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引用本文: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Wang Lanhui, Ren Bao, Xia Lingxin, Lu Yimeng. The Equity of Beijing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Citation: Wang Lanhui, Ren Bao, Xia Lingxin, Lu Yimeng. The Equity of Beijing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兰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资源环境统计。Email:wang_lanhui@163.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TU985

The Equity of Beijing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 摘要: 城市公园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娱乐机会、提升美学价值、促进身心健康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多重功能,是城市居民环境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北京市9 311个居民小区为研究单元,利用在线地图的真实规划数据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综合可达性,并计算了综合公平性。然后,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分析了北京市城市公园的公平性。得到以下结论:总体上看,北京市城市公园公平性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呈现明显的“内部面状、中部线状、外部点状”圈层性结构,公平性得分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公共交通在高人口密度的居民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较低;北京市城市公园的基尼系数为0.35,与国外超大型城市相比空间分配公平性更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配置失衡。
  • 图  1  不同出行方式下不同人口密度小区的公平性对比

    图  2  北京居民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统计

    图  3  北京城市公园的公平性得分分布

    图  4  公平性得分与人口热力值洛伦兹曲线

    图  5  北京城市公园人口热力值的区位熵

    表  1  30 min内不同交通方式可获得的城市公园不同维度权重 %

    交通方式步行骑行驾车公共交通
    公园质量得分权重24.3731.9130.1128.01
    公园数量得分权重20.5026.1828.4725.02
    公园面积得分权重36.8427.5829.6130.61
    可达时间得分权重18.2914.3311.8116.36
    下载: 导出CSV
  • [1] BYRNE J A,WOLCH J. Nature,race,and parks: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geographic research[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9,33(6):743-765. doi:  10.1177/0309132509103156
    [2] BYRNE J,WOLCH J,ZHANG J. Planning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an urban national pa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9,52(3):365-392. doi:  10.1080/09640560802703256
    [3] MORGAN H,KATRINA W,STEPHANIE C,et al. Using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k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indicators,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and racial/ethnic composi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48:159-169.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5.12.016
    [4] WOLCH J R,BYRNE J A,NEWELL J P. Urban green space,public health,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 'just green enough'[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5:234-244.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4.01.017
    [5] XIAO Y,LI Z,WEBSTER C. Estima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ivately-supplied green spa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and property value:evidence from Shanghai,China[J]. Land Use Policy,2016,54:439-447.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6.03.001
    [6] FLOYD M F,JOHNSON C Y. Coming to terms with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outdoor recreation:a conceptual discussion with research implications[J]. Leisure Sciences,2002,24(1):59-77. doi:  10.1080/01490400252772836
    [7] NOWAK D J,ROWNTREE R A,MCPHERSON E G.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urban tree cover[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6,36(1):49-57. doi:  10.1016/S0169-2046(96)00324-6
    [8] 付彦荣,贾建中,王洪成,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研究[J]. 中国园林,2020,36(7):32-36. doi:  10.19775/j.cla.2020.07.0032
    [9] 王敏,朱安娜,汪洁琼,等. 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J]. 生态学报,2019,39(19):7035-7046.
    [10] 江海燕,周春山,高军波. 西方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2011,35(7):72-77.
    [11] TALEN E. The social equity of urban service distribution:an exploration of park access in Pueblo,Colorado,and Macon,Georgia[J]. Urban Geography,1997,18(6):521-541. doi:  10.2747/0272-3638.18.6.521
    [12] 江海燕,肖荣波,周春山.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J]. 规划师,2010,26(2):66-72.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10.02.012
    [13] TALEAI M,SLIUZAS R,FLACKE J.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equit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using spatial multi-criteria analysis[J]. Cities,2014,40:56-69. doi:  10.1016/j.cities.2014.04.006
    [14] YE C,HU L,LI M.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changes in a high-density city:a case study of Macau from 2010 to 2015[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8,66:106-115. doi:  10.1016/j.jtrangeo.2017.11.009
    [15] DAI D. Racial/ethnic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where to interven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2(4):234-244.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1.05.002
    [16] 林康,陆玉麒,刘俊,等. 基于可达性角度的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9,28(1):215-224,278.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9.01.022
    [17] WOLCH J,WILSON J P,FEHRENBACH J. Parks and park funding in Los Angeles:an equity-mapping analysis[J]. Urban Geography,2005,26(1):4-35. doi:  10.2747/0272-3638.26.1.4
    [18] 赵艳福,李艳宾,汪璐. 基于GIS的宁波城市公园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3):93-97. doi:  10.3969/j.issn.1672-5867.2021.03.025
    [19] HANSEN W 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5:73-76.
    [20] DALVI M Q,MARTIN K M. The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some preliminary results[J]. Transportation,1976,5(1):17-42. doi:  10.1007/BF00165245
    [21] MALLICK R K, ROUTRAY J K. Identification and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rural service centers in Kendrapara District,Orissa,India:a GIS-based appl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01,3(1):99-105. doi:  10.1016/S0303-2434(01)85027-3
    [22] 尹海伟,孔繁花,宗跃光. 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 生态学报,2008(7):3375-3383.
    [23] TALEN E. Neighborhoods as service providers: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pedestrian acces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3,30(2):181-200. doi:  10.1068/b12977
    [24] 周廷刚,郭达志.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04(6):1157-1163.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4.06.010
    [25] 马林兵,曹小曙.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11-115.
    [26] 尹海伟,孔繁花. 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06(1):17-24. doi:  10.3321/j.issn:1005-264X.2006.01.003
    [27] 黄应淮,刘小平,刘艳平,等. 基于高德地图API的多种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时空可达性分析−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6):50-57.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8.06.008
    [28] 王丽雯,王丽娜,刘东云. 北京朝阳区:基于GIS网络分析法的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21(2):132-136.
    [29] LANGFORD M, HIGGS G, FRY R. Multi-modal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analysis of primary health care accessibility[J]. Health & Place,2016,38:70-81.
    [30] 浩飞龙,张浩然,王士君. 基于多交通模式的长春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J]. 地理科学,2021,41(4):695-704.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4.016
    [31] 许基伟,方世明,刘春燕,等. 基于G2SFCA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J]. 资源科学,2017,39(3):430-440.
    [32] 江海燕,周春山,肖荣波. 广州公园绿地的空间差异及社会公平研究[J]. 城市规划,2010,34(4):43-48.
    [33] 梁颢严,肖荣波,廖远涛. 基于服务能力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J]. 中国园林,2010,26(9):15-19.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0.09.006
    [34] 张超. 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6.
    [35] GUPTA K,KUMAR P,PATHAN S K. Urban neighborhood green index–a measure of green spaces in urban are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5(3):325-335.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2.01.003
    [36] 魏和清, 罗良清. 实用统计学[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37] 李春艳,郭继孚,安志强,等. 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发展建议−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J]. 城市交通,2016,14(2):29-34.
    [38] 周聪惠. 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演进研究[J]. 中国园林,2020,36(12):52-56.
    [39] SMITH M D, GOODCHILD M, LONGLEY P. Geospatial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software tools[M]. Leics: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07.
    [40] WÜSTEMANN H,KALISCH D,KOLBE J. Access to urban gree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 in German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4:124-131.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7.04.002
    [41] 章佳民. 基于改进可达性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0.
    [42] 车冰清,杜艳,简晓彬. 江苏省城市公交站点综合服务水平差异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5):53-57.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20.05.010
    [43] 周春山,江海燕,高军波.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J]. 城市规划,2013(10):84-89.
    [44] 牟凤云,张增祥,迟耀斌,等.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京市1973—2005年间城市建成区的动态监测与驱动力分析[J]. 遥感学报,2007(2):257-268. doi:  10.11834/jrs.20070236
    [45] 孙喆,阿拉太,张珣.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的公平性量化评估−以北京六环内公园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5):83-90.
  • [1] 王静文.  安顺屯堡聚落的地方性解读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82-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76
    [2] 彭建.  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6-1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94
    [3] 万易, 毕晨, 张金光, 赵兵.  交通出行多模式下城市公园空间公平性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47-5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66
    [4] 谷晓丹, 罗玲玲, 陈红兵.  基于可供性机制的环境设计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14-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2
    [5] 李, 鹏, 副教授,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二十四:基于生态代表性的加拿大国家公园 动态反馈遴选机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0): 53-54.
    [6] 郑月宁, 贾倩, 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21-2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5
    [7] 周娴.  传统文化语境下生态心理疗法在城市公园的推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26-3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25
    [8] 文贤庆.  环境保护与世界性的环境正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28-33.
    [9] 祁立南, 杜红玉, 包志毅.  北京城市公园春季观花木本植物观赏特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42-46.
    [10] 张华.  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游憩需求与健康效益感知研究 以杭州城市公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87-92.
    [11] 韩晓璐, 缪东玲.  中美木质家具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4): 71-77.
    [12] 郭永久, 赵鸣.  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宝鸡市渭河河道规划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64-69.
    [13] 曾杰杰, 聂影, 杨红强.  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2): 63-68.
    [14] 闫 荣, 闫 莉.  景观设计中场地特性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唐山市弯道山公园改扩建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58-61.
    [15] 张哲, 李霞, 潘会堂, 何昉.  用AHP法和人体生理、心理指标评价深圳公园绿地植物景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30-37.
    [16] 林雁.  从人化的全面性谈梅文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8-14.
    [17] 李素英.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68-71.
    [18] 周询.  从嫁接到有性杂交——“达尔文主义”遗传育种理论的应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86-91.
    [19] 毕华兴, 郭超颖, 林靓靓.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伦理学基础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29-32.
    [20] 张劲峰, JeannettevanRijsoort, 周鸿, 耿云芬.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概念:参与性自然资源监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60-64.
  • 加载中
图(5) / 表ll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3
  • HTML全文浏览量:  78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1-2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7-25
  • 刊出日期:  2022-09-30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作者简介:

    王兰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资源环境统计。Email:wang_lanhui@163.com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TU985

摘要: 城市公园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娱乐机会、提升美学价值、促进身心健康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多重功能,是城市居民环境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北京市9 311个居民小区为研究单元,利用在线地图的真实规划数据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综合可达性,并计算了综合公平性。然后,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分析了北京市城市公园的公平性。得到以下结论:总体上看,北京市城市公园公平性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呈现明显的“内部面状、中部线状、外部点状”圈层性结构,公平性得分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公共交通在高人口密度的居民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较低;北京市城市公园的基尼系数为0.35,与国外超大型城市相比空间分配公平性更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配置失衡。

English Abstract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引用本文: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Wang Lanhui, Ren Bao, Xia Lingxin, Lu Yimeng. The Equity of Beijing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Citation: Wang Lanhui, Ren Bao, Xia Lingxin, Lu Yimeng. The Equity of Beijing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 城市公园作为影响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娱乐机会、提高美学价值、促进身心健康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多种功能[1-7]。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居民的旅游出行大幅减少,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环境,对疫情防控和维持公众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8]。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成为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实现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上的公平正义对于增强居民福祉、增加空间包容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9]。北京作为世界上超大型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人口不断增长,居民对城市公园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公平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土地空间十分有限,城市公园公平性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城市公园的公平性,旨在对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议,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增加居民福祉,进而促进城市公园的公平性。

    • 国外对城市公园公平性概念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早期人均公共服务地域均等性研究阶段后,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逐渐关注资源与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结构是否契合[10]。Talen[11]在1997年最早将公平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园中,其研究强调了绿色资源应达到供给和人群需求的匹配。20世纪初至今,城市公园在社会资源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分配是否合理[12]备受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人群的社会属性,研究不同年龄[13]、种族[14]、宗教[15]等群体使用城市公园的公平性。

      可达性是衡量城市公园公平性的主要指标[16-17],也是衡量公园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揭示了居民享有城市公园的程度[18]。Walter Hansen[19]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和量化公式,其核心内涵被认为是衡量从空间中的某个区位到达另一区位获取某种利益的容易程度[20],并成为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量化评估的重要方法[11]。国内外学者尝试用多种方法对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进行了计算,有缓冲区法[21]、最小临近距离法[22]、引力模型法[23-24]、费用加权距离法[25-26]、网络分析法[27-28]、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不同方法。但各种可达性的测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没有考虑道路的等级、实时路况、等待时间等情况差异,都会影响到可达性的计算。近年来随着空间感知及移动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不同的交通模式和采用地图大数据的算法来计算时间或者距离成本成为新发展趋势[29-30]。利用在线地图大数据算法测度不同交通模式下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不仅考虑到多模式交通出行的时间成本,也考虑了供给点的服务能力与需求点的需求量,其对可达性的测度更加客观[30]

      国内对于城市公园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大多通过可达性的差异或特定阈值内可获得的城市公园数量来表示城市公园可达状况[31-32],大多研究集中在城市公园的供给侧,采用城市公园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32],以及建设用地见园比和社区见园比[33]等对城市公园进行定量评价,从小区居民需求侧的相关分析较少。城市公园的公平性评价大多数从可达时间维度,或结合公园面积、数量维度进行讨论[31,34],而未考虑公园质量维度,而公园质量也会影响城市公园公平性[35]

      为综合评价城市公园的公平性,本文从居民小区的需求侧角度出发,从城市公园质量、数量、面积和可达时间等维度综合评价城市公园公平性,并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讨论城市公园公平性,评价城市公园供需的空间匹配特征。

    • 本文研究区域为北京市全市范围,共包括16个区,用Python爬取了所有区的9 311个居民小区,并获取北京市250个城市公园的993个公园入口地图坐标。数据来源于2021年7月链家网https://www.lianjia.com/。因出行时间受道路的等级、实时路况、等待时间等因素影响,为确保获取真实的居民出行数据,研究采用高德地图路径规划服务功能(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接口计算从居民小区通过步行、骑行、驾车和公共交通4种交通方式到达城市公园的路线规划数据,对城市公园的公平性进行综合评价。

      为进一步分析人口与城市公园的空间匹配情况,本研究爬取了研究区域工作日晚上9:00的百度地图的热力值,该热力值通过移动通信基站来衡量区域的用户数量,数据真实可靠,能够反映北京市人口分布和密度。

    • 为综合评价城市公园的公平性,本文计算了不同交通方式在30 min内的可获得城市公园的质量、数量、面积和时间得分,加权得到了每个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然后结合人口密度分布,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进行城市公园公平性分配的整体性评价以及基于区位熵的城市公园空间分配的公平性评价。

    • 研究表明30 min是居民能承受的城市公园出行最大时间阈值[34],本文以30 min为时间阈值,以不同交通方式下可获得的城市公园质量、面积、数量、可达时间作为衡量公平性的不同维度,按10分制赋值,通过得分对城市公园公平性进行综合评价。城市公园质量数据爬取自2021年7月1日大众点评中城市公园的点评分数,取评分4.5分以上的城市公园为高质量公园(大众点评评分规则显示,评分4.5分以上的场所,行业排名在前20%)。为了避免偶然性误差,本文选取2021年7月非特殊天气上午8:30 ~ 11:30,不同交通方式下居民小区和城市公园大门之间的平均通行时间数据,计算获得居民小区到达公园入口的最短时间均值,作为该小区到达该公园的可达时间。

      城市公园公平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下:

      $$ {s}_{i1}=\dfrac{Q-{Q}_{\mathrm{m}\mathrm{i}\mathrm{n}}}{{Q}_{\mathrm{m}\mathrm{a}\mathrm{x}}-{Q}_{\mathrm{m}\mathrm{i}\mathrm{n}}}\times 10 $$ (1)
      $$ {s}_{i2}=\dfrac{W-{W}_{\mathrm{m}\mathrm{i}\mathrm{n}}}{{W}_{\mathrm{m}\mathrm{a}\mathrm{x}}-{W}_{\mathrm{m}\mathrm{i}\mathrm{n}}}\times 10 $$ (2)
      $$ {s}_{i3}=\dfrac{N-{N}_{\mathrm{m}\mathrm{i}\mathrm{n}}}{{N}_{\mathrm{m}\mathrm{a}\mathrm{x}}-{N}_{\mathrm{m}\mathrm{i}\mathrm{n}}}\times 10 $$ (3)
      $$ {s}_{i4}=\dfrac{T-{T}_{\mathrm{m}\mathrm{a}\mathrm{x}}}{{T}_{\mathrm{m}\mathrm{i}\mathrm{n}}-{T}_{\mathrm{m}\mathrm{a}\mathrm{x}}}\times 10 $$ (4)

      其中:$ {s}_{i1} $ 为第i种交通方式下30 min内可获得的城市公园质量得分,Q为小区30 min内可达高质量城市公园数量的得分;$ {s}_{i2} $为第i种交通方式下30 min内可获得的城市公园数量得分,W为小区30 min内可达城市公园的数量的得分;$ {s}_{i3} $为第i种交通方式下30 min内可获得的城市公园面积得分,N为小区30 min内可达城市公园的总面积的得分;$ {s}_{i4} $为第i种交通方式下30 min内可获得的城市公园所用时间得分,T为小区30 min内可达城市公园时间所需的平均值的得分。

      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基于城市公园质量、数量、面积和可达时间4个维度,其公平性指标综合采用了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变动信息[36],得到指标权重见表1

      表 1  30 min内不同交通方式可获得的城市公园不同维度权重 %

      交通方式步行骑行驾车公共交通
      公园质量得分权重24.3731.9130.1128.01
      公园数量得分权重20.5026.1828.4725.02
      公园面积得分权重36.8427.5829.6130.61
      可达时间得分权重18.2914.3311.8116.36

      计算不同交通方式下居民小区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的公式如下:

      $$ {S}_{ij}=\sum {w}_{ij}\times {s}_{ij} $$ (5)

      式中:$ {S}_{ij} $为小区每一种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取值范围[0,10];i = 1,2,3,4分别为步行、骑行、驾车和公共交通4种交通方式;j = 1,2,3,4为公园的可达性的4个维度(即30 min可达城市公园的质量、数量、面积和可达时间);$ {w}_{ij} $为第i种交通方式可达的城市公园在质量、数量、面积和可达时间维度的对应权重;sij分别为第i种交通方式下可达城市公园在质量、数量、面积和可达性时间维度的得分。

      不同交通方式的权重确定依据居民通勤出行结构,步行、骑行、驾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分别为39%、8%、22%、31%[37]。通过公式(6),得出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

      $$ S={{\sum }_{i}}S_i{a}_{i} $$ (6)

      式中:S为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 {a}_{i} $为4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 {S}_{i} $为小区第i种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

    •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公园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本研究使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来测度城市公园公平性总体特征,用区位熵来描述公平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基尼系数通常用来测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38]。为衡量城市公园公平性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文用基尼系数计算了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对于人群的分配水平。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 {G}_{P}=1-\sum _{i=1}^{n}({P}_{i}-{P}_{i-1})\;\;({L}_{i}+{L}_{i-1}) $$ (7)

      式中:$ {G}_{P} $为城市公园公平性的基尼系数,$ {P}_{i} $为前i个小区的人口热力值占总热力值的百分比,$ {L}_{i} $为前i个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占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的百分比。当i = 1时,$ {P}_{0} $ = 0,$ {L}_{0} $ = 0。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在空间上与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区位熵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人口密度所享有的城市公园资源的空间分布。为更直观地描述其空间聚集程度,将居民小区归入所在街道进行其区位熵的计算,其公式为:

      $$ {Q}_{i}^{t}=({S}_{i}/{t}_{i})/(S/t) $$ (8)

      式中:$ {Q}_{i}^{t} $为街道i对于人口分布情况的区位熵,$ {S}_{i} $为街道i对应的公平性得分,S为研究区域的公平性累计得分,$ {t}_{i} $为街道i对应的平均人口热力值,t为研究区域的人口累计热力值。

    • 基于居民小区的人口热力值,通过K-means聚类将小区分成3类:高人口密度小区、中人口密度小区和低人口密度小区。本研究比较了不同人口密度的小区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不同交通方式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存在差异(见图1)。

      图  1  不同出行方式下不同人口密度小区的公平性对比

    • 综合评价居民小区可获得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到居民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分布总体情况,并利用Arc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在兼顾数据数量和数值范围的同时,使组内的相似性最大,而组间之间的相异性最大[39]。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分为5组(高、较高、中、较低、低)。计算结果显示,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且呈现明显的圈层性,北京的城市发展从二环不断向外扩张到三环、四环、五环,一直到现在的六环(见图2)。公平性得分高的居民小区近九成集中在四环以内(见图3),且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其中,二环内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整体较高且成面状。这是由于二环附近公园质量较高,路网密集,城市公园数量较多且较为集中,但大部分的城市公园面积较小,如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北三环和西三环附近公平性得分较高的区域呈现线状,附近公园数量较多、较为分散,但整体城市公园质量与城市公园面积水平较低。四环以外的城市公园公平性较高的小区多以高质量公园为中心呈点状分布,由内而外逐渐减弱。

      图  2  北京居民小区的城市公园公平性得分统计

      图  3  北京城市公园的公平性得分分布

      城市公园公平性综合得分明显偏低的区域多集中在超大型社区、商业办公区和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例如回龙观、天通苑等社区,由于其社区较大、交通不便,且附近公园质量较差、数量较少。部分商业区城市公园公平性也较差,如大望路、卢沟桥附近,主要由于地处商业办公区,虽然有相应的绿地景观配套设置,但政府在这类地区设置的城市公园较少。还有部分城市公园公平性较低的地区其开发程度较低、城市配套设施待完善,如高碑店和通州区。

    • 本研究计算北京城市公园与人口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G为0.35(见图4),对比其他超大型城市(德国柏林为0.69[40],上海为0.38[41]),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相对合理,但仍接近国际普遍认可的基尼系数不公平警戒线0.4,其城市公园的资源分配相对失衡,与人口资源的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配置失衡。经洛伦兹曲线的进一步研究可知,北京城市公园的公平性与人口分布的失配较明显,在30 min的时间阈值下,对城市公园享有水平较低的人群而言,10%的人口仅可获得3.2%的城市公园,对于城市公园享有水平较高的人群而言,10%的人口则可以获得20.9%的城市公园(见图4)。

      图  4  公平性得分与人口热力值洛伦兹曲线

    • 城市公园的公平性还体现在城市公园与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公平性,为了更直观地描述空间聚集程度,本研究据式(8)计算了276个街道的区位熵(见图5)。区位熵越大意味着该街道人均享有城市公园的水平越高,区位熵等于1代表城市公园分配的平均水平。

      图  5  北京城市公园人口热力值的区位熵

      根据计算结果,区位熵指数小于1的街道数量有177个,占街道总数的64%,表明单位人口享有的城市公园服务低于平均水平的街道超过了总街道数的一半,且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外。区位熵极低的街道主要集中六环外的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平谷区、顺义区和通州区,虽然大多数街道人口聚集程度较低,但是受区位交通条件所限,各类基础服务设施较少,高质量城市公园数量也较少。区位熵极高的街道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但四环内八里庄街道、垡头街道、团结湖街道区位熵相对于四环内的其他地区也明显偏低。

    • 1)高人口密度小区通过公共交通获取城市公园的公平性较差。步行、骑行和驾车的交通方式可获得的城市公园的公平性都是高密度人口小区最高,其次是中密度人口小区,最低的是低密度人口小区。而公共交通在高人口密度的居民小区的可获得城市公园公平性低于中密度人口小区。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由于高人口密度居民小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布局不尽合理。相关研究表明,公交站点分布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42],高人口密度区域,有更加密集的公交站点分布,但这也可能导致停靠站点过多、交通拥堵、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成本,从而造成了高人口密度小区的居民城市公园公平性降低。

      2)北京市城市公园公平性呈现明显圈层性结构。总体上看,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呈现明显的“内部面状、中部线状、外部点状”的圈层性结构,城市功能与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城市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延续性和累积性[43],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影响着北京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北京历史悠久,不少风景名胜主要集中在二环、三环内;另一方面,四环内是21世纪前北京市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和城市功能的承载地,且建成区扩展基本上呈现出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方式[44],城市公园资源在内环相对集中,这导致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从内环到外环呈现逐渐减弱的圈层性结构。

      3)北京市城市公园的配置存在一定失衡。北京市城市公园资源的基尼系数为0.35,尽管有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公园供给侧的空间公平性较为合理[45],从需求侧来看,北京城市公园的公平性还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四环以外单位人口享有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服务水平较低。区位熵极低的街道主要集中在六环外的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平谷区、顺义区和通州区,区位熵极高的街道相对分散且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

    • 1)优化高人口密度小区公共交通的线路配置。因公共交通线路在高人口密度小区的布局不尽合理,可以在高人口密度小区增加“定制公交”“城市公园专线”,从而优化其出行线路,缩短从小区到公园的时间成本,提高高人口密度小区到城市公园的可获得性,从而促进城市公园的公平性。

      2)增加骑行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骑行方式下城市公园的可获得性高于步行和公共交通,具有成本低、环保的特点,可通过完善配套骑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骑行专用道,打造无障碍自行车通行线路,设置便捷的存取停放设施,进一步促进城市公园的公平。

      3)增加“口袋公园”“楼顶公园”“共享公园”“社区公园”以满足居民需求。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利用“拆墙透绿”,通过拆除违建实施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未来,城市公园土地供给增加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在回龙观、天通苑等超大型社区内部增加“社区公园”,也可在八里庄街道、垡头街道等区位熵较低的街道增加“口袋公园”“楼顶公园”,从而增加其城市公园的公平性。对于内环开发程度较高,人口较为稠密,但城市公园的公平性仍较低的地区,推动附属绿地的“共享公园”,鼓励将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办公区和医院的附属绿地分时段向公众开放,提高绿地利用效率,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城市公园公平性。

参考文献 (4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