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宫长瑞, 吴琳琳

宫长瑞, 吴琳琳.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11-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02
引用本文: 宫长瑞, 吴琳琳.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11-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02
Gong Changrui, Wu Linlin.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11-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02
Citation: Gong Changrui, Wu Linlin.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11-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02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研究”(22BKS15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一般项目“坚持和完善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研究”(2022JZDZ01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宫长瑞,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地址:730000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B0-0;D61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 摘要:

    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生态权益的契合呼应,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的同向发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相辅相成,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成果的融合创新,坚持国内治理与国际援助的共建共享。

    Abstract: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promoting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In the new er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led the people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with unprecedented determination and strength. While achieving remarkable results, we have also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s ecologic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dhere to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f the same force, adhere to the overall promotion and key breakthroughs mutually reinforcing, adhere to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op-level design and grassroots exploration,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on, adhere to domestic 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to build and share.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文明形态演进规律,顺应绿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的生态意愿,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强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更加深化、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际影响更加深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立足成就看经验,立足征程看领航。目前学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张云飞[2]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四个宏观方面专门论述了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龚维斌[3]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就后将主要经验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制度、全民参与和狠抓落实等八个方面;陶火生[4]则从制度的角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性质、人民至上立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理和科学思维方法等;郑应友等[5]在梳理党领导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和重要成就之后,将基本经验总结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创新、系统思维和地方特色五个方面。整体来看,相关研究的时间跨度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视角多从某个省份、某个区域或全局性出发,内容多侧重制度建设经验或者具体的防风治沙经验和水环境治理经验等单一层面,多层次、呼应式双向维度的研究尚有待丰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新性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关乎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态需求和幸福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是基本国情,面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现实压力,能否科学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关乎党的使命宗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问、现实之问和人民之问。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情形、契合战略需要、顺应人民意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统筹政治红线和人民群众生命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生态权益的契合呼应,拓展深度、延展广度,为人类文明发展添上一抹亮眼的绿色底色。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和出发点。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的生态需求同环境污染依旧严重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面对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的需求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铭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6]的执政宣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7],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再到“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8]的理论创新,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扎实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再到将护草、防沙与扶贫、脱贫结合起来设立“生态护林员”等以实现人民群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双赢的方法创新,中国共产党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视为有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致力于谋民生之利、除民生之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关键点。习近平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全面发力以增强全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治领导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连续三次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单独成章,“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其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思想领导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组织领导上,中国共产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问责等环境保护制度,严把有远见、懂生态、重环保的选人用人风向标,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阶段特征和发展目标先后开展了“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次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10],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理念的引导,也需要严密制度的保障,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思想引导通过情感感召和理论说服等柔性方式,发挥正本清源与鞭策激励的作用,旨在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制度保障通过法律条文、制度条例等硬性要求对各行为主体产生一种刚性约束。思想引导在理论层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确保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制度约束在实践层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要求和规范化水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快规制违背生态规律的经济行为,改革有悖生态规律的相关制度,统筹思想底线与法治制度高压线,刚柔并济,协同推进思想引导的内在动力和制度约束的外在推力转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效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这一思想的引领力、宣传力和影响力。一方面,将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全国理论教育、干部教育、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提高认识,不断提升全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将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出版发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学习读本,持续高扬生态环境保护主旋律,广泛传播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汇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压线”。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做了集中梳理和系统设计,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擘画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正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60多项指导意见和130多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执行得到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再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和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条例,到《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涉及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再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修订,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发生了系统性重构和历史性变革,构建起覆盖全面、结构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增强制度执行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执行条例,在制度执行上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做选择,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有效问责,如严厉查处了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秦岭违建别墅事件等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乱纪行为,力度大、举措实、推进快,环境执法方式不断优化、执法效能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了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方法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路径,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11]。无论是生态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还是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抑或是生态要素与生态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耦合的关系,某一区域或某一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错综复杂、交织叠加的矛盾和问题中,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区分轻重和缓急,就难以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系统性的战略视野和前瞻性的发展视角整体性、协调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防止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的同时,也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全面与大局,“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8]。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现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协同推进“五个文明”,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把握。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2]开始,逐渐加入“草”“沙”等生态要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自然要素、自然过程、自然系统联系起来”[13],形成了全局性的治理观念。这一一体化保护与综合性治理的系统观,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的生动阐释,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末端模式向全方位整体治理转变的指导性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法上,新时代形成了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体制机制以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14],一改过去权责交叉、互相掣肘、各自为战的治理弊端,明确责任权限、统筹治理主体;采取“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治理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实现源头预防,通过划定责任清单和考核评价进行过程监管,通过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现末端治理,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聚焦难点与重点,以点带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坚持不懈推进持久战的同时,也善于打好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节点,集中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以点带面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一方面,聚焦难点与痛点,集中力量攻克人民群众广泛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15],治理空气污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等困扰已久的民生之患,转民生痛点为民生突破点。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区域,划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关注关乎全国或较大范围生态安全的生态区域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等问题,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全面划定生态红线,坚持保护优先;加大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力度,并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和文件;“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15],分段、分区、分类推进黄河上中下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以问题导向为抓手,集中力量解决重要生态区域内的重难点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1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在做好实地调研和了解民众意愿的基础上,横向统筹路线图,纵向把握时间表,科学划分与配置生态资源,定期开展专项督导,确保顶层设计在基层实践中不走样;与此同时,尊重群众的自觉行动与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善于从基层建设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中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上下相通,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和双轮驱动。

    顶层设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盘和指明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并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上,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到绿色成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从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到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上,除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强国的长远目标之外,“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阶段性规划也单独成篇,为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短期目标和具体推进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上,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随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化、质量化、实效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创新和优化的顶层设计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方向指引、战略保障、制度支撑的统领作用。

    地方探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谋划科学性、全面性的同时,也善于深入基层把脉问药,把握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与地方实践客观现实之间的张力,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党的要求与地方实际、人民需求的契合一致。一方面,按照“试点—总结—推广”的思路,先后在福建、江西、贵州、海南等地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适应各地发展阶段、发展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20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中,推广的改革举措与经验做法共14个方面、90项,对其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各地的区位条件,放宽目标实现路径和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鼓励各地根据区域发展现状、资源条件、气候特征等因地制宜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制度、文件等形式肯定基层探索中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首创做法,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相互促进与融会贯通。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借鉴别国先进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7]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文化滋养与理论支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在长期工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吸取“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带来生态破坏这一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积极借鉴有关环境保护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汲取智慧启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在传承和深化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绿化祖国”“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主张与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摒弃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引用《孟子》中的经典语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要顺应“天时”来开展生产活动,“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18]。其次,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态意识和“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哲学基础。最后,科学吸收“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实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生态治理措施。把生态观念上升为管理制度是我国古代顺天应时、保护生态的有效举措,如虞衡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性手段,一直延续到清代。正是在众多类似制度的启迪参考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全方面、系统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激励制度、保护修复制度、评估监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从国际环境保护的有益成果中借鉴先进经验。“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绿色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但也不乏对美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正面借鉴,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教育、利用先进环保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20]。在具体实践上,借鉴德国的绿色金融,我国在2016年8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协调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平衡发展;借鉴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我国于2014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8号),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污染物排放量一定限度内的交易机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实际,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一切环境保护的人类文明成果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破坏不仅是区域性危机,更是与各国人民利益休戚与共的全球性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阐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强调面对生态环境破坏各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呼吁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从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的“五个世界”蓝图,再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强调构建“五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决心坚定、方向明确,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着眼于人类未来和文明发展,努力做好全球生态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积极开展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主动提供国际生态援助。

    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本身就是世界性的。习近平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2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打造了从美丽中国走向美丽世界的中国名片: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和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成为世界人工造林面积第一大国,自新时代以来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提出“双碳”目标并挑战以最快速度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等[22]。中国共产党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始终以高标准承担生态治理责任,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行动与成果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与积极回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3年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于2016年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美国学者菲利普·克莱顿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2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全球视野的环境保护模式,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也“兼济天下”,积极展现负责任大国的生态担当,承担应尽的绿色责任,携手世界各国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问题就伴有经济性与政治性双重交织的特点,资本逻辑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生成基础,全球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遭到单边主义的破坏,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只能在经济较量与政治博弈中艰难推进。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公约数,积极倡议建设美丽世界的多边行动,大力提供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援助。在全球生态治理倡议上,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以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以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从提出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推进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再到倡议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筑生态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球生态治理行动上,发行绿色债券以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绿色项目建设,加快能源科技出海以推动世界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从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蒙古国的荒漠化治理“药方”,到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南非中部的白色风机,再到小岛屿国家的节能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国际社会提供技术成果、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发展经验等“知识形态”的生态援助,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批驳和证伪了西方政客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无端质疑和蛮横指责,大大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引领力。

    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在创造一系列绿色奇迹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这不仅对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国际社会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提供了重要启迪。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下,美丽强国建设的目标必将早日实现。

  • [1]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23-07-19(1).
    [2] 张云飞.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J]. 前线,2022(5):30-33. doi: 10.3969/j.issn.0529-1445.2022.05.009
    [3] 龚维斌. 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J]. 行政管理改革,2021(10):4-11. doi: 10.3969/j.issn.1674-7453.2021.10.001
    [4] 陶火生.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成就与经验[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9-65,170.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22.03.006
    [5] 郑应友,侯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经验:基于党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分析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82-191. doi: 10.3969/j.issn.1004-3926.2022.01.021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8,41.
    [9] 习近平.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求是,2019(3):4-19.
    [10] 习近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求是,2022(11):4-9.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12]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13-11-16(1).
    [13] 刘海霞,张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显著时代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8-14.
    [14] 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4.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8,378.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8.
    [17]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题教育”课题组.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专题十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0.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71.
    [19]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强调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N]. 人民日报,2019-08-20(1).
    [20] 张国,韩巧欠.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综述[J]. 长江论坛,2019(5):41-48. doi: 10.3969/j.issn.1005-3980.2019.05.008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65.
    [22] 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N]. 人民日报,2022-10-10(15).
    [23] 菲利普·克莱顿.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 孟献丽,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7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29
  • 刊出日期:  2025-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