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引用本文: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Wang Yanbin, Qian Xin, Cai Mengmeng, Zhao Zheng.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Ecosystems in Mega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Citation: Wang Yanbin, Qian Xin, Cai Mengmeng, Zhao Zheng.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Ecosystems in Mega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基金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一般科研项目“上海城市林业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SK202025)、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五大新城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2022-G-12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雁斌,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与政策。 Email:wangyanbin@bjfu.edu.cn 地址:100013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中图分类号: TU985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Ecosystems in Mega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 摘要: 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现有研究缺乏以市民视角的功能价值量化评价,难以客观分析当前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现状与需求。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居环境、文化遗产、教育、美学等4个方面,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功能的价值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重要性和绩效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就功能价值的差异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就提升特大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提出具体建议。
  • 图  1  研究及调查区域

    图  2  基于IPA框架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分布

    表  1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
    文化服务功能A
    人居环境价值B1 人文环境改善C1
    文化休闲活动C2
    森林康养活动C3
    带动资产增值C4
    文化遗产价值B2 历史文化价值C5
    文物价值C6
    文化品牌价值C7
    教育价值B3 德育教育价值C8
    专业教育价值C9
    学术科研活动C10
    促进社会和谐C11
    美学价值B4 景观观赏价值C12
    艺术启迪价值C13
    声景观价值C1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指标权重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权重指标权重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157 9 人文环境改善C1 0.078 1
    文化休闲活动C2 0.011 0
    森林康养活动C3 0.019 3
    带动资产增值C4 0.049 5
    文化遗产价值B2 0.351 6 历史文化价值C5 0.120 9
    文物价值C6 0.139 9
    文化品牌价值C7 0.090 6
    教育价值B3 0.378 2 德育教育价值C8 0.107 7
    专业教育价值C9 0.181 2
    学术科研活动C10 0.059 5
    促进社会和谐C11 0.029 9
    美学价值B4 0.112 3 景观观赏价值C12 0.079 4
    艺术启迪价值C13 0.011 4
    声景观价值C14 0.021 6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等级参数评价结果

    目标层准则层模糊评价状态
    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019 1 0.025 5 0.046 8 0.029 6 0.036 9
    文化遗产价值B2 0.107 0 0.059 2 0.088 4 0.044 7 0.052 3
    教育价值B3 0.119 4 0.053 1 0.094 5 0.049 0 0.062 3
    美学价值B4 0.017 0 0.009 7 0.031 8 0.026 4 0.027 5
    总功能价值SB 0.087 7 0.046 0 0.077 8 0.041 9 0.050 9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模糊综合
    评价得分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
    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157 9 2.748 7
    文化遗产价值B2 0.351 6 3.352 6
    教育价值B3 0.378 2 3.312 8
    美学价值B4 0.112 3 2.663 1
    总功能价值SB 3.255 8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差异性评价结果

    变量个体特征总功能价值 人居环境价值 文化遗产价值 教育价值 美学价值
    均值F均值F均值F均值F均值F
    性别 3.15 0.07 3.45 0.01 2.61 1.18 3.00 1.98 3.55 0.60
    3.14 3.45 2.70 2.89 3.50
    年龄 18 ~ 29岁 3.10 0.63 3.41 0.91 2.56 2.84** 2.97 1.13 3.47 2.21*
    30 ~ 39岁 3.21 3.44 2.86 3.07 3.47
    40 ~ 49岁 3.18 3.49 2.76 2.87 3.61
    50 ~ 59岁 3.17 3.53 2.66 2.90 3.59
    60岁及以上 3.13 3.54 2.48 2.79 3.72
    学历 小学及以下 3.19 1.71 3.58 2.29* 2.71 0.82 3.05 1.69 3.42 1.84*
    初中(中专) 3.05 3.44 2.49 2.77 3.51
    高中(大专) 3.15 3.50 2.61 2.97 3.54
    本科 3.21 3.49 2.71 3.03 3.59
    硕士及以上 3.02 3.28 2.60 2.82 3.38
    每月可支配收入 2000元及以下 3.10 1.51 3.44 0.73 2.55 2.60* 2.90 1.39 3.51 0.29
    2001 ~ 5000元 3.21 3.46 2.78 3.04 3.56
    5001 ~ 10000元 3.14 3.42 2.71 2.90 3.54
    10000元以上 3.34 3.68 2.88 3.19 3.61
    居住区域 内环以里 3.18 3.62*** 3.49 2.42** 2.68 1.46 3.01 3.49*** 3.54 5.46***
    内环—中环 3.07 3.41 2.52 2.78 3.57
    中环—外环 3.25 3.53 2.75 3.09 3.63
    外环—绕城高速 3.25 3.53 2.73 3.11 3.63
    绕城高速—市界 2.98 3.31 2.57 2.77 3.27
    市辖区以外 2.91 3.27 2.41 2.73 3.23
    居沪年限 1年及以内 3.02 1.78 3.37 3.20 2.52 0.86 2.80 0.85 3.38 3.39***
    2 ~ 4年 3.13 3.40 2.59 3.01 3.50
    5 ~ 10年 3.07 3.34 2.62 2.90 3.41
    11 ~ 14年 3.12 3.40 2.76 2.87 3.44
    15年及以上 3.23 3.57 2.71 2.99 3.66
    注:******分别表示1%、5%、10%水平显著。
    下载: 导出CSV
  • [1] MA B,ZHOU T,LEI S,et al. Effects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residents' well-being[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 Sustainability,2018,6:1-17.
    [2] DICKINSON D C,HOBBS R J.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haracteristics,challenges and lessons for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J]. Ecosystem Services,2017,25:179-194. doi:  10.1016/j.ecoser.2017.04.014
    [3] 张文娟. 北京城市森林休闲服务供给及对其感知分析[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5-22.
    [4] LARSON L R,KEITH S J,FERNANDEZ M,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urban greenways:What's the public's perspective?[J]. Ecosystem Services,2016,22:111-116. doi:  10.1016/j.ecoser.2016.10.004
    [5] PROGRAM M. Ecosystems & human wellbeing: wetlands and water synthesis [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5: 1-68.
    [6] DE GROOT R S,WILSON M A,BOUMANS R M.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goods and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2002,41(3):393-408. doi:  10.1016/S0921-8009(02)00089-7
    [7] 毛齐正,罗上华,马克明,等.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2,32(17):5589-5600.
    [8] GODDARD M A,DOUGILL A J,BENTON T G. Scaling up from gardens: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s[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10,25(2):90-98.
    [9] 张绪良,徐宗军,张朝晖,等. 青岛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净化服务价值[J]. 生态学报,2011,31(9):2576-2584.
    [10] 田志会,王润,赵群,等. 2000-2012年北京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2(6):76-83.
    [11] 李会杰,张宏敏,孙敬克,等. 基于模拟旅行费用法的城郊农田休闲娱乐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平顶山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153-160.
    [12] 张春慧,王乃昂,陈美招. 贵清山地质公园游憩价值评估[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203-208. doi:  10.3969/j.issn.1003-7578.2014.02.035
    [13] BIELING C.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s revealed through short stories from residents of the Swabian Alb (Germany)[J]. Ecosystem Services,2014,8:207-215. doi:  10.1016/j.ecoser.2014.04.002
    [14] GOULD R K,KLAIN S C,ARDOIN N M,et al. A protocol for eliciting nonmaterial values through a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frame[J]. Conservation Biology,2015,29(2):575-586. doi:  10.1111/cobi.12407
    [15] 段彦博,雷雅凯,吴宝军,等. 郑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及动态研究[J]. 生态科学,2016,35(2):81-88. doi:  10.14108/j.cnki.1008-8873.2016.02.013
    [16] 王亚飞,邱尔发,韩玉丽. 基于EKC曲线的北京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85-190.
    [17] 姜刘志,杨道运,梅岑岑,等.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2(3):424-431.
    [18]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统计年鉴2019[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19] HANSMANN R,HUG S M,SEELAND K. Restorati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 Urban forests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20] ARNBERGER A,EDER R. The influence of green space on community attachment of urban and suburban residen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2,11(1):41-49.
    [21] SINGLETON R, STRAITS B C.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44.
    [22] 任莉颖,邱泽奇,丁华,等. 问卷调查质量研究:应答代表性评估[J]. 社会,2014,34(1):196-214. doi:  10.15992/j.cnki.31-1123/c.2014.01.007
    [23]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doi:  10.3321/j.issn:1000-0933.1999.05.004
    [24] 康文星,吴耀兴,何介南,等.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林业科学,2008,44(12):129-134.
    [25] NOWAK D J,GREENFIELD E J,HOEHN R E,et al.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by trees in urban and community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3,178(1):229.
    [26] 张德成. 城市森林福利效益评价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27] 蒋玲俐. 城市森林公园学生科普旅游需求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28] 王德,黄万枢. 外部环境对住宅价格影响的Hedonic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7,31(9):34-41.
    [29] 闫迪.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环境教育研究与提升规划[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30] 雷硕,马奔,温亚利. 北京市民对古树名木保护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4):73-79.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7.113
    [31]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J]. 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1948,27(4):379-423.
    [32] SMITH V K,KAORU Y. Signals or noise? explaining the variation in recreation benefit estim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2):419-433. doi:  10.2307/1242344
    [33] PORTNEY P R, STAVINS R N, FREEMAN A M. Public polici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1990.
    [34] 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338-353. doi:  10.1016/S0019-9958(65)90241-X
    [35]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等. 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 地理学报,2010,65(2):244-255. doi:  10.11821/xb201002011
  • [1] 李琳, 张涛, 田治威.  居民对城市生态系统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26
    [2] 胡雄蛟, 宋昌素, 范馨悦, 肖燚, 徐卫华, 欧阳志云.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73
    [3] 王志康.  生态系统进化与开放的生态文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30
    [4] 何思源, 苏杨, 程红光, 王蕾, 闵庆文.  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价值认知的差异与管理对策——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206
    [5] 高琪.  生态系统规律蕴含的哲学思想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69
    [6] 郑月宁, 贾倩, 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5
    [7] 殷炜达, 李璇.  城市绿地规划中古建筑特殊用材培育功能的发掘与实现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7
    [8] 李周, 柯水发, 刘勇, 宋增明, 包英爽.  中国西部土地退化防治成效及经验借鉴以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 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张志永, 杨军, 李珣, 张文娟, 黄从红.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现状分析 ———基于对城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裘晓雯.  乡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态与功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陈云芳, 刘宪钊.  多功能林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 宋军卫, 樊宝敏.  森林的文化功能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苏祖荣.  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与当代哲学比较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 张哲, 李霞, 潘会堂, 何昉.  用AHP法和人体生理、心理指标评价深圳公园绿地植物景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李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 李岩, 王立群.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 宁艳杰, 刘远军, 张志强.  宜居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模型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 纪永贵.  槐树的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 李素英.  网络格局 带状绿地 绿色生态 ——杭州市滨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胡建忠, 朱金兆.  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方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加载中
图(2) / 表ll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9-01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基金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一般科研项目“上海城市林业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SK202025)、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五大新城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2022-G-121)
    作者简介:

    王雁斌,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与政策。 Email:wangyanbin@bjfu.edu.cn 地址:100013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中图分类号: TU985

摘要: 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现有研究缺乏以市民视角的功能价值量化评价,难以客观分析当前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现状与需求。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居环境、文化遗产、教育、美学等4个方面,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功能的价值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重要性和绩效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就功能价值的差异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就提升特大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提出具体建议。

English Abstract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引用本文: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Wang Yanbin, Qian Xin, Cai Mengmeng, Zhao Zheng.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Ecosystems in Mega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Citation: Wang Yanbin, Qian Xin, Cai Mengmeng, Zhao Zheng.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Ecosystems in Mega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化和生态资源差异化开发,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社会经济融合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当前一段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多重服务[1-2]。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非物质服务,即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简称CES)也越发受到关注[3-4]。从定义来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以人为核心,将生态环境功能价值不断衍生和赋能,以满足人民对自然文化的多重需要。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用和惠益,体现为精神与宗教、娱乐与生态旅游、美学、激励、教育和文化继承等多方面的功能,显著影响了人类身心健康、精神文化等福祉的实现,因而其价值衡量标准同样应当基于个体的主观感知和需求加以考量[5-7]

    为反映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度,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服务方面[8-10]。而非物质的文化服务功能测度较为困难,多采用定性分析或经济成本效益衡量,包括旅行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 简称TCM)和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简称CVM)及这两种方法改进应用,测度对象以乡村休闲旅游价值、景区游憩价值等为主[11-1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市场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功能性的强弱[13-14],需要将市民这一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象和最终受益者的角色纳入系统分析当中[15-17]。因此,本研究从市民生态需求的视角出发,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价,对其重要性及功能进行科学评价,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和改善市民生态环境福祉提供参考和依据。

    • 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见图1)。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心城区是指外环高架路以内区域,包括黄浦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全部区域,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高架路以内区域。这一区域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约660 km2,约占全市土地面积10.41%),但人口集中度较高(约1 000万人,约占城市常住人口的41.36%),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与资源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18]

      图  1  研究及调查区域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规范,具体研究调查点确定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具有典型性的城市绿地,包括公园、公共绿地和社区绿地3种类型[19-20]:①公园是指具备生态、游憩、美化等作用的公园范围内的绿化区域,包括城市公园、主题公园、动植物园林以及森林公园等;②公共绿地是指道路两旁绿化带、卫生隔离带、公共广场草坪等公共绿化区域,包括广场绿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③社区绿地是指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化区域,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等。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上述3类绿地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城市绿地形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预调研及访谈设计问卷初稿,并对问卷量表进行多轮测试与完善,剔除数据信度与效度较低的量表问题,并且对提高问卷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应答率进行了特别的考虑[21-22],形成问卷的最终版本。基于此,本研究确定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时间分别为2019年10月和2020年5月,最终得到608份有效问卷。调研人员全部为具有农林经济管理或资源环境相关专业背景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并且在调研开始前接受了专门的实地调研培训。在调研中,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受访者,综合考虑了上海市民群体和具体调研区位的复杂性特征,旨在降低抽样误差、提升问卷数据搜集的准确性。

    •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现实价值是其产生社会有用性的物质基础,其功能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供给、调节、文化、支持4个方面[23-26]。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作为一种衍生的非物质服务,其内涵与表现形式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深化。综合前人观点[27-30]及上海的实际情况,将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聚焦于人居环境、文化遗产、教育和美学4个方面(见表1)。具体的取值方式按照市民对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价值态度强弱,取值1 ~ 5,依次代表功能价值很低、低、一般、较高、很高。

      表 1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
      文化服务功能A
      人居环境价值B1 人文环境改善C1
      文化休闲活动C2
      森林康养活动C3
      带动资产增值C4
      文化遗产价值B2 历史文化价值C5
      文物价值C6
      文化品牌价值C7
      教育价值B3 德育教育价值C8
      专业教育价值C9
      学术科研活动C10
      促进社会和谐C11
      美学价值B4 景观观赏价值C12
      艺术启迪价值C13
      声景观价值C14

      具体分析如下:①人居环境价值(B1),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包括了人文环境的改善、对文化休闲活动的承载,以及提供森林康养活动和带动住房等城市其他资产增值的价值,是一种比较客观的价值体现;②文化遗产价值(B2),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深层次价值,包含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及文化品牌价值;③教育价值(B3),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方面,除包括德育、专业教育方面的价值外,还涵盖了学术科研活动价值,即研学科普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通过自然教育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价值;④美学价值(B4),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比较主观的价值类型,包括传统的景观观赏价值和声景观价值,以及更加广泛的艺术启迪价值。

      此外,笔者从实地调研发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具有比较明确的认知,即各类功能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实际效用。另外,考虑到不同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实现过程及作用主体是存在差异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复杂的耦合性,某一功能的发挥可能受限于其他多重功能影响,需要对各类型功能之间的影响方式及效应进一步探讨。

    • 在本研究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各项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贡献度存在差异性,因而不同指标应当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熵”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中热力学领域,并在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熵权法理论[31-32]。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 简称EWM)是一种根据观测值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方法。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主要基于原始数据的自身特征,因而有效降低了评价过程中的其他扰动因素,是多目标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33]。熵权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第i个受访市民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值yij,并按照式(1)计算各指标值的占比zij

      $$ {z}_{ij}=\frac{{y}_{ij}}{\displaystyle {\sum} _{i=1}^{m}{y}_{ij}}\qquad 0 \leqslant {z}_{ij} \leqslant 1,\; 0\leqslant i\leqslant m,\; 0\le j \leqslant n $$ (1)

      其次,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e和效用值d。若L = 1/ln m,则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和效用值dj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 {e}_{j}=-L\sum _{i=1}^{m}{z}_{ij}\mathrm{l}\mathrm{n}\,{z}_{ij} $$ (2)
      $$ {d}_{j}=1-{e}_{j} $$ (3)

      显而易见,某项指标的效用值dj越高,其相应的权重就越大。据此,可以对指标权重进行估计。第j项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 {w}_{j}={d}_{j}/\sum _{j=1}^{n}{d}_{j} $$ (4)

      经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之后,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34]提出的基于模糊集理论建立起来的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所聚焦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具有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思想从数量上刻画和描述其功能价值。具体采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绿地的人居环境价值、文化遗产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评价,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总功能价值进行评价。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构建多种指标组成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其中,一级指标集B1 = {C1, C2, C3, C4}、B2 = {C5, C6, C7}、B3 = {C8, C9, C10, C11}、B4 = {C12, C13, C14},二级指标集A = {B1, B2, B3, B4};其次,请m位受访市民对指标集A = {C1, C2, C3, ···, C14} 在评语集V下逐一发表评价并形成模糊映射,对每位受访市民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可以得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

      $$ \begin{split} \boldsymbol{R}=&\left[\begin{array}{c}\begin{array}{c}{r}_{1}\\ {r}_{2}\end{array}\\ \begin{array}{c} \vdots \\ {r}_{m}\end{array}\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c}\begin{array}{cc}{r}_{11}& \\ {}_{}& {}_{}\end{array}& \begin{array}{cc}\dots & {r}_{1n}\\ & \end{array}\\ \begin{array}{cc} \vdots & \vdots \\ {r}_{m1}& \end{array}& \begin{array}{cc} \vdots & \vdots \\ \dots & {r}_{mn}\end{array}\end{array}\right]\quad 0\leqslant i\leqslant m,\;0\leqslant j\leqslant n \end{split}$$ (5)

      式中:rij表示第i受访市民关于指标集中第j指标的评语程度(rij ≤ 1)。同时,根据熵权法计算结果可得各级指标的权重集向量KB。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各类文化服务价值的一级模糊评价集SB1SB2SB3SB4,计算公式为

      $$ {S}_{Bi}={K}_{Bi}*{\boldsymbol{R}}_{\boldsymbol{B}i}=\left({b}_{1i},{b}_{2i},\cdots ,{b}_{ni}\right) $$ (6)

      式中:$ * $表示广义模糊合成运算,(a1, a2,···am)表示模糊权矢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j的最大值所对应的评语Vj即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最佳结果。若以$ \hat{*} $$\check{*} $分别表示广义模糊“与”和“或”运算,则bj的计算方式为

      $$ {b}_{j}=\left({a}_{1}\hat{*}{r}_{1j}\right)\check{*}\left({a}_{2}\hat{*}{r}_{2j}\right)\check{*}\dots \check{*}\left({a}_{m}\hat{*}{r}_{mj}\right) $$ (7)

      其次,基于二级模糊指标集A={B1, B2, B3, B4},以SB1SB2SB3SB4可构造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B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SB,具体形式如下。

      $$ {\boldsymbol{R}}_{\boldsymbol{B}}=\left[\begin{array}{c}\begin{array}{c}{S}_{B1}\\ {S}_{B2}\end{array}\\ \begin{array}{c}{S}_{B3}\\ {S}_{B4}\end{array}\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c}\begin{array}{cc}{b}_{11}& {b}_{12}\\ {b}_{21}& {b}_{22}\end{array}& \begin{array}{cc}{b}_{13}& {b}_{14}\\ {b}_{23}& {b}_{24}\end{array}\\ \begin{array}{cc}{b}_{31}& {b}_{32}\\ {b}_{41}& {b}_{42}\end{array}& \begin{array}{cc}{b}_{33}& {b}_{34}\\ {b}_{43}& {b}_{44}\end{array}\end{array}\right] $$ (8)
      $$ {S}_{B}={K}_{B}{\boldsymbol{R}}_{\boldsymbol{B}}=({b}_{1},{b}_{2},\cdots ,{b}_{n}) $$ (9)

      最后,需要基于一级和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的评语模糊子集SBSBi,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筛选模糊综合评价集中的最大值所对应评语集作为等级参数评价结果。基于与评语集相对应的评分集,利用向量内积运算得到模糊综合的量化评价结果PP为一个实数),即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总功能价值的量化打分结果。

      $$ {P=S}_{B}{\boldsymbol{N}}_{j}=\sum _{j=1}^{n}{b}_{j}{N}_{j} $$ (10)

      式中:$ {S}_{B}=\left({b}_{1},{b}_{2},\dots ,{b}_{n}\right) $为评语模糊子集,Nj = (N1, N2, N3, N4, N5T为评分集。

    • 为确保问卷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在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本调查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 α的计算结果为0.838,表明调查问卷信度可接受[35]。利用熵权法进行各类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指标权重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权重指标权重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157 9 人文环境改善C1 0.078 1
      文化休闲活动C2 0.011 0
      森林康养活动C3 0.019 3
      带动资产增值C4 0.049 5
      文化遗产价值B2 0.351 6 历史文化价值C5 0.120 9
      文物价值C6 0.139 9
      文化品牌价值C7 0.090 6
      教育价值B3 0.378 2 德育教育价值C8 0.107 7
      专业教育价值C9 0.181 2
      学术科研活动C10 0.059 5
      促进社会和谐C11 0.029 9
      美学价值B4 0.112 3 景观观赏价值C12 0.079 4
      艺术启迪价值C13 0.011 4
      声景观价值C14 0.021 6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可以得到人居环境价值的模糊评价子集RC1RC2RC3RC4,进而整合为人居环境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B1

      $$ \begin{split} &{\boldsymbol{R}}_{\boldsymbol{B}1}=\left[ \begin{array}{c}\begin{array}{c}{R}_{C1}\\ {R}_{C2}\end{array}\\ \begin{array}{c}{R}_{C3}\\ {R}_{C4}\end{array}\end{array} \right]=\\& \left[ \begin{array}{c}\begin{array}{cc}\begin{array}{cc}0.195\;7& 0.110\;2\\ 0.004\;9& 0.016\;4\end{array}& \begin{array}{ccc}0.268\;1& 0.138\;2& 0.287\;8\\ 0.282\;9& 0.409\;5& 0.286\;2\end{array}\end{array}\\ \begin{array}{cc}\begin{array}{cc}0.019\;7& 0.062\;5\\ 0.069\;1& 0.312\;5\end{array}& \begin{array}{ccc}0.396\;4& 0.317\;4& 0.203\;9\\ 0.304\;3& 0.166\;1& 0.148\;0\end{array}\end{array}\end{array} \right] \end{split} $$

      同理,可得文化遗产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综合评价矩阵RB2RB3RB4。同时,由表2可得权重集KB1KB2KB3KB4以及KB,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得到由一级模糊评价集SB1SB2SB3SB4所组成的二级模糊矩阵。

      $$ \begin{split} &{\boldsymbol{R}}_{\boldsymbol{B}}=\left[ \begin{array}{c}\begin{array}{c}{S}_{B1}\\ {S}_{B2}\end{array}\\ \begin{array}{c}{S}_{B3}\\ {S}_{B4}\end{array}\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c}\begin{array}{cc}\begin{array}{cc}0.019\;1& 0.025\;5\\ 0.107\;0& 0.059\;2\end{array}& \begin{array}{ccc}0.046\;8& 0.029\;6& 0.036\;9\\ 0.088\;4& 0.044\;7& 0.052\;3\end{array}\end{array}\\ \begin{array}{cc}\begin{array}{cc}0.119\;4& 0.053\;1\\ 0.017\;0& 0.009\;7\end{array}& \begin{array}{ccc}0.094\;5& 0.049\;0& 0.062\;3\\ 0.031\;8& 0.026\;4& 0.027\;5\end{array}\end{array}\end{array} \right] \end{split} $$

      同理,经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可得总功能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S}_{B}={K}_{B}{\boldsymbol{R}}_{\boldsymbol{B}}= $(0.087 7, 0.046 0, 0.077 8, 0.041 9, 0.050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筛选方式,可知:总体上,市民认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各项文化服务功能尚可。其中,对总功能价值的评价为“很高”, 对于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评价为“一般”,对于文化遗产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评价则为“很高”(见表3)。

      表 3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等级参数评价结果

      目标层准则层模糊评价状态
      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019 1 0.025 5 0.046 8 0.029 6 0.036 9
      文化遗产价值B2 0.107 0 0.059 2 0.088 4 0.044 7 0.052 3
      教育价值B3 0.119 4 0.053 1 0.094 5 0.049 0 0.062 3
      美学价值B4 0.017 0 0.009 7 0.031 8 0.026 4 0.027 5
      总功能价值SB 0.087 7 0.046 0 0.077 8 0.041 9 0.050 9

      进一步地,对SBSB1SB2SB3SB4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归一化矩阵RB

      $$\begin{split} & {\boldsymbol{R}}_{\boldsymbol{B}}=\left[ \begin{array}{c}\begin{array}{c}{S}_{B}^{{'}}\\ {S}_{B1}^{{'}}\end{array}\\ \begin{array}{c}{S}_{B2}^{{'}}\\ {S}_{B3}^{{'}}\\ {S}_{B4}^{{'}}\end{array}\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cc}\begin{array}{cc}0.288\;2& 0.151\;3\\ 0.121\;2& 0.161\;2\end{array}& \begin{array}{ccc}0.255\;6& 0.137\;6& 0.167\;2\\ 0.296\;2& 0.187\;7& 0.233\;6\end{array}\\ \begin{array}{cc}0.304\;3& 0.168\;5\\ 0.315\;6& 0.140\;5\\ 0.150\;9& 0.086\;1\end{array}& \begin{array}{ccc}0.2515& 0.127\;1& 0.148\;7\\ 0.249\;7& 0.129\;4& 0.164\;7\\ 0.282\;9& 0.235\;4& 0.244\;7\end{array}\end{array} \right] \end{split} $$

      基于此,可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总功能价值、人居环境价值、文化遗产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打分结果(见表4)。模糊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出教育价值 > 文化遗产价值 > 人居环境价值 > 美学价值。首先,市民认为上海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教育价值权重最高,表明教育价值是准则层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市民最看重的是城市绿地在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乡村不同,城市区域的人工景观较多而自然景观较少,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了最主要的自然教育场所,尤其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教育、推动青少年对自然的认识等德育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市民认为上海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遗产价值权重也较高,特别是公园绿地生态系统常常反映了上海城市风貌与本地历史文化情况,形成了宝贵的园林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品牌价值。相对而言,市民对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评估权重较低,这表明现有的绿地生态系统无论从面积、数量、结构、文娱体育设施建设、景观设计等各方面,尚未满足市民的需求,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

      表 4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模糊综合
      评价得分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
      文化服务功能价值A
      人居环境价值B1 0.157 9 2.748 7
      文化遗产价值B2 0.351 6 3.352 6
      教育价值B3 0.378 2 3.312 8
      美学价值B4 0.112 3 2.663 1
      总功能价值SB 3.255 8
    • 根据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本研究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 & performance Analysis,简称IPA)框架进一步分析各项功能价值的优势、劣势,总结可提升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着力点。具体步骤为:以二级功能价值权重和模糊评价得分取值范围分别形成横轴(重要性评价)和纵轴(绩效评价),将14项二级功能价值的权重平均值(0.0714)和模糊综合评价得分的平均值(2.8479)为分割点,形成IPA网格(见图2)。

      图  2  基于IPA框架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分布

      按照IPA象限划分,可以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4个方面的讨论:①第一象限是优势区,代表处于这一区域的指标因素对市民最为重要,且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最强。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文化品牌价值、德育教育价值和专业教育价值的IPA点位落在这一区域,表明其功能表现很好,其重要性和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继续保持;②第二象限为维护区,这一区域内指标因素的重要性较低,但其价值实现情况较好。带动资产增值(C4)这一指标因素落在该区域,其受市民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高,可能与不是市民主观关注点有关;③第三象限是机会区,这一区域内的指标因素受市民重视程度与实际价值实现相对较差。具体而言,文化休闲活动、森林康养活动、学术科研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艺术启迪价值和声景观价值的功能表现不佳,市民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也远远不够。相比于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等功能,处于第三象限区域的因素目标性强,也更趋于“隐性”,与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存在相关性;④第四象限是改善区,市民们认为该区域的因素同样非常重要,但价值实现方面并不理想。也就是说,位于该区域内的人文环境改善和景观观赏价值的功能表现不佳,不能满足市民对该类型文化服务功能的需求。

    • 考虑到市民评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可能存在的主观性,本研究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alysisofvariance,简称ANOVA),结合受访市民个体特征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差异性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个体特征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差异性是否显著,计算结果以列联表的形式体现(见表5)。

      表 5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差异性评价结果

      变量个体特征总功能价值 人居环境价值 文化遗产价值 教育价值 美学价值
      均值F均值F均值F均值F均值F
      性别 3.15 0.07 3.45 0.01 2.61 1.18 3.00 1.98 3.55 0.60
      3.14 3.45 2.70 2.89 3.50
      年龄 18 ~ 29岁 3.10 0.63 3.41 0.91 2.56 2.84** 2.97 1.13 3.47 2.21*
      30 ~ 39岁 3.21 3.44 2.86 3.07 3.47
      40 ~ 49岁 3.18 3.49 2.76 2.87 3.61
      50 ~ 59岁 3.17 3.53 2.66 2.90 3.59
      60岁及以上 3.13 3.54 2.48 2.79 3.72
      学历 小学及以下 3.19 1.71 3.58 2.29* 2.71 0.82 3.05 1.69 3.42 1.84*
      初中(中专) 3.05 3.44 2.49 2.77 3.51
      高中(大专) 3.15 3.50 2.61 2.97 3.54
      本科 3.21 3.49 2.71 3.03 3.59
      硕士及以上 3.02 3.28 2.60 2.82 3.38
      每月可支配收入 2000元及以下 3.10 1.51 3.44 0.73 2.55 2.60* 2.90 1.39 3.51 0.29
      2001 ~ 5000元 3.21 3.46 2.78 3.04 3.56
      5001 ~ 10000元 3.14 3.42 2.71 2.90 3.54
      10000元以上 3.34 3.68 2.88 3.19 3.61
      居住区域 内环以里 3.18 3.62*** 3.49 2.42** 2.68 1.46 3.01 3.49*** 3.54 5.46***
      内环—中环 3.07 3.41 2.52 2.78 3.57
      中环—外环 3.25 3.53 2.75 3.09 3.63
      外环—绕城高速 3.25 3.53 2.73 3.11 3.63
      绕城高速—市界 2.98 3.31 2.57 2.77 3.27
      市辖区以外 2.91 3.27 2.41 2.73 3.23
      居沪年限 1年及以内 3.02 1.78 3.37 3.20 2.52 0.86 2.80 0.85 3.38 3.39***
      2 ~ 4年 3.13 3.40 2.59 3.01 3.50
      5 ~ 10年 3.07 3.34 2.62 2.90 3.41
      11 ~ 14年 3.12 3.40 2.76 2.87 3.44
      15年及以上 3.23 3.57 2.71 2.99 3.66
      注:******分别表示1%、5%、10%水平显著。

      结果表明:①不同的年龄阶段、学历文化、人均收入水平对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评价显著不同,具体表现为老年人、高学历人群、高收入水平人群认为当前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较为欠缺,城市快速变迁过程中绿地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确实得到提升,但文化底蕴还较为欠缺。②从区位来看,随着市民居住地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市民的总体评价、人居环境评价与美学价值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说明市中心的绿地的环境、美学以及总体评价较高,而郊区的城市绿地的美观程度与环境优美程度相对欠缺。同时,教育价值呈先递减再递增再递减的“波浪形”趋势。内环内面积较小的城市绿地靠近中小学,便于基础教育工作的展开,而面积较大的中环至绕城公路的城市绿地周边存在部分高校、研究所的科研基地,教育价值较高;而内环—中环与绕城高速以外的城市绿地距离学校、科研基地的距离较远,因此教育价值相对较低。③随着居沪年限的增加,市民对总功能价值和各类型功能价值的评价均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且以美学价值的评价最为显著。这表明老住户对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认知更加深刻,能够对美学价值这类深层次的文化服务价值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 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是未来特大城市生态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关注人、环境、文化三者融合发展,有效提升特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从市民视角出发对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进行主要类型划分及评价,并就可提升文化功能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教育价值、文化遗产价值、人均环境价值、美学价值,其中教育价值的权重值最高,表明市民最看重的是城市绿地在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相对偏低,表明现有的绿地生态系统在面积、数量、结构、文娱体育设施建设、景观设计等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评价结果中教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得分高于平均得分,而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得分则低于平均得分。可见,上海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教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较好,且市民对其重要性感知也足够强烈,需要保持这种态势;但是,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评价得分相对较低,且市民对于人居环境和美学功能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足,因而重要性评价也还不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相关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从差异性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居住区位和年限的市民对上海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评价有显著不同。老年人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价偏低而对美学价值的评价偏高;高学历市民对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评价较低;居住在中环和绕城高速之间的市民对各类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普遍较高;随着收入水平和居沪年限增加,市民对各类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也有所提高。

    • 特大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是提升城市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内容和新要求。赋予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发展内涵、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是实现其优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认为,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应当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①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紧凑、分布分散,提升其文化服务功能应注重差异化和精细化开发,因地制宜地将空间区位与城市历史文化、美学和教育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体现出不同城市的特色。②重点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的教育和文化遗产价值,进一步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发挥其在教育和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功能。③提升上海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人居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数量和可达性基础上,丰富绿地层次和结构,将地域自然生态特色、历史独特价值融入到绿地建设和景观设计之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推动城市绿地美学观赏价值的实现。④不同特征的人群对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有不同的感知和需求,未来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虑和设计,在满足整体城市科学和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公园绿地、公共绿地和社区绿地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差异化发展。同时,基于城市发展的客观阶段和最新的政策指向,不断调整和改进各类绿地的功能定位,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在实现其价值的同时促进整体社会生态福利的提升。

参考文献 (3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