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

陈学明

陈学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46
引用本文: 陈学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46
Chen Xueming. The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46
Citation: Chen Xueming. The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4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传承与贡献研究”(2022JZDZ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学明,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地址:20043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 中图分类号: B0-0;A81

The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内涵;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人类财富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创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式理论。

    Abstract:

    Th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innovates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develop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proposing tha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making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more people-oriented; Revealing that greenization implies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strengthen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ak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 driv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of productivity; Linking the social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mountains, wat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with human wealth,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values and wealth perspective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innovated the development mode theory of traditional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 目前中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的学院和所依托的专业各不相同。旅游学的学科定位和归属也一直处在争论当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专业设置在园林学院的背景之下, 此种设置的学科和学理根据何在?本研究从逻辑起点的角度, 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对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的关系加以梳理, 阐明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各自的核心问题, 也即逻辑起点, 从而明确三者的学理关系及旅游学科设置在园林学院的学理依据和学理合法性, 并在旅游学逻辑起点基础上构建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关于逻辑起点的定义、内涵和规定性, 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严格的统一定论, 笔者在《走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 [1]一文中, 结合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及自己的理解, 综合认为:逻辑起点, 也即逻辑开端, 它是指一门科学或学科产生的源头和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 是使整个逻辑体系由此开展和得以丰富完成并独立存在的一个最初的规定。

    逻辑起点的内涵有如下4个方面:第一, 逻辑起点是与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 指的是理论体系中思维的起点, 离开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理论体系谈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就失去了依托和根据, 就失去了意义。第二, 逻辑起点表现为一门科学或学科的一个范畴, 并且是一个起始范畴, 而不是“关系”“矛盾”以及“取向”等。第三,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基石, 是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第四, 逻辑起点是理论体系中回答基本问题的关键概念, 其关键性体现为概念对体系本身区别性特征的规定, 也就是说, 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将本理论体系和其他的相关研究区别开来, 作为体现本理论体系个性特征的概念存在和发挥作用[2-4]

    与逻辑起点的定义和内涵相对应, 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也包括4个方面:

    1)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说逻辑起点是最简单的, 一层含义指的是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 就是不断地丰富逻辑起点的规定性的过程, 也就是逻辑起点要保持和它所反映的对象的一致性。一旦超越了它, 哪怕是向更简单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 逻辑和对象的一致性就立刻遭到破坏, 对象就不再是原来的对象了, 从而逻辑也就失去了特定目的和意义。最简单的第二层含义, 是说它只是用来说明其他事物, 而本身是不需要说明的, 就像数学上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样。说逻辑起点是“最抽象”的,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 它必须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程度, 是指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是一个不断寻求共性特征, 并为此而设定理想化条件和暂时简化忽略具体的现实条件的过程, 在这种简化过程中, 抽象程度越高的概念, 其内涵就越少、越简单, 因而抽象程度最高的也就是最简单的[4]

    2) 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首先, 最本质的是指逻辑起点是构成理论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它为许多东西所共有, 为一切所共有。第二, 逻辑起点应是一切矛盾的“胚芽”, 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 是整个体系得以进展开去, 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 就是把内蕴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3]

    3) 逻辑的起点与历史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起点应与对象的历史上最初的东西相符合。这是因为任何事物或现象在其历史起点上总是显现为最基本、最简单的形态, 并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说, 事物或现象在历史起点上的形态往往是基本问题的直接显现, 从而也将逻辑起点最直观地显现出来, 因而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当然是一致的[4]

    4) 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 以逻辑起点及其对基本问题的抽象回答为起点, 以对基本问题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的回答为终点, 逻辑起点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具体实际的解释说明, 因而显现出起点和终点的统一[4]。但这种一个过程的起点同时又是另一个过程的终点, 起点和终点的统一, 不是简单的回归, 而是经过一系列的过渡、转化, 呈现为螺旋线, 是不断扩展的曲线, 而不是简单的圆圈[5]。起点和终点的本质内核一样, 但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本文即是在如上意义上界定逻辑起点的定义、内涵和规定性, 并以此为标准讨论和分析建筑学科、园林学科和旅游学科的逻辑关系。

    基于上述的分析, 本文以“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 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6]的思想方法, 认为建筑学的逻辑起点是“遮庇”, 建筑学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解决一个“遮蔽”和“庇护”的问题。前者的功用是躲避风霜雨雪等不利的气候和天气, 后者的功用是为远古人类, 尤其是他们的婴儿提供一个免于虫蛇虎豹等侵袭的庇护之所, 不论是考古上的穴居还是典籍记载的巢居, 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载的“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以及《墨子·辞过》所载的“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 就陵阜而居, 穴而处”等都是满足这两个功用。因而“遮庇”作为建筑学的逻辑起点, 在学界应无太多疑义。

    关于园林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我们同样需要追溯园林的起源。对于园林的起源, 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 前辈学者王公权等从古代人民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出发, 通过考察园林借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及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认为园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形成、发展的。人类最初的园林活动是以植物栽植及其利用作为基本形式的。因此, 在社会发展史上只有在以农耕为生存主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才能产生园林活动的萌芽。因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宅旁、村旁绿地, 其功能是改善原始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从事果树生产[7]。当今学人张纵也谈到了以种菜为主的“圃”也是园林的最初形态[8]。其他学者如王向荣、俞孔坚等也认为古人在住宅周围种花种地的田园也是现代园林的起源[9-10]。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广植树木花草, 畜养珍禽异兽, 以供皇帝及贵族射猎和游乐活动的苑囿是现代园林的雏形和起源[11-14]。本文更倾向于前者, 一方面在于前者的追溯时间更早, 因而更能揭示园林的最初面目, 因为专供皇帝及贵族射猎和游乐的苑囿是阶级分化和生产力大规模提高之后的事情了。另一方面, 现代园林不论怎么发展, 可以没有禽兽, 但不能没有树木花草, 也离不开种植。故而本文认为现代园林的逻辑起点是是“蓺植”(即栽植)。同时, 园林学的这种逻辑起点也启示我们, 如果现代园林能提供一些动手动脑的劳作, 尤其是对儿童的成长, 其意义会比仅仅观赏要好得多。

    而旅游学(尚未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的逻辑起点, 笔者在《发生学视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质及其行为特点》以及《走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两篇文章中, 分别从时间维度上和空间维度上论证认为, 一部人类史也是人类迁徙与流动的历史, 这种行为几乎贯穿了人类史的始终。在时间的长河中, “徙行”已经作为一种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地刻印在脑海深处, 成为一种先验的需求。所以自由移动的本能冲动、千万年原始的迁徙习性、千百年游牧经历的记忆在今天以旅游的方式重新表现出来。这正如同现代人体力劳动少了, 体力付出不足, 因而需要运动来补充和平衡一样。旅游的产生和发生, 正是因为千万年来的迁徙经历所积淀的“远行”的集体无意识难以消泯, 但千万年来作为人类生活常态的自由迁徙和流动的条件不复存在, 如国籍和工作的限制、家庭与孩子的束缚、房子的问题等, 使得现代人像远古人类那样自由移动成为不可能之事。农耕与定居文明的代价, 使人们失去了流动的自由, 追逐舒适气候与食物等的自由。

    ①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是“走行”, 旅游的本质就是这种“走行的欲望”。但笔者最近的思考认为用“徙行” (其对应的英文近义词有move、bipedal locomotion等)一词作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更为妥切与精准一些, 因为“走行”给人一种纯粹步行的印象, 也不能体现出一定的距离性, 而“徙行”虽以步行为主, 但也包括借助于其他交通工具的涵义, 另外用“徙行”一词也更能体现出中长距离的特点以及原始和原初的意味, 更能体现出旅游的“返祖”和“回归”内涵。因而作为旅游本质以及旅游学研究的一个最基础和最简单的概念更为合适。“徙行”一词, 就笔者所能查阅到的资料, 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张雷军先生于1998年发表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度徙行功铭千秋——锡伯族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一文, 其涵义与“迁徙”接近。本文中“徙行”特指初民社会乃至原始人群中出于生计目的的空间移动。

    所以旅游在社会生物学和进化论的意义上, 在时间的维度上是一种对徙动的回归, 定居和城市生活疏远了如上这些在人类久远的进化历程里积淀于意识深处的东西, 因而产生回归的渴望。在空间维度的意义上, 是对人们“徙行”欲望的满足[1, 15]。所以“徙行”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最简单和最抽象的范畴, 是旅游的历史起点, 揭示了旅游的最本质规定, 也是旅游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统一, 是旅游学的逻辑起点。

    基于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 本文认为三者关系在距离和尺度上是从小到大的关系, 建筑的主要关注尺度是点, 园林关注的主要尺度是面, 而旅游关注的主要尺度是线, 即旅游尺度大于园林尺度, 园林尺度大于建筑尺度。从尺度单位上来说, 建筑学是以平方米计, 园林学的尺度是以公顷计, 而旅游学的尺度则是以公里计。当然三者在尺度上也有重叠, 大尺度当中也包含着小尺度的内容, 但着重点不一样。从内容上来说, 建筑学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园林学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劳作与休憩环境; 而旅游学则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徙行环境。所以, 三门学科的不同点是分别侧重于解决人类生存与生活的3个基本的层面, 即“居” “憩(休憩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恰当的劳作与休息的融合)”“行”的问题。三者共同的旨趣和目的都是满足人类的行为需要, 都是使生活更美好, 是在不同的尺度上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要有其独有的逻辑开端, 也即逻辑起点, 因为“准确确立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一门理论科学化的标志, 也是构建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16]。“特别是新兴学科, 更应该重视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2]因而对于仍处于前学科阶段的旅游学来说, 确立基于其逻辑起点的学科体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探讨中, 如国外的“主体—手段—客体”模型和“客源地—途经地—目的地”模型, 国内的“旅游经济活动说”的学科体系、“旅游社会现象说”的学科体系(包括“原理式”学科构架和“逻辑式”学科构架), 以及建立在目前旅游业界所关注的前沿领域基础上的学科体系等[17], 尚缺少建立在“徙行”的逻辑起点基础上的对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探讨。故根据前述旅游学逻辑起点的探讨, 本文认为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3个维度:

    1) 规划和设计维度。主要课程包括:景区与场所规划设计、旅游路径规划(策划)与设计(风景道、绿道、风景小径、文化与历史小径等)、旅游规划、生态景观与环境规划、园林设计基础、城市与绿地规划基础、旅游地学(景观地学)基础、植物学基础等。这些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使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整理、整治和营造适合人之本性需要的“徙行”场所和路线。

    2)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维度。主要课程包括: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自然风景小径与文化历史路径的保护(如京西古道、子午古道、褒斜古道等)、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资源学、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和旅游史等。这个维度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对良好徙行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方法和手段以及保护技术, 因为生态健康、文化深厚完整的场所和路径是满足徙行欲望的根本。

    3) 管理维度。主要课程包括客舍与旅店管理、旅游景区(目的地)和旅游路线管理、旅行社管理、户外运动与休闲管理、游客引导与管理等。此维度的课程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与“徙行”有关的各种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学科定位及体系的建立绝非一人一时之功, 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因而本文只是探索性的研究, 希望通过如上的探讨, 抛砖引玉, 在如下3个方面启发学界同仁的思考:第一, 在学理上, 如何理顺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三者的关系, 厘清旅游学科与园林学科各自的学科范围、定位和研究重点, 探讨旅游学科存在于园林学院是否具有学理合法性。第二, 在学科的定位上, 旅游学能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 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从而能够明确旅游学科的发展方向, 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调整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并有利于构建有机合理的旅游专业学科体系, 促进国内旅游学科的发展。第三, 在实践应用上, 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旅游线路规划与设计等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有的放矢, 而不是只凭感觉。从而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努力, 使生活更美好。

  • [1] 列宁. 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M]//列宁全集:第2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
    [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90,36,50,91-92,23.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6]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7] 王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贡献[J]. 科学社会主义,2022(6):78.
    [8] 张夺,王桂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论纲与研究展望[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4):30.
    [9] 习近平.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 人民日报,2018-05-20(1).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395,360,374.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0,233-234.
    [12]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8.
    [13] 艾思奇. 历史唯物主义报告摘要[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25.
    [14] 于光远. 政治经济学: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
    [15] 蒋学模. 政治经济学教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
    [16] 潘石.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与贡献[J]. 当代经济研究,2017(11):27. doi: 10.3969/j.issn.1005-2674.2017.11.003
    [17] 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8,289.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19] 顾海良.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思考[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3):8.
    [20] 习近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321.
    [21]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86.
    [22]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9):1.
    [23] 邱海平. 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N]. 光明日报,2021-07-13(1).
    [24] 鲁品越.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初探[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6):5-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29
  • PDF下载量:  2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9
  • 录用日期:  2024-07-16
  • 刊出日期:  2024-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