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强化路径

马文涛, 胡建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强化路径[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1):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18
引用本文: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强化路径[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1):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18
Ma Wentao, Hu Ji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Generating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ath[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1):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18
Citation: Ma Wentao, Hu Ji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Generating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ath[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1):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18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强化路径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1XKS002)、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RKX037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文涛,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Email:zzzz_1107@qq.com 地址:637009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G642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Generating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ath

  • 摘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guided by the Marxist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tinue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rries forward the people's interest posi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bases o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olving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harm people's health. In general, it is conducive to constructing the modernization with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pping out a development path that meets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translating the building of a beautiful China into conscious action by all the people, and coordinating the building of a beautiful China and a clean and beautiful world.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in the new era, we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green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at clear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cultivate and promote socialist ecological culture, adhere to the strictest system and the strictest rule of law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ersist in jointly building a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善和优化自身与自然关系过程中,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制度产品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1]29民生福祉指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即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再到2018年5月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从以往的学术探讨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1,始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1版,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阐释和全新注解。鉴于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强化路径,是当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生态文明和民生福祉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且在二者的相关研究中,都有将彼此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在生态文明研究层面,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民性[3]6,人民本位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创新[4]17。在民生福祉层面,有学者认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5]48,增进民生福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6]10,因此,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前提条件,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但从现有文献看,直接以“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为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且更多的是聚焦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的关系研究,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即指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以深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们有必要追问新时代生态文明对民生福祉何以增进、有何价值等“元问题”,并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化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生态动力、筑牢民生之基。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理论认知、文化赓续、执政理念传承和现实需要的结果。换言之,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按照其客观的历史场域来定向,其生成和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发生学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2-3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也是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思想源泉。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410也就是说,人虽然是高级的理想动物,但不容争辩的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也始终坚持人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观点,主张构建将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紧密结合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8]240。如果对自然进行盲目的控制和征服,最终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类必然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也是“纸上谈兵”。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既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人及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生态文明才能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结合、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出“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去改造和利用它”[9]94,为我们党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底蕴深厚、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又一次“飞跃”,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前进动力,也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提质供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1版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的思想精华,不仅“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熏染作用,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精神养料和文化沃土。

    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思索天、地、人是否“共生”或者“同体”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探究人与自然问题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规律所在,天道就是人道,二者不可分离,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85,强调人与自然具有内在关联性,包含着天、地、人受同一客观规律支配的朴素认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把天人关系看作内在关系,认为天完全由人来彰显。例如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1]84,王阳明所谓“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12]208,都是在说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存在,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在本体论层面上的同一性,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最基本的根据。

    其次,“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点定位。如何体恤和保障民生也是古人时常探索的重大问题。古代先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平民百姓的重要性,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以生态保障民生,进而维护统治稳定的民生思想与政治情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3]8,充分肯定了自然界所具有的民生价值。以“民为邦本”的民生思想体察生态实况,同时也是以“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理念生动诠释民生强国之道。鉴于此,“民为邦本”充分体现了古人与自然一体化生存的生态智慧和民生思想,这对新时代协调民生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14]53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理解沟通”,始终将人民利益立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向导。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是保证农业增产和造福人民的大事。特别对重大水患灾害,毛泽东同志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事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表达出中国共产党根治水患、造福人民的巨大决心和勇气。同时,毛泽东同志坚信,“绿化祖国”有助于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自然条件,有助于美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他指出:“要在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中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15]5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葳蕤向前的应然和必然,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邓小平同志充分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和弊端,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6]20。江泽民同志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他认为“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17],因此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18]295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依据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9]170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0]74。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现阶段,许多国家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对自身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提到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7]275-276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曾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足够重视,出现了以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最终造成国土之伤、民生之痛。例如2004年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和2005年浙江东阳画水镇化工污染事故,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引发恶性群体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此类案件一直告诫我们: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和严重,违背人民群众的本原诉求,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指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21]25毋庸置疑,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将无从谈起,由此酿造的不满情绪会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加重而愈加强烈,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的生态权益和发展利益严肃审慎、高度负责,清醒地认识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拒防生态危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1]7

    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途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布局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深化和发展,因此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提升人与自然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要在信息革命和工业文明的更高起点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毋庸置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内在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1]6,人类文明理应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延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必须在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1]27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又不断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实践经验和智力支持。

    第二,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相互协调。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是现代化观念上的有效转变,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的都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问题。如果只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资本的生产力终将破坏和削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的表面繁荣无法掩盖层出不穷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而丧失创造大量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资料和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14]363,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1]20的生态经济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第三,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在现代化建设中交融共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就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福祉的增长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治理、彻底整治环境污染,建设健康、宜居和美丽的家园,让人民群众诗意地栖居。从现代化建设的视角考察,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互育反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交融共进的行动指南,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人民群众需求的新要求新期盼,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科学判断和正确谋划。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 。生态环境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因子,人们“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3]159。毫无疑问,传统的“GDP幸福观”已经不能作为人民的生活基准,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为当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21]4鉴于此,在新时代的理论场和现实域下,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精准把握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将生态民生摆上格外重要的地位,推动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促进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稳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巧妙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迈向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4]9,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促进生产发展,就是要把发展的着眼点放得更加长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0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合理取舍,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按照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实现生活富裕,就是要基于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客观情况,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按照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实现生态良好,就是要将长远发展全局与趋势统筹考虑,不仅要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还要惠及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参与者,也是最终的享有者”[25]283,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必将唤醒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凝聚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合力,从而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一方面,公众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决定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中,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3]158同样,马克思也强调人依赖自然界而活,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对自然界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人类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在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原料危机等。”[26]187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反思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弊病,指出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1]17,从而为人们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因此,公众生产生活方式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与之匹配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一是生态文明通过增进民生福祉有效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升公众生态素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必然会重视加强公众生态文明教育,创建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路径,培育公众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良好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公众在享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生态福利和社会红利时,大多数人会饮水思源,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榜样,“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1]119。二是生态文明通过增进民生福祉有效搭建了公众共建共享共有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成果的体制机制平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年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21]118-119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体制机制平台上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保护环境,成为绿色空间的受益人和守护人。

    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21]131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保障和增进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美丽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做出深刻反思后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2]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的目标方向,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起来,标志着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社会美的完美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亮点是“美丽”,一方面,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生态之美,另一方面,它强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就是人文社会之美。换言之,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发展不是美丽中国,造成生态危机进而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发展也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为人民群众寻求一种集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社会之美于一体的永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机勃勃的幸福美好家园,为人民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福祉源泉。

    面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2]的科学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在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7]7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主张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共建人类的绿色家园。但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多极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浪潮中,一些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本土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围绕生态环境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14]362。因此,生态文明增加民生福祉必须要有博大的国际视野,只有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只有督促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中国建设和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才能交相辉映。唯有如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不仅惠及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会得到极大保障。

    立足新征程,民心所向和时代之需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中的民生效益,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所在,其核心理念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富裕。因此,必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增进民生福祉之路,即积极推动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化,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中充分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方式。

    第一,要推动工业产业生态化。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转型,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传统产业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就是“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1]21。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进企业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原则调整生产结构,倒逼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减排升级;号召工业生产全面实施循环利用,打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工业链条和工业园区;鼓励工业生产环保搬迁,科学规划生态、工业和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工业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21]25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新兴产业规划目标引导和约束,合理布局和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要加大新兴产业科研投入力度和扩充人才储备,以此让绿色成为新型工业的底色,让生态成为产业的亮点,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二,要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习近平同志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提出要提高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运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首先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切实解决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等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村建设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其次要借助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依托本地自然地理实际,打造科技实力雄厚、产业特色鲜明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农业高新区,示范推广“智慧生态农业”新名片;最后要挖掘农业产业生态化的空间与潜力,因地制宜打造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匹配的绿色环境、绿色文化、绿色品牌,提供更多健康安全、多元多样的农产品。总的来说,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关系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助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关系到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有助于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实施和同步跨越。

    第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生态林业的建设是“两山论”的思想升华和实践深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因此,发展生态林业,首先要传承党和人民植树造林的生态衣钵,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森林管护,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其次要建立以森林食品和木材加工等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国内外积极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做实做大森林生态产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之路。从生态产业化创造的价值来看,我国丰富的林业资源积累了巨大的生态财富,推动生态产业化有助于人居环境长期改善和经济收入稳步提升,将不断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价值问题。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维范式,建设生态文化“关乎人类福祉,惠及人们的根本利益,是新时代中国智慧与生态担当的有力话语表达”[28]。因此,要在新时代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就必须“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29]48,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提升人民对生态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信,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共识。

    第一,要基于“两个结合”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4]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融通互构、深度融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激活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基因血脉,实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又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化资源涵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文化沃土。因此,顺应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要求,就必须站在“两个结合”的视角,赋予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新的理论特质与实践品质,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要立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特色生态文化产品。首先,要开展特色生态文化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文化建设氛围。要积极开展社会关心、参与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打造“生态文化镇”等区域性、代表性的生态文化宣传品牌,以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汇聚形成共建美丽中国和共享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其次,要打造特色生态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感官欲望的满足”。具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公众媒体要积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打造雅俗共赏的生态文明文化宣传作品,拓深生态文化在公众范围的覆盖面和接纳度。最后,商业媒体要自觉做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自发构建深入群众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文化寓教于乐、深入人心,取得生态环保教育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双向成功。

    第三,要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构建生态责任型企业。“生态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商业活动追根溯源都对自然和生态有依赖。”[30]1006鉴于此,企业要想实现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准则的企业生态文化,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首先,企业要树立全局意识和辩证思维,综合考量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因素,算好“社会账”“经济账”和“生态账”,同时制定企业生态文化的宏观性目标。其次,企业要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革新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思维观念和工作方式,督促他们将企业生态文化牢牢融筑在生产、经营和销售之中。最后,要加强企业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企业需要建立绿色生产经营销售部、环保监察机构等绿色职能部门,将生态文化的践行结果嵌入到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当中,杜绝损害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反生态行为发生。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1]99从生态文明制度层面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健全“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14-15,建立反映人民需求和生态实况,体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生态督查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导向和刚性约束。

    第一,要建立健全生态督查制度。生态督查制度是党和国家立足于完善生态制度体系、总结专项督查实践、规范专项督查行为的需要,充分吸收从严治党背景下全面加强党内监督的成功经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制度创新。建立和健全生态督查制度,推进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制度解读、知识普及、宣传报道等方式,营造依法依规督查的工作氛围,采取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确保准确把握生态督查的各项程序和要求;其次要加强督查队伍建设,明确督查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有关纪律要求,确保督查人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及时扩充督查队伍,加强督查人员考核,打造一支具有高政治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生态督查铁军;最后要深化生态专项督查实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梳理和分析督查发现的重大生态问题,坚决惩治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放水”的错误做法,自觉接受各种渠道监督,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生态督查效果,助力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长效化。

    第二,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核心“是对生态保护者创造的生态价值和丧失机会成本的补偿”[3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如我国建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用于补偿森林资源各方面的年度资金就达300多亿元,“十三五”期间中央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近2 000亿元。生态补偿制度试点已经在我国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总结现有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完善健全。一是要聚焦生态环境各要素,健全以生态环境要素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保护成效等因素确定补偿水平,对不同要素的生态保护成本予以适度补偿。二是要探索政府、市场和公民三位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促进生态保护者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三是要筑牢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健全激励约束生态保护考评体系,加强考评结果运用,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推动各方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各自义务。

    第三,要建立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救济生态环境损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2]为了确保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顺利实施,以法治理念、制度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根据“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原则,科学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修复难度及费用,合理界定生态损害赔偿主体和客体,运用磋商和诉讼等途径索要生态损害赔偿,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要大幅提高违规成本,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21]103,使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不仅要承担经济补偿责任,还要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毫无疑问,建立和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有助于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苦、政府买单”的困局,真正实现“谁污染谁买单,谁破坏谁治理”,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指出:“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4]46,多次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255“地球生命共同体”[1]29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题,再次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因此,现阶段要加强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功效,必须胸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博大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全人类的民生福祉。

    第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1]276,也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生态大国,中国必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采取局部斗争、总体合作的交流协作模式。一方面,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入侵,揭露和批判其转移生态负面效益及逃避相应生态责任的行为,督促其自觉遵守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及国际环境治理公约的相关规定及目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做坚决的生态斗争。另一方面,中国要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展现更大的雄心和行动,积极主动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多个领域的生态合作,吸收和借鉴其成功的治理经验,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生态危机的能力及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1]254-255。首先,要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将“双碳”技术创新置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之中,抓紧部署前沿低碳技术研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积极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次,要强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将“双碳”目标上升到政治高度,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职责,将“双碳”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发挥政府政绩导向作用,以此压实各方责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低碳转型,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切实践行承诺,抓好目标落实,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共同守护地球家园。”[1]263对此,首先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降低生态环境退化风险,降低突发性自然灾害风险,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再者,要采取有力的政策行动,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健全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最后,要坚持多边主义,与世界各国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经验,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合力,与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利益立场,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充足的能量场和现实域。因此,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又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和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上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立足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这一主线任务,从经济、文化和制度建设上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新局面,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全人类的民生福祉。

  • [1]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3] 黄承梁,杨开忠,高世楫. 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及其人民观[J]. 管理世界,2022(5):6-19.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22.05.002
    [4] 喻继军,王甲旬.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导向与中国话语创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17-28.
    [5] 王若磊.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J]. 人民论坛,2021(9):48-50.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1.09.010
    [6] 张帆,王丹.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1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方世南.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早期文稿[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 老子. 道德经[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11] 陈来. 宋明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2] 王阳明. 传习录[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21.
    [13] 孟子[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 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7] 江泽民. 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大事来抓: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J]. 环境保护,1996(8):2-3.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1996.08.001
    [18]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 胡锦涛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1).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5] 刘海霞.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国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26]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 朱志淼,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7] 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8] 冯冬娜. 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化建设及时代价值[J]. 系统科学学报,2023(2):53-56.
    [29]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0] 陈宗兴.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卷[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1] 赵树丛.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J]. 林业资源管理,2014(6):1-6.
    [32] 程玉.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完善[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1):75-9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4
  • HTML全文浏览量:  123
  • PDF下载量:  70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25
  • 录用日期:  2023-10-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2-20
  • 刊出日期:  2024-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