan:Gale Group,2002.
[4] JAMES L, DENSON B. Terrorist acts provoke change in research, business, society[N]. The Oregonian, 1999-09-28.
[5] GREEN K, HUGHES J. Militant group suspected of Torching Condo Project[EB/OL]. [2019-12-20]. http://legacy.utsandiego.com/news/metro/20030802-99991n2condos.html.
[6] PRITCHARD A E, CLEMENTS J. Fortuyn killed“to protect Muslims” [EB/OL]. [2019-12-20].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netherlands/1425944/Fortuyn-killed-to-protect-Muslims.html.
[7]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Eco-violence: the record[N]. Intelligence Report, 2002,107.
[8] HLS Eemployee home gets attacked[EB/OL]. [2019-12-20]. http://www.directaction.info/news_mar29_03.htm.
[9] NEWKIRK I E. Free the animals: the amazing true story of the Animal Liberation Front[M]. Herndon: Lantern Books, 1992.
[10]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terrupted by hoax[EB/OL]. [2019-12-20]. http://www.directaction.info/news_dec24_10.htm.
[11] Fur farmers harassed with Junk Mail[EB/OL]. [2019-12-20]. http://www.directaction.info/news_mar09_09.htm.
[12] Computer problems for HLS shareholder[EB/OL]. [2019-12-20]. http://www.directaction.info/news_july13_07.htm.
[13] LAQUEUR W. Terrorism[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7:7.
[14] CASE D R. The USA Patriot Act:adding bite to the fight against animal rights terrorism[J]. Rutgers Law Journal,2002/2003,34:187-233.
[15] JARBOEJ F.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the threat of eco-terrorism[EB/OL].[2019-12-20].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Eco-terrorism#cite_note-Jarboe-2002-3. [16] SMITH R K. Ecoterror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lification of radical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as terrorists[J]. Environmental Law,2008,387:537.
[17] CHALECKI E L.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l terrorism[EB/OL]. [2019-12-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terrorism#cite_ref-4.
[18] Earth First! about Earth First[EB/OL]. https://earthfirstjournal.org/about/.
[19] 雷毅. 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J]. 世界哲学,2010(4):20-29. [20] 刘颖.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绿色和平为例[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102-105. doi: 10.3969/j.issn.1672-6359.2010.04.033 [21] 韩雪. 绿色和平:一个NGO组织的使命[J]. 中国改革,2009(11):28-30. [22] 于重麟. 环保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5. [23] 坎平安. 美国环境百科全书[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 297.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双,张驰,檀苏红,耿晶晶,王文江.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君迁子幼树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4(05): 146-1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87
- HTML全文浏览量: 537
- PDF下载量: 56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