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进程和路径展望

刘广超, 朱吉凤

刘广超, 朱吉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进程和路径展望[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18-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64
引用本文: 刘广超, 朱吉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进程和路径展望[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1): 18-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64
Liu Guangchao, Zhu Jifeng.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ctual Processes, and Pathway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18-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64
Citation: Liu Guangchao, Zhu Jifeng.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ctual Processes, and Pathway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4(1): 18-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416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进程和路径展望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3VSZ0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广超,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D64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ctual Processes, and Pathway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作出的重大贡献,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通过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现实进程,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打造国际传播特色内容、发挥国际友人传播优势、形成国际传播融合矩阵、创新国际传播叙事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fers Chinese wisdom, philosophies, and solutions that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hus receiving extensive acknowledg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ables individuals to fully acknowledge Chin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in turn amplifying China's influence in global dialogue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lobally, reviews its ongoing dissemination processes,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faced,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expand its outreach. These strategies involve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framework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reating compelling content with broad international appeal,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partners in dissemination, offering a unified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for global engagement.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2],以其独特理念和普适价值走向世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具有国际传播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义,也是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影响力、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价值诉求、目标指向、实践方法、政策保障、国际视野等诸多方面,为美丽中国乃至美丽世界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规范遵循。”[3]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可以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到一个绿色立体的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作出的重大贡献,促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对华合作,争取更多国际社会力量支持中国的绿色和平发展。

    1)有助于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成效,展现中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案,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的认同认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生态治理领域重要理念的集中反映,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2]。十年来(2012—2022年),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5]。在绿色转型方面,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5]。在环境质量方面,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 μg/m3[6],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2022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7.9%[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制度体系方面,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系统谋划生态环境治理,为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方向。例如,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评价为“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深刻展现了中国为解决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贡献的巨大智慧和有效方案。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一方面可以推进“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的外溢,使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理念的知识供给中处于主动地位[3],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经验和实践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质疑、抵制和排斥。

    2)有助于展示中国在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的不懈努力,展现中国在重构全球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贡献,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在推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关切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7]。习近平着眼于人类发展大潮流和世界变化大格局,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多次国际会议、国事访问和外交活动上,以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宣扬中国生态文明理念。针对气候变化,从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提出《巴黎协定》四点建议,G20杭州峰会达成《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到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8],再到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 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中国始终坚持务实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各项应对举措落地实施。

    围绕人与自然关系,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到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阐述“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各方一道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增进国际生态合作[9],积极推动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国-上合组织环保合作、中国-欧盟环保合作及金砖国家环保合作等多双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0]。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和科学把握,为重构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推动系统性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展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格局和担当。

    3)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生态话语霸权,拓展生态文明国际对话空间,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变局的国际动荡变革期,国际话语权已然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重要焦点[1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2],打破了西方国家生态话语霸权,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阐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展现出来自东方大国的智慧,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话语权[12]。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到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从提出“全球伙伴关系”到提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符合各国利益的新理念、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逐步建构,中国在国际生态领域的话语空间逐渐打开,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在云南昆明召开,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从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到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从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绿色邀请”,到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广泛传播中国生态治理的绿色经验,我国在全球生态话语领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全球治理理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吸引力和实践影响力,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对外交流,拓展生态文明国际对话空间,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清洁美丽地球提供新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重大价值日益凸显,传播方式日益广泛和深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经历了一个国内层面上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持续性辩证互动过程,而且逐渐通过一种中外之间双向性的交流互动而步入世界舞台。”[13]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我国政府及传媒机构的对外宣传、国际媒体的报道评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和国际组织开展的会议交流。

    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提升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一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外交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开展生态领域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实施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诸多平台和有利契机。例如,2017年5月我国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政策对话会和专题伙伴关系活动,凝聚绿色发展国际共识;我国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二是中国国际电视台、《人民日报》(英文版)等国内新闻媒体,聚焦国内重大政治节点及国际活动,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和特色活动宣传,在多语种、全方位持续报道中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英语、俄语等多国语言对二十大的重要活动进行视频直播,并在海外合作电台等重要平台播出,向世界各国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英文版)发表《中国的“绿色奇迹”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愿景》(Xi Focus: China's "Green Miracles" Highlight Xi's Vi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生动介绍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成效[14]。三是习近平相关论著的翻译出版,有力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对外传播[13]。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论著面向全球公开发行,在国内外反响热烈,陆续翻译出版多语种版本,向世界各国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与实践。

    可以看出,国内主流媒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以国内外重大活动为推送节点,我国政府及传媒机构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重点,在传播内容上较为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带有鲜明的政治话语色彩。同时,国内主流媒体虽已经开始注重融媒体时代的平台化发展,但尚需借助文化企业、民间个体等力量,在网络空间传播等方面寻求足够的平台支撑,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

    随着国际传播生态深度变革,中国从具体国情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国际社会积极作为,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报道与评述。具有较大浏览量与社会影响力的世界各国时政性通讯社、网络社群信息平台,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国际性介绍、报道与评述的主要传媒载体[13]。一是各国时政性通讯社主要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和成效,以新闻通讯稿的形式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报道评述。例如,2023年11月美联社发布《2023碳达峰与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市论坛开幕》(2023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Forum and Shenzhen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City Forum Kick Off)。围绕大会主题和论坛内容,报道肯定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主动设置话题,引发世界民众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讨论和判断。2020年3—4月,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可持续》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对中国雾霾问题改善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引发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生态文明指导理念和建设情况的关注与热议。三是网络社群信息平台以特定生态活动与热点社会事件为内容,开展相关分析讨论,倾向于围绕中国特定生态事件进行现实性解读。例如,针对国际主流媒体追踪报道的中国云南野象北迁、国家公园建设、海绵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经典事例,社交平台展现出较高的讨论热情。

    国际媒体大多围绕中国的环境治理话语和生态实践经验对世界的意义与贡献等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高度关注。国际媒体传播的方式大多由关注个体性的热点事件辐射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和有效举措的讨论,反映出我国参与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客观上推进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但个别国际媒体的报道评述受社会舆论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取向偏好。

    专家学者主要通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学理性研讨和专业性交流,向世界讲述和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环境保护实践。一方面,专家学者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维度。国际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思想的传播媒介,吸引专家学者的研究关注,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交融互动,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挑战等,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例如,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撰写的《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永续发展观的价值蕴涵》(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the Outlook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重点介绍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永续发展观的价值蕴涵和实践意义[15]。国际学者发表的相关学术刊物及著作,涉触角度与内容往往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内蕴或意指的许多具体命题或实践案例,极少直接讨论这一思想的理论框架或体系意涵本身[13]。另一方面,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开展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等交流活动,为国际社会深入研究和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多种视角,为生态领域学术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例如,2023年5月召开的第16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的300余位学者、环保人士,上万名线上直播听众参会[16],对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国际环境治理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当前,专家学者对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实践的研究关注,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维度。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论述及研究逐渐增多,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讨论度得到明显提升。研究和交流内容主要涉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案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脉络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已具有一定的效应。

    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中国实践已经嵌入相关议题的各种重要国际场合,并成为日渐凸显的“传播兴趣点”[13],国际组织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渠道。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大会、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峰会等国际组织开展的会议上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与战略举措,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积极评价[17]。例如,在202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向世界发表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3)》,呈现出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行动措施,描绘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进一步论说了关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中国立场与倡议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另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话语频繁出现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机构的政策文件之中,国际组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广泛的深入讨论和正面评价,促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习近平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安全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等吸纳进相关决议文件[1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示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丰富意涵,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的理念肯定与价值认同。

    当前,国际组织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赢得国际广泛认同的重要路径,其话题和关注点主要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法、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应对举措、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承诺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议题讨论,体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世界。

    总体来看,依托中国政府及传媒机构的对外宣传、国际传播媒体的报道评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国际组织开展的会议交流等传播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国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发了广泛讨论与高度关注。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地缘政治冲突和世界格局动荡的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尚缺乏学理性、规律性分析研究,生态文明话语的内涵创新不足,未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话语的专业性自主知识体系,理念阐释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未能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生态智慧,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故事尚未充分挖掘,对已经形成的实践经验尚未凝练推广,亟需打造富有特色、易被国际社会推广运用的传播内容。③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在世界主流媒体中占有率低、专业性不强,在国际网络传播平台上整体公信力和号召力缺失[18],对国际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及热点预测能力不足,常处于西方主导国际环境和生态保护议题的被动状态,同时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作用发挥不够。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基本以中国政府的官方宣传为主,文化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体等力量较弱,话语多视角传播力度不足,留学生、来华访问访学等国际友人在国际交流和日常交往中的传播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未能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东西方价值体系差异,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有待提升,我们“想讲的”中国故事和海外民众“听到的”中国故事存在诸多错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未能充分展现。

    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等方面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既要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又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融通中外的普适性生态话语体系;既要依托中国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工作,又要发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既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又要立足国际现实和时代需求;既要依靠国内国际主流媒体,又要借助多元化数字平台打造话语传播矩阵。通过打造立体式传播格局,进一步凝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合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生态话语权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19]。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必须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理论解释和逻辑概括,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凸显新时代生态文明鲜明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以创新的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设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世界。首先,要围绕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20],利用国际学术期刊开展研究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影响力。其次,要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通过设置相关学术议程开展理论梳理和调查研究,明确制定各体系研究建设方案,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逐步建立、形成完整科学的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最后,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研究,通过打造专业学术话语表达,丰富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内涵,弥补过去重“宣传”和“说理”的视阈缺陷,推动理论术语向专业传播话语转换,塑造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效率和国际传播长期影响力,提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的接纳度。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以多领域、多渠道、多圈层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投身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21]。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变化,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世界,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实践经验,创新对外传播内容。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华文明的中国智慧,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应充分利用博大精深、影响世界的中华文明,进一步打造深层次对话内容,展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道义感召力,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参与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经验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支撑,夯实了中国提升国际绿色话语权的根基和底气。要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运用“塞罕坝机械林场治沙止漠”“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打造具有现实意义和中国特色的传播内容。充分利用学术组织及国际会议等交流、合作平台,主动设置国际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议题,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实践经验的吸引力、影响力,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国际公信力、引导力,进一步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好地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当前,多元化数字平台正成为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传播媒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专业新闻媒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打造权威话语主体,积极建设一批能熟练运用外语清晰解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媒体队伍,提升多语种、跨文化传播类新闻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传播能力,适应国际舆论场的新变化。要深入开展与海外媒体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国际话语网络和海外宣传阵地,借“外眼”看中国,借“外嘴”说中国,扩大中国声音的覆盖面和中国媒体的“朋友圈”,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另一方面,新兴媒体是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国内的民间智库、自媒体账号以及知名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并成为其重要的新闻线索及评论依据。例如在2022年世界环境日,巴西籍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员路易莎讲述了中国石油在海上施工中主动保护海洋哺乳动物的真实故事,在国内国际多个新兴媒体平台获得近千万次的点击量,成为国际传播“现象级”产品。因此,要激发互联网时代全社会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内生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平台,形成对外传播融合矩阵,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挖掘和培育多方媒体力量。

    来华旅游、在华居住、来华留学等国际友人在中国生活和学习,既了解中国发展情况,又熟悉国际文化环境,是讲好中国故事、认同中国理念的重要群体。来华旅游的国际友人通过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跨文化交流,能直观感受到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切实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讲述自身旅游经历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让国际社会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中国。在华居住的国际友人在中国长期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与家乡亲朋好友的日常交流、在社交平台分享中国“天蓝、地绿、水清”的亲身体验等,更自然、更真实地向外界展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真实面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来华留学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能够以更加接“国际地气”的方式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另一方面,他们回国后将是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能继续保持在华学习的思维惯性,在工作实践中借鉴中国生态经验、推广中国建设方案。因此,要充分发挥国际友人优势,特别是要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使者和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人才,持续增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传播力。要积极鼓励他们在社交媒体等各类平台上,从“他者”视角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基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认知观念、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差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要精准施策,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用国际化语言方式及叙事手段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拓展国际传播发展新空间。一方面,融合各国优秀文化资源是降低国家间先导性排斥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利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建设案例和全球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设“入乡随俗”的国际传播内容,通过与国外具体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等相结合,拉近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距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土化融合,探索在国际舆论场中走好“群众路线”,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发现更易引起共鸣的兴趣点、故事线和叙事方式,实现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之间的精准匹配,推动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国际传播。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探索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全景式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以科技感和生动性的方式使受众形成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正确认知,以情感共鸣增进受众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认同,达到共通情感、共通理念、共通价值的包容性沟通和理解,进而构建符合世情、适应时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叙事体系。

    2024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22]。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取得了有效进展,但仍存在生态文明话语内涵创新不足、传播力量未形成合力、叙事方式有待创新等挑战与不足。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多主体的大格局。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二是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权威性概念和表述,强化国际传播的学理支撑。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向传播体系转换,进一步提升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效力、效能。三是要更加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深入挖掘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增强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弘扬全人类共同生态价值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 求是,2019-01-31(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1-9,100-108.
    [3] 李昕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及其路径优化[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4):3-14. doi: 10.3969/j.issn.1001-5574.2019.04.001
    [4] 薄海,吕宏钰. 对话与交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的国际价值[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2):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准确把握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N]. 求是,2023-11-16(22).
    [6] 黄润秋.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2023年4月24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J]. 中国环保产业,2023(4):3-9. doi: 10.3969/j.issn.1006-5377.2023.04.0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7.
    [8] 黄承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N]. 中国青年报,2022-02-25(3).
    [9] 陈园园. 习近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梳理与研究[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3:51.
    [10]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N]. 人民日报,2022-10-10(15).
    [11] 徐国亮.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J]. 人民论坛,2021(31):12-16.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1.31.002
    [12] 刘海涛,徐艳玲. 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构建面临的新时代境遇与路径选择[J]. 山东社会科学,2020(2):166-172.
    [13] 郇庆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评估与展望[J]. 世界社会科学,2023(4):5-21,242.
    [14]

    Xi Focus: China's "green miracles" highlight Xi's vi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B/OL].(2022-04-24)[2024-05-14]. https://peoplesdaily.pdnews.cn/china/er/30001469716.

    [15]

    FANG S N.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the outlook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AN J H, GAO S J, LI Q R, et al. Beautiful China:70 years since 1949 and 70 people's views on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M]. Singapore:Springer,2021:239-244.

    [16] 王冠文,候凯,张凌霄. 实现生态文明的深度转变:第16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5届青年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J]. 鄱阳湖学刊,2023(3):116-122,127. doi: 10.3969/j.issn.1674-6848.2023.03.012
    [17] 郇庆治,余欢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贡献[J]. 学习论坛,2022(1):22-28. doi: 10.3969/j.issn.1003-7608.2022.1.xxlt202201003
    [18] 杨晶. 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73-81,117.
    [19]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求是,2022-07-15(14).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21] 传统与现代交织:2023年中国文化增亮世界[EB/OL]. (2024-01-01)[2024-06-30]. https://home.xinhua-news.com/rss/newsdetaillink/49d966f8b9a2c9fca88587df2a24f820/1704100824594.html.
    [2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24-07-22(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7-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0-30
  • 刊出日期:  2025-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