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经验及启示

刘昱齐, 郭鸿筱, 刘晶岚

刘昱齐, 郭鸿筱, 刘晶岚.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经验及启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84-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212
引用本文: 刘昱齐, 郭鸿筱, 刘晶岚.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经验及启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84-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212
Liu Yuqi, Guo Hongxiao, Liu Jingla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oundscape Management in American National Park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84-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212
Citation: Liu Yuqi, Guo Hongxiao, Liu Jingla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oundscape Management in American National Park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84-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212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经验及启示

基金项目: 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北美及中国国家公园政策研究”(2022SP1-CHN)。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昱齐,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公园声景管理。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责任作者:

    刘晶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公园管理与政策。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 中图分类号: X36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oundscape Management in American National Parks

  • 摘要: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管理上面临全新的挑战,尤其缺乏声景管理方面的经验。相较之下,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念和实践成果。本文以美国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法规框架、组织架构、技术方法等方面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声景管理经验。基于中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现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国家公园在声景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建专门的声景管理机构、积极促进和协调多方合作、提升声景监测和噪声防治能力以及增强公众对声景的认识与体验,以期实现中国国家公园声景的充分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Abstract:

    In 2013, China firs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park system, encountering management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managing soundscapes. In contras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ccumulated significant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utcomes in national park soundscape management over the years. This paper takes the United States as a case study and examines its soundscape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ing dedicated soundscap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fostering active collaboration amo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enhancing soundscape monitoring and noise control capabilities, and improving public awareness and engagement with soundscapes. These measures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oundscapes within China's national parks.

  •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于2014年发布了ISO 12913-1标准《声学—声景—第 1 部分:定义和概念框架》,将声景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由个人或群体所体验、感知或理解的声环境”[1]。声景概念最早从音乐角度提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环境中的音乐”,随后声景研究在全世界推广,声景学范畴逐渐扩大[2],成为跨多个领域的课题。在声景生态学研究中,大量研究发现,声景对野生动物物种间的交流[3]、领地的划定[4]、寻找栖息地[5]、求偶交配[6]、子代的抚育和生存[7]、捕食和躲避捕食者[8]等有重要作用,同时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9]。保护地内的噪声源较少,能为人类提供体验良好声景的生态系统服务[10]。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地的主要形式,保护国家公园声景对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为访客提供高质量的游览体验有重要意义。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理念,同时在法律政策、组织架构、技术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自2016年开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在逐渐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然而,我国国家公园对声景管理关注较少,不具有完备的声音监测、噪声控制管理系统。本文对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体系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开展声景管理提供参考。

    美国国家公园定义的声景是指与特定环境(声环境)相关的整体环境声音,通常由自然环境声音和人造声音组成[11]。声景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还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或历史故事[12]。此外,国家公园声景能增加游客体验宁静和自然声音的机会,从而有助于人们改善健康状态、增加积极情绪[13]。因此,美国国家公园将声景视作一种自然资源,声景管理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4-15]

    1916年,美国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建立了完备的组织结构,为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相关法案、政策和行政命令相继颁布,进一步规定了国家公园整体管理规划中保护声景需采取的具体措施。21世纪起,由于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增加,声景管理逐渐受到重视,2000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自然声音和夜空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声景,声景管理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体系构成要素清晰,基于相关法律政策,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持续监测声音环境、开发技术来评估和控制噪声污染等方面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目前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声景管理机制,管理内容覆盖制定管理规划、监测和评估公园内声景、噪声恢复与控制、提高公众的声景保护意识等。

    美国关注噪声时间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见表1)。《联邦航空法》(1958)和《国家公园空中飞越法案》(1987)就限制飞机飞越国家公园上空产生的噪声影响做了相关规定。1964年颁布的《荒野法案》以及1972年颁布的《噪声控制法案》成为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基础法律保障。2000年颁布的《第 47 号局长令》要求国家公园管理者监测声景的声学指标、设定声景管理目标并解决噪声问题。2006 年颁布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政策》明确了国家公园声景涵盖公园内发生的所有自然声音,其中“自然资源管理”“文化资源管理”“荒野保护与管理”“公园的使用”等章节均涉及声景管理内容。声景管理重点在于保护自然声景,并尽可能将因非自然声音(噪声)而退化的公园声景恢复到自然状态。

    表  1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类型 颁布年份 名称 声景管理相关规定
    法律法规 1916 《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 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机构的使命是保护风景、自然和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物,明确了声景管理的主体
    1958 《联邦航空法》
    联邦航空管理局管理美国领空,职责之一是防止飞机噪声和音爆影响公众健康和福祉
    1964 《荒野法案》
    荒野地区禁止使用高噪声机械,并限制不合理噪声的产生
    1972 《噪声控制法案》
    确立监管框架,授权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噪声标准和执行措施
    1987 《国家公园空中飞越法案》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研究飞机飞越国家公园的影响并向国会报告
    2000 《国家公园空中旅游管理法》 允许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在国家公园上空开展商业航空旅行的飞机数量、飞行高度、飞行时间、航线设定限制
    行政命令 2000 《第47号局长令》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者测量声景的声学指标,设定声景管理目标,明确噪声对公园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解决噪声问题
    政策 2006 《国家公园管理局政策》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据管理规划确定噪声上限,监测噪声,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水平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声景管理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公园管理局政策》。声景保护和噪声控制按照总体管理规划或各国家公园的具体实施规划来实现,如果噪声问题具有复杂性或紧迫性,将制定单独的实施计划。声景管理规划内容包含5个方面:①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声景的基线水平;②明确与国家公园法规和管理目标一致的声音源和声学指标上限;③确定公园内外噪声的来源和属性;④明确期望的未来声景状况;⑤推荐可采取的方法或行动,以实现期望的未来声景状况或减轻噪声影响[12]。通常情况下,声景管理规划内容是国家公园整体管理规划的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国家公园(如锡安国家公园)制定了独立的声学资源管理计划。

    依据1916年颁布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广泛且唯一的权力,以管理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游客。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保护和恢复公园的自然资源,包括与国家公园相关的声景[11],主要行动是在公园内外监测、采取措施以减少各种可能对声景或其他资源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类活动噪声[14]

    自然资源管理和科学理事会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重要组成,为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科学支持[16]。自然声音和夜空部门(Natural Sounds and Night Skies Division,简称NSNSD)成立于2000年,是自然资源管理和科学理事会下设的一个单位,致力于保护声景和黑暗夜空,旨在保护、维护或恢复整个国家公园系统的声景,与公园和其他机构合作,提高对声景保护和管理的科学认识,激发公众对声景价值和特征的欣赏,以保护国家公园资源和提升游客体验。NSNSD同时为国家公园提供技术服务,包括开展声学监测、收集与分析数据、描述声音环境状况,以及完成声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NSNSD还参与国家公园规划、合规性审查和外部项目审查工作,以筛选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的项目,帮助公园减少噪声对自然和文化资源以及游客体验的影响[17]

    跨部门和领域的合作贯穿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全过程,NSNSD评估公园声景的质量,并提出与声景管理相关的问题,同时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协调合作,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1)管理规划中的合作。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制定声景保护和噪声管理目的和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公众参与,获取公众意见。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权与其他机构的活动或管辖权存在重叠或相互作用时,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管理,如与联邦航空管理局、航空旅游运营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航空旅游管理计划,其中联邦航空管理局负责确保公众免受飞机噪声的影响,并按照管理计划中的规定严格规范国家公园空域的商业飞行活动[18]

    2)噪声控制中的合作。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创建了一个网络工具,帮助国家公园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户外光源和噪声对国家公园内动物物种的影响[19]。此外,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美国国家工程院合作,于2010年发布报告《让美国更安静的技术》[20],该报告强调了噪声控制技术在创造更安静的环境方面的作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合作者还包括对公园内噪声源负责的商业运营组织,例如提供雪地摩托等观光活动的供应商。

    3)声景研究中的合作。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研究者合作,分析所录制的环境声音,明确声景构成;开展声景生态学研究,了解声音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声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社会学研究,了解游客对声景的感知状况。基于研究结果,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声音管理策略,包括限制特定活动和明确规定不允许有噪声的时段,以减少生态干扰。

    国家公园管理局自主开发的声学监测系统能进行环境录音,同时测量声级(声压的数字测量)、声压级(以分贝为单位),该系统还配备简易气象站,可用于测量风速、风向、温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参数。考虑土地覆盖、地形、海拔和气候等因素,结合公园资源状况、管理分区、游客到访情况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因素确定声景采样区域,确保采集的声音具有代表性。声景监测时间由管理需要决定,通常情况下监测时间集中在夏季和冬季;每次声音录制至少持续25天,时间长度取决于公园声景的日变化、季节性变化以及实际情况。声景监测的报告定期在国家公园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景监测数据经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可用于提高国家公园声景管理水平。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写了《声学监测培训手册》,该手册详细介绍了声景监测的工具和使用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帮助提高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整体水平[21]

    NSNSD开发了多种工具对国家公园声景进行评估和预测,声景评估工具包括声音衰减计算器和SPreAD-GIS。声音衰减计算器可快速预测陆地和水下的噪声传播;SPreAD-GIS是一种用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人为噪声传播的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结合现有的声音条件和地形、土地覆盖等景观特征,向景观中添加特定的噪声源,如越野车辆行驶的噪声、资源开发或其他交通噪声等,以评估噪声影响。评估和预测结果可为国家公园管理规划提供指导,进一步改善国家公园声景状况。

    国家公园内的噪声源主要来自飞机、雪地摩托、摩托艇、公路车辆以及运输、维护和施工相关的噪声等[22]。商业飞行活动依照航空旅游管理计划的规定开展,使飞机噪声的影响得到控制。针对陆地交通,国家公园管理局优化游客交通系统,相关措施包括:在国家公园安装电子交通显示标志,监测并显示过往车辆的噪声水平,以鼓励驾车者减速,由此降低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由班车和公园大巴替代私家车,如锡安国家公园采用班车连接公园内各景点,有效减少私家车的数量,进一步解决车辆拥堵和噪声问题;骑摩托车体验国家公园成为一种流行方式,与大多数汽车相比,摩托车产生的噪声更大,发出的低频声音也更多,国家公园管理局提示摩托车驾驶者“带着尊重骑行”,以减少噪声的产生。为控制运输、维护和施工产生的噪声,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了公园常用的运输工具、维护设备、建造设备的噪声规格等产品信息以及产品购买渠道,汇总成指导手册并分发给所有国家公园管理者。

    NSNSD在特定的国家公园中安装录音系统,定期采集声音数据,经过分析和筛选,将得到的音频文件公开供公众使用,这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公园声景。声音作为媒介将人和地方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国家公园的保护意愿[23]。音频呈现形式多样:“声音画廊”“声音库”按照类别展示鸟类、历史文化、地质、气象等领域的声音,公众可通过索引聆听指定声音[24];“鸣叫记录”是关于鸟鸣的系列音频,鸟鸣与关于该物种的介绍旁白结合,可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内鸟类多样性的认识;“声景地图”将特定地点配以音频或视频,使游客在浏览国家公园网页时,认识不同地形、海拔、生境的声景[25];“声音明信片”结合音频、搭配图片,实现视听结合[26]

    为公众提供有关国家公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教育,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保护国家公园资源的重要途径。国家公园管理者编写有关自然声景及其价值的教育和解说材料,为游客提供声景知识,同时开发声景活动、课程和解说项目,丰富游客的体验[11]

    尽管国内已经有学者关注到国家公园声景的重要性并对不同国家的国家公园声景做了分析和总结[27],但是中国国家公园设立时间较短,目前关于中国国家公园声景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由于中国国家公园主要是在已有保护地的基础上整合设立,因此梳理基于不同类型保护地开展的声景研究,同样有助于了解中国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的现状。

    人为噪声会对保护地造成侵扰,有学者基于对环境的监测,借助GIS等分析工具绘制声级的时空分布图[28-29],评价保护地受噪声影响的程度[30]。还有学者关注保护地的噪声控制,针对保护地周边公路降噪设计声屏障,有效减少公路噪声对保护地的干扰[31]。关于声景构成的评价,研究发现,声景中各构成要素对人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可以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32-33]。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自然对人类健康的益处[34],保护地中声景对人类福祉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热点[35]。结合实地监测和公众评价结果,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基于提升公众体验的声景管理建议[36]

    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相关法律或标准,也没有关于自然保护地噪声上限的直接规定[37],仅GB 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可作为参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正式施行,旨在从噪声排放标准、规划、管理、防治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实现噪声的有效控制,该法第64条规定:“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然而,2022年6月印发的《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24年9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中均未明确提及噪声防治、声景管理等相关内容。

    中国对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实施管理的依据主要为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对于声景管理,各国家公园暂未形成一致的管理目标。三江源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没有对声景提出明确的管理措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在园内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其中包括噪声污染;依据《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深入研究动物声纹识别技术用于动物监测。

    《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5年)》将噪声监测纳入生态环境监测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安静舒适的国家公园”。根据总体规划,武夷山国家公园目前已在东部风景区开展噪声监测,设置了105 个区域噪声点和15 个交通噪声点。未来将继续扩大监测范围,现行噪声监测标准按GB 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0 类指标执行,昼间噪声排放限值为50 dB,夜间为40 dB。公园将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管理,避免人类活动加重噪声污染。在施工噪声管理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要求采取合理的环境工程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周边居民及野生动物的惊扰。公园还计划开展噪声污染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噪声危害及其防治的认识,从而有效降低噪声污染。

    声景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之一,在物种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于2024年9月公布,尚未正式颁布,相关的配套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均在摸索和起步阶段,声景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公园管理者若能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国家公园声景的影响,并深化对声景的理解,可更好地设立并实现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提升声景管理水平。因此,借鉴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经验,有助于推动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1)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含声景管理的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法律体系具有立法早、立法层次高、体系完备、实施程度高的特点[38]。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中都未将声景纳入法律明文保护的对象。虽然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但是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是实行“最严格保护”,因此在声景保护方面亟需针对国家公园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规范。建议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声景资源的定义及管理主体,确保国家公园内的声景资源得到切实而全面的法律保障。制定明确的声景管理标准,完善实施细则,可以为声景资源的监测、保护以及合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国家公园声景管理法律体系的有效建立与执行。

    2)创建专门的声景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主体,设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开展国家公园内声音相关的管理和研究活动。我国国家公园可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统筹所有国家公园的声景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制定国家公园声景保护的原则性规定,确保各国家公园有明确的声景保护目标。各国家公园的声景管理部门主导开展实际声景管理行为,有效实施各项管理措施。声景管理部门同时提供声音监测和评估、声景恢复和保护相关的培训,以增强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此外,还需统筹建立国家公园声音数据网络,收集各国家公园的声音数据,分析评估国家公园内的声景变化,在对我国国家公园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声景管理规划,调整声景管理方法,提升国家公园声景质量。

    3)促进和协调多方合作。美国国家公园在制定管理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同政府机构、科研部门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涉及声音监测与评估、声源识别、声景恢复与保护、声景质量提升等方面,为确保声景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推动多方协作,如其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

    通过建立并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能够整合资源,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并根据声景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在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密集且人类活动频繁,声景管理的复杂性较为突出,建议声景管理部门与专业噪声管理机构共同制定和实施适应区域特点的噪声管理方案。此外,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在声景管理方面应深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科研技术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持续提升声景管理能力。

    4)提升声景监测和噪声防治能力。在声景监测和噪声防治方面,美国国家公园已形成了完善的声景监测和噪声控制系统。我国国家公园应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声景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相关部门需要清查我国国家公园内最具特色、最需要保护的自然和文化声音的类型及分布,细化声景管理和保护目标。公园范围内及附近仍有社区,需监测、分析人为噪声情况,控制噪声对国家公园的影响,同时识别人为声音是否与国家公园声景保护目标相一致,必要时制定保护规划。长期、大范围监测国家公园内声景,与专业机构合作制定噪声管理方案,采取措施减轻噪声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游客的影响。

    5)增强公众对声景的认识和体验。视觉是公众了解国家公园的重要途径,听觉同样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信息,如鸟鸣、虫鸣等,然而听觉体验常常被忽视。美国国家公园注重培养公众关注声景的意识,宣传渠道多样,包括网站、手册、标识牌等。建议我国国家公园丰富宣教形式,引导公众提高保护和欣赏声景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声景保护工作。例如,国家公园开展声景教育项目,以实地讲解、室内讲座、户外活动、网络媒体等形式,传播国家公园声景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声景的重要价值。建议在国家公园内设置声景标识牌,介绍特定区域的声音特点,鼓励公众欣赏国家公园内的特有声景并减少制造噪声。国家公园声景管理部门还应了解公众在国家公园中的声景体验,在制定管理政策时考虑公众的意见,使管理策略符合生态保护需求和公众需求。

  • 表  1   美国国家公园声景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类型 颁布年份 名称 声景管理相关规定
    法律法规 1916 《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 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机构的使命是保护风景、自然和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物,明确了声景管理的主体
    1958 《联邦航空法》
    联邦航空管理局管理美国领空,职责之一是防止飞机噪声和音爆影响公众健康和福祉
    1964 《荒野法案》
    荒野地区禁止使用高噪声机械,并限制不合理噪声的产生
    1972 《噪声控制法案》
    确立监管框架,授权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噪声标准和执行措施
    1987 《国家公园空中飞越法案》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研究飞机飞越国家公园的影响并向国会报告
    2000 《国家公园空中旅游管理法》 允许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在国家公园上空开展商业航空旅行的飞机数量、飞行高度、飞行时间、航线设定限制
    行政命令 2000 《第47号局长令》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者测量声景的声学指标,设定声景管理目标,明确噪声对公园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解决噪声问题
    政策 2006 《国家公园管理局政策》 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据管理规划确定噪声上限,监测噪声,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水平
    下载: 导出CSV
  •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12913-1:2014 acoustics – soundscape – part 1: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Geneva:ISO,2014.

    [2] 秦佑国. 声景学的范畴[J]. 建筑学报,2005(1):45-46. doi: 10.3969/j.issn.0529-1399.2005.01.013
    [3]

    BARBER J R,CROOKS K R,FRISTRUP K M. The costs of chronic noise exposure for terrestrial organisms[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10,25(3):180-189.

    [4]

    BRUMM H.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on song amplitude in a territorial bird[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04,73(3):434-440. doi: 10.1111/j.0021-8790.2004.00814.x

    [5]

    MULLET T C,FARINA A,GAGE S H. The acoustic habitat hypothesis:an ecoacoustics perspective on species habitat selection[J]. Biosemiotics,2017,10(3):319-336. doi: 10.1007/s12304-017-9288-5

    [6]

    SLABBEKOORN H,PEET M. Birds sing at a higher pitch in urban noise[J]. Nature,2003,424(6946):267-268.

    [7]

    NEDELEC S L,RADFORD A N,PEARL L,et al. Motorboat noise impacts parental behaviour and offspring survival in a reef fish[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17,284(1856):20170143. doi: 10.1098/rspb.2017.0143

    [8]

    VOELLMY I K,PURSER J,SIMPSON S D,et al. Increased noise level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anti-predator behaviour of two sympatric fish species[J]. PLoS One,2014,9(7):e10294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2946

    [9]

    TUCKER D,GAGE S H,WILLIAMSON I,et al. Linking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soundscape in fragmented Australian forests[J]. Landscape Ecology,2014,29:745-758. doi: 10.1007/s10980-014-0015-1

    [10]

    WANG Y F,BAKKER F,GROOT R,et al. Effect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on indoor environment:a literature review[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4,77:88-100. doi: 10.1016/j.buildenv.2014.03.021

    [11]

    PEEL K A. Director's order 47:soundscape preservation and noise management [EB/OL]. (2000-05-23) [2023-10-09]. https://www.nps.gov/policy/DOrders/DOrder47.html.

    [12]

    RAINBOLT G N,BENFIELD J A,BELL P A.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sound in historical parks:implications for par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12,30(4):53-65.

    [13]

    BUXTON R T,PEARSON A L,ALLOU C,et al. A synthesis of health benefits of natural soun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national park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1,118(14):e2013097118. doi: 10.1073/pnas.2013097118

    [14] 周戡,王丽,李想,等. 美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原则、问题及启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46-54.
    [15]

    RICE W L,NEWMAN P,MILLER Z D,et al. Protected areas and noise abatement:a spatial approach[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20,194:103701.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9.103701

    [16]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and science directorate [EB/OL]. (2022-11-16) [2023-10-09]. https://www.nps.gov/orgs/1778/index.htm.

    [17]

    Natural sounds and night skies division [EB/OL]. (2021-10-01) [2023-10-09]. https://www.nps.gov/orgs/1050/index.htm.

    [18]

    Air tour management plan [EB/OL]. (2023-09-13) [2023-10-09]. https://www.faa.gov/about/office_org/headquarters_offices/apl/aee/air_tour_management_plan.

    [19] 夜空和国家公园 [EB/OL]. (2022-04-16) [2023-10-09]. https://www.nasachina.cn/iotd/20092.html.
    [20]

    Committee on Technology for a Quieter America. Technology for a quieter America[M]. Washington,D. 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0.

    [21]

    COLLINS F. Acoustical monitoring training manual[M]. Colorado:National Park Service,2013:8-9.

    [22]

    MILLER N P. US national parks and management of park soundscapes:a review[J]. Applied Acoustics,2008,69(2):77-92. doi: 10.1016/j.apacoust.2007.04.008

    [23]

    Sound gallery [EB/OL]. (2022-12-28) [2023-10-09]. https://www.nps.gov/subjects/sound/gallery.htm.

    [24]

    Sound library [EB/OL]. (2018-07-20) [2023-10-09]. https://www.nps.gov/yell/learn/photosmultimedia/soundlibrary.htm.

    [25]

    Storymaps [EB/OL]. [2023-10-09]. https://nps.maps.arcgis.com/apps/Cascade/index.html?appid=9f33fa32af394a129b0b548429dced01.

    [26]

    Audio postcards [EB/OL]. (2020-08-06) [2023-10-09]. https://www.nps.gov/yell/learn/photosmultimedia/sonics.htm.

    [27] 许晓青,杨锐,纽曼·彼得,等. 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综述[J]. 中国园林,2016,32(7):25-30.
    [28] 许晓青,金云峰,钟乐. 基于声景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自然保护地自然宁静管理与规划[J]. 风景园林,2021,28(12):58-62.
    [29] 扈军,葛坚,李东浩. 基于GIS的声景观地图制作与分析: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49(7):1295-1304.
    [30] 林建荣,王沁,诸姮. 厦门大屿-鸡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声环境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2022,48(2):133-138.
    [31] 文环凌. 深圳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声屏障设计[C]//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桂林:中国声学学会,2002:301-302.
    [32] 莫尔科夫基纳·达莉雅,刘海龙,许晓青. 水声景与人的感知研究[J]. 中国园林,2020,36(7):99-104.
    [33] 李睿,欧达毅. 旅游景区声景评价与对比研究[J]. 建筑科学,2019,35(6):141-148.
    [34]

    BRATMAN G N,ANDERSON C B,BERMAN M G,et al. Nature and mental health:an ecosystem service perspective[J]. Science Advances,2019,5(7):eaax0903. doi: 10.1126/sciadv.aax0903

    [35] 李亨. 山地城市公园声景特征及健康效益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22.
    [36] 朱天媛,洪昕晨,郭渲,等. 森林公园声景时空动态特征与规划策略[J]. 风景园林,2022,29(6):90-95.
    [37] 许晓青,冯婧婕,孔德军.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人为噪声分布预测及其对黑颈鹤的潜在影响[J]. 中国园林,2020,36(8):41-46.
    [38] 刘红纯. 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公园立法和管理启示[J]. 中国园林,2015,31(11):73-77.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5.11.016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0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1-27
  • 刊出日期:  2025-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