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优化策略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例

肖书文, 詹晨, 王梦桥, 孙乔昀, 张玉钧

肖书文, 詹晨, 王梦桥, 孙乔昀, 张玉钧.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优化策略——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35-4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3
引用本文: 肖书文, 詹晨, 王梦桥, 孙乔昀, 张玉钧.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优化策略——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35-4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3
XIAO Shu-wen, ZHAN Chen, WANG Meng-qiao, SUN Qiao-yun, ZHANG Yu-ju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Taking the Bawangling Zone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20(2): 35-4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3
Citation: XIAO Shu-wen, ZHAN Chen, WANG Meng-qiao, SUN Qiao-yun, ZHANG Yu-ju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Taking the Bawangling Zone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20(2): 35-4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3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优化策略——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例

基金项目: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课题“霸王岭林区保护优先,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型研究”(KY-2000403-KT)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肖书文,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国家公园。Email:1761589597@qq.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责任作者:

    张玉钧,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保护地管理与生态旅游规划。Email:yjzhang622@foxmail.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中图分类号: X37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Taking the Bawangling Zone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

  • 摘要: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是保护等级最高的一类自然保护地,它的建立标志着园内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手段。构建新时代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对避开“生态保护唯一”误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中如何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价值。依据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结合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要求以及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包括收获价值、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确定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资源利用评估框架、指标、参考标准和权重。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应用研究,提出霸王岭片区未来最优的资源利用体系,并提出资源利用体系生态化调整和构建适宜性资源利用体系两项优化策略。
    Abstract: National par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ighest-level nature reserve, and their establishment marks the strictest mean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under the new era and new protection policies is of great value in break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nly" mis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how to carry ou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reform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Delphi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nature reserve system and the total value of resource ecosystem services (harvest value, existence value and future value),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ramework, reference standards, weights and indicators for forest resources utiliza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Bawangling zone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 the future optim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under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is proposed, and two system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ointed out, i.e., ecological adjustment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 环境教育是国家公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保障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方式。美国是最早提出环境教育相关法律的国家,在1970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of 1970)。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环境教育”理念。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的方向[1]。美国国家公园被称为“美国最大的户外教室”,是公众了解自然与文化,激发其保护意识的绝佳教育场所,对美国人民具有深刻的精神和文化意义。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任务基本结束,但其环境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不具有成熟的环境教育项目和完备的管理保障系统。基于此,本文以场域理论为指导,对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提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环境教育的启示。

    “场域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将场域定义为各种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布迪厄阐释:“在分化度较高的社会中,众多自主性的小世界形成了社会世界,这些小世界是拥有自身特有的必然性、规律性以及自身逻辑的客观关系网空间,同时众多小世界特有的必然性和自身逻辑也成为了支配其他场域运行的那些规律和逻辑。”[2]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行动者之间的交往是由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占有情况而形成的客观关系来反映。社会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积累的资源总和;文化资本是通过学习和教育存在个体中的知识和技能;经济资本是包含财产的经济学含义。

    “教育场域”由“教育”和“场域”结合而产生。教育场域定义为: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参与者等主体间构成的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授、传播、消费和再生产,形成的以人的发展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空间[3]。教育场域是以文化资本为主要媒介资本,场域内多方主体形成的网络是通过知识而实现的,因此文化资本主要决定了整个教育场域的运行过程。

    布迪厄认为分析和研究一个场域空间涉及3个主要关联的环节:①确定与其他场域相对的位置;②分析出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③分析场域行动主体的“惯习”,即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根据布迪厄场域研究涉及的3个主要环节,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可以解析为:①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它“具有自身的规则、逻辑和常规”。该教育场域的行动者遵循着共同的环境教育运行标准,在场域内活动的教育者也具备相关的资格标准。②环境教育场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环境教育场域的资本主要是文化资本,各个行动主体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通过环境教育知识而实现的。在美国国家公园中构成环境教育场域的行动主体包括国家环境保护署、国家公园管理局、专业教师、解说人员、游客、学生、志愿者以及实习人员等。其中,环境保护署和国家公园管理局掌握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控制、指导和规范着环境教育场域中其他主体的行为,建立了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总体规划等有效的制度框架,对环境教育场域的生成和运转承担了主导和支配的工作;教师和解说队伍是文化资本的传授者,其行为主要是“传播”,行为目标是为游客和学生创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提供环境教育服务;游客和学生学习环境教育知识,实现了与教育者及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接受、内化并再传播了文化资本;志愿者和实习人员的协调参与,促进了文化资本在主体间的循环过程。③美国政府及其他利益主体把国家公园描述成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象征,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宣传教育被用作国民自豪感得以表达的有形焦点,加强了公众对自然的积极态度与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增强,1970年美国制定了世界第一部有关环境教育的法律−《国家环境教育法》,规范、影响着个体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国家公园内各教育主体在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并在“惯习”的推动作用下实现了“文化资本”在各方主体间的有效循环,由此形成了“场域”的关系空间,彰显着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因此,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就是在国家公园内各教育主体以文化资本为媒介,以环境教育知识的管理、传播和再生产为依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环境教育管理者是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主要代表,通过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系从总体层面上决定着国家公园中多方行动者的行为,控制、监督着环境教育的演进方向。美国1970年的《国家环境教育法》,标志着美国的环境教育进入法制化轨道。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解说教育和志愿者部门,负责管理环境教育相关的事务,并于1972年成立哈珀斯·费里规划中心,对国家公园解说与教育服务进行全方位规划[4]。1990年新的《国家环境教育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of 1990)正式颁布,与1970年的法案相比,新法案更加规范、系统和易于操作。其主要内容有:设立环境教育办公室、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工作部门,并由环境保护署统一管理(见表1[5];制定了国家环境教育培训计划,为任何希望接受培训的公众提供平等机会,包括教育人员、各行业行政人员、非政府组织等;并规定环境保护署署长可以对教育、行政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领域的杰出人士颁发环境教育专项奖金,包括“罗斯福奖”“总统环境青年奖”“梭罗奖”等,利用经济回报的形式给予其他教育主体以奖励和激励[4]

    表  1  美国国家环境教育管理者
    类别职能部门成员主要职责
    国家环境保护署下设部门 环境教育办公室 环境保护署直属行政工作人员 负责地方各类环境教育项目及活动的拨款工作,向各种教育项目、培训计划、研讨会提供资金支持、管理并监督各层面环境教育法的实施、建立非营利性基金以提升组织间的交流合作
    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 来自社会各界的环境教育与培训专家 定期向国会报告环境教育实施情况,行使监督职能并提出相关建议
    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各相关部门代表 与国家环境保护署配合,协调美国环境教育、培训、相关项目之间的关系等
    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部门 解说教育和志愿者部门 首席解说官、专职解说员、解说护林员(全职或兼职)、学者、志愿者 指导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国家历史保护计划;管理青少年、教师的环境教育项目;与非政府组织、原住民、政府、志愿者保持合作,保护文化资源
    哈珀斯·费里规划中心 国家公园管理局职员、规划人员、外聘的历史学专家等 提供公园内各种解说和游客体验等综合管理规划,提供全方位的媒体解说发展规划与援助,建立解说与教育项目的评估和维护标准,培训、指导工作人员管理或使用解说与教育项目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环境教育知识的传授与传播主要由专业教师和解说人员承担,作为环境教育场域的重要构成,教育者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美国国家公园设有专业的环境教育教师,并对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设立了6个任职标准[6]:①通晓环境教育的目的并拥有基本的环境教育专业水平;②具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验经历的教育心理学专业背景;③能够运用不同教学技术展开环境教育活动;④建立全方位的学生教育评估体系;⑤具备及时收集环境科学资料的能力;⑥保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美国国家公园的环境解说队伍主要包括长期解说员和季节性解说员。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专项解说开发项目,搭建了线上远程环境教育项目和解说活动认证系统,对解说人员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测验[7]。长期和季节性两类解说人员均需完成解说项目平台认证和达到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环境解说的标准,才能够为游客和学生提供解说。教育者作为文化资本的主要代表和行动者,是各级管理者着力建设的对象,对其的规范要求影响着环境教育场域的良性循环。

    在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中,游客、学生等受教育者通过多样化环境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实现了与教师、解说员、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处于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在国家公园内,受教育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自然。教学科目除了生物、地理、地质、科学、社会研究等常规课程之外,还依托区域内的历史人文特质向公众提供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美洲印第安人历史文化、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的课程。国家公园为所有年龄段公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其环境教育方式采用室内专业学习、户外田野考察、自然学校与远程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模式[8](见图1)。此外,环境教育课程设计采用美国2010年出版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由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共同发起和维护,分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数学标准两大类[9]。此项标准旨在规定K ~ 12学生教育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大学课程教育以及直接就业做好准备。

    图  1  美国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的运作,离不开志愿者、实习人员等角色的参与。美国1969年颁布《公园志愿者法》(Volunteers in the Parks Act),规定国家公园有使用义工服务的权利。志愿者与实习人员的参与代表着双重价值,一方面他们拥有了解公园、参与公园工作的机会,使自己能力得到了提升,成为环境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能影响公众更好地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参与环境教育项目,成为环境教育的积极引导者。同时,国家公园管理局也为15 ~ 30岁的年轻人和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提供了参与其中的实习工作机会[10]。美国国家公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活动(见表2)和实习工作(见表3),激发公众保护国家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了环境教育机制的协调发展。

    表  2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相关的志愿活动
    活动主要内容
    社区志愿大使计划 60名社区志愿者分别在全国的国家公园度过1年,工作将集中于协调服务国家志愿周、国家公共土地日等活动的开展,分享相关志愿机会的信息
    少年护林员计划 5 ~ 13岁青少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探索国家公园,获得官方认证徽章,帮助保护国家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山径与轨迹”计划 志愿者作为导游向乘客解释经过地区的历史和自然资源
    公民科学项目 由具有一定基础的科学爱好者参与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文化遗产三大主题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相关的实习工作
    活动实习人员兴趣领域适用对象
    青年保护团计划 保护工作项目和环境教育计划 15 ~ 18岁学生
    21世纪保护服务队 保护工作以及教育和培训 16 ~ 30岁青年人、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
    全国保护教育委员会 历史保护、考古学、档案管理 本科生、研究生以及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
    祖先土地保护队 历史保护、传统农业、解说、步道建设 高中或以上的美洲原住民青年
    科学多样性实习计划 基于现场和办公室的实习,重点是公园资源管理和解说与教育项目 18 ~ 35岁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未来公园领导者计划 自然和文化资源管理、解说和教育相关的管理工作 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国家公园作为公众天然的环境教育场所,其时空上的拓展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当下,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正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自身资源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教育功能不凸显,环境教育事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环境教育以传统解说为主,如步道提示、宣传标语和手册等,缺少互动性质的环境教育活动、项目和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人员的培养上,存在着环境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不系统、相关专业解说队伍缺失等问题;在规划与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尚未确定环境教育的相关管理方式,缺少政策性文件来规范环境教育工作,导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美国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的管理方式为我国国家公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参与,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模式来优化环境教育机制的运行。国家公园应调动多方力量,将由政府管理者主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企业、志愿者等共同作为环境教育的行动者,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自上而下的合作管理模式(见图2[11]。笔者建议在生态环境部下设环境教育司,与宣传教育司进行职能整合,统筹负责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和部署全国环境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专门的解说与环境教育职能部门,负责规划、运行、管理与监督等各项事务;建立专家委员会,对国家公园解说系统的规划、标识设计以及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提供科学指导;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社区援助计划,建立居民监督委员会,让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决策与监督管理当中。总之,多方行动主体参与的环境教育体系,加强了公园和公众的联系,激发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教育事业,是共建、共治、共享宗旨的具体实践。

    图  2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合作管理模式

    国家公园的设立既致力于实现全方位保护生态系统的终极目标,又为公众游憩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12]。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缺少国家意志性的法律保障体系,应尽快制定我国的《环境教育法》。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详细的环境教育激励机制、资金机制、评价体系等,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国家公园管理局可以根据《环境教育法》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制定《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管理办法及实施通则》,编制《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手册》,根据实际情况再进一步细化环境教育规划与管理条例,使环境教育场域的运转法制化、程序化。

    环境教育课程与项目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资本在场域中的传递和再生产。美国国家公园与学校、教育机构等进行环境教育发展相关的合作,确保了课程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借鉴美国经验,在环境教育内容上,我国国家公园与学校开展合作,结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应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并融合多学科知识在不同自然文化场景下开展针对性的项目活动。在环境教育形式上开展户外田野考察、自然学校、社会调研、知识讲座等。同时,构建科学的环境教育体系,依据学习者的受教育阶段与认知水平制定专业程度不同的、连续的课程体系;建立针对“学前儿童—小学—中学生—大学生—成人”的一系列知识架构,促进环境教育场域的系统发展。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对教育主体的培养停留在宣传、说教等层面[13]。解说人员(包括国家公园内部工作人员与旅行社带团导游)偏重介绍自然风光和讲解传说故事,缺少专业解说队伍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也存在缺少专业教师队伍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项目与学校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探讨。笔者建议在环境与解说人员培训方面,环境教育司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环境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国际研讨会,建立专项奖金和实习基金,激励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育团队建设方面,对教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并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表彰奖项,对在环境教育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奖励。此外,国家公园应建立专业环境解说队伍,招募有生态学、遗产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实行统一的解说人员资格考试制度,以此增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与解说的基础力量,以确保全面提升公众的环境感知与体验,进而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供了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从国家公园各行动主体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环境教育项目的发展,对洞察、理解和研究环境教育工作与现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国家公园作为聚合多元环境教育主体和统一释放教育力量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保护、游憩、教育、科研和社区发展五大功能,为公众提供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的机会,进而增强国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增进国家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综观对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国家公园具备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是彰显环境教育价值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教育作用,加强环境教育管理模式与规划体系建设,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素养,维护生态安全,构建生态环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图  1   霸王岭片区区位图

    图  2   霸王岭片区分区图

    图  3   霸王岭片区历史发展时间轴

    图  4   2019年霸王岭片区主要产业产值状况

    图  5   国家公园体制下霸王岭片区未来的资源利用体系

    图  6   适宜的资源利用观测因素

    表  1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评估指标及其参考标准

    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量化方式单位
    收获价值
    (0.234 3)
    经济指标
    (0.087 9)
    产业总产值(0.143 8) 该产业总产值 万元/年
    地方财政支持(0.082 3) 国家或地方提供的资金支持 万元/年
    吸纳投资能力(0.107 9) 社会投资额 万元/年
    市场占有率(0.0619) 产业产值/国家公园所在省域该产业总值 %
    社会指标
    (0.146 4)
    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0.0283) 在职职工月平均收入
    就业吸纳人数(0.034 4) 产业年就业人数
    技术培训(0.028 1) 专家赋分,没有开展、仅开展一点、一般开展、较多开展、很多开展依次为1 ~ 5分
    政策支持度(0.025 0) 专家赋分,完全没有、仅有一点、一般、较多、很多依次为1 ~ 5分
    产业关联度(0.019 6) 专家赋分,没有关联、仅一点关联、一般关联、较多关联、很强关联依次为1 ~ 5分
    地区竞争力(0.015 3) 专家赋分,没有竞争力、一点竞争力、一般竞争力、较大竞争力、很强竞争力依次为1 ~ 5分
    市场需求度(0.019 0) 专家赋分,没有需求、仅一点需求、一般需求、较多需求、极大需求依次为1 ~ 5分
    存在价值
    (0.458 6)
    生态指标
    (0.458 6)
    生态完整性价值(0.027 0) 专家赋分,产业发展对生态完整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很大影响、一般影响、仅一点影响、没有影响依次为1 ~ 5分
    固碳释氧价值(0.013 9) 区域面积 × 生态系统的固碳系数[40] t/年
    保护生物多样性[40](0.030 9) 专家赋分,没有保护、仅一点保护、一般保护、较多保护、保护很好依次为1 ~ 5分
    保护当地文化(0.015 5) 专家赋分,没有保护、仅一点保护、一般保护、较多保护、保护很好依次为1 ~ 5分
    宜人价值(0.019 9) 专家赋分,不宜人、有一点宜人、一般宜人、较为宜人、很宜人依次为1 ~ 5分
    教育与科学价值(0.020 3) 专家赋分,没有教育与科学项目、仅有一点教育与科学价值、有一定教育科研意义、有较大教育与科学价值、有很多教育与科学项目依次为1 ~ 5分
    未来价值
    (0.307 1)
    潜力指标
    (0.307 1)
    受保护区域面积(0.078 9) 保护区域面积 hm2
    技术人员比例(0.040 5) 技术人员/就业总人数 %
    产业研发密度(0.041 5) 研发年投入金额 万元
    生态约束[33](0.073 9) 专家赋分,没有约束、仅一点约束、有一定约束、有较大约束、很大约束依次为1 ~ 5分
    产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能力(0.044 6) 专家赋分,完全没有、仅有一点、有一定管理、较多管理、管理健全依次为1 ~ 5分
    环境/生态保护的投资比(0.027 7) 生态保护投资/产业总收入 %
    注:括号内为指标权重。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霸王岭片区各产业综合评价得分与排名

    排名产业名称综合得分
    1 自然保育 2.057
    2 森林旅游 0.651
    3 民族村寨旅游 0.526
    4 特色花卉种植 0.525
    5 橡胶种植 0.059
    6 山兰稻种植 −0.014
    7 槟榔种植 −0.101
    8 益智种植 −0.164
    9 松香承包 −0.179
    10 油茶种植 −0.187
    11 橡胶承包 −0.330
    12 槟榔承包 −0.410
    13 物业管理服务 −0.506
    14 房屋租赁 −0.545
    15 小水电 −0.680
    16 林地租赁、承包 −0.701
    下载: 导出CSV
  • [1] 马洪波.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EB/OL]. (2021-03-01) [2021-03-24]. https://cenews.com.cn/opinion/202103/t20210301_970940.html.
    [2] 王道阳,乔永强,张博琳,等. 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策略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2018(4):6-9.
    [3] 毕莹竹,李丽娟,张玉钧. 三江源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 中国城市林业,2019,17(3):35-39.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3.006
    [4] 毕莹竹,李丽娟,张玉钧. 中国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DART模型构建[J]. 中国园林,2019,35(7):97-101.
    [5] 郑月宁,贾倩,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21-26.
    [6] 苏红巧,罗敏,苏杨. “最严格的保护”是最严格地按照科学来保护−解读“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13-21.
    [7] 杨锐. 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六项特征[J]. 环境保护,2019,47(Z1):24-27.
    [8] 马立民,孟兰兰. 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及协调发展对策[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5):24-27. doi: 10.3969/j.issn.1008-6390.2020.05.005
    [9] 杨锐. 防止中国国家公园变形变味变质[J]. 环境保护,2015,43(14):34-37.
    [10] 罗帅. 国家公园传统利用区规划研究[D]. 广州: 广州大学, 2017.
    [11] 付梦娣,朱彦鹏.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J]. 环境生态学,2021,3(3):97-102.
    [12] 杨金娜,尚琴琴,张玉钧.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18,31(4):76-80.
    [13] 程智琦. 基于资源评价的国家公园游憩展示区功能分区模型研究[D]. 广州: 广州大学, 2018.
    [14] 臧振华,徐卫华,欧阳志云.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J]. 生物多样性,2021,29(3):275-277. doi: 10.17520/biods.2021084
    [15] 马文学.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16] 智荣.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17] 黄山.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0.
    [18] 张玉钧,薛冰洁.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J]. 旅游学刊,2018,33(8):14-16.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08.007
    [19] 张玉钧,张海霞. 国家公园的游憩利用规制[J]. 旅游学刊,2019,34(3):5-7.
    [20] 何方中. 广西区林业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21] 张玏. 基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青海省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综合评估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2] 欧阳志云,林亦晴,宋昌素.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6):80-85.
    [23] 孔令桥,郑华,欧阳志云.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洞庭湖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2019,39(23):8903-8910.
    [24] 张雪英,黎颖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J]. 生态科学,2004(3):286-288. doi: 10.3969/j.issn.1008-8873.2004.03.024
    [25] PRIMACK R B. 保护生物学[M]. 马克平, 蒋志刚,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6]

    LAL R,SMITH P,JUNGKUNST H F,et al.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8,73(6):145A. doi: 10.2489/jswc.73.6.145A-152A

    [27]

    ROBERT C,RALPH D,RUDOLF D G,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1):253-260.

    [28] 曹安,汪晶晶,苏洋,等.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林业经济,2019,41(1):104-111.
    [29] 张杰,刘清芝,石隽隽,等. 国际典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与借鉴[J].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89-95.
    [30] 向成华.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四川林业科技,1994(3):30-35.
    [31] 李杰,陈异晖,董林,等.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环境损益优化分析[J]. 生态经济,2020,36(11):209-214.
    [32] 王昕,高彦淳.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8(1):137-140. doi: 10.3969/j.issn.1006-2912.2008.01.030
    [33] 陶表红.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4] 吴作志.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2015(5):2.
    [35] 廖培涛,蒋忠诚,罗为群,等. 碳汇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1):39-43. doi: 10.3969/j.issn.1002-7378.2011.01.011
    [36] 徐欢,李美丽,梁海斌,等.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8,38(24):9034-9042.
    [37] 陈晓蓁. 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38] 程旭. 乡村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8.
    [39] 冷疏影,刘燕华. 中国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2):42-47.
    [40]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EB/OL]. (2007-10-30)[2020-10-11].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guidelines.pdf.

    [41]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19)[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42] 国家和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林业和草原年鉴2019[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43]

    SUTTON P C,DUNCAN S L,ANDERSON S J. Valuing our national parks:an ecological economics perspective[J]. Land,2019,8(4):1-17.

    [44]

    MALCZEWSKI J. 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a critical 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2004,62(1):3-65. doi: 10.1016/j.progress.2003.09.002

    [45]

    HOPKINS L 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land suitability map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M]//NDUBISI F O. The 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reader.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14.

    [46]

    CENGIZ T,AKBULAK C. Application of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and-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Dümrek Village (Çanakkale,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09,16:286-294. doi: 10.1080/13504500903106634

  • 期刊类型引用(2)

    1. 王伟,吴晨,李俊生.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启示. 生态学报. 2024(17): 7899-7908 . 百度学术
    2. 宿海颖,黄金丽,王爱华. 国外国家公园社会捐赠资金管理经验及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 2023(06): 85-8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6)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29
  • HTML全文浏览量:  387
  • PDF下载量:  70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18
  • 发布日期:  2021-06-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