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进展与发展路向探析

张秀芹, 李玉凤

张秀芹, 李玉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进展与发展路向探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2):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026
引用本文: 张秀芹, 李玉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进展与发展路向探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2):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026
Zhang Xiuqin, Li Yufe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2):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026
Citation: Zhang Xiuqin, Li Yufe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2):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02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进展与发展路向探析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研究”(2022JZDZ012)、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哲学内涵”(MY202202)、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研究”(450-GK11230103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秀芹,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Email:372925zhxq@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D64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 摘要:

    从话语体系维度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成学界研究热点。以关键词演进为标志,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酝酿积淀、快速发展与深化拓展三个阶段。在话语体系基本要素研究方面,呈现出基础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与新论断研究的协同推进;在话语体系构建逻辑研究方面,展现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以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逻辑的相契合;在话语体系主要特征研究方面,表现为话语生成上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话语内涵上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话语表达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话语视野上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话语体系维度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为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全面整体性、逻辑贯通性及大众传播性,相关研究尚需进一步在批判性话语、建设性话语与创新性话语深度共生力度上赋“新”能,在理论性话语、实践性话语与制度性话语耦合共进效度上展“新”象,在政治性话语、学术性话语与大众性话语同频共振强度上聚“新”力。

    Abstract:

    Studying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Marked by the evolution of keywords, the related research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preparative accumulation, rapid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expansion. In terms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the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of basic concepts, identifying concepts and new propositions; 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on logic, it shows the organic unity of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as well as a fit between the logic of essence and util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terms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the unity of timeliness and historicity in discourse generation, the unity of scientificity and value in discourse connotation, the unity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in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the unity of temporality and spatiality in discourse vision. The research on the dimension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deepen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law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logical coherenc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relevant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further empower new energies in the depth of symbiosis between critical discourse, constructive discourse, and innovative discourse, unfold new phenomena in the coupling and synergistic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 practical discourse, and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and gather new forces in the resonant strength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opular discourse.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从话语体系切入,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这既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渠道,更是加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话语影响力的逻辑必然。

    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情况,需以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为基础。只有把握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场域,才有可能对其话语体系研究的本质或特点达到更深刻的了解和全面的认知。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文献为数据源,分别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分别以2013—2024年和2016—2024年为研究时间段,选择检索文献中的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各得到文献5 057篇、87篇。按照学界研究的时间动态和研究热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话语体系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积淀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深化拓展阶段。

    在酝酿积淀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时间段为2013—2015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时间段为2016—2019年。具体而言,该阶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初期。此阶段,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相关生态概念及论断进行了解读和研究,虽未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关键词,相关概念的表述却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蕴。这一阶段出现的热点词主要有“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思想”“建设思想”“生态环境”等。相关术语呈现出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到“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从主要内容出发,学界相关研究强调以生态兴衰与文明演进为问题导向,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为本质旨归,以民生福祉为价值取向,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严密法治为保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时期,学界同时关注了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如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占比为78.4%,酸雨城市(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的城市)占比为22.5%[2],由此可见,当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相关研究指出,生态环境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亟需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

    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而言,这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有“话语体系”“绿色发展”“和谐”“社会主义”,可见学界比较关注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内涵角度切入来研究其话语体系。其中“社会主义”强调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的社会主义属性,凸显了这一思想同西方生态环境思想的本质区别。有学者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思想系列、目标指向初步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3]22-31,其中“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等作为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均凸显于这个阶段。

    在快速发展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时间段为2016—2019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时间段为2020—2021年。具体而言,该阶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且快速学理化的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出现的新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的“六项原则”,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本次大会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述新观点及重要理念迅速引发了学界高度关注,且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学界集中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等重要范畴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解析,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生态环境”“中国梦”“绿色发展思想”“治国理政”等主题词。统计显示,2016—2019年学界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在整体研究阶段(2013—2024年)的占比为36.37%,相比上一阶段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此阶段,学界归纳出了更具时代标识及特质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不仅对党的报告中出现的重要论断以及相关政策性话语进行了学理化阐释和转换,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学术性概括,把对基本理论的探析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有机结合,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走向深入。

    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而言,直接关键词多频次显现,如“话语”“话语体系”“话语权”“绿色发展话语”“生态惠民话语”“制度建设话语”“全球治理话语”等。学者们开始聚焦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语价值”;在生态文明维度下,“话语内容的呈现效果如何依托话语表达”;“政治、学术话语如何向大众话语转变”;“何以开拓国际传播的话语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等。

    在深化拓展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时间段为2020—2024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时间段为2022—2024年。具体而言,该阶段侧重从体系建构上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为问题域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4]32-37。在深度拓展上,一是研究主题词延展到“科学体系”“形成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世界意蕴”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危机全球性影响出现后,学界开始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维度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性影响和贡献。二是在科学体系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探析,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有关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层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在广度拓展上,一是学界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民生活的内在关联,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健康促进及社会公平正义,具体表现为“生态民生观”“民生福祉”成为高频词。二是把相关研究拓展到公民生态理念如何确立、生态意识如何提升等方面,并把学校思政课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传播的关键场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检索视域下多次出现了“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思政课”等关键词。

    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而言,该阶段研究关键词主要为“理论体系”“人民性”“和谐”等。此阶段学者更加注重从理论体系、特点特性角度阐释话语体系。如有研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内涵要义着重体现为“十个坚持”,话语特性呈现为科学性、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国际性,话语建构展现为理论与实践话语、批判与建构话语、政治与群众话语等互融互通的原则[5]16-23。一些研究从话语演进视角切入,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经历了对原有话语的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演进历程。另有研究更加强调从人民立场维度解析话语体系,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民性”,是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价”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此外,有学者从现代化应有之义角度,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相关专题研究。概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进展研究,深度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文明之治、中国生态文明之理。

    概括起来,学界主要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构建逻辑以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

    一般而言,话语是由语言符号及一定思想观念构成的表达形式,话语体系由成体系的概念或者体系化的话语所构成[6]45,是基于逻辑体系或者理论规范构成的用以集中呈现相关理论或思想的有机整体。从普遍性、基础性、标志性或独特性等属性的角度来看,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可划分为基础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以及通过新维度将概念和概念连接而形成的新论断。

    基础性概念是指构成话语体系或理念框架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论的基石,对其他概念阐释具有支撑作用。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基础性概念包括“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

    第一,“生态文明”。该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中多次出现,如在学习强国“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篇中,该词出现318次。学界认为可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理解生态文明。就空间维度看,在同一空间,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中一体,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列。因其主要聚焦生态层面,学者们主张空间层面的生态文明是狭义的生态文明概念。就时间维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样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学界认为时间维度下的生态文明是广义的生态文明。这一贯穿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概念,在现实中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在历史中聚焦人和自然之间这一恒久关系,旨在推进人与自然根本矛盾的真正解决,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7]2,16-26

    第二,“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蕴含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客观环境,同时又包含以人为本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合一”的国家存在方式。学界认为,“美丽中国”概念同其他概念及论断有密切的联结。“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这一概念明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人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毫无疑问,也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概念。

    第三,“绿色发展”。学界认为“绿色发展”兼具“绿色”和“发展”双重意蕴。就发展维度而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50;基于发展方式问题,绿色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人民福祉提升和全球生态安全。就绿色维度而言,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新发展理念,旨在实现永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动力。这一包含“绿色”和“发展”的概念,明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方略,彰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生态治理体系,突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环境治理策略。概言之,“绿色发展”与“如何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命题紧密结合,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性概念。

    标识性概念是由基础性概念所衍生并细化,且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理念或表述。这类概念富有新内涵,并能深度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及精神实质。学界认为标识性概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内涵阐释而言,学界普遍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8]36-37,集中反映了该话语体系的核心价值和哲学理念。此概念强调整体性视域下全新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共生和协同发展三重内涵。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依赖自然生存发展并不断改造自然,自然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且在客观上影响并制约人的行为。如果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会给予回馈,如果人类无节制掠夺自然,自然会进行报复,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以生态产品生产者的身份和生态服务贡献者的姿态,参与生态产品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共建共享生态红利。生态环境则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和审美价值,人与自然互利共生、不可分割。三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承载限度,既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又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进人与自然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需要的动态永续绿色发展[9]83-91

    第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学术界普遍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视为表征生态文明整体性的概念,该概念综合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且强调了以系统化的理念为指导,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与恢复。就内涵阐释而言,基于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兼具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概念,具体而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山地、水域、森林、农田、湖泊、草地和沙漠等自然要素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自然生命共同体[10],各要素相互依存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内在规律性,并依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这些自然要素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1]

    新论断是具有独创性及标识性的观点、见解或结论。学界认为新论断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

    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界主要从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讨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理论内涵方面,基于认识视角,有学者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含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统一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优先论,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论,揭示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内涵[12]40-41;基于理论品格视角,有学者认为该论断传承发展了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民族性品格,塑造培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超越性品格,展现弘扬了坚守民族道德负责任大国的勇担当品格。在时代价值方面,有学者认为该论断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价值取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境界,树立了以绿色发展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13]2,5-9。在实践路径方面,有学者基于转化的商品、资本、产权和制度逻辑,提出“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实践转化应以确权登记为基础,以流域修复为前提,以乡村振兴为方向,以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为抓手[14]56-64

    第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学界主要从理论生成、内涵特质及价值意义维度展开阐述。在理论生成方面,该论断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发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放眼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在内涵特质方面,该论断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5]。该论断阐释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及保护自然理论框架下的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方法论的内涵要义[16]12-21。有学者则认为该论断涵括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论和生态治理论[17]13-18,78。在价值意义方面,该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理论核心,联结了人民的生态福祉,涵摄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价值导向,塑造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背景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愿景。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该论断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理论内涵方面,有学者从生产力理论出发,聚焦生态环境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揭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18]36-41。有学者基于对生产力概念内涵的论述,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视角,论述生产力是以人为向度的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自然为向度的自然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效融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学者则关注民生问题,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实现平衡共存的关键,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19]40-49。在价值意义方面,该论断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高水平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基于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及论断研讨,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逻辑主线连接、论断与论断构联,且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逻辑相契合。

    紧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问题域,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必然性、理论合理性及实践可行性为牵引构建话语体系的。首先,就历史逻辑而言,学界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等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兴衰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互依存的历史观,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的民生观,生态兴国、绿色先行的愿景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在历史逻辑上是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发展,是当前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其次,从理论逻辑来看,研究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命题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协调统一的发展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在理论逻辑上贯穿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构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框架,廓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最后,从实践逻辑来讲,学界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要求及倡议彰显了全民共治的行动观、法治保障的治理观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在实践逻辑上落实了严格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激发了全体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在国际层面倡导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另有学者从话语来源、话语特征、话语价值的问题域入手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历史逻辑上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历届国家领导人话语改造之新;理论逻辑上呈现借古喻今、通俗易懂、人民至上的特性内涵;实践逻辑上积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在生态领域的关切与质疑,构筑内含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学者则认为中国话语发端于“四个自信”和“五维中国”[20]17-25,遵循革命、建设、强国话语的演进脉络,立足新时代话语复兴,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话语价值旨归,凝聚国际话语重构的中国智慧、实践经验与战略方案[21]102-104

    同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具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征。“体用”关系表现为根本原则与具体方法之间的关系,凸显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特质,“体”是基础、是根本,这里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则与核心理念,“用”是作用、效用,指的是话语体系的现实影响力。学界从话语立场、话语理论及话语传播的问题域入手,阐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逻辑相契合,具体表现为在“体”的层面上如何明示话语立场、如何构建科学理论,在“用”的层面上如何提升话语的引领力、辐射力及影响力。

    第一,就话语立场及其引领力而言,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立场是崇高的、宏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不断强调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是站在价值和道义的至高点的话语体系;同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出发来建构的话语体系,是以民族大义、国家大义、社会主义制度大义、全人类大义起见的话语体系,是一种“大我公转”,而非“小我自传”的话语体系。该话语体系因本身的崇高性、宏大性,自然具备强大的引领力。

    第二,从话语理论及其辐射力来看,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围绕理论与实践、生态与经济以及历史与现实等维度构建话语体系,辩证阐释了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22]57-66。就构建要素而言,话语体系的基本理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主要原则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点任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目标指向而言,话语体系立足理念引领、发展转型、制度创新、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国家战略和国际愿景层面,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3]22-31。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构建了一个多维结合、内涵丰富、具有实践指向性的框架,并以其全方位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在话语传播及其影响力方面,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传播主要围绕传播原则、传播策略及传播效果等维度展开。话语体系在传播原则上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舆论导向以及坚持正面宣传[23]332。就传播策略而言,话语体系在形式上由政策性向大众性转变、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就传播效果而言,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了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24]106-113。综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传播增强了其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理路、框架结构,也有利于深化对其理论特质的认识。学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具备以下鲜明特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表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历史性是时代性的基础和前提,时代性是历史性的产物,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在话语生成上体现为从历史的维度看生态问题,合理继承并丰富发展历史思想资源。一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层面,提出“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虞衡制度”[25]1的历史性话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需要的紧密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基于世界历史维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5]2的历史性话语,表明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25]9,阐述了对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及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汲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更加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一是话语体系积极回应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发展、保护及统筹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在发展上,突出生态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基于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顺势而生。在保护上,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汲取牺牲资源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在统筹上,需紧扣“五位一体”时代脉搏,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根本上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质和量的协同增效[26]。二是话语体系反映了习近平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习近平“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25]4。他立足全球视野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时代性话语,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现话语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在话语内涵上呈现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科学性以价值性为引领,同时又构成价值性的重要基础。

    就科学性而言,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核心为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应该尊重、顺应大自然的物质循环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25]139。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生态平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内涵在科学性上体现了对大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尊重,以维护生命共同体为价值思维,强调人类与自然在矛盾中实现和谐共处[27]。二是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力保护之间关系的辩证法,生态环境改善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辩证法。有学者从生产力的双重性质视角切入,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性话语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三是掌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辩证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得以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1]28,二者关系经历了从相互对立到互融互补再到实现内在统一和相互转化的阶段。

    就价值性而言,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5]1,即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指导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二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5,表明生态环境作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价值旨归。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强国目标,以美丽中国为愿景目标,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价值旨归。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既有原则性的要义,又有灵活性的实践探索。原则性是灵活性的基础,灵活性是原则性的具体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

    原则性是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基本立场和行为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即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和目标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实践策略和成效指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路径;二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即坚持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治理观念,统筹治理各个要素,遵循自然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三是按照时间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1]57,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与减排双向并举,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治理[28]69-77

    灵活性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策略表述的灵活调整,因地制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65-66,突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策略方法,强化各生态要素协同治理,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地;在实施方式及适用范围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双向发力,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保护修复[29]。二是“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1]68,明确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的重要性和治理黄河紧扣水沙关系调节的“牛鼻子”的必要性,协同提升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30]。三是立足国之大者,“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1]75,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1]86的生态安全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处理好生态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在视野上展现为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和发展,以及空间维度上的广度和多样性。时间性为历史进程的连贯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空间性为地理分布的广阔性和地域特色的差异性。

    就时间性而言,以生态文明演进的历史趋势为观照,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5]29的时间性话语呈现了文明的历史更替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历程的长期性与持续性,阐明了生态文明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就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就空间性而言,一是“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到结果严惩,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的空间性话语呈现了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全局性考虑整个空间因素与系统性治理,需要从源头开始,覆盖整个过程。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5]4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将自然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直接纳入国家宏观布局之中,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深度融合至国家治理各层级,从而构筑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跨越不同空间维度的战略性布局。

    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本文认为需聚力批判性话语、建设性话语与创新性话语深度共生,推进理论性话语、实践性话语与制度性话语耦合共进,实现政治性话语、学术性话语与大众性话语同频共振。

    第一,批判性话语应构成建设性话语构建的前提。批判性话语,其本质在于“破”,许多情况下,“破”是为了更好地“立”。在国际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应更加注重其对旧有的国际秩序的调整,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提出了更新的合作框架和原则,如“各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以此推动更为公平和有效的全球气候行动;“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了全球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呼吁各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应加大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造、扬弃。就实现“双碳”目标而言,尚需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25]1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良性循环,打破“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25]3,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5]7,以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二,建设性话语应该为主基调,重在“立”。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中,建设性话语主要体现为倡议倡导、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一是倡议倡导。在国际层面,“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全球践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国内层面,“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阐明了生态发展理念的新范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革新,引导公众构建和谐的自然关系。二是方针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5]31强调推动绿色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三是法律法规。在国际层面,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致力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推动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国内层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82健全了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以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5]43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25]4等制度出台实施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

    第三,建设性话语在实质上应更多表现为创新性话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中国特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思想标识,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文化基因,系统阐述“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原创性概念的相互作用,深刻阐释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理论性话语要有道。理论性话语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理论性话语资源源于历届中共中央领导核心,话语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绿化祖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制度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过渡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进阶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阶段。以上理论性话语蕴含时代特征且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了生态话语的理论升华。

    第二,实践性话语要有力。实践性话语是理论性话语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行动上的体现,二者相互转化。聚焦实践的具体形态,话语表达为“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双碳”行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应然和实然层面表明人与自然关系应处于和谐共生状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阐释了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护西溪湿地”强调了整体性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诠释了生态修复与重点区域保护有力的实践品格。

    第三,制度性话语要有效。制度性话语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的制度保障,强调了对理论原则的制度化体现和对实践行动的约束性规范,保障话语体系构建有序且能长期持续。“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84,即依托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责任保障。治理体系层面“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1]89,展示了多元协同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架构,展现了制度性话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导向和保障功能,提升了生态文明治理效能。

    第一,政治性话语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行动框架。一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5]1表明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要从宏观治国理政角度强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关联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深刻阐释生态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三是凸显人民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5]8突出要站在民生的政治高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民生话语生动阐释了党守初心、担使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5]29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提升全民的生态福祉水平。

    第二,学术性话语要为政治性话语提供理论支撑,提升政治性话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中,学术性话语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5]225这一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5]24。在道德伦理方面,倡导绿色发展,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5,促进全社会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实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1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国际合作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5]255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第三,大众性话语要推动政治性话语与学术性话语的广泛传播和认同,促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基于保护环境维度,“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4形象展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位置。基于人民立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35生动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生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本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探析,关注相关研究的大致脉络,归纳总结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体系、论断命题以及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主要特征。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相关学术探索需扎根于话语体系建设内在规律,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全面整体性、逻辑贯通性及大众传播性。立足多样态话语生成,深入探索集批判性话语、建设性话语和创新性话语于一体的原创性、时代性表达;立足多层次话语实施,有效提升集理论性话语、实践性话语和制度性话语于一体的学理性、有效性表达;立足全方位话语传播,系统强化集政治性话语、学术性话语和大众性话语于一体的通识性、通约性表达。持续累积与不断释放话语体系的聚合效应,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推向新高度,不断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引领力、主导力和影响力。

  •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1,8,50,28,35,57,65,66,68,75,86,82,84,89,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23-12-21]. 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606/t20160602_353078.htm.
    [3] 张云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初探[J]. 探索,2019(4):22-31. doi: 10.3969/j.issn.1007-5194.2019.04.004
    [4] 郇庆治.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的三重意涵[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3,48(6):32-37.
    [5] 张瑞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建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1):16-23.
    [6] 周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初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
    [7] 郇庆治.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十大基础范畴[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4):2,16-26.
    [8] 冯留建,韩丽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J]. 人民论坛,2017(34):36-37.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17.34.011
    [9] 王雨辰.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美丽中国建设[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12):83-91.
    [10] 马俊杰.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N]. 人民日报,2022-06-01(9).
    [11] 方精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解读与实践[N]. 人民政协报,2022-11-03(5).
    [12] 郭华巍. “两山”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浙江实践[J]. 人民论坛,2019(12):40-41.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19.12.012
    [13] 王炳林,郑丽平.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价值: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J]. 观察与思考,2020(10):2,5-9.
    [14] 王爱国, 周信智.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 东岳论丛,2023,44(1):56-64.
    [15]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21-04-23(2).
    [16] 叶冬娜.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与理论精髓[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12-21.
    [17] 刘宪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概念内涵、逻辑要义与实践证成[J]. 理论导刊,2023(10):13-18,78.
    [18] 黎祖交. 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论述[J]. 绿色中国,2019(11):36-41.
    [19] 张磊. 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兼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7(2):40-49.
    [20] 韩庆祥,张健. 论“五维中国”:解释当代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一种学术框架[J]. 江海学刊,2020(1):17-25.
    [21] 蒋永发,李莹.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第二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综述[J]. 理论视野,2019(11):102-104.
    [22] 张旭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2):57-66. doi: 10.3969/j.issn.1674-0505.2021.02.007
    [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
    [24] 郭岩,秦梦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性话语的演进形式与逻辑探赜[J]. 宁夏党校学报,2023,25(4):106-113.
    [25]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9,4,139,29,15,3,7,31,43,8,225,24,255.
    [26] 黄承梁. 把握好“两山理论”的理论和实践范式[N]. 中国环境报,2023-08-22(3).
    [27] 廖小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N]. 光明日报,2022-05-16(15).
    [28] 钱毓芳,王琮涵. 《人民日报》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4):69-77.
    [29] 王丛霞.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N]. 光明日报, 2023-08-04(6).
    [30]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N].中国水利报,2019-10-23(1).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白晓航,陈洁萍.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广东园林. 2024(05): 133-13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3
  • HTML全文浏览量:  139
  • PDF下载量:  85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04
  • 录用日期:  2024-02-1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21
  • 刊出日期:  2024-06-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