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on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TPB-VBN Integration Model
-
摘要: 家庭农场作为推进农业低碳转型的关键主体,探索其低碳生产行为的内在逻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江苏省472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了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不存在直接的显著影响,前者对后者具有完全中介效应;②环境价值观与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之间受到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主观规范等多个中介变量的共同影响;③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TPB-VBN整合模型有效揭示;④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因农场目标导向不同而存在差异,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和环境价值观分别在以声誉建设、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家庭农场中发挥主要作用。
-
关键词:
- 家庭农场 /
- 环境价值观 /
- 低碳生产行为 /
- TPB-VBN整合模型
Abstract: Exploring the internal logic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as a consensual subject to promote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472 family farm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on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was explor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and the Values-Beliefs-Norms (VBN)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Environmental values have no direc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while the former has a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latter.②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the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is affected by several mediating variable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identity, individual norm, subjective norm, and so on.③The TPB-VBN integration model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on the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④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on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family farm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the farms, and environmental identity,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play major roles in family farms oriented to reputation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
农业系统作为全球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和吸收体,其低碳化发展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有关键作用。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积极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低碳生产转型时会自发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对推进农业低碳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天然的适应性[1]。家庭农场低碳生产不仅是对“两山”理论的贯彻,也是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2]。因此剖析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行为逻辑,对揭示农业低碳生产行为机理、缓减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发展现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Coderoni 等[3]研究了家庭农场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农场层面建立碳生产率指标,可以促进农场净收益的增长,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双红利路径。Morgan-Davies等[4]研究了北欧农场的碳足迹、劳动力及盈利能力,发现当农场采纳低碳技术时,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率、增加经济效益,但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蔡颖萍等[5]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样本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行为,发现该主体在测土配方、药肥减量、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方面已经具备生态自觉性。蔡荣等[6]认为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低碳生产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农场异质性角度而言,大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于中小型经营主体,更倾向于减少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且更愿意采纳绿色低碳型技术[7]。②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影响因素。Borychowski等[8]研究了波兰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发现提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对农场低碳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也有学者对具体类型的低碳生产行为进行了研究,高杨等[9]发现专项补贴、贷款支持、违规处罚等政策规制条件可以有效控制家庭农场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曹铁毅等[10]分析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干部身份特征均会正向影响技术采用,具有“示范农场”声誉的农场在技术采用上更积极;蔡颖萍等[5]认为加入合作社、拥有商标注册、产品通过“三品一标”
1 认证等因素对家庭农场生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上述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的低碳生产行为有利于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也针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建设性成果,但仍存在研究空间。一是现有研究中关于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外部客观原因,而行为主体的内在因素在行为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被低估,系统性研究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内在机理对于从观念和心理上实质性激发其低碳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未深入和细化分析由于农场差异和宏观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决策路径和行为结果的分异,对比分析不同目标导向的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差异可以更好地揭示其行为逻辑。
农业经营主体兼具经济学和社会学属性,其生产行为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也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11]。个体价值观被视为行为产生的直接心理原因[12]。同时,众多学者指出农业经营主体的环境价值观[13]、信念和规范[14]是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简称VBN)的结果相同,即价值、信念和个体规范的共同作用是个人行为产生的基础。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作为解释人类行为最常用的理论,也常被用于预测亲环境行为。VBN与TPB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其环境信念和规范,并进一步影响意愿和行为,侧重于预测亲环境行为[13];后者认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意愿,进而影响行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一般行为,两者的因果关系和侧重点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大量研究表明TPB和VBN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亲环境行为的解释能力。家庭农场的低碳生产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亲环境行为,适合建立两个模型相结合的解释框架。此外,由于家庭农场在资源禀赋、宏观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农场经营的目标导向也并不相同,其低碳生产行为的机理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根据不同的目标导向将家庭农场划分为声誉建设导向[15]、经济利益导向[16]和可持续发展导向[17]3类。
基于此,本文基于TPB-VBN整合模型,主要研究以下3个命题:①环境价值观对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是否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②环境价值观与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间存在哪些中介变量,各变量之间有何作用关系;③不同目标导向的家庭农场,其低碳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有何不同。
一.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 研究假设
本文整合了VBN与TPB两个模型中的相关变量以揭示上述命题。此外,有学者提出环境身份认同[18-19]和习惯性行为[20]在亲环境意愿和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为将二者纳入行为模型中可以提高其解释预测能力。
1 基于VBN模型的假设
Stern等[21]在整合规范激活理论、价值理论和新生态范式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认为VBN模型是一条由价值观、信念和规范构成的因果链,处于链条上的每个变量都可以直接影响下一个变量,也可以对更远的变量产生直接影响[22],共同促进了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本文的价值观指环境价值观,包括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23]。通常认为,环境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12]。此外,Li等[24]认为在VBN因果链中,与亲环境行为最直接的相关变量为环境价值观和个体规范,且前者正向促进后者的发生。个体规范是指人们遵照个人道德标准行事,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况下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自我期待[21]。由此提出假设H1: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有正向影响;假设H2:环境价值观对个体规范有正向影响。
2 基于TPB模型的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25]提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行为表现的决策过程。该理论的核心结构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行为意愿,前三者共同决定了意愿的产生。①主观规范反映了外界压力对行为主体进行决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家庭农场实施低碳生产行为会受到家人、朋友及其他生产主体的影响,对主观规范的认同度越高,那么其低碳生产的意愿也更高[26]。所以,家庭农场所处的宏观环境对低碳生产的认可度越高,其低碳生产的意愿也会随之提高。②行为态度反映了行为主体对特定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评价越积极,主体实施行为的意愿也更强烈。③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主体对实施某种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通常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会事先评估转变生产模式的成本和收益,若掌握的信息越多、技术越熟练,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就越强[27],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的阻碍就越小,随之产生低碳生产的意愿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提出假设H3:主观规范对低碳生产意愿有正向影响;假设H4:行为态度对低碳生产意愿有正向影响;假设H5: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生产意愿有正向影响;假设H6: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生产行为有正向影响;假设H7:低碳行为意愿对低碳生产行为有正向影响。
3 TPB与VBN模型连接的假设
有关研究表明,TPB与VBN中的变量可以成功组合到稳健模型中,提高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效度[13]。Bamberg等[28]分析了亲环境行为的决定因素,认为问题意识会影响主观规范,进而激活个体规范。主观规范是个体规范的前置变量,个体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感知越强烈,个体规范程度便越高[29]。另外,个体规范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30],进一步促进了亲环境行为的产生。由此提出假设H8:主观规范对个体规范有正向影响;假设H9:个体规范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环境身份认同被认为是亲环境意愿与行为产生的重要前因,这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是亲环境的人,很有可能通过采取亲环境行动来表达他们的绿色身份[31]。Ruepert等[32]在评估环境身份认同与生态友好型行为的关系时,认为环境价值观越强烈的个体,越容易形成环境身份认同。Steg等[33]研究了智能能源系统的参与心理和兴趣心理,发现环境身份认同对行为态度的作用受到个体规范的调节。Mancha等[34]在调查绿色行为意图时发现,环境身份认同是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前因变量。由此提出假设H10: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身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H11:环境身份认同对个体规范有正向影响;假设H12:环境身份认同对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假设H13:环境身份认同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假设H14:环境身份认同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在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主张将习惯纳入评估可持续行为的稳健模型中。习惯性行为理论是指当缺乏计划和认知水平有限时,行为主体的一种重复的、自动的反应。原始习惯被认为是新行为产生的障碍,因为习惯可能会阻碍个人的行为模式发生重大改变[35]。然而当现实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习惯的转变是合理的。Gkargkavouzi等[36]在研究普通公民的环境行为时,认为知觉行为控制可以有效促进行为习惯向亲环境的方向转变,且习惯的转变进一步影响了亲环境行为的发生。由此提出假设H15:知觉行为控制对习惯性行为有正向影响;假设H16:习惯性行为对低碳生产行为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本文汇总了16个路径假设,可以凝练成3类核心假设:基于VBN理论提出的假设、基于TPB理论提出的假设、这两个模型连接的假设,从而绘制出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概念模型图(见图1)。
二 模型构建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行为逻辑,探索各类抽象变量如何影响行为的产生。由于模型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特点[26],结构方程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还可以测算驱动路径。因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研究,测量模型如下。
$$ {\boldsymbol{X}} = {{\boldsymbol{\lambda }}_{\boldsymbol{X}}}{\xi} + {\boldsymbol{\delta }}$$ (1) $${\boldsymbol{Y}} = {{\boldsymbol{\lambda }}_{\boldsymbol{Y}}}{\eta} + {\boldsymbol{\varepsilon }}$$ (2) 式中:X代表外生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所组成的向量,Y代表内生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所组成的向量;λX代表外生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矩阵,λY代表内生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矩阵;$\xi $是外生潜变量,包括环境价值观(environmentalvalues,简称EV)、个体规范(individual norm,简称IN)、环境身份认同(environmental identity,简称EI)、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简称SN)、行为态度(behavioral attitude,简称BA)、知觉行为控制(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简称PBC)、习惯性行为(habitual behavior,简称HB)及低碳生产意愿(low-carbon production intention,简称LPI);η是内生潜变量,指低碳生产行为(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简称LPB);δ、ε代表测量误差向量。
在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决策机理模型中,结构模型即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 {\boldsymbol{\eta }} = {\boldsymbol{\gamma} \xi} + {\boldsymbol{\beta}\eta} +{\boldsymbol{ \zeta}}$$ (3) 式中:γ和β分别表示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的系数矩阵,${\boldsymbol{ \zeta}} $表示结构模型的测量误差向量。
三 变量选择
本文借鉴Ajzen[2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测量量表、Stern等[21]提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测量量表以及Gkargkavouzi等[36]关于环境身份认同和习惯性行为的测量量表,结合2019年11—12月笔者对江苏省40个家庭农场的预调研结果,设计了最终量表。所有题目测量均采用Likert 7级量表,1 ~ 7分依次表示符合程度逐渐增强,各指标的测量题项与描述见表1。
表 1 变量选择与效度检验潜变量 观测变量 问卷题项 均值 标准差 组合信度 平均方差提取 环境价值观E E1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防止农业污染 5.370 1.619 0.974 0.905 E2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有效保护环境 5.420 1.630 E3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是尊重自然的一种表现 5.360 1.626 E4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缓减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5.360 1.615 环境身份认同
II1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关心环境问题的人 5.720 1.441 0.940 0.798 I2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环境友好的人 5.670 1.411 I3 我想让我的亲朋好友认为我是一个关心环境的人 5.570 1.415 I4 我不会因为自己采纳了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而感到尴尬 5.520 1.545 主观规范
SS1 我的亲朋邻里认为进行低碳经营方式的土地耕作较为明智 4.680 1.731 0.900 0.694 S2 村委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宣传推荐农户进行低碳经营方式的土地耕作,
并限制或禁止非低碳的经营行为5.090 1.720 S3 我的不少亲朋邻里在土地耕作中采取了低碳的经营方式 4.370 1.722 S4 我认识的家庭农场主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也采取了低碳的经营方式 4.440 1.739 个体规范
NN1 不管别人做什么,我在道德上有义务进行低碳农业生产 5.450 1.578 0.916 0.785 N2 我觉得以低碳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正确的 5.550 1.505 N3 如果我没有进行低碳农业生产,会感觉很内疚 5.240 1.581 行为态度
AA1 低碳生产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820 1.744 0.942 0.803 A2 低碳生产能够提高耕地的地力,保障耕地的长期较高产出能力 4.790 1.702 A3 低碳生产能提供生活所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粮食、蔬菜等) 4.790 1.689 A4 与传统农业经营相比,低碳经营获得的低碳农产品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4.440 1.701 知觉行为控制P P1 我有能力承受低碳经营的资金成本(如购买绿色农药、秸秆还田器具等) 4.540 1.715 0.920 0.742 P2 我有能力承受低碳经营中的经济风险(如低碳农产品的销售风险等) 4.250 1.753 P3 我熟悉低碳经营的相关技能与手段 4.120 1.738 P4 我觉得在土地耕作中采取低碳的经营方式并不难 4.310 1.713 习惯性行为H H1 进行低碳农业生产是我经常做的事情 5.250 1.593 0.933 0.822 H2 我往往不经思索就选择低碳农业生产 5.120 1.685 H3 采用低碳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230 1.594 低碳生产意愿
WW1 我愿意减少化肥的使用(或采用有机肥) 5.070 1.862 0.919 0.740 W2 我愿意减少农药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农药) 5.170 1.831 W3 我愿意减少地膜的使用 4.910 2.132 W4 我愿意采用新型综合农业模式,如农业节能生产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5.140 1.933 低碳生产行为B B1 我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或使用有机肥) 3.950 1.653 0.851 0.659 B2 我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农药) 4.010 1.750 B3 我减少了地膜的使用 3.780 2.239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 数据来源
江苏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在生产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该省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益[37],但其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等高碳生产资料投入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20年江苏省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778.16 kg/hm2,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25 kg/hm2的安全限值,可见促进江苏省农业的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种植类家庭农场作为我国重点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在江苏省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引导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生产主体低碳生产有助于江苏省农业污染状况的改善。因此,探究以江苏省种植类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生产主体的低碳生产行为决策机理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明晰影响农业低碳生产的各类因素,为我国农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本文所用最终数据来自于2022年1—2月对江苏省种植类家庭农场的抽样调查。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江苏省13个地级市均被纳入调查范围。首先在每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30 ~ 50个家庭农场,然后由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家庭农场在线填写问卷。共发放712份问卷,首先剔除130份非种植类家庭农场的问卷,然后又对问卷作答完整性、数据可靠性进行初步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为81.10%。美国社会学家Babble[38]认为问卷回收率到达60%以上属于比较合理,说明本研究样本数据符合样本要求。
2 样本特征
家庭农场主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绝大部分农场主年龄在60岁以下,其中在41 ~ 50岁之间的人数最多,可见样本农场中的农场主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72.5%的农场主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总体受教育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但硕士及以上仅有0.6%,可见高层次人才仍然匮乏;接近3/4的农场主为本村户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农场主的政治面貌大多数为群众,党员占28.2%;高达89.6%的家庭农场主有务农经历,约一半的人有外出务工经历(见表2)。
表 2 家庭农场主特征及其分布农场主特征 变量 频数 占比/% 年龄 30岁及以下 6 1.3 31 ~ 40岁 102 21.6 41 ~ 50岁 197 41.7 51 ~ 60岁 157 33.3 61岁及以上 10 2.1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6 1.3 初中 124 26.3 高中/中专 215 45.5 大专/本科 124 26.3 硕士及以上 3 0.6 户籍在本村 是 353 74.8 否 119 25.2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133 28.2 共青团员 37 7.8 民主党派 2 0.4 群众 300 63.6 个人经历 务农经历 423 89.6 外出务工经历 242 51.3 村干部 81 17.2 农技推广员 58 12.3 当兵经历 33 7.0 其他 195 41.3 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472个调研样本中超过70%左右的农场都为示范农场,其中省级示范农场占比最多,为26.7%;84.7%的农场均以谷物为主要种植作物,本文主要指水稻和小麦,这与江苏省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符合江苏省总体的农作物种植情况;超过一半的农场规模在20 hm2以上,处于大中型规模水平,与全国家庭农场的规模较为一致[39]。大部分农场都进行过土地流转,其中流转土地块数5块及以下的占43.4%,6块及以上则有56.6%。调研结果显示,一个规模为28 hm2(均值)的家庭农场的土地是由14块约2 hm2的土地分散构成的,这与全国家庭农场数据基本一致[39],说明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流转土地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江苏省的土地丰腴程度和土地整理难度决定的。在土地流转来源中,59.7%的来源于村集体和村民小组,55.9%来源于农户,且主要以租赁方式进行流转。
表 3 家庭农场特征及其分布家庭农场特征 变量 频数 占比/% 示范类型 省级 126 26.7 市级 103 21.8 县级 101 21.4 非示范 142 30.1 主要农作物类型 谷物 400 84.7 油料 24 5.1 豆类 39 8.3 蔬菜类 44 9.3 瓜果类 67 14.2 花卉苗木 16 3.4 其他农作物 29 6.1
家庭农场规模/hm220以下 230 48.7 20 ~ 40 146 30.9 40以上 96 20.4 土地地块数量/块 1 ~ 5 205 43.4 6 ~ 15 115 24.4 16 ~ 25 39 8.3 26及以上 113 23.9 流转土地来源 村集体或村小组 282 59.7 农户 264 55.9 其他 8 1.7 二 信度与效度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有严格要求,所以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Cronbach's α作为检验潜变量内部一致性的重要指标,数值在0.7 ~ 0.8之间表示信度良好,0.8以上表示信度非常好。本文9个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均大于0.8,表明各个潜变量因子内部一致性很强,信度非常好。
效度检验是保证数据有良好的结构性。由于本文采用的量表参考的成熟量表,所以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重点在于检验其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收敛效度可反映每个测量项目的代表性和综合性,结构效度则是指测量项目与理论概念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本文各潜变量对应的KMO值均大于0.6,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因此可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各潜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皆大于0.50,组合信度均在0.70以上,表明该测量模型收敛效度较好。由表4可知,各潜变量的AVE 的平方根均大于该潜变量和其他潜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所以不同潜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良好。
表 4 区别效度检验环境价值观 环境身份认同 主观
规范个体
规范行为
态度知觉行
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低碳生产意愿 低碳生
产行为环境价值观 0.951 环境身份认同 0.627 0.893 主观规范 0.258 0.411 0.833 个体规范 0.821 0.830 0.452 0.886 行为态度 0.473 0.423 0.251 0.567 0.896 知觉行为控制 0.266 0.424 0.723 0.425 0.230 0.861 习惯性行为 0.155 0.247 0.423 0.248 0.134 0.584 0.907 低碳生产意愿 0.253 0.240 0.229 0.318 0.515 0.146 0.085 0.860 低碳生产行为 0.103 0.154 0.231 0.179 0.269 0.240 0.208 0.516 0.812 注:对角线为 AVE 的平方根,下三角为皮尔森相关系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文所用数据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三 模型适配度检验
本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7项指标均通过模型适配度检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家庭农场低碳生产行为的TPB-VBN整合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且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契合实际调研数据。
表 5 模型适配度检验统计检验指标 模型估计值 判断标准 检验结果 适配度指数 0.960 > 0.900 良好 修正的适配度指数 0.950 > 0.900 良好 增值适配度指数 0.990 > 0.900 良好 非规准适配度指数 0.980 > 0.900 良好 比较适配度指数 0.990 > 0.900 良好 卡方自由度比 1.510 1 ~ 3 良好 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 0.030 < 0.050 良好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模型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AMOS 24.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由此可知:家庭农场的环境价值观对个体规范和环境身份认同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95和0.627,且都在0.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环境价值观对个体规范与环境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H10成立,而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故H1不成立。环境身份认同对个体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64、0.411和0.424,也都在0.1%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身份认同对个体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主观规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1、H14、H12成立,且对三者的作用逐渐减弱。而环境身份认同对行为态度并不显著,故H13不成立。个体规范在0.1%水平上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92,假设H9成立。主观规范对个体规范的路径系数为0.134,也在0.1%水平上影响个体规范,假设H8成立。低碳生产意愿受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的正向影响,分别在5%和0.1%水平上显著,假设H3和H4成立,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并不显著,故H5并不成立。知觉行为控制和低碳生产意愿分别在5%和0.1%水平上正向影响低碳生产行为,故假设H6和H7成立,而习惯性行为对低碳生产行为并无显著影响,所以假设H16不成立。而习惯性行为在0.1%水平上受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影响,所以假设H15成立。
表 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非标准化路径系数 标准化路径系数 标准误 p值 假设是否成立 环境价值观→个体规范 0.468 0.495 0.032 < 0.000 成立 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 0.487 0.627 0.035 < 0.000 成立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 −0.073 −0.074 0.058 0.207 不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 0.566 0.464 0.044 < 0.000 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主观规范 0.486 0.411 0.059 < 0.000 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行为态度 −0.205 −0.151 0.110 0.061 不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 0.513 0.424 0.060 < 0.000 成立 个体规范→行为态度 0.771 0.692 0.092 < 0.000 成立 主观规范→个体规范 0.138 0.134 0.029 < 0.000 成立 主观规范→低碳生产意愿 0.180 0.172 0.076 0.033 成立 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 0.450 0.493 0.053 < 0.000 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意愿 −0.094 −0.092 0.069 0.175 不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0.594 0.584 0.047 < 0.000 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行为 0.131 0.125 0.064 0.024 成立 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 0.520 0.508 0.060 < 0.000 成立 习惯性行为→低碳生产行为 0.107 0.104 0.059 0.071 不成立 二 中介效应检验
为深入剖析家庭农场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用Bootstrap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中介效应,若置信区间包括0,则说明中介效应不显著,反之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结果如表7所示: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的总效应为0.102(不显著),直接效应为−0.073(不显著),而间接效应为0.175(显著),说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表 7 中介效应检验路径 效应值 标准误 自举法 偏差校正估计的
95%置信区间百分点校正估计的
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总效应) 0.102 0.055 −0.019 0.210 −0.011 0.213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间接效应) 0.175*** 0.032 0.115 0.239 0.115 0.239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直接效应) −0.073 0.066 −0.211 0.055 −0.208 0.058 注:***表示p < 0.1%,**表示p < 1%,*表示p <5%。 中介效应结果如表8所示,路径1“环境价值观→个体规范→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路径2“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路径3“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主观规范→个体规范→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和路径7“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行为→低碳生产行为”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路径具有统计意义,特定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4、0.050、0.006和0.016,而路径4“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路径5“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和路径6“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行为”的置信区间包括0,中介路径不成立。
表 8 中介模型的间接效应中介路径 效应值 p值 下限 上限 是否显著 路径1 0.084 0.001 0.049 0.143 是 路径2 0.050 0.001 0.025 0.098 是 路径3 0.006 0.001 0.002 0.015 是 路径4 −0.023 0.124 −0.086 0.007 否 路径5 −0.012 0.210 −0.041 0.007 否 路径6 0.033 0.063 −0.003 0.074 否 路径7 0.016 0.038 0.001 0.045 是 三 多群组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跨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来进一步探索不同目标导向的家庭农场的低碳生产决策机理,主要包括声誉建设导向、经济利益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导向。多群组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 9 多群组分析结果示范 非示范 注册商标 未注册 长期利益 短期利益 技术采纳
年限长技术采纳
年限短环境价值观→个体规范 0.315*** 0.523*** 0.382*** 0.561*** 0.503*** 0.472*** 0.582*** 0.438*** 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 0.666*** 0.613*** 0.659*** 0.590*** 0.665*** 0.595*** 0.696*** 0.578***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 −0.163 −0.040 −0.051 −0.076 0.039 −0.144 −0.184 0.003 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 0.599*** 0.444*** 0.555*** 0.416*** 0.495*** 0.457*** 0.388*** 0.511*** 环境身份认同→主观规范 0.428*** 0.406*** 0.461*** 0.360*** 0.412*** 0.407*** 0.430*** 0.387*** 环境身份认同→行为态度 −0.671* −0.130 0.101 −0.456*** −0.234 −0.130 −0.278* −0.049 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 0.449*** 0.410*** 0.482*** 0.339*** 0.522*** 0.345*** 0.398*** 0.434*** 个体规范→行为态度 1.280*** 0.645*** 0.427*** 1.010*** 0.749*** 0.686 0.831*** 0.557*** 主观规范→个体规范 0.236*** 0.120*** 0.084* 0.232*** 0.080 0.179*** 0.119** 0.133** 主观规范→低碳生产意愿 0.373** 0.070 0.067 0.430** 0.140 0.202*** 0.198* 0.131 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 0.457*** 0.485*** 0.543*** 0.399*** 0.577*** 0.429*** 0.518*** 0.465***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意愿 −0.161 −0.032 0.005 −0.304* −0.166 −0.057 −0.180 0.008 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0.630*** 0.570*** 0.594*** 0.559*** 0.624*** 0.547*** 0.543*** 0.605***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行为 0.211 0.087 0.164 0.062 0.036* 0.195 0.053 0.221* 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 0.508*** 0.503*** 0.406*** 0.632*** 0.552*** 0.460*** 0.642*** 0.378*** 习惯性行为→低碳生产行为 0.079 0.111 0.110 0.082 0.042 0.139 0.140 0.069 注:***表示p < 0.1%,**表示p <1%,*表示p < 5%。 1 以声誉建设导向为主要目标
重视声誉建设的家庭农场具有较强的利他价值观,试图通过维护声誉发出产品低碳绿色环保的信号来保障消费者利益,包括是否为示范类家庭农场和是否注册商标两种群体。
从是否为示范类家庭农场来看,示范类群组中的环境身份认同对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的作用要强于非示范类家庭农场。这是由于前者为了追求和维护声誉,注重合理生产和科学管理,农场会综合考虑长远发展,所以对自身环境身份的认同在低碳生产行为产生过程中作用显著。此外,主观规范对个体规范和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也在示范类群组中呈现突出效果。这是因为该类群体普遍具备规模适度、效益良好、集约生产的特征,采纳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的阻碍较小,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政府、市场及同行业者都对其低碳生产抱有较高期望,周边环境的压力会促使其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从是否注册商标来看,商标注册的群组中环境身份认同对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的作用比未进行商标注册的群体更加显著。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在朝安全、健康和营养的方向转变。注册商标的群体较早意识到了绿色低碳农产品的需求潜力,在农业生产中会考虑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此类群体更容易表现出对自身环境身份的认同。家庭农场注册商标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性,有利于加强品牌建设和声誉建设,另一方面与传统农产品出清价格相比,低碳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40],商标注册可以增加消费者为其支付溢出价格的潜在可能性,提高家庭农场低碳生产的积极性。
2 以经济利益导向为主要目标
重视经济利益的农场具有较强的利己价值观,希望通过低碳生产获取更高的收益,包括追求短期利益或长期利益群体。整体上两组群体在结构路径上呈现相似性,但关注长期利益的群体显著性更强,尤其是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这是因为短期利益偏好群体更容易受到土地产权不稳定和技术升级成本高的双重限制。虽然中国的“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推行多年,但仍存在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和经营权不稳定的问题,导致农场在短期内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意愿较低。另外,低碳经营的转变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性,需要长期经营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期望长期利益的群体在低碳生产上表现出积极性。但是,短期利益关注群体的主观规范对个体规范和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高于长期利益偏好群体。可能原因是,由于重视短期利益,这类主体对目前主流的生产方式更为敏感,所以来自外界形成的主观规范更容易对其低碳生产态度和个体规范产生显著影响。
3 以可持续发展导向为主要目标
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农场具有较强的环境价值观,期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包括采纳绿色技术时间长短(以3年为界)群体。采纳绿色技术时间较长的家庭农场的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身份认同和个体规范影响更为显著。这是因为该类群体具备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气候变化感知水平,较早意识到个体生产活动要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将环境保护与减少碳排视为约束条件,更愿意采纳低碳生产模式,环境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其更早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使用绿色技术经验丰富的农场在低碳生产意愿转化为行为的趋势方面也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这类群体对环境问题更为敏感,能够捕捉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倾向于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值得注意的是,知觉行为控制在采纳绿色技术时间短的群体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影响。可能原因是,这类主体处于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的初期,会充分衡量收益与成本,当感知到实施低碳生产的阻碍小时,更愿意实施低碳生产,也更容易养成低碳生产的习惯。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 论
本文的核心结论为,利用TPB与VBN整合模型可以有效揭示环境价值观对农业低碳生产行为的复杂影响机理,并发现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等多个变量的重要中介作用,为农业低碳生产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第一,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没有直接显著影响,前者对后者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在关于生态消费[12]、垃圾分类[41]等诸多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中,大多表明环境价值观会直接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发生。但是在本文中,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是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变过程中,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技术变革、环境规制等多重挑战,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仅依靠环境价值观并不能直接导致亲环境行为的发生,而是要以环境价值观为触发源,通过影响其他关键中间变量引发低碳生产行为。
第二,环境价值观与低碳生产行为间的关系受到多个中介变量的影响。环境身份认同作为环境价值观直接决定的变量,对个体规范、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具有显著影响,表明个人的道德标准会形成一种社会压力和个体压力,身份认同会提高个体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从而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和低碳生产意愿是低碳生产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行为意愿则是由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共同决定的,表明当个体认为自身实施低碳生产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同时对保护环境有积极的态度时,更容易表现出实施低碳生产的强烈愿望。虽然多数学者强调习惯性行为对亲环境行为的正向作用,但本文的结果与此背离,这是由于中国家庭农场的低碳化生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经营主体尚未从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到低碳生产方式。
第三,环境价值观对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被TPB和VBN的整合模型系统揭示。本文构建的TPB-VBN拓展模型对家庭农场的低碳生产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和预测能力,主要体现为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假设检验等均表现出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间的高度拟合效果,表明将VBN和TPB中的相关变量,以及环境身份认同和习惯性行为这两个附加变量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可以有效解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亲环境行为。
第四,不同目标导向的农业经营主体的低碳生产行为形成机制不同。总体来说,3个视角下划分的不同群体,均可以通过提升其环境价值观促进环境身份认同,进而显著影响其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最终激发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但具体来说,以声誉建设目标为导向的经营主体,环境身份认同发挥显著作用,这类主体倾向于通过获得典型示范称号和注册商标品牌来维护声誉,更加肯定自身的环境身份;以经济利益目标为导向的经营主体,致力于通过满足市场需求向绿色、有机等生态农产品转变,进而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利益驱使下低碳生产行为受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最为显著;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的经营主体,更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这类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强,环境价值观发挥显著作用。
二 建 议
鉴于环境价值观对农业低碳生产行为的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营造低碳生产氛围来培养环境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低碳生产的教育培训力度[37],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对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水平,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形成环境价值观;另一方面,基层政府(主要是县、镇两级)作为完善低碳农业经济体系的主要推动者,可以通过经济支持和限制非低碳的生产方式,将低碳经营纳入生产监测体系,如对高碳排行为进行罚款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对环境价值观的认同。
鉴于环境身份认同、低碳生产意愿、主观规范等变量在环境身份认同与低碳生产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可以通过政策干预强化中介变量的作用。首先在搭建农业经营主体未来的“环境身份”方面,政府要着重强化该主体的环境保护角色,在宣传教育中增加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等概念的描述,使其意识到自身除了承担农业生产责任,同时还具备环境保护的身份特征。其次在提高农业经营主体低碳生产意愿方面,由于受到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的直接显著影响,可以将农业低碳生产的理念系统融入农业生产的管理与规划中,完善低碳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表达出对农业低碳生产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促进经营主体产生积极的低碳生产态度;通过低碳培训或科技手段直观呈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实施低碳生产行为的感知压力。
鉴于不同目标导向下农业经营主体低碳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可以针对其主要目标追求实施具体激励策略。具体来说,对于追求声誉建设的主体,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增加低碳培训与专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有效引导家庭农场形成并加深其环境身份认同;对于追求经济利益的主体,要建立专业化服务机制,减少家庭农场低碳生产风险,由于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且低碳技术对使用主体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在生产端消除技术壁垒;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政府也应该从加大培训力度的角度来培养其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
表 1 变量选择与效度检验
潜变量 观测变量 问卷题项 均值 标准差 组合信度 平均方差提取 环境价值观E E1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防止农业污染 5.370 1.619 0.974 0.905 E2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有效保护环境 5.420 1.630 E3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是尊重自然的一种表现 5.360 1.626 E4 我认为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可以缓减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5.360 1.615 环境身份认同
II1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关心环境问题的人 5.720 1.441 0.940 0.798 I2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环境友好的人 5.670 1.411 I3 我想让我的亲朋好友认为我是一个关心环境的人 5.570 1.415 I4 我不会因为自己采纳了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而感到尴尬 5.520 1.545 主观规范
SS1 我的亲朋邻里认为进行低碳经营方式的土地耕作较为明智 4.680 1.731 0.900 0.694 S2 村委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宣传推荐农户进行低碳经营方式的土地耕作,
并限制或禁止非低碳的经营行为5.090 1.720 S3 我的不少亲朋邻里在土地耕作中采取了低碳的经营方式 4.370 1.722 S4 我认识的家庭农场主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也采取了低碳的经营方式 4.440 1.739 个体规范
NN1 不管别人做什么,我在道德上有义务进行低碳农业生产 5.450 1.578 0.916 0.785 N2 我觉得以低碳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正确的 5.550 1.505 N3 如果我没有进行低碳农业生产,会感觉很内疚 5.240 1.581 行为态度
AA1 低碳生产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820 1.744 0.942 0.803 A2 低碳生产能够提高耕地的地力,保障耕地的长期较高产出能力 4.790 1.702 A3 低碳生产能提供生活所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粮食、蔬菜等) 4.790 1.689 A4 与传统农业经营相比,低碳经营获得的低碳农产品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4.440 1.701 知觉行为控制P P1 我有能力承受低碳经营的资金成本(如购买绿色农药、秸秆还田器具等) 4.540 1.715 0.920 0.742 P2 我有能力承受低碳经营中的经济风险(如低碳农产品的销售风险等) 4.250 1.753 P3 我熟悉低碳经营的相关技能与手段 4.120 1.738 P4 我觉得在土地耕作中采取低碳的经营方式并不难 4.310 1.713 习惯性行为H H1 进行低碳农业生产是我经常做的事情 5.250 1.593 0.933 0.822 H2 我往往不经思索就选择低碳农业生产 5.120 1.685 H3 采用低碳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230 1.594 低碳生产意愿
WW1 我愿意减少化肥的使用(或采用有机肥) 5.070 1.862 0.919 0.740 W2 我愿意减少农药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农药) 5.170 1.831 W3 我愿意减少地膜的使用 4.910 2.132 W4 我愿意采用新型综合农业模式,如农业节能生产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5.140 1.933 低碳生产行为B B1 我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或使用有机肥) 3.950 1.653 0.851 0.659 B2 我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农药) 4.010 1.750 B3 我减少了地膜的使用 3.780 2.239 表 2 家庭农场主特征及其分布
农场主特征 变量 频数 占比/% 年龄 30岁及以下 6 1.3 31 ~ 40岁 102 21.6 41 ~ 50岁 197 41.7 51 ~ 60岁 157 33.3 61岁及以上 10 2.1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6 1.3 初中 124 26.3 高中/中专 215 45.5 大专/本科 124 26.3 硕士及以上 3 0.6 户籍在本村 是 353 74.8 否 119 25.2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133 28.2 共青团员 37 7.8 民主党派 2 0.4 群众 300 63.6 个人经历 务农经历 423 89.6 外出务工经历 242 51.3 村干部 81 17.2 农技推广员 58 12.3 当兵经历 33 7.0 其他 195 41.3 表 3 家庭农场特征及其分布
家庭农场特征 变量 频数 占比/% 示范类型 省级 126 26.7 市级 103 21.8 县级 101 21.4 非示范 142 30.1 主要农作物类型 谷物 400 84.7 油料 24 5.1 豆类 39 8.3 蔬菜类 44 9.3 瓜果类 67 14.2 花卉苗木 16 3.4 其他农作物 29 6.1
家庭农场规模/hm220以下 230 48.7 20 ~ 40 146 30.9 40以上 96 20.4 土地地块数量/块 1 ~ 5 205 43.4 6 ~ 15 115 24.4 16 ~ 25 39 8.3 26及以上 113 23.9 流转土地来源 村集体或村小组 282 59.7 农户 264 55.9 其他 8 1.7 表 4 区别效度检验
环境价值观 环境身份认同 主观
规范个体
规范行为
态度知觉行
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低碳生产意愿 低碳生
产行为环境价值观 0.951 环境身份认同 0.627 0.893 主观规范 0.258 0.411 0.833 个体规范 0.821 0.830 0.452 0.886 行为态度 0.473 0.423 0.251 0.567 0.896 知觉行为控制 0.266 0.424 0.723 0.425 0.230 0.861 习惯性行为 0.155 0.247 0.423 0.248 0.134 0.584 0.907 低碳生产意愿 0.253 0.240 0.229 0.318 0.515 0.146 0.085 0.860 低碳生产行为 0.103 0.154 0.231 0.179 0.269 0.240 0.208 0.516 0.812 注:对角线为 AVE 的平方根,下三角为皮尔森相关系数。 表 5 模型适配度检验
统计检验指标 模型估计值 判断标准 检验结果 适配度指数 0.960 > 0.900 良好 修正的适配度指数 0.950 > 0.900 良好 增值适配度指数 0.990 > 0.900 良好 非规准适配度指数 0.980 > 0.900 良好 比较适配度指数 0.990 > 0.900 良好 卡方自由度比 1.510 1 ~ 3 良好 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 0.030 < 0.050 良好 表 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非标准化路径系数 标准化路径系数 标准误 p值 假设是否成立 环境价值观→个体规范 0.468 0.495 0.032 < 0.000 成立 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 0.487 0.627 0.035 < 0.000 成立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 −0.073 −0.074 0.058 0.207 不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 0.566 0.464 0.044 < 0.000 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主观规范 0.486 0.411 0.059 < 0.000 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行为态度 −0.205 −0.151 0.110 0.061 不成立 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 0.513 0.424 0.060 < 0.000 成立 个体规范→行为态度 0.771 0.692 0.092 < 0.000 成立 主观规范→个体规范 0.138 0.134 0.029 < 0.000 成立 主观规范→低碳生产意愿 0.180 0.172 0.076 0.033 成立 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 0.450 0.493 0.053 < 0.000 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意愿 −0.094 −0.092 0.069 0.175 不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0.594 0.584 0.047 < 0.000 成立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行为 0.131 0.125 0.064 0.024 成立 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 0.520 0.508 0.060 < 0.000 成立 习惯性行为→低碳生产行为 0.107 0.104 0.059 0.071 不成立 表 7 中介效应检验
路径 效应值 标准误 自举法 偏差校正估计的
95%置信区间百分点校正估计的
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总效应) 0.102 0.055 −0.019 0.210 −0.011 0.213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间接效应) 0.175*** 0.032 0.115 0.239 0.115 0.239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直接效应) −0.073 0.066 −0.211 0.055 −0.208 0.058 注:***表示p < 0.1%,**表示p < 1%,*表示p <5%。 表 8 中介模型的间接效应
中介路径 效应值 p值 下限 上限 是否显著 路径1 0.084 0.001 0.049 0.143 是 路径2 0.050 0.001 0.025 0.098 是 路径3 0.006 0.001 0.002 0.015 是 路径4 −0.023 0.124 −0.086 0.007 否 路径5 −0.012 0.210 −0.041 0.007 否 路径6 0.033 0.063 −0.003 0.074 否 路径7 0.016 0.038 0.001 0.045 是 表 9 多群组分析结果
示范 非示范 注册商标 未注册 长期利益 短期利益 技术采纳
年限长技术采纳
年限短环境价值观→个体规范 0.315*** 0.523*** 0.382*** 0.561*** 0.503*** 0.472*** 0.582*** 0.438*** 环境价值观→环境身份认同 0.666*** 0.613*** 0.659*** 0.590*** 0.665*** 0.595*** 0.696*** 0.578*** 环境价值观→低碳生产行为 −0.163 −0.040 −0.051 −0.076 0.039 −0.144 −0.184 0.003 环境身份认同→个体规范 0.599*** 0.444*** 0.555*** 0.416*** 0.495*** 0.457*** 0.388*** 0.511*** 环境身份认同→主观规范 0.428*** 0.406*** 0.461*** 0.360*** 0.412*** 0.407*** 0.430*** 0.387*** 环境身份认同→行为态度 −0.671* −0.130 0.101 −0.456*** −0.234 −0.130 −0.278* −0.049 环境身份认同→知觉行为控制 0.449*** 0.410*** 0.482*** 0.339*** 0.522*** 0.345*** 0.398*** 0.434*** 个体规范→行为态度 1.280*** 0.645*** 0.427*** 1.010*** 0.749*** 0.686 0.831*** 0.557*** 主观规范→个体规范 0.236*** 0.120*** 0.084* 0.232*** 0.080 0.179*** 0.119** 0.133** 主观规范→低碳生产意愿 0.373** 0.070 0.067 0.430** 0.140 0.202*** 0.198* 0.131 行为态度→低碳生产意愿 0.457*** 0.485*** 0.543*** 0.399*** 0.577*** 0.429*** 0.518*** 0.465***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意愿 −0.161 −0.032 0.005 −0.304* −0.166 −0.057 −0.180 0.008 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行为 0.630*** 0.570*** 0.594*** 0.559*** 0.624*** 0.547*** 0.543*** 0.605*** 知觉行为控制→低碳生产行为 0.211 0.087 0.164 0.062 0.036* 0.195 0.053 0.221* 低碳生产意愿→低碳生产行为 0.508*** 0.503*** 0.406*** 0.632*** 0.552*** 0.460*** 0.642*** 0.378*** 习惯性行为→低碳生产行为 0.079 0.111 0.110 0.082 0.042 0.139 0.140 0.069 注:***表示p < 0.1%,**表示p <1%,*表示p < 5%。 -
[1] 綦慧心. 家庭农场的作用解析与发展方略[J]. 农业经济,2019,38(7):20-21. [2] 金书秦,张哲晰,胡钰,等. 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 农业经济问题,2023(7):1-16. [3] CODERONI S,VANINO S. The farm-by-farm relationship among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2,819:153103.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3103
[4] MORGAN-DAVIES C,KYLE J,BOMAN I A,et al. A comparison of farm labour,profitability,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Northern European grassland sheep systems[J]. Agricultural Systems,2021,191(4):103155.
[5] 蔡颖萍,杜志雄. 家庭农场生产行为的生态自觉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检验[J]. 中国农村经济,2016,31(12):33-45. [6] 蔡荣,汪紫钰,钱龙,等. 加入合作社促进了家庭农场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吗?:以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2019,39(1):51-65. [7] 孔庆洋,闵继胜. 风险、技术与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化肥使用量[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6):87-97. [8] BORYCHOWSKI M,GRZELAK A,POPLAWSKI L. What drives low-carbon agriculture? the experience of farms from the Wielkopolska region in Po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13):18641-18652. doi: 10.1007/s11356-021-17022-3
[9] 高杨,赵端阳,于丽丽. 家庭农场绿色防控技术政策偏好与补偿意愿[J]. 资源科学,2019,41(10):1837-1848. [10] 曹铁毅,王雪琪,邹伟. 家庭农场测土配方施肥行为分析: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禀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5):117-123. [11] 石志恒,崔民,张衡. 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3):40-48. [12] 王世进,周慧颖. 环境价值观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基于中介变量的实证检验[J]. 软科学,2019,33(10):50-57. [13] 曹慧,赵凯. 农户化肥减量施用意向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解:基于VBN-TPB的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6):29-38,152. [14] 陈强强.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基于TPB与VBN整合模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2):34-41. [15] 周小梅,范鸿飞. 区域声誉可激励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吗?:基于浙江省丽水区域品牌案例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7(4):85-92,112. [16] 仇焕广,栾昊,李瑾,等. 风险规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2014,29(3):85-96. [17] 汤青,李扬,陈明星,等. 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022-1030. [18] 何嘉梅,尹杰.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J]. 心理研究,2022,15(2):152-159. [19] 李芬妮,张俊飚,何可. 农户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185-192. [20] 和占琼,王婷. 出行习惯和感知质量对低碳通勤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J]. 生态经济,2020,36(7):105-112. [21] STERN P C,DIETZ T,ABEL T,et al. 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 Human Ecology Review,1999,6(2):81-97.
[22] 周玮. 基于TPB-VBN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计量缴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3] 石志恒,张衡. 基于扩展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8):96-102. [24] L L,G Y,G X,et al. Exploring the residents' intention to separate MSW in Beij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an explanation by extended VBN theory[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8,37:637-648. doi: 10.1016/j.scs.2017.11.036
[25]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doi: 10.1016/0749-5978(91)90020-T
[26] 刘梦娇. 农户低碳经营行为的路径分析: 以武汉市江夏区和咸宁市通山县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27] 冯潇,薛永基,刘欣禺. 生态知识对林区农户生态保护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生态情感与责任意识的中间作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3):284-288,294. [28] BAMBERG S,HUNECKE M,BLÖBAUM A. Social context,personal norms and the us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two field stud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7,27(3):190-203. doi: 10.1016/j.jenvp.2007.04.001
[29] 王丽丽,张晓杰. 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和规范激活理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92-98. [30] NOPPERS E H,KEIZER K,BOLDERDIJK J W,et al.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s:driven by symbolic and environmental motiv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5:52-62. doi: 10.1016/j.gloenvcha.2014.01.012
[31] WANG B,WANG X,GUO D,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sidents' habitual energy-saving behaviour based on NAM and TPB models:egoism or altruism?[J]. Energy Policy,2018,116:68-77. doi: 10.1016/j.enpol.2018.01.055
[32] RUEPERT A M,KEIZER K,STEG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mployees' biospheric 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at 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7,54:65-78. doi: 10.1016/j.jenvp.2017.10.006
[33] STEG L,VLEK C. 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309-317. doi: 10.1016/j.jenvp.2008.10.004
[34] MANCHA R M,YODER C Y. Cultural antecedents of green behavioral intent:an environmental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5,43:145-154. doi: 10.1016/j.jenvp.2015.06.005
[35] WOOD W,RÜNGER D. Psychology of habi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6,67:289-314. doi: 10.1146/annurev-psych-122414-033417
[36] GKARGKAVOUZI A,HALKOS G,MATSIORI 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a private-sphere context:integrating theories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value belief norm,self-identity and habit[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9,148:145-156.
[37] YUN T,ZHANG J,HE Y.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13(6):1393-1403. doi: 10.1016/S2095-3119(13)60624-3
[38] BABBLE E 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 14th. Boston, Massachusetts: Wadsworth Publishing, 2015: 50-56.
[39] 郜亮亮. 中国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土地形成及使用特征:基于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2018年监测数据[J]. 管理世界,2020,36(4):181-195. [40] 何可,汪昊,张俊飚.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转型路径: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1-9. [41] 王晓楠.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57-66.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翟姝婷,董亚娟. 城市旅游碳补偿行为意愿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TPB-VBN整合理论模型. 河南科学. 2025(02): 295-303 . 百度学术
2. 张婕,余奇东,陈潜. 森林生态旅游中游客绿色购买行为意愿的形成机制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24(02): 186-197 . 百度学术
3. 周健. 绿色背景下中国家庭低碳意识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社会科学. 2024(10): 158-16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