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Employment Term Tasks for Secondary Colleges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引导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教育评价改革之路。高校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高校二级学院是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推进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主体。以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评价方向,深化落实评价新理念,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探究聘期任务体系对建设教育评价的价值、结构、功能体系的促进作用,分析聘期任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难点。初步构建了聘期任务体系框架,丰富聘期任务内涵,提出“平衡好五种关系”等思考,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评价改革及聘期任务体系构建提供有效参考。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explore a wa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that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orms to China's national settings, and guid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econdary colleges are at the leading edge (serving as the important front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ystem of employment term tasks for secondary colleges of universities and insists on the priority of mo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deep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ncept of evaluation, eliminat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ld system,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employment term task system of promoting the valu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the employment term task system. By initially 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employment terms and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i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oncept of "five balanced relations",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ing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employment term tasks.
-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总体方案》明确了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总体方案》详细阐释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宗旨目标、评价对象、评价导向、评价方式,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重要讲话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即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2]。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3]。高校要抓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全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一. 高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
《总体方案》提出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容[4]。具体至高校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建设符合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兼顾好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用评价指挥棒做好内部体系建设,助力高校更好地践行“四个服务”的办学根本。
一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演变
新时代教育评价内涵丰富,包含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等主要构成要素。从重要时间节点来看,可溯源至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在这一重要讲话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问题开展集中清理[5]。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相关举措文件陆续出台。2020年10月13日,《总体方案》的印发,明确了“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的内容,是对以往政策文件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并将教育评价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
从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不难看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现。《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同样,“五唯”的数量由“三”到“四”,再到“五”,体现出教育评价进一步明确了需要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教育发展方向。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带有政策性和科学性的属性,其核心都是帮助教育评价的内容专业化和体系科学化,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
二 高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以期用评价改革呼应时代特征、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建设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专业化和评价体系科学化[6]。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发挥着主体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机构的结合,担负着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使命。从教育教学角度看,在“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使其有别于企业和政府机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我国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现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高校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更需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及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 构建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单元,也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行为主体,将高校发展和改革任务在聘期内以工作任务的方式分解到各二级单位是基本做法之一,其内部的聘期任务体系往往直接反映教育评价改革的导向和目标。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是学院作为高校二级组织的教学科研单位,将整个聘期阶段内国家、社会及学校的要求内化于单位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的工作任务构架。因此,以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研究作为起点和突破口,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分析聘期任务体系的意义、难点、内涵,可为完善二级学院工作体制机制,提高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一 二级学院是高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抓手
《总体方案》针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提出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明确对学校、教师、学生、用人等评价的改革方向,列明了重点任务和改革思路。其中与高校相关的内容,改革对象虽有所不同且各有侧重,但整体的构架是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且其背后的运行都离不开起枢纽作用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是高校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作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更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在《总体方案》的指挥棒下,高校要做好系列破旧立新改革举措,需要以二级学院作为行动单元,将系列政策落实落细。
高等学校的亚层次组织指高等学校内一定组织结构层次上的基本单元,及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职能的组织,包括高等学校内的学院、系、教研室等[8]。学院作为高校的亚层次组织,是综合性大学内所实行的校、院、系三级架构和校、院两级管理的必然产物,也是符合高校内部发展规律、加强人财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在大学简政放权、重心下移的前提下,具有学术和行政双重属性的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作为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学院直面师生,处在师生工作的最前沿,是大学的办学主体。因此,在《总体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聚焦二级学院主体功能及工作情况,是评析高校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工作成效的关键。
二 聘期任务体系是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工作举措
教育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前者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组织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绩效开展的评价,后者指学校基于自身办学目标、育人理念等对教师和学生开展的评价活动[9]。就内部教育评价而言,要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和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内容融入校内各种评价制度中,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营造内部良好教育生态。聘期任务体系作为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学校充分使用内部评价的自主权,既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前置环节,也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举措。
聘期任务体系可以拆解为“聘期”“任务体系”两个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聘期是事业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的期限,是事业单位开展人员聘用制度的延伸[10],有别于企业的劳动合同期限。任务体系在本文中是高校对二级学院设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系统组成的概括,包含对二级学院任务的框架建设和内容建设,融入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学院阶段工作的具体目标。通过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实现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系统、协调、整体地提升工作效能。具有清晰定位和合理设计的聘期任务体系能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帮助二级学院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科学谋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推进落实,突出工作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 构建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的难点
聘期任务体系对二级学院明晰发展目标及路径,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实现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显而易见。但二级学院构建聘期任务体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难点问题。
一 资源配置的多少与任务设置的轻重难以匹配
各二级学院所获得的学校支持、所处的发展地位、肩负的战略使命等均存在差异,在任务设置上不可整齐划一。具体而言,师资情况(专任教师数量、教授数量等)、经费支持情况(双一流经费、基本科研业务经费等)、行业发展情况(特色行业定位、国家战略使命等)皆存在差异性,如何体现个性化内容和共性要求是任务体系构建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级学院在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配置的资源存在差异性,而在此时间段内所设置的任务,是否科学合理地与其相匹配,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学院的整体实力弱,非学校重点支持领域,所配置的资源较少,但其聘期任务与实力强的学院不相上下,就会形成担子重、支持少的局面,严重阻碍二级学院后续发展。同理,对实力强、资源多的学院,设置的任务较轻,即难以起到目标导向作用,甚至让二级学院固步自封,不能激活潜在发展动力。
二 难以在聘期任务体系中细化高校发展的软肋问题
在高校外部教育评价中,有多种类型的评价,比如在我国以政府机构为主的双一流建设评估、学科评估等,国外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世界大学排名等,国内第三方机构的软科、青塔大学排名等。无一例外,高校外部教育评价的对象是以高校为一个整体单位,较少对其内部的二级单位进行评价。针对外部教育评价所指出的高校发展短板或软肋问题,高校需要分析和辨别,并结合实际加以改进,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其中,高校的部分软肋问题难以甄别和细化至二级学院的聘期考核内容中,如办学空间、师资队伍等,这属于高校整体设计层面的工作内容。因此,如何区分和细化归属于二级学院需突出改进的工作重点和薄弱板块,做到任务设置科学合理,指导二级学院找准差距、填补空白,是构建聘期任务体系的难点。
三 聘期任务体系中量化指标难以准确合理设置
“五唯”的本质是对量化指标的过于追崇,致使其成为顽瘴痼疾。量化评价体系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区分的特点,具有一定优越性,但缺陷是无法准确反映整体状态,易导致“对照指标搞建设”的现象,从而异化教育评价的功能。定性和定量指标是聘期任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向都是对应高质量的聘期建设。在聘期任务体系构建中,采用何种标准界定某一部分的量化指标是必选项,有些内容则必须以定性指标为主导,但如何避免引入过多、过细、过功利化的量化指标,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 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探索
一 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是突出合法合规性。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既要把握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求,所覆盖的具体指标内容又要符合“破五唯”、立德树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还要根据高校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律和聘期工作的客观实际,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引领性,从而保证聘期任务指标体系客观公正。
二是突出内容全覆盖。聘期任务指标体系要结合二级学院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建立“基础+重点+特色”的任务指标和标准,既体现高校发展过程中对二级学院的共性要求,又体现二级学院自身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特色。主动对标对表“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的具体要求,在任务点的设置上实现全覆盖,做到既紧扣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又保住底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打造品牌,充分体现聘期任务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
三是突出实际可操作性。聘期任务指标体系要明确任务范围,确定刚性指标和量化指标,实现内容的具体化,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将聘期任务转化为各责任主体的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可考核的具体任务。定量任务明确说明,定性任务介绍说明,切实保证定量任务能对照完成和考核,定性任务突出效益评价和积极作为。
二 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要素构成
依据《总体方案》和上级文件精神,参照“双一流建设”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体系要求,结合高校发展和二级学院工作实际,对聘期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梳理,同时研提新形势下的工作内容,设置一级二级任务指标和任务点数的三层级指标体系。
在一级指标设置方面,基本覆盖高校需考察的二级学院的基本要素,以8项主要内容作为一级指标,具体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文化传承与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安全稳定。与“双一流”建设中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相比较,都包含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的基础要素。可以说,8项一级指标中有5项来源于外部教育评价中政府机构的评价指标,保证指标设计既合法合理,又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其中,剩余3项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文化传承与建设、安全稳定一级指标,前2项是双一流建设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传承创新优秀文化重要内涵的延伸,也是响应新时代党的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中增加“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一级指标,是实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安全稳定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和后盾,其工作成效影响到高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进而在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中安全稳定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二级指标设置方面,突出重点任务要求,加大覆盖的任务点要求,分别对应8个一级指标,共计设置25项内容作为二级指标,具体参见表1。从中不难看出,作为高校主要业务构成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的二级指标共计15项,占比60%,以此保证聘期任务体系贴合实际。以“双一流”建设中的指标体系为参考,从数量上看,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二级指标少于“双一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从内容上看,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的二级指标分类更清晰,区分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加入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情况,体现“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直接上升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级指标中,进一步凸显其重要地位。“双一流”中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一级指标包含科学研究成果、科研项目与平台2个二级指标,而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中“科学研究水平”包含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技获奖、支撑平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6个二级指标。不难看出,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科学研究水平”更加细化,是落实“破五唯”的具体写照,体现综合评价,尤其是成果转化的纳入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行业领域影响力。
表 1 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建立健全党组织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加强政治把关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推动事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育引 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人才培养 本科生人才培养 教师教学发展 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科技获奖 支撑平台 成果转化 智库建设 文化传承与建设 文化传承与建设 社会服务 校友工作 国内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科研合作 国际影响力 安全稳定 校园安全 实验室安全 在作为三级指标的具体任务点的设置上,采用分而治之,由对应的主要分管一级指标的职能部门牵头成立工作组,以“一院一策”的方式确定。例如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相关的其他职能部门成立“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组。工作组根据各二级学院的资源配置、发展经验、问题挑战、未来预期进行预先设置,再通过与各二级学院轮番协商,确定各二级学院常规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的任务点。其中,确定任务点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红线问题、刚性指标不让步,包括“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等;弱化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量化指标应结合二级学院实际设置,定性指标更多偏重工作的过程性建设,比如国家级人才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数量要求应合理;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等。长期的定性工作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实现二级学院既非原地踏步,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努力后能到达的水平。
三 聘期任务体系的拓展适用
从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可看出,任务点即具体实际的任务内容是由系列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分别制定。这是从问责评价思想向相互信任的评价思想的转变,弱化了评价者的优势地位和被评价者的“被问责”地位。但目前仅仅是从直接下达任务到协商沟通任务的一种角色的转变,要真正保持二者之间基于信任达成的合作关系,需要再加一层保险,即对职能部门也要拓展适用聘期任务体系。根据职能部门的工作定位和属性,其聘期任务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单位工作职能、聘期目标任务(包括上级要求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专项规划工作)、年度工作计划。职能部门不同于二级学院,有一致的职能定位,且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年度计划都不尽相同,能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聘期任务体系。其中,与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的相通点在于职能部门的“聘期目标任务”这一部分,任务内容的设置起源于所有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任务点中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合理、综合描述。
按照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的构成设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工作机构,按照业务属性和工作职能对应管理的各一级指标。例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部门的高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可作为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中一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应管理机构。在涉及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相关任务点中,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优秀教材等量化指标以及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等质性评价,会主要体现在教务处的聘期任务体系中,即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完成情况影响职能部门的聘期任务完成情况,职能部门的聘期任务完成情况反映二级学院的聘期任务完成情况。因此,在工作机构中起到主要管理和资源配置作用的职能部门会对应更多的二级学院聘期任务的汇总和综合。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以聘期任务体系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通过信任机制建立合作完成目标的关系。
五. 思 考
一 做好考核评价体系,激活聘期任务体系效能
聘期任务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为牵引,指引二级学院发展的,而要使聘期任务指标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操作的考核环节。对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中所列任务点,设置配套的二级学院任务考核办法和绩效分配办法,以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活力。采用给任务点赋分计算、考核结果挂钩绩效的方法,单独设置任务考核体系和绩效分配体系,三个体系之间依次相耦合。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考核测评点,对二级学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将每年都应做的工作作为年度考核,长周期任务、校外竞争性指标设置为奖励。在任务设置、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的程序贯通下,能助推聘期任务体系落到实处,而非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文。考核评价是对聘期任务完成情况的客观评价和考量,绩效分配是对聘期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运用,能进一步促进二级学院提前科学谋划,合理设置年度计划,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也更深层次地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二 平衡好“五种关系”,力求聘期任务体系科学合理
从构建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的意义、难点、方法等的探究中,不难发现其实质都是落实《总体方案》中的立德树人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目的,科学合理推进二级学院聘期任务体系构建,需主要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解决好重点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聘期任务中要突出聘期发展的重点工作,减少日常基础性工作内容,避免重点模糊,而在实际岗位职责中细化日常工作要求。二是平衡好聘期任务与年度任务的关系。厘清聘期任务和年度任务的定位,有助于实际工作中区分主次。聘期任务是整个聘期发展的目标体系,发挥导向作用;年度任务是细化落实到每年的分解目标,指导具体工作。三是协调好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关系。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工作组设置聘期任务,提供资源服务,二级学院的部分指标同样是部分职能部门的任务指标;二级学院完成聘期任务,支撑职能部门工作,推进高校整体发展。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联系,通过聘期任务体系使二者相互成就,职能部门下达任务的同时附带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二级学院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是职能部门主要职能的达成。四是处理好聘期任务与聘期考核的关系。聘期任务明确方向,压实责任感,是聘期考核的着力点;聘期考核合理配置资源,调动积极性,促进任务高质量完成。聘期任务与聘期考核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二者运行的目标仍是促进二级学院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办学水平提升。五是处理好聘期任务与资源配置的关系。聘期任务的轻重多少,与提供给二级学院的资源密切相关,就具体二级学院而言,根据聘期任务配置新进教师、经费投入、人才称号、重点平台建设等资源,同时二级学院享有一定的人财物分配政策,才能让二级学院积极主动地完成聘期任务体系中的各项任务。
-
表 1 高校二级学院聘期任务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建立健全党组织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加强政治把关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推动事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育引 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人才培养 本科生人才培养 教师教学发展 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 科技获奖 支撑平台 成果转化 智库建设 文化传承与建设 文化传承与建设 社会服务 校友工作 国内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科研合作 国际影响力 安全稳定 校园安全 实验室安全 -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1-06-06].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4-20)[2021-06-06]. http://china.cnr.cn/news/20210420/t20210420_525466016.shtml. [3]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6-06]. http://m.cnr.cn/news/20210528/t20210528_525498856.html. [4]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 [2021-06-06].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 王兆璟. 新时代教育评价的伦理规制[J]. 现代大学教育,2021(1):27. doi: 10.3969/j.issn.1671-1610.2021.01.005 [6] 张应强,赵锋. 从我国大学评价的特殊性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J]. 江苏高教,2021(2):1-7. [7] 教育部科技司. 从我国大学评价的特殊性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 [EB/OL].(2020-12-03)[2021-06-06].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17/sfcl/202012/t20201203_503054.html. [8] 冒荣, 刘义恒. 高等学校管理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40. [9] 石中英. 打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总体战[N/OL].(2020-10-22)[2021-06-0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714759. [10]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EB/OL].(2002-07-06)[2021-06-0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651.htm. -
期刊类型引用(3)
1. 李娟娟. 把握新职业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社会与公益. 2025(04): 168-170 . 百度学术
2. 李博志. 基于价值引领的高校继续教育提质发展. 继续教育研究. 2024(02): 1-5 . 百度学术
3. 庞珮瑜,贺敏娟,王茜. 新时代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改革困境与路径创新. 大学. 2024(04): 153-15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16
- HTML全文浏览量: 175
- PDF下载量: 30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