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阴雨菲, 侯方淼, 刘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政策对林业融资影响的多案例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51
|
[2] |
何崚, 陈伊妮, 肖海茵, 邹银萍, 陈伟明.
贡茶生产对地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34-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05
|
[3] |
孙泽晨.
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5-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83
|
[4] |
朱永杰.
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回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12-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54
|
[5] |
刘明.
巴西军政府对内地农业的开发政策探究(19641985 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69-7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09
|
[6] |
黄鹂, 蔡弘.
拉美国家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56-61.
|
[7] |
李飞, 周景勇.
宋代的边防林政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37-41.
|
[8] |
胡 勇.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一: 民国初年的林政论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1-7.
|
[9] |
兰再平, 董晖, 刘俊琴.
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25-30.
|
[10] |
赵亮, 李莉.
嘉庆六年京畿特大水灾生态原因及历史教训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 8-13.
|
[11] |
展洪德.
中国林权登记立法评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2): 6-11.
|
[12] |
孔凡斌, , 陈建成.
完善我国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32-39.
|
[13] |
魏华, .
物权法视野中的林权制度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2): 17-21.
|
[14]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5] |
李飞, 袁婵.
魏晋南北朝林政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21-24.
|
[16] |
赵玉涛.
退耕还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63-65.
|
[17] |
金麾, 董源.
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灾害历史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50-58.
|
[18] |
黎德化, 刘霞.
论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5-8.
|
[19] |
贾卫国.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4): 53-56.
|
[20] |
黄lan森.
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是与非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