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Ecotourism in China's Protected Areas
-
摘要: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①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②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③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major fields and activity types of ecotourism in China's protected areas are summarized and appraised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s. Results show that: ① Publications from abroad focus on wildlife tourism, nature-based tourism,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ourists' behavior and attitude to protected areas, make much accoun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indigenous inhabitants; ② Ecotourism has become a generally accepted concept in China, yet its contents have been steadily broadened, its essence is misused and abused, and almost all the tourism activities can be called a kind of ecotourism. ③ At present, such macro-level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s in ecotourism as management system, law enforc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been greatly valued while studies have long been sidetracked in hands-on practices of detailed ecotourism planning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duc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thods and effects, design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so forth. Proposals are suggested to carry out training and educational efforts to make a common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ecotourism, enhance the ability of normativ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promote applie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
-
Keywords:
- protected areas /
- ecotourism /
- nature-based tourism
-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居民就业的重要行业。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 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旅游业对我国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 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7 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1]。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标准生态产品的休闲需求,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约18亿人次[2],其中,3 594处森林公园接待游客10.1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005.45亿元[3];899处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量达3.85亿人次[4];219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接待量超过5亿人次[5]。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首要功能是依法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旅游在促进自然保护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威胁干扰:“人满为患”的超容量游客接待,过度的商业开发,大量旅游快速路、索道、缆车、电梯等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工程项目建设[6-8]。有鉴于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9]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均没有强调自然保护地的旅游发展,而是特意以“游憩”代“旅游”、以“访客”替“游客”,但也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10]。
国家顶层权威文件中提出自然保护地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正在组织编制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何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常规旅游有何区别?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中开展的旅游活动、设施建设、业态运营等,是不是“生态旅游”?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亟需解答和引导。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生态旅游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梳理,对未来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首先,笔者基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以“ecotourism”和“ecological tourism”为主题词检索,选择发表日期在1970—2020年间、相关度较高的500篇文献为数据源,分析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区域、内涵要义及演变。其次,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设定检索主题词“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地”,文献检索日期从1993年到2020年12月30日。剔除新闻报道、资讯动态及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964篇,以此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热点。最后,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设定检索主题词为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并包含“生态旅游”的中文核心、CSSCI或CSCD期刊论文,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1月30日,同时剔除综述性介绍、评价等相关性较低的研究文献,遴选出涉及自然保护地开发利用的设计、规划、方案等案例类文献150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此建立基础数据库,提取案例地品牌管理类型、生态系统类型、旅游活动项目等关键条目,并进行频次统计及共现网络分析,研究目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活动项目类型。
二 研究方法
利用Vosviewer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和Gephi网络数据可视化软件,分别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关键词和中国生态旅游项目案例研究的研究机构进行词频共现聚类分析。
二. 研究结果
一 国内研究总体概况
1 数量变化
国内的研究受益于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层面对生态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推动(见图1),以及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等相关学(协)会组织的一系列研讨会议。总体来看,1993—2004年属于研究起步并迅速升温阶段;2005—2015年研究最为集中,年均发文量接近60篇(见图2)。近5年来的研究数量下降明显,可能与国家层面在这一时期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体制机制构建研究为重点有关。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明确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更偏实践操作和地方事权的生态旅游,在未来5 ~ 10年将可能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2 作者分布
964篇文献共有1 997位作者,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有98位,共发表论文280篇,约占总数的29%;仅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1 680人,占总数的84.1%,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领域研究学者多而分散,内容相对宽泛,缺乏持续跟踪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团队有鲁小波[11]、张玉钧[12-13]、马建章[14]、蒋明康[15]、温亚利[16]、钟林生[17]等。
对150篇以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项目案例为主的文献进行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分析,也具有类似特征。合作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地理、农林、环境、旅游学院与各地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委会。合作研究网络呈现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本地机构合作相对较多,跨区域合作较少(见图3)。
3 期刊来源
单纯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论文收录期刊很多,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相对较少,集中于农林、地理相关专业,如《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林业经济问题》《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林业科学》《草业科学》《环境保护》《经济地理》《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等,多数期刊选题比较综合。发文量位居前9的期刊共发表论文164篇,占比17.0%(见表1)。
表 1 刊文量相对较多的期刊序号 期刊 发文数量 主要内容 1 《安徽农业科学》 32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社区参与、资源评价、承载力评价等 2 《林业调查规划》 29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资源评价、社区参与 3 《生态经济》 2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管理 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5 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环境影响 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利益相关者 6 《环境保护》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 7 《西北林学院学报》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资源吸引力、态势分析法、环境承载力、开发潜力评价 8 《地域研究与开发》 12 资源评价与开发 9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2 生态旅游的地理环境基础与响应、利益相关者 二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特征
为比较国内外对生态旅游内涵认知和研究重点的差异性,对1980—2020年近40年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词频共现分析(频次4次以上),得到图4。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献,以涉及类别较多的自然保护地为主,近十年来则更集中于国家公园研究。研究内容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伯利兹,转向中国、尼泊尔、泰国、柬埔寨、哥斯达黎加、加纳、澳大利亚等。
2)研究方法和手段更为丰富。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态势分析法,近20年来,综合框架法、指标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排序定位法、支付意愿法等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成效评价和空间表达方法的应用较广。
3)具体研究主线紧扣自然生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野生动物[18-23]、生物多样性[24]、生态系统服务[25]的研究较多。2000年前后,研究相对聚焦于自然旅游、原真性。近年来,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26]和环境价值①。
4)重视旅游者的行为和态度研究[30-31]。旅游者的意图,旅游者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环境感知、行为和态度,游憩活动对地方发展的影响等,一直是国外研究的重点。
5)自始至终高度关注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对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32-36]。从前期研究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野生动物旅游与当地居民减贫与生计发展,到近十年涉及到应用操作和实施效果的研究,如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地方归属感,从管理细化到治理,基于国家公园保护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施规划、赋权等。
三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特征
对1993年至今中国近30年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词频共现分析(频次4次以上),得到图5。
1)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时间段高度集中在2012—2017年。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研究持续出现在1993—2020年,4次以上词频共现分析后,则主要集中在2012—2017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试点期和变革期。
2)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关键词美国黄石、云南省、普达措、野象谷、秦岭、张家界的出现频次比较高。
3)相关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概念内涵在中国拓展,实践旅游项目内容泛化。自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至今,不管是偏重严格自然保护的人士,还是注重旅游发展的行业部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等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原国家旅游局和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创建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对比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不同的管理部门、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国首个生态旅游示范区−深圳东部华侨城,欧洲小镇、人工瀑布、空中缆车、度假酒店、主题演出等,项目众多,旅游火爆,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典范。但这一类型的“生态旅游”,与国际上普遍推广的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相对小众高端、不受或少受人为干扰,强调自然教育,本地社区普遍受益的生态旅游“范式”迥然不同。
4)综述性文献偏多。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经验借鉴、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发展策略等宏观和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针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详细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社区参与方式与效果、生态产品设计及推广等实操方面见解深刻的研究较少。
四 案例地生态旅游活动项目特征
生态旅游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活动开展和项目落地贯彻体现,活动类型和项目建设的实施模式决定着自然保护地开展的“旅游”的本质属性。
1 案例地区域分布基本特征
基于文献研究,遴选出国内150个自然保护地案例地,建立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基础数据库。案例地主要分布在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研究频次最多,四川、云南、福建、甘肃其次。研究热点区域包括杭州西湖、西溪湿地、鄱阳湖、盐城、五台山、太白山、牛背梁、王朗、九寨沟、唐家河、井冈山、鼎湖山、神农架、洞庭湖、三江源、长白山、苍山洱海、猫儿山、阴那山、戴云山等保护地。
2 案例地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方向
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最多的,是保护要求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150个案例地中有73处是自然保护区,占48.7%;其次是森林公园(26处,占17.3%)和湿地公园(21处,占14%)。相应的,案例地涉及12种生态系统或保护对象,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研究的最多,其次为地质、河流、草原。研究普遍基于自身的生态资源谋划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策略,如基于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黑叶猴、丹顶鹤、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保护观赏,基于地质遗迹、冰川遗迹、火山地貌、湖泊湿地等景观资源综合利用,部分研究侧重于生态重建、环境教育、规划设计和扶贫模式。总体来看,这类研究契合保护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多数局限于开发理念、策略分析、规划设想,缺乏对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系统理解,对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产品设计、设施配套、经营模式、社区参与等实操层面的实践,缺乏有深度的创新利用和多元共赢的成功探索。
3 案例地生态旅游活动项目类型
研究文献词频共现显示,生态旅游活动类型及数量最突出的,是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第27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第28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但鉴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存在大量的村镇居民、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②,在自然保护地没有完成整合优化、核心保护区内居民没有实施搬迁之前,必然会存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核心区的活动,主要以科学研究、科普科教、动植物观赏、徒步探险、博物园等为主,以及与核心区农林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梯田观光、农耕体验、名人故居、宗教研习、采风创作、摄影写生等。总体而言,这类活动与核心区严格保护的要求相对契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更多的活动在实验区大量开展,如基于森林、湿地、地质、草原、沙漠、冰川等自然生态资源,活动类型涵盖旅游业界常讲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夏冬令营、峡谷漂流、山地高尔夫、汽车拉力赛、摩托车沙漠越野拉力赛、玻璃栈道、观光电梯、索道滑道、农林采摘、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养生保健、节日庆典、餐饮住宿,等等(见表2)。严格意义上讲,多数活动并不是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和国外专家学者所倡导的生态旅游活动类型。
表 2 案例研究中所列“生态旅游产品与活动”统计及示例序号 产品类型 活动种类 出现频次 部分具体活动示例 1 观光 53 160 田园观光、山水观光、古迹观光、地质遗迹观光、森林观光、峡谷观光、观鸟、观花、直升机旅游、高空步道观光 2 探秘探险 40 82 溯溪探源、峡谷探秘、捕猎、丛林穿越、丛林野战、冰川探险、洞穴探险、高空探险、海岛探险、极限登山 3 体育运动 38 75 滑雪、滑草、滑沙、攀岩、徒步、峡谷漂流、登山、游泳、滑冰、漂流、骑马、赛车、山地自行车、山地高尔夫、橡皮艇、水上运动 4 文化体验 34 62 乡村民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茶文化、禅宗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体验、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宗教祭祀 5 休闲度假 33 56 隐居式度假、避暑度假、对俄口岸游、水上游乐、田园牧歌、森林婚礼、游钓垂钓、户外自驾 6 生态康养 29 46 沙滩浴、负离子疗养、天然氧吧、温泉SPA疗养、瑜珈 7 生产体验 26 37 生态食物制作体验、滩涂贝类采捕、茶叶生产体验、低碳食品制作、工艺品加工、花木培育技艺研习、采摘 8 餐饮住宿 25 47 水上酒吧、农家乐、绿色食品、烧烤、民居民宿、森林野营、房车露营、雨林露营 9 科学考察 23 48 湿地生物多样性考察、地貌演化遗迹考察、候鸟习性考察、环境监测、山地生态科考、植被垂直分布科考 10 研学研修 18 50 冬令营、夏令营、自然科普博物馆、亲子科普游、动植物识别认养、摄影基地、采风绘画 11 节庆会展 12 14 少数民族文化节、传统节日活动 12 购物娱乐 10 26 购物娱乐 13 商务会议 8 22 商务会议 三. 结论与讨论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作出深入阐述,指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自然生态空间中严格保护的核心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供给载体,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将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一 坚守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属性
“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已被国内外社会各界普遍接受,既为自然保护业界所推崇,也是旅游行业的热门词汇。对比国外与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内容可知,国外生态旅游更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强化在对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基础上的自然体验和自然教育,强调旅游者的环境感知和突出地方居民福祉的“负责任”旅游,是一种“小众”旅游和高端旅游。国内的研究和推广,更像是在生态环境优良地区开展的“大众”旅游,或仅注意环评约束下旅游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基于文献统计的研究显示,我国自然保护地策划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景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并无太多差异,重“旅游”轻“生态”,更多地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基于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保护要求下以生态认知、生态保护、生态体验、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生态教育为导向的游憩类型;更多地注重短、平、快的“门票经济”和“消费经济”发展导向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不是基于资源承载和环境影响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品牌保值增值。
从中国近30年生态旅游发展历程看,位于需求侧的旅游部门的推广宣传最积极、组织活动最频繁、行业发展最快速。旅游发展在理念原则上也都在讲保护优先,但实践过程中乱用、滥用、错用现象严重。稍微好一点的做法,对游客行为采取规范和约束,对旅游设施采取一些生态化的处理措施;较差的做法,是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大搞开发利用。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底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对旅游业提出“四个不能”:“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37]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不是纯粹以市场为主的旅游经营行为,应首先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应加强林草、环保和旅游部门间和行业间的沟通交流,在深刻理解和科学掌握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在总体规划允许的空间区域内开展。加强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活动类型识别与正负清单制定、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研究。自然保护地可允许开展的生态旅游项目,应是高门槛的,真正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真正涵盖国民自然教育,惠益当地社区发展。
二 加强空间用途管制和全过程协同管理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注重编制保护规划和监管监测,环保部门注重对规划和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注重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环保督查,旅游部门注重市场开发推广,各自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生态旅游作为各部门交叉管理的共性领域,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沟通衔接和共商机制。目前多数自然保护地是属地管理,地方发展的绩效考核压力往往导致实际工作中重旅游开发轻自然保护,甚至为发展旅游经济,某些严重依赖旅游贡献地方财政的景区,在项目用地、规划编制、环评审查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依法依规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是基础和根本,目前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然保护地实施特殊保护制度,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中的重要篇章或子项,受总体规划的指导约束。通过将自然保护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实施生态分区管治、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管制、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将各部门的保护−环评−利用−监测−修复等生态旅游相关工作协同起来。加快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法规标准建设,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推广生态旅游认证,将工作重点由事后督查督办、惩罚整治为主转为事前审查评估、过程监测反馈、运营监督纠偏全过程协同引导。
三 强化应用型科研的有效支撑
生态旅游看似是一个通俗易懂又在普及应用的概念,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又往往搞不清楚哪些项目、哪些活动属于真正的生态旅游范畴。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坚实的科学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论证。未来可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
1)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内涵研究。目前来看,国外与国内、自然保护部门与旅游部门,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实践理解和落地操作偏差较大,而对生态旅游本质内涵理解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旅游活动项目的设置、旅游设施的选址和规模配置,以及本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方式、程度和效果。应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活动构成、产品类型、设施配套、标准规范和认证体系的理论研究,清晰界定其概念内涵,形成行业共识。
2)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不仅仅限于宏观层面全国生态旅游的规划,最为关键的是,对单个的、具体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不同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对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廊道和栖息地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合理容量、分区管控、路线设计、项目布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旅游与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研学课程、营地体系、解说系统规划,原住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方式形式和适宜参与规模等的研究。
3)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技术方法研究。包括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大数据建设、虚拟仿真与物联解说系统、空间智能巡护、旅游容量预警技术,旅游者行为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评价,社区深度有效参与的效果评估方法等。
4)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治理研究。理清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与旅游部门间的政策差异,研究自然保护地空间多元价值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全周期管理与协同监督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旅游环境成本和生态补偿研究。深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标准研究。研究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特许经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利益共享机制等。
-
表 1 刊文量相对较多的期刊
序号 期刊 发文数量 主要内容 1 《安徽农业科学》 32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社区参与、资源评价、承载力评价等 2 《林业调查规划》 29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资源评价、社区参与 3 《生态经济》 2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管理 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5 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环境影响 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利益相关者 6 《环境保护》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 7 《西北林学院学报》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资源吸引力、态势分析法、环境承载力、开发潜力评价 8 《地域研究与开发》 12 资源评价与开发 9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2 生态旅游的地理环境基础与响应、利益相关者 表 2 案例研究中所列“生态旅游产品与活动”统计及示例
序号 产品类型 活动种类 出现频次 部分具体活动示例 1 观光 53 160 田园观光、山水观光、古迹观光、地质遗迹观光、森林观光、峡谷观光、观鸟、观花、直升机旅游、高空步道观光 2 探秘探险 40 82 溯溪探源、峡谷探秘、捕猎、丛林穿越、丛林野战、冰川探险、洞穴探险、高空探险、海岛探险、极限登山 3 体育运动 38 75 滑雪、滑草、滑沙、攀岩、徒步、峡谷漂流、登山、游泳、滑冰、漂流、骑马、赛车、山地自行车、山地高尔夫、橡皮艇、水上运动 4 文化体验 34 62 乡村民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茶文化、禅宗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体验、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宗教祭祀 5 休闲度假 33 56 隐居式度假、避暑度假、对俄口岸游、水上游乐、田园牧歌、森林婚礼、游钓垂钓、户外自驾 6 生态康养 29 46 沙滩浴、负离子疗养、天然氧吧、温泉SPA疗养、瑜珈 7 生产体验 26 37 生态食物制作体验、滩涂贝类采捕、茶叶生产体验、低碳食品制作、工艺品加工、花木培育技艺研习、采摘 8 餐饮住宿 25 47 水上酒吧、农家乐、绿色食品、烧烤、民居民宿、森林野营、房车露营、雨林露营 9 科学考察 23 48 湿地生物多样性考察、地貌演化遗迹考察、候鸟习性考察、环境监测、山地生态科考、植被垂直分布科考 10 研学研修 18 50 冬令营、夏令营、自然科普博物馆、亲子科普游、动植物识别认养、摄影基地、采风绘画 11 节庆会展 12 14 少数民族文化节、传统节日活动 12 购物娱乐 10 26 购物娱乐 13 商务会议 8 22 商务会议 -
[1] 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 [2020-03-10]. 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003/t20200310_851786.htm. [2] 新华网. 1年1.75万亿元森林旅游已成林草业支柱产业助力脱贫攻坚[EB/OL]. [2020-10-15]. http://www.xinhuanet.com/travel/2020-10/15/c_1126615858.htm.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林业和草原年鉴2019[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4]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N]. 人民日报, 2020-12-14(14). [5] 新华社.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年游客接待量超5亿人次 地学科普游成旅游新亮点[EB/OL]. [2019-10-11]. 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1/content_5438544.htm. [6] 张同升. 中国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的威胁防控[J]. 中国名城,2018(9):4-10. doi: 10.3969/j.issn.1674-4144.2018.09.002 [7] 王昭国,杨兆萍,韩芳,等. 中国世界遗产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威胁因素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15,38(4):833-842. [8] 谢凝高. 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J]. 旅游学刊,2000(6):57-60. [9]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EB/OL]. [2017-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6/content_5227713.htm. [10]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6/content_5403497.htm. [11] 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等.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概念辨析与评价体系构建[J]. 林业调查规划,2014,39(4):46,50,64. [12] 张玉钧,薛冰洁.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J]. 旅游学刊,2018,33(8):14-16.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08.007 [13] 王瑾,张玉钧,石玲.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 生态学报,2014,34(9):2388-2400. [14] 马建章,程鲲.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6(8):2818-2827. [15] 蒋明康,吴小敏.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2000(3):1-4,14. [16] 雷硕,甘慧敏,郑杰,等. 农户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认知、参与及支持行为分析−以秦岭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2):16-25. [17] 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6):679-690. [18] STILES G F,CLARK D A. Conserva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 birds:a case study from Costa Rica[J]. American Birds,1989,43:420-428.
[19] SHACKLEY M. The future of gorilla tourism in Rwand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5,3:61-72.
[20] HAMMITT W E,DULIN J N,WELLS G R.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in wildlife viewing in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J].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1993,21(1):21-30.
[21] DAVIS D,TISDELL C A. Tourist levie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 whale shark experience[J]. Tourism Economics,1998,5:161-174.
[22] SALEWSKI V,GÖKEN F,KORB J,et al. Has the white-necked Picathartes Picathartes gymnocephala still a chance in Lamto,Ivory Coast?[J].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00,10(1):41-46. doi: 10.1017/S0959270900000046
[23] HULME D, MURPHREE M. African wildlife and livelihoods[M]. Oxford: James Currey, 2001.
[24] PICKERING C M,HILL W. 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on plant biodiversity and veget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in Austral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4):791-800. doi: 10.1016/j.jenvman.2006.11.021
[25] GOSSLING S. Ecotourism:a means to safeguar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03-320. doi: 10.1016/S0921-8009(99)00012-9
[26] CEBALLOS-LASCURAIN H. Tourism,ecotourism,and protected areas:the state of nature-base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guidelines for its development[J]. Geographical Journal,1998,164(3):349.
[27] BLAMEY R K.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M]//WEAVER D B.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 2003.
[28] HIGGINBOTTOM K. Wildlife tourism: impac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M]. Altona:CommonGround Publishing, 2004.
[29] BUCKLEY C R, PICKERIN G D, WEAVER D B. Nature-based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land management[M]. Oxon-Cambridge: CABI Publishing, 2003.
[30] BARAL N,STERN M J,HAMMETT A L. Developing a scale for evaluating ecotourism by visitors:astudy in the 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Nep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2,20(7):975-989.
[31] DANGI T B,GRIBB W J. Sustainable ecotourism management and visitor experiences:managing conflicting perspectives in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USA[J]. Journal of Ecotourism,2018,17(3):338-358. doi: 10.1080/14724049.2018.1502250
[32] KIRKPATRICK J B. Ecotourism,local and indigenous people,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asmanian Wilderness World Heritage Area[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2001,31(4):819-829. doi: 10.1080/03014223.2001.9517678
[33] SALAFSKY N,CAULEY H,BALACHANDER G,et al. A systematic test of an enterprise strategy for community-base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 Conservation Biology,2001,15:1585-1595. doi: 10.1046/j.1523-1739.2001.00220.x
[34] BARKIN D. Alleviating poverty through ecotourism:promises and reality in the Monarch Butterfly Reserve of Mexico[J].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3,5(3-4):371-382.
[35] AMOAMO M,RUCKSTUHL K,RUWHIU D. Balancing indigenous values through diverse 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Maori ecotourism[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8,15(5):478-495.
[36] ARYALC,NIROULA N,GHIMIRE B. Perspectives of Nepalese youth on ecotourism practiced at Rara national park,western Nepal[J]. Journal of Tourism & Adventure,2019,2(1):17-39.
[37] 新华网. 习近平关心湿地保护的故事 [EB/OL]. [2021-02-0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21-02/02/c_1127055554.htm. -
期刊类型引用(3)
1. 徐菲菲,钟雪晴,王丽君.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3(04): 902-917 . 百度学术
2. 李新婷,魏钰,张丛林,黄宝荣. 国家公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01): 44-52 . 百度学术
3. SHI Shanshan,LI Mi,XI Jianchao. Ecotourism Potential: A Bibliometric Review.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3(03): 39-59 . 必应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