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引用本文: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Qiao Dan, Yuan Wantong, Ke Shuifa, Li Hongxun.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Citation: Qiao Dan, Yuan Wantong, Ke Shuifa, Li Hongxun.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乔丹,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政策与管理。Email:danqiao@ruc.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作者:

    李红勋,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lihongxun2002@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

  • 摘要: 在“双碳”背景下,森林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之路。为探究森林碳汇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搜索,并分别选取与森林碳汇主题相关的文献12216篇、456篇进行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森林碳汇研究产出成果最多的国家、机构、作者及期刊进行数量化统计分析,采用可视化方法确定了森林碳汇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表明,美国目前是对森林碳汇研究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近年来的研究势头较好,且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高;森林碳汇的研究领域多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角度,经济学科方面研究较少;中国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趋势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衰退、爆发4个阶段。未来,中国学界可进一步聚焦森林碳汇融合交叉学科,深入挖掘森林碳汇的潜力与空间效应,建立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 图  1  国内外森林碳汇研究发文量统计

    图  2  森林碳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注:节点表示关键词类别,节点的大小与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连线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圆圈各圆环颜色与年份相对应。

    图  3  森林碳汇研究国内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注:节点表示关键词类别,节点的大小与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代表其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程度;连线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各节点圆环颜色与年份相对应,最外层颜色越深则表明该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

    图  4  森林碳汇国际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  5  森林碳汇研究领域关键词演进趋势可视化图

    表  1  森林碳汇相关研究国家共现频次(前10名)

    序号国家/地区频率中介中心性集中分布年份
    1 美国 3879 0.75 2000
    2 中国 2904 0.07 2009
    3 德国 1022 0.29 2009
    4 澳大利亚 993 0.23 2008
    5 加拿大 873 0.13 2009
    6 英国 603 0.10 2011
    7 瑞典 466 0.09 2009
    8 意大利 434 0.06 2009
    9 瑞士 392 0.05 2009
    10 芬兰 344 0.05 200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国内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频次(前10名)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平均年份
    1 森林碳汇 107 0.98 2008
    2 林业碳汇 35 0.32 2009
    3 气候变化 30 0.23 2000
    4 碳中和 21 0.13 2013
    5 生态补偿 18 0.13 2010
    6 碳排放 15 0.10 2011
    7 中国 13 0.09 2009
    8 碳储量 12 0.07 2002
    9 低碳经济 10 0.05 2009
    10 碳达峰 9 0.05 2021
    注:平均年份(mean year)是指对各聚类中热点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进行平均处理后所得结果。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聚类序号聚类名称轮廓值主要关键词
    0 森林碳汇 0.753 生物量、生物质能源、生物多样性等
    1 气候变化 0.823 可持续发展、气候变暖、保护区等
    2 森林管理 0.612 土地利用变化、造林、模型等
    3 碳排放  0.709 可再生能源、创新减排、能源消耗等
    4 森林成本 0.661 影响因素、碳储存、木材收益等
    5 木材市场 0.669 木材产量、交易市场、动态模型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森林碳汇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关键词突现情况

    关键词强度持续时间
    forest management(森林管理)2.731996—2009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2.672001—2006
    sequestering carbon/sink(碳汇)4.932001—2013
    carbon market(碳市场)3.982008—2016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森林碳汇)3.762016—2018
    climate policy(气候政策)4.822016—2019
    energy(能源)3.632017—2019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3.352019—2020
    aboveground bioma(生物群落)3.072020—2021
    dynamics analyze(动态分析)2.72020—202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CNKI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方精云 2007 1981 ~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1 467
    2 赵林 2008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 269
    3 焦燕 2005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260
    4 何英 2005 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 247
    5 任继周 2011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 214
    6 孙玉军 2007 兴安落叶松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214
    7 何英 2007 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 207
    8 曹吉鑫 2009 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204
    9 顾凯平 2008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 179
    10 曹军 2002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168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国内学者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潘愉德 2011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 6 688
    2 朴世龙 2009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1 505
    8 陈驰 2019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 1 395
    3 邓蕾 2014 Land-use conversion and changing soil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 a synthesis 556
    4 于贵瑞 2014 High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411
    6 逯非 2018 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387
    5 唐旭利 2018 Carbon pools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estimates based on an intensive field survey 350
    7 方精云 2014 Forest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 expansion and forest growth
    237
    9 邓蕾 2016 Afforestation Drives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nges in China 192
    10 郭兆迪 2013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 131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国外学者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Batjes N H 1996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 4 387
    2 Luyssaert S 2008 Old-growth forests as global carbon sinks 1 924
    3 Griscom B W 2017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1 875
    8 Houghton R A 1999 The US carbon budget: contributions from land-use change 1 550
    7 Canadell J G 2008 Manag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1 489
    5 MagnaniF 2007 The human footprint in the carbon cycle of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1 163
    4 Poorter L 2016 Biomass resilience of Neo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 874
    6 Sohngen B 2011 An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510
    10 Woodbury P B 2007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 390
    9 Tavoni M 2007 Forestry and the carbon market response to stabilize climate 244
    下载: 导出CSV
  • [1] BIRCHALL S J,BONNETT 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the role of agents,institutions and systems[J]. Cities,2021,108:103001. doi:  10.1016/j.cities.2020.103001
    [2] GREN M,AKLILU A Z. Policy design for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6,70:128-136. doi:  10.1016/j.forpol.2016.06.008
    [3] SMITH J,SCHERR S J. Capturing the value of forest carbon for local livelihoods[J].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2):2143-2160. doi:  10.1016/j.worlddev.2003.06.011
    [4] ROSE S K,SOHNGEN B. Global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limate policy design[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16(4):429-454. doi:  10.1017/S1355770X11000027
    [5] MURRAY B C, LUBOWSKI R N, SOHNGEN B L.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forest carbon incentives in climate policy: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s[M]. Durham NC: Nicholas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Solutions, Duke University, 2009.
    [6] SEDJO R A,WISNIEWSKI J,SAMPLE A V,et al. The economics of managing carbon via forestry:assessment of existing studi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5,6:139-165. doi:  10.1007/BF00691681
    [7] FANG J,YU G,LIU L,et al. Climate change,human impacts,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16):4015-4020. doi:  10.1073/pnas.1700304115
    [8] 陈雅如,赵金成.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与林草发展机遇[J]. 世界林业研究,2021,34(6):1-5.
    [9] CHEN C.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doi:  10.1002/asi.20317
    [10] VAN LEEUWEN T.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 analyses in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Who benefits from it,and why it is still feasible[J]. Scientometrics,2006,66(1):133-154. doi:  10.1007/s11192-006-0010-7
    [11] LI X,MA E,QU H. Knowledge mapping of hospitality research−a visual analysis using CiteSp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7,60:77-93. doi:  10.1016/j.ijhm.2016.10.006
    [12] 李鹏,张俊飚. 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及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9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35-1845. doi:  10.11849/zrzyxb.2013.11.001
    [13] 薛龙飞,罗小锋,李兆亮,等. 中国森林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大陆31个省(市、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0):1744-1754. doi:  10.11849/zrzyxb.20160912
    [14] 张颖,周雪,覃庆锋,等. 中国森林碳汇价值核算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6):124-131.
    [15] 周健,肖荣波,庄长伟,等.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3,32(12):3368-3377.
    [16] 陆霁,张颖,李怒云. 林业碳汇交易可借鉴的国际经验[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22-27.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04
    [17] 漆雁斌,张艳,贾阳. 我国试点森林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4):73-79.
    [18] 姜霞,黄祖辉.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6(11):57-67.
    [19] 曾维忠,刘胜,杨帆,等. 扶贫视域下的森林碳汇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2):102-109,3. doi:  10.13246/j.cnki.iae.2017.02.013
    [20] 张译,杨帆,曾维忠. 网络治理视域下森林碳汇扶贫模式创新−以“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39(12):148-154.
    [21] 陈冲影. 森林碳汇与农户生计−以全球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为例[J]. 世界林业研究,2010,23(5):15-19.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0.05.011
    [22] 龙飞,祁慧博. 面向森林碳汇供给的企业减排路径选择机理与政策模拟[J]. 生态学报,2020,40(21):7966-7977.
    [23] 龙飞,沈月琴,祁慧博,等. 基于企业减排需求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J]. 林业科学,2020,56(2):164-173.
    [24] 任继勤,夏景阳.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J].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4):552-558.
    [25] 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等. 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储量[J]. 生态学报,2015,35(17):5745-5760.
    [26] 沈月琴,王枫,张耀启,等. 中国南方杉木森林碳汇供给的经济分析[J]. 林业科学,2013,49(9):140-147.
    [27] 林卓,吴承祯,洪伟,等. 杉木人工林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分析及最优轮伐期确定−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 林业科学,2016,52(10):134-145. doi:  10.11707/j.1001-7488.20161017
    [28] 曹先磊,张颖. 云南思茅松碳汇造林项目减排量、经济价值及其敏感性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17,26(2):234-242.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08
    [29] 杨浩,曾圣丰,曾维忠,等. 基于希克斯分析法的中国森林碳汇造林生态补偿−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9):221-227.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6.09.041
    [30] 黄宰胜,陈钦.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林业碳汇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6,38(3):485-492.
    [31] 陈家新,杨红强. 全球森林及林产品碳科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4):1-8.
    [32] 黄彦. 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3):260-268.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2.03.53
    [33] 朱臻,沈月琴,白江迪.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的风险态度与碳汇供给决策:一个来自浙江的风险偏好实验[J]. 中国软科学,2015(7):148-157.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5.07.015
    [34] SOHNGEN B,MENDELSOHN R. Valuing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change in a market: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US timb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4):686-710.
    [35] LAL M,SINGH R.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Indian forest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0,60:315-327. doi:  10.1023/A:1006139418804
    [36] SOHNGEN B,MENDELSOHN R. An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2):448-457. doi:  10.1111/1467-8276.00133
    [37] ROKITYANSKIY D,BENÍTEZ P C,KRAXNER F,et al. Geographically explicit global modeling of land-use change,carbon sequestration,and biomass suppl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7,74(7):1057-1082. doi:  10.1016/j.techfore.2006.05.022
    [38] LATTA G S,BAKER J S,BEACH R H,et al. A multi-sector intertempor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assess the GHG implications of US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biomass electricity expansion[J].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2013,19(4):361-383. doi:  10.1016/j.jfe.2013.05.003
    [39] LAL R. Forest soil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220(1-3):242-258. doi:  10.1016/j.foreco.2005.08.015
    [40] KIM T,LANGPAP C. Incentive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using forest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5,62:491-520. doi:  10.1007/s10640-014-9827-3
    [41] COLEMAN A. Forest-b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and the role of forward,futures,and carbon-lending markets: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s approach[J].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2018,33:95-104. doi:  10.1016/j.jfe.2018.12.002
    [42] 何英,张小全,刘云仙. 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J]. 林业科学,2007(7):106-111. doi:  10.3321/j.issn:1001-7488.2007.07.018
    [43] PAN Y,BIRDSEY R A,FANG J,et al.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J]. Science,2011,333(6045):988-993. doi:  10.1126/science.1201609
    [44] PIAO S,FANG J,CIAIS P,et al.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J]. Nature,2009,458(7241):1009-1013. doi:  10.1038/nature07944
    [45] TANG X,ZHAO X,BAI Y,et al. Carbon pools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new estimates based on an intensive field surve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16):4021-4026. doi:  10.1073/pnas.1700291115
    [46] YU G,CHEN Z,PIAO S,et al. High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13):4910-4915. doi:  10.1073/pnas.1317065111
    [47] DENG L,SHANGGUAN Z. Afforestation drives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nges in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17,28(1):151-165.
    [48] LU F,HU H,SUN W,et al. 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16):4039-4044. doi:  10.1073/pnas.1700294115
    [49] FANG J,GUO Z,HU H,et al. Forest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East As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 expansion and forest growth[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14,20(6):2019-2030. doi:  10.1111/gcb.12512
    [50] 郭兆迪,胡会峰,李品,等. 1977 ~ 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5):421-431.
    [51] CHEN C,PARK T,WANG X,et al.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J]. Nature sustainability,2019,2(2):122-129. doi:  10.1038/s41893-019-0220-7
    [52] HOUGHTON R A,HACKLER J L,LAWRENCE K T. The US carbon budget:contributions from land-use change[J]. Science,1999,285(5427):574-578. doi:  10.1126/science.285.5427.574
    [53] WOODBURY P B,SMITH J E,HEATH L 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41(1-3):14-27. doi:  10.1016/j.foreco.2006.12.008
    [54] LUYSSAERT S,SCHULZE E D,BÖRNER A,et al. Old-growth forests as global carbon sinks[J]. Nature,2008,455(7210):213-215. doi:  10.1038/nature07276
    [55] POORTER L,BONGERS F,AIDE T M,et al. Biomass resilience of neo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J]. Nature,2016,530(7589):211-214. doi:  10.1038/nature16512
    [56] BATJES N H.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47(2):151-163. doi:  10.1111/j.1365-2389.1996.tb01386.x
    [57] GRISCOM B W,ADAMS J,ELLIS P W,et al.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J]. PNAS,2017,114(44):11645-11650. doi:  10.1073/pnas.1710465114
    [58] CANADELL J G,RAUPACH M R. Manag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J]. Science,2008,320(5882):1456-1457. doi:  10.1126/science.1155458
    [59] WOODBURY P B,SMITH J E,HEATH L 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41(1-3):14-27. doi:  10.1016/j.foreco.2006.12.008
  • [1]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79
    [2] 赵潇涵, 米锋.  基于技术进步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效应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28
    [3] 马爽, 田明华, 侯方淼, 吴红梅, 缪东玲.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4] 周莹莹, 洪云培, 程宝栋, 王佳琦, 李慧娟.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纸品贸易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85
    [5] 陆敏健, 虞依娜, 邹碧山, 梁建荣, 谢嘉淇.  “双碳”目标下广东省西江林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36
    [6] 王婷, 任云英.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重点与前沿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39
    [7] 郑群明, 申明智.  我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16
    [8] 陈曦, 张锐, 曹芳萍.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8
    [9] 陶晨璐, 李凌超, 程宝栋.  中国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水平实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32
    [10] 车琛, 武曙红, 朱建华, 曾以禹.  REDD+ 非碳效益类型识别及激励方式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齐君, 郝娉婷, 唐雪琼.  科学知识图谱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8
    [12] 宁可, 沈月琴, 朱臻.  农户对森林碳汇认知及碳汇林经营意愿分析 基于浙江、江西、福建3 省农户调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肖艳, 李晓雪.  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 田明华, 宋维明, 陈建成, 程宝栋, 田昊炜.  试论低碳经济时代的森林经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李淑霞, 周志国.  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 王静, 沈月琴.  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 铁铮.  关于第二届森林文化研讨会的报道:我国森林文化学术研究渐成热点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 包茂宏.  首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一:传统森林文化 - 菲律宾本土森林知识的断裂与延续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 林德荣.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田国行.  从学科演变看景观学科的发展趋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加载中
图(5) / 表ll (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2-10
  • 录用日期:  2023-04-18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作者简介:

    乔丹,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政策与管理。Email:danqiao@ruc.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 李红勋,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lihongxun2002@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

摘要: 在“双碳”背景下,森林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之路。为探究森林碳汇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搜索,并分别选取与森林碳汇主题相关的文献12216篇、456篇进行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森林碳汇研究产出成果最多的国家、机构、作者及期刊进行数量化统计分析,采用可视化方法确定了森林碳汇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表明,美国目前是对森林碳汇研究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近年来的研究势头较好,且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高;森林碳汇的研究领域多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角度,经济学科方面研究较少;中国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趋势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衰退、爆发4个阶段。未来,中国学界可进一步聚焦森林碳汇融合交叉学科,深入挖掘森林碳汇的潜力与空间效应,建立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English Abstract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引用本文: 乔丹, 袁婉潼, 柯水发, 李红勋.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森林碳汇领域热点与前沿进展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Qiao Dan, Yuan Wantong, Ke Shuifa, Li Hongxun.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Citation: Qiao Dan, Yuan Wantong, Ke Shuifa, Li Hongxun.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31
  •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会产生多维度全方位的影响。人类活动包括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了全球变暖,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1]。目前,气候变化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明确指出“人类过度频繁的活动已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已对人类自身生存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在过去10年中,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国际合作在机制上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多种规模的治理方案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被纳入其他政策领域。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合作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他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国际合作论坛也随之出现。随着缓解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活动水平的提高,相关的学术文献也在增加。针对温室气体的治理主要有两种路径,即减少碳排放(碳源)和增加碳吸收(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碳汇手段之一。森林通过将碳封存在生物群落或是林产品中达到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为提升森林碳汇效应,国内外就包括森林碳汇政策[2]、森林碳汇价值实现[3]、森林碳汇潜力与气候变化[4]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森林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学者证实[4],尤其是从长期来看(2050年以后),基于森林的固碳比其他方式更具成本收益[5]:一是森林植被碳库的固碳边际成本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每单位减排量的平均成本低至少两倍[6];二是森林土壤碳库通过异养呼吸调节有机质库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三是森林产品碳库通过短期和长期的碳储存有效抵消化石燃烧所排放的碳量,进而达到调节生物系统中的碳库平衡[7]

    在“双碳”重大战略背景下,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更加凸显。为了更好地推动森林碳汇的相关研究,探讨森林碳汇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有效地对某一学科的研究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对森林碳汇的热点文献进行聚类,并确定共引集群。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森林碳汇领域已有研究机构、作者、发表期刊及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探讨,使学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前沿进展,以期推动森林碳汇研究的深入发展。

    • 本文使用CiteSpace5.8 R3,指定与森林碳汇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段,选择包括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被引文献等相应节点,并设置具体阈值,构建文献可视化图。具体通过分析并总结与森林碳汇相关的知识基础、热点、新兴趋势和论文的关键词以期推动森林碳汇研究的发展。

    •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选择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北大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国际期刊是基于Web of Science(WOS)进行搜索,包括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以保障所选取期刊的覆盖全面性[9]

      在中国知网以“森林碳汇”“林业碳汇”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初步进行模糊检索后得到672篇文献。在剔除了会议记录、文件政策等不符合研究目的条目后,最终得到456篇文献进行保存和数据转换。

      在WOS以“forestcarbonsequestration”、“forest carbon sink”进行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全部年份(即1950年—2021年),语种选定为英文,文章类型确定为学术期刊或综述,初步检索后得到14499篇文献。经过数据库过滤和人工判读筛选后得到最终文献12216篇,以“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进行条目保存及后续数据分析。

    • 图1可知,WOS和CNKI中与森林碳汇相关的研究总体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且自2019年开始,增长势头更为明显。国际上第一篇关于森林碳汇的文献发表于1990年,而国内相关文献在核心期刊的发表时间为2000年,较国际期刊晚10年。国际上2021年单年发表文献数为302,为发表文献最多的一年,而国内2021年单年发表文献数为31篇,约占国际期刊的发文量1/10。但是,总体上在国内外,森林碳汇研究的发文量都日益增加,且近10年来增长迅速,是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

      图  1  国内外森林碳汇研究发文量统计

      表1展示了全球各个国家森林碳汇研究的发文情况,1990至2021年,美国科研院校及其他机构发表论文3 879篇,中国科研院校及其他机构发表论文2 904篇,德国科研院校及其他机构发表论文1022篇。为分析该国在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衡量连接不同网络关系的节点重要程度,本文进一步计算各节点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即各国发文的最短路径。当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1时,该节点被称之为关键节点[10]。由表1可知,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出版物,但中介中心性较低,仅为0.07,表明其合作机构较少,中国在森林碳汇研究方面的发文影响力和重要程度较低。

      表 1  森林碳汇相关研究国家共现频次(前10名)

      序号国家/地区频率中介中心性集中分布年份
      1 美国 3879 0.75 2000
      2 中国 2904 0.07 2009
      3 德国 1022 0.29 2009
      4 澳大利亚 993 0.23 2008
      5 加拿大 873 0.13 2009
      6 英国 603 0.10 2011
      7 瑞典 466 0.09 2009
      8 意大利 434 0.06 2009
      9 瑞士 392 0.05 2009
      10 芬兰 344 0.05 2008

      图2 展示了森林碳汇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美国作为森林碳汇研究发文量最大的国家,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排名第1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State University),紧随其后的是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StateUniversity)和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除此之外,美国林务局(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也是主要的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的研究机构以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主。由图可知,以上各机构间保持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如俄亥俄州立大学与杜克大学之间,美国林务局与俄勒冈州立大学之间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中国科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同时也发现,中国的研究机构以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作为代表与国外研究机构有科研合作,其合作研究机构主要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密歇根州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等高校。

      图  2  森林碳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 为了探寻二十余年森林碳汇相关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高频词分析以及关键词时间演进分析,力争全面展示森林碳汇的发展动向。

    • 关键词作为文章的内容核心体现,能够高效地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目的及关注重点。本研究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进行共现可视化分析,以确定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图3。圆圈表示节点,其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大小,圆圈越大,则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  3  森林碳汇研究国内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 本研究首先对CNKI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将时间切片长度设为1,选取每个时间切片长度内排名前50的关键词,并利用Pathfinder方法对构建的网络进行剪切,对出现频次高于7的关键词进行展示。由图3可知,图谱中共形成332个节点,676条连线。由图3可知,目前国内学界对森林碳汇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森林碳汇(频次107)、林业碳汇(频次35)与气候变化(频次30)这3大类上。此外,碳中和(频次21)、生态补偿(频次18)、碳排放(频次15)等也是关注的领域。

      表 2  国内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频次(前10名)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平均年份
      1 森林碳汇 107 0.98 2008
      2 林业碳汇 35 0.32 2009
      3 气候变化 30 0.23 2000
      4 碳中和 21 0.13 2013
      5 生态补偿 18 0.13 2010
      6 碳排放 15 0.10 2011
      7 中国 13 0.09 2009
      8 碳储量 12 0.07 2002
      9 低碳经济 10 0.05 2009
      10 碳达峰 9 0.05 2021
      注:平均年份(mean year)是指对各聚类中热点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进行平均处理后所得结果。

      本研究在对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对数似然比对每一个关键词集群进行核心提取,使其形成聚类。轮廓值作为衡量聚类同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取值介于0至1之间。该指标值越大,则表明该聚类的同质性越高。一般当轮廓值大于0.5时,则可认为该聚类结果高度可靠且合理[11]

      总体来讲,轮廓值大于0.7,表明该关键词聚类结果是可信的。聚类0的标题名为“森林碳汇”,包括了生态补偿、碳源、价值核算等主要关键词。该聚类模块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围绕森林碳汇发展进行整体宏观的研究与估算。在已有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1998—2010年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关系变化进行因果检验和脉冲分析后发现,经济增长对森林碳汇发展仅有微弱的正向冲击,而森林碳汇发展则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2]。另外,森林碳汇量的估算也是学界的关注重点,薛龙飞等[13]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对中国森林碳汇量进行估算,比较省域间碳汇总量空间关联性并分析碳汇的溢出效应。此外,森林碳汇的价值核算相关研究也备受关注,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森林碳汇的实物量、价值量及市场供需量进行分类核算[14-15]

      聚类1的标题名为“林业碳汇”,包括了碳汇项目、杉木、扶贫等关键词。在该聚类模块中,学者更关注项目实施和实际贸易往来问题。比如有学者对国内外林业碳汇交易进行比较借鉴,多数是以CDM(清洁发展机制)作为范例,对我国现存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及交易体系进行分析,从交易主体、交易机制、融资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16-17]。也有学者将GFPM模型和IPCC方法相结合,通过设定不同情景,对中国林业碳汇的潜力进行了预测[18]。此外,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也是推动脱贫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解决贫困与生态破坏恶性循环的突破口[19-20]。但也有学者证明林业碳汇项目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户权利的损失[21]。聚类2的标题名为“气候变化”,包括碳排放、碳达峰和碳中和等关键词。森林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就碳排放而言,企业作为减排的关键主体,如何促进减排是重点,基于企业减排需求的森林碳汇定价是目前研究的热点[22]。从成本视角出发,构建以森林碳汇供给成本、企业碳边际减排成本和碳配额价格为路径的选择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企业的减排行为的选择,以实现企业减排最优化路径[23]

      聚类3的标题名为“碳密度”,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生物量、碳汇交易等关键词。任继勤等[24]基于碳密度-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的森林碳汇潜力进行预测。除对寒温带、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进行分析外[25],也有人以南方杉木为例,从生物学和经济学多角度对森林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进行估算[26-27]。聚类4的标题名为“森林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造林、木材收益等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方式与实现森林碳汇潜力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造林成本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28]。造林不仅要考虑基本的造林成本、采伐成本,还要考虑相应的土地利用机会成本等[29-30]。木材作为森林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产品,是全球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目前森林碳汇仍处于不协调状态,其原因在于全球新造林面积无法完全弥补因森林面积减少而造成的影响。如何从木材产品所提供的可持续碳汇中弥补毁林的危害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森林碳汇的净效益研究与木质林产品的减排效益是分不开的[31]。聚类5的标题名为“低碳”,主要包括气候变暖、碳减排、交易机制等关键词。低碳经济与森林碳汇的紧密关系是毋庸置疑的,黄彦[32]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森林碳汇的经济性,证实了碳汇、二氧化碳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森林碳汇作为新型的生态补偿方式,有必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相关分析。朱臻等[33]以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案例点,使用风险偏好实验法对当地农户的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分析影响其碳汇供给和需求意愿的多种因素,最终旨在为促进森林碳汇交易提出相应建议。

    • 由于Web of Science的年份跨度较大,选择切片2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后,可得到图4结果。如图4所示,图谱中共有487个节点,973条连线。出现频率较高的前3名关键词有气候变化(频次 = 315)、碳汇(频次 = 276)、经营管理(频次 = 189)。除此之外,土地利用方式、造林、成本收益等相关主题也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

      图  4  森林碳汇国际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与国内文献研究一致,本文继续利用对数似然比原则对国际上森林碳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由表5可知,聚类后标签前5名为:森林碳汇、气候变化、森林管理、碳排放、森林成本和木材市场。与国内研究一致的是,森林碳汇最早都是由气候变化研究开始而逐渐拓宽到其他领域的。Sohngen等[34]最早以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对美国木材市场的影响,预测到气候变暖会扩大木材的供给。Lal 等[35]利用印度森林数据证实了森林不仅可以维持碳排放,还具备稳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潜力。Sohngen等[36]从动态视角构建了全球木材市场模型,考虑了除基本的造林成本以外的森林管理成本、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和贴现率等成本。自此,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到森林碳汇的相关研究。而后有部分学者对均衡模型进行优化,以农业和林业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作为森林碳汇成本[37-38]。还有学者从自然生长的角度对不同维度的森林进行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森林土壤状况以及碳汇之间存在相互的紧密联系[39]。合适的森林轮伐期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为最大化发挥森林的碳汇潜力,Kim等[40]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不同碳汇政策下森林管理的有效性及其支付成本。碳汇交易方面,有学者以新西兰为例,提出可以建立碳借贷款市场以鼓励发展碳汇交易市场[41]

      表 3  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聚类序号聚类名称轮廓值主要关键词
      0 森林碳汇 0.753 生物量、生物质能源、生物多样性等
      1 气候变化 0.823 可持续发展、气候变暖、保护区等
      2 森林管理 0.612 土地利用变化、造林、模型等
      3 碳排放  0.709 可再生能源、创新减排、能源消耗等
      4 森林成本 0.661 影响因素、碳储存、木材收益等
      5 木材市场 0.669 木材产量、交易市场、动态模型等

      综合国际和国内发文研究热点可以发现,二者有诸多相似的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和森林管理,尤其气候变化是与森林碳汇是紧密相关的。此外,受研究背景差异等影响,研究尺度上,国内的研究除关注政策制定和价值测算等宏观层面,同时也兼顾林农个体的微观层面,包括生态补偿和扶贫等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来看,国际上以生物质能源减排、技术减排等自然科学研究更为丰富,包括高效减排、提高技术创新等方面。

    • 为了进一步揭示森林碳汇研究的起源、历史和现状,本文在对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时区图(“Tendency Zone”)进行研究进程的可视化分析。图5展示了国内目前森林碳汇研究领域演进的整体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紧密连接。由图5可知,2000至2005年,关于森林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和碳储量等范畴,且其研究热度经久不衰;2006年开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森林管理和生物质方面的研究,并不断探求新的领域,包括低碳经济、生态补偿等;2012年,研究中国森林碳汇的文献集中出现;2016年,森林碳汇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森林碳汇被学界所关注;尽管2017至2019年并未有大量相关研究出现,但是2020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主题研究阶段。碳中和与碳达峰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是自2020起的最新关注领域,这是由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学界对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行积极了探讨。森林碳汇在抵消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重要作用,林业相关领域专家也纷纷为其贡献学术智慧。此外,从各个节点的交叉情况来看,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汇、森林经营、碳中和、碳达峰等均与森林碳汇主题有交叉,表明由森林碳汇所引申出的研究领域广泛且包含不同层次。

      图  5  森林碳汇研究领域关键词演进趋势可视化图

    • 为了解国际上关于森林碳汇研究的前沿,本文对1990—2021年国际相关文献进行突现词分析。该关键词的突现情况高表明其引用频次在一定时期内急剧增加,本文选取排名前10的突现词制成表6。其中,最早出现的高突现词为森林管理,自1996年开始该研究方向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直至2009年。碳汇自2001年兴起,森林碳汇在2016年成为高强度突现词。尽管有最新的突现词出现,但二者目前仍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气候政策是森林碳汇研究的起源,但是其在2016—2019年间引用量有较大的变化,呈现高强度研究热点状态。此外,生物群落测算与动态分析作为高强度突现词是在2020年开始,并成为近年的新兴研究领域。

      表 4  森林碳汇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关键词突现情况

      关键词强度持续时间
      forest management(森林管理)2.731996—2009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2.672001—2006
      sequestering carbon/sink(碳汇)4.932001—2013
      carbon market(碳市场)3.982008—2016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森林碳汇)3.762016—2018
      climate policy(气候政策)4.822016—2019
      energy(能源)3.632017—2019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3.352019—2020
      aboveground bioma(生物群落)3.072020—2021
      dynamics analyze(动态分析)2.72020—2021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未来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的缓解途径上。中国对森林碳汇的研究视角以气候变化为大背景,既重视了全球治理的良性发展,强调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同时也聚焦了森林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政策调整问题。国际上的研究前沿主要是在生物量分析与其他相关能源消耗的动态分析上。总体而言,国内更聚焦于政策评估类的研究,而国外更倾向于基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 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术影响及社会关注度。本文首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针对目前已发表的与森林碳汇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和聚类分析,得到国内期刊森林碳汇的高被引文献(见表7)。总体而言,国内期刊大多关注森林碳储量估算、碳吸收能力与森林碳汇增长等计量与测算问题。无论是做政策分析,或者是其他测算研究,学者都会参考已有碳汇量测度研究结论。通过对国内森林碳储量进行准确估算,了解森林系统的碳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掌握全国森林碳汇情况,为制定森林资源保护与碳汇增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何英等[42]则关注了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并就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提出我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开发与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表 5  CNKI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方精云 2007 1981 ~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1 467
      2 赵林 2008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 269
      3 焦燕 2005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260
      4 何英 2005 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 247
      5 任继周 2011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 214
      6 孙玉军 2007 兴安落叶松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214
      7 何英 2007 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 207
      8 曹吉鑫 2009 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204
      9 顾凯平 2008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 179
      10 曹军 2002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168

      为展现国内外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影响力,本文进一步以WOS数据库为基础,得到前10名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的高被引文献(表8表9)。由结果可以发现,国际期刊数据库中国内和国外学者引用量最高的均偏向于自然科学研究。潘愉德[43]利用森林清查数据和长期生态系统碳研究数据库,估计了1990—2007年全球森林总碳汇量,证明了森林庞大且稳定的特质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朴世龙[44]采用卫星大气生态探测方法对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分区域的生物量及土壤含碳情况进行推断测算,认为中国具有巨大的生物质碳储量潜力,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做出卓越贡献[45]。于贵瑞[46]对不同纬度的碳源和碳汇的位置进行观测,以准确预测未来全球二氧化碳和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北半球陆地森林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不可忽视。邓蕾[47]和逯非[48]对中国退耕还林等六大生态工程进行评估后,发现耕地转化为森林会有更持久的固碳能力,且树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速度,生物量密度进而迅速增加[49],因此证实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增加碳汇有明显积极作用,包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等可持续发展方面[50-51]

      表 6  国内学者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潘愉德 2011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 6 688
      2 朴世龙 2009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1 505
      8 陈驰 2019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 1 395
      3 邓蕾 2014 Land-use conversion and changing soil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 a synthesis 556
      4 于贵瑞 2014 High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411
      6 逯非 2018 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387
      5 唐旭利 2018 Carbon pools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estimates based on an intensive field survey 350
      7 方精云 2014 Forest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 expansion and forest growth
      237
      9 邓蕾 2016 Afforestation Drives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nges in China 192
      10 郭兆迪 2013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 131

      表 7  国外学者森林碳汇高被引文献

      序号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被引次数
      1 Batjes N H 1996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 4 387
      2 Luyssaert S 2008 Old-growth forests as global carbon sinks 1 924
      3 Griscom B W 2017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1 875
      8 Houghton R A 1999 The US carbon budget: contributions from land-use change 1 550
      7 Canadell J G 2008 Manag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1 489
      5 MagnaniF 2007 The human footprint in the carbon cycle of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1 163
      4 Poorter L 2016 Biomass resilience of Neo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 874
      6 Sohngen B 2011 An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510
      10 Woodbury P B 2007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 390
      9 Tavoni M 2007 Forestry and the carbon market response to stabilize climate 244

      国外学者的高被引文献也多是基于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展开的森林碳汇的研究。毁林、化石燃料开发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高碳排放对气候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森林碳汇作为经济且稳定的碳汇方式,为缓解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52,53]。Luyssaert[54]以原始林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可以继续固碳且会持续吸收碳,全球15%的森林面积为全球生态系统提供了至少 10% 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Poorter[55]对热带地区的次生林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汇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相对于原始林而言,次生林会更有弹性和效率。Batjes[56]重点测算了土壤中的碳含量,发现人类正在直接或间接(前者是通过森林管理,后者是通过氮沉降)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而后,Griscom[57]对“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 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NCS作为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缓解气候措施,预计到2030 年可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超过1/3的有效贡献,以帮助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 2°C 以内,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除了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汇量等进行测算外,也有学者以经济学视角切入进行碳市场的分析预测[58]。Woodbury[59]将两个全球模型结合起来,将研究气候政策的“能源-经济-气候”模型与林业模型进行迭代,以评估碳市场对森林碳汇的最优选择,进而提供最佳减排策略。Sohngen等[34]将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建立了全球动态均衡木材市场模型,以估算未来木材的供给并在此基础上对碳汇进行预测,最终为森林经营管理提出优化建议[36]

    • 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献同时被另外一篇文献所引用的频率,也称之为共被引强度,是反映某一文献在该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分析“森林碳汇”相关主题论文在各期刊上发表情况,对文献共被引进行了聚类分析后,可以发现森林碳汇相关研究主要发表在如下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Global Change BiologyClimate ChangeForestPolicyand EconomicsNatureFores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其中,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Global Change BiologyClimate Change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上发表森林碳汇相关论文超过30篇。此外,高发文期刊中Climate ChangeGlobal Change Biology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分别为0.17和0.15。虽然Nature发文量不多,但是其相关文章引用量很高,BC值为0.27。此外,本文进一步针对突现的高被引期刊进行分析,其中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自1999至2001年间,关于森林碳汇的发文量较多;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Sustainability-Basel这3个期刊自2018年开始,关于森林碳汇的发文量突增。

    • 本文利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近20年来国内外森林碳汇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在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学界森林碳汇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后,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森林碳汇的研究方向。

      第一,森林碳汇的研究起源于解决气候变化,且主要集中在林学和林业经济学科。美国、德国和中国是国际上研究森林碳汇的主要国家,并以美国为主导地位。尽管中国对森林碳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相关研究量增长较快,发文量持续增加。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森林碳汇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力较强。

      第二,森林碳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以生态学方法对森林碳汇进行土壤固碳机制和森林固碳能力测算的研究较多,而在经济学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经济学方面在宏观上主要涉及气候变化、森林碳汇成本、森林管理等政策制定,微观上集中在林农生态补偿、市场碳交易等方面。

      第三,中国森林碳汇领域的研究趋势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衰退、爆发4个阶段。首先,中国与国际一致,碳汇研究也起源于气候变化,并在2010年达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发表了与森林生物量、森林碳汇、低碳经济相关的大量文章;2015年开始热度逐渐下降,而后受“双碳”战略背景的影响,2020年开始相关研究集中爆发,重点集中在碳中和与碳达峰相关领域。

      未来,中国在森林碳汇的研究中可以以“双碳”政策为契机,融合交叉学科,深入挖掘森林碳汇的潜力与空间效应,建立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第一,要加强对森林碳汇机理的研究,深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机制;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与平台;第三,完善森林碳汇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实现。此外,可以推动跨学科整合,以协同治理视角对双碳目标实现、森林碳汇、社会和谐与人类福祉进行内在机制分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5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