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ultiple Pla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
摘要:
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梳理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多个国家级试点所在县(区)适宜竹子种植及竹产业开发,并筛选出竹产业蓬勃发展的浙江省安吉县、四川省纳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区和湖北省竹溪县等四个县(区)作为考察样本,从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上述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进行测度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17—2021年,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四地在竹产业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方面指数排名有所不同。其差异性显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发展竹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与竹产业生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均衡、不一致的情况,但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确能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本文选取安徽省广德市、四川省南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北区和陕西省镇巴县作为对照县(区),与样本县(区)分别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上述两组区域间的竹产业发展效益差异,旨在为宜竹地区通过高质量发展竹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t was found that many counties (districts) where national pilot proj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are suitable for bamboo planting and bambo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our counties (districts)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Naxi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Liunan Distric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Zhuxi County, Hube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investigation samples to measure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benefits of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above four places in terms of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17 to 2021,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index of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benefits in the four region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nd the four regions have different index rankings in terms of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bamboo industry. The differences indicate that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 of bamboo industry are not balanced and consisten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can real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elected Guangde City, Anhui Province, Nanxi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Liubei Distric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Zhenba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s control counties (district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sample counties (districts)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benefit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reas suitable for planting bamboo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
长期以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渐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致使农村地区普遍囿于自然资源的限制和村庄空心化的现状,农地使用规模萎缩并逐渐出现细碎化[1]、农村耕地撂荒[2]、农村宅基地闲置[3]等问题,人地关系愈发趋于失衡,一些乡村陷入凋敝之困。“三农”事关国计民生,如何统筹协调好农村人、地、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4]。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针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019年,自然资源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即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5],对特定范围内的全域资源环境问题和土地开发利用矛盾开展系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空间重塑、产业重构和环境重生[6],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7]。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以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8]。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土地整治不断演进的时代产物,既有对以往土地整治政策的继承与延续,也有对土地资源综合运用方面的突破和创新[9],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互补、有效融合可以实现生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的增值[10]。而优质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恰是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的重要前提[11],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故此,本文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所在地,以自然资源禀赋为考量要素,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衡量准则,对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进行考察。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及其产业发展情况可知,在我国南方广大区域,竹类资源因具有高度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优势[12],逐渐衍生大批蓬勃发展的竹产业,并被视为乡村生态产业,逐步成为部分试点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要求,竹产业不仅能有效激活土地资源的林业生产价值,亦能将竹生态进一步转化为竹经济,为区域乡村振兴蓄势赋能。那么,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竹产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效益?不同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竹产业发展之间又有何种差异?不同地区竹产业发展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拟立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多围绕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13-15]、不同整治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影响[16-18]、土地整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19-21]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学者们多立足村、镇个案,鲜有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依托县区特色产业展开的研究,且缺乏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基于此,本文拟选浙江省安吉县、四川省纳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区、湖北省竹溪县四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所在地,从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2017—2021年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进行测度,比较其竹产业发展效益差异。继而选取与上述地区自然禀赋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安徽省广德市、四川省南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北区和陕西省镇巴县四个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所在地依次对比验证,以期为自然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以竹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提供参考。
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的竹产业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竹产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助益实现竹区乡村振兴(见图1)。土地不仅是农民最根本的生存资料,还是农村实现发展转型的物质资本,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2]。土地要素在为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需求提供多元价值的同时,也激励着乡村产业迭代出新的发展模式[23]。竹产业是以竹林资源为基础,有效组织生产和提供竹材、竹笋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行业[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产业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5]。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竹林地面积已超700万公顷,丰饶的竹林资源凭借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一次栽植可实现永续利用等特点[26],孕育出了融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竹产业,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联结,能使国土空间资源整合更优化,进而提振乡村产业发展。因此,厘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竹产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驱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竹产业提质增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土地要素支撑,是竹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催化剂。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十部门在《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竹产业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规范用地的基本原则[27],为竹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提供了政策遵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为竹产业搭建了生产空间载体,有助于深度改善竹区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为竹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拉动竹产业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具体而言:首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提高竹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竹产区或宜竹区,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带,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科学规划竹林地,对竹林周边农业生产用地、建设用地、传统村落等进行统筹设计,促进竹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整治区域内“竹林 + ”经济模式的运作能力,延伸竹产业链条,优化竹产品供给,逐步实现“竹资源”向“竹经济”的高效转换。其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刺激竹产业生态效益的增长。针对局部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的宜竹区,可结合竹子特有的生物属性,综合考虑其地形、土壤、水系等因素,通过实施整治有效扩充竹林面积,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逐步实现平衡、稳固其生态系统的目标[28],凸显竹资源的生态效益。最后,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着力点,能有效激活竹产业的社会效益。例如,合理集聚农业人口,日臻完善村庄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延伸竹产业链以扩充就业岗位;将竹文化与区域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的宜居景观等,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积蓄绿色发展动能。
二 竹产业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实施
竹产业发展效益的协同增长有助于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入实施。通过实施整治,可充分发掘竹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竹产业集群,改变竹产业经营模式,如引进企业建立股权合作、收益分红等机制,不仅使竹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还能实现让更多民众享受增值收益。据统计,我国目前受益于竹资源的农村人口将近有5 000万,竹产区竹业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29]。2020年7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资源法》在森林权属、发展规划、森林保护等多方面作了详细规定[30],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实施,竹子的环保价值和生态效益等优势备受关注,竹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竹产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增长拉动了社会效益的提升,促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竹产业市场需求层次逐步提高,不断刺激其产业提高生产链和供应链水平。目前,竹产品已经形成囊括传统竹制品、竹材人造板、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等10大类的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建筑、新材料、运输、旅游等多个领域[24]。2020年,我国竹产业总产值3 198.99亿元[31],同时竹产业的深层发展也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回流,从而倒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探索、优化整治模式与其相适应,以满足市场对竹产品的需求和民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竹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二. 研究对象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 研究对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区域,是统筹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32]。本文依据2021年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公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在446个国家级试点中,以竹产业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综合产值作为筛选条件,选取浙江省安吉县、四川省纳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区和湖北省竹溪县(以下简称为“四地”)四个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所在地为研究对象,即样本县(区)。同时,选取安徽省广德市、四川省南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北区、陕西省镇巴县四个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所在地作为对照县(区)。两组地区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竹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关乎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据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样本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涵盖范围较广。二是代表性。从自然地理分界线来看,样本均位于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南,气候类型适宜竹类植物生长,竹产业发展条件类似且较典型。三是可比性。两组地区位置邻近,社会经济发展所具备的条件极为相似,可比性较强。样本县(区)和对照县(区)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 样本县(区)与对照县(区)基本情况区域 组别 县(市、区)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各地区竹产业发展概况 东部 样本县(区) 浙江省
安吉县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全县总面积1 886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59.5万,全县生产总值566.3亿元 以“中国竹乡”闻名,境内竹品种多样,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已迈向转型期 对照县(区) 安徽省
广德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2 165 km2,2021年该市常住人口49.91万,全市生产总值380.7亿元 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境内竹林面积与蓄积量居安徽省首位,竹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南部 样本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南区地处柳州市区西北部,全区面积541.38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62.08万,全区生产总值564.9亿元 2019年启动“退桉改竹”项目,成效较为显著,竹林面积呈扩增状态,竹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对照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北区地处柳州市区的北部,全区总面积301.2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48.65万,地区生产总值625.7亿元 竹林面积基数小,但处于增长态势,竹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突出,竹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中部 样本县(区) 湖北省
竹溪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全县总面积3 310.52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28.36万,地区生产总值102.5亿元 素有“茂林修竹”之称,境内竹林面积逐步增加,因地制宜开发竹林资源以促进地区发展 对照县(区) 陕西省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全县总面积3 437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21.09万,地区生产总值94.7亿元 竹林资源丰富,其开发受限于竹种的特殊性,目前竹产业综合效益优势不够突出 西部 样本县(区) 四川省
纳溪区泸州市三大核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1 150.22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35.7万,地区生产总值215.2亿元 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境内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开发类型极具地域特色,竹业综合产值日趋上升 对照县(区) 四川省
南溪区宜宾市市辖区之一,全区总面积704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29.4万,地区生产总值211.5亿元 积极响应竹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地区实际与特点,有效扩大竹林面积,逐步提高竹产业产值 二 指标体系
基于样本县(区)和对照县(区)在地理区位、竹林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相似性,依照指标设计的可获取性、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等原则,本文从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三个维度进行指标构建,最终形成包括3个维度、12个具体指标在内的竹产业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 2 竹产业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准则层 具体指标(括号内为单位) 属性 权重 竹产业发展效益 经济效益 木、竹等制品业资产占比(%) + 0.128 3 林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 + 0.141 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0.059 8 城乡居民收入比(%) − 0.047 8 生态效益 人均竹林面积(hm2/万人) + 0.069 1 森林覆盖率(%) + 0.068 6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034 2 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产值之比(t/万元) − 0.026 3 社会效益 乡村从业人员占比(%) + 0.080 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 − 0.056 3 每万乡村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0.223 2 每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人) − 0.064 6 第一个维度:经济效益,包含4个具体指标。即选取木、竹等制品业资产占比、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2个指标来反映竹产业经济效益;选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个指标表征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此反映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竹产业发展产生的变化。第二个维度:生态效益,包含4个具体指标。即选取人均竹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3个指标对竹区生态效益进行衡量,以反映竹产业发展对竹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改善程度;选取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产值之比1个指标表征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与竹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交互影响,以体现竹区生态建设采取的相应举措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第三个维度:社会效益,包含4个具体指标。即选取乡村从业人员占比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2个指标来衡量竹产业发展对就业、民生产生的影响;选用每万乡村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每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2个指标衡量各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反映竹产业发展对社会各领域生产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三. 数据来源与指标测算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9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时间分界,选取2017—2021年相关指标,对样本县(市、区)竹产业发展效益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前后的效益变化
1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统计年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和政府官网的公开、客观数据。对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补方法补齐。二 指标测算
熵值法属客观性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各项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赋予权重,能够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得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从而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33]。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计算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指标体系,首先对2017—2021年样本县(区)竹产业发展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最后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标准化值相乘再累加计算得出各县(区)的竹产业发展效益综合指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第6列)。该指数值越大,说明竹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指数值越小则说明竹产业发展水平越低。
表 3 2017—2021年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地区 年份 经济效益
维度指数生态效益
维度指数社会效益
维度指数综合效益
指数安吉县 2017 0.345 5 0.158 4 0.124 0 0.627 9 2018 0.357 0 0.153 6 0.120 2 0.630 7 2019 0.354 0 0.159 7 0.128 1 0.641 8 2020 0.350 8 0.173 9 0.138 4 0.663 1 2021 0.337 8 0.177 1 0.148 0 0.662 9 纳溪区 2017 0.045 2 0.086 8 0.034 5 0.166 5 2018 0.049 9 0.111 0 0.050 8 0.211 7 2019 0.064 5 0.122 3 0.046 6 0.233 3 2020 0.057 1 0.098 6 0.062 6 0.218 3 2021 0.063 8 0.104 5 0.082 0 0.250 3 柳南区 2017 0.107 1 0.033 1 0.197 7 0.337 9 2018 0.147 5 0.038 1 0.281 5 0.467 1 2019 0.139 2 0.032 6 0.068 4 0.240 2 2020 0.145 2 0.046 5 0.102 6 0.294 3 2021 0.175 2 0.043 6 0.079 0 0.297 8 竹溪县 2017 0.004 9 0.115 8 0.068 0 0.188 7 2018 0.018 3 0.123 8 0.119 0 0.261 1 2019 0.024 0 0.123 4 0.131 5 0.278 8 2020 0.023 7 0.139 0 0.147 8 0.310 4 2021 0.043 8 0.145 1 0.151 7 0.340 5 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样本县(区)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分析
一 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出2017—2021年样本县(区)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见表3。
二 样本县(区)竹产业发展效益维度及整体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1 效益维度指数差异性分析
从安吉县竹产业维度指数变化来看,2017—2021年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维度指数均呈增长态势,生态效益较突出。究其原因,该县是“两山”理念诞生地,于2001年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加之“千万工程”的实施,已打造形成闻名遐迩的“安吉模式”,一系列环境友好政策的实施为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奠定了有利基础。2018年,该县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致力于改变国土空间布局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依托县域丰富的竹林资源,高效发掘其生态价值,进一步拓展竹经济,壮大村庄集体经济,使得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0.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5.6%,后者比2017年提高9.6%,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竹产业生态效益稳定。加之该县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明显,且竹林开发利用起步早、基础好,经济、社会效益成效卓著,至2021年,该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190亿元,竹产业俨然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
从纳溪区竹产业维度指数变化来看,该区2017—2021年竹产业的各项效益指标虽呈现小幅波动,但整体处于增长趋势。其变化主要归因于该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学规划竹林用地布局,注重竹林基地建设,扎实做好土地供应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打造高质量竹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21年,纳溪区竹林面积已增至60.87万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竹产业生态效益指数日趋上升。依托作为泸州市主城区之一的区位条件优势,纳溪区积极推进竹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竹资源集约化利用,并有机融合生态旅游业,推动经济效益指数不断增长。2021年全区竹产业综合产值为75亿元,较2017年增加了40.44亿元,可见该区竹产业发展之蓬勃样态。随着竹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社会效益维度指数也同步提高,竹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从柳南区竹产业维度指数变化来看,2017年以来,该区竹产业发展各项维度指数不断提高,2021年经济效益得分(0.175 2)高于社会效益得分(0.079 0)和生态效益得分(0.043 6),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柳南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并依据实际于2019年启动“退桉改竹”项目。然而,受桉树种植历史、竹林面积小等因素的制约,该区竹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期,产业潜力需进一步释放。具体表现为:一是基于地理区位及相关产业的影响,竹产业可为当地螺蛳粉产业持续提供竹笋原料,2021年该区熟化酸笋约3万吨,其中约77%销往螺蛳粉袋包装企业[34],显著拉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二是生态效益尚未完全凸显,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对竹林进行科学增产培育,竹林面积到2021年增至2万亩,竹资源规模扩充虽快,但目前在该区整体森林资源中占比仍较低;三是社会效益逐渐显现,竹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扩增就业岗位,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使该区在劳动力就业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整体来看,柳南区竹产业发展虽在起步阶段,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综合效益显著,未来潜力可观。
从竹溪县竹产业维度指数变化来看,2017—2021年期间,该县竹产业社会效益指数处于上升态势;生态效益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虽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出现轻微波动,但整体仍呈增长趋势。分析其原因,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受限于交通等客观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境内得天独厚的林竹资源为发展竹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该县科学规划竹业用地,以竹业造林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竹林面积呈增加趋势,生态效益逐步突显;同时,通过统筹利用林竹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林业产值从2017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5亿元,竹产业对林业产值的增长贡献显著;此外,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带动当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竹产业社会效益成效斐然。
综合而言,安吉县竹产业在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三方面皆强于纳溪区、柳南区和竹溪县。经济效益上,柳南区强于纳溪区和竹溪县;生态效益上,竹溪县则强于纳溪区和柳南区;社会效益上,纳溪区和柳南区连年来出现波动变化,但在2020年之后呈现回升,竹溪县则一直为增长状态,总体上强于柳南区和纳溪区。测算结果均符合当前四地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四地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
四地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指数均呈增长之势。2017—2021年,安吉县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指数从0.627 9提高至0.662 9;纳溪区综合效益指数有略微波动,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至2021年达0.250 3;柳南区和竹溪县2021年分别增至0.297 8和0.340 5。连年来,安吉县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综合均在0.6以上,表明安吉县竹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且综合效益指数逐年增长意味着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竹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纳溪区、竹溪县和柳南区分值虽不及安吉县,但综合效益指数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三地竹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广阔。然而,纳溪区、柳南区和竹溪县等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山地带,尽管竹资源较丰盈,但囿于交通、技术、人才等条件,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略滞后于东部地区,相应的竹产业配套设施仍较薄弱,因此,可从区域禀赋效应、相关政策指引等方面着力提高竹产业发展效益。
五. 样本县(区)与对照县(区)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样本县(区)与对照县(区)之间竹产业发展存在的效益差异,采用前文构建的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赋权,重新从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四个层面,对选中的样本县(区)和对照县(区)进行发展效益指数的测度比较。
一 安吉县和广德市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
与安吉县毗邻的广德市,2021年竹林面积达97.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58.38%增长至2021年的59.27%。比较来看,安吉县和广德市竹产业发展的各项效益指数因时因地因势各异而截然有别(见图2)。2017—2021年,两地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同时安吉县的各项效益指数均高于广德市。以2021年为例,两地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差值为0.703 9,安吉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指数分别比广德市高0.258 0、0.279 9、0.166 0。该数据表明,广德市竹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于安吉县,深究其因,不仅与两地竹产业结构差异及发展程度不一紧密相关,亦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影响。安吉县作为“千万工程”实施的典范,其土地综合整治基础扎实,加之整治项目的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竹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相比之下,广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相对较晚,整治基础略逊于安吉县,以整治工程助推竹产业效益增长尚处于探索阶段,竹产业总体竞争优势不够突出。尽管两地竹林面积相近,但二者竹产业生态效益指数差距较大,意味着广德市目前在竹资源保障与开发利用效率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广德市可综合借鉴安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特色竹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持续推进整治项目建设,深度优化林地空间布局,引进竹产业发展前沿技术,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竹产业品牌,进一步壮大绿色经济规模。
二 纳溪区和南溪区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
南溪区隶属四川省宜宾市,与纳溪区地理位置相近。2021年,南溪区森林覆盖率为48.25%,竹林面积为26.5万亩,且竹林面积处于扩增状态,发展态势平稳向好。纳溪区和南溪区受四川省竹产业发展政策驱动,均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比较来看,2017—2021年,两地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地各项效益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纳溪区高于南溪区(见图3)。就2021年而言,南溪区竹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指数分别比纳溪区低0.076 2、0.085 2、0.049 1、0.210 3。由此可见,在全省竹产业发展政策较一致的情况下,竹林资源、产业基础及地域特色等是两地竹产业效益产生差距的主要因素。纳溪区竹林面积远多于南溪区,并因地制宜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林地空间,通过竹林基地等建设不断提高竹林质量,融合地域元素创新塑造“竹林 + ”模式来延长产业链,形成了显著的产业成效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相较而言,南溪区可凭借地缘优势,科学汲取纳溪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竹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土地整治对竹林地进行建设规划,在优化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有序扩大竹林种植面积,推进竹产业基地建设,完善有关配套设施等巩固产业基础,突出自身发展特色以逐步提高竹产业发展效益。
三 柳南区和柳北区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
柳北区与柳南区同属柳州市管辖,2021年,柳北区森林覆盖率为35.43%,竹林面积为0.1万亩
2 。受桉树种植历史的影响,两地竹林资源基数较小,目前处于逐步扩增状态。2017—2021年,两地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走势(见图4)。以2021年为例,柳南区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指数分别比柳北区高0.095 6、0.216 5、0.279 9;柳北区的社会效益指数则高于柳南区,可能受两地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不同的影响。尽管柳南区实施“退桉改竹”土地整治工程时间较短,竹产业发展历时不长,但该区将竹产业与螺蛳粉等地方特色产业有效结合,取得卓著成效,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亦反映出竹林资源具有生长周期短、产业带动效应强、辐射范围广等优势。相比之下,柳北区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从2017年的0.264 3增长至2021年的0.359 1,发展态势虽持续向好,但总体水平仍处于低位。此外,该区速生桉面积占比较大,表明该区竹产业处在发展初期,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因此,柳北区可合理借鉴柳南区“退桉改竹”模式,优化竹林资源配置,推动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四 竹溪县和镇巴县竹产业发展效益对比
镇巴县与竹溪县皆属秦巴山区,2021年,镇巴县森林覆盖率为70.6%,野生木竹林
3 面积近50万亩,境内林竹资源尤为丰富,生态环境质量优越。自然地理因素的相似性为两地提供了极为相近的竹产业发展条件,但两地竹产业发展效益却截然不同。2017—2021年,镇巴县竹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及综合效益指数均低于竹溪县,且各项效益指数增长幅度平缓,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从2017年的0.302 7增至2021年的0.532 2,虽呈现增长趋势,但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具体而言,2021年,竹溪县竹产业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数分别比镇巴县高0.195 4、0.168 6、0.114 8(见图5)。结果显示,在竹林面积高于竹溪县的情况下,镇巴县竹产业综合效益指数仍低于竹溪县。究其原因,竹溪县针对空间用地规划,依托竹业造林等生态整治工作使竹林面积得到扩增,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而镇巴县由于原始木竹林的特殊性,竹产业多为保护性开发,其开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然而两地在竹产业生态效益指数上存在反差,镇巴县生态效益指数比竹溪县高0.088 0,这与镇巴县竹林资源面积大于竹溪县密切相关。基于两地地理位置接近,镇巴县可借助自身竹林资源优势,合理、高效开发竹产业,并与竹溪县实现秦巴山区竹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以竹产业驱动县域经济增长。六. 结论与建议
本文立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在构建竹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选取浙江省安吉县、四川省纳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区和湖北省竹溪县作为样本县(区),并将其与安徽省广德市、四川省南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北区和陕西省镇巴县的竹产业发展效益分别进行测算与分析,以比较竹产业发展的效益差异。
第一,从竹产业效益维度层面看,安吉县、纳溪区、柳南区和竹溪县竹产业在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排名均有不同。四地在具体效益维度层面的差异显示,区域间竹产业发展基底不同会使其在效益方面有不同侧重,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时间前后的差异性也会对竹林地面积产生影响,继而导致各地竹林资源开发及产业效益存有差别。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发展竹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与竹产业生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均衡、不一致的情况,但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确能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竹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层面看,2017—2021年四地竹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指数以安吉县最为突出,其次是竹溪县、柳南区和纳溪区。这表明安吉县在竹林资源开发利用、竹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优势较突出,竹产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其他三地虽受内地区位因素、竹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等条件约束,竹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第三,从样本县(区)与对照县(区)的对比结果来看,后者的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低于前者。这表明,样本县(区)通过土地整治等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竹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不断强化巩固了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优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层实施,结合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特性,秉承“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本文对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竹产业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优化空间整治布局,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针对试点地区竹产业发展实际,各地方政府应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空间。立足当地资源基底优势,制定区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方案,以竹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为目标,发展竹产业新质生产力,同时充分考量竹种质量、竹加工技术等发展竹产业的影响因素,在提高竹产业的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竹产业发展新业态。健全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多维施策补齐自身发展短板,增强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竹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三产融合,推动构建并扩大竹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之基。二是借鉴试点地区经验,刺激竹产业内生发展。针对非试点且竹产业发展较薄弱的地区,在考虑其与试点地区地理位置相近、自然资源禀赋相似的基础上,深入评估其竹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各地方政府可依据发展实际,灵活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扩增竹林面积,强化竹林的新造和改培工作,科学引导竹产业有序发展。通过多举措挖掘竹资源优势,注重竹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延长竹产业链并逐步壮大经营主体,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与绿色发展蓄势赋能。
1 注:需特别说明的是,各地方依据自身发展实际,具体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间有别。2 注:根据资料搜索显示,柳北区竹林面积整体占比较小,鉴于该区在本研究年限内致力于石碑坪镇特色竹产业建设,且竹林面积处于扩增状态,近年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故以该镇竹林面积0.1万亩这一数据为准。3 注:野生木竹林,竹子品种之一,分布在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省的大巴山脉以及米仓山至秦岭一代,通常生长在海拔1100 -2500 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下,镇巴县野生木竹林分布广泛。 -
表 1 样本县(区)与对照县(区)基本情况
区域 组别 县(市、区)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各地区竹产业发展概况 东部 样本县(区) 浙江省
安吉县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全县总面积1 886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59.5万,全县生产总值566.3亿元 以“中国竹乡”闻名,境内竹品种多样,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已迈向转型期 对照县(区) 安徽省
广德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2 165 km2,2021年该市常住人口49.91万,全市生产总值380.7亿元 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境内竹林面积与蓄积量居安徽省首位,竹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南部 样本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南区地处柳州市区西北部,全区面积541.38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62.08万,全区生产总值564.9亿元 2019年启动“退桉改竹”项目,成效较为显著,竹林面积呈扩增状态,竹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对照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北区地处柳州市区的北部,全区总面积301.2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48.65万,地区生产总值625.7亿元 竹林面积基数小,但处于增长态势,竹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突出,竹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中部 样本县(区) 湖北省
竹溪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全县总面积3 310.52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28.36万,地区生产总值102.5亿元 素有“茂林修竹”之称,境内竹林面积逐步增加,因地制宜开发竹林资源以促进地区发展 对照县(区) 陕西省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全县总面积3 437 km2,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21.09万,地区生产总值94.7亿元 竹林资源丰富,其开发受限于竹种的特殊性,目前竹产业综合效益优势不够突出 西部 样本县(区) 四川省
纳溪区泸州市三大核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1 150.22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35.7万,地区生产总值215.2亿元 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境内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开发类型极具地域特色,竹业综合产值日趋上升 对照县(区) 四川省
南溪区宜宾市市辖区之一,全区总面积704 km2,2021年该区常住人口29.4万,地区生产总值211.5亿元 积极响应竹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地区实际与特点,有效扩大竹林面积,逐步提高竹产业产值 表 2 竹产业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具体指标(括号内为单位) 属性 权重 竹产业发展效益 经济效益 木、竹等制品业资产占比(%) + 0.128 3 林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 + 0.141 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0.059 8 城乡居民收入比(%) − 0.047 8 生态效益 人均竹林面积(hm2/万人) + 0.069 1 森林覆盖率(%) + 0.068 6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034 2 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产值之比(t/万元) − 0.026 3 社会效益 乡村从业人员占比(%) + 0.080 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 − 0.056 3 每万乡村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0.223 2 每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人) − 0.064 6 表 3 2017—2021年四地竹产业发展效益指数
地区 年份 经济效益
维度指数生态效益
维度指数社会效益
维度指数综合效益
指数安吉县 2017 0.345 5 0.158 4 0.124 0 0.627 9 2018 0.357 0 0.153 6 0.120 2 0.630 7 2019 0.354 0 0.159 7 0.128 1 0.641 8 2020 0.350 8 0.173 9 0.138 4 0.663 1 2021 0.337 8 0.177 1 0.148 0 0.662 9 纳溪区 2017 0.045 2 0.086 8 0.034 5 0.166 5 2018 0.049 9 0.111 0 0.050 8 0.211 7 2019 0.064 5 0.122 3 0.046 6 0.233 3 2020 0.057 1 0.098 6 0.062 6 0.218 3 2021 0.063 8 0.104 5 0.082 0 0.250 3 柳南区 2017 0.107 1 0.033 1 0.197 7 0.337 9 2018 0.147 5 0.038 1 0.281 5 0.467 1 2019 0.139 2 0.032 6 0.068 4 0.240 2 2020 0.145 2 0.046 5 0.102 6 0.294 3 2021 0.175 2 0.043 6 0.079 0 0.297 8 竹溪县 2017 0.004 9 0.115 8 0.068 0 0.188 7 2018 0.018 3 0.123 8 0.119 0 0.261 1 2019 0.024 0 0.123 4 0.131 5 0.278 8 2020 0.023 7 0.139 0 0.147 8 0.310 4 2021 0.043 8 0.145 1 0.151 7 0.340 5 -
[1] 吴诗嫚,卢新海,祝浩. 土地整治权属调整能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基于整治模式和地貌类型的异质性分析[J]. 农村经济,2023(3):20-30. [2] 李升发,李秀彬,辛良杰,等. 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J]. 资源科学,2017,39(10):1801-1811. [3] 李婷婷,龙花楼,王艳飞. 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2):64-71. [4]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doi: 10.11821/dlxb201804004 [5] 闾海,张飞.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为例[J]. 规划师,2021,37(7):36-44.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21.07.005 [6] 董祚继,韦艳莹,任聪慧,等. 面向乡村振兴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公共价值创造与实现[J]. 资源科学,2022,44(7):1305-1315. doi: 10.18402/resci.2022.07.01 [7] 金晓斌,罗秀丽,周寅康. 试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和主要关系[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1-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2021-02-21)[2023-09-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9] 范业婷,金晓斌,张晓琳,等. 乡村重构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制解析与案例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4):109-118. [10] 游和远,张津榕,夏舒怡. 基于生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权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优化[J]. 自然资源学报,2023,38(12):2950-2965. [11] 刘腾,刘祖云.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51-62. [12] 林箐. 竹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主要问题与技术选项[J]. 世界竹藤通讯,2021,19(6):93-95. [13]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14] 饶静,郭鸿雁,董晓婕. 综合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平台、工具以及关键因素:以四川省D镇综合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4):42-52. [15] 许恒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理与实施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2021(5):144-152. [16] 姚树荣,龙婷玉. 市场化土地整治助推了乡村振兴吗:基于成都1187户上楼农民的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70-78. [17] 刘恬,胡伟艳,杜晓华,等. 基于村庄类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5):100-108. [18] 金晓斌,张晓琳,范业婷,等. 乡村发展要素视域下乡村发展类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21(3):2-10. [19] 朱菁,马思琪,洪尉凯,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向下村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探析:以甘肃省显胜乡蒲河村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02-616. [20] 何硕研,方相,杨钢桥. 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吗?——来自湖北省部分乡村的证据[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107-117. [21] 闫建,姜申未,熊想想. 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重庆市石坪村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9):79-89. [22] 林元城,杨忍,葛语思.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J]. 规划师,2023,39(5):12-18. [23]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doi: 10.11821/dlxb201810002 [24] 张国良. 竹业长青: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战略视角[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30,96. [25] 姚亚奇. 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京举行[N]. 光明日报,2022-11-08(003). [26] 吴志庄,夏恩龙,王树东,等. 中国竹类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及前景展望[J]. 世界林业研究,2013,26(2):60-64.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 (2021-11-11)[2023-10-1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7/content_5658570.htm. [28] 郑兰英,胡兴宜,王晓荣. 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竹藤通讯,2012,10(6):42-47. doi: 10.3969/j.issn.1672-0431.2012.06.009 [29] 数据来源:环球网转自央视新闻报道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ANoBu3uzua. [3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今起实施[EB/OL]. (2020-07-01)[2023-12-18]. 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gkzcfgdt/126249.jhtml. [31] 数据来源:中国竹产业协会官网http://www.cbiachina.com/Uploads/editor/file/2022-09-08/1662622493866845.pdf. [32] 李婧瑗,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重点任务与提升路径[J]. 区域经济评论,2023(04):100-108. [33] 李首涵,杨萍,卢德成.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鲁苏浙3省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66-74. [34] 数据来源:柳州人大官网http://lzrd.liuzhou.gov.cn/xqrd/lnq/202212/t20221202_318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