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亮.
森林与近代旱灾的关系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0-3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34
|
[2] |
李慧, 何晓琦, 孔艳, 李文军.
欧洲森林文化的传统价值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 33-37.
|
[3] |
黎德化, 刘娅群.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六:论森林的社会价值及文化表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32-36.
|
[4] |
刘春兴, 侯雅芹, 宋冀莹, 骆有庆.
国外森林生物灾害立法探析:以美国、日本、德国和新西兰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1-6.
|
[5] |
苏孝同, 苏祖荣.
返璞归真与森林审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22-25.
|
[6] |
魏巍, 尚富德.
芦、荻考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15-19.
|
[7] |
林雁.
从人化的全面性谈梅文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8-14.
|
[8] |
俞香顺, 周茜.
中国栀子审美文化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6-12.
|
[9] |
苏祖荣.
森林文化产品分类及比较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18-20.
|
[10] |
林雁.
千载林逋传胜迹——论林逋的遗迹景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83-94.
|
[11] |
谢朝柱, 谢林.
高度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森林——展望中国林业发展的新使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34-36.
|
[12] |
黎德化.
论我国森林文化的现代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33-36.
|
[13] |
周珂.
林业物权的法律定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1-6.
|
[14] |
苏祖荣, 苏孝同.
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35-38.
|
[15] |
金麾, 董源.
清代社会发展对森林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12-15.
|
[16] |
贺庆棠, 颜帅.
再论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对北京林业发展之初议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 56-60.
|
[17] |
甄学宁.
森林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21-25.
|
[18] |
王聪会.
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69-72.
|
[19] |
林德荣.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46-49.
|
[20] |
金麾, 董源.
清朝农垦活动对森林的严重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1-7.
|