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
摘要: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就是处理好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绿色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要义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战略观,关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最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在于,为化解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矛盾提供了具体思路,那就是解决好三对矛盾,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公共生态利益与私人经济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辩证性、人民性等特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将为实现新型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全球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后发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
关键词: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
- 中国式现代化
Abstract:As a late-developing modern country, on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is fac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by 2030 and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 transition. Unlike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ransition initiated by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meet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green 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i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view of nature that "human and nature are a community of life", focused on the scientific strategy concept "to pl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heigh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settled in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he greates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is that it provides thinking for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 transition at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ublic ecological interests and private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present generation and future generations. Foresight, dialectic thinking and people-orientation show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The vivi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in China will provid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new type of modernization, break the myth of "Modernization = Westernization" in solving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be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he road of late-modernization.
-
国家公园的思想最早萌芽于美国,是美国荒野精神、民主精神以及生态保护精神相互作用的体现。自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来,国家公园作为全球自然保护的先进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传播推广。国家公园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1]。在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中,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这一类型的出现相对较晚。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出现在美国。1937年,哈特拉斯角国家海岸公园在美国的东海岸设立,以保护美国东部哈特拉斯岛(Hatteras Island)、博迪岛(Bodie Island)以及奥克拉库克岛(Ocracoke Island)的原始海岸景观和海洋资源。哈特拉斯角国家海岸公园可被视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雏形,这是美国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第一次尝试。此后,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体系不仅在美国发展起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英国、韩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2],其传播路径从最初的北美逐渐向澳洲、欧洲、亚洲、南美洲以及非洲延伸。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具体类型和名称有较大差异,如海洋国家公园(Marine 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3]。这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理区位、不同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和特定国情所致。本文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界定为:国家政府以保护海洋海岛为目的,避免人类活动过度开发而设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海岛生态、地质地貌景观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涉海地理区域,此区域用于保护海洋自然及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兼具海洋科研、教育及公众游憩等功能。
近10多年来,国际上关于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园在生态环境、渔业发展、旅游发展等方面对区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园的选址与规划、经营与管理、相关利益者等方面[4-10],其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基本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相比国外,国内学者对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研究较少,李悦铮等[11]分析了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和特征;王辉等[12]以美国海峡群岛为例,阐明了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机制;夏涛等[13]开展了我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选划研究,筛选出24个海洋国家公园建设优先区。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可分为岛屿景观型国家公园和海滨海湾型国家公园。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与陆地国家公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①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差别巨大,海洋生物群落与森林、草地等陆地生物群落显著不同,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的对象与陆地国家公园不同;②地域景观特征不同,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一般包括海岛海湾独特景观,还包括大面积的海域范围,提供海岛休憩娱乐和海洋环境教育;③社会参与度存在差异,多数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位置偏远,域内人口稀少或无居民,而陆地国家公园多包含特色小镇和社区,社会参与也更加广泛;④管理机构不同,多数国家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有专门的管理运营机制,区别于本国的陆地国家公园。
一.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分布与特点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人海和谐观和陆海统筹理念有益结合的具化形式,全球各大洲多数沿海国家均建立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其作为当今海洋保护区设立与发展的重要模式已成为国际共识。大多数海洋保护区生态较脆弱,不适宜开展大规模公众娱乐游憩活动,多以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如非洲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也有部分海洋保护区面向公众开展娱乐游憩活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通常在可控范围内,如北美、欧洲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等。虽特点不尽相同,但全球各地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建立初衷相对一致,即在一些具有独特价值和自然景观的涉海区域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保护海洋海岛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提供大众公共娱乐和游憩场所,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4]。
北美洲陆地四面环海,拥有大量海洋海岛资源,作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起源地,发展历史悠久,管理经验丰富,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体系完善,堪称世界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典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面环海,海洋保护力度大,具备成熟的海洋保护区体系[15],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建设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欧洲大陆国家众多,海岸线曲折,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具有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景观特色[16]。亚洲地形多变,气候复杂多样,海域面积广大,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形成许多海洋保护区和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非洲地区经济欠发达,不少国家海洋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珍稀野生动物多活动于大陆,而且是世界各洲中岛屿数量最少的一个洲,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南美洲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高山、冰川广布,安第斯山脉纵贯整个南美洲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其中以阿根廷数量最多。全球各地区主要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特点如表 1所示(由于俄罗斯大部分区域处在亚洲,所以本文将俄罗斯国家公园归于亚洲)。
表 1 全球各地区主要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分布与特点大洲 国家或地区 分布 特点 代表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 北美洲 美国 分布广泛,多数集中在西北部大西洋沿岸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数量众多,无论是海岸型还是海岛型国家公园,均有完整的针对性管理措施,并达到可操作层次[17] 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美属维尔京群岛国家公园、冰川湾国家公园、比斯坎国家公园、红杉树国家公园、阿卡迪亚国家公园 加拿大 除东部落基山区山地公园群落外,西部太平洋沿岸滨海地区存在大量海岸海岛型国家公园保留地[18] 通过科学、保护、恢复、教育和管理等方式,保护海洋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利用 海湾群岛国家公园、布鲁斯半岛国家公园、明安群岛国家公园、佛罗伦国家公园,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公园 大洋洲 澳大利亚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岸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人工建造痕迹明显,公园内随处可见人工建筑基础设施,与海洋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大堡礁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悉尼海港国家公园、摩尔顿湾国家海洋公园、库灵盖蔡司国家公园、米亚尔湖国家公园 新西兰 多集中在南岛,国家公园内海岸地貌复杂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区系统的重要一部分而存在。新西兰政府重视海洋保护,建立大量海洋保护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为保护本国热带珍稀动植物做出巨大贡献[19] 峡湾国家公园、卡胡朗伊国家公园、拉奇欧拉国家公园、帕帕罗瓦国家公园 欧洲 法国 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波罗的海、北冰洋、地中海周边 在规划思路上将人文多样性和海洋景观多样性相结合,海洋海岛公园服务公众游憩,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实现游憩与生态和谐统一 蔚兰海岸国家公园 芬兰 群岛国家公园 英国 彭布罗克郡海岸国家公园 德国 前波莫瑞浅海湾国家公园 意大利 五渔村国家公园 亚洲 俄罗斯 分布广,从国土最西端波罗的海沿岸到最东端白令海峡,从北极圈以北地区至南部里海,均有分布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俄罗斯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级别最高的保护地之一,强调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支持普及海洋环境教育与项目 北极国家公园、指挥官群岛国家公园、奥涅加北方沿海国家公园、白令海峡国家公园、科里亚克国家公园 日本 濑户内海周边海域,太平洋沿岸 国立公园开展以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活动,如潜水、皮划艇、观鸟、自然观察等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 韩国 济州岛周边海域 韩国海洋海岛国立公园将其固有的崇山崇水自然观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探索保护与利用海洋的方法 闲丽海上国立公园、多岛海国立公园、泰安海岸国立公园 东南亚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 海湾及岛屿资源丰富 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泰国安通海洋国家公园 非洲 多分布于非洲北部的埃及、阿尔及利亚,非洲中部的肯尼亚,非洲南部的岛国马达加斯加以及南非 沿海国家很多,数量接近非洲国家总数的1/2,但非洲国家公园类型仍以陆域为主,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数量少,发展滞后且缓慢 齐齐卡玛国家公园、蒙巴萨海洋国家公园、瓦塔木国家公园、亚达勃拉环礁国家公园 南美洲 阿根廷 集中于南美大陆南部沿海 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其中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重要考察地 冰川国家公园、火地岛国家公园 哥斯达黎加 可可岛国家公园 巴西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20] 厄瓜多尔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 二. 全球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特征梳理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保护区形式,从开始出现到被全球广泛接受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球不同国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都呈现出自身的特色[21]。但通过对世界上典型国家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特征梳理,可以发现各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体系在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
一 保护海洋生态是核心
综观全球格局,可总结为3类最典型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①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大体量荒野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②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中等体量半乡村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③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中小体量自然人文复合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美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以小面积的轻度开发,争取大面积的荒野保护为主要功能[22]。如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力求保持岛内动植物的原生之美,公园内游览也只有徒步或乘小船通行,沿海尽显海岛荒野风光。英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和乡村空间的混合体,公园内的村庄是游客重要的基营地,农场是游客很好的休闲空间[23]。韩国是一个多山多小岛的沿海国家,其4个海洋国立公园都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名胜于一身[24],以此开展生态旅游。
各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设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澳大利亚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可看作是本国海洋保护区的升级,强调保护本国海洋自然和文化遗产。欧洲沿海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其沿海经济较为发达,海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发展与公众游憩紧密结合。俄罗斯和加拿大国土面积广大,北极圈以北地区人迹罕至,其北部设立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侧重于对原始海岸和冰川的保护[25]。非洲和南美地区,其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在保护海洋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排斥作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综合来看,各地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大都以生态环境为核心,小面积建设游憩区,既强调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积极拓展海洋科研、教育和服务公众游憩等合理资源利用模式,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内部无大面积人工建设[26]。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可以侧重于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可开展海洋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也可促进海洋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一致,即保护海洋生态。
二 管理机制明晰
全球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已有相当的规模,成为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7]。世界各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多是采用“综合管制”的管理模式,即中央和地方分权协同管理,涉海管理部门与国家公园机构统筹管理。相比陆地国家公园,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在管理运营方面体现出对海洋的针对性。美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遗产资源根据重要性分级所有、分级管理,中央政府与州政府使命各有侧重,国家公园管理局需要民间组织的财力、人力帮助和管理上的监督,拓展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为公众服务的领域[28],引导公众更全面深入地保护和利用海洋遗产资源。新西兰建立了以海洋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由保育部依据1980年通过的《国家公园法》实施管理,保育部在咨询国家公园所在地保护委员会后制定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发展战略,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作为国家级绿色旅游品牌[29],社区居民深入参与到海洋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海洋公园的规划和开发充分发挥岛国自然与人文景观优势。在英国,有一套完整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管理规划标准,以不破坏海洋风景资源为前提,适当丰富和优化海洋海岛公园内社区的产业类型,完善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30]。在加拿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社区合作,从运营、项目、内部支持服务3个层面(运营分为东部海域、西部海域与北部海域运营;项目包括保护区建立和保护、海洋遗产保护与纪念、与外部协调关系和游客管理;内部支持服务包括行政、财务、投资和人力资源)对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进行管理,在细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人为干预并合理利用海洋资源[31]。
总体看来,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管理应注重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明确所有权,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支撑,以便统筹建设。另外,设立职能统一的海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组织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也是必要的。
三 公益性与国民性充分体现
美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建设和运行经费进入联邦政府财政经常性预算[32],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联邦政府拨款,门票收入只占极少部分,美国不少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免门票的,大部分是低门票制度。在经营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经营相分离”制度,奉行保护海洋资源第一原则。资源保护和提供公益服务是根本,经营开发是为之服务的手段。新西兰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以财政投资为主、公益基金为辅,全面特许经营,向社会公开招标海洋海岛公园内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在营销上打造“百分百纯净新西兰”品牌[33]。英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积极丰富风景区社区的产业类型,开发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在海洋海岛公园发展方面,深化细化景区管理部门对公园内建设项目的用途、体量和外观的控制[34]。韩国禁止海洋海岛国立公园制定经济创收计划,海洋海岛公园的运营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地方筹款,公园中除部分历史文化古迹等景点实行收费制以外,其余皆免门票[35]。在加拿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在基本保持财政支持为主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形成多种资金来源[36],使社区能从保护中获益从而支持保护。法国奉行绿色发展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德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开支纳入公共财政统一安排[37],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全部不收门票,完善的海洋科教设施也免费开放。
总之,从资金保障机制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各级财政预算,也接受各种捐赠,普遍实行免门票或低门票制。从经营上来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自身一般不修建住宿餐饮设施,主要依托邻近社区解决旅游服务问题。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大都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其经营权的界限仅限于提供与消耗性利用海洋核心资源无关的后勤服务,经营者的选择以公开招标形式确定[38],部分国家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不存在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四 监测体系与数据共享完善
一些发达国家在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监测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框架,以美国为例,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负责海洋海岛公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活动。国家公园管理局以下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统一制定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监测框架,对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案、详细的操作技术规程、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方法、报告生成及管理建议等均作详细部署。该监测框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公园监测的规范性,而且有助于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39]。得益于此,美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常规监测的数据资源对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状况、分析变化趋势和原因等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保护对象及其受威胁因素是海洋海岛公园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根本。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协同其他科研机构,对公园内各种保护对象及其可能受到的威胁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最终明确大堡礁海洋公园的保护对象为珊瑚礁、海草和草甸、海岛、岸线和沙滩、红树林、水域以及海龟、海鸟、海豚等海洋生物,其受威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水体污染、栖息地环境衰退和区域过度开发利用等,为后续海洋海岛公园常态化监测奠定良好的基础[40]。充分考虑海洋海岛公园保护对象的特征及其受威胁因素,开展针对保护对象的长期性、动态性监测,是海洋海岛公园监测的重中之重。
总之,加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发达的数据发布与共享系统、网络数据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系统内每个海洋海岛公园的监测方案、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均在国家公园门户网站发布并共享,可以有效保障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三. 我国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
潜质与借鉴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差异性较大,拥有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海洋景观。截至2019年1月,我国已建立云南普达措、四川大熊猫、青海三江源、东北虎豹、福建武夷山、甘肃祁连山、浙江钱江源、湖北神农架、湖南南山、北京长城、海南热带雨林共11个陆域国家公园试点,尚未有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试点。统筹国内现有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风景名胜区[4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新时代实现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250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海洋类保护区,分属于海洋、农业、环保、林业和国土等主管部门,存在着管理混乱、低效等问题。通过整合各类海洋保护区,建立统一规范的海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已经开展海洋国家公园选划标准与布局研究,把海洋海岛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未来海洋保护的趋势。
一 潜质
1.地缘政治意义
我国是海洋大国,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领海面积38万km2,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km2。岸线总长度3.2万km,其中大陆岸线1.8万km。面积达500 m2以上的岛屿为6 536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km2[42]。海洋是我国引领新增长、孕育新产业的重要领域。面海而生、海陆统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全面发展战略中。反观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大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均已建立本国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部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位于边缘地带,对所属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深远的地缘政治意义。我国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增强对我国海洋海岛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国际相关议题的话语权。因此,建设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我国海洋崛起和复兴的必经之路,保护我国广袤的海陆领域刻不容缓。
2.海洋资源丰富
我国近海和海岸带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国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重要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航道港口资源、海水资源、旅游资源等[43],部分海岛生态资源类型如表 2(笔者依据参考文献[13]制作)。我国海洋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达20 278种。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其次有暖水性、冷温性及少数冷水性种类。海洋植物主要为藻类,另有少量种子植物。海洋动物种类颇多,几乎从低等原生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的各个门、纲类动物都有代表性种类分布[44]。海洋也是矿产资源的聚宝盆,我国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盐类、钛铁矿、金红石、磁铁矿、铬铁矿等,尚待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钻、镍、锰等“战略金属”[45]。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将这些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矿产遗迹保护起来,这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海岛是相对原始的生态系统,从海底、海洋、海岛到海空,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天堂。海洋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我国部分海岛生态系统类型和保护对象见表 2。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应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关注海洋和海岛,增强海洋保护意识,实现人海和谐共生。
表 2 我国部分海岛生态系统类型和保护对象海岛名称 所属海区 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对象 辽宁长山群岛 渤海 河口、草滩湿地、海湾等 珍稀濒危鸟类、芦苇群落、斑海豹、底栖贝类等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 渤海 沙滩、沙丘 文昌鱼、黑嘴鸥 山东烟台长岛 渤海 黄渤海过渡区、海岛 洄游通道,斑海豹、鸟类 山东青岛竹岔岛 黄海 海岛 文昌鱼,火山熔岩景观 山东威海成山头 黄海 海岸、海湾 海蚀柱、海蚀洞、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 浙江南、北麂列岛 东海 海岛 中华凤头燕鸥、贝藻,复合型产卵场 浙江东极岛 东海 海岛 墨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产卵场 福建宁德福瑶列岛 东海 海岛 天湖 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 南海 海岛 中华白海豚 广西北海涠洲岛 南海 海岛、海岸 鸟类、水产种质资源,火山海岸景观 海南海口东寨港七洲列岛 南海 复合生态类型 红树林 海南三沙 南海 珊瑚礁 珊瑚礁 3.海洋文化悠久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拥有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46]。海南、浙江舟山、上海崇明、山东长岛、辽宁长海、福建东山、广东南澳等海岛均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如南澳和长海分别发现有距今8 000年前和距今6 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与舟船文化;辽宁广鹿岛的小珠山遗址与人文传说;山东胶东半岛以及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号子文化等。建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将整合海洋海岛资源,为民众提供休闲游憩服务,向大众普及海洋海岛科普知识,开展海洋海岛自然环境教育,扩大国民游憩的内容和视野,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利于培育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利于海洋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延续中国海洋文化和东方智慧。
二 借鉴
1.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品牌模式
新时代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国家公园,我国沿海一带有着发展经济、振兴海岛乡村的强烈需求,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将是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来说,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可对海洋海岛资源“绿色利用”,在其周边区域发展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生物科技等。这样既能保护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内部的生态系统,又能够形成以国民观光游憩为引领的绿色产业体系。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带动周边绿色发展和居民绿色致富,用可持续发展守护海洋海岛的生态圈。同时,强化柔性产品的塑造,打造海洋国家公园超级生态IP,以彰显不同海洋海岛的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特质。综观世界各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其门户小镇、乡村社区、荒野营地、游客中心,甚至海洋国家公园所在州市莫不以特色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活动取胜[47]。此外,“国家代表性”赋予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天生强大的品牌力量,以品牌彰显国家形象[48]。例如,新西兰通过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打造“蓝色王国”品牌形象,美国旅游推广局对其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进行品牌推广集聚旅游流。塑造我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品牌特质,将其作为培育国民精神的载体,传递海洋生态价值,彰显中华海洋文化,增强国民自豪感和认同感十分必要。
2.管理机制与国民公益性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起步较晚,但新技术、新理念、新动能的不断进步会激起后发优势。美国在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管理上具有普适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其管理规划科学完备,运营机制灵活有效,且有成熟的法律法规支撑,值得我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运营借鉴。加拿大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是与海岛土著社区合作的典范。避免出现澳大利亚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发展初期存在空间重叠、保护标准不同和利益关系复杂等问题。总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管理机制若自上而下,未来需要从中央设立专门机构直管、省政府托管两方面,探索示范性的标准规范和政策制度;若自下而上,在管理主体上需要创新。肩负13亿中国人民的生态科普与爱国主义教育重任,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必然需要创新性的多学科支撑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加与其他国家海洋国家公园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国家公园具有公共属性[49],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价值应回归国民。例如欧洲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国民游憩相当普遍,充分体现出国民公益性。未来我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应与以营利为导向的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主题公园区分开来,在政府主导前提下创新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普通大众走进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用大自然的美激发人民保护自然的热情,支持公益性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同时为公众搭建公益捐赠平台。
3.信息化、智能化海洋海岛国家公园
未来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建设恰逢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国外海洋海岛国家公园模式发展较成熟,尤其是北美洲、大洋洲以及欧洲地区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经济技术发达,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管理和服务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中国未来的智慧型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应实现“便捷、高效、人性、新奇”的游憩和研学目标,打造人性化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场景。例如,可以利用人机交互、智能导览、全息投影等技术开展生态宣教,让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先培训,后游园”变得易为游客所接受。虚实结合,用智慧保护海洋生态,给限制性开发的稀有海洋资源换一种展示方式。美国尼亚加拉瀑布国家公园虚拟体验中心、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公园奇境馆等均有很多示范[50]。此外,国际上多数海洋海岛国家公园都建立了监测体系和数据共享体系,用科技监测生态。未来我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也有必要构建生态环境可视化监测平台,将天、地、海、岛连为一体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于面积超过1万km2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利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空中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配合探针、电子眼等技术多样本监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技术,生态保护成果及时向社会分享。
四. 结语
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通过对全球各地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典型特征归纳梳理,结合我国海洋大国的实际,进行建设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潜质分析与经验借鉴。目前,我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尚处探索阶段,获取资料和认识尺度尚存一定局限。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海岛国家公园应与陆域国家公园试点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实现陆海统筹与人海和谐共生。
-
[1]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25,135,62,28,136,2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360,359,19,23. [3] 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1-11,11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5. [6] 曹孟勤,姜赟.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J]. 中州学刊,2019(2):92-97.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 人民日报,2022-10-26(1). [8] 张云飞,李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5-10. [9] 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8. [10] 郇庆治,张云飞,李娟,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笔谈[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44-56. [11] 沈广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绿色发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2):163-168. [12] 张云飞,曲一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系统抉择[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23-32,257. [13]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 耿建新,宋兴无,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3,4,55.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375. [1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王之佳,柯金良,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1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 人民日报,2017-10-28(1). [17]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18(1). [18] 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4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