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产业,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农产品需求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绿色发展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也为其他非农产业提供生产要素支持。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出现“农业绿色发展”,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难题。2017年出台了首部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发展理念进入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一并推进的战略规划[1],提出要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求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效果评价。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可见农业绿色发展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资源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流方向,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把握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以实现农业的全面绿色转型。
科学理解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也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发展思路。我国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发展水平开展了广泛研究,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①从生产技术层面,尹昌斌等[2]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运用农业技术构建农业生产、流通、营销“三大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②从要素关系层面,于法稳[3]将保护水土资源认定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孙炜琳等[4]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的绿色化。③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演进路径,金书秦等[5]将农业绿色发展概述为去污—生产清洁化、提质—产品优质化、增效—成效高阶化3个层次。马文奇等[6]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从追求经济发展向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国外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相似概念包括“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在国际上曾被认为是小规模的、低投入的,能够利用农场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一种农业[7]。Parviz Koohafkan[8]指出绿色农业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力和生产性农业系统等多重属性的新型农业模式。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建杰等[9]立足于农业“生产-加工-消费”系统,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李欠男等[10]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产出与投入情况选取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农业产值、农业面源污染等变量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产出指标,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孙炜琳等[3]认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要体现“两山”理念、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度建设、地区差异等内容,从而以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为一级指标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苏凯等[11]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以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绿色农产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构建了包括资源与生态安全、资源节约利用、高质产品与生活富裕、政策与科技支撑等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供给方面明确了主要的定量指标。为提高各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经合组织构建了农业环境指标(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变化、投入与产出、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物多样性等[12]。Sabiha等[13]认为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取决于农业实践和气候环境因素,如农民的环境意识、降雨土壤等,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ex,简称CEII),从手段、效果和感知的角度构建评估农业环境可持续性的指标,基于手段的指标如化肥施用量,基于效果的指标如土壤酸碱度,基于感知的指标如农民对环境变化的感知。Kanter等[14]从农业投入产出、生态环境、人类福祉层面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作物及牲畜产量、劳动生产率、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农业收入、营养健康水平等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现有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还未达成统一共识,对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文献梳理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或者是思辨推理下的主观认识而缺乏相应依据。本研究基于对农业绿色发展描述的政策文本内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农业绿色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手段、发展目标3个角度进一步丰富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解,结合其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
扎根理论被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研究方法,核心步骤是对资料的收集与编码,进一步挖掘出其内包含的相关信息,总结内在表述的核心概念,并对概念进一步概括形成范畴,最后通过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系来构建理论。此方法保证理论构建的特殊性及情境性[15],因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有关农业绿色发展阐释的政策文本进行自下而上逐级编码,编码过程主要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3个环节。
-
本文以“绿色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北大法宝”等网站检索查找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文本,最终选取的研究文本符合以下要求:①选取国家层面公开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政策文本;②选择对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描述与阐释的政策文本或文本中的某些段落;③剔除关联度低或者是仅提及“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农业”而未对其做出具体阐释的文本内容。由此,得到2015—2021年间发布的以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层级政策文本及其它文件中论述“农业绿色发展”的文本段落(见表1),共摘录约8万字并将其导入NVivo 11软件中。
表 1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部分政策文本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文件名称 2016-02-0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2017-01-26 农业部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8-09-11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9-01-11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0-03-0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 2021-08-23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先随机选择50项政策文本内容实施编码分析。首先进行开放性编码,即对选取的研究样本逐句概括内在观点,形成众多初始概念(见表2)。
表 2 开放性编码(部分)
原始资料 初始概念 在适度发展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转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绿色优质产品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继续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减少投入品使用 大力普及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 节能循环技术 强化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管理……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原料……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生产适合种植的有机肥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等……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知识技术培训 其次,为明晰初始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开展主轴性编码,对开放性编码过程中概括的核心观点再提炼形成范畴。主轴性编码是由质性资料提炼理论的中间环节[16]。此过程归纳出“产业发展模式”“技术装备研发”“产地环境保护”“生活条件改善”等范畴。
选择性编码是将提炼的范畴进一步分析,厘清范畴之间的关系建立核心范畴。核心范畴是将所有分析结果提炼浓缩后得到的关键词,能够说明整个研究的内涵,形成评价指标的理论框架。最终,本文形成了“农业绿色转型基础”“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目标”4个核心范畴(见表3)。
表 3 编码分析结果
核心范畴 范畴 部分初始概念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产业发展模式(42) 产业结构转型(17)、产业融合发展(10) 产业发展保障(83) 农业发展制度(33)、生态补偿与经济激励政策(24)、交流合作(9)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绿色种养(59)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19)、节水灌溉(12) 技术装备研发(63) 节能循环技术(12)、农机装备升级改造(8) 劳动力素质(13) 知识技术培训(9)、农业人才培养(2)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8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3)、加强污染治理(7) 产地环境保护(52) 保护生物多样性(31)、耕地保护(1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0) 资源利用管理(23) 资源循环利用(7)、资源合理开发(5)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方向(52) 生态品牌优质产品(14)、扩大产业规模(8) 生活条件改善(11) 人居环境整治(9)、农村居民生活质量(2) 注:括号内数字为出现频次。 -
将上述编码过程中剩余的6份研究文本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没有产生新概念与新范畴,因此本研究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的建构达到饱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是比较全面的。从形成的核心范畴来解释农业绿色发展,其中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范畴频次数量最多、占比较大,此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农业绿色转型基础为农业转型提供发展模式、政策制度的引领与保障。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改变着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绿色发展目标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主要从农业绿色发展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手段、发展目标3个方面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农业绿色发展立足于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变革优化问题,通过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明确政策制度保障,开展绿色科学种养、农业技术装备创新、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强农业污染防治与提升产地资源环境质量等实现手段,以达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绿色供给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品优质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质是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辨证统一。要发挥生态环境的生产性与娱乐性功能、生态系统的货币与非货币价值,也要强调经济发展方面对生态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为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提供了指导原则[17]。“两山”理论也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为农业绿色发展明确方向与路径,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既要减少投入品使用降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又要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
-
系统协同理论是从系统的全局观点出发,协调系统内部各个组成单元之间的联接关系,使系统根据预设的目标在整体上达到优化目标[18]。由于系统组织规模较大,需要考虑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影响有很多,因此系统协同的基本理念被认为是“分解—协调”方法,通过综合统筹优化复杂系统[19]。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任务,所要实现的目标诉求较多,主要关注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共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
指标的选取要在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编码结果并遵循目标一致性、可获得性、连续性等原则。根据编码分析结果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初始概念作为具有典型代表性且体现农业绿色发展特点的初始指标。由表3可知,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要重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发展的外部保障要包含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国际间交流合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量的绿色种养能力是关键生产要素,产地环境的改善要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生产生态品牌优质产品为农业发展重点目标,以产业结构转型、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继而再结合国家现有统计数据进行最终指标的筛选确定,保证指标的权威性与可获得性。最终从农业绿色转型基础、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目标4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见表4)。
表 4 农业绿色发展测度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含义 指标衡量方式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 农业产业结构形态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 产业融合发展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业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政策保障 农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亿美元 国际交流合作 商务部统计数据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技术研发水平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w·hm−2) 农业生产装备水平 农机总动力/耕地面积 化肥农药减量化水平/% 绿色种养 (上年化肥农药施用量−当年化肥农药施用量)/
上年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业高效用水 水利部统计数据 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万人 农业劳动力素质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耕地资源占比/% 产地环境保护 耕地面积/全国土地总面积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植物物种数量/种)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农村垃圾处理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统计年鉴数据 绿色优质产品产量/个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数量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发展规模 统计年鉴数据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用来评估绿色转型过程的前期基础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符合市场整体需求,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20],通过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来测评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力度。产业融合是提高产业活力,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来评估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能够降低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额外成本,获取资金支持提高绿色转型能力,运用农业财政支出占比评价财政政策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保障水平。国际农业合作交流是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共谋农业绿色发展的共有诉求,农业对外投资是利用国内外市场影响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水平测度用来评估生产技术的研发与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现状。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是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支撑,以新技术手段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评估农业技术研发水平的指标,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体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当前绿色种养成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方式,运用化肥农药减量化水平评估绿色种养生产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是影响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使用的重要考量,运用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来体现农业劳动力素质情况。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测度结果用以评估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自然资源保护使用情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依然是工作重点,通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状况。耕地资源与水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源要素[2],用耕地资源占比、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判产地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生产要素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农业自然生产力与农业发展效益,本研究以植物物种数量反映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结果来评估农业绿色发展的产出效益。农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村庄清洁行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判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结果。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优质安全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农业总产值、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评估农业产出效益。
-
本文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2016—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农业年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城乡统计年鉴》,以及农业农村部网站、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中查询的统计数据,参照其他学者的测评方法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再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十三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
$$ \begin{gathered} 逆指标: \mathop X\nolimits_{ij}^{'} = \frac{{(\mathop X\nolimits_{\max } - \mathop X\nolimits_{ij} )}}{{(\mathop X\nolimits_{\max } - \mathop X\nolimits_{\min } )}} \\ \\ \end{gathered} $$ (1) $$ 正指标:\mathop X\nolimits_{ij}^{'} = \frac{{(\mathop X\nolimits_{ij} - \mathop X\nolimits_{\min } )}}{{(\mathop X\nolimits_{\max } - \mathop X\nolimits_{\min } )}} $$ (2) 式中:
$\mathop X\nolimits_{ij}^{'} $ 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原始数据,Xmax与Xmin分别表示某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
第i年第j项指标占该指标所有年份合计的比例Pij:
$$ P_{ij} = {X^{'}_{ij}}/\sum\limits_{i = 1}^m {{X^{'}_{ij}}} $$ (3) 式中:m代表样本数,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16—2020年共5年的有关数据,因此m = 5。
第j项指标熵值Ej计算公式为:
$$ E_j = - \frac{1}{{\ln \;m}}\sum\limits_{i = 1}^m {P_{ij}} \ln P_{ij} $$ (4) 式中:m为样本数量5,0 ≤ Ej ≤ 1。
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计算公式为:
$$ d_j = 1 - E_j $$ (5) 式中:dj越大该指标所占权重越大。
各指标的权重Wj计算公式为:
$$ W_j = d_j/\sum\limits_{j = 1}^m {d_j} $$ (6) -
$$ S_{iz} = \sum\limits_{j = 1}^n {{W_j}} X_{ij}^{'} $$ (7) 式中:Siz表示第i年第z层一级指标绿色发展指数,n为该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数量。
$$ F_i = \sum\limits_{z = 1}^q {{S_{iz}}} $$ (8) 式中:Fi表示第i年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q为一级指标数量,本文q = 4。
-
1)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平均发展水平不高,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由表5可知,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由0.227上升至0.765,农业绿色发展的平均水平为0.517。2016年到2017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缓慢,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农业绿色转型基础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两者贡献率近70%。2017年到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速度增加,各因素都有一定的贡献。农业绿色转型基础指标变化平稳,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与农业绿色发展目标有较大程度的改进,促进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处于下降趋势,拉低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表 5 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贡献率测度结果
年份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综合指数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2016 0.122 0.537 0 0 0.105 0.463 0 0 0.227 2017 0.107 0.297 0.071 0.197 0.142 0.394 0.04 0.111 0.36 2018 0.112 0.202 0.131 0.236 0.196 0.354 0.115 0.208 0.554 2019 0.114 0.168 0.221 0.325 0.141 0.208 0.203 0.299 0.679 2020 0.116 0.152 0.259 0.339 0.096 0.125 0.294 0.384 0.765 2)农业绿色转型基础指标间变化差异较大。农业绿色转型基础指数的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与农业对外投资存量处于增长态势,一方面表明农业产业结构一直向高级化转型,另一方面国家于2016年首次对农业对外合作开展总体部署,农业全方位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成效推动农业绿色化。农业财政支出占比于2017年逐年提高,我国开始构建农业支持体系。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对农业绿色发展有着较大贡献,但直至2020年一直持续下降,意味着农业发展依旧缺乏活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路径。
3)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改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对农业绿色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指标在2018年出现大幅度上升,原因在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更新应用技术,完善农业设施装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我国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其减量化水平在2016—2019年上升明显,随后到2020年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与化肥农药减量化水平对绿色发展的贡献率最大。
4)农业资源环境存在不稳定性要素。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各指标变化如图3所示,其中对农业绿色发展贡献率最高的是耕地资源占比,2016—2018年一直稳定在较高位置,基于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2018年开始耕地资源占比急剧下降,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进程。农业部在2016年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试点工作,2017年启动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使得禽畜粪污与秸秆综合利用处于持续提升的状态。植物物种数量在2016—2019年缓慢增加,2020年数量明显减少,反映了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众多挑战,亟需相关的保护策略。
5)农业发展质量持续向好。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各指标指数如图4所示呈向上趋势,对农业绿色发展有着较为均衡的促进作用,且各指标都于2017年后上升态势进一步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产量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率最高,2017年农业部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起其供给量增加显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相当,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幅度略大。农村垃圾处理率指数相对较高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反映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们对优美生活环境需求增加,改善人居环境依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2015—2021年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逐级编码,从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手段、发展目标3个方面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构建了包括农业绿色转型基础、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目标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测度了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得到以下结论:①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平均水平不高,2018年开始快速发展,2020年发展指数达到良好水平。②我国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发展目标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绿色转型基础前期贡献作用强而后期逐渐减弱,资源环境保护还需加强。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看,农业对外投资、生产装备、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对农业绿色发展贡献较大,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技术研发、耕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①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业全产业链。运用工业生产技术设施等加工农产品实现农业工业化,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建立完善智慧物流配送设施,将互联网电商平台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高效对接,利用优势农产品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业。让农产品绿色生产、低碳加工和运输、销售等其他服务业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并向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②加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支撑,攻克关键技术瓶颈。鼓励相关企业、院校聚焦农业绿色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提高农业技术供给与转换水平。诸如开展与地方生态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种养技术,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配套技术研发。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育,强化耕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及合理开发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采用轮作休耕、有机肥替代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优质耕地数量。增加野生植物生境保护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
摘要: 农业绿色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对2015—2021年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级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概括出农业绿色发展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手段、发展目标,以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平均水平不高,2018—2020年发展较快达到良好水平。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技术研发、耕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Abstract: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ransform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achiev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pplies the grounded theory to code the national-level policy tex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during 2015−2021, and outline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practical means, and development goals to be addressed by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t further refines a universally applicabl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on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from 2016 to 2020.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verage level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0 is not high,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during 2018‒2020 has reached a good level. In the futur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re important concerns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
- grounded theory /
-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表 1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部分政策文本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文件名称 2016-02-0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2017-01-26 农业部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8-09-11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9-01-11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0-03-0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 2021-08-23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表 2 开放性编码(部分)
原始资料 初始概念 在适度发展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转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绿色优质产品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继续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减少投入品使用 大力普及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 节能循环技术 强化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管理……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原料……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生产适合种植的有机肥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等……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知识技术培训 表 3 编码分析结果
核心范畴 范畴 部分初始概念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产业发展模式(42) 产业结构转型(17)、产业融合发展(10) 产业发展保障(83) 农业发展制度(33)、生态补偿与经济激励政策(24)、交流合作(9)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绿色种养(59)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19)、节水灌溉(12) 技术装备研发(63) 节能循环技术(12)、农机装备升级改造(8) 劳动力素质(13) 知识技术培训(9)、农业人才培养(2)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8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3)、加强污染治理(7) 产地环境保护(52) 保护生物多样性(31)、耕地保护(1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0) 资源利用管理(23) 资源循环利用(7)、资源合理开发(5)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方向(52) 生态品牌优质产品(14)、扩大产业规模(8) 生活条件改善(11) 人居环境整治(9)、农村居民生活质量(2) 注:括号内数字为出现频次。 表 4 农业绿色发展测度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含义 指标衡量方式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 农业产业结构形态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 产业融合发展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业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政策保障 农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亿美元 国际交流合作 商务部统计数据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技术研发水平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w·hm−2) 农业生产装备水平 农机总动力/耕地面积 化肥农药减量化水平/% 绿色种养 (上年化肥农药施用量−当年化肥农药施用量)/
上年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业高效用水 水利部统计数据 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万人 农业劳动力素质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耕地资源占比/% 产地环境保护 耕地面积/全国土地总面积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 植物物种数量/种)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农村垃圾处理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统计年鉴数据 绿色优质产品产量/个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数量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发展规模 统计年鉴数据 表 5 2016—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贡献率测度结果
年份 农业绿色转型基础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综合指数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指数值 贡献率 2016 0.122 0.537 0 0 0.105 0.463 0 0 0.227 2017 0.107 0.297 0.071 0.197 0.142 0.394 0.04 0.111 0.36 2018 0.112 0.202 0.131 0.236 0.196 0.354 0.115 0.208 0.554 2019 0.114 0.168 0.221 0.325 0.141 0.208 0.203 0.299 0.679 2020 0.116 0.152 0.259 0.339 0.096 0.125 0.294 0.384 0.765 -
[1] 陈晨. “十四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推进[N]. 光明日报, 2021-12-09(10). [2]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 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3] 于法稳.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18(5):19-34. [4] 孙炜琳,王瑞波,姜茜,等.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14-21. [5] 金书秦,牛坤玉,韩冬梅. 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及其“十四五”取向[J]. 改革,2020(2):30-39. [6] 马文奇,马林,张建杰,等.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和实现路径的思考[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8):1103-1112. [7] KILEY W 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J].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1981,6(4):349-381. doi: 10.1016/0304-1131(81)90039-4 [8] PARVIZ K. Green agriculture:foundations for biodiversity,resilient and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2,10(1):61-75. doi: 10.1080/14735903.2011.610206 [9] 张建杰,崔石磊,马林,等.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例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8):1113-1126. [10] 李欠男,李谷成,尹朝静.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2):230-242. [11] 苏凯,孟海波,张辉.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十四五”趋势预判[J].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20):287-294.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21.20.032 [12] OECD. Measur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 across OECD countries[EB/OL]. OECD Publishing. [2023-4-3].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4edcd747-en/index.html?itemId=/content/publication/4edcd747-en. [13] SABIHA N E,SALIM R,RAHMAN S.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a composit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ex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66(15):84-93. [14] KANTER D R,MUSUMBA M,WOOD S.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trade-offs in 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8,163(6):73-88. [15] 韩飞燕,李波,黄华飞. 电商扶贫情境下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5):131-137.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21.05.022 [16] 田华文,崔岩. 何为绿色生活?−基于多个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12-18. [17] 郑石明,邹克,李红霞. 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 政治学研究,2022(2):52-65+168-169. [18] 李福夺,杨鹏,尹昌斌.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展望[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0):1-7. [19] 王敏. 城市风貌协同优化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7. [20] 李赫然.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人民论坛,2018(24):78-79.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18.24.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