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Agricultural 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olicy Proposals
-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首先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问题;其次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政策体系完善的角度,探究了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最后从加大新质生产力功能发掘与作用发挥、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强化生产要素集约配置与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配套的农业政策体系等角度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Abstract: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ocus that aims to accelerate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o realiz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om four aspects: industrial system, production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policy system.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and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olic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ing agricultural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hancing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ey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nsiv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establishing and optimizing an agricultural policy system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policy paths to empowering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play a powerful and eff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在农业资源非常短缺和科技水平依然较低的情况下,这种相对过快的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更高投入和更大强度资源利用的发展模式实现的,由此也导致诸如自然资源损耗加大、投入要素浪费严重和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农业发展问题的出现[1]。与此同时,从农业发展现实背景来看,农业资源要素趋紧与生产成本趋高的问题并存,以家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对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2-3]。而改善这一状况,进而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6]。为了持续稳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单纯从“新”与“质”的字面含义来看,新质生产力就完全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强调的是对现有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改进与提升,不仅要求创新方向新,而且要求技术含量高,由此形成对要素匹配度与生产效率提高的强力驱动,加快形成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产品更优质、产出更有效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经济体系[7]。而在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与更多的能源消耗,导致了增长动力的不断衰减与效能的不断降低[8],进一步限制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其发展有利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以更高效能、更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9],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适配与投入产出的更高效率,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力。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路来看,更多的就是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重要功能,以进一步确保供给数量足、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低、农民收入高的基本目标实现[10]。
在既往的研究文献中,人们更多讨论了农业增长动能如何转换、农业政策如何优化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型等问题[11-12],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在思考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树立高维意识,从更深层次、更广视野和更大维度出发,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探索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13]。鉴于现有文献对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特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在全面梳理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 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进展与现实困境
基于中国现实的大国小农和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严重的国情与农情,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必然会涉及农产品数量的有效供给、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以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就是既要积极实现“数量”增长,更要确保“质量”提高,以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就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的增加,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要保障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有效供给,必然涉及以高质高效和绿色安全为目标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的重构与优化问题。为此,分析和了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而建构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路径与政策思路,便显得极为重要。
一 追求市场高效益导致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意识与绿色低碳生产行为相对较弱
追求市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导致农业生产者在短期内更加关注产量和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在绿色生产意识增强下的绿色低碳生产行为的实践与实施。从市场需求端看,伴随居民收入增长与家庭消费能力提升,人们对产品多样化与品质高端化的追求日益强烈,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者的绿色意识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202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报告》,中国绿色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 000亿元,且预计未来数年将继续以2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认知与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促使农业生产者更加重视绿色生产。然而,尽管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大量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高化学投入品施用模式,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同时,为了追求市场高效益,农业生产者往往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加大资源利用强度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产出。例如,绝对主导农业生产方向和决定农业生产结构的粮食产品,在实现“二十个连丰”的同时,又实现了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良好记录[14]。尽管这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但以高附加值和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且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问题相对突出。以桃产业为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桃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了全球总产量的50%,但以白肉普通桃品种为主,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品种结构单一化现象[15]。与此同时,进口桃的品质要优于国产桃,尽管在价格上高出国内品种,但进口桃在中国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和竞争力。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鲜食桃进口量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0.04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7万吨,短短4年进口数量增长就超过了90倍[15]。由此可见,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进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导致高产出与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自然资源禀赋不足迫使农业生产依赖高投入的资本型模式,从而导致化学投入品的过度使用,损害生态环境,形成了高产出与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在追求高产出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采取以资源投入换取产品产出的生产方式,而人口众多和资源禀赋分布不均引致农业水土资源的极度短缺,以复种指数为特征的长期高强度耕地利用以及化学品过量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16]。数据显示,中国以占全世界9%的耕地,生产出了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农业发展成就[17]。然而,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化肥农药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分别占发展中国家总用量的21.32%、8.88%,占世界总用量的17.41%、6.93% 。同期,中国化肥施用强度为307.73 kg/hm2,高达国际公认安全值(225 kg/hm2)的1.37倍,化肥利用率仅为40.20%[18];农药施用强度为1.9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利用率仅为40.60%[18]。过量的化肥、农药无法被农作物充分吸收利用,超过一半比例流失到水体和空气中,导致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所强调的在不断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同时,更加注意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持续性,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矛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注重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三 农业高新技术水平偏低及运用不足导致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缺乏重要支撑手段
分散小农的经营意识往往更加侧重于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使得农业生产者在技术选择上更加趋向于风险规避的保守行为。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行的《2020年粮食及农业状况》,全球农业生产中仅有不到20%的农户采用了高效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如精准施肥、滴灌和智能农机等。这一数据反映了以分散小农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应用不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户缺乏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往往选择传统的耕作方式。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这与农业提质增效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尽管当前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政府投资力度,将灌溉水渠疏通并硬化至田间地头,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灌溉的系统性问题,仍然存在着超过70%的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在此背景下,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手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出效率低下。相对而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碳减排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出色。从农业科技创新来看,虽然农业科研投入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细分的农业科技领域上,如生物种业、智能农机等,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缺乏重要支撑。
四 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
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的利益与农业发展方式高度相关。如何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建设,使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等更多主体服务于农民增收,与农民一起构建起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建立健全农业政策及其引导机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下,农业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等,都要求重视农民的利益。从现实的农业农村发展情境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会成为运用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为了改变中国农业生产主体的格局和提升农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如全国通过合法登记注册的农业合作社数量在2020年底达到了224.1万家[19]。但与此同时,合作社的功能发挥还远未充分而有效,相反,甚至出现了虚化和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功能定位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区域分布不平衡、自身实力不强大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运行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其在服务农民和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多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情况下,这些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小农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能力,使得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在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1]。此外,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生产力三大要素发展水平的跃升[22]。从劳动力的角度看,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和高技能要求,主要表现为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开发新型劳动对象、使用新型机器装备等。从劳动资料的角度看,智能农机装备、远程监控、无人机等作为新型的劳动资料,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从而降低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新型劳动对象突破了传统土地、种子、农作物、牲畜等的局限,包括通过科技进步创新和发现的新品种(如种质资源的创制),以及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和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对象等[23],均成为具有更大价值含量并能够带来更多价值产出的新形态的劳动对象。
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型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线、符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生产力。在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能够发展和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产出与价值释放。这些新型产业形态往往具有绿色低碳特质并反映高质量发展特征,具有更好的发展潜质和更大的发展价值。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内在特质看,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更高层级和更大动能,在推动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上,往往通过更先进的劳动工具和更具现代意识的生产经营主体,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作用,创新并催生出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发挥良好的驱动作用。
一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产业,核心在于创新。新质生产力将新农人、新装备、新资本、新组织、大数据等各种要素全方位和立体化地融入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中,对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具有绿色低碳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具有新功能的生产要素的融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深度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培育农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农业具有多功能性,较大的公益性与外部性使得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在颠覆性农业技术的创新上同样如此。依托政府的有效引导,构建“政产学研用”相互衔接和有机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催生一批高质量的新质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和应用于产业,支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储运销售的全产业发展。同时,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强化各产业组织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条的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要素冗余。二是引入新产品、新标准、新规范与新理念,促使农业产业尤其是粮食作物、果菜茶和肉蛋奶等传统优势和主导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端化、高值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升级,赋予传统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以新的内涵。三是利用新质劳动资料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工具与设施装备,建构互联网、物联网等云平台,实时、准确、连续地获取生产、运销与市场运行等数据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新型要素,在与其他要素结合的过程中构建数字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服务、交易环节的互通互融,减少农产品无效生产、低效供给以及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促使农业产业发展更加高效。四是通过现代种业、生物肥药、智慧农业、新型健康食品等新兴农业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贯通农产品供应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从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传统优势产业 + 特色优质产业 + 新兴升级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和绿色低碳发展。
二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生产体系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新质生产力主要是通过瞄准数智前沿技术,加快推进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质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介入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改革,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驱动和支撑下,加快了数字农业在智能管控与生产效率提升方面的新发展。例如,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数据要素从本质上改进了传统农业乃至工业化时代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发挥更加高效的数据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作用,促使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形成,带来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并将绿色低碳等特征赋予并融入到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之中。通过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与赋能,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念引领下,更加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纵观人类农业发展历史,新质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具备了实现产品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的环境与条件,具有了减少资源投入和提高产品产出的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可行性。因此,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控,实现农业生产体系的全面重构,从而保障农业生产更加高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助新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装备,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立体农业等生产模式,研发掌上农业管理、土壤探测技术、农田遥感监测等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建立农业“智能化”生产体系,协助农户完成智能喷水、精准撒药、合理施肥等精细化操作[24],实现农业过程精准管控、资源投入更少、系统效率更高和投入浪费更小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利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集聚高新技术研发、市场咨询、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等信息服务,通过创新技术、创造设备、转化成果等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益,在拓宽农业生产范围、产品领域与未来发展空间中,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更大幅度提升。
三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
人多地少和分散小农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基本农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态势和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较快的情境下,如何解决好“谁来种地”与“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当前需要深思与正确审视的重要问题。新质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向和实施路径。在以小农为主的现实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信息完整性、决策科学性与资本集聚性,不仅可以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的数字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进而增强小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便利性,同时也能够较好地改变和优化传统农业经营要素的配置关系,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绿色化转变,帮助小农户提高投入回报率和规避农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例如,伴随智能农机装备、无人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会衍生甚至催生出一批以使用新型现代工具为手段,以服务农业生产过程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的,以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现代企业为组织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借助于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既可以为小农户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与信息,如土地托管服务、统防统治服务、农业技术培训信息等,又能够对外衔接市场需求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运营各类相关的资源要素,快速及时组织农产品创新和供给,从而赢得市场先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有机合作关系,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农业政策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具有先进功能的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通常是通过促使农业政策调整来实现的,展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互动。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宜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安排,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利益格局,将新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相关的生产要素与新质劳动者结合起来,强化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例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据要素,建构起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利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使分散农户进入社会化的分工体系,融入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环节;通过绿色低碳和高效高值的政策目标引领,让农户分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增值收益。
从具体的作用过程看:一是新质生产力能够借助新型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遥感与图像识别技术等,对农业布局予以精准化的研判,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根据大数据模型与系统仿真模型的运行结果,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方案与政策措施;二是新质生产力通过云计算技术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市场和气候等数据,精准预测作物产量、市场需求、市场分布和自然灾害等数据,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生产规划与调度政策,并精准投送相关信息,增强供需信息的匹配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减少无效或者低效运行带来的大量资源浪费;三是新质生产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状态的实时了解与适时调配,进而通过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预测等,引导农民科学决策;四是新质生产力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增强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提升政策透明度,畅顺政策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政策运行机制,在不断提升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增强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建构起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良性格局。
三.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路径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也是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居民绿色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发挥。为此,要在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多项举措,加快构建支撑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支点。
第一,加大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发掘与作用发挥,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质高效高值功能,能够很好地改善传统农业生产力结构,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实现传统农业的迭代升级与转型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新的劳动工具与生产装备将不断创新与引入,新的生产资料也将大量进入农业产业领域,改进农业生产方式,衍生和建构新的农业模式,发展和完善新的农业业态,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更少资源损耗、更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投入产出效果的发展态势。例如,生物种业发展所创制和繁育出来的新作物品种,抗逆性更强,可以在缺水或少肥等贫瘠环境下正常生长;抗病抗虫性更强,可以少打甚至不打农药;光合作用效率和营养利用效率更高,能更加稳定地推动绿色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又如,通过运用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设施以及水肥一体化等现代装备,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特征,结合作物品种特性和营养需求状况,实行科学的作物结构安排、精准的水肥供应,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节约。再如,基于数字网络通信平台、农业信息数据库、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等发展起来的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将极大提高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解放劳动力和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未来农业发展的良好景观。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绿色低碳赋能,创建更具前瞻性的农业新产业与新业态,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转型升级。
第二,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动能中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瞄准农业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前沿,致力于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农业技术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与突破,进而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促使新质生产力动能不断增强。近年来,生物种业、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等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要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工具手段,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大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研究与重点突破,尤其是在动植物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技术、农业生物质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上,形成系列性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动农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从具体的实现路径看,主要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创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高产、优质和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因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导致的农产品损失,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二是农业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技术的研发。通过融合植物科学、微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加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技术的创新运用,在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同时,改善土壤质量、优化植物生长环境,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三是农业生物质技术的开发。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价值发现与功能发掘,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中,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效能,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四是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加大对互联网、物联网、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多元多维信息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第三,强化生产要素集约配置与资源高效利用,在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衍生形成的具有质的提升的生产力,这些新的生产力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通过导入新的理念,以新的配置方式和新的配置结构,促使更大生产潜能释放,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将信息、数字等新质生产力嵌入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中,会形成更具效能的要素配置结构,在与其他经营要素的结合中,推进农业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的全面发掘,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新质生产力与土地要素相结合。以数据资源要素为核心,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汇集并共享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资源,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效率,从而促使土地资源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二是将新质生产力与资本要素相结合。采集并集成利用农村信息资源数据,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本,积极引导非农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全面拓宽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突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阻碍,激发资本要素活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将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力要素相结合。借助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进行升级与改造,开发和发展数字教育资源等,不断增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培训,培育一批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通过开展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行动,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方的带头人;通过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由此培育具有良好的技术运用能力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配套的农业政策体系,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是生产力推动下的作用结果,也是生产关系驱使下的必然呈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结果表现。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适配,才能让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活力更足、潜能更大。从当前发展的情境来看,以大量先进技术要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出现,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通过对既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才能让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加快对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建立并不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能最大程度提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效率。为此,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性,结合当前既有农业政策的内容与结构特征,进一步加大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具体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深化土地、资金、商品、服务和人才等要素的有序流转,稳步拓展和不断完善制度规则,通过要素收益的合理分配等方式,提升包括科技成果等在内的相关政策实施效率,增强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力。二是构建数字信息平台和智慧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工具,在对现行相关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系统了解和分析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明确政策的优化改进方向,以实现政策的协同效应和农业发展成效最大化。三是强化对数字技术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开发应用的相关政策支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策资金的流向、使用效果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创新与完善,增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运用的有效支撑,同时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
[1] LU Y,JENKINS A,FERRIER R C,et al. Addressing China's grand challenge of achieving food security while en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 Science Advances,2015,1(1):1-5.
[2] 钟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5):71-76. [3] 王志刚,于滨铜.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安徽案例举证[J]. 中国农村经济,2019(2):60-80. [4] 王璐,杨汝岱,吴比. 中国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 管理世界,2020,36(12):77-93.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20.12.008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EB/OL]. [2024-06-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6] 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EB/OL]. [2024-06-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1/14/content_5726817.htm. [7] 刘伟. 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2024,59(3):4-11. [8] 周文,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2023(10):1-13. [9] 魏后凯,吴广昊.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 改革,2024(5):1-11. [10] 龚斌磊,袁菱苒.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测度与实证[J]. 农业经济问题,2024(4):68-80. [11]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12] 杜志雄,罗千峰,杨鑫.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4):14-25. [13] 高帆. 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J]. 农业经济问题,2024(4):58-67. [14] 罗必良,耿鹏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2024(4):13-26. [15] 徐磊,陈超. 中国桃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趋势[J]. 果树学报,2023,40(1):133-143. [16] 杜志雄,胡凌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解释[J]. 中国农村经济,2023(1):2-17. [17] 我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N]. 人民日报,2022-06-03(3). [18]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双双超40%[EB/OL]. [2024-06-30]. https://www.moa.gov.cn/xw/bmdt/202101/t20210119_6360102.htm. [19] 全国农民合作社达224.1万家 辐射带动近一半农户[EB/OL]. [2024-06-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2/30/content_5575025.htm. [20]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2024(11):4-8. [21] 孟捷,韩文龙. 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J]. 经济研究,2024,59(3):29-33. [22] 马晓河,杨祥雪.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23] 罗必良. 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 改革,2024(4):19-30. [24] 张俊飚,张露. 智慧农业如何解决“小、老、穷”难题[J]. 国家治理,2020(19):25-2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4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 PDF下载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