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关系研究以河北碣石山乡村旅游为例

赵宗茜, 周雯佳, 李光子, 蔡君

赵宗茜, 周雯佳, 李光子, 蔡君.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关系研究——以河北碣石山乡村旅游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20
引用本文: 赵宗茜, 周雯佳, 李光子, 蔡君.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关系研究——以河北碣石山乡村旅游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20
ZHAO Zong-qian, ZHOU Wen-jia, LI Guang-zi, CAI Jun.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eaning and Well-being of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in Hebei Jieshi Mountai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20(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20
Citation: ZHAO Zong-qian, ZHOU Wen-jia, LI Guang-zi, CAI Jun.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eaning and Well-being of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in Hebei Jieshi Mountai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20(1): 61-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20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关系研究——以河北碣石山乡村旅游为例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维护技术研究” (2019YFD11004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应性规划与管理”(2015ZCQ-YL-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宗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及产业规划。Email:1141748654@qq.com 地址: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8号

    责任作者:

    蔡君,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风景旅游规划与遗产旅游。Email:junecai1102@live.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592.7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eaning and Well-being of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in Hebei Jieshi Mountain

  • 摘要: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地方意义出发,探究对游客福祉包括游客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和基础设施5个维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影响的模型。通过研究旨在为当地旅游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创造和挖掘地方意义,提高游客福祉。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local theories an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well-be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nd well-being has become an issue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by academic circles. How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ourists in tourism and build the lo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stin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article, by taking J ieshi Mountain in Changl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ce meaning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he well-being of tourists. Starting from the place meaning of natural ecology, historical culture,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ty,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being of tourists from such five perspectives a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 and saf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s a preliminary model of the impact of place meaning on the well-being of tourists.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aim at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local tourism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reating and tapping place meanings, and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tourists.
  • 森林认证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热带地区毁林问题的担忧。随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加剧等全球性森林问题的凸显,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意识到传统的森林管理制度并不能改善森林经营,便与民间组织一起探索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森林认证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自愿性市场机制[1],森林认证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将愿意购买可持续林产品的“绿色消费者”、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森林所有者”以及试图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高收益的“生产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简称PEFC)和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简称FSC)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森林认证体系,截至2021年,共有4.5亿hm2的森林获得认证,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11%。经过长期的跟踪监测和实证研究,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改善作用被证实,已有部分国家政府将森林认证标准纳入林业政策中[2]。此外,森林认证对社区原住民、林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福祉、经济福祉和生态福扯也大有裨益[3-4]。在认识到森林认证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后,我国自2001年启动国家森林认证体系建设,2010年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 Council,简称CFCC)建成并运行,2014年与PEFC实现互认,森林认证在中国迎来发展机遇期。

    在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消费者环境焦虑和生态期盼不断攀升的情境下,国内外学者对森林认证的概念内涵、发展进程、影响评价及动力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虽有学者基于大量的文献力图刻画森林认证的研究进展,并形成了一些综述性成果,但此类成果以定性为主,缺乏量化研究,无法从宏观层面直观地捕捉到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为系统地了解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使用CiteSpace图谱量化工具梳理近30年来国内外森林认证领域的文献,旨在回答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聚焦哪些主题、使用了什么方法、演进趋势如何4个问题,以推动国内外研究的相互借鉴和深入。

    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库中的SCI和SSCI数据库为英文文献数据来源,考虑到森林认证通常由森林经营认证(Forest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简称FM)和产销监管链认证(Chain of Custody Certification,简称COC)组成,在“Forest Certification”这一主题词的基础上增加Forest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FM、Chain of Custody Certification、COC等主题词。此外,由于目前森林认证存在多种体系,因此本文选择FSC、PEFC、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简称SFI)、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简称CSA)、Malaysian Timber Certification Council(简称MTCC)等影响力较大的体系进行主题词的二次扩充,按照检索式“TS=(((Forest OR Forest Management OR FM OR Chain of Custody OR COC) AND Certification) OR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OR FSC OR PEFC 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OR SFI OR American Tree Farm System OR ATFS OR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OR CSA OR Malaysian Timber Certification Council OR MTCC OR CFCC)”进行高级检索,各主题词间以“OR”连接,将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和综述类论文,语言限定为英语,时间跨度选择“1900—2022”,剔除会议通知、期刊简介、征稿通知等无关条目,使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去重,删除信息残缺文献后,最终得到708篇英文文献。

    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中文文献数据来源,考虑到CFCC在森林经营认证、产销监管链认证的基础上,还包括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竹林认证等内容,以“森林认证 + 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 木材认证 + 森林经营认证 + 产销监管链认证 +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 竹林*认证 + 联合认证 + 人工林经营认证 + FSC + PEFC + CFCC + SFI + ATFS + CSA + MTCC”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期刊来源限定为CSSCI、CSCD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选择截至2022年5月21日之前的所有文献,剔除无关条目,经去重、删除后,共得到339篇有效文献。

    从发文数量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领域在特定时间内的研究热度变化。森林认证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关注度不断增加,但国外研究热度明显高于国内(见图1)。

    图  1  1993—2022年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

    国外研究开始于1993年,研究历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①研究起步期(1993—2002年)。这一时期核心期刊的发文总量为91篇,年均发文9篇,数量波动较小。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提出建立森林和森林产品标签制度的想法,次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组建FSC,开启森林认证研究的序幕。随后,又涌现出一些适用于欧洲、北美地区森林的国家和区域森林认证体系,如1996年的加拿大标准协会、1999年的森林认证认可计划等,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认证的研究。此时的研究内容以建立标准及相关指标、利益相关方看法、环境影响评价等为主。②波动增长期(2003—2012年)。这一时期发文总量为278篇,年均发文28篇,远超第一阶段。由于森林认证与各国政府森林经营目标一致,因而得到多个利益方的支持。在政府、国际木材购买集团、欧洲八国零售商等力量的推动下,森林认证迅速发展,如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制定了公共采购政策,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制定了限制非法木材贸易的法案等。学者们围绕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企业的认证成本及效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大量研究,丰富了森林认证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果。③稳步攀升期(2013年以来)。这一时期发文总量为339篇,年均发文34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80万年来最高水平。同年,联合国华沙气候变化大会(COP19)形成了“REDD+”框架。2017年联合国发布《森林战略规划》,为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全球框架。此后,森林认证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并在2018年迎来了一次研究热潮。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巴西、刚果、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认证实践,并围绕森林认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内研究自1996年起也经历了类似发展历程。①起步期(1996—2002年)。这一时期发文总量17篇,年均发文不足3篇,零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绍森林认证的国际进展及对我国开展森林认证的必要性进行阐述。认识到森林认证的重要性后,国家林业局于2001年启动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工作,学者们围绕认证指标和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初步研究。②增长期(2003—2009年)。发文总量108篇,年均发文18篇,这一时期波动明显。2003年我国加入WTO,跻身林产品贸易大国行列,随着国际社会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措施的升级,森林认证被视为一种绿色贸易壁垒而受到重视。此时的研究主要围绕森林认证的贸易影响和应对策略展开,直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林产品贸易额急剧下降,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国内。③回落期(2010年以来)。这一时期发文总量214篇,年均发文15篇,研究热度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2010年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成并开始运行,2014年与PEFC互认,中国森林认证正式进入实操阶段,但发文数量却出现回落,一方面在于该时期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和支持类别逐渐偏向实践类项目,理论研究弱化,导致文章发表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不少学者将论文发表在了国外的相关期刊上。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共现情况可以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将时间切片分别设置为1993—2022年(英文文献)、1996—2022年(中文文献),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选择标准为g指数,阈值为25,网络剪裁方法选择寻径网络裁剪单个切片网络、裁剪合并后的网络,分别导入来自WOS、CNKI的数据,并对同义关键词节点进行合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图内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每条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

    图  2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国外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a)共518个节点,1 90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首先,从出现频次来看,除“forest certification”“FSC”“certification”外,“governance”“management”“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是较大的节点,说明森林认证被视为一种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治理手段而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impact”出现的频次仅次于“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说明影响评价是一个研究热点,“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product”“market”的出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认证产品市场发展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消费者的“willingness to pay”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从共现频次来看,有3个关联较强的共现网络,一个出现在“certification”和“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之间,反映了森林认证的设立愿景与目标;一个出现在“willingness to pay”和“wood product”之间,此类研究大多使用条件价值估值和选择实验来测度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偏好;一个出现在“impact”和“chain of custody”之间,此类研究分析了认证企业的成本效益,大多认为森林认证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获得认证溢价等,但也有研究指出,由于认证成本和消费者对认证产品存有怀疑,森林认证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不稳定[5-6]

    国内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b)共434个节点,9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在相同的阈值设置下,国内研究的集中度和丰富性明显低于国外。从出现频次来看,20个高频关键词有6个(林产品、林产品贸易、出口、非法采伐、影响因素、木材贸易)都与贸易相关,说明贸易影响研究占据了国内森林认证相关研究的绝大多数。从共现频次来看,有2个较强的共现网络,一个出现在“出口”和“影响因素”之间,分析森林认证对林产品出口的影响,多为理论分析[7]、案例分析[8]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9],但森林认证是否对贸易存在显著影响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另一个出现在“木材贸易”和“人工林”之间,分析森林认证对木材进口的影响,基本上认为森林认证对原木进口有负向影响[10]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展现某一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11]。本文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使用对数似然率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术语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

    图  3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国外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a)的Q值为0.810,说明适宜聚类;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20,说明关键词内部相似程度高,聚类结构显著[12]。按照规模大于10、轮廓值大于0.8的选择标准,国外森林认证研究共生成17个研究主题(产销监管链认证、美国、社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供应链、永续森林、北方针叶林、森林认证、选择实验、房主、减缓、FSC、二元逻辑回归、影响评估、环境治理)。梳理后发现,在厘清森林认证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后,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展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3类:①针对认证产品消费者的研究,分析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选择实验是常用方法。除认证木制品、非木质林产品外,国外学者还分析了消费者购买认证厨柜、地板等认证家装产品的决策过程。由于各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程度不同,此类研究多在北美、欧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展开。②针对获得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改善程度。通过比较认证和非认证森林、认证前后的森林,分析森林砍伐率、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大多数研究认可了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13-16],但一些针对热带地区的研究指出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非常微弱甚至对当地没有影响[17-18]。设计方案偏差、选择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同部分解释了差异化结论的产生原因[19]。还有研究关注了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认为森林认证能够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社区生计[20-22],但一些学者并未发现显著差异[23-24]。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森林经营单位和社区之间的冲突仅仅依靠森林认证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在腐败滋生或执法薄弱的国家,森林认证的社会效益并不明确。此外,该主题下的研究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环境效益的研究与森林资源禀赋相关,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洲等认证面积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瑞典),以及非洲中部、中南美、东南亚等热带森林资源富集的国家(如加蓬、刚果、秘鲁、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社会效益的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现出“南北差异”,主要集中于巴西、刚果、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如保障工人权利、确保职工健康和安全、维持与当地社区的稳固关系等。③针对认证企业开展的研究,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及贸易商,分析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此类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大多数研究认为森林认证的市场利益并不显著,非市场利益是企业参与认证的主要动力[25-26],如扩大市场份额、赢得客户信任、提高品牌美誉度等。

    国内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b)的Q值为0.853,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69。按照相同的标准,国内研究共生成13个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相对单一(森林认证、可持续经营、FSC、人工林、中国、影响因素、林产品贸易、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认证本质、木材合法性)。研究早期以理论、思辨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居多,具体可分为2类:一是理论层面的必要性阐述,探讨森林认证的本质内涵,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二是实践层面的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认证体系、不同国家经验,探讨如何构建国内森林认证的标准和指标。由于我国人工林是国产材的主要来源,人工林认证指标的构建吸引了更多关注。研究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森林认证的经济影响,并出现了一些定量研究。森林认证的贸易影响评估占据了主导地位,学者们使用引力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分析森林认证对原木进口或林产品出口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认证企业的成本效益,将森林认证市场利润不稳定的原因归结于认证成本过高。

    演进趋势体现了某一领域研究中最为前沿、最具潜力的研究主题变化,追溯演进趋势能够全面把握研究动态。本文借助CiteSpace的时区图和突现词探测功能,进行演进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以“环境效益”为核心的影响评价阶段(1993—2004年)。这一时期节点密集,除“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外,还出现了“影响”“生物多样性”等新的关键词,“可持续林业”“标准和指标”是该时期的研究前沿。学者们先是分析了森林认证的标准和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3个方面概括森林经营单位应达到“环境适宜、社会有益、经济可行”的水平和具体的审核方法,并基于实地监测数据,分析森林认证的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②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动力分析阶段(2005—2014年)。森林认证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用被证实后,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认证动力,并围绕“消费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不仅出现了“产品”“支付意愿”等节点,“市场”“林产品”成为新的突现词,森林认证产品的消费行为成为该时期的前沿研究。③以“游客 + 企业 + 政府”为核心的动力拓展阶段(2015—2022年)。认识到仅仅依靠消费者还不足以推动森林认证实现自我发展后,学者们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动力机制,并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研究范畴。生态系统服务认证是森林认证的一个新领域,旨在评估森林经营单位的复合效益,帮助林场经营者获得游客观光、企业投资、政府采购等经济效益。

    国内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①国外经验借鉴阶段(1993—2003年)。这一时期国内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介绍国际森林认证的研究动向和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建立森林认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同认证体系的对比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②贸易影响评价阶段(2004—2008年)。随着林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学者们认为森林认证是应对合法木材贸易要求的必要措施,并实证分析了森林认证对竞争力、贸易额等变量的影响。③政府政策融合阶段(2009—2015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成为国内认证发展的推动者。学者们借鉴新西兰、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绿色采购政策,试图将森林认证与我国的林产品采购政策融合。④综合效益评估探索阶段(2016—202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大量通过森林认证的林场和企业,学者们针对森林经营单位、林产品销售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参与主体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如分析森林经营单位管理实践效果的案例研究、分析企业认证成本和效益的定量研究、测度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行为研究等。

    通过梳理3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的热点内容与发展趋势:针对森林认证的研究,整体上热度不断提升。但在国外研究热度稳步增长的同时,国内却呈现疲软态势,说明森林认证作为国内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需学术界加大研究力度,科研项目的资助数量和支持类别也应向研究类倾斜。从研究热点看,国内外研究各有侧重。国外研究关注森林认证的影响评价和动力机制,环境效益评估、支付意愿测度是两大热点内容。国内围绕森林认证的理论阐述和贸易影响展开研究,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占据主要地位,大部分研究是从一国或全球视角来分析森林认证的关税壁垒替代效应,认为森林认证会促进发达国家而阻碍我国的贸易。对比来看,国内研究相对单一,环境和社会效益量化评估、消费者决策机制研究等领域存在明显不足。从研究主题看,国内外研究的丰富度存在差异。国外17个研究主题涵盖消费者、森林经营单位、企业等不同的参与主体,全面评估了森林认证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案例研究、选择实验是常用方法。同时大部分研究肯定了森林认证积极的多元影响,认为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森林管理实践来实现可持续经营。国内13个研究主题以理论、思辨分析为主,一类从理论层面进行内涵阐述,另一类关注实践层面的体系建设,缺少定量研究,仅有的部分量化研究只关注了森林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理论的扎实性、方法的完备性、结论的丰富性均有不足。

    从研究趋势看,国外研究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森林认证以及如何进行森林认证的问题。国内研究尚处于零散、非系统化阶段,应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围绕不同的参与主体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形成系统成熟的研究框架。

    森林认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战场,虽然已经形成了丰富研究成果,但未来研究仍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持续向前推进。

    第一,加强个体和组织消费行为的研究,挖掘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林业双循环发展格局。消费者是森林认证的核心动力,由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高,国外研究围绕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森林认证产品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外消费者是主要的需求方,因而只有少量文献分析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情况。未来应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研究重点,基于跨学科(涵盖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构建符合中国消费者特征的森林认证产品消费决策理论分析框架,探明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打通国内森林认证产品市场循环的堵点,激活内需潜力,使“消费者绿色需求—企业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这一循环转动起来,解决森林认证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现实问题,实现森林认证的内生发展。除个体消费者外,政府、大型采购商的组织购买行为也是增加市场需求的重要方式,可借助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构建组织购买行为决策模型,明确组织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企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向生态系统服务认证领域拓展,实现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的并驾齐驱。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升级,那么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也不应只限定于产品层面。我国于2021年颁布了《中国森林认证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中国森林认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2项行业标准,成为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的第一梯队国家。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继获得CFCC认证,这为国内森林认证研究提供了丰富和特殊的研究材料。未来应加强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国家公园、碳中和等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研究,结合中国森林认证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致力于解决前沿问题,引领全球森林认证研究的潮流。

    第三,关注森林认证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环境、社会影响,向世界讲好中国森林故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森林认证效益的评估还比较单一,仅关注到了经济效益,缺乏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量化研究,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性评估。中国作为森林净增长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引领了全球绿化事业发展,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充分挖掘森林认证在中国绿色奇迹创造历程中的作用,在以下3个方面着力:①关注时间层面的长期性研究。现有研究几乎只关注了森林认证1 ~ 5年内的短期影响,缺少长期影响的证据。应延长时间尺度,尝试借助大数据等监测手段,动态地体现森林认证所带来的变化程度。②增加区域层面的大尺度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一国内某一地区的小尺度研究,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应拓展空间尺度,从局部研究向区域甚至全球转变。③丰富典型地区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森林认证“北快南慢”的发展格局,现有研究大多偏向欧洲、美洲、亚洲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形成了“发达地区为主、新兴经济体国家为辅”的研究格局。应加强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集体林区等主体以及天然林、竹林等资源的关注,在中国情境下探索森林认证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推动森林认证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

  • 图  1   碣石山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的影响模型

    表  1   地方意义量表旋转后共性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  序号题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
    自然生态 P1 碣石山风景优美 0.566
    P2 碣石山植被覆盖率高 0.784
    P3 碣石山动物种类丰富 0.810
    历史文化 P4 葡萄沟的古民居建筑很有冀东特色 0.515
    P5 葡萄沟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传统 0.699
    P6 葡萄树王是这里葡萄种植传统的体现 0.652
    P7 山谷间的葡萄园风光优美 0.544
    P8 葡萄沟乡村景观有地方特色 0.664
    休闲游憩 P9 葡萄长廊果实累累是散步拍照的好地方 0.597
    P10 葡萄长廊前的小广场很适合休闲和集聚 0.745
    P11 村前河边的休息桌凳是聊天歇息的好地方 0.713
    P12 葡萄采摘让我开心 0.673
    P13 品尝葡萄酒是一种很棒的旅游体验 0.515
    P14 在农家院葡萄架下休息聊天感觉很放松 0.721
    情感认同 P15 此次旅行令我很满意 0.659
    P16 我愿意在此地多停留一段时间 0.718
    P17 对我来说此地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0.714
    P18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此地游玩 0.731
    P19 我会推荐其他人来此地旅游 0.699
    P20 这里几乎像我第二个家 0.75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游客福祉量表旋转后共性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序号题项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基础设施
    身心健康 W1 采摘葡萄等活动让我身心得到放松 0.673
    W2 近距离看碣石山令我心情愉悦 0.588
    W3 田园生活缓解了我平时工作生活压力 0.734
    W4 这次出行使我得到充足的精神慰藉和心灵休憩 0.727
    W5 这次出行有利于增进我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 0.673
    环境与安全 W6 此地空气清新没有什么污染 0.652
    W7 这里的山间泉水、河水清澈 0.710
    W8 这里的蔬果新鲜可以放心食用 0.763
    W9 这里的葡萄甘甜,绿色无污染 0.696
    W10 这里治安良好,环境安全 0.658
    人际关系 W11 当地村民热情好客,让人觉得宾至如归 0.618
    W12 我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 0.603
    W13 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帮助 0.545
    知识拓展 W14 对碣石山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0.794
    W15 矿山修复加深了我对生态修复的理解 0.824
    W16 葡萄沟的解说牌使我了解到更多葡萄的知识 0.736
    W17 葡萄小镇的老奤儿文化新奇有趣 0.670
    基础设施 W18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生活方便 0.762
    W19 以葡萄品种命名道路有地方特色和知识 0.599
    W20 葡萄沟的农家乐服务很周到 0.668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的相关性分析

    游客福祉    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基础设施
    自然生态 Pearson 相关性 −0.006 0.208** 0.146** 0.287** 0.066
    显著性(双侧) 0.911 0.000 0.006 0.000 0.217
    历史文化 Pearson 相关性 0.338** 0.063 0.060 0.112* 0.256**
    显著性(双侧) 0.000 0.237 0.262 0.035 0.000
    休闲游憩 Pearson 相关性 0.399** 0.198** 0.133* 0.034 0.137**
    显著性(双侧) 0.000 0.000 0.012 0.520 0.010
    情感认同 Pearson 相关性 0.271** 0.157** 0.213** 0.336** 0.192**
    显著性(双侧) 0.000 0.003 0.000 0.000 0.000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地方意义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系数统计量

    身心健康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
    B标准误差
    常量 0.002 0.043 0.050 0.960
    休闲游憩 0.396 0.043 0.398 9.220 0.000
    历史文化 0.337 0.043 0.339 7.853 0.000
    情感认同 0.271 0.043 0.270 6.269 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地方意义对环境与安全影响的系数统计量

    环境与安全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
    B标准误差
    常量 0.003 0.051 0.054 0.957
    自然生态 0.209 0.051 0.208 4.125 0.000
    休闲游憩 0.197 0.051 0.197 3.900 0.000
    情感认同 0.158 0.051 0.157 3.105 0.002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地方意义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系数统计量

    人际关系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
    B标准误差
    常量 −0.001 0.051 −0.020 0.984
    情感认同 0.215 0.052 0.213 4.174 0.000
    自然生态 0.147 0.051 0.146 2.868 0.004
    休闲游憩 0.133 0.051 0.132 2.592 0.010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地方意义对知识拓展影响的系数统计量

    知识拓展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
    B标准误差
    常量 −0.008 0.048 −0.171 0.865
    情感认同 0.340 0.048 0.337 7.097 0.000
    自然生态 0.290 0.048 0.289 6.085 0.000
    历史文化 0.113 0.048 0.113 2.383 0.018
    下载: 导出CSV

    表  8   地方意义对基础设施影响的系数统计量

    基础设施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
    B标准误差
    常量 0.001 0.050 0.015 0.988
    历史文化 0.257 0.050 0.257 5.130 0.000
    情感认同 0.194 0.050 0.192 3.842 0.000
    休闲游憩 0.136 0.050 0.136 2.721 0.007
    下载: 导出CSV
  • [1]

    STEDMAN R C.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attitude and identit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2,34(5):561-581. doi: 10.1177/0013916502034005001

    [2]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 London: Pion, 1976.

    [3]

    GREIDER T,GARKOVICH L. Landscap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J]. Rural Sociology,1994,59:1-24.

    [4]

    MILLIGAN M J. Interactional past and potential: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attachment[J]. Symbolic Interactionism,1998,21:1-33. doi: 10.1525/si.1998.21.1.1

    [5]

    SCHROEDER H W. Voices from Michigan’s Black River: obtaining information on “special places” for natural resource planning [EB/OL]. (2006-08-11)[2019-01-23]. https://www.nrs.fs.fed.us/pubs/248.

    [6]

    STOKOWSKI P A. Languages of place and discourses of power:constructing new sense of place[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2,34:368-382. doi: 10.1080/00222216.2002.11949977

    [7]

    EISENHAUER B W,KRANNICH R S,BLAHNA D J. Attachments to special places on public lands:an analysis of activities,reason for attachments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J].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0,13:421-441. doi: 10.1080/089419200403848

    [8]

    KYLE G T,CHICK 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place[J]. Leisure Sciences,2007,29(3):209-225. doi: 10.1080/01490400701257922

    [9]

    SALEEBEY D. “The power of place”:another look at the environment[J]. 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2004,85:7-16. doi: 10.1606/1044-3894.254

    [10] 高艳. 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地方感知与意义空间构成[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11] 冯伟林,李树茁,李聪.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J]. 资源科学,2013,35(7):1482-1489.
    [12]

    CRISP R. Well-being [EB/OL]. (2013-01-01) [2019-01-23]. http://crln.acrl.org/content/67/8/502.full.pdf.

    [13]

    HEATHWOOD C. Subjective theories of well-being [EB/OL]. (2014-02-13)[2019-01-23]. http://spot.colorado.edu/~heathwoo/STWB.pdf.

    [14]

    BONIWELL I. What is eudaimonia? the concept of eudaimonic well-being and happiness[EB/OL]. (2008-11-07)[2019-01-23]. http://positivepsychology.org.uk/the-concept-of-eudaimonic-well-being/.

    [15]

    MANZO L C. Beyond house and haven:toward a revisioning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pla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47-61. doi: 10.1016/S0272-4944(02)00074-9

    [16]

    MOSER G,ROBIN M. Environmental annoyances:an urban-specific threat to quality of life?[J]. European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56:35-41. doi: 10.1016/j.erap.2005.02.010

    [17]

    UZZELL D,MOSER G.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J]. European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56:1-4. doi: 10.1016/j.erap.2005.02.007

    [18]

    KING M F,RENO V F,NOVO E M. The concept dimensions and methods of assessment of human well-being within a socioecological context:a literature review[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6(3):681-698. doi: 10.1007/s11205-013-0320-0

    [19]

    DIENER E,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social,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7,40(1):189-216.

    [20]

    THEODORI G 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on individual well-being[J]. Rural Sociology,2001,66:618-628.

    [21]

    EYLES J, WILLIAMS A. Sense of plac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M]. Farnham,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22]

    WILLIAMS D R, MCINTYRE N. Place affinities, lifestyle mobilities and quality-of-life [M]//MUZAFFWE U, RICHARD R P, JOSEPH M S.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209-231.

    [23]

    RAMKISSOON H,MAVONDO F,UYSAL M.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ark citizenship as moderators for quality of life in a national park[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7,11:1-21.

    [24]

    SCOPELLITI M,GIULIANI M V. Choosing 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lifes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23-437. doi: 10.1016/j.jenvp.2004.11.002

    [25]

    KYLE G T,MOWEN A J,TARRANT M. Linking place preferences with place meaning: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otiv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39-454. doi: 10.1016/j.jenvp.2004.11.001

    [26]

    NEAL J,SIRGY M J,UYSALM.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ravel/tourism services and experience in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life and overall lif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153-163. doi: 10.1016/S0148-2963(97)00197-5

    [27] 胡乐意. 旅游对生活质量认知的影响研究[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28]

    MOORE R L,GRAEFE A R.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the case of rail- trail users[J]. Leisure Sciences,1994,16:17-31. doi: 10.1080/01490409409513214

    [29]

    ZHENXIAO X,JIE Z.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lace attachment: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tourists in Hangzhou,China[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Management,2016,5:86-96.

    [30]

    GUNDERSON K,WATSON A. Understanding place meanings on the Bitterroot National Forest,Montana[J].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7,20(8):705-721. doi: 10.1080/08941920701420154

    [31]

    KULCZYCKI C. Place meanings and rock climbing in outdoor settings[J].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2014,7(8):8-15.

    [32]

    BRICKER K S,KERSTETTER D L. An interpretation of special place meanings with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attach to the South Fork of the American River[J]. Tourism Geographies,2002,4(4):396-425. doi: 10.1080/14616680210158146

    [33] 蒋婷,张朝枝. 开平碉楼与村落地方意义的游客阐释[J].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3):194-20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3.2017401
    [34] 黄甘霖,姜亚琼,刘志锋,等. 人类福祉研究进展−基于可持续科学视角[J]. 生态学报,2016,36(23):7519-7527.
    [35]

    MOWEN A J, RUNG A L. The effect of leisure environments on dimensions of health and wellness[M]//PAYNE L, AINSWORTH B, GODBEY G. Leisure, health and wellness: making the connection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2010: 109-120.

    [36]

    KENIGER L E,GASTON K J,IRVINE K N,et al.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3,10(3):913-935. doi: 10.3390/ijerph10030913

    [37]

    FELONNEAU M L. Love and loathing of the city:urbanophilia and urban-ophobia,topological identity and perceived incivil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3-52. doi: 10.1016/S0272-4944(03)00049-5

    [38]

    KIM H,LEE S,UYSAL M,et al. Nature-based tourism:motiv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15,32(S1):76-96.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2)

图(1)  /  表(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85
  • HTML全文浏览量:  309
  • PDF下载量:  36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1-05
  • 发布日期:  2021-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